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研组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校物理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文以一次物理教研组教研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研活动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二、教研活动主题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旨在通过探讨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研活动过程1. 教研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定义、特点、实施方法等。
(2)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定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3)教师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式教学案例进行研讨。
2. 教研实施(1)分组研讨各小组根据所选取的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和心得体会。
(3)集体讨论全体教师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3. 教研总结(1)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收获,明确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2)制定下一步教研计划,确保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应用。
四、教研成果1. 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教学水平。
2. 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积极参与,学习兴趣和效果得到提高。
3. 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五、案例分析本次教研活动选取的案例为“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该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过程: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分析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及方法总结(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及方法总结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及方法总结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正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教学。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入研究了多个教学案例,总结出了一系列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二、教学案例分析1.案例一: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我设计了一堂实验课。
首先,让学生们观察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然后让他们推着小车,使其在水平桌面上运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当他们停止推力时,小车会逐渐减速并最终停止。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惯性”这一概念。
接着,我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小车减速停止的原因。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结论。
2.案例二:研究欧姆定律在教授欧姆定律时,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小组探究。
首先,让他们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和电阻器进行实验,观察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当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器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当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两端电压成正比。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自主总结出了欧姆定律。
三、教学方法总结1.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物理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5.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亲切、鼓励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6.差异化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科学探究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科学探究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享一、设计背景近年来,科学探究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该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旨在分享一份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探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发现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2. 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等。
3. 教学过程:a) 导入阶段:通过播放有关光或声音传播的视频短片或展示相关实物,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b)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提出与物理现象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或者“声音为什么能够传到我们的耳朵里?”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思考。
c)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器材和指导,但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数据、观察现象,从而深入了解物理原理。
d) 思考与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和观察结果,引导他们从中总结规律,思考问题,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科学解释。
e) 结果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海报、PPT展示等形式将实验结果和思考过程呈现给全班。
4.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展示效果以及参与度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案例分享以光的传播为例,学生问题的提出可能涉及:“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为什么阳光可以穿透窗户?”等等。
在实验探究阶段,学生可以使用凸透镜、平面镜等器材进行探究。
一组学生选择了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他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a) 将一面小平面镜倒立放在一杯水中;b) 学生站在杯子的一侧,观察水中的现象;c) 学生观察到镜像中的水反了。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思考:a) 水中的光线发生了折射;b) 倒立的平面镜改变了光线的传播路径;c) 镜像中的水表面上方与实际水面下方的位置相对应。
初中物理课教研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我国各地纷纷开展物理课教研活动。
本文以某地区初中物理课教研活动为例,对教研案例分析。
二、教研活动概述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物理素养”为主题,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反思等方式,探索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活动时间为一天,分为三个环节:教学观摩、研讨交流和总结反思。
三、教研案例分析1. 教学观摩本次教研活动首先安排了两位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
两位教师分别以“光的折射”和“浮力”为主题,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1)案例一:光的折射该教师以“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折射原理,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眼镜、放大镜等,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在实验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2)案例二:浮力该教师以“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浮力的产生和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在实验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浮力现象。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浮力规律。
2. 研讨交流观摩课后,教研组进行了研讨交流。
教师们针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3)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4)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在研讨交流中,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 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环节,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在教育领域,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还要求他们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教学案例背景本次教学案例选取了我国某初中一年级为研究对象,共有两个班级,甲班和乙班。
两个班级在人数、成绩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同一位物理教师进行授课,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基本相同。
在实验环节,两个班级的学生都使用了相同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了光的折射概念和折射定律。
2. 课堂讲解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详细讲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包括折射定律、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等。
同时,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解释放大镜原理?”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给予及时点评和指导。
4. 实验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记录数据。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总结与反思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并运用折射定律进行分析。
然后,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效果分析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实例和实验,较好地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表明他们对光的折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引言一、探究式教学的定义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开展实验、分析总结等方式,深入探讨和理解知识。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以学生为主体。
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 以问题为导向。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起点,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验证结论等过程,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实践性强。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验活动,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4. 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5. 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物理教学往往以公式和定理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导致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排斥心理。
而探究式教学能够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问题驱动和实践探究,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记忆和应用的层面上。
5.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探究式教学往往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案例1. 通过自主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关于光的传播规律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等规律。
2.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牛顿的运动定律。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牛顿三定律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探究和总结。
初中物理课堂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课堂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课堂案例分析在教育领域,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课堂案例,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及教学方法。
一、案例背景本次案例选取的是我国某初级中学八年级的物理课堂。
课题为《力的作用效果》。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已经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本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深。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较强,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难点:力的本质,力的作用效果的相互关系。
2.重点: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现象解释。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生活实例引入: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讲解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4.知识拓展:教师讲解力的本质,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互关系。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享自己的收获。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结合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探究应用教案模板
标题:初中物理《探究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价与反思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探究活动:力的作用效果的探究2. 物理知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力的作用效果的探究。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探究方法和技巧。
2. 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价与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探究心得,互相学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
2. 学生分享对力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概念。
二、探究活动:力的作用效果1.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
3.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4.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各组学生分享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教师展示一些力的应用实例,如自行车刹车、举重等,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举例说明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和物理知识。
2. 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学生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力的应用实例,进行观察和分析,下周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探究教育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探究教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速度改变而产生的现象。
3. 实验安排: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材料包括铅笔、水杯、白纸等。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 结果分析: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6. 拓展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光的折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透镜的光学仪器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2.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铅笔、水杯、白纸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验结果和相关的物理知识。
六、教学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下来。
2. 在实验结果分析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在拓展应用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理现象,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泡沫球、布料。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传播?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5分钟)1. 实验1:将音叉放入水盆中,观察水花的溅起,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2: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3.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实验3:将泡沫球放在音叉旁边,观察泡沫球的跳动,感受声音的传播。
2. 实验4:用布料遮住耳朵,靠近音叉,感受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3. 拓展: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特别是在使用实验器材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再熟悉不过。
对于初中的物理课程,为了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明白,教师可以进行相关主题班会。
这里的7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一、安全电压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第三、安全用电常识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sts精神。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安全电压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一)事例引课(2')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情景与探究物理教学案例一、情景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背景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高中物理要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核心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紧密联系科技、环境和社会三大主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情景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内涵情景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达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自由落体运动情景和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是教学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中调动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则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情景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
为此创设情景和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线:一、在课堂教学上首先通过落体运动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创设学习的良好情景;通过“测反应时间”的游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再通过电脑动画设计科学的模拟出落体运动的情景,教师提示,让学生思考、讨论,先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后,讨论初步得出落体运动共性和特性。
二、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透过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去探究规律,教师再分析并总结落体运动规律,给学生提供科学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得出正确而科学的结论。
由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协同学习的能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高效,并且同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乐学、会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案例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
案例描述:通过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验背景和目的;
2. 演示实验过程,观察小球滚动的情况;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总结实验结果,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
案例二: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案例描述: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的串联
和并联关系。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的基本概念和实际
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电路的概念和基本元件;
2. 搭建串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3. 搭建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4. 对比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
案例三:光的折射与反射
案例描述: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反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3. 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折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4. 对比反射和折射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规律。
...
(以下省略,共计一百例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案例分享一、引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实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缺乏、实验方法单一等。
因此,创新物理实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个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案例,旨在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创新设计案例1.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2.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并学会如何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
3.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蒸发皿、酒精灯、火柴、滴管、两块相同的玻璃片、塑料吸盘、扇子、计时器。
4.实验步骤:(1)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相同体积的液体(例如清水)。
(2)将其中一个玻璃片放置在空气中,另一个玻璃片用塑料吸盘固定在盛有热水的大烧杯口部,使吸盘内的空气被加热。
(3)观察两个玻璃片上液体的蒸发情况,记录时间并拍照。
(4)对比两个玻璃片上液体的蒸发速度,得出结论。
5.实验结果:(1)在相同时间内,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液体蒸发较快。
(2)在热水中加热的吸盘玻璃片上液体蒸发速度明显快于常温下的玻璃片。
(3)对比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以及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6.实验反思: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比较,能够更好地理解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同时,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其他可能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并尝试进行验证。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1.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创新实验设计,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验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创新实验设计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案例分享引言:物理教学作为中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案例,旨在为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案例分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折射现象,我进行了以下实践研究。
实践活动一:光的折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装置,用于观察光线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都有一个光源和一段透明介质(如玻璃棒)。
通过调整光源和玻璃棒的位置,学生们观察到了光线的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光的折射规律。
实践活动二:实际应用在学习了光的折射规律后,我引入了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如光纤通信、显微镜等。
学生们通过案例研究,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了对折射现象的理解。
二、案例分享:力的作用与力的平衡力的作用与力的平衡是初中物理中的基础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进行了以下实践研究。
实践活动一:力的平衡实验我设计了一个平衡秤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并分析力的平衡条件。
学生们通过调节不同质量的物体来达到平衡状态,并记录下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学生们发现力的平衡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力的作用与力的平衡的理解。
实践活动二:力的应用在学习了力的作用与力的平衡后,我引入了一些力的应用,如滑轮、杠杆等实际场景。
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进一步加深了对力的应用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案例分享:电路实验电路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实践环节。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进行了以下实践研究。
实践活动一:基础电路实验我设计了一系列简单的电路实验,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搭建与测量,电阻的测量等。
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数据的记录,掌握了电路中的各种基本元件及其特点。
初中物理课堂案例分析讨论(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第一篇范文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初中物理教学正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物理案例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典型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以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一:光的折射在教授光的折射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放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弯折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铅笔会看起来弯折?”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光的折射原理。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疑问,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案例二:欧姆定律在教授欧姆定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在电路中加入不同电阻,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索欧姆定律。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疑问,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欧姆定律,并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案例三:能量守恒在教授能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滚摆上升和下落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滚摆的上升和下落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能量守恒定律。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疑问,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有效的初中物理案例分析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物理校本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物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本案例以我校初中物理教研组为例,介绍了一次成功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教研活动主题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三、教研活动过程1. 课前准备(1)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全体成员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指导纲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2)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商讨实验教学内容,确定实验课题。
(3)每位教师根据实验课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实验器材。
2. 课堂教学观摩(1)由一位教师进行实验课堂教学展示,其他教师观摩。
(2)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课后研讨(1)教研组长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课后研讨,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
(2)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3)教研组长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实验教学提出具体要求。
4. 实践反思(1)教师们在课后根据研讨结果,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形成新的教学设计。
(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实验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5. 交流分享(1)教研组定期举行实验教学交流活动,教师们分享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改进措施。
(2)通过交流分享,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四、教研活动成果1. 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物理素养得到提高。
3. 教研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学校物理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启示1. 校本教研活动要注重实效,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
2. 教研活动要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教研活动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匀速直线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小组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实验、研究报告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组织小组间的分享、交流,让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匀速直线运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运用物理语言描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
2.学会使用基本物理量(如速度、时间、路程)来描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速度恒定的含义,能通过实例分析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回顾之前学过的速度、时间、路程等概念,为新课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强调速度恒定、方向不变的特点,并运用物理语言进行描述。
2.讲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匀速直线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匀速直线运动作为初二下册物理的核心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运动学基本概念,理解物体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教学案例以初二物理下册《匀速直线运动》为背景,针对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生活实例,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物理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案例——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案例以 光的直线传播 为例卢㊀飞(江苏省连云港市大岭中学ꎬ江苏连云港222141)摘㊀要:初中物理是理论与实验相统一的课程ꎬ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利用教学内容做好物理实验ꎬ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ꎬ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关键词:核心素养ꎻ初中物理ꎻ探究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08-0083-03收稿日期:2022-12-15作者简介:卢飞(1975.7-)ꎬ男ꎬ江苏省连云港人ꎬ本科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物理学习情境ꎬ落实核心素养1.1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初中物理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ꎬ创设物理学习情境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ꎬ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现以初中物理的«光的直线传播»为例ꎬ探讨物理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1].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ꎬ请欣赏(播放视频 多彩的光)ꎬ学生观看㊁思考.师:同学们ꎬ这些视频中的风景很漂亮ꎬ说说有哪些漂亮的风景呢?生答(略).师:同学们说的很好ꎬ有雨后的彩虹七彩斑斓ꎬ秋天的风景绚丽多彩ꎬ城市的夜景灯火璀璨 这些都与什么有关呢?生:与光有关.师:光让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ꎬ光给我们带来了光明与视觉ꎬ光是哪些物体发出的呢?我们一起探究光的足迹ꎬ开启光学之旅!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太阳㊁萤火虫㊁灯笼鱼㊁点燃的蜡烛㊁发光的灯泡等等.师:同学们看看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举手):能够发光.师(板书)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师:同学们阅读课本69页第一二段ꎬ哪些物体是光源?可以分为几类?并说明原因(时间2分钟).生答(略).1.2核心素养落实体现在该教学片段中ꎬ首先让学生欣赏熟悉的生活场景ꎬ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ꎬ漂亮的夜景让城市更有魅力ꎬ进而引领学生热爱生活ꎬ保护生态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ꎬ激发学生的兴趣ꎬ直接切入主题ꎬ引导学生 探究光的足迹 ꎬ从而认识光源ꎬ光源的分类ꎬ进一步辨析月亮等反射光的物体不属于光源.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素材引入课题ꎬ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物理并不困难ꎬ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ꎬ自然顺利地完成学习内容ꎬ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ꎬ核心素养得以真正落地.2结合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出规律ꎬ落实核心素养2.1在实验设计中创设情境ꎬ在创新实验中得出规律把学生分成小组ꎬ教师为每个小组提前准备好器材:半烧杯的水(加少许牛奶)㊁橘黄色的果冻㊁小玻璃砖㊁小喷雾器㊁手电筒㊁激光笔等.师:请同学们38猜一猜ꎬ光在空气㊁水及果冻这些透明的介质中怎样传播[2]生(1ꎬ2ꎬ3):可能沿直线ꎬ可能沿曲线ꎬ也有可能沿折线等.师: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ꎬ我们应该用实验来验证.师(实验前交代安全注意事项):6分钟完成实验后各组推荐同学汇报ꎬ并上台展示.教师来回巡视并适当提供指导和点拨.师:时间到ꎬ各组推荐代表展示.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并上台展示ꎬ如图1所示分别是光在空气中㊁水中及果冻中沿直线传播的展示图片.图1㊀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师:同学们刚才的展示效果很好ꎬ下面请观察这个演示实验ꎬ如图2所示ꎬ这是我自制的玻璃箱水槽(长40cm㊁宽15cm㊁高30cm)ꎬ装入适量的水ꎬ用绿色的激光笔从上方射向水中ꎬ用喷雾器喷出水雾来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ꎬ当光从上方的空气射向水中时ꎬ在界面处发生了什么?生答:光路不是直线.师:由此证明了什么?生答:光单独在空气中或者单独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师:观察很仔细.请同学们继续观看下面的演示实验ꎬ光真的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如图3所示ꎬ在支架上固定好小型的水槽ꎬ先用4个相同的大烧杯盛好一样多且温度相同的温开水ꎬ4个烧杯中按4ʒ3ʒ2ʒ1的比例加入一定量的白砂糖ꎬ用玻璃棒搅拌均匀ꎬ这样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糖水ꎬ按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倒入水槽中ꎬ水槽内的糖水是不均匀的ꎬ这时用激光笔射向不均匀的糖水中.师:请同学们观察光在糖水中的传播路径ꎬ能看到什么现象?生:光在不均匀的糖水中发生了弯曲.师:请一位同学上台用玻璃棒搅匀糖水ꎬ再用激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糖水中ꎬ师:又发生了什么现象?生:在均匀糖水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对比两次演示实验ꎬ能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吗?请说一说ꎬ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㊀㊀图2㊀光的传播路径㊀㊀图3㊀不同浓度糖水的传播路径2.2核心素养落实体现该教学片段ꎬ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ꎬ并准备好实验器材.首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一些实例ꎬ然后进行猜想光的传播路径ꎬ通过自己寻找实验器材ꎬ小组合作完成实验ꎬ从而验证光沿直线传播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ꎬ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教师自制实验器材ꎬ学生观察对比两次演示实验后ꎬ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规律[3].用这样的探究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ꎬ由浅入深ꎬ层层递进ꎬ按照 光如何传播 的逻辑拆分为:(1)探寻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ꎻ(2)探寻光在不同介质界面的传播路径ꎻ(3)探寻光在不均匀介质内部的传播路径.这样做把单调的传授知识转化为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知识ꎬ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ꎬ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ꎬ有效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3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㊁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ꎬ落实核心素养㊀㊀师:既然光沿直线传播ꎬ那么如何画出它的路径及其方向?如何描述呢?想一想怎么画?哪位同学上来画出来?一位学生走上讲台ꎬ在白板上沿着光的传播径迹画了出来ꎬ如图4所示ꎬ师:同学们掌声在哪里?师:光是真实存在的吗?生:是.师:光线是吗?生:不是ꎬ是我们画出的.师生总结:我们先画出一条直线ꎬ并在直线中间的适当位置画出箭头ꎬ这样就可以把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表示出来了.作图时画出的这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ꎬ画出的箭头表示传播方向(教师画图ꎬ如图5所示)ꎬ因此光线是画出来的ꎬ是一种理想模型法.师:在生产生活中ꎬ光沿直线传播有哪些应用?请同学们从我们身边举出一些实例.生(1ꎬ2ꎬ3):上体育课时㊁国庆阅兵时排队看齐等等都应用了光沿48图4㊀光的传播径迹㊀㊀㊀㊀图5㊀所画光的传播方向直线传播.师:同学们说得很好ꎬ如在实际生产中种植秧苗ꎬ植树时种植成一排排等等都应用了这一道理.同学们继续思考ꎬ在修建高速公路时要穿过大山ꎬ用什么办法才能保证挖掘的隧道沿直线呢? (教师通过播放激光准直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应用了激光准直.师:光沿直线传播还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生活现象呢?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子的形成ꎬ手影游戏及皮影戏(生观看图片).师:现在桌面上有手电筒㊁乒乓球㊁小皮球㊁日晷㊁玩具手枪㊁蜡烛㊁火柴㊁纸杯(杯底有不同形状的小孔)㊁小塑料袋㊁细橡皮筋等器材ꎬ同学们自选器材ꎬ给大家6分钟时间ꎬ通过实验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一些模拟实例ꎬ教师来回巡查指导.师:时间到ꎬ请各组推荐代表上台展示ꎬ上台展示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些小礼物ꎬ希望同学们积极行动ꎬ各组展示一个ꎬ下一组不可重复ꎬ自愿的请举手(同学们纷纷举手)ꎬ有请第1组代表上台展示日食㊁月食形成的原因.生1简述:用手电筒发光代表太阳发光ꎬ乒乓球代表月球ꎬ小皮球代表地球ꎬ当乒乓球转到手电筒光和小皮球之间ꎬ乒乓球的影子投到皮球上ꎬ这时处在影区的人们能看到日食现象ꎻ同理当小皮球转到手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在一条直线上时发生的是月食现象.8组代表上台展示日晷影子的形成ꎬ生2简述:当手电筒光运转时照射到日晷上ꎬ日晷杆的影子落在日晷面盘上ꎬ可以粗略测出时间.第10组代表上台展示ꎬ生3用玩具手枪模拟瞄准射击ꎬ应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第12组代表上台展示ꎬ生4简述:利用蜡烛火焰㊁带孔的纸杯ꎬ纸杯上用橡皮筋扎紧塑料薄膜ꎬ通过改变蜡烛的烛焰与杯底之间的距离ꎬ可以在塑料薄膜上观察到烛焰倒立的像.成像原理通过观察视频并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1)烛焰的光通过小孔后上下相反ꎬ所以像是倒立的实像ꎻ(2)在前面的实验中改变了小孔的形状ꎬ但实像不变ꎬ说明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ꎻ(3)改变烛焰到小孔的距离或者改变像到小孔的距离ꎬ像的大小会改变.3.2核心素养落实体现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ꎬ学生完成实验ꎬ探究了影子的形成㊁日食㊁月食及小孔成像的成因.教师介绍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原理ꎬ以实验的来历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㊁爱国情怀的思想教育ꎬ最后再通过视频图片进一步解释得出小孔成像的三条结论.实验是模型建构的条件ꎬ是形式逻辑思维的核心ꎬ是任何讲述无法替代的ꎻ事实的呈现㊁得出结论离不开实验ꎬ通过实验才能将真实情境与现实模型建立联系ꎻ实验等实践活动是促使物理教学走向物理育人的重要载体ꎬ实验是用来发现问题的ꎬ也是用来解决问题的ꎬ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真实体验了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一些现象ꎬ此环节紧扣实验进行教学ꎬ让学生看得见㊁做得到㊁信得过ꎬ学习效果较好ꎬ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及应用知识的能力ꎬ学生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提升.总之ꎬ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ꎬ通过情境设计㊁问题探讨㊁交流互助㊁学生分组实验㊁展示实验及教师演示实验等多种途径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ꎬ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ꎬ得出结论ꎬ体现了 教师为主导ꎬ学生为主体ꎬ实验探究为核心 的物理教学理念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ꎬ有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细㊁落实.参考文献:[1]范雯菲.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ꎬ2021(08):125-126. [2]涂富梅.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基于«机械效率»教学视频的思考[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ꎬ2019(6):102-104. [3]付艳平.互联网+形势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中学物理开放式探究性实验教学[J].中学物理(初中版)ꎬ2016ꎬ34(12):10-11.[责任编辑:李㊀璟]5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
——《欧姆定律》
【案例背景】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
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
为配合我校物理教研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我特地选择为了基础较好、比较活泼的班级开展教学,有老师观摩。
【案例描述】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有: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析]参与式教学也一定要明确的给学生提出问题,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更有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
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分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
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3、设计实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学生个人设计,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处和不足。
4、学生进一步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图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电阻。
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 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5、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需要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分析]学生的积极性有了,还要注意不要因问题难度较大而被扼杀,老师要及时帮助和引导;同时老师要起到导演作用,防止跑题。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
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
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分析]学生自主探究时要注意防止个别学生不参与或捣乱的现象。
[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1、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出示投影);
表一电阻R=5Ω表二电压U=3V
2、讨论得到结论:从表一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从表二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用了几十分钟研究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然而这一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正比、反比。
4、实验过程中细节的讨论: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两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各起什么作用?讨论交流
[分析]探究过程中,学习方法及获得的知识都是凌乱的,要实时的归纳总结和肯定,使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物理知识的规律和方法。
[六]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例1、在一段导体的两端加6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0.2A,(1)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大?(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0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多大?导体的电阻是多大?(3)如果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它的电阻又是多大,通过电流多大?
着重进行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R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例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当人体通过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时,就会导致人体呼吸麻痹、心室颤动。
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当通过50mA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大?
[分析]初次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计算题,规范其解题的要求,并指导其生活实践。
【案例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研究方法。
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分别概括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两条结论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
特别是通过这节课给学生指明了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诸如:教学内容有点繁琐,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时间和探究空间,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急于完成任务害怕时间不够,还有欧姆定律的计算还有待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因此可以通过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完成预习等方法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