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精编范文】后赤壁赋学案-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后赤壁赋学案篇一:后赤壁赋学案《后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苏轼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一、导入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精品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整体探究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由最初的“乐”转向悲叹与沉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
(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明朗清丽、平静悠远转为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的前途。
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
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他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孤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
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无法抑制。
2.鹤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写梦见道士化鹤的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鹤的象征义: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3.如何理解作者在梦见道士化鹤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4.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1、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画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2.写作背景介绍: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导学提纲】一、自主学习:给加重的字注音临皋()黄泥之坂()履巉()岩栖鹘()冯()夷划()然悄()然玄裳()缟()衣戛()然翩跹()揖()予二、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a、以待子不时之须b、予亦惊悟2.重点字词二客从予黄泥之坂霜露既降顾而乐之已而叹曰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归而谋诸妇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玄裳缟衣戛然长鸣须臾客去羽衣翩跹畴昔之夜道士顾笑3、古今异义a、是岁十月之望b、曾日月之几何c、攀栖鹘之危巢d、放乎中流4、词类活用a、顾而乐之b、掠予舟而西也c、横江东来d、步自雪堂e、予乃摄衣而上5、特殊句式a、盖二客不能从焉。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文化经典——后赤壁赋(小学)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经典之一的《后赤壁赋》;2. 理解赋的文体特点;3. 掌握赋的基本写作技巧;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赋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3. 学习赋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后赤壁赋》的复印件;2.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3. 纸张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忆《前赤壁赋》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分发《后赤壁赋》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2. 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内容;3.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意象、情感和意义。
三、了解赋的特点(10分钟)1. 分享赋的定义和特点,例如:以叙事为主,注重描写、抒发情感;2. 与学生一起分析《后赤壁赋》中的叙事和描写手法;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后赤壁赋》被誉为中国文化经典。
四、学习赋的写作技巧(15分钟)1. 分享赋的基本写作结构和技巧,例如:选材、构思、表达;2. 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赋的例子,解析其写作技巧;3.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写作,让他们尝试写一段赋。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中国文化经典,如《孔子家语》、《论语》等;2. 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活动,如朗诵比赛、文化展览等,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2.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段赋,评估他们对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资源:1. 《后赤壁赋》的复印件;2.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3. 纸张和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后赤壁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
二、学习本文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一、第一课时,把握全文大意,学习和积累文言知识。
二、第二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思想情感。
三、道士化鹤这个故事的寓意。
【学习内容与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临皋.()黄泥之坂.() 松江之鲈.()巉.()岩蒙茸.()虬.()龙栖鹘.()冯.()夷悄.()然缟.()衣戛.()然长鸣揖.()予羽衣翩跹..()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岁十月之望.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行歌..相答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以待子不时..之须曾.日月之几何予乃.摄衣而上披.蒙茸攀栖鹘之危.巢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开户.视之畴昔..之夜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的用法并解释:步.自雪堂顾而乐.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羽衣..翩跹【课堂探究案】鉴赏探究:1、文章题为《后赤壁赋》,为什么作者却从夜游黄泥坂写起夜游黄泥坂与夜游赤壁有何联系2、在第一、二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3、那么乐从何来呢4、第三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5、这种情感又从何而来呢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6、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最后和第四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分组讨论前赋的结尾,情感在说理中复归于乐,而后赋的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联系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这两件事进行思考和探讨。
【课后复习案】1、整理重要词语。
2、翻译重点句子(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赤壁赋》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课程背景《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曹操创作。
它描绘了三国时期的长江赤壁之战,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反映出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和纯真。
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赤壁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和理解《赤壁赋》,让学生了解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本深入思考;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内容1.探究《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2.分析《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手法;3.阅读《赤壁赋》并进行分析和理解;4.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5.进行个人写作,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
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开始阅读《赤壁赋》之前,首先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和曹操的创作动机。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
第二步:分析表达手法学生了解背景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辅助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赤壁赋》的逻辑和思路。
第三步:阅读和理解学生对《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开始阅读并理解《赤壁赋》。
为了加强理解能力,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问答或小组讨论。
第四步:小组合作在阅读理解之后,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探讨《赤壁赋》中某一方面的意义或思考。
讨论完毕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让整个班级一起进行交流。
第五步:个人写作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提供一些问题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2.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包括观点的理清程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情表达的真实性。
《赤壁赋》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赤壁赋》导学案必修教案0218 09:50::《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1、2自然段,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
2、整体感知的情感变化。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全文。
难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预习测查】1、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著有《东坡乐府》。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 生字注音标调(1)壬戌()(2)举酒属()客(3)歌窈窕()之章(4) 冯()虚御风桂棹()(5)倚歌而和()之(6)愀()然(7)舳舻()(8)山川相缪()(9)酾()酒(10)横槊()(11)渔樵()(12)江渚()(13)匏()樽(14)蜉蝣()(15)扁()舟(16)扣舷()(17)狼藉()(18)枕藉()(19) 嫠()妇(20)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21)少()焉【课文解读、探究】1、朗读全文,根据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
高中语文必修2第15课《赤壁赋》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赤壁赋》(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5课)二.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作品,了解“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鉴赏本文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
3.领悟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4.体味本文的音韵美,背诵全文。
三.学习重点:积累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句式。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鉴赏本文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
四.学习难点:通过主客问答,了解并学习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五.学习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自主【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也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非常苦闷,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2. 掌握《后赤壁赋》中的词语和句子;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赤壁赋》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和主题;2. 掌握《后赤壁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准备1. 课本《后赤壁赋》;2. PPT演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后赤壁赋》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后赤壁赋》(25分钟)(1)学生阅读《后赤壁赋》。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解释其意义。
(3)教师重点讲解《后赤壁赋》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赋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后赤壁赋》。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探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片段,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该片段的主题,情感表达和描绘的场景。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分享各自的探讨结果。
4. 情感认知(10分钟)(1)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听音乐等多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对《后赤壁赋》中情感的思考。
例如,播放音乐《赤壁怀古》,展示相应图片等。
(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后赤壁赋》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相关名篇名著,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巩固与评估1. 小组合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后赤壁赋》的理解,绘制或写作一个相关场景的图画或描述,以展示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后赤壁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对名篇名著的兴趣。
通过观看图片、听音乐等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小组合作和展示环节也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估,可以发现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导学案赤壁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学案赤壁赋篇1一、检查学生朗读二、研习课文1、学习第一段:⑴指读第一段。
⑵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同学描述。
⑶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⑷指导背诵要领: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⑸学生试背,齐背。
⑹指名上黑板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2、学习第二段:⑴指读第二段。
⑵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⑶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⑷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记诵思路:乐──歌──箫声。
⑹齐背。
3、研习第三段:⑴指名朗读。
⑵提问:客人因何而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高三语文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3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固定结构的知识。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不同。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学习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固定结构。
2、前后《赤壁赋》的不同点。
【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赋”的文体知识回顾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2、走近作者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发奋读书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士,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后赤壁赋教学导案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第一、二段)。ﻫ二、归纳文言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ﻫ2、反而登舟ﻫ3、俛而不答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ﻫ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ﻫ3、曾日月之几何。ﻫ4、反而登舟。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ﻫ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ﻫ(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ﻫ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ﻫ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既:已经尽:全部ﻫ顾①:环顾已而:过了一会儿顾②:可是
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ﻫ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ﻫ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ﻫ3、掠予舟而西也
ﻫ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ﻫ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ﻫ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高三一轮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赤壁赋》学生用
),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
)荆州,下.(
)江陵,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
)。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பைடு நூலகம்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2.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编号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用时间
4.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5.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
林清玄:生命的可爱在于不断地上升和下落
3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
语文精华学案赤壁赋导学案(附详细答案)
《赤壁赋》精品新课程导学案与详细答案学习要求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1.字词积累(1) 读准字音壬戌..()()举酒属.()客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愀.()然山川相缪.()扣舷.()而歌酾.()酒临江(2) 解释成语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杯盘狼藉:沧海一粟:2. 了解作者(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六年(1061年)通过制科考试后, 步入仕途,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先后出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 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 旧党执政, 苏轼奉召回京, 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 开罪旧党, 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 新党复起, 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徽宗即位, 内迁, 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 才华出众, 豪放旷达, 随缘自适, 善谐谑, 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 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 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 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 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 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
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 论证精辟, 纵横驰骋, 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 充满诗情画意,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赤壁赋导学案(附答案)
《赤壁赋》导教学设计班别:学号:姓名:基础积累一、字1.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之秋举酒属()客窈窕()之章斗()牛之间......如冯()虚御风桂棹()兮兰泝()流光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嫠()妇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之上扁()舟举匏()尊....寄蜉蝣()于天地无尽藏()也相与枕藉()乎舟....2.指出下例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讲解。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二、词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讲解。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友麋鹿。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七月既望。
歌歌曰:望倚歌而和之。
望佳丽兮天一方。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如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之耳得之而为声。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乎相与枕藉乎舟中。
月出于东山之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三、指出以下句子种类。
① 凌万顷之茫然② 此刻安在哉③ 而又何羡乎!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文本研究一、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怎样请用原文回答。
这给我们创建了怎样的境地二、在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三、四段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抒发了什么真谛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能概括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对其作简要解析。
知能提升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边问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这样良夜何”客曰:“今者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流畅地诵读全文。
2、掌握并积累重点字词句。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前赤壁赋》,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第一课时一、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理解。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介绍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赋”的文体知识回顾。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水准,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4. 温故知新,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以前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
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提示】: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关于作者苏轼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
宋哲宗时任,曾出知、,官至。
后又贬谪、。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和。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
3、温故: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答: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3)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1)(句式:句)译:(2)翻译:(3)翻译:▲诵读后思考: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答: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答: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答:【2】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3)划然长啸,草木震动,(4)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句式:句)译:(2)(句式:句)译:(3)(句式:句)译:(4)(句式:句)译:▲诵读后思考: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答: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答: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答:4、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感叹?答:【3】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客去,..()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⑴:“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2)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⑴(句式:句)译:⑵翻译:▲诵读后思考:第3段主要写什么?答:三、合作探究1、.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并填空:(每空1分,共5分)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答:3、比较前后赤壁赋,我们会发现《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是以乐始以乐终,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的?答:4、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答:5、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答:四、检测反馈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巉.(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看)而乐之C.履.(踏,攀)巉岩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顾而乐之,行歌..(多少)..(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C.予乃摄衣..(危险的鸟..(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巢)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予乃摄衣而上.B.履.巉岩,披蒙茸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D.掠予舟而西.也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反而登舟,放乎.中流顾.安所得酒乎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D.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B.予乃摄.衣而上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归而.谋诸妇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D.①听.其所止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断.(阻绝)岸千尺B.履.(鞋子)巉岩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D.披.(分开)蒙茸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黄泥之.坂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B.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①余亦悄然而.悲②北救赵而.西却秦D.①将归于.临皋②霜叶红于.二月花五、总结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生悲愁→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面对逆境的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