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归纳生物特征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及其特点。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多媒体展示:教师展示一系列周边环境的生物图片,如校园里的树木、花朵、蝴蝶、小鸟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引导:教师问:“大家平时在校园里或家里都注意到哪些生物?你们觉得它们有趣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注意到的生物和它们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10分钟)定义生物多样性:教师详细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强调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意义:通过举例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如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等。
互动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很重要?”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学生互动环节:分组调查(20分钟)分组与选择区域:学生被分成4-5人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调查区域(确保安全并有丰富的生物种类)。
调查工具准备:每组准备记录本、相机、放大镜等工具。
实地调查:学生在指定区域内寻找并记录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鼓励他们使用相机拍照,记录生物的特征和习性。
教师指导: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调查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分享与交流(15分钟)小组整理:学生回到教室,小组内部先整理调查结果,准备向全班展示。
小组报告:每组选一名代表,使用多媒体或展板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包括照片、记录的生物特征和习性等。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实地调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分类等实验技能。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2024版新教材)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qí
shèn
líng
植物:有的是具体的植物名称,如皂荚 树、桑椹,有的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如 菜、树、菜花、草。
C.选省内部分农村中学生作为样本
D.选部分城市和农村中学生作为样本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调查
二、生物的归类。
下列是某同学在学校附近调查到的生物,请 你帮他分成动物与植物两类.
动物:鸟、鱼、狗 植物: 仙人掌
探究三 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
按 形态结构特点 分为 按照 生活环境 分为
2.小明在校园调查时记录的生物: 草、蜘蛛、龙眼树、芒果树、蚯蚓、小鸟、 桂花树、桃树、蚂蚁、蚊子、老鼠、菊花, 请你帮他分成动物与植物两类. 动物: 蜘蛛、蚯蚓、小鸟、蚂蚁、蚊子、老鼠、 植物: 草、龙眼树、芒果树、 桂花树、桃树、
菊花
3、请分析以下材料: A含羞草 B睡莲 C斑马 E小鸡 F阳光 G山 I钟乳石 J机器人 K鲸 M恐龙化石
昆虫及其栖息环境:蝉(树上)、黄蜂 (伏在菜花上)、油蛉(泥墙根处)、 蟋蟀(泥墙根处)。
鸟类及其栖息环境:叫天子(云雀) (草丛中)
鲁迅先生身边有这么多种生物, 我们身边有什么生物呢?我们应该怎 么研究它们呢?
除了上一节学习的观察法,还有 没有其他方法呢?
调查法
探究一 调查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1)明确的 调查目的和 调查对象 (2)制定合理的 调查方案 。 (3)如果调查范围过大,不能逐一调查时应该选取
按照 用途 分为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

1.1.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利用观察认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2)通过观察与讨论,尝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科学思维:(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等进行总结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加强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周边环境中生物的观察,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尝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谈话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镇海林蛙图片,提问:你认识图中的动物吗?引导学生不要盲目下结论,要通过观察、比较更深入地认识生物。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了解到镇海林蛙和日本林蛙是不同物种。
激发兴趣,为学习观察法做铺垫。
2、探究新知探究一、观察校园、公园或林地中的生物(1)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来观察校园、公园或林地中的生物。
请同学来思考进行观察的步骤有哪些?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2)教师强调注意事项:①注意安全,不脱离小组擅自行动②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凭个人好恶取舍)③不损害植物和伤害动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探究二:科学方法-观察(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并进行自主学习①如何进行观察?②什么是观察?观察的要求有哪些呢?(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科学观察除了用肉眼,还可以借助哪些工具?科学观察有什么要求? 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思考成果,教师展示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探究三、生物的归类通过观察,你能说出我们周边环境中有哪些生物吗?还有没有一些我们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呢?请学生展示思考成果,教师展示图片讲解。
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四、科学方法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提炼出生物学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一一观察。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是了解我们所居住区域的重要一环。
通过了解和研究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增进对自然界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并提供一些调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调查目的和范围在开始调查之前,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范围非常重要。
调查的目的可以是了解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探索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新物种等。
调查的范围可以是整个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或海洋,也可以是特定的生物群体,如鸟类、昆虫或植物。
二、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生物的活动、行为和外貌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它们的种类和数量。
观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利用摄像机或望远镜等工具进行远程观察。
2. 标本采集法标本采集法主要适用于调查昆虫、植物等小型生物。
在采集标本时,应注意不破坏生物所属的生态系统,并尽量减少伤害。
采集的标本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和鉴定。
3. 调查表格和问卷调查法调查表格和问卷调查法可以用于收集大量的数据,对于大范围的调查非常有用。
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可以了解参与者对该地区生物的认知和观察情况,同时也能够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态度。
三、调查注意事项1. 尊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干预生物的生活和繁衍。
避免过度触碰和干扰生物,尽量减少对它们正常生活的影响。
2. 了解保护法规在一些地区,野生动植物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进行调查之前,了解相关的法规和条款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有需要,可以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获得许可。
3. 确保个人安全在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时,我们要时刻注意个人安全。
避免进入危险区域、接触有毒物质或攻击性生物。
如果有必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以确保安全。
四、调查结果的应用调查结果可以用于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可以提供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信息,进而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教育计划。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保护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进行观察和调查。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3. 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
4. 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5. 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实践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实践行动。
2. 教学难点: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调查表、标本、实物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望远镜(可选)、录音机(可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周边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和环境。
2. 讲解: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讲解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 实践:分组进行周边环境生物调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4. 总结: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报和讨论,总结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实践行动。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学生对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的应用能力。
4. 评价学生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的掌握程度。
5. 评价学生对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实践行动的意识和行动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或植物园,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2.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设计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设计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篇一: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一、活动目的1.通过对校园里各种各样的生物进行观察和学习使学生既学到许多生物分类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野外识别生物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学校调查清楚校园的生物资源提供一些资料二、活动内容: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三、活动方案(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14日—10月18日1、确立课题活动开始先设计生物调查表下面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生物调查表”:2.活动分组学生采取自愿的方式组成兴趣小组4~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并确定组长第一小组:杨凯(组长)第二小组:黄龙(组长)第三小组:王莎(组长)第四小组:李刚(组长)3.制定计划设计调查路线鼓励学生形式要多样化老师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生物标本、对生物进行归类等方面的培训4.材料用具调查表、笔、放大镜、照像机、软尺、采集箱等(二)实施阶段XX年10月21日25日实施计划:l.调查记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了校园各种生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活环境、数量等并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将归好类的生物资料进行了整理填写在生物调查表上2.制作并鉴定标本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生物标本在标本右下角贴上标本签写上名称、编号、采集日期、地点等并保存了起来以备鉴定时查用3.制作卡牌学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弄清校园内生物的种、科、属、学名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等知识给校园植物编写名录制作塑料质地的卡牌4.挂牌学生将自己制作好的卡牌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挂牌后还可以为植物拍摄照片让来到校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认识所有的植物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这次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利用科学工具书籍查阅知识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培养增长了他们的植物知识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校园并不断完善建构学生自我活动反思: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动植物资源已成为当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急需的重大问题只要全人类携起手来一定能让自然界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调查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加强了。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2024-2025学年鲁科版(五四学制)(2024)生物六年级上册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2024-2025学年鲁科版(五四学制)(2024)生物六年级上册观察工具、确定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记录等。
强调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尊重生物等。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掌握观察生物的方法和步骤,明确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实际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生物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察地点,如校园、公园、田野等。
发放观察记录表和观察工具,让学生按照观察方法和步骤进行观察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选择观察地点,准备观察工具。
按照观察方法和步骤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观察到的生物名称、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信息。
5.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分享观察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生物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鼓励其他小组的学生提问和补充。
学生活动:各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提问和补充。
6.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生物的生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
学生活动:结合观察结果,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讨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因素。
7. 总结生物的特征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观察到的生物,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如具有生命、能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学生活动:思考观察到的生物,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自然笔记生物观察录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自然笔记生物观察录《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自然笔记生物观察录在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常常被我们所忽略。
然而,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一个充满生机和奇妙的生物世界。
接下来,我将与您分享我对周边环境中生物的调查与观察。
我选择的观察地点是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公园。
这个公园虽然不大,但却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包括草地、池塘、树林等。
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
草地上,各种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仔细观察,能看到一些小小的昆虫在草丛中穿梭。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蚂蚁。
它们忙碌地搬运着食物,沿着自己的路线有序地行进。
有时候,还能看到一些甲虫,它们有着坚硬的外壳和独特的外形。
草地边缘,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
花朵吸引了不少蜜蜂和蝴蝶。
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飞舞,它们的身上沾满了花粉。
蝴蝶则姿态优美,它们扇动着美丽的翅膀,在花丛间翩翩起舞。
不同种类的蝴蝶有着不同的花纹和颜色,有的翅膀上有着鲜艳的斑点,有的则是淡雅的色彩。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公园的池塘边。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一些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这些小鱼动作敏捷,时而聚集在一起,时而分散开来。
池塘边的石头上,趴着几只青蛙。
它们静静地等待着猎物,一旦有昆虫靠近,就迅速伸出舌头将其捕获。
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些浮萍和水草。
浮萍随着水流轻轻晃动,水草则在水底摇曳生姿。
池塘边的树上,栖息着不少鸟类。
有叽叽喳喳的麻雀,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树枝间跳跃。
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它们的叫声清脆悦耳。
有时候,还能看到一只啄木鸟在树干上啄个不停,寻找着隐藏在树皮里的虫子。
除了这些动物,公园的树林里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
有高大的乔木,如杨树、柳树;也有低矮的灌木,如冬青、月季。
乔木的树干粗壮,枝叶繁茂,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灌木则开满了花朵,为公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蜜蜂和蝴蝶在采集花蜜的同时,帮助花朵传播了花粉,促进了植物的繁殖。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背景介绍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复杂性。
本文将围绕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展开讨论,包括调查方法、意义和相关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
二、调查方法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观察生物的栖息地和行为习性,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2.摄像头监测:设置摄像头对特定区域进行监测,记录生物的活动情况。
3.生物标本采集:采集植物标本或动物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
4.生物声音识别:利用录音设备录制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声音,并进行鉴定。
5.DNA检测:对采集的生物标本进行DNA检测,确定物种的遗传信息。
三、调查意义1.生态平衡:了解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可以帮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2.环境保护:通过调查生物能够发现濒临灭绝物种或有潜在危害的生物,以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3.科学研究:调查结果可以为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推动相关科学的发展。
四、环境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有助于保护生物栖息地,促进物种多样性的维护。
2.减少人类活动干扰:限制开发、减少污染和破坏,保护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教育宣传:通过教育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4.跨国合作:跨国合作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五、结论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是了解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严谨的分析和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我们可以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希望本文对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有所帮助。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2. 调查方法及技巧。
3. 周边环境生物的调查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2. 调查方法及技巧。
四、教学难点:1. 调查方法的运用。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PPT、调查表格等资料。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调查区域。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 学生分享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二、讲解调查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调查方法及技巧,包括观察、记录、分类等。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分组调查(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调查区域。
2. 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如尊重生物、保护环境等。
3. 学生开始调查,记录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种类。
四、总结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调查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如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状况等。
五、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2. 学生提出保护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
3. 教师总结并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2.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其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和保护措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七、实践活动(15分钟)2. 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如尊重他人、安全第一等。
3. 学生开始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八、分享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回到教室,分享实践活动成果。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2.学会使用简单的调查方法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3.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1.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2.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1.如何进行简单的生物调查2.如何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1.讲授2.组织实验、观察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和自然是有什么意义的。
2.通过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20分钟)1.把学生分成小组,以班级周边为选题,安排一次调查活动。
2.让学生观察班级周边环境,记录下周边出现的各种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等。
3.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记录到调查表中。
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0分钟)1.让学生根据调查表上记录的数据,总结各类生物在周边环境中的种类和数量。
2.分析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食物链、共生关系等。
3.讨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总结(5分钟)1.整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周边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的平衡。
2.帮助学生理解并传达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本节课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简单的调查方法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享调查结果以及分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作业以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并根据分析结果,撰写分析报告。
专题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基础巩固1.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清华附中对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 推测法B. 调查法C. 比较法D. 模型制作【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题关键是熟知调查的基本方法、一般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解答】科学调查的步骤: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有序的调查方案→实施实验调查方案,并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
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
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清华附中对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及习性,他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A. 观察法B. 实验法C. 调查法D. 模拟法【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题关键是理解观察法的过程和要求。
【解答】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本能及习性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3.我市某些学校不重视对学生用眼卫生的科学指导,导致在校学生近视率大幅上升。
为有效保护学生的眼睛,首先要准确了解学生近视的原因,你认为应选用()A. 观察法B. 测量法C. 调查法D. 实验法【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调查法的概念是解答的关键。
六年级生物上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完整性;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通过引入生动的生物故事,图片展示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互动探究: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如“如何准确分类生物?”“观察生物时需要注意什么?”等,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和观察技巧。
1.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理解,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师需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表现,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学生的合作能力:调查活动需要团队合作,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列举三种生物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们的应用场景;
-观察教室内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撰写一篇关于教室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报告。
2.教学方法:采用独立完成、互评互改、教师指导等方式。
3.教学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相互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教学目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调查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合作完成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珍惜生物资源,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尊重生命,关爱动植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七年级生物上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需掌握如何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解释,并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2.难点:调查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观察困难、数据记录不准确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指导。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索欲望和动手能力。在生物学科方面,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但对调查方法和实践操作相对陌生。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设计一份简单的生物调查问卷,让学生学会如何设置问题和选项。
2.给出一份调查数据,让学生练习整理成表格、图表,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某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以下总结: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生活着哪些生物?它们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3.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以下内容:
要求:报告字数不少于500字,配以清晰的图表和图片,以展示调查过程和成果。
2.设计一份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海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调查结果和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宣传海报,旨在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2.掌握观察生物及其生境的方法技巧;3.能够初步掌握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观察生物及其生境的方法技巧;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地进行生物调查;2.如何保护生物及其生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诱发学生对生物的观察,让学生自由言说已经发现了多少种生物,哪些生物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学习新知(15分钟)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如何观察生物及其生境;4.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的方法。
3. 生物观察(20分钟)利用学校周边的树林或公园进行观察。
导师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观察的对象并在班级内组织学生自由探索生物及其生境。
观察时要注意生物的大小、颜色、行动方式等特征,并收集一些生物标本。
4. 调查生物种类(2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样本,记录发现的生物种类及各生物的数量,了解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并对生物分类进行初步了解。
5. 总结与归纳(10分钟)导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观察过程,总结观察中学到的方法及技巧,应用学到的知识对观察的生物和生境进行归纳总结。
在结束时,导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及其生境。
五、课堂作业(10分钟)学生自主化探索生物多样性,观察周边环境,收集不同生物的图像,创建一个以图像为主的PPT或其他展示方式,将他们观察到的生物及其生境呈现到课堂上。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生物及其生境,了解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重要性,并初步掌握了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的方法。
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生物观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且增加了他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自然保护的意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学设计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学生能够描述周边环境中的常见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能力目标(1)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周边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周边环境中常见生物的识别和记录。
2、教学难点(1)如何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2)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提前勘察周边环境,确定适合学生进行调查的区域。
(2)准备调查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镜、笔记本、笔、相机等。
(3)制作教学课件,包含调查方法的介绍、常见生物的图片等。
2、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
(2)分组并推选组长。
五、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和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讲授调查的一般方法(10 分钟)(1)教师讲解调查的目的、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方法。
(2)介绍调查的步骤,包括选择调查地点、制定调查方案、准备调查工具、进行调查记录等。
(3)强调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保护生物和环境等。
3、分组讨论并制定调查方案(15 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推选组长。
(2)各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周边环境信息,讨论确定调查的地点和对象。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的时间、路线、分工等。
4、实地调查(30 分钟)(1)各小组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
(2)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并做好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小麦和水稻是粮食作物;菊花和牡丹是观赏植物;甘草和田七是药用植物。
这是根据生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A.用途 B.形态结构
C.生理功能 D.生活环境
2.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
3.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一组是( )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
4.下列关系相近的一组生物是( )
A.玉米和大豆
B.鱼和水草
C.空气和水
D.岩石和苔癣
5.生物小组的同学对调查的校园植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雪松、苏铁、水杉、圆柏归为一类,而将香樟、桂花、紫薇、玉兰归为另一类,请问他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A.按照植物的经济价值 B.按照植物的观赏价值
C.按照植物的生活环境 D.按照植物的形态结构
6.下列生物按形态特征划分的一组是( )
A.牛和草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猫头鹰和鼠
7.为掌握水产养殖的现状,某研究小组先后到寿光、寒亭、昌邑等地,考察了解养殖场,走访相关养殖人员。
这种生物学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8. 2010年我国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口普查是一种调查方式 B .普查前要制订合理的普查方案
C .普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各项数据
D .由于人口太多,可以根据原有数据进行估算
9.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 。
10.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
下表是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表,请仔细分析并回答问题:
次 数
时 间
全国人口
总数(亿) 占人口百分比
年 增 长
率(%)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第三次 1982.7.1 10.319 51.50 48.50 106.30 2.10 第四次 1990.7.1 11.600 51.60 48.40 106.60 1.48 第五次 2000.11.1 12.953 51.63 48.37 106.74 1.07 第六次 2010.11.1
13.705
51.27 48.73 105.20
0.57
(1)我国人口普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历次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 .实验法 B .观察法 C .调查法 D .测量法 (2)请在右边坐标图中画出第五次普查的全国人口总数直方图。
人口总数(亿)
10 5
15 20 次数
第三次 第四次 第六次 第五次 10.319
11.6
1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