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形成和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它旨在培养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德育的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体质和美感等方面的素养。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原则: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又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3.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原则:德育与智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德育不能脱离智育,智育也不能脱离德育。

德育要与智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4.德育与课程相结合原则:德育要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德育的方法1.榜样示范法:通过树立榜样,模范示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意识。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亲密、真诚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道德故事法:通过讲述和解读道德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的营养。

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接受道德教育。

4.道德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引导他们思考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教师要提供适当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

5.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来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途径1.学校教育:学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体系,制定科学的德育计划和德育目标,通过课堂教育、活动教育、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德育九个原则六个方法

德育九个原则六个方法

德育九个原则六个方法德育9大原则如下:1、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知行统一原则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8、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六大德育方法顺口溜: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善恶,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品德水平的一种方法,是德育的基本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方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德育九大原则六大方法口诀

德育九大原则六大方法口诀

德育九大原则六大方法口诀德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德育九大原则和六大方法是指导德育工作的重要准则和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九大原则和六大方法。

一、德育九大原则1. 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国家的情感和责任感。

2. 集体主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意识和精神。

3. 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行为准则。

4. 个人品质培养: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个人品质。

5. 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人文关怀。

6. 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7. 民主法治: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行为。

8. 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行动。

9. 健康生活: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德育六大方法1. 示范引领: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2. 课堂教育:在各门学科的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讲解案例、引导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德育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家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

5. 个案辅导:针对学生个别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惑和行为问题。

6. 日常管理:通过学生处分、班级管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

总结起来,德育九大原则和六大方法是指导德育工作的重要准则和方法。

通过这些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意识、社会主义道德观、个人品质等,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

同时,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以身作则、示范引领,通过课堂教育、德育活动、家校合作、个案辅导和日常管理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德育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和方法德育原则和方法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德性和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德育原则和方法是教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对于学生的德育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本文将就德育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德育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2.全员参与原则德育工作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合力。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教师的责任,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德育育人的良好氛围。

3.实践性原则德育是一项实践性工作,它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和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

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实际行动中,才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道德理念。

4.因材施教原则学生的德育水平和需求不同,所以德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个性化地开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二、德育方法1.示范引领示范引领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法。

教师应该积极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道德模范宣讲、先进事迹报告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人物的力量和精神。

2.情感熏陶情感熏陶是德育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美的情感和道德感受力。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爱国主义教育计划、纪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3.活动体验活动体验是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参加各种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体验和感悟,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感受社会的繁华和复杂,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1. 价值观教育原则:德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德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人文关怀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善良友好的品质。

2. 榜样引领原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美好德行的追求。

学校可以通过展示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

3. 课程融合原则:德育应该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校可以修订课程,增加与道德、品德相关的内容,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4. 个性化关怀原则:德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

5. 参与性原则:德育活动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6. 情感教育原则: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表达情感。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情感交流活动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 习惯养成原则:德育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定期组织班级会议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8. 家校合作原则:德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分享学生的德育成长情况,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9. 自主性原则: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设置,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自我约束能力。

10. 追求卓越原则:德育教育应该追求卓越,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学校可以不断改进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引进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指导,下面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德育的原则1. 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原则:教育是指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劳动技能;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3. 环境和谐原则: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对于德育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二、德育的方法1. 示范引领法: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课程教育法:通过课程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在各个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感受道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3. 体验教育法: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的力量。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德育的途径1. 课堂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活动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道德讲座、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德育方法和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和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和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是指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具体教育方式和手段。

常见的德育方法包括:
1. 示范引导法:教师以自身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

2. 讲故事法:通过讲述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考。

3. 互动讨论法: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分享经验,培养思辨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和感受道德冲突和挑战,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5. 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或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自感受并体验道德价值。

6. 游戏化教学法:将道德教育融入游戏化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规则意识。

德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常见的德育原则包括:
1. 整体性原则:将德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品格。

2. 积极引导原则: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其自觉追求道德价值。

3. 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量身定制德育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

4. 贴近生活原则: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其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5. 结果导向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重视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6. 综合治理原则: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作,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

德育原则要求以及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要求以及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要求以及德育方法德育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感、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德育原则以及相应的德育方法。

第一、知行合一原则:知行合一是指将道德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要求学生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学习和行为中。

德育方法可以是通过讲授道德知识,进行道德研讨和讨论,组织实践活动等。

第二、榜样引领原则:榜样引领是通过身教和示范,以树立良好榜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向道德高地迈进。

学校和教师应该扮演良好行为的典范角色,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

德育方法可以是选派优秀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开展班级评选表彰活动,或者邀请社会精英来校进行演讲等。

第三、情感教育原则: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能够具备正确认识、表达和处理情感的能力。

德育方法可以是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和互助意识,注重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培养他们具备同理心和善于沟通的能力。

第四、实践体验原则:实践体验强调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

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德育方法可以是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周、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

第五、家校合作原则: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在相互支持和协同育人的基础上进行德育工作。

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并相互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方法可以是定期开展家长会、家访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

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则和方法,德育工作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和资源,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重视德育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德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培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和道德能力的一系列准则和方法。

德育方法则是指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策略和教学手段。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德育实践中相辅相成。

下面将逐一介绍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全员参与原则:德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所以需要全员参与。

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德育,并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德育贡献力量。

3.生活化原则:德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注重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内容和教学手段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相适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4.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的品德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5.日常化原则: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定期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和生活环境,通过种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成长。

6.系统化原则:德育教育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和组织,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制定德育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规划,形成有机的德育教育体系,确保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德育方法1.示范引导方法: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情感教育方法: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参观纪念馆、学习感人的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_【考点1】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德育的主要原则包括: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考点2】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

劳动。

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

通过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考点3】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德育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和方法一、引言德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介绍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德育原则1. 以人为本德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成长。

教育者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促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关怀和引导。

2. 以德育为主线德育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各个学科和活动中。

教育者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线。

3. 以示范引领德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教育者要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情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础。

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

5. 以规范引导德育工作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育者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等各类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三、德育方法1. 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德育工作既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又要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参与。

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 实践与体验相结合德育工作要注重实践和体验,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育者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践性课程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3. 激励与奖励相结合德育工作要注重激励和奖励,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
1. 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注重其全面发展。

2. 爱与信任:以爱和信任为基础,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

3. 以身作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并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 德育与知识育并重: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应该在知识教育中贯穿德育教育。

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的方法:
1. 身临其境教育法:通过参观、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道德情感。

2. 社会实践教育法: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和
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责任感。

3. 游戏教育法:通过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道德品质。

4. 模范引领教育法: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5. 课堂讨论教育法:在课堂上开展问题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加深道德理解和意识。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一、德育的原则1. 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疏导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5.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品德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6. 知行统一原则:德育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使学生明确是非界限,自觉遵守纪律。

二、德育的方法1. 说服教育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道理,提高认识。

2. 榜样示范法:通过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3. 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4. 实际锻炼法: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5. 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6. 自我教育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提高自我修养。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原则指的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石和指南。

德育途径则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在学校中,根据不同的学校特点和德育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素质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而德育方法则是指实施德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下面将对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2.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原则:德育与教学相结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

3.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文化品质和身体品质。

4.个别差异原则:德育工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德育措施,实施个性化德育。

5.生活化原则:德育工作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学习场所,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德育途径1.课堂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实践活动途径: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实践、劳动实践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和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

3.社团组织途径: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如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社团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辅导员工作途径:辅导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辅导员的辅导、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德育方法1.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德育的原则及方法是

德育的原则及方法是

德育的原则及方法是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敬老、乐群、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等。

3. 以德育为先导原则: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要贯穿教育全过程,通过课堂教育、示范引领、实践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4. 个性化发展原则:培养学生具备健康、自信、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方法包括:
1.示范引导法:教师通过自身言行和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正面的品德和行为。

2.故事教育法:通过讲述寓言、道德故事等情境性的故事,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
观念和品质。

3.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的表达和分享,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4.体验式教育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

5.德育评价和奖惩机制:通过建立德育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手段。

本文将从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该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教育内容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德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因材施教原则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不同,德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德育引导。

3.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地践行道德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激励性原则德育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设定目标、奖励激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

二、德育方法1.示范引领法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故事教育法通过讲述有道德寓意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情感教育法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通过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同情心、友爱心等积极情感。

4.规则教育法学校应建立一套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制度,通过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纪律意识。

5.活动教育法通过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6.家校合作法德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德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问题,形成合力。

总结:德育原则和方法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手段。

德育原则包括全面发展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而德育方法则包括示范引领法、故事教育法、情感教育法、规则教育法、活动教育法和家校合作法。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法德育原则:(⼀)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的、德育⽬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法、运⽤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定的理想性和⽅向性,以指导学⽣向正确的⽅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条重要原则,因为学⽣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另⼀⽅⾯他们⼜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向;②德育⽬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从提⾼学⽣认识⼈⼿,调动学⽣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教育。

3.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个⼈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的品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个⼈,也尽可能地尊重⼀个⼈。

”4.教育的⼀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的、有计划地把来⾃各⽅⾯对学⽣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致、前后连贯地进⾏,以保障学⽣的品德能按教育⽬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学校内部各⽅⾯的教育⼒量;②要统⼀社会各⽅⾯的教育影响;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德育要从学⽣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3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4-3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一、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把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问题的认识与指导他们的品德践行结合起来。

4、疏导原则。

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既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又通过对个别成员的教育来影响集体。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6、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引导、说理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二者结合。

7、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8、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9、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10、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

学校内外的教育要保持一致、连贯。

二、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的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等。

德育教育模式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①、关于道德发展规律(自我中心-他律-自律);②、关于道德发展的动力(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因此他特别强调儿童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③、关于道德原则和方法(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④、关于课堂应用(鼓励学生参与道德问题讨论;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合理奖惩);(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2.体谅模式(麦克费尔):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道德发展而言,给机会表达心中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其理论假设是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基于此学校应做到①、营造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的气氛;②、教师在关心体谅他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麦克费尔等还编制了《生命线丛书》(《设身处地》、《证明规则》和《你会怎么办》)。

德育原则与方法

德育原则与方法

德育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与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包括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如何处理与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德育原则和方法:1. 以身作则:教育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成为学生的榜样。

2. 公正平等:教育者应该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学生,也不偏袒任何一个人。

3. 诚实守信:教育者应该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不说谎话、不作弊、不抄袭等。

4. 爱心关怀:教育者应该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关怀,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

5. 引导思考: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我反思,让他们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答案。

6. 建立信任:教育者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强烈的信任感。

7. 奖励表扬:教育者应该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除了以上原则和方法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1. 谈话教育:教育者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树立自信心。

2. 体验式教育:教育者可以通过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

3. 社会实践: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道德和价值观。

4.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和应对策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

德育原则和方法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育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市场需求。

德育的原则及方法是

德育的原则及方法是

德育的原则及方法是德育,又称道德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下是德育的原则及方法。

德育原则:1.全面性原则:德育应该全面覆盖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促进学生多方位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和价值追求。

3.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差异化的德育方法,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4.循序渐进原则:德育应当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阶段性地实施德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5.实践性原则:德育应当联系实际生活,通过模拟实践、真实情境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体验和实施德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德育方法:1.示范教育: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表现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通过关心、理解和支持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心、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3.思辨教育:通过启发思考、讨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审美能力和判断力。

4.启发教育: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经验教育:通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实践实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6.纪律教育: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制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德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一、对当前学校德育误区的分析与反思误区之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

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

同时,这种急功近利,企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简单化的做法,又使德育的终极性目标没能有效地分解为着实的阶段目标,以至于德育的阶段目标缺乏内在的逻辑递升序列,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找不到基础性的支撑点,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达成。

误区之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

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手划上等号,省略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把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烁”的成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

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缺乏实践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

误区之三: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

不少教育者错把德育当代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的手段”,突出表现一谈德育必是严字当头,把个人与社会对立。

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需要,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听话道德”视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爱与引导,更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

导致师生间的对立,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师在育德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以上谈及的德育误区,究其根源,主要是传统的德育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单方面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德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所以视野局限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掌握了这些规范就意味着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距、唯命是从,成了一个“被塑造”的客体,执着于此的教育者也就看不到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

个体品德的这种积极能动的构建,正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推旧出新、向前迈进的源动力所在。

“藐视”学生品德构建和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推广开来,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阻碍。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就应力求通过发展人的主体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人去批判继承已有的道德,改造其不合理的成分,从而实现地现时代的超越。

二、学校德育历史逻辑的透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纵观本世纪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线索:其一: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反对道德灌输是本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要求的发展,作为封建势力特征的那种学校德育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正如杜威所言,它企图“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

”①这实质上是一种静滞的教育形式,它企图用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规范去“塑造”下一代人,结果必定导致学生思想僵化、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抹杀与泯灭。

世纪之初,以杜威为代表的“新教育运动”首先对这种传统德育发起了猛列的冲击。

在他实用主义观点看来,道德真理是相对的,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道德从本质上乃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

②外部强制“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③正确的道路是“反其道而行之”,亦即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发展其良好的判断力。

杜威的发难引起了新旧德育观念的大碰撞。

20年代中期,哥伦比亚大学的梅和哈物茨恩主持了一项历时5年、涉及万人的大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学校中掌握的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与他们的实际道德行为无关。

宣告了这种传统德育的失败,促使研究者们进行深层次的反思。

60年代后,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再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1.以柯尔伯格为主要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吸收了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所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④于是道德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的探索、努力和活动,所以柯尔伯格在给德育教师的十条建议中提出:用直接教的办法灌输某些条文是无用的,德育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决择,发展道德认知力。

2.价值澄清学派认为:传统的学校德育对儿童“不能导致更深层次的道德信仰”,⑤是不适当的甚至是无效的。

所以他们恪守“如何获得观念”远比“获得什么观念”更为重要的信条,反对向学生传递某种本身就模糊不清的价值,提倡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的学习,让学生们在冲突中学会澄清自己头脑中的价值混乱,发展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能力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

3.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取向,富有强烈的民主气息。

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学校德育,力求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反对教师权威,主张施行“非指导性教学”。

在他看来,教师不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只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咨询者,学生是主体而非客体,他的“自我教育”最为重要。

4.形式主义的德育论走得更远,他们主张从形式上而非内容上界定道德与道德判断,重视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技巧等形式特质训练,以形式意义上的训练来回避、反对具体道德内容的传授。

其代表人物威尔逊曾把德育比做驾车、游泳等技能的掌握,提出:“我们主要不是传授任何内容,而是要教给人们一种熟练的方法。

”⑥透过纷繁复杂的观点和论证,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认知学派、价值澄清学派、人本主义,还是形式主义的德育观,都是以反对传统道德灌输作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希望把低效的学校德育从注重具体美德传授中解脱出来,牵引到解决道德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去。

高扬作为人的个体价值存在,反对德育“目中无人”,重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反对把活生生的人简单化、机械化和客体化,是各个理论派别的一致共识。

其二,与主旋律形成鲜明反差是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德育中反对价值观念自由化,“回归规范教育”的新动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校德育一直在批判道德灌输中发展壮大,试图建立一种“无灌输的德育”,它实质上体现了人类主体性的觉醒,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但是,单纯地反对灌输,进而忽视道德行为规范的教授,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没有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的指引,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学生们怎样才不至于走上放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道路上去?青少年怎样才不至于卷入极端个人主义漩窝?这些问题偏又是单纯反灌输的一腔热情所无法解决和克服的。

结果,青少年犯罪率日益升高,年龄却日益下降,他们追求安逸享乐,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社会义务感、责任感。

这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迫使人们对学校德育再次进行反思和检讨。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呼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分责任”。

70年代后,伦理学家们提出“回到规范去”的口号,强调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对于维护社会和个人利益的重大意义,各国又复重视学校德育课程中内容方面的建设,开始了对单纯反灌输的反动。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的形成,则是各国力图淡化个人利己主义,强化社会责任的又一具体表现,报告强调:“恢复具有早期时代特征的关心价值已势在必需。

”它们都从一个对立面论证了社会主导性道德规范的重要价值。

前车之鉴昭示我们以德育的历史逻辑:道德灌输不能为我们培养富于创造性的一代;但因反对道德灌输而全盘否定道德规范的系统传授,削弱学校系统的道德教育的作法则是因噎废食,同样不足效法。

只有立足现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抛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才能为社会主义德育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三、新德育模式论纲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道德规范的教授而不至简单的灌输?怎样处理好具体规范学习和一般道德能力发展之间的难题呢?我们认为:依仗实践,合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性,提升其主体性是问题的关键。

第一,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

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忽视学生自愿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论理也罢、奖罚也罢、榜样也罢,都是无法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德育理论家们强调尊重个人独立的价值判断,培养具有自主道德思维的个体,主张个人道德认知能力在其解决道德冲突中逐渐成熟,都不乏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怎样使学生认同社会道德要求,自觉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变为内在道德需要呢?我们设计了如下新德育模式:教育者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选择贴切学生实际的方法,将国家、社会提倡的主导性道德规范、原则、准则体系传授给适龄的学生,学生把它当作知识理解,在教育者创设的道德冲突、自身的道德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发现这种体系是合理的,能对维护自己切身利益提供帮助,于是产生认同感,道德规范被巩固下来,被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或者在运用中发现这种体系有不尽完善、不够合理之处,能在教育者引导下,学会主动将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向其它体系开放,吸收其合理内核,发展和改造原有的观念,使自己的品德构建始终处于一种动态更新、不断完善、愈趋合理的状态之中。

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实践——开放式发展——接受—[]—再实践的学校德育模式摈弃了道德的绝对论,较之单纯地采用某种较为“先进、合理的道德规范”去“教育”学生,规定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它更多地把目光凝聚在学生个体品德的动态构建和可持续性发展上,并以品德构造的开放性为前提,更为客观,更为符合整个社会道德发展历史逻辑。

它强调以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作为学生品德构建的骨干和同化其它合理成份的“同化点”,使学生品德呈现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而也不同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放任自流。

这样,现时代道德规范的传授就不再成为一种“束缚人、禁锢人思想”的枷锁,而为人进行现实道德生活、进行深层次道德思考所必须,成了个人切切实实的需要。

第三,强调学校德育为学生个体品德构造的主体,并不是以此来否定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活的载体、社会的代言人和成年人,也具有主体性,通过其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德性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