浅析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孝悌思想及现代启示

曾国藩的孝悌思想及现代启示

曾国藩的孝悌思想及现代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他曾担任过湖广按察使、巡抚、戊戌变法复兴义军总指挥等职,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一生对孝悌思想非常看重,并且一直将其视为自己的道德信条。

他的孝悌思想传承至今,对于当代人们仍然有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借鉴。

一、孝悌思想的内涵曾国藩的孝悌思想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也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

孝是代表着对亲人尽忠的体现,而悌则是体现着尊重长辈和帮助兄弟的品质。

曾国藩认为,孝悌是一种道德美德,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他认为,孝悌的实践不仅能够促进家庭和睦,更进一步能够推动社会和谐、国家富强。

二、曾国藩的孝悌思想及其现代启示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国藩的孝悌思想始终注重家庭教育。

他曾说过:“同之以孝悌,以立家风;正己以正人,以立家教;以诚待人,以待天下。

”其实,这种教诲的影响力是惊人的。

当一个人从小就被他的父母用孝、悌教育,他将会成为一个尊重、坚强并充满勇气的人。

他们承认和接受教育的价值,相信家庭的重要性,并展现了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感。

2、对慈善事业的支持曾国藩的孝悌思想一直注重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与关心。

他倡导捐献并鼓励人们向慈善机构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个人捐款。

曾国藩对于贫富差距的问题非常关注,并倡导减少贫富差距。

同样的,现代社会,慈善事业的支持非常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支持慈善机构,为他们的行为点赞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因为他们为社会和现代人们的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关注社会和谐曾国藩认为,孝悌的实践不仅能够促进家庭和睦,更进一步能够推动社会和谐。

他认为,孝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此次是在人类之间建立和强化共同的感情、理解和尊重。

当今社会,许多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非常注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同在中国更多的发展进展,以此建立更加美好的未来。

4、管理拼搏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善于管理的人,他不仅要求自己尽责,也要求他的部下也是这样的人。

曾国藩女性教育伦理观思想研究

曾国藩女性教育伦理观思想研究

曾国藩女性教育伦理观思想研究摘要:曾国藩家族后代子孙中,有多位杰出代表,其中有多位是女性。

曾国藩以后,其老家双峰荷叶女性人才辈出,这与曾国藩及其家族女性伦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这种在注重优秀传统女性教育的基础上,辅有时代特色的女性伦理教育观,在近代中国妇女伦理教育史上不仅独树一帜,而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提高女性整体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女性;伦理思想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58-02一、曾国藩注重家族女性伦理教育的原因曾国藩注重曾氏家族的女性伦理教育,首先与曾氏良好的世传家风,浓厚的家庭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母江氏操持家务,克勤克俭,孝顺公婆,温柔贤惠,使幼年的曾国藩耳濡目染。

再次,曾国藩的妻子欧阳夫人更是以身垂范,事必躬亲,为曾氏大家族做出了表率。

(一)浓厚而稳固的家庭观念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内圣外王”的楷模,饱读儒学的他想到的绝不是仅仅一个人一小家的幸福,而是整个家族的延续和繁荣昌盛。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恐其一身享用殆尽,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1]只有贯彻继承优良淳朴的家风,才不会使后代子孙中产生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也才会使后代家族中每代都有优秀人才奉献社会。

曾国藩和几个兄弟常年在外,真正贯彻他们治家思想的是家中的女性,所以他把女性伦理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曾氏良好的世传家风曾国藩的母亲江氏,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许多优秀品德。

她容貌秀丽,勤劳淑德,家务活样样能干,并且受家学影响,粗识文字。

曾国藩治学伦理教育思想探析

曾国藩治学伦理教育思想探析
的重任 ,他 当然希望子 弟能通过 科举考试 求取功名 以显亲扬
在外能写信 , 庶不失大家子弟风 范。 若不能此两者 , 则是父母者 之过 , 即余为伯者也有责焉 , 弟不可疏忽也。” 曾国藩认为读书 脚
很重要 , 又不唯“ 但 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 是从 , 他挣脱 “ 学而 优则仕” 这种根深 蒂固的传统观念 的桎梏 , 出“ 书以 明理 , 提 读 而不求做官发财 ” 的观念。 1读 书做 明理之君子 , . 而不必汲汲于科名

百二 十余年来 , 人们对 曾国藩 的评价 , 勋 高柱石 ” 从“ 、
人所争夺 。 于是官场便成为勾心斗角 、 互相倾 轧之地 , 且权力 又 启人贪婪之心思 。所 以, 人久处官场 , 心灵易被扭 曲。老于宦海
“ 古今完人” 汉奸刽子手” 隔若天渊 , 到“ , 判如冰炭 。 这些评价从
身” 盛誉 的曾国藩指 导子 弟治学的独特魅力 。经过笔者 的梳
子也 。凡 富贵功名 , 皆有命令 , 由人力 , 由天事 ; 学作圣 半 半 惟
贤 , 由 自己做主 , 与天命相干涉 。 诸弟读书不可不多 , 全 不 ” 用
理, 曾国藩的治学 伦理教育 思想 主要提体现在 以下 四个方面 :
化的杰 出代表 ” “ 、 晚清最后一 位理学家 ” “ 中国传统 文化于 、集

过 了名与利 的角逐及多年 的生活磨砺之后 , 他便有 了新 的体会

和感触 , 他说 : 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 “ 凡 余不愿 为大官 , 但愿为读
书明理之君子。勤俭 自持 , 习劳习苦 , 以处乐 , 以处约 , 可 可 此君
涯, 他深 深懊悔 自己“ 不幸生 当乱世 , 又不幸带兵 , 以杀人为事 , 可为寒心。” 因此谆谆告诫儿子们 “ 翻 长大后 , 切不可涉历 兵间” ,

【推荐下载】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探究

【推荐下载】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探究

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探究 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对现代家庭伦理重心下移、倒孝现象严重的实际现状,曾国藩的孝悌伦理无疑有可借鉴之处。

 曾国藩,一位历史上颇有争议的晚清大儒.他极为赞同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的观点.加之深受曾氏家族孝友传家优良传统的影响.他认为孝悌伦理乃是立家之本.他常告诫其兄弟子侄要以孝立身.敬亲爱亲.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应在孝悌二字上用功. 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 孝悌是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生躬行履践的道德规范.在其家信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孝友内容的达到数百封之多.这是其平生奉行孝友传家准则的最可信的见证 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曾国藩视孝友为家庭立足、和睦、延续之根本,在其致祥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孝致祥在他看来.孝友之家首条就是对长辈要奉养和敬爱.子孙对老人是否孝敬是得到吉祥还是遭到祸殃的最为灵验的事情。

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他认为孝友为立家之本、齐家之宝.一家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相能.和睦相生.便生机盎然.其乐融融。

早在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就曾写信给诸弟说: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一..若诸第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昕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祥瑞哉? 他指出: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

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二、身可在外。

孝思常存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探析

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探析
接 或 间 接 涉 及 “ 友 ” 容 的 达 到 数 百 封 之 多 . 是 孝 内 这
其平 生奉 行 “ 友传 家 ” 孝 准则 的最 可信 的 见证


“ 友为家庭之祥瑞 ” 孝
子 之职 : 妻子 皆安坐享 受 . 不能 分母 亲之 劳 。 每一念 及. 不觉 汗下 ” 他 得知 父亲 因过 多躬 亲家 事而 身 体不适 时 , 马上 写信 说 :大人 之身 . 奉高堂 , “ 上 下
… …
者 . 为 仁之 本欤 ” 观点 . 其 的 加之 深 受 曾氏 家族 “ 孝 友 传家 ” 良传统 的影 响 . 认 为 孝悌 伦 理 乃 是 立 优 他 家之 本 . 常 告诫其 兄 弟 子侄 要 “ 他 以孝 立 身 . 亲 爱 敬 亲 ”反 复 强 调 为 人 子 者 应 在 “ 悌 ” 字 上 用 功 . . 孝 二 “ 吾所 望 于诸 弟者 . 在科 名之 有无 . 不 第一 则 孝悌 为 瑞 . 孝 悌 ” 曾 国藩 家庭 伦 理思想 的 核 内容 . .” 是 t b 也是 他一 生躬 行履 践 的道德 规 范 .在 其 家信 中 . 直



曾 国藩 孝 悌 立 家伦 理 思 想 探 析
。 予、 翔 J ( 兰州 城 市学 院社 会管 理学 院 甘 肃 ・ 兰州 7 0 7 ) 3 0 0
摘 要 曾 国藩 的 家庭 伦 理 思 想 以 孝 为核 心 , 把 孝悌 作 为 立 家 之 本 , 为 “ 友 为 家 庭之 祥 瑞 ” 身可 在 他 认 孝 ;
关键 词 曾 国藩 孝 悌 立 家之 本
曾国藩 ,一位 历 史上 颇有 争议 的 晚清 大儒 . 他 极 为 赞 同 孑 子 的 “ 子 务 本 . 立 而 道 生 . 悌 也 L 君 本 孝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分析曾国藩其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谥号文正。

公元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湘乡县。

官至一品大员,是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湘乡派”的创始人。

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攻克天京,是湘军的创立者兼统帅。

曾国藩一生的政治思想颇多,涵盖了军事、官场政治,做人处事、政治学术、民生观念、招揽人才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由我来一一做个分析介绍。

一、政治思想态度:他最主要的政治思想便是“忠君爱国”,不管是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还是他一向主张的、比较出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他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跟出生后一直所受的的教育渊源非常大。

曾国藩出身于豪门地主家庭,其父又是私塾先生,他六岁开始进私塾读书,接受封建儒家教育,学习礼仪廉耻和仁信礼义,试问一个从小就被灌输“君是天,臣是民,民必须得爱君忠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的人怎可能不忠君爱国?而且,湖南那时理学风气盛行,曾国藩明显就受到了理学的很大影响,其思想表现为“王道”与“霸道”的结合。

这一点他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尤是如此。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血腥镇压,只能用“残酷”两个字来形容,为此他还得到一个颇为滑稽的称号,名曰“曾剃头”。

他这种对待农民革命血性态度源于他对法家“霸道”思想的全力贯彻。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较量,其实就是一场西方神学思想与中国封建旧儒学思想的较量,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儒学思想和封建地主统治,一方面,在上书《讨粤匪檄》这片文告中指责太平天国诋毁孔孟之道扫荡前年礼仪人伦,指出:历世圣人扶持名教,孰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屡不可倒置;一并攻击太平天国破坏封建等级制度的朴素平等思想,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显然,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宣扬“礼治”,就是要配合对农民群众的武力镇压,用纲常名教的枷锁来禁锢农民群众的头脑,消弭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维护并强化地主阶级的思想统治。

另一方面,他又不惜号召知识分子的力量,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可以说,他其实是中国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曾国藩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开国名臣”。

不仅如此,他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和方法。

本文从家庭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分析。

首先,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顺承家教,外不失礼,内不失人,三人之交备。

”(《曾文正公全集》)。

在曾国藩看来,优秀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还可以让人懂得如何行为得体、为人处世,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其次,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以身作则。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往往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让子女从自己身上学习正义、诚信的品质。

曾国藩说:“古人有言,言不由衷,毫无可取。

身为父母,须行事多端,自然能感得真。

不谓言语不可用,只是著办不力。

”(《曾文正公全集》)。

这也是曾国藩倡导的“三从制度”之一,即为父母鞠躬尽瘁、言传身教,为子女做出榜样。

第三,曾国藩强调家教是一种持久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不断巩固和加强。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需要从小灌输,适时加强,直到成人。

他指出:“蒙童之时,宜劳其心,壮岁之时,宜劳其体,适合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不可失时机。

等孩子成年后再去教育就迟了。

”(《曾文正公全集》)。

因此,曾国藩与妻子共同辅佐子女的家庭教育,注重个性发展、适度竞争、思维自由,尤其重视儒学课程以及对于孩子自信、独立自主、责任感等品质的培养。

最后,在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还是有一点家长霸道的味道。

其实这也是受到时代背景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曾国藩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因此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方式依然存在。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推崇孝道,要求孝顺父母。

对于家长的话语,孩子必须遵从,禁止直接反驳,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凝聚着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

他倡导良好的家庭教育,强调以身作则和从小培养,并注重以实际行动和久久为功的方式展现家长的责任和担当。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中,重“教化”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在“教”和“化”之间,“教”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化”是一种内在的用功;“教”需要通过“化”才能表现出其功能,“化”也必须通过“教”才能显现出其目的。

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思想,特别重视家教,而且不遗余力。

曾国藩认为“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他将整个家庭作为培养子弟的基地,使治家与教子合二为一,相得益彰。

曾国藩的家教伦理思想,可借可鉴之处很多,本文试论之。

一、八本传世,除傲戒惰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十i日,曾国藩在战局危急之际给他去的儿子写了一封类似于遗嘱的家书,对曾家三代的家教法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祖父星冈公是“八字三不信”,父亲竹亭公是“专重孝字”,他自己则是“八本三致祥”。

三代人的治家法则,各有各的特色,也反映了三代人治家的不同侧重面。

曾国藩对祖父星冈公的治家法则极为推崇,可以说曾国藩的“八本三致祥”传承于其祖父的“八字三不信”,曾国藩在家信中多次交待:“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以后吾家兄弟子侄,总以恪守星冈公之绳墨为要。

”曾国藩依从其祖父星冈公的治家之法,再三强调家中兄弟子侄要不折不扣地维护和执行,因为这在曾国藩看来。

这二“八”二“三”,是他们家族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

正是因为其祖父的八字三不信使他们的家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繁荣,也正是因为他们对这八字的不断践履,才有了家门昌盛。

由于曾氏家族对于他们的家训之精髓能够代代相传,恪守不谬,尤其是经过曾国藩这一代又把他发扬光大,对于子侄后辈又言传身教,勤于教诲与督导,因此即使曾国藩不能“金榜题名”成为朝廷大员或封疆大吏,曾家也可算得上是一个较为殷实正道的耕读之家。

曾国藩以八本堂的八句话为经,以星冈公的八个字为纬,经纬连贯,便形成了一套治家的理论体系。

为了教导好兄弟子侄做到这二“八”二“三”,曾国藩在此基础上,要求兄弟子侄除傲戒惰。

论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来源

论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来源
成, 共同发展。

但是“ 人经世宰物, 圣 纲维万物, 无他, 礼而已 矣。” 即 ⑦他
理论基础

认为,考据” 探源明 道) 手段,词章” “ 是 礼( 的 “ 是载礼 传礼 的 形式, 义理” “ 才是体, 是制礼的 依据, 经济” 是运 而“ 则
礼 治世, 实事” 这四者 是“ 。 之中, 义理为 根本。 曾国 藩家庭伦理思想以中国儒家古圣先贤的 经世思 然而与 前代和同时的粹然儒者相比, 曾国 藩更 深刻
维普资讯
20 年第 2 06 期 ( 复总第6 期 ) O

船 山学刊
C un a o ra h as nJunl h
N O..0 6 22 0
S m u No 6 .0
论曾国 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来源
童中平
摘 要 :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儒 家经世 思想为理论基础 , 兼采
西方 实用之 学, 广泛吸取历 史典籍 与前人 、 先辈 、 时宦伦理 治 家的经验教
训, 大大丰富了其伦理治 家的践行途径。
当 代学者黄文山从中西文化比 较的 角度认为:中国 津” 在曾氏 。 看来, 代治 后 汉宋学者对“ 的 道” 把握都 不及 传统 文化属于中 庸文化体系, 其基本精神在于家庭伦理; 孔子。 因此他自 期日:窃不自 谬欲兼取二 “ 揆, 者之长, 见道
伦 理思想、 家庭社交伦理思想。 它们分别就家庭内 部人伦 后, 他从“ 礼家” 之言丰富的 包容性里找到了 用一元统 摄多
秩序、 家庭经济、 家庭教育、 家庭对外社会交往等家庭生 义的东西,尝谓江氏《 “ 礼书纲目 、 》秦氏《 五礼通考》 可以 活的 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伦理立论,阐述其伦理道德治家 通汉 宋二家之结, 而息顿渐诸说之争” 。 此, 归的 @ 因 回 过程 的基 本观点 与践行途径。 而这同时也是曾国藩政治理想 又会是由“ 入于“ 的 多” 一” 过程。 他说“ 有义理之学, 词 有 中的重要一环, 与修身、 治国、 平天下等其它环节相辅相 章之学。 经济之学, 有 有考据 之学。 ……此四阙 一不可。 @ ”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韩立君摘要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1.修身、内省。

曾国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

2.崇仁、孝,尚勤俭。

曾国藩所崇尚的仁、孝、勤、俭,都是儒家理学思想。

3.教子与经世。

曾国藩不仅强调自身的修身、内省,而且特别重视用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对儿子进行教育,使他的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

4.经国治世、富国强兵与办洋务结合。

曾国藩主张通过办理洋务来实现经世致国、富国强兵的目的。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经世致用思想经世之学,“是指讲求通晓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实际的崇实学风和价值趋向”。

曾国藩推崇理学经世的思想核心是注重维护封建伦理制度和调整封建统治政策,增强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他虽以理学家相标榜,但不尚空谈而务实际。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就是非常严格按照理学家“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一、修身、内省曾国藩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如他主张黎明即起,按时练字,熟读经史和写反省日记等)。

曾国藩自追随唐鉴、倭仁讲习理学以后,唐鉴、倭仁帮他制定“日课”、“十二条规”,最主要的就是修身、自我反省,简直就像个宗教徒,实为儒教教徒、理教教徙。

虽然,他后来没有按照理学家的样式,坚持每日做“功课”,但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严要求,对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合封建道德的行为,时常进行反省和自责,经常见诸日记和书牍之中。

特别是在1858年再次出山之后,通过一番“大悔大悟”,曾国藩更严格地按封建统治要求规范自己。

曾国藩在同治九年二十二日《日记》中,记载“是日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修身,就必须“慎独”。

所谓“慎独”:慎于独处,则心胸安泰,就是说遏禁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成以心泰,就是要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完全符合封建的伦理道德。

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理想目 标相结合, 于 是, 他从儒家所倡导的积极人世的角度 出发, 强调要重视对现实问题的探究, 要善于将 自己的所学 所获用于经世济民。为此,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了“ 不为圣 贤, 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 2 的座右铭, 以此时刻
激励 自己勤勉敬事而力避流俗。这些思想在其 日后所阐述 的军事伦理思想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是历代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传承发扬。伴随着生产
时即 到私塾读书, 8 岁时可熟诵《 论语》 、 《 中 庸》 、 《 大学》 、
《 孟子 》 等儒学经典, l 4 岁时对于《 周礼》 、 《 史记》 等著述的 融会贯通就已经达到令人钦佩的程度, 2 3 岁求学长沙岳麓
书院得中举人, 年仅 2 7 岁得赐同进士出身, 且在殿试中因深 得道光皇帝赏识而被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成为了清 朝开国以来以同进士入翰林的第一人。曾国藩 自 幼所接受 到的源 自 家庭及学堂的系统严格的儒学教育 , 对于他 日后 形成 自己的军事伦理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 从
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的形成发展 , 既是历史连续性 的
作者简介 : 刘劲松 ,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博士研 究生 , 中国人 民武装警察边 防部 队高等专科 学校 教授 , 广 东广 州,
5 l o 6 6 7。
2 1 8
文教 ・ 历史 “ 理” 、 “ 才” 是相互依存的, 天命一直主宰着人类, 由此将 “ 仁” 、 “ 敬” 、 “ 孝” 、 “ 慈” 等作为自 身的 思想和行为规范, 谨
举取士, 成名于挽救清王朝于大厦将倾。 其生前身后的是非 功过, 至今仍无定论, 后世评价毁誉参半, 既有“ 曾剃头” 、 “ 伪君子” 、 “ 刽子手” 等讥讽恶评, 亦有“ 中国内圣外王第一 人” 、 “ 一代儒宗” 、 “ 最后的 理学大师” 等褒奖嘉许。曾国藩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声名显赫以及饱受争议 , 可 以说无人能 出其右, 但曾国 藩的 修身 齐家之说、 为官理政之道、 统兵治军 之术、 识才 用人之法, 却在过去的1 0 0 多年时间里始终好评 如潮, 受到了包括袁世凯、 蔡锷、 蒋介石等人在内的众人追

2021年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

2021年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

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关于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曾国藩的家庭思想以孝为核心,他把孝悌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友为家庭之祥瑞”;身可在外,孝思常存;兄弟之际,惟爱以德,在扬弃传统孝道的同时终身实践之,形成了既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孝思针对现代家庭伦理重心下移、“倒孝”现象严重的实际现状,曾国藩的孝悌伦理无疑有可借鉴之处。

曾国藩孝悌立家之本曾国藩,一位上颇有争议的晚清大儒.他极为赞同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的观点.加之深受曾氏家族“孝友传家”优良传统的影响.他认为孝悌伦理乃是立家之本.他常告诫其兄 ___侄要“以孝立身.敬亲爱亲”.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应在“孝悌”二字上用功.“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孝悌”是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生躬行履践的规范.在其家信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孝友”内容的达到数百封之多.这是其平生奉行“孝友传家”准则的最可信的见证曾国藩视孝友为家庭立足、和睦、延续之根本,在其“致祥”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孝致祥”在他看来.孝友之家首条就是对长辈要奉养和敬爱.子孙对老人是否孝敬是得到吉祥还是遭到祸殃的最为灵验的事情。

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他认为孝友为立家之本、齐家之宝.一家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相能.和睦相生.便生机盎然.其乐融融。

早在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就曾写信给诸弟说:“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一..若诸第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昕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祥瑞哉?”他指出:“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

【推荐下载】关于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

【推荐下载】关于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

关于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曾国藩,一位历史上颇有争议的晚清大儒.他极为赞同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的观点.加之深受曾氏家族孝友传家优良传统的影响.他认为孝悌伦理乃是立家之本.他常告诫其兄弟子侄要以孝立身.敬亲爱亲.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应在孝悌二字上用功. 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 孝悌是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生躬行履践的道德规范.在其家信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孝友内容的达到数百封之多.这是其平生奉行孝友传家准则的最可信的见证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曾国藩视孝友为家庭立足、和睦、延续之根本,在其致祥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孝致祥在他看来.孝友之家首条就是对长辈要奉养和敬爱.子孙对老人是否孝敬是得到吉祥还是遭到祸殃的最为灵验的事情。

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他认为孝友为立家之本、齐家之宝.一家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相能.和睦相生.便生机盎然.其乐融融。

早在咸丰元年(1851 年).曾国藩就曾写信给诸弟说: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一..若诸第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昕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祥瑞哉? 他指出: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

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二、身可在外。

孝思常存曾国藩作为晚清大儒.他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他认为一个人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但对父母的孝是永远不能丢弃的仔细阅读曾国藩的家信,但凡给长辈的家信总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开头是孙男或男或侄跪禀祖父母或父亲母亲或叔父母膝下或万福金安.结尾则多是谨禀或谨呈等这虽是一种格式用语.但也足见远在千里之外的晚辈对长辈殷切的孝心在其祖父病重期间,他给几位弟弟写信到: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

关于浅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关于浅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关于浅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曾国藩孝弟家庭伦理社会伦理论文摘要:曾国藩受传统铭家思想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在继承和发展了曾氏家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孝弟”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忍想,以“仁、礼、诚、愁”为准则的社会伦理思想。

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时构建现今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伦理思想的来源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曾国落一生勤奋好学,对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钻研极深,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仁、礼、恕、中庸等重要观念都对其伦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内圣外王不仅是传统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也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

内圣外王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曾国藩从小所受的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一生走过的也是一条典型的由内圣而外王的道路。

早年他初入京城的时候,曾在当时著名理学家唐鉴、俊仁的引导和影响下研习宋明理学,接受了程朱的性命义理之学,严格按照理学的要求修身养性,建树圣贤人格,为以后的外王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又受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影响,投身于济世救民的事业中去。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礼”是儒家的人伦秩序思想与人际关系原则的集中体现。

曾国藩十分重视礼学,认为一切经济致用之事,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政治军功,实际上均是礼学。

他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

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

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J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

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

所以他认为:“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

【推荐下载】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推荐下载】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时构建现今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编辑老师为您整理了曾国藩的伦理思想,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曾国藩伦理思想的来源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曾国落一生勤奋好学,对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钻研极深,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仁、礼、恕、中庸等重要观念都对其伦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内圣外王不仅是传统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也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

内圣外王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曾国藩从小所受的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一生走过的也是一条典型的由内圣而外王的道路。

早年他初人京城的时候,曾在当时著名理学家唐鉴、俊仁的引导和影响下研习宋明理学,接受了程朱的性命义理之学,严格按照理学的要求修身养性,建树圣贤人格,为以后的外王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又受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影响,投身于济世救民的事业中去。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礼是儒家的人伦秩序思想与人际关系原则的集中体现。

曾国藩十分重视礼学,认为一切经济致用之事,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政治军功,实际上均是礼学。

他说: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

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

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

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

所以他认为: 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

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

实际上,曾国藩的礼学在内仁与外礼的关系上仍然强调以内仁为本,外礼为用。

如果说外礼是活水的话,内仁则是源头,常人受教时亦应内仁与外礼的修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亲亲、尊尊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

论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来源

论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来源

论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来源当代学者黄文山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属于中庸文化体系,其基本精神在于家庭伦理;而西方文化的类型属于实感文化体系,其基本精神在于经济伦理 1。

自幼接受良好封建教育、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曾国藩,正是这种以家庭伦理为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出的一代封建士人,同时也是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

其家庭伦理思想体系建构极显精致,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家政伦理思想、家计伦理思想、家教伦理思想、家庭社交伦理思想。

它们分别就家庭内部人伦秩序、家庭经济、家庭教育、家庭对外社会交往等家庭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伦理立论,阐述其伦理道德治家的基本观点与践行途径。

而这同时也是曾国藩政治理想中的重要一环,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等其它环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从曾国藩自己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是他本人思想自觉的产物。

他在道光二十五年给其好友刘蓉的信中说:“故凡仆之所志……其小者则欲寡过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乡党。

” 2又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写道:“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然后知著书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

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 3尽管曾氏毕生都没有著过一本专门的家训或其他关于家庭伦理思想的著作,但是可以推知,他后半生一直都在酝酿此事。

随见于他的家书、日记、诗文等一系列正式著述中的大量相关言论,便是有力证明。

而旧本《曾文正公家训》对曾国藩家书进行择要选编,也是曾氏本人直接授意收集整理自写家书使之更为体系化的结果。

正是由于曾氏思想的这种高度自觉性,其家庭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不但植根于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精致的理论体系之上,形成了自己相对完备的理论基础,而且广泛吸纳了前人、先辈、时宦的各种经验教训,大大丰富了自己伦理治家的践行途径。

细论如下:一理论基础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以中国儒家古圣先贤的经世思想为理论基础,并兼采了西方实用之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思想探析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思想探析

第26卷第1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6,No.12010年1月Jour 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 rsity (Social Sciences)Ja n.2010【收稿日期】2009210223【作者简介】孙翔(—),女,甘肃庆阳人,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思想探析孙 翔(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曾国藩的睦邻和家伦理思想主要有“家和则福自生”;睦邻济贫,家运必盛等内容。

针对现代淡化而松散的邻里关系,曾国藩的邻里观对现代人正确处理邻里关系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07X (2010)0120013203An Anal ysis of Zeng G uofan ’s Et hica l Idea s of Fa mil y H ar mony 2good 2neighborSUN Xiang(L anz hou City U niversity ,L a nz hou ,L a nz hou 730070,China )A bstract :Zeng Guof an ’s ethical ideas of f amily ha rmony 2g ood 2neighbor a re mainly composed of f amily ha rmony and happi 2ness in re tur n a nd so on.Aiming at the loose and indiff erent neighborly relations ,the view of building good 2neighbor rela 2tions per haps ha s some usef ul e nlightenment to moder n people.K ey w or ds :Z eng G uof an :f amily har mony 2goo d 2neighbor :ethics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一种价值标准。

《曾国藩家书》中行政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

《曾国藩家书》中行政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

《曾国藩家书》中行政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作者:李奇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2年第01期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传统的行政伦理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基于从古代汲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行政伦理思想,完善我国现代行政伦理学科体系的需要,整理我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是刻不容缓的。

《曾国藩家书》乃近代一部重要的书籍,堪称家书中顶峰之作,其中就蕴含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现代价值1、《曾国藩家书》中行政伦理思想曾国藩虽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是他手书的《曾国藩家书》却备受推崇,被誉为传统仕宦家训的巅峰,在我国家训家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历史价值,其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

1.1 强大而坚定的信仰——“外圣内王”这是《曾国藩家书》中所体现出的行政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贯穿曾国藩官宦一生的是他强大而坚定的信仰:“外圣内王”。

以这个信仰为基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修炼内心和品格:“谦虚、谨慎、勤勉”;同时,作为一个高级别的行政官员又是晚清重要的军事集团湘军的统帅,他将自己的修养带到工作中:“忠君观、勤政观、廉政观和功成身退观”等。

作为晚清著名的理学大师同时也是清政府的重要官员,他是一个坚定的儒家文化和秩序的维护者,因此他时刻不忘记自己的理学出身,是不折不扣的卫道者,在面对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国的所作所为,他说:“我孔子、孟子之所痛苦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文正公文集.讨粤匪檄》),可见他对传统理学和秩序的拥护以及面对他们遭到的破坏表达出的愤慨并要有所作为不能熟视无睹,回顾历史,这篇文章在当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并将天下有识之士调动起来为政府效力,为最终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舆论和理论基础,实现了曾国藩捍卫理学及其秩序的人生信仰。

那么,他具体又是如何践行他的信仰的呢?1.2 “圣慈含容,余益当尽忠报国”的忠君爱国观。

传统儒学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作用,而这首先就要求作为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官员的人们维护道统,忠于封建帝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曾国藩孝弟家庭伦理社会伦理论文摘要:曾国藩受传统铭家思想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在继承和发展了曾氏家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孝弟”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忍想,以“仁、礼、诚、愁”为准则的社会伦理思想。

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时构建现今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伦理思想的来源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曾国落一生勤奋好学,对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钻研极深,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仁、礼、恕、中庸等重要观念都对其伦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内圣外王不仅是传统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也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

内圣外王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曾国藩从小所受的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一生走过的也是一条典型的由内圣而外王的道路。

早年他初人京城的时候,曾在当时著名理学家唐鉴、俊仁的引导和影响下研习宋明理学,接受了程朱的性命义理之学,严格按照理学的要求修身养性,建树圣贤人格,为以后的外王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又受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影响,投身于济世救民的事业中去。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礼”是儒家的人伦秩序思想与人际关系原则的集中体现。

曾国藩十分重视礼学,认为一切经济致用之事,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政治军功,实际上均是礼学。

他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

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

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

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

所以他认为:“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

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

实际上,曾国藩的“礼学”在“内仁”与“外礼”的关系上仍然强调以“内仁”为本,“外礼”为用。

如果说“外礼”是活水的话,“内仁”则是源头,常人受教时亦应“内仁”与“外礼”的修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亲亲”、“尊尊”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

另外,儒家思想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人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也深深地感染并引导曾氏的人生,进而成为他伦理思想的重要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并将之灵活运用。

如他既要求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优国优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人世精神。

曾氏用儒家思想心怀天下的大志来要求子弟,其自身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践行者。

他也考虑到在官场上可能与名利有冲突,因此,“与官场交接,既不能硬,也不能软,怀揣着一肚皮不合适宜,所以到处不受欢迎,干脆就一味浑含,永不发露,用圣贤之心委曲求全”。

阁这其中也体现了他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运用。

(二)湖湘文化的熏陶一个人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对其思想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曾国落是湖南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众多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和影响的一朵奇葩。

它的特色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儒家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内核。

历代湖湘先贤总是把当大官、秉大政作为自己实现经国济世抱负的最主要途径。

曾国藩在实践中,也着力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自己着手建立翻译馆,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他热情倡导科学技术和洋务运动,这一思想在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不甚昌明的近代中国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契合了时代的要求,也是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在传统的义利之辩中,湖南人很少给“利”以恰当的地位,他们总是选择传统意义上的“义”,而忽视实实在在的“利”。

曾国藩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湖湘义利观的影响,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上司。

(三)曾氏家训的传承和发展曾氏家训是从曾国藩祖父那里传下来的家规家风,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作为价值参照系的,其主要内容带有明显的儒家伦理色彩。

曾氏家训强调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强调敬老爱幼、敬上爱下等观念,将家庭伦理放大,体现了家庭关系的社会化。

曾国藩出生于重视耕读的家庭,曾家孝友传家的家训以及八字家风对曾国藩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成熟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孝友传家”的“孝“是指孝敬父母;“友”指兄弟之间以及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八字家风”具体内容是指“书、蔬、渔、猪、早、扫、考、宝。

“书”就是读书治学,“蔬”指种菜,“渔、猪”指养鱼和养猪,代指“耕”。

曾国藩秉承耕读家风,受此影响,铸就了勤奋好学,毕生坚持每日读书的习惯,虽官至显位,仍然坚持亲自在庭院里种菜施肥。

“早、扫”指早起洒扫,这是曾氏家族多年来的要求,包括家中子弟都要照此做到。

“考”是指祭祀,本意为不忘先辈教诲。

“宝”是指和亲睦邻,即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曾国藩继承和发扬了这些曾氏家训的精华,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感悟,构建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伦理思想。

曾国藩认为耕读为本,耕读优于仕。

传统仕宦家训的内容主要是道德教化,“治生”、“致用”方面的训诫很少,对田耕农作往往持鄙夷态度;而曾国藩虽鼓励子弟博取功名,但在耕读与功名之间,他更强调前者,“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的价值取向,既是对曾氏家族重视家风的继承,也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仕宦家训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思想。

他指出:“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流风余韵的君子之泽,其分为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墙之择,稼稿之泽尤为长久。

修身齐家必须有君子之风,君子之风中尤数稼措的传统可以维持长久,因此,曾国藩一生重视耕读,并把其祖父星冈公的“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家圃旧业”一语视为“鲜哉至训”,为“万世法”。

曾氏家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六恼”,具体是指对僧、巫、医(郎中)、地(看风水)、命(算命)以及客人常住不走都很恼火,可见曾氏家训反对封建迷信的家风由来已久。

曾国藩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提出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曾国藩认为先哲圣贤之言行皆可学,但地、命、僧、巫、祈祷则不能学,教导子弟要谨守“六恼”祖训,拒斥封建迷信。

他还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反对夜郎自大,提倡子弟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他致书儿子要他们认真研习天文数学,洗刷自己不懂天文数学之“耻”。

在给儿子的信中称赞李鸿章办洋务是“为中国自强之本,厥功之伟”。

二、曾国藩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家庭伦理在家庭伦理思想中,曾国藩把做人的教育看得比做官更为重要,这一点在其提倡淡薄“官”、“财”的伦理思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曾久处官场,耳闻目睹官场如战场,争权夺利,浮沉无常。

因此,告诫家人要淡薄官财。

虽然读书做官是科举时代一般家庭所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曾国藩并不热衷,“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始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在家庭伦理中,曾国藩认为对子女不仅仅是只考虑如何抚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

首要坚持的就是“孝弟”,这是家和之方,也是曾氏家族几代人为之努力奋斗并且做出显著成效的伦理原则。

对“孝”,曾国藩有一番自己的体认和心得。

孝,在常人理解不外乎“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但这些在曾看来还不够,他认为还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即从精神上关心父母,“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使父母精神偷悦。

要做到“孝”,子女还必须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威望,不使父母连累受辱。

由此可见,曾心中的大孝就是显祖、扬名、弗辱、为父母争光。

对弟,曾国藩认为:“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姑息。

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补,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姑息也。

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方行,是即我卒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兄友弟恭不能仅仅停留在“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上,更重要的是兄弟之间要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期共同进步。

他认识到了严格要求,绝不纵容,才是真正的爱。

“望之愈殷,则责之愈切”,正是身为长兄曾国藩的治家心得。

在封建社会的家庭生活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加深了代际亲情和际内亲情,使中国的传统家庭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更多的天伦之乐。

曾毕生极重“孝弟”,目的之一就是要用“孝弟”来维系大家庭内部的和睦、团结和稳定,希望曾氏族人对内能保持曾家的荣华富贵,绵延后世,使曾氏家族无颠坠之虞,曾氏兄弟无覆灭之灾;对外退可以自守,进可以干禄,在宦海沉浮中能够相互照应,互相提携,逢凶化吉,趋吉避凶,结成一种势力,同呼吸,共荣辱,同进退,共命运。

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睦和团结,曾一方面时刻誓惕着家庭内部的兄弟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以防一点点不团结的“火星,’引起“后院大火”,不时给大家敲起警钟。

曾在一次家信中警告大家:“近来外侮纷至沓来,余日夜战战兢兢,若有大祸即临头,国潇要谨记自己的言行,不可参与地方事……曾对时局急变的优虑,对自身安危的担心,对家庭命运的恐惧,溢于言表;另一方面又常常关注家人们向外发展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千方百计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帮助家人避祸消灾。

曾对自身、兄弟、家庭,不仅考虑特多,而且很周全。

曾国藩在曾氏兄弟成家立业之前,对他们谆谆教导;他们成家立业之后,曾仍不遗余力地要求他们遵守家规家法,并送给他们“俭以养廉,直而能忍,庆流子孙,光大门第”等语作为座右铭。

曾教育其子弟及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告诫他们“由俭人奢易,由奢返俭难”,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

总之,曾把“孝弟”看作是自家的优良传统,传家之宝,并对此发扬光大。

他以祖上“孝友传家”的家训为基础,从中华传统文化与湖湘农家文化中汲取类似的营养,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和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以“孝弟”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思想。

他既强调父母对子女、兄姊对弟妹要爱抚、关心;更强调子女对父母、弟妹对兄姊要孝顺、尊敬。

孝弟是促进兄姊与弟妹、父母与子女情感的一根纽带。

在曾国藩看来,要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必须先从促进父母与子女、兄姊与弟妹的关系做起,这就是“务本”。

(二)社会伦理“社会伦理”就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基于生活层面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外在的、客观的、整体性的伦理关系,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

在社会伦理关系方面,曾坚持仁、礼、诚、怒的准则,以及在其中贯彻“严”的原则。

他是公正宽厚的上司,恭顺有作为的下级,有定见但好打交道的同事。

他惜才重义,对杨载福危急之时救落水女孩和康福这样重义薄利的人才都十分赞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