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复习:《马说》知识点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7)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统端教材思考探究)
六文意理解判断(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注:针对《解析与检测》练习中的选择题)
1.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都不平,也写出不识人才者的愚昧专横。√
2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才能,待遇也就比不上“常马”。(V)
4.重点实词
(1)故虽有名马
名:名贵的201616N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辱“:受到屈辱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4)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吃一次
(6)食不饱,力不足
足:充足201616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
没是不可避免的。
(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答案】“千里马“窝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什么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2)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任选其,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答案】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一一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善待人才。
等:相等
(8)策之不以其道
道:正确方法
2016.16(,2013.16D
(9)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0616(11)执策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临之
执:拿着
策:鞭子
临:面对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3.由于“伯乐不常有”,很多千里马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V)
4.“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实则蕴含着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心理。(V)
5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针砭和控诉。(V)
6.(马说》是一篇抒情文,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
2.作用分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者”辛辣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2)本文结尾的设问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变式设问:“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的修辞方式点明了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
意思。
五、探究设问(注:标◆ 为本课重点)
命单字品析
也(河南2016.18考查)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
【答案】①要有千里马的才能。②要有展示的机会
③要有伯乐的赏识。
◆(5)千里马被理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
【答案】直接原因是“食不饱,为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6)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统救材愿考探究)
《马说》中考阅读知识点总结
文学文化常识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二、易考实词梳理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意思:喂
(2)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意思:表现
(2)分析第2段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问句的深刻含义。
【答案】剖析“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这对于千里马不只是压抑更是摧残,抒发了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答案】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2)是马也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定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日行千里
(2)形容词作动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让……竭尽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惨既、悲愤之情
2.食马者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说“食马者”应该怎样对待“千
【答案】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按照喂养“千里马“的标准来喂养;通晓“千里马”鸣叫的意思,让“千里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于。
7全文启示我们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V)
8全文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颇有气势。朗读时应注意“也”“而”“其”“呜呼”等词对调配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V)
9、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V)
A.第1段:不以千里称也(2016年真题已考
B.第2段:安求其能千里也
C.第3段: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A.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B.对
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怒谴责;C.对“食马者”(即统治
者)的辛辣嘲讽。
理解概括*◆
1.千里马
(1)作者为何提及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一食或尽粟一石”说明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导致千里马“食不饱”,“食不饱”则“力不足”,“力不足”则“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则导致千里马被埋没。表明“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再者,“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诘的深刻含义,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剖析“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这就不只是压抑而是摧残了。更进一步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2)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马者”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用意: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菜。◆3.千里马与伯乐
▲(1)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统编救参问题探究改编)变式设问:“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这篇文章不叫“伯乐说”而叫“马说
【答案】因为文章通篇说的都是“马”,把“马”的问题积底弄清,再说人才问题,才能收水到渠成之效。
写作技巧
◆1.托物言志
(1)请简要分析文章是怎样借“伯乐”和“于里马”表现文
章主旨的。
变式设问: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为第二句)
【答案】文章运用借物喻入的手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指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味的统治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由此点明文章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