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c449986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7.png)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为标题,本文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进行探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由疾病和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的危重病症,常以急性增加的呼吸氧需求以及气道阻力伴随全身凝血功能的改变而引起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都需要立即进行有效的治疗,俯卧位通气治疗是诸多治疗方案中的一种,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案。
俯卧位通气治疗是一种特殊的机械通气治疗,主要用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气道阻力和降低气道血流阻力,有助于改善氧合状态,增加氧流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俯卧位通气治疗需要患者处于俯卧位,以机械通气方式增加氧气的供给,加强气道的支持,从而改善患者的气道抗阻力。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包括急诊处理流程、机械通气治疗流程、观察流程、辅助呼吸治疗流程和护理流程等。
急诊处理流程包括评估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检查、呼气末CO2测定以及静脉注射抗生素等,以及病情评估和治疗等。
机械通气治疗流程包括患者体位俯卧位定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的备齐,机械通气装置的设置、调节、维护等,以及定期需要对气道进行清洁消毒。
观察流程包括对患者的温度、灌洗量、肺脏状况和呼吸负荷,以及支持性治疗的检查,及时进行患者的监测,并根据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辅助呼吸治疗流程包括正常气道支持、气道支持、气压助血流以及应用抗生素等,以及对患者使用机械支持通气系统进行及时评估,并根据机械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流程着重于患者的健康护理,包括患者体温监测、心电图监测、血液、尿液检测等,并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确保患者的良好生存环境。
总之,俯卧位通气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气道阻力和气道血流阻力,有助于改善氧合状态,增加氧流量,以及恢复生理机能和减少患者痛苦等。
俯卧位通气法的操作
![俯卧位通气法的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7272a87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4.png)
俯卧位通气法的操作俯卧位通气法(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体位来改善呼吸功能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或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
俯卧位通气法被证明可以提高氧合、改善通气、降低气道压力等,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俯卧位通气法的操作步骤。
1.患者选择:俯卧位通气法适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或ARDS患者,一般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此外,患者的颈椎、背椎等骨骼结构也需要满足俯卧位通气的要求。
2.准备工作:在进行俯卧位通气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通气设备正常工作,气囊、管路等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其次,注意患者是否有禁忌症,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急性颈椎损伤等。
最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俯卧位通气的目的、操作方法及可能的不适感。
3.确保安全:在将患者转为俯卧位前,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
包括注射必要的镇静剂和肌松剂,避免患者出现抗拒或意识不清的情况。
同时,提前准备好脊柱稳定器,在必要时进行固定。
4.转换体位:患者需要进行平滑、连续的体位转换,避免造成对患者的不适和损伤。
通常是由2-3人组成的团队进行操作,其中包括医生、护士等。
在转换体位时,要确保患者的头和脊柱保持平直,以避免颈椎的过度伸张。
使用护士或医生平滑且规律的动作,逐渐将患者从卧位转为侧卧位,再由侧卧位转为俯卧位。
在转换体位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5.固定体位:将患者转为俯卧位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固定,以减少体位移动和对呼吸机连接的干扰。
可以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如床边支架或专用的体位支撑垫等。
同时,患者的头和颈部应保持平正,避免过度转动或外屈。
可以使用护士或医生来支撑患者的头部,保证其颈椎处于安全状态。
6.监测与调整:在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后,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功能,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达到最佳效果。
常规的监测项目包括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心率、血压等。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a47502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7.png)
皮肤保护措施
防止意外拔管
在患者骨隆突处放置软垫,减轻局部受压 。定期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促进 血液循环。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避免 患者因体位改变或烦躁而意外拔管。同时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观察。
提高操作技能,降低风险
加强培训
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的俯卧位 通气操作培训,熟练掌握操作
流程和注意事项。
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患 者。
禁忌症
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升高、面部创伤或手术、脊柱或骨盆不稳 定等情况下,应避免使用俯卧位通气。
02
俯卧位通气前准备工作
评估患者状况
01
02
03
了解患者病情
掌握患者的诊断、病情严 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俯卧 位通气的禁忌症。
观察患者反应
在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变化, 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总结本次操作经验教训
记录操作过程
01
详细记录本次俯卧位通气的操作过程,包括通气设备的设置、
患者的反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分析经验教训
02
对本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
改进措施,以提高后续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1 2 3
将患者从仰卧位调整为俯卧位
首先,确保患者身体平稳,然后将患者的头部、 胸部、腹部和腿部逐一调整为俯卧姿势。
固定患者体位
使用专用俯卧位垫、枕头等物品,将患者的头部 、胸部、腹部和膝盖等部位妥善固定,防止滑动 和压迫。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在调整体位过程中,需确保患者的呼吸道不受压 迫,保持通畅。如有需要,可使用软垫或枕头支 撑患者的面部和颈部。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06a0b4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4.png)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一种改变患者体位来提高氧合和通气效果的临床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患者的治疗中。
PPV的实施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适应症:适应症是指患者需要进行PPV治疗的具体条件。
通常情况下,适应症包括重症呼吸衰竭、ARDS、肺不张等。
在确定适应症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生命体征、通气指标等因素。
2.评估患者状况:在实施PPV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气分析、动脉血压、心率、氧合情况等。
这些评估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适应性和对PPV的反应。
3.准备设备和团队:在实施PPV之前,需要准备相应的设备和团队。
设备包括呼吸机、负压吸引器、气管插管和导管、PPE防护装备等。
团队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呼吸治疗师等。
4.保持体位:将患者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在保持患者头部中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护士、医生或专用机械将患者翻转到俯卧位。
在转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颈部和肺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
5.固定体位:将患者固定在俯卧位上,确保患者舒适和稳定。
可以使用特殊的固定带或护理凳来固定患者的肩部、髋部和足部,避免其滑落或翻转。
6.排解分泌物:在患者转位后,常常会有分泌物积聚在气道内。
在PPV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吸痰、保持气道通畅等手段排除分泌物,以保证患者气道的通畅和通气效果的改善。
7.调整呼吸机参数:在PPV实施后,需要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这些参数包括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EEP),频率等。
调整参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效果。
8.监测病情:在PPV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动脉压等指标,以及进行血气分析等检查。
9.评估疗效:在PPV治疗结束后,需要再次评估患者的状况和治疗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7aea938be23482fb4da4cdd.png)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病死率高达40%~50%。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俯卧位通气治疗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重视。
其具有改善氧合、改善高碳酸血症、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及改善右心功能等作用,并降低病死率。
但对全球50个国家ARDS诊治的调查发现,重症ARDS 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有16.3%。
我国重症ARDS 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8.7%。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 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一、俯卧位通气对ARDS的治疗作用1.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改善约70%~80%的ARDS 患者的氧合,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升高35 mmHg (1 mmHg=0.133kPa),氧合改善的主要机制是降低肺内分流。
2. 改善高碳酸血症:俯卧位通气主要通过减少腹侧区域肺泡死腔改善高碳酸血症。
3. 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善ARDS患者肺通气的均一性,更有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的实施。
4. 改善右心功能:俯卧位通气能改善急性右心功能衰竭。
二、俯卧位通气实施指征的评估1. 实施指征:中/重度ARDS 顽固性低氧血症,当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1 cmH2O=0.098 kPa),氧合指数≤150 mmHg 时应积极行俯卧位通气。
2. 相对禁忌证:俯卧位通气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1)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高;(3)急性出血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需要固定;(5)骨科术后限制体位;(6)近期腹部手术需限制体位者或腹侧部严重烧伤;(7)妊娠;(8)颜面部创伤术后;(9)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ca7ce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3.png)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1.评估患者:首先要进行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合适俯卧位的指征。
确保患者没有任何免疫功能抑制、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或血压不稳定的状态。
2.准备俯卧位:将床推至合适的高度,床头略低于床尾,以促进肺的引流。
确保床上无障碍物,如绳子、氧气管道等。
3.协助翻身:需要两名医护人员才能完成。
一人站在床头,另一人站在床尾。
首先,将患者的头部和上半身向一侧旋转。
接着,两人同时抓住患者的上臂和下肢,并协调动作,将患者翻转到俯卧位。
4.确保患者安全: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需要将患者的头部保持正中,以避免压迫颈部和呼吸道。
患者四肢应自然放松,可以使用坐垫和肢体固定装置来保持患者的姿势稳定。
5.观察患者反应:在俯卧位通气后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不适感,如呼吸困难、心悸等。
此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6.监测指标: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同时,还需要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相关指标。
7.恢复正卧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可适时转回正卧位。
转回正卧位时,也需要两名医护人员同时协助,确保患者的安全。
8.评估疗效:俯卧位通气结束后,需要评估患者的疗效。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决定是否继续使用俯卧位通气。
以上是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通气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前,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适的治疗效果。
此外,俯卧位通气一般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确保操作流程的正确性和患者的安全。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79d4c4c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c.png)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重症疾病,其原发疾病多样、机制复杂、治病缓解多、病死率高达40%~50%。
俯卧位通气治疗是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我国,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多缺乏规范化的流程。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旨在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俯卧位通气操作规范操作前准备1. 评估:①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耐受俯卧位通气。
②镇静状态: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时建议深镇静,Ric 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4至-5分。
③人工气道:确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④胃肠道:俯卧位通气前2h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危重型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空肠管。
⑤其他:检查各导管在位通常,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检查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
2. 物品准备:翻身单(可承担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适的单子)、方形与椭圆形泡沫敷料数张、头枕(软枕或马蹄形枕头)、2~3个圆柱形枕头、硅胶软枕数个。
3. 患者准备:①确定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向:根据仪器设备连接及患者体位翻转的方便性,决定俯卧位的操作是由左向右或右向左进行翻转;②将电极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监护仪各连接导线,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③夹闭非紧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滑脱,整理各管路方向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④在患者面部颧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髂骨、膝部、小腿部及其他骨隆突俯卧位易受压处垫上泡沫型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
操作流程常见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式主要有三人法、翻身床、5人法和信封法。
考虑到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安全性与方便性、推荐使用信封法对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急预案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71fa33a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2.png)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急预案与流程一、前言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其他严重肺部疾病的策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d98de1d14791711cc791790.png)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流程
【适用范围】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目的】迅速改善缺氧症状,保护外周脏器功能,提高抢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抢救步骤】
1.评估患者临床症状。
咳嗽、咳痰、喘憋、进行性呼吸困难,持续性低氧血症;口唇、颜面、四肢末梢颜色、温湿度。
2.患者取舒适卧位(半卧位),高浓度甚至纯氧给氧,使PaO2较快提高到安全水平(60~70mmHg)。
3.备好吸引装置、监护仪、电极片、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机。
4.接监护仪,进行心电、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5.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急查动脉血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6.扣背、协助排痰,必要时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插管。
7.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抢救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067fe54a7302768f9939dc.png)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摘要俯卧位通气是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降低病死率。
但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流程。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旨在促进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规范化实施与管理,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其原发疾病多样、机制复杂、致病环节多,病死率高达40%〜50%〔门。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 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如何促进机械通气策略的实施成为重点。
随舂对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俯卧位通气治疗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重视。
2017年欧洲重症医学会和美国胸科协会强烈推荐严重ARDS 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门,2],其具有改善氧合、改善高碳酸血症、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及改善右心功能等作用,并降低病死率。
但对全球50个国家ARDS诊治的调查发现,重症ARDS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有16.3%〔3]。
我国重症ARDS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8.7%〔4】。
目前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多缺乏规范化的实施流程。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一.俯卧位通二对ARDS的治疗作用1.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改善约70%~80%的ARDS患者的氧合,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升高35 mmHg ( 1 mmHg = 0.133kPa )⑸,氧合改善的主要机制是降低肺内分流。
大量重力依赖区肺泡塌陷是导致中/重度ARDS患者肺内分流的主要原因,俯卧位通气减少了肺本身重力对靠近脊柱侧的重力依赖区肺泡的压迫,降低重力依赖区胸膜腔内压,使腹侧和背侧的胸膜腔内压分布更均匀,同时减少心脏和纵隔对部分肺组织的压迫,有利于背侧部分塌陷肺泡复张,改善背侧区域通气〔5】。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5df44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7.png)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以下是俯卧位通气实施的一般流程:1.评估病人的适应性: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有严重通气不足或氧合不良的病人,如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肺炎等。
在决定实施俯卧位通气之前,需要评估病人的体位稳定性、循环功能等因素。
2.准备俯卧位: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调整床位高度,放置舒适的头枕和垫子,确保病人舒适且稳定。
准备好吸痰设备、呼吸机等通气设备。
3.拉动骨盆:将两名护士分别站在病人两侧,轻轻用手拉动病人的髋部,使其慢慢向床尾方向移动,直到骶部接触到床尾。
这一步是为了确保病人的核心部位不受压迫,减少不适感。
4.安装呼吸支持设备:在完成俯卧位调整后,将呼吸机与病人连接。
按照医嘱进行气道管理,如插管或面罩通气。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通气模式和参数。
5.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气管插管或面罩的固定牢固,避免脱落或漏气。
定时监测病人的气道压力、呼吸频率、氧合指标等。
配备紧急呼吸支持设备,如氧气、呼吸囊等,以备不时之需。
6.监测和调整: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持续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气道压力。
根据监测结果和病人的反应,调整通气参数和支持策略,以确保通气和氧合目标的实现。
7.护理措施:定期翻动病人的头部和肩膀,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进行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给予病人足够的营养支持,维持营养平衡。
8.定期评估:每隔一定时间,评估病人的通气情况和体位耐受性。
根据病情变化和实际需要,决定是否需要继续俯卧位通气,或逐渐恢复正卧位。
9.教育和沟通:向病人家属和病人本人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沟通。
告知俯卧位通气的作用、风险和注意事项,增强病人和家属的合作意识。
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辅助通气技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
实施之前,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体位稳定性和适应性,确保安全和有效。
同时,需要定期监测、评估和调整,以保证通气和生命支持的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需要给予病人足够的关怀和护理,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康复程度。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版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71c13df8c75fbfc67db244.png)
重症医学科俯卧位机械通气流程
评估
神智情况,镇静评分管路(胃管、输液管道、动静脉导管、胸腔/腹腔引流管、尿管…)
适应症
严重低氧血症,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 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
相对禁忌症
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颅内手术
近期腹部手术需要限制体位妊娠不能耐受俯卧位的姿势等情 况
2.操作步骤
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四人冋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床的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 再在患者双肩部、
胸部、髂骨、膝部、小腿部及骨隆突处垫上柔软的枕头或敷料,左右做好交接(管道和体位)。
3.翻身后处理
把头部垫高20°-30°,头下垫凹形枕或马蹄形枕,使颜面部悬空,可避免人工气道的受压,患者的双 手可平行置于身体的两侧或头的两侧。检查管道通畅及保证换能器位置正确。
2.俯卧位治疗结束后,积极做好气道管理,加强气道引流
翻身床俯卧位:按翻身床使用和操作方法进行
普通监护床俯卧位:
1.位置与分工
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的固定、头部的安置和发口令 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道、胃管
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尿管、及该侧管道 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道 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其他
第六人位于患者稍后侧卧转俯卧的方向,负责放软枕或喑喱垫。
并发症
及注意
事项
1.皮肤粘膜压迫受损
2.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4.颜面部水肿
5.手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麻痹
俯卧位
翻身床俯卧位:按翻身床使用和操作方法进行 普通监护床俯卧位:
操作步骤: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ing)机制及流程(附表格)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ing)机制及流程(附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947812d1eff9aef8951e0622.png)
(8)决定向左翻还是向右翻。
(9)准备好所有静脉输液管和其它俯卧位后与病人相连的管道。
a. 确认管道长度够长
b. 将所有引流袋放在床的另一边
c. 将胸管管道放在两腿之间
d. 将静脉导管放在患者头侧,在床的另一边。
(10)操作过程需要熟练的医生、护士及呼吸治疗师5位,分别为头侧1位,身体两侧各2位。确定翻身方向。
Best outcomes reported when prone positioning i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both low tidal volume ventilation (6 cc/kg) and neuromuscular blockade.
2.考虑是否有禁忌症:
机械通气是ARDS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得到一致认可的机械通气手段包括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及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临床研究提示治疗益处)二、 俯卧位通气的病理源自理学效应1.促进塌陷肺泡复张
ARDS主要病理改变为重力依赖区域的小气道陷闭和肺泡萎陷不张,非重力依赖区域肺泡过度通气。
(2)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患者或者家属解释俯卧位通气实施的过程。
(3)从最近的胸腔X 光片确认气管内插管的尖端位于隆突上2至4厘米。
(4)检查并确认气管内插管和所有中心导管和大口径外周导管牢固固定。
(5)考虑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肩带在俯卧位后如何更容易支撑。
(6)停止鼻饲,确认胃已经完全清空,夹闭胃管。
俯卧位通气时,胸腔内负压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减小,背侧胸腔内负压增大,跨肺压增大,促进背侧肺泡重新开放。腹侧胸腔内负压减小,跨肺压减少,腹侧通气量减少,但仍能维持腹侧肺泡开放。
2022年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2022年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46a733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f.png)
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1、操作前:(1)气道准备:吸尽口腔、鼻腔、咽喉与气管内的分泌物。
胃肠道准备:泵入肠内营养者暂停肠内营养,抽吸胃管查看有无胃潴留。
(体位翻转前0.5-1h暂停肠内营养避免翻动时反流、呕吐导致误吸、窒息等并发症)(2)管道准备:查看并加固各级管路防止脱出,从上至下依次检查。
(3)皮肤准备:骨隆突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敷料保护(例如:额头、鼻梁、下颌、肩胛、乳房、肋缘、髂嵴、膝盖、脚趾),头部可采甩U型硅胶枕. (4)患者准备: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与肌松药物,以减低患者的不安,建议RASS为-4至-5分.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提前取得信任与配合。
(5)监护准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适当提高吸氧浓度,待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实施俯卧位通气(6)物品准备:准备好中单,软枕、凹形枕头等各种器具,准备好负压、吸痰管等。
(7)人员准备:大于五名医护人员且高年资有操作经验者为宜。
所有操作者配合默契。
(8)应急准备:备好抢救药、简易呼吸器等。
2、操作中:(1)妥善分工:将患者置于翻身单上,第一人(指挥者)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与人工气道的固定,头部的安置与发号令。
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固定监护仪导线及同侧其它管路。
第三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固定同侧管路(颈内静脉置管、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
第四、五位于双侧床尾,负责下方的管路及腿部的摆放及其他。
卸下床头,备好合适的软枕在指定位置。
再次观察确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适合俯卧位通气。
(2)协同操作:操作时由指挥者(即头部站位者)发出号令,其它操作者同时将患者移向床的一侧,然后将患者侧卧,再置患者为俯卧位并抬正。
3、操作后:(1)操作结束后再次查看各级管路就是否在位,检查就是否通畅,夹闭的管路记得打开,心电图电极及导线安置于背部。
(2)正确摆放肢体位置避免牵拉伤、受压。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各项实验室检查,观察俯卧位通气效果。
最新:ARDS的俯卧位通气(完整版)
![最新:ARDS的俯卧位通气(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930c2508a1284ac9504322.png)
最新:ARDS的俯卧位通气(完整版)俯卧位技术,能够帮助ARDS患者更好呼吸肺部广泛炎症可导致ARDS,甚至危及生命,严重感染如COVID-19和流感即是如此,导致患者呼吸困难。
住院病人通常平躺,背部附着床面,即平卧位。
而俯卧位,病人腹部朝下,通常用于需要呼吸机的病人。
俯卧位益处与以下原因有关:(1)仰卧位时,肺部受到心脏和腹部器官压迫。
气体交换,即二氧化碳交换氧气的过程,在肺塌陷区域减少,导致低氧。
俯卧位时,肺压缩减少,肺功能改善。
(2)人体通过自身机制来调节血液流向肺的不同部位。
ARDS通气血流失衡,导致气体交换不良。
俯卧位可使通气血流更加均一,减少不平衡,改善气体交换。
(3)俯卧时肺功能改善,呼吸机不需要太大支持力度就能达到足够氧和水平。
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风险,这种损伤是由于肺的某些部分过度膨胀和过度拉伸造成的。
(4)俯卧位可改善部分患者心功能。
俯卧位时,右心回流增加,肺部血管收缩会减少,可能有助于心脏泵功能,从而促进氧气输送到全身。
(5)俯卧时口鼻朝下,肺部产生的分泌物可以更好地排出。
病人处于俯卧位俯卧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呼吸管路脱落或低血压。
由训练有素的临床医生组成的团队,包括呼吸治疗师、护士和医生,是病人安全复位所必需的。
多数医院每天至少让病人俯卧12个小时,不过做法各不相同。
在氧水平持续改善之前,或者尚未改善的情况下,可以继续。
虽然俯卧位一般仅限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但目前正在研究COVID -19患者的自愿、清醒俯卧位,这些病人需要监测恶化的呼吸状况。
ARDS俯卧位挑战俯卧位需要个体化考虑。
虽然某些情况下有益,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甚至会恶化。
随着体位的改变,医疗设备、呼吸管路和引流管可能会脱落(无意中脱落)。
如果呼吸管路脱落,俯卧位下难以更换。
俯卧位进行操作或心肺复苏同样有挑战性,可能需要立即复位。
而且,俯卧姿势时,皮肤、胸部、膝部和面部受压,容易出现压疮。
这也可能导致神经损伤。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卧姿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卧姿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836ad8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6.png)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卧姿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摘要本文档旨在规范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卧姿通气治疗过程中的流程。
通过遵循规范化流程,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患者评估在进行卧姿通气治疗之前,应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出生史、病史和手术史- 呼吸系统相关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其他有关疾病和并发症- 基础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结果2. 治疗前准备在进行卧姿通气治疗之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制定治疗计划,包括通气模式、参数设置等-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消毒- 安装呼吸机,监测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和呼吸参数3. 治疗流程3.1 安全措施- 确保患者和设备的安全,避免误操作和事故发生- 准备紧急援助设备和药物,在必要时能够快速应对紧急情况3.2 通气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设置- 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定期进行功能评估,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体征3.3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如气压伤、肺不张等)的发生情况-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定期调整通气参数、护理支气管等- 及时处理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气道插管、药物治疗等3.4 治疗结束-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继续进行卧姿通气治疗- 协助患者平稳过渡到其他治疗方式,如自主呼吸、无创通气等4. 治疗记录与评估在进行卧姿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和治疗过程,并定期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和疗效分析。
结论通过规范化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卧姿通气治疗流程,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管理。
慢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
![慢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2b07f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5.png)
慢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引言慢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hronic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CRDS)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
俯卧位通气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CRDS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旨在提供慢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操作和指导患者。
病史评估1. 收集患者详细的病史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
2. 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呼吸窘迫指数等指标。
适应症评估1. 确认患者符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适应症,如慢性呼吸窘迫、高碳酸血症等。
2. 排除患者存在的禁忌证,如严重心脏病、严重脑血管病等。
准备工作1. 准备适宜的俯卧位通气设备,包括恰当的气管插管管径、呼吸机参数设置等。
2. 协调护士、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医务人员的配合,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操作步骤1. 通过适当的麻醉、镇痛等措施,使患者舒适入睡。
2. 将患者转至俯卧位,确保头部和颈部处于合适的位置,以保持气道通畅。
3. 插入气管插管,或者使用合适的非侵入性通气接口接触。
4. 设置呼吸机参数,如通气模式、潮气量、吸呼比等,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5. 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治疗参数。
6. 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和监测结果的分析。
7.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方案。
注意事项1. 对于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情况的患者,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前需评估风险和利益比。
2. 对于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如气管堵塞、呼吸道感染等,及时处理和管理。
3. 加强团队合作,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本规范化流程提供了慢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全面指导,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摘要俯卧位通气是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降低病死率。
但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流程。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旨在促进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规范化实施与管理,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其原发疾病多样、机制复杂、致病环节多,病死率高达40%~50%[1]。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如何促进机械通气策略的实施成为重点。
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俯卧位通气治疗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重视。
2017年欧洲重症医学会和美国胸科协会强烈推荐严重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1, 2],其具有改善氧合、改善高碳酸血症、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及改善右心功能等作用,并降低病死率。
但对全球50个国家ARDS诊治的调查发现,重症ARDS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有16.3%[3]。
我国重症ARDS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8.7%[4]。
目前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多缺乏规范化的实施流程。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一、俯卧位通气对ARDS的治疗作用1.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改善约70%~80%的ARDS患者的氧合,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升高35 mmHg(1 mmHg=0.133kPa)[5],氧合改善的主要机制是降低肺内分流。
大量重力依赖区肺泡塌陷是导致中/重度ARDS患者肺内分流的主要原因,俯卧位通气减少了肺本身重力对靠近脊柱侧的重力依赖区肺泡的压迫,降低重力依赖区胸膜腔内压,使腹侧和背侧的胸膜腔内压分布更均匀,同时减少心脏和纵隔对部分肺组织的压迫,有利于背侧部分塌陷肺泡复张,改善背侧区域通气[5]。
同时俯卧位通气后,背侧区域血流分布减少并不明显。
因此,俯卧位通气明显降低背侧区域的肺内分流,而不增加腹侧区域肺内分流,总体上起到降低肺内分流的作用,进而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6]。
此外,促进痰液引流可能是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另一原因。
但在部分以区域性肺实变为主要病理表现的ARDS患者,虽然俯卧位通气降低了重力依赖区胸膜腔内压,但并未促进局部实变肺组织复张,亦不能明显改善肺内分流,相应的氧合改善亦不明显。
2. 改善高碳酸血症:俯卧位通气主要通过减少腹侧区域肺泡死腔改善高碳酸血症。
ARDS患者由于常存在腹侧非重力依赖区的肺泡过度膨胀,死腔率[死腔量(Vd)/潮气量(Vt) ]明显增多,且与ARDS 病死率相关[7]。
俯卧位通气可降低腹侧区域胸壁顺应性,增加背侧区域通气而减少腹侧区域通气,使肺通气分布更均一,同时轻微增加腹侧区域血流,导致死腔率明显降低,从而改善高碳酸血症。
研究显示,俯卧位通气后约40%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俯卧位通气3 h后,ARDS患者Vd/Vt从42%降至31%,同时伴随PaCO2降低[8]。
因此,除了氧合改善外,有学者认为PaCO2降低亦可作为俯卧位通气有效的指证。
但需要注意部分患者俯卧位后PaCO2不变或升高,可能与俯卧位通气未能明显降低此类ARDS患者的死腔率有关。
同时应注意,如采用压力型通气模式时,俯卧位通气后因呼吸系统顺应性改变导致潮气量变化,俯卧位过程中的深镇静亦是导致患者呼吸驱动降低及潮气量减少的可能原因之一,俯卧位通气时应避免潮气量降低导致PaCO2上升。
3. 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善ARDS患者肺通气的均一性,更有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的实施。
俯卧位通气时胸膜腔内重力压力梯度分布更加均匀,促进背侧区域肺泡复张,同时降低腹侧区域胸壁顺应性,减少肺泡过度膨胀,提高肺通气均一性[9]。
此外,氧合改善及PaCO2降低,使得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进一步降低驱动压和平台压成为可能,更有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的实施。
4. 改善右心功能:俯卧位通气能改善急性右心功能衰竭。
首先,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肺复张效应降低肺血管阻力。
其次,俯卧位通气通过升高患者腹腔压力,引起体循环充盈压升高,增加肺血管内血容量,最终增加右心前负荷并降低右心后负荷,在改善右心功能的同时增加左心前负荷,当患者左心功能正常时,俯卧位通气亦能提高左心输出量[10]。
二、俯卧位通气实施指征的评估1. 实施指征:中/重度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当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1 cmH2O=0.098 kPa),氧合指数≤150 mmHg时应积极行俯卧位通气[11]。
2. 相对禁忌证:俯卧位通气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1)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颅内压增高; (3)急性出血性疾病; (4)颈椎、脊柱损伤需要固定; (5)骨科术后限制体位; (6)近期腹部手术需限制体位者或腹侧部严重烧伤; (7)妊娠; (8)颜面部创伤术后; (9)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
三、俯卧位通气操作规范(一)操作前准备1. 评估:(1)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耐受俯卧位通气。
(2)镇静状态: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通气时建议深镇静,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RASS)-4至-5分[12]。
(3)人工气道:确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4)胃肠道:俯卧位通气前2 h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危重型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空肠管。
(5)其他:检查各导管在位通畅,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检查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
2. 物品准备:翻身单(可承担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适的单子)、方形与椭圆形泡沫辅料数张、头枕(软枕或马蹄形枕头)、2~3个圆柱形枕头、硅胶软枕数个。
3. 患者准备:(1)确定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向:根据仪器设备连接及患者体位反转的方便性,决定俯卧位的操作是由患者左向右或右向左进行翻转;(2)将电极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监护仪各连接导线,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3)夹闭非紧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滑脱,整理各管路方向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4)在患者面部颧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髂骨、膝部、小腿部及其他骨隆突俯卧位易受压处垫上泡沫型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
(二)操作流程常见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式主要有三人法、翻身床、五人法和信封法。
考虑到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安全性与方便性,推荐使用信封法[13]对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现详细介绍(图1)。
注:1:第一人,医生或呼吸治疗师站于患者头顶,负责发号施令、气管插管固定、头部的安置;2、3:第二人、第三人,护士分别站于患者颈肩左右侧,负责中心静脉导管、胸部各引流管、体外膜肺氧合管路等;4、5:第四人、第五人,护士分别站于患者左右臀部及大腿根部,负责股静脉/动脉管、尿管、腹部引流管等图1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职责分工与位置1,位置与分工: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的妥善固定、头部的安置及发出口令;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监护仪导联线、左侧上身导管的安置;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导尿管及左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该侧静脉置管及右侧上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右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
患者生命体征由位于监护仪对侧的医护人员查看。
如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人力条件允许,建议增加第六人专门负责确认ECMO管道是否在位、通畅,并监测ECMO机器运转情况。
2. 翻转方法及操作后处理:俯卧位后应注意保持人工气道及血管通路的通畅,避免胸腹部受压,同时应注意保护易受压部位,避免压疮发生:(1)将60 cm×90 cm护理垫分别置于患者胸前及会阴部,吸水面朝向患者皮肤;(2)将2个圆柱形枕分别置于患者胸部及髂嵴处护理垫上,男性患者注意避开生殖器部位;(3)将翻身单覆盖在圆柱形枕头上,患者双手置于两侧紧贴身体;(4)由位于头侧的第一人固定住患者的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管路,其余4人将患者身上、身下两层翻身单边缘对齐,将其同时向上卷翻身单至最紧,固定住患者其他导管;(5)由第一人发出口令,并与其他四人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侧;(6)确认患者及管道安全后,听第一人口令同时将患者翻转为90°侧卧位,然后5人同时将患者(由左向右或右向左)行180°翻转至俯卧位;(7)将患者头偏一侧,头下垫护理垫与减压枕,留出足够高度,确保人工气道通畅,便于吸痰操作;特殊情况如:颈部强直的患者应给予一定的镇静镇痛,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保障颈部悬空,留有操作空间;(8)确认圆柱形枕位置恰当;整理确认各导管是否在位通畅、导线固定,摆放肢体于功能位(图2)。
图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翻身流程2A 心电导联电极片贴在患者肩部及双上肢外壁2B 上下两层翻身单对齐,同时向患者卷起2C 将患者平移至病床一侧2D 5人同时将患者翻转90°2E 5人同时将患者行180°翻身至俯卧位2F 整理管路,肢体摆放功能位图3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导管固定3A 俯卧位前确认导管穿刺点、敷料清洁,导管无扭曲打折,局部固定妥善3B 可使用带有固定装置的水胶体或泡沫敷料二次固定导管3C 预留出足够的导管长度,注意仪器与病床间的距离,并注意固定仪器与病床的刹车,以免病床或仪器滑动导致导管牵拉移位3. 俯卧位通气结束操作流程:(1)俯卧位通气结束后,清理呼吸道及口鼻腔分泌物;(2)将患者胸前电极片移至肩臂部;(3)先由第一人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各自妥善固定好所负责的管路,由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人员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位,撤除患者身上的敷料及软枕,整理好病床,将患者摆放至需要的体位;(4)生命体征平稳后将心电监护接至胸前;(5)整理各管路,重新妥当固定;(6)清洁颜面部,更换气管插管固定胶布,进行口腔护理。
4. 俯卧位通气时间:目前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尚有争议,建议不小于12 h,但当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如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考虑随时终止俯卧位通气[14, 15]。
四、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俯卧位通气治疗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规范谨慎的操作及娴熟的团队合作对避免致命性并发症(如各种血管通路意外拔管和撕脱、气管导管移位和阻塞)的发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