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陈大伟学会与自己对话的
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根据动机和目的,我对进教室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有这样的分类:
一是调查课堂现状,寻找未来改革方向的调研性听课;
二是鉴定教学水平,判定优劣,分出等第的评课;
三是锤炼教学行为,磨砺优质教学的磨课;
四是讨论和交流课堂现象,研究问题和改进教学的议课。
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我以为,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课堂观察和改善手段的丰富与有效,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方式取代另一种方式。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围绕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实践工具背后是观念和文化,基于改善教研和教学生活的目的,观课议课主要强调这样一些文化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
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这构成了当下观课议课文化的整体框架和理想愿景,并由此构造观课议课的实践策略,积淀观课议课的实
践品性。与传统的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差异:首先,是对教育真理的境脉特征要有清醒的认识。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
说:“规范的不可置疑性永远是情境性的。”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育……,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
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意见的“正确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无用”或者“荒谬”的废话。基于境脉特征的教育真理观,观课议课的对象主要是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佐藤学说:“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的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
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在观课议课中,我们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参与者再围绕这些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另外,把重点放在课堂上的事实和想象上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可以说,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有人进教室来观察和研
究,就难免对上课教师造成一种紧张,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伤害。也就是说,都会形成一种利害关系。降低教学研究活动利害关系的方式是把不对人的教学态度和水平下结论,也不对课做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只有降低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利害关系,教师才更容易以更本真的方式献课,讨论课时大家才更容易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其次,是变革对象由对人到对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与“你的课有这样一些特点”话语主要指向对方不同,观课议课的立足点是“为己”的实践,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我从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启发我思考了什么?我能从中获得哪些变革的力量和方法……”评课者或许不需要解决自身实践的问题,观课议课的实践者必须思考自身实践的问题,通过观课议课学会教学。观察完一节课,讨论完一节课后自己能把这节课上出来,这才是我们特别看重的。这样,观课的时候就要集中思考“我会怎么办”、“我该怎么教”;议课的时候也不要针对对方说“你应该如何如何”,而是把自己的思考、自己对实践的设计“假如我来教”摆出来,请参与者批评和指导,从中收获成长、进步和创造。事实上,只有自己从实践角度认真思考过如何理解和变革,议课的意见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接纳。第三,是话语方式由封闭到开放。只用逗号、句号表达对课堂教学
意见的方法是评课,这是对已有的课做判断、下结论的方法,句号表现封闭。做观课议课,我们需要谦逊地承认: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因为自己未必正确,自己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强加和压制,而是需要民主和平等。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接纳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议课要容许参与者的置疑,鼓励参与者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对于把自己认定最有效的方法强加给他人的做法,帕尔默认为存在以下结果:“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我们不能封闭自己,也不能用句号的结论阻断了别人的表达。观课议课要适当注意变句号为问号。问号是探寻,对问号的呼应是彼此坦诚的对话和言说,使彼此的交流走向开放和平等;问号本身意味着引出思考,意味着需要对话,意味着对思想的促进和经验的挖掘和整理;问号不仅对别人使用,也对自己使用。用于自己的目的促进自我对话,引起自我反思;帕尔默说:“那些学
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如果您喜欢本文,请用点赞和转发朋友圈来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