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掌握中和反应的定义,理解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本质;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知道酸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教学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常见的酸有哪些?常见的减有哪些?导入:2013年3月1日,京藏高速宁夏中宁段,一辆半挂车与一辆载有36吨浓硫酸的罐装车追尾,导致浓硫酸大量泄漏,腐蚀路面,一时情况危急,有关部门紧急调运大量熟石灰用来抢险。
思考: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抢险?(一)实验10-8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能否反应,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1.学生读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步骤,明确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分小组动手操作实验,课本60页图10-13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2)当滴入盐酸溶液的量较少时,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溶液呈红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当滴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溶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实验中加入酚酞的作用是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反应。
(3)在实验中某同学不小心多加了几滴盐酸,这时溶液呈酸性。
若要除去实验中过量的盐酸可选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钠。
(4)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吗?请说明理由。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 NaCl+H2O。
2.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和视频中的操作对比,看有哪些地方还租要注意,通过实验来填写表格。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认真观察实验图,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HCl在溶液中离解出H+和Cl-,NaOH 在溶液中离解出Na+和OH-(用粒子符号表示),而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和OH-消失了,变成了水分子,而Na+和Cl-仍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初中化学_酸和碱中和反应实验的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比较自然,所以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对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生已有知识来自于课题1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时可发生能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很多中和反应看不到明显现象,怎么用有明显现象的实验证明中和反应发生了呐?二是中和反应为什么很容易发生?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实验或学习小组,以期整体推进。
效果分析教学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
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同时,注意通过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酸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对硫性溶液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评测练习我们知道,NaOH溶液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NaOH溶液中有三种粒子:H2O、Na+、OH-。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导学案一、导入1. 让学生回顾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引出酸和碱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
2. 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反应的特点是什么?二、探究1. 实验一: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材料:盐酸、氢氧化钠、PH试纸、试管、试管架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许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②用PH试纸测试两种溶液的酸碱性。
③将两种溶液混合,用PH试纸测试混合溶液的酸碱性。
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实验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开释气体材料: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漏斗、烧杯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少许盐酸和酚酞指示剂。
②用漏斗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
③用PH试纸测试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
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三、总结1.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总结酸和碱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类型:中和反应、放气体反应等。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酸和碱反应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四、拓展1. 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有哪些应用?如何在平时生活中利用这些反应?五、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的知识。
2.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3. 思考酸和碱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六、反馈1. 下节课前,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思考。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判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学生将在实验中亲自探究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通过拓展和作业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初中化学_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情分析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前面一些探究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通过间接观察推论化学变化的经验。
这些都为实验探究该问题准备了条件,但是,对于一些抽象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较好的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还是有一些困难。
在课题一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为本课题学习溶液酸碱度并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打下了基础。
本课题还体现了生活实例都是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认识中和反应的应用。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构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体系,并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宏观现象到微观解释,从参与提出问题到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在学生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知识后,又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单独列为一节。
课本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应,之后又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方法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教材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中和反应。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这些知识之间有较强的联系而且比较系统,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课题从实验(魔术)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还有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学习本节内容能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三)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
通过8.1和8.2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初中化学_第十单元酸和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时:1课时复习目标:1、掌握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掌握酸的通性、碱的通性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教学重点: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酸碱的化学性质、认识中和反应。
教师导学学生学习活动硫酸盐酸硝酸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1、溶液的酸碱性常用________________来测出2、溶液的酸程度用_____来表示,常用_______________来测出,如何测定溶液的PH的呢?3、pH<7,溶液呈_____性, pH越小,酸性越___4、pH=7,溶液呈_____性pH>7,溶液呈_____性,pH越大,碱性越____通过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复习一遍,有情境再现功能。
再通过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我会做1、如上图所示,把盛满NaOH溶液的小试管倒立在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通入HCl、CO2 CO混合气体,则试管内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的气体是_____下列能表示人喝大量水时,胃液的PH变化的曲线图是()3、把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两种无色溶液区别开的试剂是()A:滴入酚酞试液B:滴入石蕊试液C:滴入氯化钡溶液D:通入二氧化碳气体4、下列物质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A:三氧化硫B:二氧化碳C:氧化镁D:稀硫酸5、用锌粒和盐酸反应制取的氢气中,常混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为了除去气体杂质,可使混合气体通过右图A、B两装置,气体通过两瓶的导管顺序正确的是()此题是除去两种杂质要考虑先后顺序,第一次接触此类题目,应适当给学生提示A、abcdB、dcbaC、cdabD、bacd6、(分组讨论)如何鉴别实验室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钙两瓶无色溶液?(每小组至少形成一种方案)填写在学案上。
教师把这些方案中用到的药品分类写出,便于学生观察问题学生集体回答分组回答问题学生说出理由小组讨论方案说方案进行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的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作为学完第十单元新课后的一个阶段性复习课,涉及内容不宜太难,综合性也不宜太强,但教材涉及的物质较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尤为紧密,因此,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_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以“情境教学、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不断设置步步深入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交流师生双边的情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收到较好效果。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包括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度的测定——pH两个部分,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
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和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了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
从教育目的来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课题采用实验探究,然后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对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质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呢,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需要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的酸和碱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
2.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烧杯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等的密切联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生生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合作能力。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竞赛活动:设置实验操作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竞赛,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碱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简单实验操作。然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的过程;
2.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可能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配平感到困惑;
3.对酸碱指示剂的认识不够全面,难以理解其颜色变化的原理。
2.教学难点:
(1)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即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2)掌握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配平;
(3)运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理解指示剂颜色变化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导(一)学来自特点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然而,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初中化学_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当你的皮肤被蚊虫叮咬后,如果涂上肥皂水或牙膏之类的碱性物质,就可以减轻痛痒感。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肥皂中的碱与蚊虫分泌的蚁酸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这到底是利用了什么样的反应原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十单元第二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板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酸与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么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同学们注意,这是一杯盐酸溶液,这是一杯氢氧化钠溶液,两者混合会有哪些现象,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学生回答:无现象。
提出疑问:那是不是就不反应呢?观点调查:1、发生了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2、没有反应。
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猜想: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拿出实验方案根据实验验证实验方案。
对方案进行评价:到底哪一种方案最好呢?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投影:“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在烧杯中加入10m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
在用滴管慢慢的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至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方案一为最佳的实验方案,原因是:现象非常明显,并且可以准确的知道反应的进程。
取2滴上述反应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板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但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
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
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教师借助图片展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
由学生总结反应方程式:NaOH+HCl===NaCl+H2O同时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酸碱反应的实质是盐酸中的H+和氢氧化钠中的OH-相互“中和”生成了水。
接下来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之间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初中化学_酸和碱地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⑴从科学探究的思路和过程入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设计实验证明酸和碱能够发生反应。
⑵从微粒的角度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
并运用类比、分析的方法书写一些常见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⑶感受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用中和反应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的酸和碱,掌握了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等的使用。
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探究没有现象的化学变化。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设计最佳实验验证中和反应的发生。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魔术表演] 导入新课《酸和碱的反应》2动手实验:试管中加入1~2ml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了吗?[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 药品: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你选择的指示剂是3分享成果得出最佳方案:4 探究酸和碱反应的微观实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物之后微粒之间的变化⑴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是,发生变化的离子是.。
⑵微观实质⑶化学方程式5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盐酸和氢氧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钡:硫酸和氢氧化钡:中和反应定义:以上反应所属反应类型:6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中和反应?A. 2NaOH+CO2=Na2CO3+H2OB. CaO+2HCl=CaCl2+H2OC. Mg(OH)2+H2SO4=MgSO4+2H2O[思路点拨]判断是否中和反应的关键【实验探究】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 的变化小组讨论A点时pH 7,溶液显性,溶质是.M点时, 有剩余,溶液显性,PH 7 溶质是。
P点时有剩余,溶液显性,PH 7 溶质是.结论:探究反应后溶质成分,除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中和反应应用】1.应用于医药卫生胃酸的主要成分是,若胃酸过多,常服用碱性药物治疗,如“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写出该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2.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向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将土壤pH控制在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范围之内。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2020年第12期 (总第532期)iflim i课堂教学^ “醛翮碱的中籼因应”教学设计王进(沂水县实验中学山东沂水276400)文章编号:1002-2201 (2020) 124X M 64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 现,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 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 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 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中应结 合教材内容,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 坚实的基础。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位下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之后,学生已能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认识酸和碱,在此 基础上再来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既能进一步促进 学生的认知发展,也能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进行进一步完善。
本文尝试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 一课时为例,探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深人挖掘教材 内容,以知识的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 素养。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位于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学 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在课题1中学生已经比较系统 地认识了两种酸(盐酸和硫酸)、两种碱(氢氧化钠和氢 氧化钙)的组成和性质,并能用指示剂对酸和碱进行区 分,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别对酸和碱的水溶液进行了 初步分析,这一切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 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产生 活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 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初中化学_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学生已经掌握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3)结合酸碱在水中电离的微观结构图,学生能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和碱。
(4)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生活常识和技能,如:胃酸过多服用胃药,蚊虫叮咬涂抹肥皂水等。
(5)学生已有知识来自于课题1的学习,在课题1中学生已经比较系统地认识了两种酸(盐酸和硫酸)、两种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组成和性质,并能用指示剂对酸和碱进行区分,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别对酸和碱的水溶液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而理解“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不同的碱也有相似的性质”的本质原因。
2. 学生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1)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产生疑惑。
(2)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没有现象,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两者之间发生了反应,对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3)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设计方案时的证据意识还比较欠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为高中化学学习酸、酸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熟知的物质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如:通过斯达舒治胃病进行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学生的思维过程始终在问题情境中进行。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微观结构示意图的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初中化学_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2:其它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反应? 思考:其它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反应?你的推 测是?推测的理由? 【分组实验】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能否反应? 【总结规律】看看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得出中和反应定义) 【深入思考】(1)为什么不同的酸和碱之间都能发生中和反应? (由此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微观探秘 活动探究 3、溶液中的OH 数目如何变化? 三、实验结果应用:生产生活和实验中,我们要想使 氢氧化钠溶液的碱性减弱可以有 哪些方法?如果使它的碱性完全消失, 可以用什么方法? 【微观探秘】思考: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导致溶液酸碱性发生变 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比观察:发生变化的微粒?产生的新微粒?不变的 微粒?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然后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归纳小结学生分组实验后交流步骤、 现象和结论。
深入探究HCI + NaOH =NaCI + H 20H 2SO 4 + 2NaOH -Na 2S04 + 2HR2HCI + Ga (OH); ?二 CaCI 2+ 2H2。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总结《酸碱中和反应》学情分析学情是教学的起点,了解学情有助于我们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也知道酸的性质实质是H+的性质,碱的性质实质是OH的性质,但是,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H+和OH能否同时存在于溶液中?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又是很容易引学生思考的问题。
所以本节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酸和碱的性质,教学起点应定位在酸和碱能否反应这个问题上,从而引发一系列有关中和反应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过程中,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因此,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知识。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人的肩膀上。”此次骨干教师的培训,要感谢教育局、
教研室、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的一个肩膀,让我们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教育这条路上,奋斗的目标还
在远方,我还将以此次培训的收获作为一种鼓励,鼓励
着我继续前行!
如果我是树上的一片叶子,那么我就要做其中最绿 的一片;如果我是一颗铺路的卵石,那么我要做其中最 坚硬的那一颗。坚持信念,在教育的舞台上,努力实现 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的盐(写化学式),看谁列举的多:
【归纳】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不是四
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哪些?并举例说明。
课例研究综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
述
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
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
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
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
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培训过程中,我的心里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从最初把课例研修看成一种负担,变成今天
的感激和期盼。培训过程中,我们班的每一位老师都付
出的艰辛的努力,一次次的课例跟进,我们都有极大的
收获。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
结成智慧的结晶。在执着的研修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不
懈的努力,收获颇丰,但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
这些原本陌生的人因为课例研究走在了一起,通过亲密
无间的合作,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们坚信,
课例研究过程中的这种不服输、不言败,孜孜以求的精
神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
初中化学_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其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课题2提出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
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学生在本单元课题1中已经掌握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这就为实验探究该问题准备了条件。
【效果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题围绕中和反应展开。
本课题的第一部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治疗蜜蜂蜇伤和马蜂蜇伤入手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和思考来介绍中和反应。
并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教材通过阅读课本,分析说明了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厂的废水、用于医药等。
现对本节课分析如下: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老师由生活中问题:如何治疗蜜蜂蜇伤和马蜂蜇伤,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新颖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观察后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中和反应的表达式都大胆放给学生,然后通过电脑动画的摸拟,是学生得出了中和反应的实质,然后通过事例让学生分析其原因,从而概括出中和反应的应用。
初中化学_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有了酸和碱的知识,所以学习本课题难度不是很大。
演示实验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来认识并掌握中和反应以及实质。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自然的导入新课。
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期待进入新课学习。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演示实验的形式进入新课题,从而引出中和反应。
综观整节课,我在授课过程中基本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引导→学生活动→问题引导→学生活动→”这样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不停步,逐步将学习引向深入,实现了高效教学。
利用学案和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功的世界。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标基本理念。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了的聪明才智。
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思路清晰,各环节的设计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均以实现本节课的某个小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教材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比较自然,学生也容易接受。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介绍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所以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1个讨论,1个探究和1个调查研究,目的是通过学社的思考和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评测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A CuOB Cu(OH)2C CuSO4D HCl2.下列反应中,肯定能生成水的是 ( )A.化合反应 B.中和反应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3.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A、生石灰B、碳酸钙C、氢氧化钠溶液D、锌粒4.食用松花蛋时常感到有涩味,是因为制作过程中用到了熟石灰等原料。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教材分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位于第十单元“酸和碱” 的第二课题第一课时,学生在第一课题里已经掌握了酸碱盐的定义,懂得了酸和碱各自的部分性质,已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本课以中和反应的原理为核心内容,设计了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实验来让学生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掌握溶液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并初步理解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反应。
(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会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些细微、短暂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反应实质理解四.教学过程[情境]夏天被蚊子叮咬后,很痒。
我们通常如何处理呢?(学生之间议论:可以用花露水、风油之类的物品)我告诉你们一种方法,用一些肥皂水涂涂,也能减轻痛痒。
为什么?[设问]酸和碱之间能否反应呢?[活动与探究][实验1]:在一个烧杯中先后倒入约5mlNaOH溶液,再逐滴滴加稀HCl溶液,振荡并观察现象。
[设疑]:无色的NaOH和HCl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呢?[提问并讲解]:此反应现象不明显,很难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需要对实验进行改进。
[实验2]:另取一个烧杯,向其倒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加2滴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颜色变化现象的原因。
通过实验证明:加入酚酞进行判断NaOH和HCl是否发生了反应。
[设问]:在溶液恰好变为无色的时候,溶液的酸碱性是怎样的呢?[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溶液可能为酸性或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但不能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了解反应的内涵,对知识体系也仅仅知道一些浅层的内容,所以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并不复杂,但具体到中和反应的实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可以增加实验加强理解。
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是考点,知识点比较零碎,通过实验操作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常见的酸、碱,在学习酸、碱通性时对于中和反应已将有所接触,但是具体概念并没有明确。
酸碱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个别学生掌握还是不太好。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教学难点: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四、实验仪器: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 pH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宝宝被蚊虫叮咬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有痛痒的感觉?应该怎么处理?【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酸和碱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反应吗?(二)新课教学1、实验10-8(分小组实验)【药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溶液【步骤】:实验一: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二: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胶头滴管滴入少量无色酚酞,观察现象:。
逐渐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反思】实验二,加稀盐酸后颜色逐渐褪去会不会因为稀盐酸与酚酞发生了反应呢?【设计实验】在实验二后的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无明显变化证明稀盐酸和酚酞发生了反应,如果无色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学生实验】无色溶液变为红色。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实验现象并得到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怎么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观现象,随后展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动态图以加深对实验理解。
HCl→H+ + Cl- NaOH→ OH-+ Na+ H++OH- = H2O反应方程式:NaOH + HCl = NaCl + H2O【问题】加入酚酞的作用:。
【设计意图】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原理:HCl→H+ + Cl- NaOH→ OH-+ Na+ H++OH- = H2O 反应方程式:NaOH + HCl = NaCl + H2O出示其它类似反应同时引入盐的定义: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画课本)【设计意图】多单元穿插式的教学,有利于强化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运用。
3、归纳中和反应:(1)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划课本)(2)表达式:酸+碱=盐+水(3)中和反应的特点:(4)中和反应的本质:H++OH- = H2O注意:中和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练习1】完成下列方程式,并判断哪一个是中和反应CaCO3 + HCl =CO2 + NaOH =KOH + HNO3 =H2SO4 + Fe2O3 =学生板演,师生共评。
5、中和反应的应用:(1)中和酸性土壤(2)污水处理:硫酸厂污水处理:H2SO4+ Ca(OH)2=CaSO4+2H2O(3)医用方面:中和胃酸:Al(OH)3 + 3HCl=AlCl3 + 3H2O中和蚁酸:(4)调配食物:松花蛋加醋【设计意图】本部分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中有生活。
【对应训练】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应训练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快的理解本部分内容,进而做到学以致用。
6、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1)复习酸碱指示剂遇酸、碱的变化开心辞典—女巫师的故事:【请看故事的同时思考原因】杀鬼见血巫师在病人房内烧香念咒作法手持宝剑在空中乱舞,用“神仙一把抓”的方法由病人身上抓出疫鬼,扔在一个剪好的黄裱纸人身上,然后将宝剑蘸水后砍在纸人上,纸人立刻被砍出斑斑血迹。
鬼被杀了,病也就算治好了。
原理:这里用的黄裱纸是用酚酞染过的,清水实际是碱水,酚酞遇见碱就会变成血红色,秘密就在这里。
【设计意图】故事的引入可以引导同学们对科学的向往。
(2)从生活实例—水果导入pH 值7、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划课本)pH试纸测出的pH值是整数。
8、通过课本预习获知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 < 7,溶液显酸性,pH = 7,溶液显中性, pH >7,溶液显碱性。
提醒学生注意:离7越近酸碱性越弱,离7越远酸碱性越强。
【实验10-9】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小组据学案步骤实验实验10—9 分小组据课本步骤实验测定所给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
一至三组同学测定稀盐酸的pH值,四-六组同学测定水的pH值,七至九组同学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
【步骤】在或上放一小片试纸,用将被测液滴到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比较,读出测液的pH。
【实验记录】一至三组:稀盐酸pH= 。
四五组水pH= 。
六到八组:氢氧化pH= 。
【实验结论】pH值与酸碱度的关系pH 7 溶液显酸性,pH 7,溶液显中性, pH 7,溶液显碱性。
【实验反思】(1)pH试纸是否可以伸进待测液中?。
(2)pH试纸是否可以提前润湿?。
设计演示实验实验事先把pH湿润,测同一溶液的pH值。
【设计意图】思考题的设计为后续讲解酸碱稀释的pH图像埋下伏笔。
演示实验的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思考题2的理解。
9、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稀释时的pH图像: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结论:酸永远是酸,碱永远是碱;加水只可以改变酸、碱性的强弱。
11、介绍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与生活的重要性。
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的PH小于5.6);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课堂练习1、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A. 呈酸性B. 呈碱性C. 呈中性D. 无法判定2、已知苹果汁的近似PH为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A. 无色B. 红色C. 蓝色D. 紫色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最强的是()A. PH=14B. PH=7C. PH=1D. PH=04、下列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是否发生反应的是()A.大理石和稀盐酸 B.石灰水和稀盐酸 C.铁锈和稀硫酸 D.镁和稀硫酸.5、下列溶液pH最大的是 ( )A.10% KOH B.20% KOH C.10% HCl D.20% HCl6、现有两种无色液体,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根据上述两图试判断:(1)将加入中。
(2)分析各点的pH值和溶质情况:①a点pH 7,溶质是。
②b点pH 7,溶质是。
③c点pH 7,溶质是。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科技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为了是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请小组同学协同完成本节课的课堂小结。
小组代表展示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帮助学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感、荣誉感(五)课后作业三、课后思考题: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边搅拌。
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温度如图二所示(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
试回答:(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2)图二表示酸碱恰好反应的点是。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设计相对于本节课知识点来说难度有所增加,对同学们可进行拔高训练。
(六)板书设计第十一单元课题2 酸和碱中和反应一、中和反应1、盐:2、中和反应定义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中和酸碱性土壤2、污水处理3、医疗三、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1、pH=7 中性 pH<7 酸性 pH>7 碱性2、pH图像【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同时又突出重点。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2、教学过程中注重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3、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没有思路,可以适当的提示从反应原理来找问题突破口。
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常见的酸、碱,在学习酸、碱通性时对于中和反应已将有所接触,但是具体概念并没有明确。
酸碱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个别学生掌握还是不太好。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效果分析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课。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
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
在教学内容量上的安排比较合理,教学设计环节紧凑,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另外学生的活动也比较丰富,能够做到动静结合,教师做到讲练结合,所以基本上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但不能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了解反应的内涵,对知识体系也仅仅知道一些浅层的内容,所以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并不复杂,但具体到中和反应的实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可以增加实验加强理解。
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是考点,知识点比较零碎,通过实验操作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