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十七章互联网与网民素养

合集下载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由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或者信息转存到一个地方,共享无数人。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获取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终端多样化等技术实现的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

它是一种新的传媒方式,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广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那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开发了一种名为互联网的技术,这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协议,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开辟新的大门。

从那以后,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网络和新媒体的影响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学习、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和朋友、亲人随时随地保持联系。

人们不再需要强制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灵活性。

2.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衔接,从而扩大更多的销售渠道,增加收益。

同时,企业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影响力。

3.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也应运而生。

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交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广告和营销的重要渠道。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3篇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3篇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第一篇:网络和新媒体的概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日益迅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网络和新媒体呢?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网络,是在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流、传播和交换的系统。

它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如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教育等。

新媒体,是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制作、传播各种信息内容的传媒形式。

新媒体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手机APP、网络视频和游戏等。

二、特点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快速、信息覆盖范围广、信息可交互等。

而新媒体的特点则是内容生产门槛低、信息即时性高、传播方式多元化等。

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娱乐。

三、发展历程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当时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还比较落后,网络和新媒体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信息交流和娱乐形式。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和新媒体的种类和应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影响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网购、在线支付、社交媒体和在线教育等。

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兴行业的诞生,也为各种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总之,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代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变化,也必将继续发展壮大,并引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篇: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网购、社交媒体、在线支付、手机APP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将从应用领域展开探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我了解您的要求。

那么,请允许我用适合网络文章的格式来为您撰写一篇关于《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高质量1500字文章。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和新媒体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影响力以及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一、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通信设备等互联而成的全球广域信息交流平台。

新媒体则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具有多媒体特性、互动性和即时性。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1. 全球连接: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地域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

2. 即时性:网络和新媒体以秒计时,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极快。

3. 互动性:网络和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使用户能够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共享和讨论中去。

4. 多媒体性:网络和新媒体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丰富了信息传递方式。

5. 弱化传统媒体界限: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使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和多样化。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力1. 民主和参与:网络和新媒体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民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观点、参与公共决策,增强了民主意识。

2. 信息获取和传播:网络和新媒体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同时也方便了个人和组织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和传播观点。

3. 经济发展: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崛起,改变了传统产业模式,促进了创新和创业。

4. 社交与交流: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社交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家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保持联系。

5. 文化传承和创新:网络和新媒体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有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四、网络与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隐私保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注重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2. 假新闻和信息真实性: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假新闻和不实信息有可能迅速扩散,应强化对信息真实性的甄别和鉴别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1)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2)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3)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三、按经营性质来分:(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四、按应用功能来分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到+解释(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3)社会化书签(Tag)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4)社交网络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4)图片分享五、商务活动的平台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1)技术诱因(2)经济诱因(3)市场诱因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内容融合(2)网络融合(3)终端融合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概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是一个既包含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概念,也涉及到了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本文将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探讨网络和新媒体。

一、技术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是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通信系统。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商业和文化交流等。

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是TCP/IP协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信息通讯系统。

此外,随着计算机与移动设备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手机 APP 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体的涵义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

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

从内容来看,新媒体包括人们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和手段,通过适合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文化和其他信息的产品。

新媒体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上无法查到的细节,现在都可以在在线新闻或社交媒体上轻松找到。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看电视时必须等到预定时间才会有所期待,内容更是由广电总局就必须的内容设定,人们没有太多更多的选择。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任何内容,不再为了看到所期望的内容而等待,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种观看方式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和定制。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使传统的媒体走向了瓶颈期。

二、社会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网络社会”转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交流、娱乐的主要渠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网络与新媒体的一些重点知识。

一、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网络,它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冷战时期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的组成和基础技术互联网由各种网络设备和技术组成,包括服务器、路由器、光纤等。

其中,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技术,它规定了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三、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手段来传达信息的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选择。

四、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影响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五、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等,而隐私保护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保护。

我们应当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

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真伪,以可信的信息为依据,进行判断和决策。

七、新媒体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新闻媒体、广告宣传、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和深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总结: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重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提高自己的防范能力和判断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contents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早期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兴起自媒体时代智能化媒体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影响及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B C D对个人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02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传播媒介的变革01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02互动性与反馈机制03全球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多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碎片化与整合网络信息碎片化,但可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整合。

社交化趋势社交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更加社交化,人际关系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包括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等,用于衡量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效果的质化分析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舆论引导、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质化分析。

受众分析与定位通过对受众的行为、兴趣、需求等进行分析,实现精准传播和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与比较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比较。

03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社交媒体类型及特点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定位明确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留住读者。

内容为王多平台推广数据分析01020403关注读者反馈和数据统计,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

确定自媒体的主题和受众群体,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利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自媒体运营策略分析直播平台运营策略探讨直播内容选择主播培养与包装互动与社交盈利模式探索04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概述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网络与新媒体主体法律责任网络与新媒体监管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伦理道德原则阐述了诚信、公正、尊重他人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一、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网络与新媒体概念网络与新媒体概念是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它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新媒体技术是指使用新型媒体,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2、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等活动,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此外,新媒体技术也发展迅速,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3、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商业、教育、政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形象。

在教育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在政府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效率,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安全1、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概念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它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2、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络账号和密码等,防止黑客攻击,防止病毒传播,防止网络诈骗,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3、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2)定期更新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3)安装杀毒软件,防止病毒传播;4)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防止网络诈骗;5)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防止黑客攻击。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未来1、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技术将越来越普及,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发达,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完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交流和传输的一种连通系统。

而新媒体则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传播信息和媒体内容的方式。

网络和新媒体的结合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高效和便捷,使人们能够更加广泛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首先,网络和新媒体可以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涵盖了新闻、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其次,网络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和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一个多元、平等的交流环境。

此外,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可以迅速地达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

这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飞速扩散和舆论场的迅速形成,对社会和政治事件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和开放,促进了民主与自由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发布、讨论和参与,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在经济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电商、网络广告、在线支付等新兴产业的涌现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商品交易和经济活动。

同时,网络和新媒体也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在文化方面,网络和新媒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面向新闻传播学院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

本门课程的开设旨在让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互联网原住民”不再简单是网络的使用者,而能够从理论层面认知、深化对网络与新媒体环境的认知与了解。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规律,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活动,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现象,树立起相对完整的体系化的互联网意识和理念,从而为以后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常识基础。

主要内容包含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环境,例如媒介融合;身处当前媒介环境中的各个主体,例如受众的变化、媒介扮演角色的变化;互联网环境下一些重要的新闻现象及新闻概念,例如后真相时代、新闻舆论、意见领袖、依法制网、新型主流媒体等。

以小见大,从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影响为切入口,讨论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新闻业带来的变化、冲击、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做为概论课程,涵盖内容较为广泛,课程中内容的思政元素也较为丰富,在不同章节均围绕主要内容渗透不同的思政元素,例如:1.在绪论部分需要涉及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讨论中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新闻的客观从认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客观和事实是新闻的道路,但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民主社会来讲,需要事实但更需要信任、对话、共识和公民的积极参与。

没有事实、没有立场、没有信任、没有语境为事实附于意义,则无非是海量的碎片,一地鸡毛。

正如亚历克斯·琼斯所说,“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下降的品质,失去了道德感召、价值和使命感。

”同时,也需要要学生意识到,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真实报道是一个过程,在海量信息和碎片化信息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学生需要培养连续关注事件发展、逐渐接近和了解事件真相的意识和习惯。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重点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重点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重点一.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特征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三.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四.Web1.0发展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

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

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

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的技术构想。

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五.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构造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群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视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根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构造,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心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式,传播规那么,容生产方式,分享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平安〔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开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新媒体概论》教学课件(全)(17)(2024)

《新媒体概论》教学课件(全)(17)(2024)

Chapter
2024/1/29
15
用户画像构建与数据分析方法
用户画像构建
通过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行为 数据、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数据, 形成全面、立体的用户画像。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机器 学习等技术手段,对海量用户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用户潜 在需求和行为模式。
数据可视化
将复杂的数据通过图表、图像等 形式展现出来,提高数据的可读 性和易理解性,帮助运营人员更 好地了解用户。
、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国际法规
国际互联网治理的相关法规,如《世界人权宣言》、《国际电信联盟章程》等,对新媒 体的跨国传播、信息自由流通等有所规定。
2024/1/29
法规实施
各国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确保法规的执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 安全。
24
信息传播伦理原则探讨
信息真实性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遵循真实、准确、完整的 原则,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算法推荐与个性化分发
3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平台能够实 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分发,提高内容传播的效 率和精准度。
2024/1/29
12
社交媒体在内容传播中作用
2024/1/29
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成为新媒 体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
社交互动与口碑传播
直播互动与内容创新
直播作为一种实时互动的内容形态,为新媒体内容生产与 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直播互动、直播带货等创新模式 不断涌现。
内容形态融合与跨界合作
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态之间的融合,以及与音乐、游戏 、电商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为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带来 了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四章从受众到用户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四章从受众到用户
互联网用户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其主要 传播特征即自媒体表达。
每个人在即时化的海量信息传播中,模糊 了个人媒体和传统大众媒体的边界。“阅 众参与”“去中心化”和“平等对话”, 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参与到新闻 生产链条的上游,而不再只是单纯的阅听 大众,也意味着媒体生态和运作规则的深 刻改变正在酝酿和发生之中。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传播空间,延 伸了大众的这种象征性权力。
互联网赋予了信源蜂窝式增长的可能 ,亿万互联网用户都是信息和观点的 所有者。从理论层面看,全世界只要 联通网络的国家和地区,每一个人都 是信源。
《时代》周刊2006年年度人物—“你”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2)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方面,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发展,对经 济领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无疑给企 业带来了新希望,原本被忽视的需求量小、 种类繁杂的产品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另一方面,小众化冲击了卖方市场,满足 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决定企业生产产品的重 要参考,生产需要变得更加人性化。
2、小众化的消极面
随着计算机和数字媒体日益扮演重要角色,“用户”的概念被引入传播学 领域。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数字化时代之后,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的掌控,互联网用户拥有 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权。互联网用户可自由地选择他们要看、要读、要写的信息。 这种选择,既包括对信息内容的选择,也包括对信息的接收形式、接收时间、接 收顺序的选择。用户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如搜索引擎、协同过滤。
5、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具有如下特征: 1. 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体验”因其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使用户自身的在场 成为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而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产品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 人性化。这就需要针对用户个性特征和个人需求来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服 务。 2. 用户的参与性需求提高。互联网时代用户不仅仅关注得到怎样的信息,更关注 在哪里、如何得到信息。相较结果而言,用户更重视过程,需要信息服务更具开 放性、互动性。用户需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掌控感、成就感和满足感。 3. 用户的情感性需求提高。用户在注重信息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同时,更注重情感 的愉悦和满足。他们更注重整个消费过程的环境、信息关联度以及技术条件支持 带来的真实感受。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十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十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的强度和烈度,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公民日益 增长的权利意识、表达诉求、政治参与热情与现有体制结构下制度化表达 渠道相对不足的矛盾产物。化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顺应网络民意崛起之 势,弥补特定历史环境下制度化参与渠道的匮乏,创造性拓展公众表达渠 道,使自上而下的合法性需求,与自下而上的维权与充权需求交汇于网络 舆论表达的空间之内。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次生事件”产生的根
源与现实社会中的“泄愤事件”有相似的内
在机理,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突发
事件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情绪为
主,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路见不平”或
“借题发挥”的心态,意见领袖则在舆论发
展的关键节点转移议题框架,通过迎合网民
的利益诉求和偏好,达到吸附大规模网民群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2)跟风严重 一旦某个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网络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案例,而其中很多都 是子虚乌有或是刻意杜撰、造谣。例如在网民揭发了名下房产众多的“房姐”“ 房叔”之后,网上立刻出现了一大批对“房爷”“房祖宗”的揭露,但细看之下 ,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味炒作、争夺眼球。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网络舆论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 问题是政府官员的行政问题与民生问题。政府管理阶层的贪污腐败、工作作 风和生活作风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功能扩展的现 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步替代现有的制度化通道,成为政治传播系统中为民 众传递诉求的通道。
激奋,民众抗议此起彼伏。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强烈抗议 北约暴行BBS论坛”,使激愤的民情获得宣泄的渠道。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网民素养的内容
“网民素养”是指上网者在接收 、发送、传播信息时综合呈现的能力 与素质,包括价值观、态度或心境等 的修习涵养。网络兼具媒介与社会的 双重属性。具体包括网络基本应用素 养、网络信息生产素养、网络信息消 费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 养、社会参与素养。
2、网民素养的内容
(1)网络基本应用素养。新媒体总体 呈现出便捷、轻巧、简单、实用、易于 掌握等特征。网络基本应用素养,是指 网民对新媒体的使用能力。一方面网民 需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要防 止误用或滥用新媒体等不良现象,如网 络犯罪与网络沉迷等。具体可参见左侧 2017.12-2018.06 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 应用的使用率的情况。
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 趋势:媒介素养的研究已从简单的作为媒介消费者的公众的素养研究,
开始转向作为媒介的建设者的公众的素养研究。
三、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据2015年国家网信办统计,目前官方认可 的常用的网络法有:“法律 1件,人大常 委会决定 2件,行政法规 10件,部门规章 28件,司法解释 13件,规范性文件 32件 ,共 86件;还有时常适用于互联网的法律 法规 28件。” 这说明,“中国构建起了法律规范、行政 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 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治理体系。”
3、网络道德伦理素养
网络社会并非处于真空,而是相间于现实生活中,所以网络伦理的建构实际 上就是解决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如何调适、转换和兼容的问题,关 键在于寻找两者之间契合点。本节总结了四个原则:无害原则、知情同意原 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并认为无害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是两个基本原则 。
二、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范式转换
媒介素养作为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被视为一个“赋 权”(Empowerment)的过程,即教育和引导受众以自己本该拥有的传播权 力重新调整和平衡与媒介传播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尽到参与社会的公民 责任。它关注两个方面:受众如何处理所接触的媒介信息(特别指向是否
1、网络媒介素养的含义
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指接触、理解、参与、使用、批判和创造的对象是 全新质态的媒介,而且指针对这些新媒介技术(基于Web2.0)的掌控和运 用的能力,对内容的生产与消费能力,对海量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 对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与应对能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参 与能力等,这是在人与新媒体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素养。在新媒介所建构 的参与式文化中,网民的批判、生产信息素养与参与、交往的素养是网 络媒介素养有别于传统媒介素养的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2、网民素养的内容
(3)网络交往与协作素养。网民协作素养,包括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 成一致目标的能力、为自己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 力与有效沟通的能力等。
2、网民素养的内容
(4)网络社会参与素养。网民社会参与能力主要体现在网民理性参与公 共事务的能力,让网民在网络社区积极理性有所作为,是网民社会参与素 养的重要内容。参与公共事务时,网民尊重他人发言权利、包容多元价值 观是良好素养的表现。网民站在普通民众的主场以建设性态度进行参与, 是理性成熟素养的表现。
1、中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1)香港的实践。 香港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酝酿,真正
兴起于香港回归后。虽发端较晚,历史相对较短, 但发展很快,成绩不俗,并形成独特的发展风格。 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是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和 青年工作者中的“新中产阶级”专业人士,他们批 判消费文化,争取改善媒介制度和表现,希望通过 提高大众媒介素养,达到“批判的自主”、反对社 会操控目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 十 七 章第 一 互章 联 网绪与论网 民 素 养
授课人:X X X 2019.09
目录
一、网络媒介素养 二、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范式转换 三、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拓展,是在网民与新 媒体关系中产生的新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因互联网的特性而增广。除了与 传统媒体相同的信息使用与批判素养外,还包含网络信息生产素养、网络 交往素养、社会协的内容
(2)网络信息生产与消费素养。网民 作为网络内容的积极生产者与建设者, 是构成网络媒介素养独特方面。生产, 包括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素养,负责 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素养,如网上信息发 布、网络出版、基于信息加工的信息生 产、网站建立等。“负责”是就积极的 社会建设层面而言。微博信息要做到真 实、准确,并对社会负责,关键在于发 微博公民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
第一代范式:立足于道德维护立场,视大众媒介为传播不良意识和诱导 劣行的罪魁祸首,表现出极大的担忧,需抵制并提升公众的免疫力。
第二代范式:强调提升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媒介教育的 “分析范式”。
第三代范式:重点在于加强受众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 第四代范式:内涵是参与式的社区行动,即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
1、中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1. 网络媒介素养的含义 2. 网民素养的内容 3. 网络道德伦理素养
1、网络媒介素养的含义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概念中的“literacy”从“literate”一 词派生出来。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 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 生活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根本目标是达成与媒介关系中的批判性自主 (Critical Autonomy)。
2、网民素养的内容
(3)网络交往与协作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的基本面,“是对个别的交往 对象的判断、选择与关系的维持,即交往关系的单一链条的构建。而更高 的层面,则表现为有效的人际交往网络的构建与维护能力,即利用互联网 来有效扩张自己的交往网络的能力。网络交往素养的最高层面,是对自己 的社会归属的选择及其获得归属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