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第1课时新版语文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 《废墟的召唤》 (共27张PPT)
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
2.通过了解历史,研读重点句段领悟文章的主旨;通过品读,体味课文 含蓄隽永、贴切生动的语言。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增 强作为新时期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增强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字词积累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 1—3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即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 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 史。 • 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向全社会的呼唤 ,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 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句段赏析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一留一”的声音。我忽然醒 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 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 开放的大潮中,读来耐人思索。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晚霞映照下的景色,如醇香的美酒一般 使人沉醉,又如奇幻的梦境一样朦胧、美妙。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字词积累
2、解释下列词语: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许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走近作者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1984年当选为中国 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丁香结》。其中《 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 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 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
遵义专版201X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材课件语文版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 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日 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的 小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勃 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 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献 付出,尽到责任。这正是作者对现 实的思索。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 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她与年轻人的辩 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 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 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作者简介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 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 《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著作 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 《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 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 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 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 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分,找出描绘夕照景色 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义。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 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 的鲜明的对比。
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 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 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 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 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 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 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 潮流之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语文版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12)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2
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 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 公顷),比颐和园大出近千亩。是清代 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 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 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 在此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 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 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 掠焚毁。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拟人句: 依然寂寞地站 着……这蒙受了奇 耻大辱的废墟,只 管悠闲地、若无其 事地停泊着。
比喻句: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 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 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 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 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 人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 对这一段历史的凝固的沉痛 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 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11
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3)________
方。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迤逦 :曲折连绵。 (5)________ 嗫嚅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6)________ (7)凭吊: 。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
(8) 如泣如诉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 (9) 关心。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10)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1)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教学课件
contents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语言表达技巧指导•思考与练习设计•课程总结与反思目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选材依据教材分析选材依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安排与时间规划课程安排时间规划导入环节5分钟,阅读环节10分钟,讨论环节15分钟,探究环节10分钟,小结环节5分钟。
总计50分钟。
《废墟的召唤》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本文写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探索成为时代主题。
作者背景宗璞,当代女作家,以创作小说见长,同时也涉足散文、评论等领域。
她的作品多关注人性、历史等主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文本结构梳理与段落大意概括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7段)第三部分(8-10段)第四部分(11-13段)“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废墟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废墟是破败、荒凉的象征,让人感到沉重和压抑;另一方面,废墟又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关切。
要点一要点二“我想,不管它修得如何精美,都不如任凭它在风雨中尽显破…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保护的态度。
作者认为,与其修建精美的仿古建筑来掩盖历史的真实面貌,不如让废墟自然破败,保留其历史原貌。
这样才能让历史得以真实呈现,让生命得以自然发展。
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关键语句解读及情感表达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及价值取向探讨历史观01文化观02人性观03相关历史事件回顾及影响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重建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废墟与重生类似主题作品比较阅读推荐《圆明园的毁灭》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废墟主题作品,加深对废墟与重生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写作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理解废墟与重生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语文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1.3 废墟的召唤(宗璞) 课件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 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 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 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 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 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废
墟
景
的
融情于景
召
唤
主旨
我来梳理结构:
• 一.(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二、(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铭记 历史,改造历史,推动祖国的变革和发展。
作业:完成名师 第3课
温馨提示:按红日、西山的 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从而体 现出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 的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 了春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 一朵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 焕发出勃勃生机。
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发达,同样 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 这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思索
三、(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 前面自我情感的抒发,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 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四、(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我来分析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2.找出(2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
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 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 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 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 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民族 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 含义和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 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 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 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 族复兴而奋斗。
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教学课件(97张)
当时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 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 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见, 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 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 章——《废墟的召唤》,今天就 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 我们她对废墟的印象,看看她再 废墟面前所激发的思考。
“废墟”——圆明园的景
情融 “召唤”——改革,振兴 于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 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 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 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 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 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景
主旨
景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绘 荒凉)
•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 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 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 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 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 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 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 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 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 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 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 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 营而成。
主旨
号召全社 会的有志 之士,尤 其是青年 人。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 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 奋斗。
矛盾中挣扎
• 作者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年轻人 的矛盾心理。
• “匹夫有责” •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 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在世界的一隅, 存在着人类的一大 奇迹,这个奇迹就 是圆明园。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 族所能幻想到的一 切都汇集于此,只要 想象出一种无法描 述的建筑物,一种如 同月宫似的仙境,那 就是圆明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新版)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3.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
【答案】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 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
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 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
部分来自《点拨》
5.嗫嚅: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6.迤逦: 曲折连绵。 7.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8.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例句:他 慷慨激昂踏上不归路,称不会无为而治。
部分来自《点拨》
9.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例句:这件事不是他的错,所以他理直气壮地与妈妈理论 起来。 10.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例句:马年已经到来, 纵然我们无法预见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圈将发生什么,但从 过去一年里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中依然可以窥见端倪。 11.暮色四合: 形容天色变得黑暗,多指夜幕降临。例句:暮色四合时分,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复活”了。
日斜阳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
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树。作者渲染这一派荒 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只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 古之幽情,更多的是通过对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来抒发内心 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
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
部分来自《点拨》
2.【难点探究】怎样理解“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答案】“我”与年轻人对话的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
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心境的写照。 对话是以年轻人的自言自语开始的,言语里隐含着悲苦与 无奈。而“我”则期待有人来改写废墟的耻辱史。年轻人提出 了疑惑:“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 个我尽责任?”仔细分析,这疑惑里面包含着没有目标、没有 方向的苦恼。面对年轻人的疑惑,“我”忽然获得灵感,“那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 就有对自然的感悟,就 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 由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 辱的历史,那大水法、 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 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 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 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 “留——留——”的风 声,作者深有感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探讨以下问题: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画出这一 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 深刻的印象。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找出描画夕照风景的 段落,说说每段风景描写的特点、含义。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 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 的鲜明的对照。
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 泽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鲜明的对照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 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 表。
• 圆明园是废墟,是 历史的见证,凭吊 它,怎能不引发人 们深刻的思考?面 对废墟,作者感慨 万千,她感悟到了 “废墟的召唤”, “废墟”召唤的是 什么?
•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 有着密切关系,结 构是思路的外在表 现情势。本文是如 何安排结构、组织 材料的呢?读完全 文,我们不难发现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 为写作顺序,请理 清文章的脉络,划 分层次,归纳大意。
1.阅读第一段,画出风景描述部分,指出 其作用。
第一段描画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
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 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 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了奇耻大辱 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5.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含 义和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 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 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 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