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引起“无限的兴味”的原因

一九二○年八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出现了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倾向的青年政治团体??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带动了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并为统一的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就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历史条件及其过程进行探讨,以揭示青年团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总结建团的历史经验。

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历史背景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并非偶然,它与上海在旧中国的特殊地位和五四运动之后上海的阶级斗争形势直接关联;它的创建,是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青年中传播的一大成果。

第一,上海是当时最大的口岸城市。在这里,帝国主义势力顽强,资产阶级集中,无产阶级强大,是阶级斗争最复杂、最激烈的漩涡,也是当时中国青年运动最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

二十世纪初,上海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中枢之一,上海在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又是一座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各个阶级的政治力量,在这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当时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而上海却存在着各种互相矛盾的政治力量,这就在客观上给中国的革命者从事政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空隙。五四前后,上海出现了政治团体林立,思想流派纷呈的局面。上海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基地。比如,孙中山先生设中华革命党总部于上海,他本人也长期驻足上海。一九一八年,当他在南北军阀威逼之下,被迫辞去护国军政府大元帅后,更是公开定居于上海的莫里哀路二十九号(今香山路七号)。“五四”之前,陈独秀也曾长期在上海活动。一九一五年,他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迁往北京,并取名《新青年》,一九二○年春,又迁回上海),是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之发轫。上海也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这里,拥有着中国最强大的工人阶级的队伍,这是五四运动爆发后,其中心很快移至上海的最重要的根据。五四前后,上海出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进步刊物,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于中国的中心之一。全国各地许多有志于改造中国的热血青年,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寻求革命的真理,会聚了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正如李达所说:“五四运动后,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有不少青年对旧社会不满,要求思想解放。……许多人脱离了家庭和学校,到上海找《新青年》、社、《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邵力子等人主办的)、《星期评论》(李汉俊等办的)”。上海成了中国青年运动最发展的地区之一,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爆发后,当学生运动不断高涨,一些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感到必须及时地建立全国学联时,大家就把建立全国学联的地点选在了上海。他们认为,上海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全国。”中国早期的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就以上海为活动基地,中国早期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上海的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因此,上海终于成了中国共产党和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的诞生地。

第二、由五四开始的青年运动的实践,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产生的前提。

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青年运动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中国青年要求改造社会的呼声响彻祖国大地。从五四运动爆发到一九二○年五月,一年之中,各地出版的刊物骤增四百余种,其中大多数皆由各种进步的学生社团所创办。

五四之后的青年运动,与五四之前的青年运动相比较,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中国青年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造社会的实验。

五四以后,在中国青年中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社会主义”成为青年最向往的理想社会。不过,当时的“社会主义”还是一股包含着庞杂内容的新思潮,其中除科学社会主义的成份外,还包括当时被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如施蒂纳的“无政府个人主义”,蒲鲁东的“社会无政府主义”,巴枯宁的“团体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或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义”,欧文等人的“合作主义”等等。对这种现象,毛泽东表示:“现在我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瞿秋白也曾回忆说:“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同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然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正是在这样的庞杂的“社会主义”新思潮的鼓荡下,中国青年们勇敢地进行了改造社会的试验。从一九一九年底到一九二○年春,全国不少城市出现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式的工读互助团及性质相近的团体,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工读互助运动,那些团体的具体章程和做法虽有所不同,但原则和指导思想却大体一致。它们的原则是半工半读,收入公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指导思想是首先由少数人本着互助的精神,组织半工半读的新生活,然后依靠这种新生活的扩张逐渐改造整个社会。这些无政府共产主义、合作主义和新村主义试验,得到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热烈响应,也得到一些社会名人,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的支持或赞助。除了北京,上海也是中国青年进行工读互助试验的中心之一。北京工读互助团建立后,陈独秀、王光祈等人紧接着就筹备建立上海工读团。毛泽东也曾列名上海工读互助团。北京工读互助团失败之后,一部分学生又幻想在“经济会枢”的上海或许能够成功,结果又在上海组织了有名的“沪滨工读互助团”,后来也失败了。

工读互助运动是中国青年改造社会的一次重要实践,它的出现,是中国青年运动深化的一个标志,而它的失败,则促使大批青年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北京工读互助团团员施存统就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底下,靠少数人组织工读互助团和诡诈百出的万恶社会奋斗,没有不失败的道理。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一)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二)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试验新生活;不论工读互助团和新村。”从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北京工读互助团建立之时,千里迢迢从杭州赶到北京参加工读团的俞秀松,在工读团失败后,也很快抛弃了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空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久来到上海,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工作。

总之,跟着青年运动的实践与发展,尤其是经过空想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促使先进的中国青年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形式的空想理论的界限,清除了无政府共产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逐步开始转向科学社会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随着大批决心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青年队伍的壮大,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青年政治团体,也就成为历史的要求了。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产生的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