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五年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 —《清明》英译 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2]李菁.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吕俊.结构·解构·建构—— —— —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翻译,2001:22(6). [4]司显柱.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向翻译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7 (4). [5]王洪涛.翻译学的学科建构与文化转向[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研究者们几乎把语用学能在翻译中应用的理论都一一搬出来,并分别 与翻译结合起来进行一番探讨。这一系列的探索的确深化了翻译的本 体研究,即语言研究,从而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发展(李菁,2007)。同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语用翻译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具体 来说,许多研究者在其论文中往往先将某个语用学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就这个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举一些例子,以证明它对翻译活动的 指导作用。这种研究只是在表面上将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好像 只是在证明这种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适用性,而并没有将语用学与翻 译研究很好地融合,对翻译理论的建设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国内近五年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 香
[摘 要]本文对近五年(2005- 2009)国内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了统计和调查,并追溯了各语言学流派在翻译研究中的引 入,试图厘清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研究的焦点,现状及未来走向。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 142 —
百度文库
一、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翻译研究对奈达、纽马克等语言学派翻译理 论的引入形成了“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的一段以语言学研究为中 心的翻译热潮”(吕俊,2001a:2)。在把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的历史进程 中,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角色。是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把翻译从经验主 义中解放出来,为翻译研究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翻 译研究科学的性质,将过去两千年来一直在经验层面的讨论或争论不 休的问题置在科学的层面进行探讨(王洪涛,2008)。在我国,将语言学 理论与翻译研究进行较早尝试的学者有王左良,王德春等。以往的学者 将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哲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认知 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引入翻译研究, 探 索翻译的本质, 找出普遍的规律。本文作者的调查显示在翻译研究中应 用最广的主要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因而,本文将主要对 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从语言学的角度厘清我国目前的翻译现 状,翻译理论及研究的走向。 二、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视角 在我国最早运用韩礼德语言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是胡壮麟(1989)。 而比较系统、全面地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翻译问题的是黄国文。他 于 2001、2002、2003、2004 连续在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讨论翻译的论文,主要特点是运用韩礼德语篇 分析模式探讨唐诗翻译问题、以其说明韩氏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适用性 和可操作性,范围涉及唐诗的引述现象、语气、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经 验功能、人际功能、时态、形式对等、逻辑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等, 为我国学者将韩礼德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 功能语言学主要应用于对翻译的本体研究,翻译评估研究以及翻 译内各子系统的研究。司显柱在其著作(2007)“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 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一书,在回顾与评述翻译评估现状和从系 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认识和翻译概念认知的基础上,根据 篇章语言学关于语篇属性,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研究的语篇视角以及 言语行为框架理论及形式、功能、情景三个系统及其辨证关系的阐述出 发,建构出基于英汉互译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翻译 研究范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有 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是在进行本体研究和综述, 可见这一学派还处于成 长阶段, 在基础理论上还不太成熟。兴盛的表面下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概括起来有三点。首先,其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价值和优势并没有得 到广泛的承认。其次,操作的繁琐与复杂。功能语言学有庞大而复杂的 体系, 假设每个句子都按其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 那么翻译的评估就会 变得举步维艰。第三, 主观性强, 比如概念功能中的物质、心理等六种过 程, 其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客观的, 相互间的界限也有模糊之处。 三、语用翻译研究 从语用学视角研究翻译理论形成了语用翻译研究。语用学中应用 于翻译研究的主要有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篇章组织、语 篇标记、前提和指示等语用学原则。一般认为,国内的语用翻译研究始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可以说,国内语用学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初 期,其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1.语用翻译研究的焦点 从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量可以看出,近年来语用翻译研究在国内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论文涉及的论题也有一定的广度,主要包括国内外 语用翻译研究的综述和评介,语用顺应理论与翻译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语用学的主要论题(如指示语、预设、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 论、语用推理和语境等)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和个案分析。 2.语用翻译研究的得与失 表面上看,我国的语用翻译研究似乎进行得声势浩大、如火如荼,
四、翻译研究中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本研究显示,认知语言学中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理论主要有关联理 论,图式理论和框架理论。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翻译研究, 从翻译的心 理运作机制上考虑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 揭示了翻译认知过程的本质、 原则和方法, 为翻译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 综述可知,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解决了一些其它翻译理 论无法解决的翻译问题, 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1.关联理论与翻译 翻译研究的认知视角中,应用最多的是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由 Sperber 和 Wilson 提出的,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而认知语用学又是认 知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行 为。因此,作为旨在解释交际活动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从一开 始对翻译交际就具有了解释力。值得提及的是关联理论在我国的接受 和影响似乎超过了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程度。在我国, 关联翻译理论被 应用到翻译的各个层面, 很多学者分别从广告、话语标记语、科技、互文 性、归化与异化、双关等方面阐释了认知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解释 力。 2.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 隐喻是世界上使用各族语言的人们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和工具, 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于同一意义的表达, 会选择不同的隐喻表 达方式, 这无疑造成了翻译客观上的难度。笔者认为, 要深刻理解隐喻 的认知性必须首先了解人们使用隐喻的初衷, 以及隐喻产生的心理基 础和心理运作机制, 最终正确地译出相同的认知内涵。 五、结论 总体而言,国内译介对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并没有达到很好的 整合。翻译有自己的特点, 语言学理论不能拿来就用。从以上论文可以 看出, 研究者们更多的只是采用语言学理论的某些原理或概念来解释 分析一些翻译问题, 面虽广而总体分散。翻译活动十分复杂,涉及的因 素多,范围广,有关翻译的许多问题,如翻译者的主观因素,语言转换中 的文化移值、影响翻译的社会、政治因素等问题,在语言学层面难以展 开系统和深入的分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图景暴露出的这些局限,不仅 使其他学科如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等的介入显得非常必要,更为这些 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
研究者们几乎把语用学能在翻译中应用的理论都一一搬出来,并分别 与翻译结合起来进行一番探讨。这一系列的探索的确深化了翻译的本 体研究,即语言研究,从而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发展(李菁,2007)。同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语用翻译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具体 来说,许多研究者在其论文中往往先将某个语用学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就这个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举一些例子,以证明它对翻译活动的 指导作用。这种研究只是在表面上将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好像 只是在证明这种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适用性,而并没有将语用学与翻 译研究很好地融合,对翻译理论的建设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国内近五年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 香
[摘 要]本文对近五年(2005- 2009)国内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了统计和调查,并追溯了各语言学流派在翻译研究中的引 入,试图厘清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研究的焦点,现状及未来走向。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 142 —
百度文库
一、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翻译研究对奈达、纽马克等语言学派翻译理 论的引入形成了“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的一段以语言学研究为中 心的翻译热潮”(吕俊,2001a:2)。在把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的历史进程 中,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角色。是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把翻译从经验主 义中解放出来,为翻译研究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翻 译研究科学的性质,将过去两千年来一直在经验层面的讨论或争论不 休的问题置在科学的层面进行探讨(王洪涛,2008)。在我国,将语言学 理论与翻译研究进行较早尝试的学者有王左良,王德春等。以往的学者 将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哲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认知 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引入翻译研究, 探 索翻译的本质, 找出普遍的规律。本文作者的调查显示在翻译研究中应 用最广的主要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因而,本文将主要对 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从语言学的角度厘清我国目前的翻译现 状,翻译理论及研究的走向。 二、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视角 在我国最早运用韩礼德语言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是胡壮麟(1989)。 而比较系统、全面地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翻译问题的是黄国文。他 于 2001、2002、2003、2004 连续在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讨论翻译的论文,主要特点是运用韩礼德语篇 分析模式探讨唐诗翻译问题、以其说明韩氏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适用性 和可操作性,范围涉及唐诗的引述现象、语气、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经 验功能、人际功能、时态、形式对等、逻辑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等, 为我国学者将韩礼德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 功能语言学主要应用于对翻译的本体研究,翻译评估研究以及翻 译内各子系统的研究。司显柱在其著作(2007)“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 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一书,在回顾与评述翻译评估现状和从系 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认识和翻译概念认知的基础上,根据 篇章语言学关于语篇属性,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研究的语篇视角以及 言语行为框架理论及形式、功能、情景三个系统及其辨证关系的阐述出 发,建构出基于英汉互译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翻译 研究范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有 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是在进行本体研究和综述, 可见这一学派还处于成 长阶段, 在基础理论上还不太成熟。兴盛的表面下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概括起来有三点。首先,其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价值和优势并没有得 到广泛的承认。其次,操作的繁琐与复杂。功能语言学有庞大而复杂的 体系, 假设每个句子都按其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 那么翻译的评估就会 变得举步维艰。第三, 主观性强, 比如概念功能中的物质、心理等六种过 程, 其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客观的, 相互间的界限也有模糊之处。 三、语用翻译研究 从语用学视角研究翻译理论形成了语用翻译研究。语用学中应用 于翻译研究的主要有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篇章组织、语 篇标记、前提和指示等语用学原则。一般认为,国内的语用翻译研究始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可以说,国内语用学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初 期,其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1.语用翻译研究的焦点 从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量可以看出,近年来语用翻译研究在国内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论文涉及的论题也有一定的广度,主要包括国内外 语用翻译研究的综述和评介,语用顺应理论与翻译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语用学的主要论题(如指示语、预设、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 论、语用推理和语境等)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和个案分析。 2.语用翻译研究的得与失 表面上看,我国的语用翻译研究似乎进行得声势浩大、如火如荼,
四、翻译研究中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本研究显示,认知语言学中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理论主要有关联理 论,图式理论和框架理论。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翻译研究, 从翻译的心 理运作机制上考虑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 揭示了翻译认知过程的本质、 原则和方法, 为翻译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 综述可知,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解决了一些其它翻译理 论无法解决的翻译问题, 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1.关联理论与翻译 翻译研究的认知视角中,应用最多的是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由 Sperber 和 Wilson 提出的,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而认知语用学又是认 知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行 为。因此,作为旨在解释交际活动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从一开 始对翻译交际就具有了解释力。值得提及的是关联理论在我国的接受 和影响似乎超过了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程度。在我国, 关联翻译理论被 应用到翻译的各个层面, 很多学者分别从广告、话语标记语、科技、互文 性、归化与异化、双关等方面阐释了认知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解释 力。 2.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 隐喻是世界上使用各族语言的人们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和工具, 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于同一意义的表达, 会选择不同的隐喻表 达方式, 这无疑造成了翻译客观上的难度。笔者认为, 要深刻理解隐喻 的认知性必须首先了解人们使用隐喻的初衷, 以及隐喻产生的心理基 础和心理运作机制, 最终正确地译出相同的认知内涵。 五、结论 总体而言,国内译介对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并没有达到很好的 整合。翻译有自己的特点, 语言学理论不能拿来就用。从以上论文可以 看出, 研究者们更多的只是采用语言学理论的某些原理或概念来解释 分析一些翻译问题, 面虽广而总体分散。翻译活动十分复杂,涉及的因 素多,范围广,有关翻译的许多问题,如翻译者的主观因素,语言转换中 的文化移值、影响翻译的社会、政治因素等问题,在语言学层面难以展 开系统和深入的分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图景暴露出的这些局限,不仅 使其他学科如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等的介入显得非常必要,更为这些 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