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生组公开课教案
理化生教研组活动记录
理化生教研组活动记录1活动时间2016年9月1日地点小会议室参加教师本组教师活动内容学习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理化生组教研活动计划研讨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研讨关于考试命题、阅卷工作的责任制度研读关于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记录教导处2010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要点:1.组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习、研讨活动学科建设领衔人在开学后要继续开展课程校本化实施、特别是二附中新课程设置计划的学习活动,就疑点难点开展研讨,加深理解,科学规划、自觉执行本课程。
2.关注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学期,教研组推荐一节全校公开课。
开课前,组内要有集体备课;开课后要有反思、交流。
观摩公开教学,要探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一是检视课程校本化实施;二是看课堂教学行为能否在关注教的同时,关注学,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三是看作业设计布置是否合理,精讲精练,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坚持落实教学常规各备课组在认真学习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定本学科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在2月25日前将文件上传电子教学档案。
教研组每两周活动一次,备课组每二周至少活动一次,要留下活动资料,完成集体备课记录表的填写并及时上传到电子教学档案,以供分享。
本学期教研组工作重点1.关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学期将继续利用教研和备课活动加强研读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科基本要求,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
新课教学和复习要以学生为本,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如听课、作业、测验等反馈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做到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要加强训练,力争将所有知识点都训练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教学要围绕升学考试要求,精选习题,备课组在作业布置上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要通过练习,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关注教学常规,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根据学校要求,我们将通过观摩、研讨、交流、自觉反思等教研活动,探索2+2教学模式,初三物理、化学将围绕分层教学开展公开课,我们将利用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进行探讨,实施计划如下:(1)初三物理、化学备课组先通过集体备课,分析教材与学科基本要求,分析学生,选择复习课内容中的一个主题开展公开教学。
理化生组集体备课
6.2 密度第1课时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知道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阅读课本第113、114页,完成下面问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越大,则质量越大 .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尝试完成以下实验:找几块不同体积的肥皂块,测出其体积和质量,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怎样设计实验?提出问题: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猜想: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设计实验:①实验方法:用体积不同的长方体肥皂块进行实验,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为什么要用肥皂这样的实验样品?)②画出实验表格;③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3.换用塑料泡沫板作实验样品,分别测出它的质量和体积,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完成实验表格.4.观察所作的图像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①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定,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②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1.实验样品用容易加工的物质肥皂块和塑料泡沫板,便于切割成块状,从而用刻度尺测长度计算体积.2.描坐标点时,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可以降低作图难度;在原点的数据是否有意义,会引起画法的不同.3.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如果一块砖的体积为V,质量为m,则这块砖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m/V;将两块相同的砖叠放在一起,其体积为2V ,质量为2m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m/V.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密度阅读第114、115、116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2.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定义式是ρ=m/V,其中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ρ表示密度.3.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用符号表示是kg/m3,常用的密度单位还有克每立方厘米,符号g/cm3.观察课本第114、115页的密度表,思考下列问题:1.在密度表中:常温常压下是指25℃,101kPa,固体的密度表中,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其物理意义是1m3的铝的质量为2.7×103kg.2.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的密度有什么特点?解:大多数固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大,液体密度比气体密度大.3.冰和水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水分子组成的,它们的密度相同吗?4.不同物质它们的密度一定不同吗?请举例说明.5.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等无关(填“有关”或“无关”).1.密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公式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它反映的是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但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像,哪种物质的密度较大?甲.2.人们常说“铁比棉花重”是指(D)A.铁的质量比棉花的质量大B.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大C.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D.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3.一把切菜刀,使用了两年后,没发生改变的物理量是(C)A.菜刀质量B.菜刀体积C.菜刀密度D.无法判断4.氧气瓶内装有气态氧,现有一瓶氧气正在使用,氧气瓶内氧气的质量减小,体积不变,氧气的密度减小.当堂训练部分.第2课时密度和质量、体积的计算1.根据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密度公式ρ=m/V,计算物质的密度或对照密度表来鉴别物质.2.会根据密度公式ρ=m/V及变形式m=ρV和V=m/ρ计算物体质量或体积.密度公式的运用●自主学习一质量为54g、体积为20cm3的金属块,它的密度是多少?可能是哪一种金属?当截去5cm3后,剩下的金属块密度为多少?理清思路,分步计算:根据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首先求出该物质的密度,再通过查密度表可判断此金属块是何种物质.某运动员获得了一枚金牌,拿回家后,为了鉴别金牌是否是纯金制成的,他测出了金牌的质量为12.5g,体积为0.75cm3,问金牌是否是纯金制成的?(金的密度见密度表)解:金的密度为ρ金=19.3g/cm3.金牌的质量为m金=12.5g,体积V金=0.75cm3,所以ρ=m金/V金=12.5g/0.75cm3<ρ金.所以不是纯金制成的.密度公式及变形式的运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及变形式m=ρV和V=m/ρ.1.一个瓶子的质量为20g,装满水时,用天平测得总质量为120g,若用这个瓶子装密度为1.8×103kg/m3的硫酸最多可装多少千克?分析:此题中瓶子装的水与硫酸有什么关系?解法一:瓶的容积V瓶=装满水时水的体积V水=装满水时水的质量m水/水的密度ρ水=(120g-20g)/(1g/cm3)=100cm3.则所求硫酸质量m硫=ρ硫V=(1.8×103kg/m3)×100cm3=(1.8g/cm3)×100cm3=180g=0.18kg.解法二:设硫酸最多可装质量为m硫.瓶的容积V瓶=装满水时水的体积V水=装满硫酸时硫酸的体积V硫.装满水时水的体积V水=m水/ρ水=(120g-20g)/(1g/cm3).装满硫酸时硫酸的体积V硫=m硫/ρ硫=m硫/(1.8g/cm3).由题意列方程得:(120g-20g)/(1g/cm3)=m硫/(1.8g/cm3).解得m硫=180g=0.18kg.2.有一工艺品(实心),由金和铜两种材料制成,其质量为1983.4克,体积为106立方厘米,则此合金中金、铜的质量各多少?(ρ金=19.3g/cm3,ρ铜=8.9g/cm3)分析:此题看似复杂,但只要抓住m合=m金+m铜,V合=V金+V铜,此类题就容易解决.解:设此合金中金的质量为m金,铜的质量为m铜.则金的体积为V金=m金/ρ金=m金/(19.3g/cm3).铜的体积为V铜=m铜/ρ铜=m铜/(8.9g/cm3)由题意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理化生教研活动实施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理化生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理化生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制定本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2. 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理化生学习兴趣和成绩。
4.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活动时间2023年X月至2023年X月四、活动内容1. 教学理论学习-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包括新课程标准解读、教学策略研究、教学评价方法等。
- 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2. 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教师根据同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公开课展示。
- 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3. 实验技能培训- 邀请实验专家进行实验操作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指导能力。
- 组织教师进行实验设计比赛,鼓励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4. 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分析- 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 邀请专家对测试结果进行解读,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5. 课题研究- 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 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分享研究成果,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五、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担任副组长,各学科教师为成员。
2.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参与人员等,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 加强宣传与动员通过校园广播、教师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教研活动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4. 建立考核机制对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六、活动保障1. 经费保障学校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用于专家讲座、实验器材、课题研究等。
理化生实验教案模板(共5篇)
理化生实验教案模板〔共5篇〕第1篇:理化生实验总结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核工作总结我校初中毕业生学业程度考试加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工作,在区教育《关于做好202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程度考试加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指引下,以强化素质为核心,以加强学生理论操作技能、创新思维的培养,全面进步教学质量为目的。
统一安排,精心部署,在2023年5月18日下午,标准、平安、有序的对595名考生进展了考核。
现将考核工作总结如下:一、高度重视初中毕业生学业程度考试加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工作是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手段,学校领导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
学校成立了考核工作小组,由教诲处制定详细的组织施行细那么,提早召开会议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期准备组织工作,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了我校初中毕业生学业程度考试加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精心安排学校于5月17日召开考务安排会,教诲处对考核全程工作做了细致的安排,并强调了考试期间的平安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顺利进展,考前,考务人员就精心布置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检查了通风、采光、用电等情况,准备好了实验考核所需的一切仪器器材和药品,认真地进展了检查核对,保证了这些仪器设备质量可靠,计量准确,无平安隐患。
为了防止意外,出实验药品数量充足外,为每一道试题都准备了备用仪器和药品,制定了实验操作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骋请了乡医院大夫,以便处理突发事故。
整个考核过程完全按照程序的要求,按成绩登记表将考生每12人编为一组,同一科目每次进展2组,并确定组号,学校装备一名检录老师,按每批次三科目2组,每组12人,提早10分钟点名,并核实考生身份。
考前10分钟工作人员组织考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展抽签,确定题号,考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考场指定考位,考生入场后监考老师根据学生成绩登记卡核对考生成绩登记卡信息。
2024年理化生组公开课总结范本(3篇)
2024年理化生组公开课总结范本____年理化生组公开课总结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作为本次理化生组公开课的总结人,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本次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回顾本次公开课,我们邀请了各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为讲师,为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精彩的讲座和实验示范。
通过这些公开课,我们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于理化生科学的兴趣。
一、理科公开课总结本次公开课中的理科课程涉及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
在物理课程中,专家们以“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向同学们介绍了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方式,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演示,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新能源的魅力。
在化学课程中,专家们以“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为主题,讲解了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了解到化学反应的机理与规律。
在生物课程中,专家们以“基因科学与生物进化”为主题,向同学们介绍了基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等,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演示,让同学们对于基因科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化学与生物交叉学科公开课总结在本次公开课中,我们特别安排了一系列的化学与生物交叉学科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让同学们认识到化学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并探索化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这些课程中,专家们以“无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为主题,向同学们介绍了无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情况,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演示,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领域。
三、实验技能培养公开课总结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本次公开课还特别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技能培养公开课。
在这些公开课中,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酸碱滴定、浓度测定、色谱分析等,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操作。
通过这些实验课程,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一些实用的实验技能,而且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物理公开课美篇
理化生组公开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落实教研室教研计划,倾力打造高效课堂,营造“求真、务实、绽放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切实提高我校理化生教研组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与2019年9月20日上午开展理化生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我校莫甫吐拉·艾海提副校长等全体理化生组教师参加本次教研活动。
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
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道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下面由我们古丽仙·库尔班教师的带领下来聆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声源清晨班级中朗朗的读书声二.声音的产生学生读“我爱我的祖国”用手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声音的产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大量的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三.声音的传播平时听到的声音都是由空气传播来的,那固体和液体是否也能传播声音呢?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教师做实验证明液体也能传声教师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让学生讨论怎样证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学生讨论问题教师与学生互动大量的实验证明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固体、液体、气体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四.声速既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声速主要受介质种类和温度影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温度越高,传播速度就快。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液体,最慢气体。
最后在物理实验室进行了本次公开课的评课活动,莫甫吐拉·艾海提副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做了重要讲话,各位老师发表了不同意见和建议,理化生教研组长肖吉发进行了总结。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1.1 课程定位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程内容(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2)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3)电化学;(4)胶体与界面化学;(5)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2 教学安排每个教学内容安排2-4个学时,共计32个学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装置和仪器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占总评的40%。
4.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技能考核,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推荐使用《物理化学》(第五版),作者:王士录、李志贤。
5.2 实验设备热力学实验装置、电化学实验装置、胶体实验装置等。
5.3 辅助资料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教学视频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程。
6.2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6.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4 实验操作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程。
理化生公开课活动方案
理化生组公开课活动方案一、活动目标1、为落实教研室教研计划,倾力打造“高效课堂”,营造“求真、务实、绽放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切实提高我校理化生教研组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全组教师对课例进行研讨交流,使本组全体教师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主动学习,共同进步,促进新老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3、通过本组教师对课例中的存在问题的研究和交流,使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研活动中得到提高,尤其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处理、驾驭课堂的能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浓厚的教研氛围,为他们的成熟搭建成长平台。
二、活动形式根据我校理化生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对本教研组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指导,促进年轻教师的教学技能尽快走向成熟。
以八年级物理备课为研究平台,开展“备课——说课——做课——评课——反思”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首先由八年级物理备课教师完成个人备课和预案设计并说课、第一次做课,然后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最后由做课教师集思广益、吸纳意见和建议后,再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后完成第二次做课,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教研活动,真正使本组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之成为促进教改发展的可持续的资源,为实现“高效课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活动步骤: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备课活动个人备课:本次活动以八年级物理课教师刘芳芳担任备课、做课任务,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说课活动做课教师说课内容包含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
通过做课教师说课,使其他教师明确做课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策略以及设计缘由,便于对教学设计得给出合理评价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3、做课活动在前两个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做课活动。
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本教研组的其他成员听课,发现做课教师教学中差异,闪光点以及存在的不足。
理化组集体备课记录(1--14)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导入新课环节要帮助学生整理、复习、明却已经学会的知识,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要做到抓联系促衔接,更要以点带面以局部辐射整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课的内容形成大概网络,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就将知识横向联系并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领会知识。同时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渗透科学方法和观念,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明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学习性质是为在生产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服务的。
三。组长: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动力。一个人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会充分发挥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看,他们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所左右。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良好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理化组集体备课记录(二)
时间
2014.3.14
地点
办公室
内容(主题)
演示实验
中心发言人
刘伟
集
体
备
课
纪
实
一。主题:
演示实验在物理和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的探讨
二。组员:
刘伟:
教给学生演示实验的观察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永远比记住结果要好得多。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九年级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用控制变量法先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同样用控制变量法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同学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在同学们大笑过程后,提醒学生现在打开马德堡半球的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在同学们惊异的眼神中,引导学生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对此都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组合教案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组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这三个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物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化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元素周期表、有机化学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 生物: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细胞学说、进化论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来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验或者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4.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五、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采用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采用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
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
综上所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学科的组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
详细内容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作用原理。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装置、演示文稿、黑板。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思考。
2. 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讲解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影响因素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7. 知识拓展: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药、环保等。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反应速率2. 定义:化学反应速率 = 反应物浓度变化量 / 时间3.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等4.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2)分析题: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化学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例如,增加反应物浓度、提高温度、加入催化剂等,均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但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组合教案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组合教案教学内容: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2. 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理化学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难点: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交叉知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化学、生物教科书;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试剂等;3. 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调查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的理解和认识;2. 引入物理化学生物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解(25分钟)1. 介绍物理化学生物的定义和特点;2. 分别介绍物理、化学、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关系;3. 解释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交叉知识和应用。
三、实验(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2. 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四、讨论(10分钟)1. 小组讨论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应用;2. 学生分享观点和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引导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进行思考和反思。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做好复习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基础知识,并培养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进一步强化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和兴趣。
初中理化生教研组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阶段的理化生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初中理化生教学的重要任务。
为此,我们初中理化生教研组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这一课题,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丰富课程资源: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提升学校教学质量: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口碑。
三、课题研究内容1.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原则(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2)注重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
2.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法(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3.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4)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等。
2. 实施阶段(1)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
(3)收集学生反馈,不断改进活动设计。
3. 总结阶段(1)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总结,提炼成功经验。
[高一理化生]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案第2节第4课时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课程标准:本章为高中必修模块的开篇第一章,从实验入手,重点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化学实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等,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另外,在做化学实验时,取用的药品都是可以称量的,但分子、原子、离子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是难以称量的,为此,引入“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可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
物质的量与其由此导出的其它物理量如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是中学化学的计算核心,也是进行定量实验的计算依据。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自我测评题1.某学生计划用12 mol•L-1的浓盐酸配制0.10mol•L-1的稀盐酸500 mL。
回答下列问题:(1)量取浓盐酸的体积为mL,应选用的量筒规格为。
(2)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规格为。
(3)配制时(除容量瓶外)还需选用的仪器主要有、、和试剂瓶。
2.①配制100g 20%碳酸钠溶液,需要碳酸钠g,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②配制100 mL 2.00 mol•L-1的碳酸钠溶液,需要碳酸钠mol,用到的和①中不同的仪器有。
简述完成该试验所需要的主要操作步骤:a.b3.实验室需要0.1 mol•L-1NaOH溶液100 mL,现有2 mol•L-1 NaOH溶液。
(1)计算所需2 mol•L-1 NaOH溶液的体积。
⑵简述完成该试验所需要的主要操作过程。
备课参考参考答案1.(1)4.2 mL 10 mL (2)500 mL (3)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1)①20 g②量筒、烧杯、玻璃棒(2)0.2 mol 容量瓶胶头滴管操作步骤略3.⑴5ml (2)①计算②量取③配制④装瓶(详见课本后边学生实验)。
李元丽理化生组教研课题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学案导学如何使教学更有成效,是教育界永恒的课题,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希望寻求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方式。
如何以人为本,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学案导学是当前研究热点,其特点是: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形式上,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力求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在探索过程中去开发智力和个性;在教学关系上,希望优化教育方式,改善教师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案导学将教与学统一起来,更人性化,更符合当前新课改的需要。
一、学案导学的实施——自主探究,分层导学学案导学分三个阶段——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分层练习,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批改学案预习导学部分,及时汇总,以便在课上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在课堂上,教师把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于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再作点拨,事半功倍。
1、不同课型课程,不同学案导学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同,选用的学案也有所不同。
(1)新授课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启发教学新授课注重知识的生成,学案设计要有启发性,提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①概念课学案导学——及时辨析概念,配套练习巩固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课学案导学的核心理念是探究概念的生成和辨析应用,去烦就简,抓住关键词教学。
如,在《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的学案导学中,通过HCl与NaOH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引入,用实验探究,从现象到本质,解释反应的实质,从而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然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概念;接着,通过学生讨论研究化学魔术“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的方案设计,并当堂请学生上台进行此魔术表演,深化学生对离子反应条件的认识,并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通过学生自我剖析“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魔术奥秘,探讨得出离子反应的实质;然后,通过一组思考讨论,“氨水和醋酸能否发生反应?为什么?”、“向NaCl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什么现象;在AgCl悬浊液中滴加NaBr溶液,又有什么现象;如果向NaCl、KI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AgNO3溶液,试推测可能的现象,并予以解释”,由此将学生对概念的思考理解推向更深层次,探究得出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减小的程度越大越好,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完整、丰满了;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
中学理化生公开课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理化生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中学理化生公开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摩、研讨、反思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理化生学科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
3. 通过观摩优秀公开课,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 推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活动内容1. 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教研主题,提前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
(2)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等。
(3)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教学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2. 公开课展示(1)教师按照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过程。
(2)其他教师观摩课堂,认真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3. 课后研讨(1)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评课,对公开课进行点评。
(2)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3)教研组长总结本次教研活动,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理化生学科教学的认识得到提高,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3. 通过观摩优秀公开课,教师们借鉴了他人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4. 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五、活动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教师应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 深入开展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研究,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第38页
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
e
+
离子互换膜
H2
O2
多孔电极
H2O
4H+ 4e +O2 2H2O
H2 2H+ 2e
第39页
燃料电池长处:
1.高效 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30%
化学能
电能 机械能 > 80%
2.环境友好 不排放有毒酸性氧化物,CO2比热电厂少40%, 产物水可利用,无噪音。
蓄电池
又称为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 。
这种电池放电后能够充电,使活性物质基本复原, 能够重复、多次利用。
如常见铅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
第42页
Li 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正极: LiCoO2 , LiNiO2, LiMn2O4 负极: 石墨,焦炭 正极反应 LiCoO2 充 放 Li1-xCoO2 +xLi+ +xe
(O2|H2O,H+ )
RT 1
ln
4F
a a4 O2 H+
1.229 V
设 aO2 1, aH+ 107 , 则 (O2|H2O,H+ ) 0.816V
这时与 E(Fe2+|Fe) (-0.617V)阳极构成原电池电动 势为 1.433 V
显然耗氧腐蚀比析氢腐蚀严重得多。
第30页
金属防腐
影响超电势原因诸多,如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状 态、电流密度、温度、电解质性质、浓度及溶液中杂 质等。
第16页
氢在几种电极上超电势
第17页
Tafel 公式(Tafel’s equation)
早在19,Tafel 发觉,对于一些常见电极反应,超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在一 定范围内存在下列定量关系:
物态变化中理化教案
物态变化中理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认识吸热和放热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4.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5. 实验操作: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热量传递。
2. 难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热量传递。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态变化过程。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容器等。
3. 准备教案、课件、练习题等教学材料。
4. 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热量传递。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物态变化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总结。
3.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理化生组公开课教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理化生组公开课教案课题:3.串联和并联授课时间:2008年12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授课班级:初二(3)班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教师:戴春华教学目标:1、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2、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能识别串联和并联电路;3、在探究实验中归纳串联和并联电路在电流、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的特点;4、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体会电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特点教学难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识别和应用教具准备:电池组、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脑及投影仪、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得到持续电流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怎样判断电路电流方向?2、动手实验:请一位同学到讲台连接一个灯泡的电路,其他同学画出相应的电路图,用摄像头把其投影到大屏幕进行判断。
二、引入新课在大屏幕上投影上海夜景图片和附近夜景图片,指出有不少的灯点亮城市和鹅湖的夜空,从而提问;这些灯是怎样连接的呢?引人课题:串联和并联三、进行新课(一)、串联电路1、串联电路实物的接法,并让学生画出电路图,老师讲解串联的接法和串联电路的定义。
2、让学生分组实验,把桌上的实验器材连接成一个串联电路,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小组交流,并播放动画课件展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
3、师生归纳串联电路的特点,并在大屏幕上把结果展现出来。
4、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应用串联电路的例子。
如节日中的一些小彩灯。
(二)、并联电路1、展示图片上海夜景图片和附近夜景图片,指出这些都是并联电路。
2、播放课件,展示并联电路和并联的接法。
3、让学生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
4、在小组交流后播放动画课件补充,并联电路电流流向的路径。
5、师生归纳并联电路的特点。
6、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并联电路的实例。
(三)、串、并联电路的识别形状识别、电流识别、电灯亮灭识别三种方法四、课堂练习1.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___个路径,由于各用电器之间相互___ ___,因此应用不广泛.2.如图所示电路,两只灯泡的连接方式是__,若将L2从灯座上取下,则L1将___ __ 这说明在串联电路中___ ___ ___ ___ ___ ___3.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叫---------电路,图中开关S1用来控制------------ ,开关S2用来控制-------------,而开关S接在------------路中,它可以同时控制------------.在图中用铅笔标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开关都闭合后).4、下面的电路图中,属于串联电路的是-------------,属于并联电路的是------------- 。
最新[高一理化生]新课标必修1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高一理化生]新课标必修1教案高一生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
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
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
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
(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第 1 页共 93 页高一生物教案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化生组公开课教案
课题:3.串联和并联
授课班级:初二(3)班
教学目标:
1、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能识别串联和并联电路;
3、在探究实验中归纳串联和并联电路在电流、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4、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体会电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特点
教学难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识别和应用
教具准备:电池组、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脑及投影仪、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得到持续电流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怎样判断电路电流方向?
2、动手实验:请一位同学到讲台连接一个灯泡的电路,其他同学画出相应的电路图,用摄像头把
其投影到大屏幕进行判断。
二、引入新课
在大屏幕上投影上海夜景图片和附近夜景图片,指出有不少的灯点亮城市和鹅湖的夜空,从而提问;这些灯是怎样连接的呢?
引人课题:串联和并联
三、进行新课
(一)、串联电路
1、串联电路实物的接法,并让学生画出电路图,老师讲解串联的接法和串联电路的定义。
2、让学生分组实验,把桌上的实验器材连接成一个串联电路,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小组交流,并播放动画课件展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
3、师生归纳串联电路的特点,并在大屏幕上把结果展现出来。
4、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应用串联电路的例子。
如节日中的一些小彩灯。
(二)、并联电路
1、展示图片上海夜景图片和附近夜景图片,指出这些都是并联电路。
2、播放课件,展示并联电路和并联的接法。
3、让学生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
4、在小组交流后播放动画课件补充,并联电路电流流向的路径。
5、师生归纳并联电路的特点。
6、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并联电路的实例。
(三)、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形状识别、电流识别、电灯亮灭识别三种方法
四、课堂练习
1.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___个路径,由于各用电器之间相互___ ___,因此应用不广泛.2.如图所示电路,两只灯泡的连接方式是__,若将L2从灯座上取下,则L1将___ __ 这说明在串联电路中___ ___ ___ ___ ___ ___
3.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叫---------电路,图中开关S1用来控制------------ ,开关S2用来控制-------------,而开关S接在------------路中,它可以同时控制------------.在图中用铅笔标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开关都闭合后).
4、下面的电路图中,属于串联电路的是-------------,属于并联电路的是------------- 。
五、布置课外作业
课课卷第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