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时期晋国公族衰落与卿族崛起的原因

合集下载

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衰落原因

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衰落原因

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衰落原因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它的统治时间虽然只有不到一百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晋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衰落的原因也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一、晋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建立之初,政治制度较为简单,主要是以郡县制和州郡制为主,官员主要由世族和豪门掌控。

但是由于世族势力过于强大,朝野上下都对此感到不满,晋武帝为了减弱世族势力,推行了以功绩为主的选官制度,建立了举贤任用的制度,大大削弱了世族的权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制度逐渐形成,官员的选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前期的选官制度相对简单,主要是以功绩和品行为主的评定制度,但这种制度会导致官吏腐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朝官僚制度采取了举贤任用以及门阀制度,官员必须通过学术考试来获取官职,同时官员也需要遵守严格的约束和规章制度,以确保政府权力的公正和廉洁。

这种官僚制度也使得晋朝实现了政治制度上的标准化管理,各地的州、县、乡等政治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官吏管理系统。

在这种制度的保障下,晋朝的政治制度逐渐成熟,民间的经济和文化活动也逐渐兴起。

二、晋朝的衰落原因1.军阀割据、国家分裂自晋元帝时期起,中央控制力逐渐削弱,各地的军阀逐渐崛起,相互之间争夺政治和经济利益,致使国家逐渐分裂,政治格局越发复杂。

随着长度不等的战争的不断打击,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繁荣步伐减缓。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晋朝国力的衰落。

2.外族侵略当时中亚和蒙古草原上的突厥人通过牵制中原朝政,逐步进入并占领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

晋朝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不得不采取割据政策,其结果导致人民的疾苦加剧,国家经济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3.君主个人能力不足晋朝建立之初,君主的能力很强,但在后期先后出现了孙皓、司马昱、司马奕等昏庸君主,“刀策后主”晋惠帝更是因为对权力的敛贪而引发了群龙无首、内乱不断的局面,这些君主的个人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晋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春秋时期晋国卿族政治的历史变迁

春秋时期晋国卿族政治的历史变迁
行 、知 氏 先后 被 消 灭 ,韩 、 、魏三 家最 终 分晋 。 赵
关键词: 春秋; 国; 晋 卿族政治;历史变迁
中图分 类号 : 2 5 K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春秋时期 , 卿族 是指家 族 长在公 室担 任卿曲沃之乱而打击公
族 , 果 导 致 了异 姓 卿 族 的 崛起 。异 姓 卿 族 崛起 结 后 , 国政权 逐 渐落人 了卿 族 的手 中 ,由此形 成 了 晋

l 一 6
然而 ,“ 国无公 族 ” 制只 是剥夺 了公室 贵族 的权 力 , 未 能破坏 最根 本 的分 封制 度 。因 此 , 国在 却 晋 逐 公 子 灭 公 族 的 同时 ,又 不 得 不 分 封 一 批 异 姓 贵 族 。晋 国最 重要 的卿族 多封 于武公 、 献公 和文公 时 。
瓜、 随等; 氏有邯郸 、 赵 五氏 、 、 、 阳 、 温 原 晋 阳、 、 耿 楼等。1 7 1 十四族占有采邑之多 , 其他国家卿
第 2 卷第 l 4 期 2 1 2月 0 0年
文章编号: 6 4 0 8 ( 0 0 0— 0 6 0 17 — 8 2 2 1 1 0 1— 5 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n l f h n i a n nv r t( o S i ) o r a o a x D t gU i s y S c S o ei cn e

“ 晋无公 族” 异姓卿 族的崛起 与
塞了公族参与政治的途径 。献公之后 , 晋国仍实行 “ 蓄群 公子 ”的政 策 ,除太 子在 国 内即位为君 外 , 无
其 他诸公 子 皆出在 他 国 , 文公 之 子公 子雍 在 秦 , 如
公 子乐 在 陈 , 子黑 臀在 周 , 公 襄公 之少 子捷 的孙 子 周在京 师 。 公 八 ) 峻先生 云:文 、 成 十 年 杨伯 “ 襄之子俱 在

试析晋国的六卿制

试析晋国的六卿制

论文分类号:K224 单位代码:1 0 1 8 3密级:公开研究生学号:2005122172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析晋国的六卿制Exposition of the System of Six Ministers in Jin Dynasty作者姓名:吴晓霞专业:历史学导师姓名:许兆昌及职称:教授学位类别:史学硕士论文起止年月: 2006年9月至 2007年4月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07 年 4 月 15 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 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中国古代史论文题目:试析晋国的六卿制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2007年4 月 15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130012作者联系电话:135****0350作者姓名吴晓霞论文分类号 K224 保密级别公开研究生学号 2005122172 学位类别硕士授予学位单位吉林大学专业名称中国古代史培养单位(院、所、中心)文学院研究方向先秦史学习时间2005年9 月至2007年7月论文中文题目试析晋国的六卿制论文英文题目Exposition of the System of Six Ministers in JinDynasty关键词(3-8个)春秋晋国六卿制姓名许兆昌职称教授导师情况学历学位博士工作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07年4 月15日答辩日期20 年月日是否基金资助项目否基金类别及编号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出版地(城市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出版日期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内容提要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晋国的六卿制,笔者从《左传》、《国语》等文献史料出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将六卿制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经济繁荣与危机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经济繁荣与危机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经济繁荣与危机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之一,其疆域横跨今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

在经济方面,晋国曾经历过繁荣和危机两个阶段。

一、繁荣阶段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晋国处于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手工业,而商业相对较弱。

在农业方面,晋国的耕地广阔,人口众多,有较为发达的水利工程,以及先进的耕作技术,禾稼丰收。

晋国出产的小麦、大米、黄豆等粮食,在当时的中国南北各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晋粮”。

在手工业方面,晋国以制铁业和制陶业为主。

铁矿石资源丰富,晋国的铁器制造技术也逐渐成熟,制造的器物质量优良,美观大方,受到了周围其他国家的赞誉。

同时,晋国的陶器器型和造型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危机阶段战国后期,晋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危机。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战乱频繁战国时期是中国战乱最频繁的阶段之一,晋国长期处于不断的战争状态中,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而且农业、手工业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同时,晋国的交通也受到了阻碍,物资难以流通,市场趋于滞涨。

2、社会阶层分化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土地兼并等因素,使得晋国的土地和财富大量集中在一些富裕家族和官僚手中,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广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3、外部竞争压力除了战乱和内部问题,晋国还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

比如齐国和楚国都发展出了比较先进的商业经济,这些国家出产的物品品种繁多,质量上乘,价格也更加合理,从而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晋国的市场份额。

三、晋国后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尽管晋国在战国后期由于各种原因陷入了经济危机,但其在晚期尝试进行了一系列变革,逐渐走出经济低谷,重新恢复了经济的繁荣。

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变革措施包括:1、加强对商业的支持晋国开始注重贸易和商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商业的政策,比如增加市场场所的规划和建设、鼓励商业贷款等,使得商业发展逐渐活跃。

2、推进手工业的发展在战争频繁的年代,晋国的手工业发展并不充分,但在战争结束后,晋国开始逐渐重视手工业的发展,鼓励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春秋时期的霸主晋文公

春秋时期的霸主晋文公

春秋时期的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霸主,其中晋文公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为晋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晋文公的治国策略、对外战争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展现他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原因。

一、政治改革晋文公在位期间,深知国家政治的重要性,因此积极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首先,他削弱了封建贵族的权力,通过设立官僚制度,减弱了诸侯对国家的掌控力,提高了晋国的统治效率。

他还注重选拔人才,任用贤能之士担任重要职位,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水平。

同时,晋文公还实行了宽政,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使得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从而增强了晋国的社会稳定性。

二、军事扩张晋文公在位期间,不仅在内政方面做出了许多改革,还积极进行外交和军事扩张。

他与其他列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联姻等方式加强了彼此的力量。

他还采取果断的军事行动,先后征服了多个小国,并将其纳入晋国的统治范围。

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晋国的实力,还为其他列国树立了一个霸主的榜样。

三、文化繁荣晋文公在位期间,还注重文化的培养和发展。

他提倡礼乐之道,致力于振兴晋国的文化事业。

他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如管仲、子贡等,组成了一个文化团体,进行文学交流和学术研究。

这些文化名流的加入,极大地推动了晋国的文化繁荣。

同时,晋文公还修建了许多宫殿、宴会场所和文化设施,为晋国的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结语春秋时期,作为一位优秀的霸主,晋文公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通过政治改革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通过军事扩张增强了国家的实力,通过文化繁荣提高了国家的文化品位。

这些成就不仅使晋国在春秋时期成为一个颇具声望的国家,也为后代君王树立了一个楷模。

晋文公功绩卓著,堪称春秋时期的一位卓越之君。

春秋时期的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春秋时期的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春秋时期的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春秋时期,晋国是战国时代的七个主要诸侯国之一,与其他诸侯国有着复杂而纷争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交往和争斗,展现出这一时期的政治风云。

首先,晋国与齐国的关系可谓复杂多变。

虽然晋国与齐国在晚年国都迁徙中有类似的历史,但两者在政治地位上却有所不同。

作为当时强大的中原诸侯国,晋国在诸侯联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齐国则属于东方大国,以军事实力著称。

晋国与齐国在多个战役中对峙,互有胜负。

这种争斗既是两国势力范围的争夺,也是诸侯国间地位争夺的体现。

与齐国相比,晋国与鲁国的关系相对稳定。

鲁国作为一个相对较弱的诸侯国,与晋国保持着一定的往来和交流。

晋国曾派遣使者赴鲁表示友好的意愿,希望能与鲁国建立稳定的联盟。

但由于晋国在其他战事中的繁忙,这一关系并未有大的突破。

然而,鲁国的地理位置确实为晋国提供了一定的战略利益,晋国可以通过与鲁国的交往来固守中原,保持其政治地位。

除了与近邻的齐国和鲁国有交往外,晋国还与南方的楚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强大诸侯国,一度成为晋国的盟友。

在诸侯国中,楚国与晋国的关系相对较好,两国在政治上保持着一定的互利关系,彼此援助,共同对抗中原其他诸侯国的侵扰。

但是,楚国在对外战略上比较独立,晋国的掌控性并不足以左右楚国的发展和决策,这导致两国之间一度出现了分歧和摩擦。

另一方面,晋国与北方诸侯国的关系并不友好。

尤其是晋国与燕国的交恶,甚至发生过多次战争。

燕国作为北方主要的诸侯国之一,与晋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两国发生了多次边境争端和军事冲突。

晋国试图通过削弱燕国的势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但燕国的舆论宣传和军事实力并未受到明显的削弱。

晋国与燕国之间的战争让晋国感受到了北方地区的安全威胁,也为后来的霸权之争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的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

晋国通过与鲁国和楚国保持较好的关系来保障自己的地位,但与齐国和燕国之间的争斗又让晋国感受到了来自内外的威胁。

春秋霸主之晋国,是怎样灭亡的?

春秋霸主之晋国,是怎样灭亡的?

春秋霸主之晋国,是怎样灭亡的?展开全文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

但是在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

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覆灭。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可是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国家,最后落得个灭亡的下场?在周朝时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

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这也就是晋国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日后三家分晋的开端!那么三家分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认为三家分晋是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

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最后到了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三家分晋也就彻底结束了!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智氏等强大宗族。

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

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兴衰与命运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兴衰与命运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兴衰与命运晋国,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经历了辉煌的兴盛和衰落的命运,这不仅是晋国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一、建国与初兴晋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间。

主要由周武王的庶长子太子庚所建立,因此也称为“周晋”。

在周武王的统一中国后,晋国成为东部的重要诸侯国之一。

晋国的初兴得益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晋国处于黄、渭两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而晋国的统治集团以贵族为主,亲近周室,享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这些因素都为晋国的初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霸业的确立在春秋时期,晋国经历了多次内外战争,但最终通过夏阳之战而确立了霸业,成为当时的霸主。

夏阳之战是晋国国君晋文公所率领的军队与楚国进行的一场关键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晋国以智慧和勇气战胜了楚军,奠定了晋国的霸业地位。

从此以后,晋国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真正的霸主。

三、内部分裂与衰亡尽管在霸业确立后,晋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诸侯国,但内部分裂问题开始显现。

晋国内部的分裂主要源于贵族家族之间的势力争斗。

由于贵族家族之间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内外掣肘,导致晋国的统治集团分裂成为多个派系。

这使得晋国在对外战争中未能保持统一,逐渐削弱了晋国的实力。

四、命运的转折晋国的兴衰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晋景公时期。

在这个时期,晋国陷入严重的内外困境,面临着日益衰落的命运。

晋景公执政期间,晋国内部的家族势力之争更加激烈。

晋国君主的权威逐渐削弱,无法有效地控制各个贵族家族。

同时,外部诸侯国也趁机削弱晋国的势力,使得晋国的统治遭到进一步的削弱。

五、灭亡与终结在晋景公后期,晋国陷入了颠沛流离的境地。

最终,晋国在战国时期的势力几乎被其他诸侯国所消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记忆。

晋国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内部的分裂和统治的混乱所致。

贵族家族的权势斗争,使得君主失去了有效的统治能力。

同时,晋国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卿大夫的出奔与列国权力阶层的重构——以晋国伯氏家族为线索

卿大夫的出奔与列国权力阶层的重构——以晋国伯氏家族为线索

迫窘而去,逃死四邻,不以礼出也。”[2]93出奔是贵族
晋国 的 伯 氏 家 族,在 家 主 伯 宗 被 杀 后,其 子 伯
阶层出于某些被迫的原因,逃往他国的行为。学界 州犁出奔楚国,后伯州犁之孙伯又出奔至吴国。
对于“出奔”的研究起步并不算早,张彦修 1996年 由晋楚两国争霸到吴越的崛起,伯氏家族四代人在 所发表的《春秋“出奔”考述》[3]一文,是关于出奔最 三个国家的出奔史,正与春秋中后期的国际形势暗
另一方面,阳虎、公山不狃等属于士阶层的“陪臣” 伯,降在皂隶。”[12]1236在叔向看来,晋国也与齐国一
构成了出奔的另一幅图景,而中层的卿大夫们作为 样处在“季世”,公室不兴,政出私门。而他所列举
这一活动的主体,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对象。这一 出的几支“降在皂隶”的公族,伯氏便赫然在列。晋
时期,社会的转型大大加快,旧的制度也随之逐步 国并无第二支伯氏,此伯氏无疑便是彼伯氏,况且
解体,各国人才可以进行频繁的流动。虽然时间早 伯州犁出奔后伯氏在晋国的境遇与“降在皂隶”的
晚与程度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外来人才逐渐在 描述是吻合的。又有 《新唐书 · 丞相世 系 表》云:
收稿日期:20171228 作者简介:王玉(1995),男,山东曹县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史。
念、亲亲之道等思想领域上,缺乏政治上,尤其是对 子。”[11]384关于伯氏早期世系的记载只有这寥寥几
由此带来的各国权力阶层的阶级属性变化的研究。 笔,究竟是孙伯起还是孙伯纠,今已难考证。不过
在春秋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各级贵族都不乏出 伯氏的公族身份是可以肯定的,叔向在与晏婴论及
奔的记录,贵为天子的惠、襄、悼、景四王都曾出奔。“季世”时曾这样说道:“栾、?、胥、原、狐、续、庆、

晋国公族与卿大夫

晋国公族与卿大夫

晋国公族与卿大夫一、晋国公族与卿大夫之争晋国霸政历久不衰,与晋卿的强大有密切关系。

晋国卿作为晋国公室内的重要之人,其中在晋国与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屡次会盟的政治活动以及对外扩张的军事活动,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其结果最终导致卿大夫取代公室,晋国从此一分为三。

曲沃代翼是晋国史上的一件大事。

晋昭侯时,封晋文侯之弟成师于曲沃, 即曲沃桓叔。

经过曲沃桓叔、庄伯、武公三代人的经营, 终于由曲沃武公灭晋缗侯。

曲沃代翼的实质是晋国公室的小宗代替了大宗, 是晋国公室内部斗争的结果。

这件事在晋国以后的历史上发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在政局动荡之时, 晋文公将其勋臣的功劳以封爵的方式固定下来是必要的,并且晋国要想在中原成为盟主, 这些颇有经验的勋臣得以重用也势在必行晋国欲称霸诸侯。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观念依然受到西周以宗法为核心的封建制度的影响。

"宗子维城,以藩屏周",正是姬周分封的重要原则。

同样,诸侯的分封也须以此为前提,惟如此,方可保证姬姓子孙万世其昌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

这种贵族世袭政治的理想与晋卿的崛起却构成矛盾,而其实质是传统的宗法观念与诸侯图霸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然而,晋国公室内部的争斗为晋卿的兴起提供了契机,那就是晋公屡逐群公子,及公室自戕的事件。

晋献公极大地削弱了公族的势力,而这些事件也是晋国公室的第一次内乱。

第一次事件是晋献公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对公族内部的一次打击, 而第二次公族罹难的直接原因则是骊姬而导致的立太子事件。

这两次事件对于晋国公室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

曲沃武公与晋侯相比, 是小宗,但因为曲沃势力的增大,屡次发动对晋侯的战争,并灭掉原来的晋侯,而自立为公, 即晋武公。

之后, 晋武公通过一系列政治活动, 得到周王室的承认,正式成为诸侯国的一员。

晋武公取代晋侯实质上是以小宗取了大宗,而晋献公时逐群公子的事件正是有此前车之鉴。

因而晋献公对公室内部的猜忌与防范远远超过对异姓卿族的戒备。

从这个意义上讲, 曲沃代晋后的新的晋国的立国本身, 就已经预示了晋国政治演进的道路。

晋国公族与异性卿族的此消彼长

晋国公族与异性卿族的此消彼长

2 晋 文 公 时 旧公 族 的 起 用 和 异 姓 大族 的崛 起
“ 公 族 ” 击 的直 接 承 受 者 是 献 公 以后 的 国君 子 弟 . 益 者 是 献 无 打 受 公 以上 国君 子 弟 的 后裔 和异 姓 贵 族 。首 先 , 们 要 谈 的是 献 公 以上 国 我 君 子 弟 的 后 裔 文 公 即 位后 . 了缓 和 国 内矛 盾 , 整 了 献公 以来 打 击 为 调
和 桓庄 之 族 。为 了彻 底 消 除公 族 逼君 、 宗 篡 权 的 隐患 . “ 逐 群 公 小 在 尽 子” 之后 ,诅 无 畜 群 公 子 ” 由 此确 立 了一 项 以后 历 代晋 君 恪 守 不 渝 的 “ , 政 治原 则 :晋 无 公 族 。 自献 公 后 , “ ” 历代 晋 君 都 严 格 排 斥 其 子 弟 子 国 家 政 权之 外 。 公 子 除 了 嗣子 留待 继 承 君 位 以 外 , 诸 其余 都 得 出居 他 国 。 史 籍 中不 再 有 晋 公 子 被 分 封 以官 爵采 邑 的任 何 记 载 。 此 史 书 载 :晋 自 因 “ 是 无公 族 。”
【 键 词 】 国 ; 室 ; 族 ; 性 卿 族 关 晋 公 公 异
晋 国 在 春秋 时代 国力 强 盛 , 霸 多 年 , 的 卿族 政 治 具 有 代 表 性 。 称 它
表 1 晋 卿世 系 表
韩 武子 万 ( 三 年 , 万 御 戎 。 曲沃 庄 伯 之 弟 ) — 韩 简 ( 万 之孙 ) — 桓 韩 — 韩 — 子 舆— — 韩 厥 —— 韩 无 忌 ( 叔 穆 子 , 公 族 大 夫 ) 韩 起 ( 子 , 九 年 公 为 、 宣 襄
21 年 00
第 2 期 1
SIN E&T C N L G F R A IN CE C E H O O Y N O M TO I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华夏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各个大国纷争不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政治的融合发展期。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的关系、影响与发展。

一、春秋战国纷争的起因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割据、互相攻伐的时期。

主要起因有:1.领土问题:春秋时期是一个领土扩张的时期。

各个小国为了扩大疆域和国力,往往采取武力征服其他国家。

领土带来的利益,是导致诸侯争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人口问题:春秋时期是中国人口大量增长的时期,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却没有增加,激烈竞争导致战争不断。

3.社会变化:春秋时期是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各个小国的贵族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削弱,中小农民地主逐渐崛起,导致新兴势力与旧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者说是权力的重新分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充满了战争、矛盾,但是在这个时期,华夏民族的文化在融合中向前发展。

1.方言统一:春秋时期的各个小国是由他们自己的方言来沟通的,但是由于交流频繁,方言渐渐融合,形成了史书上所说的"通"或"一种篇"。

汉朝的《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所用的语言,便是春秋时期通用的方言。

2.礼制形成: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礼仪也逐渐融合,并形成了一套基本的礼仪制度,这套制度也是后来统一汉朝的基础。

3.文化交流:春秋时期是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各种思想流派都在这个时期产生、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晋国的韩非子和魏国的墨子,他们代表了法家和墨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制度发展:春秋时期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时期,各个国家陆续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租佃制度逐渐得到普及。

同时在这个时期,货币经济发展也迅速,货币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三、纷争与融合的关系虽然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矛盾,但是正是这种冲击、摩擦,促进了文化、政治和经济的融合。

晋国会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晋国会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晋国会分裂的原因是什么春秋强大的晋国为什么会分裂?分裂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晋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春秋强大的晋国为什么会分裂?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

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因为晋国的强大离不开卿大夫的努力,卿族执政,导致晋国每扩张一块土地就要分一部分给卿大夫。

而晋国后期国君也没有前期那么强势,大多是碌碌无为,沉迷酒色之辈,晋国被卿族瓜分也就在所难免。

1、分封制的实施,使大臣权力加重。

晋国的分封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封土地,大臣拥有地盘。

二是分封军队,大臣拥有兵权。

三是分封六卿,大臣左右国政。

2、君位更迭失控,使大臣功高盖主。

晋国君位的更迭常常出现不正常的情况。

许多公子能够承袭君位,基本上都是大臣辅助的结果。

因大臣有功于国君,国君就对大臣失去了权威,造成大臣功高盖主的局面。

3、宗族之间内讧,使大臣团结壮大。

晋国之所以分裂,除了国君受制于大臣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国君不用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自己宗族的人,而宗族之间也常常闹些矛盾,不够团结,形不成力量与六卿相抗衡。

因为晋国的强大离不开卿大夫的努力,卿族执政,导致晋国每扩张一块土地就要分一部分给卿大夫。

从晋献公时期开始,驱逐群公子,导致晋国公族力量薄弱,没有能力限制卿大夫。

晋国后期国君没有前期那么强势,大多是碌碌无为,沉迷酒色之辈。

“骊姬之乱”是怎么回事?晋献公娶了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奚齐,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

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他算了两次命,第一次结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

论春秋时期晋国公族衰落与卿族崛起的原因

论春秋时期晋国公族衰落与卿族崛起的原因

论春秋时期晋国公族衰落与卿族崛起的原因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晋国公族的衰落和卿族的崛起是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春秋时期的晋国,最早是由晋文公建立的,被封为诸侯国,是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的君主国家。

它的政权结构是由君主和一系列的公族贵族组成的,公族贵族是君主的亲属,拥有继承权和掌握政权的特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国公族逐渐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首先,晋国公族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能力趋于衰退。

随着时代的进步,战争形式趋于复杂和多样化,需要更高水平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对。

然而,晋国公族在这一方面无法适应变化,使得晋国在军事上频频败北。

同样,在政治上,晋国公族纷争不断,争权夺利,导致晋国内部政治的混乱。

其次,晋国公族的腐败也是其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晋国的封建制度下,公族贵族享有特权地位,但是他们滥用这种地位进行私利的追求,不顾国家利益,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晋国的贵族们不仅过度奢华,还过度专制,使得晋国的民众很难忍受这种统治。

另外,晋国公族还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威胁。

内部威胁主要是来自于公族贵族之间的争斗,导致晋国内部的分裂和混乱。

外部威胁则来自于其他诸侯国的进攻,晋国公族的无能使得晋国在外部战争中屡屡失败,使得政权地位岌岌可危。

与晋国公族的衰落相对应的是卿族的崛起。

卿族是指封建时代诸侯国内重要家族的代表,他们有一定的地位和势力。

在晋国的有力卿族有赵氏、韩氏、田氏等。

卿族的崛起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卿族能够适应时代的变革,拥有新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智慧。

由于晋国公族的衰落,卿族得以空出一个权力的空缺,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来填补这个空缺,逐渐取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其次,卿族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积累。

晋国公族的腐败和奢华使得他们的财富消耗殆尽,而卿族通常注重经济的积累和发展,他们以商业和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这使得他们在经济上具备了较高的实力。

晋国六卿

晋国六卿

目录概述狭义广义历史背景晋国内乱——曲沃代翼公族摧残者——晋献公卿族扶植者——晋文公晋卿世家人物风云狐偃先轸赵成子赵宣子中行桓子范武子郤献子栾武子郤昭子韩献子智武子魏庄子范宣子赵文子范献子赵简子知襄子赵襄子魏文侯历届正卿概述正卿一览执政总结大事纪年展开概述狭义广义历史背景晋国内乱——曲沃代翼公族摧残者——晋献公卿族扶植者——晋文公晋卿世家狐偃先轸赵成子赵宣子中行桓子范武子郤献子栾武子郤昭子韩献子智武子魏庄子范宣子赵文子范献子赵简子知襄子赵襄子魏文侯历届正卿概述正卿一览执政总结大事纪年展开编辑本段概述狭义晋国六卿指的是自前546年至前497年在晋国出现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个世袭卿族。

六卿共主国政,专擅晋权。

这也是最经典的六卿模式。

范氏、中行氏被诛灭后,六卿改为四卿。

广义晋国六卿是春秋时代晋国自633年晋文公重耳始作三军设六卿起,直至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六卿军政制度。

晋文公在晋国建立了三军制。

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他们主持晋国的军事、政治。

中军将又称为元帅、执政。

晋襄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二军四卿,旋即恢复原制。

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之后合为新军,共四军八卿。

晋悼公恢复三军建制。

期间狐氏、先氏、栾氏、屠岸氏、箕氏、贾氏、赵氏、郤氏、胥氏、中行氏、温氏、士氏、范氏、原氏、屏氏、步氏、韩氏、荀氏、彘氏、吕氏、令狐氏、程氏、巩氏、智氏、邯郸氏、魏氏纷纷角逐晋国政治舞台,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了生存,为了争权,为了夺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其间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血腥错杂,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

晋平公时,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之后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晋国在春秋时期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其一,它是实力最雄厚、称霸时间最长的“超级大国”;其二,它的执政官长期为异氏臣子,而不是象其他绝多数诸侯国那样由“公族”势力执掌,最后,强大的国家终于被异氏瓜分了。

春秋晋国军权变化与君权衰落

春秋晋国军权变化与君权衰落
,使郑、宋两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成为一场悲剧。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重视不够且有所偏重,本文主要从地理原因出发论述郑国与宋国悲剧的原因及两国的对策,以说明其悲剧命运的必然。全文分这样几部分: 绪论:交待有关郑宋悲剧这一事件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本文论述的出发点及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论述晋楚争霸在春秋争霸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晋楚争霸过程的叙述指出地处中原地区的郑国和宋国是晋楚霸业相争的关键; 第二步分:交待郑国和宋国在春秋时期的实力及其占据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对晋楚霸业成败的重要意义,晋楚对郑、宋长期的争夺及给二国带来的尴尬被动的军事局面和沉重的贡赋负担; 第三步分:分别论述郑宋二国为摆脱不利处境所采取的对策:郑国主要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唯强是从”,以求在大国之间得以生存,同时希望通过内部的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宋国基本采取较稳定的附晋抗楚的外交方针和寻求“弭兵”以达到晋楚各自息兵的夙愿。虽然采取的对策不同,但都无法改变悲剧的命运,国家日益衰弱,最终走向灭亡。 第四部分:总结导致郑国与宋国悲剧的原因,除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对国家的限制外,两国之间的长期矛盾与国内贵族内部权利的纷争也是牵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毛波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1.期刊论文尉博博.WEI Bo-bo论晋国后期的大都耦国局势-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1)
晋国后期,公室衰落,晋政自六卿出.六卿之间的斗争成为晋国后期政治生活的主线,大都耦国的局势因而得以充分体现.赵氏的根据地晋阳,赵午所据之邯郸,范氏盘踞之朝歌,皆为晋国后期的大都,更是世卿大族所仰仗的政治、经济后盾.太原晋国赵卿墓和侯马盟书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晋国后期的大都耦国局势提供了重要线索.
4.期刊论文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青海社会科学2006(1)

春秋无义战(二):解读晋献公同室操戈以及“国无公族”的历程

春秋无义战(二):解读晋献公同室操戈以及“国无公族”的历程

春秋无义战(二):解读晋献公同室操戈以及“国无公族”的历程一、序言公元前678年,周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

即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武公。

至此,晋国(翼侯)与曲沃政权之间持续67年的内战以曲沃政权的胜利而结束,史称曲沃代冀。

曲沃政权与翼侯政权之间的碰撞,其实是小宗与大宗之间,曲沃恒叔氏族与晋昭侯氏族之间,叔侄辈之间的碰撞,说白了就是嫡亲一家人之间争权夺位的过程。

最终的结果以曲沃武公的胜利而结束,那么作为失败方的晋昭侯,晋侯缗的子孙们,等待他们的命运是什么呢?而作为胜利一方的曲沃桓叔,庄伯以及武公的子孙们,等待他们的命运又是什么呢?二、小宗的逆袭何为小宗?天子之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称为大宗;余子对天子为小宗。

诸侯之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为大宗,余子对诸侯为小宗。

晋文侯为晋穆侯嫡长子,即为晋国大宗,桓叔为晋穆侯的次子,晋文侯的弟弟,即为晋国小宗。

第一次逆袭:晋国小宗夺权要从晋文侯的叔父晋殇侯开始,晋穆侯去世之后,原本应该由晋文侯继位的晋国,却被叔父殇叔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所取代,晋文侯只好逃到了其他诸侯国,直到公元前781年,即晋殇叔在位的第四年,晋文侯与其拥护者诛杀了晋殇叔,自立为晋君,是为晋文侯。

第一回合,小宗初尝胜利,但最终大宗取胜。

第二次逆袭:曲沃爷孙三代三位君主与翼侯五代(一说四代)六位君主长达67年的碰撞,最终由周天子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结束。

即曲沃政权取代了翼侯政权,小宗战胜了大宗。

具体过程可参考上篇的三、同室操戈,战争下的杀虐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政权的更替掠夺中,战争总是作为第一选择。

晋国的内战亦是如此。

从晋文侯重新夺得政权开始,同室操戈,战争下的杀虐就没有停止过。

第一回合,公元前781年,晋文侯与其拥护者讨伐叔父晋殇叔,晋殇叔亡,晋文侯胜,至于晋殇叔子孙及其党羽不得而至。

大宗胜,小宗败,晋殇叔亡。

第二回合,即曲沃代翼的第一次战争,公元前739年,晋昭侯被晋国大臣潘父所杀,曲沃桓公入主翼城失败。

读书心得——《左传》所见族灭现象原因探析

读书心得——《左传》所见族灭现象原因探析

读书心得——《左传》所见族灭现象原因探析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社会动乱期,随着王权的衰落和各诸侯国实力增强,以周礼为制度文化基础的贵族政治体制逐渐崩解。

这使得公室与公族、公室与卿族、公族与卿族之间围绕着国家权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因此产生族灭现象。

但相关研究,尚付之如阙,故本文以上述家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贵族集团之间因矛盾引起的族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春秋时期族灭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公室与公族之间矛盾引起的族灭春秋时期的公室,主要为诸侯国国君及其配偶,以及未立新氏的公子、公孙。

谢维扬称之为“国氏集团”。

[1](P151)公族,则是从公室血缘关系中分离出来的同姓贵族。

国君在世时与公室相互依赖,国君去世,新君与其直系子孙构成新的公室,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及公族势力的强大,对新君君权构成潜在的威胁。

尤其是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P1469)的春秋初期,这种矛盾尤为激烈,并因此产生族灭现象。

(一)晋灭游氏之族《左传·桓公二年》载:“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

”[3](P93)此举不但未能弥乱,反而在晋国掀起一场争夺君位的战争。

经过曲沃桓叔、庄伯、武公三代60多年的努力,在晋缗侯二十七年(公元前678年),伐晋成功,并列为诸侯,“尽并晋地而有之”。

[4](卷39《晋世家第九》,P1460)武公去世,献公新立。

这时,晋国翼支公族已经在“曲沃代翼”的过程中遭到削弱,而曲沃桓叔、庄伯之支庶族却在此过程中强盛起来,对公室形成威胁。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载:“晋桓、庄之族偪,献公患之。

”[3](P226—227)面对公族威逼公室的局面,大臣士蔿建议献公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解决危机。

首先,士蔿言于献公,“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

[3](P227)杨伯峻注,富子为桓、庄之族中多智术能为谋划者。

其次,去除富子之后,士蔿又与群公子谋划,杀掉游氏二子(游氏二子亦桓、庄之族[3](P230))。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段充满动荡不安的时期,其中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封建国家取代封建部落,民族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现象,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因此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封建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断进行征战,成为“弱肉强食”的时代,弱小国家纷纷被大国所并吞,民族间的较量在不断升级。

以齐国为例,齐国历经晋国的多次侵略,最终不得不于晋国结盟,这样的举动将会令其他封建国家倍受打击。

晋国的兴起,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版图进一步巩固,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国家也在不断的扩大自身的领土,以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

封建国家不但会以征伐的方式夺取属地,还会通过生产商品、贸易、交流学习等各种方式来拓宽经济版图,并以此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

以越国为例,越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可谓非常迅速,其不仅形成了一定的军事力量,还与周国建立贸易关系,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发生了一定的民族关系变化。

在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也成为一种新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封建国家纷纷涌现,民族之间的联系也日渐密切,这就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以六国为例,六国既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学习别国的文化,大大促进了各国文化的汇聚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总之,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当时,封建国家纷纷崛起,民族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现象,从而将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向新的高度,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春秋时期晋国公族衰落与卿族崛起的原因
晋国是西周和春秋时期重要诸侯国。

公元前1033 年,周成王在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曾把桐叶削成玉璧的形状,以桐叶为凭证把叔虞封在晋,晋国就在这阴差阳错的“桐叶封侯”事情中落在了叔虞及其后人的手中。

西周时期,晋国与卫国、鲁国、齐国同为周朝在崤山以东统治的支柱。

周平王东迁以后,更是“唯晋郑是依”,晋国多次帮助周王室平定内乱。

然而,这样一个曾经雄霸中原数百年,与楚国长期对峙,高居霸主宝座八十余年的强国为何没有被外来入侵击败,反倒由于内部的变乱而灭亡?我认为,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公卿之间的力量对比,而在于晋国的经济制度、文化根基、思想舆论观念以及政治历程。

第一方面原因,井田制的没落以及小农经济的崛起。

晋国地处于汾河河谷,在地理位置上偏北,处于中原华夏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文明的交界范围内,其统治地区,畜牧业占据重要地位。

所以,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对黄河下游封国的训戒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即推行农耕民族的经济制度。

而分封叔虞为晋侯时,大政方针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推行游牧民族的经济制度。

所以,晋国的经济大都采取蛮夷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方式,而井田制虽然在周王室以及中原诸侯中得以广泛推行,但井田制因为自然条件原因、民族成分原因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而不能在晋国广泛推行,而井田制中蕴含的那种华夏民族有别于蛮夷的宗法关系及宗法制度的思想更不能在晋国深入人心,即晋国从开始就是华夏和蛮夷的混合体——“半蛮国家”。

另外,随着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泛滥,晋国也发生了与中原诸侯相同的“公族凋敝”的权利下移现象,这使得晋国内部本来不甚稳固的公族政治因此更容易走向衰落。

因为本人对西周的史实不甚了解,而且西周时期的文献资料极少,春秋时期书籍中追溯西周的只言片语并不能全面反映西周时期的现象,并且后人附会之处甚多,而西周的出土铭文大多是后人对祖先的溢美之词,不能作为信史,因此经济方面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方面原因:晋国内部的变乱导致公族政治的衰落。

下面我举出两例:事例一:曲沃代晋。

这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05 年),晋穆侯跟随周宣王讨伐犬戎,大败,适逢晋穆侯长子出生,因而命名为“仇”。

周宣王二十四年(公元前802 年),晋穆侯再次跟随周宣王讨伐犬戎,大胜,适逢晋穆侯次子出生,因而命名为“成师”。

周太史认为这样命名不吉利,将来会导致内乱,小宗战胜大宗。

当时晋穆侯不以为然,然而,后来的历史发展却被周太史不幸言中。

公元前745 年,晋昭侯(晋穆侯长子的儿子)把成师封在曲沃,结果导致曲沃尾大不掉,晋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内乱,在翼城的大宗败于曲沃的小宗,曲沃桓叔(成师)的孙子——晋武公在公元前679 年统一了晋国。

在这次内乱中,晋国支持大宗的公族遭到了致命打击,而支持小宗的“桓庄之族”,即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的后人也在胜利之后因为与国君争权夺利而导
致灭族。

《左传》对此有详尽记载(鲁庄公)二十三年,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

秋,丹桓宫之楹。

二十四年,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二子。

士蒍告晋侯曰: “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二十五年冬,尽杀群公子曲沃代晋以及之后的诛杀公族事件是晋国旧公族遭受的第一轮沉重打击。

自从晋献公以后,公族势力衰微,卿族作为一股新兴政治势力开始在晋国政坛上崛起。

然而,旧公族遭受的沉重打击并不能代表晋国公族的完全没落,而新公族在晋国的命运则注定了晋国公族完全失败的命运事例二:骊姬之乱。

这场变乱注定了晋国不可能产生新的公族。

晋献公娶齐国女子,生太子申生。

娶北狄狐氏姐妹,生夷吾和重耳。

娶骊戎姐妹,生奚齐和悼子。

然而晋献公晚年因宠骊姬而废太子申生,驱逐夷吾和重耳,立奚齐为太子。

申生自杀,夷吾和重耳流亡国外。

晋献公去世之后,晋国内乱,奚齐、悼子和骊姬相继被杀,晋国公族迎回夷吾,即晋惠公。

而晋惠公当政时期为了巩固统治而大开杀戒,公族继续遭受打击。

十余年后晋惠公去世,卿族联合秦穆公,迎回重耳,即晋文公。

从这时开始,晋国有了一条规定:国君只有一位儿子即位,其余公子必须在国君立太子之后被送出晋国,到其他国家担任卿大夫,而晋国本国内旳核心职务均又异姓卿族担任,这就阻断了晋国公族在本国参政的途径,而为异姓卿族的参政提供了空间第三方面原因:宗法制观念的淡薄,以及国君对公族的提防心理,即思想舆论上的问题由于晋国多次发生公族与国君争权夺利的事件,甚至一度导致小宗推翻大宗,由此在晋国产生了一系列抑制公族的政策以及反对公族权利过大的思想。

晋文公以后,公族势力渐趋衰弱。

虽然异姓卿族摆脱了旧公族传统落后的思想,使晋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內富强起来,以中原霸主的地位与楚国相抗衡达上百年,可以说,缺少了公族的晋国缺少了一道通往富强的障碍,增加卿族的晋国增加了一份发展的动力。

然而,异姓卿族的专权虽然在短期內利大于弊,在长期看来却是弊大于利的在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统治的社会中,国君本身的势力并不足以统治整个诸侯国,尤其像晋国这样一个雄据中原、幅员辽阔的大国,必须要依靠层层分封才能巩固国君的统治,而最有利于国君间接统治全国的集团,便是与国君有血缘关系的公族。

而缺少公族的晋国在晋文公之后的数次变乱中体现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君的军事力量明显不足,掌握军事力量的卿族往往能够弑君、易主、篡夺政权,国君的宫廷护卫显得不堪一击。

国君开始时尚且能够在各家卿族之间通过政治手腕保持平衡,后来只得听命于卿族。

晋文公时期的公族尚且有先氏、胥氏、栾氏、郤氏等分支能够与刚刚崛起的异姓卿族抗衡,而根深蒂固的反对公族执政的思想却使得公族在之后数十年的政治斗争中先后败亡,到三家分晋前夕仅余祁氏和羊舌氏两家弱小的公族。

晋国因为惧怕公族势力过大而遏制公族势力,又因为过度遏制公族势力而导致异姓卿族执政并逐步架空国君,最后导致三家分晋可以认为,晋国的经历导致公族衰落,而晋国公族的衰落导致异姓卿族的专权,最终导致晋国灭亡,晋国抑制公族的政策是饮鸩止渴。

但是,晋国公族权利被卿族所代替实现了“唯才是举”,不论出身,打破了周朝落后腐朽的宗法制度,打破了旧有的血缘政治,是春秋时期华夏民族选举任用人才以及上层建筑改革的一大
进步,有助于华夏民族选官制度的进步,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夏民族在今后数千年的发展,是华夏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篇《论晋国公族没落及异姓卿族专权的原因》仅仅是本人对于春秋历史的感悟,手头可供研究的资料有限,所以文章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各位对历史和社会有深入研究的高手们能够指导。

如果文章能得好评,本人不胜荣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