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精)(合集五篇)

《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精)(合集五篇)

《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精)(合集五篇)第一篇:《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精)《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使用【目的要求】(一)目的通过中医内科教学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处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能力。

(二)要求1、熟练掌握运用中医辨证诊断知识与技能。

2、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3、了解中医内科急、危、重症的辨证辨病诊断和处理原则。

4、掌握内科常用方剂及常用中药,并能正确应用。

5、掌握病房、门诊常规医疗文件书写方法。

6、了解著名中医专家诊疗内科疾病的经验。

【实习内容】(1)肺系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

(2)心系病证:心悸、胸痹、不寐。

(3)脾胃系病证:胃痛、呕吐、噎膈、腹痛、泄泻。

(4)肝胆系病证: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

(5)肾系病证:水肿、淋证、癃闭。

(6)气血津液病证: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癌病。

(7)肢体经络病证:痹证、腰痛。

【基本技能操作】(一)各系病证1、掌握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心悸、胸痹、不寐、胃痛、呕吐、噎膈、腹痛、泄泻、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

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癌病。

痹证、腰痛的病因病机、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2、熟悉肺痨、肺痈、痴呆、痫病、痢疾、便秘、积聚、瘿病、内伤发热、虚劳、痿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二)临床基本技能1、掌握中医四诊诊查方法和八纲、脏腑、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正确辨病识证。

2、掌握内科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范围和临床加减应用。

3、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配伍、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4、掌握内科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医嘱、处方和理化检查申请单的书写方法。

掌握新病人和危重病人的交接方法及内容。

5、掌握剧毒和峻烈中药的使用指征及注意事项,熟悉中药中毒的救治原则。

6、熟悉常用中成药的功效、主治范围和注意事项。

《内科学》(实习课)教学大纲

《内科学》(实习课)教学大纲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目标】通过呼吸内科的实习,使学生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要求】能够说明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过程及治疗方法;能够概述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及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够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120分钟)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查看辅助检查,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

以此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典型体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原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结合病例讲解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2. 支气管哮喘(60分钟)结合支气管哮喘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使学生加深理。

认识并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非急性发作期和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综合治疗原则。

认识支气管哮喘患者常用的吸入药物及用法。

3. 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肺结核,肺脓肿)(90分钟)结合肺炎以及肺脓肿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查看有意义的化验检查,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

学习肺炎的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以及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的临床特点。

学习肺脓肿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学习肺结核的发生机制及诊治要点,以及各种检查方法。

4. 支气管扩张(30分钟)结合支气管扩张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

学习支气管扩张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掌握咯血的处理原则。

5.间质性肺炎(60分钟)结合间质性肺炎,如IPF,结节病等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

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

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

《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用)Ⅰ前言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课中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属于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

内科学理论学习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完大纲要求的各章节内容后,即到各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学习。

通过临床实践,使学生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知识和技能等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为提高见习带教效率,特制定本教学大纲。

在实际教学中,各见习接收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病种资源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见习教学具体实施由各附属医院内科学教研室执行。

各医院应指定高年资住院医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专职带教,学校另外委派老师跟踪调研。

内科学教研室应组织各专科老师进行教案制定、集体教学备案,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

通过内科基本操作、病历书写、病案分析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

内科见习参考学时为90学时。

使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内科学》及第一临床学院内科学与诊断学教研室自编的《内科学见习指导》。

Ⅱ正文一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治疗等各个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感性认识。

同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从医素质、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二教学要求1 指导学生深入病房接触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辅助检查的结果、了解诊断与治疗原则(可回学习室讨论,也可床旁教学)。

2 指导学生如何接待患者,了解内科常见的技能操作,了解医护人员工作流程。

3 组织一次病例讨论。

4 完成2份住院病例书写。

5 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的诊疗技术。

三教学内容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 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特点、主要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2 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原则。

3 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规律,各种致病因素尤其是吸烟在发病中的作用,熟悉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特征。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自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血管病的种类分类、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

2、了解心血管病的预后、研究进展、我国人口死亡率和流行情[重点及难点]心血管病流行特点、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一、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

二、心血管病的分类病因分类:先天性和后天性。

病理解剖分类:心内膜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大血管疾病、各组织结构的先天性畸形。

病理生理分类:主要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

三、心血管病的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等资料作出综合分析(包。

诊断内容应该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

括传统检查项目和新的检查项目)四、心血管病的防治需要针对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康复等几方面进行治疗。

五、心血管病的预后评价心血管病的预后。

六、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循证医学指导临床。

第二章心力衰竭[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诱因和病理生理特点。

2、掌握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着重掌握洋地黄类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合理应用;以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心衰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主要内容】概述一、心力衰竭定义二、心力衰竭的病因(一)基本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1)缺血性心肌损害(2)心肌炎和心肌病(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2、心脏负荷过重(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二)常见诱因1、感染2、心律失常3、血容量增加4、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5、治疗不当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三、病理生理1、代偿机制:(1)Frank-Starling机制(2)心肌肥厚(3)神经体液代偿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2、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1)心钠肽(ANP)和脑钠肽(BNP)(2)精氨酸加压素(VAP)(3)内皮素(ET)3、关于舒张功能不全4、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四、心力衰竭的类型1、按病理解剖分:左心衰、右心衰及全心衰2、按病情缓急分:急性心衰、慢性心衰3、按心肌舒缩功能分: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五、心功能分级第一节慢性心力衰竭一、流行病学: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的最终归宿。

内科学临床见习课程教学大纲(模版)

内科学临床见习课程教学大纲(模版)

内科学临床见习课程教学大纲(模版)第一篇:内科学临床见习课程教学大纲(模版)内科学临床见习课程教学大纲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目的要求一、掌握以喘息、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疾病的诊断步骤。

二、掌握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

三、掌握本病的综合治疗原则,了解常用药物及药物的使用方法。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入院评估】(学生询问)(一)病史采集1.现病史:重点了解起病方式、时间和可能诱因,有无咳嗽、胸闷、气短及呼气性呼吸困难等相关症状,是否伴随有发热,咳脓痰,有无消瘦、胸痛、咳血丝痰,有无全身起皮疹等。

发病后是否诊治,具体诊疗经过(包括相关检查、治疗用药、用药后症状变化),病程中意识及一般情况。

2.既往史:有无类似症状发作,若有既往当时的诊断、治疗,是否长期坚持治疗、随诊,症状发作的频次及发作后的程度;是否存在过敏性鼻炎、湿疹,有无特殊食物药物过敏史。

3.个人史:吸烟史。

4.婚姻史:配偶情况。

5.月经及生育史:有无死胎、巨胎、流产、早产等病史6.家族史:家族中是否有哮喘史及遗传特点。

(二)体格检查按要求进行系统检查,并重点检查下列项目:1.评估是否存在重症哮喘可能:①呼吸频率、节律是否规整,氧和;②精神状态、体位、能否流利做答;③皮肤湿度、有无发绀;④胸部查体:有无桶状胸、呼吸动度、有无三凹征,呼吸音的听诊。

2.相关并发症、鉴别诊断方面查体:①意识是否清楚;②双下肢浮肿;③ 颈静脉及心脏查体。

④营养状况、皮疹、淋巴结等。

3.其他:按查体要求全面检查。

(三)辅助检查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完善肺功能检查、血气,明确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

2.行胸部影像学:X片或CT明确是否存在肺内感染、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症状性哮喘。

3.痰液检测、特异抗原的检测。

【症状鉴别诊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串讲)1.首发症状的诊断步骤:哮喘的典型首发症状是喘息、气急、胸闷、咳嗽和呼气性呼吸困难。

2.阐释以喘息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鉴别诊断,以及所需进行的实验室检查等。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2024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2024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内科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涵盖了对人体各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内科学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内科学知识的纲要,旨在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内科疾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内科学教学大纲(一)为主题,分为五个大点来概述其内容。

正文:大点一:基础知识1.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解剖和生理学:系统介绍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知识,如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等。

3. 病因与发病机制:探讨内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如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

4. 临床表现与诊断:详细描述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方法,如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等。

5.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介绍内科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方法,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

大点二:内科专科1. 心血管内科:介绍心血管内科的疾病诊疗方案和常用药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2. 呼吸内科:探讨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3. 消化内科:介绍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如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4. 内分泌科:探索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5. 肾内科:详细描述肾内科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如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大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强调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在内科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2. 临床鉴别诊断:介绍内科疾病鉴别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如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等。

3. 影像学诊断技术:探讨内科疾病中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如X线、超声等。

4.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常见内科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等。

5. 病理学诊断的意义:介绍病理学诊断在内科疾病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大点四: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1. 治疗原则:阐述内科疾病治疗的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内科学》实践教学大纲

《内科学》实践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实训指导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临床医学概论》是戒毒康复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教学任务是较系统地介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为康复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训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常用诊断技术.2、观察患者内科常见疾病的症状、体症,识别病情变化。

3、初步运用治疗方法对老内科常见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4 独立开展内科常见疾病的健康宣传和教育工作。

5、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具有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

三、实践教学进度、实训一胸部检查及肺部的视、叩、听诊检查【实训目的】1、能确定胸部的体表标志及测量胸廓的前后径与横径。

2、学会胸廓视珍,肺的视、触诊及手背浅静脉充盈度检查的操作方法3、掌握肺部叩、听诊方法及辨别各种叩诊音。

【实训方式】实训前看录相,教师讲解示范,同学分为2人一组相互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并在实训结束前抽查与小结。

【实训时间】2学时【实训准备】听诊器、直尺、钢笔、彩笔、酒精棉球【实训内容】一、胸部体表标志(提问与归纳)在胸部表面利用骨骼标志,人为画线与分区,便于胸部病变定位。

常用的体表标志如下:1、骨骼标志:锁骨、肋骨、胸骨、胸骨角(路易氏角,Louis角)、第七颈椎棘突、肩胛骨下角。

胸骨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休联接处向前突起所形成的角。

此角恰与第二肋软骨相连,是计算肋骨顺序的标志。

第七颈椎棘突:为背部颈椎与胸椎交界的骨性标志,低头时更为明显的突出,此以下即为计算胸椎的起点。

肩胛角:被检查者正坐,双手下垂时,肩胛角的位臂相当于第七或第八肋骨的水平。

2、窝及区: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腋窝、肩胛间区、肩胛下区、肩胛上区。

胸骨上窝:胸骨上方的凹陷部、气管位于其后。

肩胛上区:背部肩胛岗以上区域。

外上以斜方肌的上缘为界,相当于上叶肺尖的下部。

调完《内科学》(实习课)教学大纲

调完《内科学》(实习课)教学大纲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目标】通过呼吸内科的实习,使学生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要求】能够说明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过程及治疗方法;能够概述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及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够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120分钟)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查看辅助检查,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

以此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典型体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原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结合病例讲解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2. 支气管哮喘(60分钟)结合支气管哮喘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使学生加深理。

认识并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非急性发作期和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综合治疗原则。

认识支气管哮喘患者常用的吸入药物及用法。

3. 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肺结核,肺脓肿)(90分钟)结合肺炎以及肺脓肿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查看有意义的化验检查,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

学习肺炎的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以及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的临床特点。

学习肺脓肿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学习肺结核的发生机制及诊治要点,以及各种检查方法。

4. 支气管扩张(30分钟)结合支气管扩张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

学习支气管扩张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掌握咯血的处理原则。

5.间质性肺炎(60分钟)结合间质性肺炎,如IPF,结节病等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到病人床前问诊,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病例特点,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绪论【掌握】内科学的学习方法【熟悉】内科疾病的诊断。

【了解】内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进展。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掌握】1、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2、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熟悉】1、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免疫功能及呼吸功能。

2、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进展。

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掌握】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治疗。

【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预防措施。

第三章肺部感染性疾病(3学时)第一节肺炎概述【掌握】1、肺炎的病因与分类2、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肺炎的的治疗原则。

【熟悉】肺炎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肺炎链球菌肺炎【掌握】1、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2、肺炎球菌肺炎的治疗措施。

【熟悉】1、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因及易患因素;2、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特点。

【了解】肺炎链球菌肺炎的预防措施。

第三节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掌握】1、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2、葡萄球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治疗措施。

【了解】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预防措施。

第四节肺脓肿(自学)【掌握】1、掌握肺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2、掌握肺脓肿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熟悉】肺脓肿的病因及其发病机理。

第四章支气管扩张(2学时)【掌握】1、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诊断2、支气管扩张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熟悉】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理。

第五章肺结核(2学时)【掌握】1、掌握肺结核的病因;2、肺结核的临床表现;3、肺结核的诊断方法、程序,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4、肺结核的治疗原则,抗结核药的正确使用及大咯血的治疗。

【熟悉】1、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2、肺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

【了解】1、肺结核的流行病学2、结核病的控制策略与措施。

《内科学1》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内科学1》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内科学1》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C0411019;C0411018课程名称:内科学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和年级:临床医学(区外、全科医生方向)三年级开课学期:春季学期课程总学时:85学时(理论:51学时;实验:34学时)课程简介: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综合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疾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因此也是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与各临床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打好内科学的基础,训练与领会诊断防治疾病的临床思路,对于今后无论做哪一科的医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教程选用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的《内科学》第七版作为基本教材,教授内容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及理化中毒。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诊断治疗思路和方法。

在学习本课程前首先应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了基础医学才能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特点;在讲授本课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师的带领卜・利用临床见习的时间接触病人,采集完整的病史,完成全面的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出正确的诊治方案。

推荐教材: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参考书目: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李玉林主编,《病理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二、课程总目标内科学是临床医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即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因涉及面广,与临床其他学科在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关系密切,有时甚至不可分割。

《内科学》教学大纲(本科)

《内科学》教学大纲(本科)

内科学一、课程简介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

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学科密切相关。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它临床各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工作方法奠定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1.呼吸系统总论了解内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及展望。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掌握内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

了解内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病理、预防;流感的特点。

3.肺炎掌握内容:肺炎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治疗原则;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治疗;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了解内容:肺炎的概述、发病机制,肺炎链球菌肺炎、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其他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厌氧菌、真菌所致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4.肺脓肿掌握内容: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了解内容:肺脓肿的病理、预防。

5.支气管扩张症掌握内容: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了解内容: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预防、预后。

6.肺结核掌握内容:肺结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结核病在人体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肺结核的痰菌检查、X 线特点与病理变化特点)、诊断方法、要点与鉴别诊断、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编号:1学时数:178其中见习学时:58学学分:10.0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本科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和环节,要求达到以下目标:(一)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医疗实践。

(二)在已学习诊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病史采取、体格检查等知识、方法和技能,做到病历书写合乎要求,同时学会有目的采用现代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技术,结合内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想方法,作出全面诊断。

(三)在实习期间,通过临床实践提高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

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运用基础学科与内科学知识来分析,解决诊断及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又从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充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内科常用的诊疗技术,结合本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五)对急、危、重病人有一定应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在内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讨论,亲自参加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医风,重视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9.23内科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9.23内科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内科学I》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基本说明英文名称:Internal Medicine课程代码:0911211630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是否为独立课的实验:否学时与学分:总学时76,总学分5;实验学时:16;实验学分:1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本科执笔人:-■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是通过模拟临床真实情景环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内科学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从医素质、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内科学的实验教学以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为主,结合当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分析实际病例为主要手段,充分消化、吸收理论课的内容。

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根据当前医学发展趋势,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的诊疗技术,同时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对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

.实验教学方法与特点《内科学》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

系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在临床技能中心组织学生对典型病例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模拟完整的疾病诊断治疗过程。

这种改变由单纯课堂转变为接近真实临床环境,使学生对医疗环境有客观理性认识,由脱离实际走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台,它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将成为21世纪临床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之一。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每一种都不是万能的,实际上每一种方法都是其他方法的补充,要针对不同的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同时将不同的方法相互配合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主要仪器设备及环境临床技能中心、诺度高级医学模拟人、科玛高级医学模拟人、心电监护仪、医用供氧设备、常用药品、血压计、听诊器等.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序号实验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实验学时必做/选做实验类型1内科学实训项目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1.通过临床实际案例及医学高级模拟人模拟疾病特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

应用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

学习诊断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打下基础。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一般检查及体格检查,培养学生进行熟练体格检查的能力,并能根据体格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体征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的能力。

第一部分体格检查
一、四大生命体征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2、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及记录方法。

【教学内容】
1、体温(腋测法)
2、脉搏
3、呼吸
4、血压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分析
结果正确与否,如果结果错误,原因在哪?
二、一般状态、皮肤黏膜、浅表淋巴结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状态、皮肤黏膜、浅表淋巴结检查的内容。

2、熟练掌握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3、对检查结果能正确记录。

【教学内容】
1、复习一般检查、皮肤检查的内容
2、浅表淋巴的检查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三、三、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标】
1、了解头部检查顺序与方法
2、熟练掌握瞳孔、鼻窦、咽、扁桃体、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

3、正确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
1、头颅部一般检查;
2、眼、耳、鼻检查;
3、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正确写出实验结果。

四、胸廓、肺和胸膜
【教学目标】
1、熟悉胸廓、肺和胸膜的解剖特点
2、掌握胸廓、肺和胸膜检查的内容
3、学会胸廓、肺和胸膜检查的方法
4、掌握胸廓、肺和胸膜的正常特点
5、熟悉阳性体征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胸部经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

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肺部的检查
(1)视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

(2)触诊: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教学内容】
1、胸部经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

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肺部的检查
(1)视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

(2)触诊: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①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文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②病理性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

③罗音、罗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

湿罗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

干罗音:哨笛音、鼾音。

④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

⑤语音共振: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五、心脏和血管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特点
2、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内容
3、学会心脏和血管检查的方法
4、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特点
5、熟悉阳性体征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心脏
(1)视诊
①心前区外形。

②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
意义。

③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①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②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叩诊
①心脏叩诊方法。

②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

③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四音二律率)
①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②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③心率与心律。

④心音的变化
a.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b.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⑤心脏杂音
a.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b.分析杂音的注意点。

(注意生理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区别)部位,性质(音色及音调)、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强度(强度分级)及传导方向,呼吸、体位与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⑥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2、血管: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脉波。

(3)动脉动态血压的监测,血压的测量方法,血压标准及血压变动
(4)血管杂音与周围血管征。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六、腹部检查
【教学目标】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

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1)视诊:
①腹部外形
②呼吸运动
③腹壁静脉曲张
④蠕动波
⑤皮肤及其他。

(2)触诊:
①触诊方法:
②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

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

(3)叩诊:
①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②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4)听诊:
①肠鸣音
②振水音
③血管杂音。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2、掌握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
3、掌握神经系统检查阳性意义
【教学内容】
1、脊柱:正常弯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2、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3、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

(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
①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0ppenheim)征、戈尔登(Gordon)征、查多克(Chaddock)征。

②霍夫曼(Hoffmann)征。

③阵挛,髌阵挛及踝阵挛。

(4)脑膜刺激征:
①颈项强直。

②克尼格(Kernlig)征。

③布鲁金斯基(Brudzinski)征。

④拉塞格(Lasegue)征。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辅助检查报告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教学目标、内容】
1、了解血细胞计数的原理,细胞计数池的组成
2、掌握血细胞计数的方法
3、掌握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自己做试验,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测出结果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教学目标、内容】
掌握白细胞的溶液滴入计数池内计数,即可得出单位容积内所含白细胞数;血液中五种白细胞,经涂片瑞氏染色后,能将各种白细胞的结构显示出来。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自己做试验,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测出结果
三、尿常规检查
【教学目标】
1、了解尿液检查的方法
2、学会阅读检验报告单
【教学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尿量、透明度、气味、比重
2、化学检查:酸碱度、蛋白质定性、尿糖定性
3、显微镜检查:细胞、管型、结晶
四、X线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X线检查的正常特点
2、掌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检查特点
3、掌握一般X线检查的胶片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阅片,填写试验报告
五、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2、掌握并实践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
3、掌握心电图分析并填写报告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自己分组实践打心电图并分析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