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诗歌标题,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归。

2.用诗中原句回答:①诗人为何而归?②归往何处?③归后如何?明确: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思考,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表明了什么问题?明确:(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

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从而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

(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

这两个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

4. 思考,作者为何落入尘网?明确:“误落尘网中”。

说明入仕做官不是陶渊明的本意,而是一大失误。

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

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5. “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明确:(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

(2)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拙”字,本义是“笨”,引申义是“原始的、本真的”。

作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官场是个是非之地,一个政治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作者追求生命中最本真的,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不愿同流合污。

总之,作者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和心灵的回归。

6. 思考,文中描绘田园风光时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片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自读全词,找一找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明确:上片:孙权、刘裕;下片: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3. 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共同点: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情感:孙权:仰慕英雄鞭策自己,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刘裕:赞美英雄,对南宋即将北伐的激励,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含蓄表达。

4.思考,哪些句子写到那了刘义隆、佛狸祠的典故,用这两个典故要表达什么意思?明确:“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写刘义隆冒进误国,作者借此典故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写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作者借此典故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5.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廉颇的典故结尾?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

明确:词作结尾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分析: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1.思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明确:(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

“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表达效果:①增加形象性;②表达更确切;③音律和谐,声声悦耳。

(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思考: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明确:(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

(2)①睹物思人。

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②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思考: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

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

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

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短歌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短歌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7课《短歌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食野之.苹友人惭,下车引之.B. 何以.解忧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 何.时可掇同予者何.人D. 但为.君故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

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A项,“之”,助词,的/代词,代指元方;B项,“以”,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C项,“何”,两句中都是疑问代词,什么;D项,“为”,连词词,由于,为了/动词,叫作。

C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C。

【点睛】文言虚词题,平时要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包括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特殊标志识记法,只有平时多关注和练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准确作答。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唯有杜康..杜康:这里代指酒B. 青青子衿.衿:衣服的交领C. 鼓.瑟吹笙鼓:弹D. 山不厌.高厌:厌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诗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中,D项,“山不厌高”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

厌:满足。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何时可掇.掇:拾掇B. 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C. 海不厌.深厌:满足D. 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意的能力。

解答词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是否与语境相符。

考生可以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橘.红(jú)喷.香(pèn)乾.坤(qián) 运载.火箭(zǎi)B.酒泉.(quán) 苛.刻(kē)落.色(luò) 百年陈酿.(niànɡ)C.诞.生(dàn) 涎.水(xián)横亘.(ɡèn) 断壁残垣.(yuán)D.途径.(jìnɡ) 茎.秆(jīnɡ)痉.挛(jìnɡ) 泾.渭分明(jìnɡ)解析:A项,“载”应读zài;B项,“落”应读lào;D项,“泾”应读jīnɡ。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倒记时朝阳辉映举国关注直刺九霄B.着陆场明枪暗剑不胜枚举大型试验C.催化剂返回技术九天览月预定轨道D.新纪元响彻全球漫漫征程通信设施解析:A项,“倒记时”应为“倒计时”;B项,“明枪暗剑”应为“明枪暗箭”;C 项,“九天览月”应为“九天揽月”。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________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2)就在两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江谷地________,一天内登上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 000米深的峡谷。

(3)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________的时刻。

A.制订考察贯注B.制定考察关注C.制定考查贯注D.制订考查关注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1)“制订”指创制拟定;“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用在此处恰当。

(2)“考察”是“实地观察调查”之意,用在此处恰当;“考查”是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

(3)“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关注”指关心重视,用在此处恰当。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百舸.孟轲.沉疴.枝柯.B. 怅.惘蚊帐.苌.弘伥.鬼C. 峥.嵘狰.狞挣.扎风筝.D. 寥廓.城郭.敦.厚淳.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舸”读“ɡě”,其余都读“kē”;B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zhànɡ”“chánɡ”“chānɡ”;C项,都读“zhēnɡ”;D项,读音依次为“kuò”“ɡuō”“dūn”“chún”。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挥斥..(力量)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B. 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C.百侣.(同伴) 激扬...(地位很高的人)..(激浊扬清) 万户侯D. 击水..(不平凡) 岁月稠.(多)..(击打水) 峥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核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句子内容作答,题中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

“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C项,“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

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__________。

丙申新春,《中国诗词大会》也以_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__________。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2课《红烛》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2课《红烛》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2课《红烛》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当学生们_____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_____的面容。

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一饮——酒—一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烦向注册课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

有时,讲到__________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 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3课《哦,香雪》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3课《哦,香雪》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3课《哦,香雪》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铁轨(guǐ)隧道(suì)呼啸(xiào)磨磨蹭蹭(cèng)B.娇嗔(chēn)胭脂(zhi) 惆怅(zhàng)黑黝黝(yǒu)C.嘟囔(dōu)贬低(biǎn)温馨(xīn)窸窸窣窣(sū)D.辟邪(bì)踮着(diàn)高昂(áng)无稽之谈(jī)【答案】A【解析】B.”怅“读chàng。

C.”嘟“读dū。

D.”踮“读diǎ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曼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在他们笔下,可以感受到,人性与兽欲、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民族的所有生存领域残酷地博杀着。

C.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D.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脑和忧愁。

【答案】C【解析】A.”曼延“应为”蔓延“,”消蚀“应为”销蚀“;B.”博杀“应为”搏杀“;D.”烦脑“应为”烦恼“。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答案】D【解析】A.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

不符合语境。

B.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

不合语境。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 拮据./拘.泥蟠.桃/幡.然悔悟择.菜/择.师而教B. 庸.俗/雍.容须臾./阿谀.奉承解.惑/解.甲归田C. 谄.媚/诬陷.巫.医/占卦卜筮.经传./千古流传.D. 郯.子/啖.食贻.误/百战不殆.句读./百读.不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现代汉语常用字音的掌握。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注音全对的一项”,题中,A项,分别读jū/jū,pán/fān,zhái/zé;B项,分别读yōng/yōng,yú/yú,jiě/jiě;C项,分别读chǎn/xiàn,wū/shì,zhuàn/chuán;D项,分别读tán/dàn,yí/dài,dòu/dú。

答案为B项。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 古之学者..必有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词现象,A项,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D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 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 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 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探界者”钟扬》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探界者”钟扬》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探界者”钟扬》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愧疚.()②调侃.()③跌宕.()④悲怆.() ⑤奇葩.() ⑥兜.底()⑦戛.然()答案①jiù②kǎn③dàng④chuàng⑤pā⑥dōu⑦jiá(2)多音字①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歌载.()舞。

②勇于创.()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伤。

答案①zǎi zǎi zài zài②chuàng chuāng2.理解词语(1)鼎鼎大名:(2):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3):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

(4):形容人身体高大粗壮;魁梧。

(5):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6):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答案(1)形容名气很大(2)开门见山(3)雷厉风行(4)五大三粗(5)包罗万象(6)戛然而止3.辨析词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雷厉风行·闻风而动他是某地知名的企业家,听说他来了,记者们,力争第一时间写一篇关于这位“一旦决定即一干到底”的企业家的报道。

(2)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读书要注意读第一章,因为第一章往往 ,阐明全书的主旨;写文章要写得短小精悍,最好是直截了当, ,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赫赫有名·大名鼎鼎他经过努力,终于成了一位 的大诗人。

今天,他与 的作家秦文君来到我们学校签售作品。

答案 (1)闻风而动 雷厉风行 (2)开宗明义 开门见山 (3)赫赫有名 大名鼎鼎解析 (1)两者都有“行动迅速”的意思,但“雷厉风行”还有果断、坚决、严格的意思;“闻风而动”只偏重在迅速、敏捷。

(2)两者虽然都有“不绕弯子”的意思,但“开门见山”重在提及话题;“开宗明义”重在阐明主旨。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2.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写景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写景特点: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②风格雄浑:“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④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

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脉相承——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

对历史的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作用:“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3.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描绘出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的画面。

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4.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5.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明确:周瑜形象特点:周瑜儒将风流,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英俊潇洒、本领高超、扭转乾坤、从容镇定。

手法: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绝世美人为英雄作陪衬,使人物不仅有“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一蔸.()②淤.泥()③花蕊.()④早籼.() ⑤粳.米() ⑥分蘖.()⑦田埂.() ⑧自给.自足()答案①dōu②yū③ruǐ④xiān⑤jīng⑥niè⑦gěng⑧jǐ(2)多音字①《诡拼车》将于近期火爆上演,这段令人屏.()息的惊心动魄、千回百转的影片终于要登陆荧屏.()了。

②这两件瓷器模.()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型做出来的。

答案①bǐng píng②múmó2.理解词语(1):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2):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3):极力排除、反驳各种不同的意见。

(4)无与伦比:(5)亦步亦趋:(6)鹤立鸡群:答案(1)义无反顾(2)刻骨铭心(3)力排众议(4)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5)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别人行事(6)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3.辨析词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蕴藏·蕴含如同海洋深处着无数的宝藏一样,每一个小故事都着一个大大的道理。

(2)无与伦比·无以复加经常会在某一刻,向往一个远方,就仿佛遥望一阕暮色,深邃到的情绪里。

我想,那是一种磨砺,用心的清廓来诠释的美,。

(3)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答案(1)蕴藏蕴含(2)无以复加无与伦比(3)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解析(1)“蕴藏”,蓄积深藏未露,多指具体事物。

“蕴含”,蕴藏,包含,多指抽象事物。

(2)二者都有“达到极点”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无与伦比”指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侧重完美。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仪节(yí)脑髓(suǐ)孱头(càn)自诩(yǔ)B.犀利(xī)针砭(biǎn)糟粕(pò)大度(dù)C.蹩进(bié)闭关(bì)冠冕(guān)残羹(gēng)D.磕头(kē)挖掘(jué)玄虚(xián)吝啬(sè)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冠冕孱头祟洋媚外B.譬如国萃古董残羹冷炙C.脑髓磕头蹩进故弄玄虚D.吝啬惴摩恐怖勃然大怒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冠冕堂皇大讲反腐败、背地里却贪污受贿的家伙,终于被揭露出来了。

B.王局长退休之后仍关心局里的事,发挥余热,干劲十足,真是一个年富力强的人。

C.邪教的头目为了达到骗人的目的,故弄玄虚,散布谣言。

D.鲁迅先生用他那枝神来之笔为我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文。

4.下列各句中表意准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代替的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但是,如果反对这旧宅子的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不敢徘徊走进门,是孱头。

C.有人说,掘起了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D.于是连清醒地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显得寒伧可怜)C.听说不久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顺便到欧洲传道。

(用“催进”、“传道”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国媚态。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运用反语,是“堕落”的意思。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思考:小序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 全诗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部分: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部分: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重闻琵琶青衫湿)3. 思考,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分别是明写还是暗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吗?为什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音乐?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演奏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手法:侧面烘托。

4.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演奏了什么曲子?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1.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明确:①大江、故垒、乱石、惊涛②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③雄姿英发、樯橹灰飞烟灭④早生华发、人生如梦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答:明确:(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是全词起兴之笔。

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声势。

(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哪些词的运用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明确:“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的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答:明确: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明确:诗人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

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入世精神。

6.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突出地写了周瑜?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答: 明确:(1)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又是赤壁大战击败曹操的主要指挥员,这正与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写周瑜其用意在于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悲壮情怀。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 迁.谪/牵.挂商贾./辜.负赠.送/铮.铮然B. 漂沦./腈纶.憔.悴/渔樵.英俊./九江郡.C. 衣裳./霓裳.幽咽./呜咽.行.伍/琵琶行.D. 船舷./管弦.真谛./啼.血鱼虾./虾.蟆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A项,分别读qiān/qiān,gǔ/gū,zèng/zhēng;B项,分别读lún/lún,qiáo/qiáo,jùn/jùn;C项,分别读shɑng/cháng,yè/yè,háng/xíng;D 项,分别读xián/xián,dì/tí,xiā/há。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组是A. 枫叶狄花添酒回灯转轴拨弦低眉信手B. 轻拢慢捻间关莺语凝决不通银瓶乍破C. 整顿衣裳秋月春风暮去朝来呕哑嘲哳D. 忧愁暗恨年长色衰飘沦憔悴恬然自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题中A项,狄—荻;B项,决—绝;D项,忧—幽,飘—漂。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使快弹数.曲②一曲红绡不知数.B.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C. ①轻.拢慢捻抹复挑②商人重利轻.别离D. ①满座重闻皆掩泣.②座中泣.下谁最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始”都是副词,才。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劝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劝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劝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不拘于时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而寒于水于:介词,比B.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助词,表递进C. 善假于物也也:助词,表判断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从这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而:助词,表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吾尝终日而思矣③顺风而呼④而闻者彰⑤蟹六跪而二螯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⑦吾从而师之⑧而耻学于师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A. ①④⑧∕②③⑥∕⑤∕⑦⑨B. ①④⑧⑨∕②③⑥∕⑤∕⑦C. ①④⑧⑨∕②③∕⑤∕⑥⑦D. ①⑧∕②③∕④⑥⑦⑨∕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①④⑧⑨转折②③⑥修饰⑤并列⑦顺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子中“疾”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有疾在腠理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 疾风知劲草【答案】B【解析】疾病。

A.洪亮;C.快;D.猛烈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生非异也(道德高尚的人)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A项中的“君子”是古今异义词,在《劝学》中应理解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方面?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2.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4.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5. “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6.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对我们尚在全力汲取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对权威又该持什么态度呢?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田埂.(gěng)贬.斥(biǎn)饥馑.(jǐn)颁发B.淤.泥(yū) 花蕊.(lěi) 山麓.(lù) 撼卫C.籼.稻(sh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签署D.分蘖.(niè) 一蔸.(dōu) 掖.着(yè) 陨落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昨晚,中央纪委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14个省区的反馈情况,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

②夜晚的金盘夜市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满的烟火气息,市民游客抛开白天的烦恼或忙碌,尽享海口独特的夜生活。

③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

⑤作为一部精品,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破冰行动》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剧情跌宕起伏....,成为时下坊间谈论的热点。

⑥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刻骨铭心....,复杂而精准地塑造了一个集阳光与阴霾于一身、无法笼统定义的都市外乡人形象。

1512_高一语文课后习题:必修上册 3.《哦,香雪》_0

1512_高一语文课后习题:必修上册 3.《哦,香雪》_0

《哦,香雪》课后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保护知识产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还面临着法律执行、机制、资源、教育等问题,仅仅通过几个法律文件还不够。

②南昌一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了人工色素和黏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人工色素”,这简直是掩耳盗铃....。

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④贝多芬晚年听力衰退,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但是,他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忍受住强烈的苦痛,给世界创造了欢乐。

⑤一位老科学家指出,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太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很难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⑥黄山之美绝无仅有。

描写黄山的诗文不少,在这些作品中,《黄山记》是一篇自出机...杼.的佳作。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④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收录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

作品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B.虽然每天来山东博物馆参观的人非常多,但大家秩序井然,没有出现任何混乱和不文明现象,实现了“十艺节”文明观展的倡导。

C.有些橱柜商为了争取一个好的销售名次,不惜通过“假单”来制造假象,这显然违背了销售排行榜原来的初衷。

D.这一次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社会的根本问题解决不了,谁又敢保证这样的悲剧不会再次上演呢?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古人说仓颉造字,仓颉实际上是一个集合名词,是我们所有祖先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这些由点横撇捺交织错落成的符号如同粒粒精致而有营养的粮食,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更加深邃的空间。

A.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展现在汉字上,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B.汉字展现了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C.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也展现了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D.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把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展现出来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导读:本文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篇一】(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仪节(yí)脑髓(suǐ)孱头(càn)自诩(yǔ)B.犀利(xī)针砭(biǎn)糟粕(pò)大度(dù)C.蹩进(bié)闭关(bì)冠冕(guān)残羹(gēng)D.磕头(kē)挖掘(jué)玄虚(xián)吝啬(sè)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冠冕孱头祟洋媚外B.譬如国萃古董残羹冷炙C.脑髓磕头蹩进故弄玄虚D.吝啬惴摩恐怖勃然大怒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冠冕堂皇大讲反腐败、背地里却贪污受贿的家伙,终于被揭露出来了。

B.王局长退休之后仍关心局里的事,发挥余热,干劲十足,真是一个年富力强的人。

C.邪教的头目为了达到骗人的目的,故弄玄虚,散布谣言。

D.鲁迅先生用他那枝神来之笔为我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文。

4.下列各句中表意准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代替的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但是,如果反对这旧宅子的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不敢徘徊走进门,是孱头。

C.有人说,掘起了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D.于是连清醒地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显得寒伧可怜)C.听说不久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顺便到欧洲传道。

(用“催进”、“传道”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国媚态。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运用反语,是“堕落”的意思。

)6.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B.鲁迅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代表作品是中篇小说《阿Q正传》;他的小说主要收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

C.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更是成果丰硕。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是鲁迅书斋的名称。

D.鲁迅先生创作了大量散文和散文诗,分别收编在《朝花夕拾》和《野草》中。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分别代表了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A.“孱头”代表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昏蛋”代表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废物”代表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拿来主义”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是什么?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最能概括《拿来主义》基本观点的一项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各取所需,各尽所能C.古为今用,洋为中用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乐一乐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参考答案】《拿来主义》想一想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最典型的例子是第9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

作者对于如何占用,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

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感染。

练一练(一)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

A项的“诩”应为“xǔ”,这是“形声字,读半边”造成的误读。

一定要对形声字中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字引起重视,平时加强积累。

B项的“砭”应为“biān”,注意它跟“贬”的声调不同。

D项的“玄”应为“xuán”,C项的“冠”是多音字,这里的读音是正确的。

2.【答案】C【解析】A项的“祟”应为“崇”,这两个字容易混淆,要分清它们上下结构对应部分的不同;B项的“萃”应为“粹”,“粹”是精华的意思,“萃”本义是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聚拢;如“荟萃”、“出类拔萃”。

D项的“惴”应为“揣”,“惴”读“zhuì”,意思是忧愁恐惧;“揣摩”的“揣”读“chuǎi”,意思是测量,量度。

另“揣”是一个多音字,还有另两个读音,要注意掌握。

4.【答案】D【解析】A项中“活人代替的古董”应改为“活人代替了古董”,前者是偏正短语,后者是主谓短语。

B项“不敢徘徊走进门”语序不当,“徘徊”应放在“不敢”前;C项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句子,不能用表完成的“掘起了”,删掉“了”。

D项要注意“对于”的用法,凡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及对杂文语言特点的把握情况。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鲁迅先生有一段时间,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但不是鲁迅书斋的名称。

(二)1.【答案】A.怯弱的逃避主义。

B.“左”倾的虚无主义。

C.右倾的投降主义。

2.【答案】态度是:占有、挑选,即“大胆的拿来”。

方法是: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注意第3段的段首句的“总之”后面的内容是对上文的总结。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情况。

联系文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中心论点可知准确答案是D。

【篇二】(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鸿门宴》,完成下题。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沛公军霸上②素善留侯张良③项伯杀人,臣活之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⑤秋豪不敢有所近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范增数目项王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2.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③④⑤B.②⑤⑦⑨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⑧⑨3.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4.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人物或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

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

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

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

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

⑥寤:同“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舜目盖重瞳子(大概)B.自矜功伐(矜持)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

师古:效法古人)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竟然)2.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放逐义帝而自立②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③欲以力征④近古以来,未尝有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面对项羽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像舜的后代。

B.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学习了陈涉等前人起义的经验教训。

C.项羽成功的一面,是由于他能把握时机,发难于陇亩之中,率领和团结五诸侯灭秦。

D.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英勇善战,神威无比。

4.项羽失败的原因何在?请结合文中句子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这段文字中,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一乐刘邦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