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态课”,靓丽思想品德课堂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新课改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本文先从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展开讨论,进一步分析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现状,最后探索了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生生活法制意识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会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仅仅依靠课堂中的系统学习,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不能够形成和健全的。
因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实施,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无法清晰地明辨是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断探索形成时期,此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这门课程不像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德育的渗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探索适应本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要求的科学的教案,从而保证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运转。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新的尝试。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门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建立在社会生活中,因而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
回归生活,以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素材,这种就地取材的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枯燥乏味。
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1.与生活联系不密切。
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大多教师眼中都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加之学校缺乏专业的相关教师,这门课通常由其他教师担任。
常态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常态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作者:吴宝席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9期在省评估团一行来我县进行“教育现代化示范县”评估验收时,我校被列为评估考察的学校之一。
评估检查的项目很多,听课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县教研室和学校决定由我为评估团上一节思想品德课。
接到任务后感到很兴奋,在兴奋之余又有些紧张。
到底该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的想法是:立足常态,上一节朴素的真实的思想品德课。
无需挑选教学内容,无需作精心安排,就按教学进度,复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三框题《学会合理消费》。
而且不用多媒体课件,就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课。
没想到,我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一致反对。
课堂的精彩仅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出奇制胜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吗?课堂的美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涌动、智慧的碰撞和会心的交流中,应该少一些形式上的花哨,少一些教师的个人“秀”,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
如果听课的教师能把注意力从欣赏执教者个人转为关注课堂的互动与进程,从关注课堂教学形式转为关注教学的本质,转为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收获,这是不是一种进步呢?我决定就按自己的想法上这节课。
在这节课上,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也没有任何视频资料的辅助,更多的是学生的即兴辩论、即兴小品,问题探究,互动交流,师生间的即兴互动,在这一堂看似平淡的课上,学生们尽情地表达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尽情地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袒露了他们的感悟体验,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师生的智慧得到彰显,学生能力得以展示,德性得以升华,思想问题得以充分暴露,行为习惯得以矫正,自然、灵动的课堂唤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开启了学生情感的心扉。
课后,听课领导和教师充分肯定了这节从“典型课”走向“常态课”的教学行为,认为“这是一堂简约、朴实、有效的课,真实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本质内涵,在常态下体现了灵动和思考,体现了真实的学习进程和结果,值得提倡”。
而我通过这堂课,可谓收获颇丰,感慨颇多。
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追求
胡云婉老师“六有”
有 魂——注重价值引领,导向正确正确 有 神——教师充满激情,学生思维活跃 有 序——结构思路清晰,教学过程顺畅 有 生——预设生成相融,课堂生成精彩 有 色——教学特色鲜明,展现风采魅力 有 效——目标达成到位,学生学有所获
什么是教学立意?就是教学中提炼和确立内容的主旨, 它包含教师的理解能力、思维深度、教育理念等要素,是教 学的统帅、灵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有实效、有价值的关键 。有效而富有价值的教学架构,更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 引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高度。
如何做到立意提炼,价值引领
1.“基于文本”——落实教学,达成目标 2.“整合文本”——精心设计,归纳提炼 3.“超越文本”——优化架构,提升立意
怎样做到从“有效”走向“优质”?
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设计
❖设计——演绎 ❖预设——生成
课堂教学“七度”
设计精度——板块推进,创意架构 价值高度——立意提炼,思想引领 情感深度——触动心灵,注重体验 生活广度——立足生活,力求本真 思维跨度——问题导引,疑起疑落 活动效度——情境创设,高效参与 拓展宽度——超越文本,整合延伸
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 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 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
1983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倡议在 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
目前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法;90 年代,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的验。
例:《生命可以永恒吗》3 例:《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
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
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忽视学生主体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 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②轻视学生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
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论文
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初探摘要:当人们把眼光开始从公开课转向常态课时,怎样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成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两点很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从我自身的教学体会中,探讨总结我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
在此背景下,教育者不断关注“常态课”,不断探索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打造有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我校也一直在探讨、研究、实践学科课堂的优化管理,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打造高效课堂。
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重要。
一、打造高效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转换师生角色先进的课改理念是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它犹如我们航行中的风向标。
它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要主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温馨的课堂氛围,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被放在副科的位置,课堂秩序、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作为班主任,我把自己的班作为实验班,其他5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学习态度对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影响很明显。
2024年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的重要阶段。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围绕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以下是对本年度思政课建设工作的总结。
一、思政课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2024年,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方面,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们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政课建设的专业能力,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改进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支持。
我们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政课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二、思政课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为了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我们在2024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创新。
我们引入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线上互动讨论和在线测试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也积极推行跨学科教学,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
三、思政课建设与本科教育相结合在2024年,我们将思政课与本科教育相结合,加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政课素养和综合能力。
我们通过设置思政课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四、思政课研究和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在2024年,我们加强了思政课的研究和评价工作,不断完善思政课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和座谈会,深入研究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思政课的教育质量和效果。
同时,我们也完善了对思政课的评价机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全面、科学的评估。
五、学生思政课参与度提高在2024年,我们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学生思政课的参与度。
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开展学生优秀思政课作品的征集和展播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设计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思政课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课堂教 学; 生命活力 ; 思想品德
中 图分类 号 : 6 3 G 3.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92 7 1(0 91— 07 0 19— 7 20 )5 0 5 — 2 1
随 着新 课 改 的 推 进 。 堂 教 学 仍 然 是 “ 切 为 了 每 课 一 个 学 生 的发 展 ” 的主 阵地 。 如何 让 思 想 品 德 课 堂 充 满 生 命 活 力 , 学 生 能 够 自由地珍 爱 生 命 、 得 知 识 、 展 使 获 发
一
能力 , 最根 本 的就是 必 须 在 课 堂 回归 生 活 的 同 时 转变 教 师 的教 学 观 , 学 生 真 正 成 为 课 堂 的 主人 . 课 堂 主 体 让 把 地 位 真 正 还 给 学 生 。 课 堂 时 间 还 给 学 生 。 课 堂 思 维 把 把
空 间 还 给 学 生 , 出 初 中阶 段 政 治 课 的 “ 突 品德 ” 位 。 地 以 营造民主、 等 、 平 和谐 的课 堂氛 围为 前 提 . 唤起 学 生 个 以 体 发 展 需 要 为 核 心 , 学 生 在 学 习 中享 受 美 好 、 受 过 以 感 程 、 验 成 功 为 基 本 特 征 。 者 在 营 造 充 满 生命 活 力 的 体 笔 绿 色生 态课 堂 方 面作 了以 下有 益尝 试 : 植根 真 实 生活 。 归常 态 教学 回 在 过去 的很 长 一段 时 间 里 。 堂教 学 的育 人 目的 常 课 被功 利 性 目的所 取 代 。 升学 考 试 的 压力 迫 使 教 师 把 单 一 传授 双基 作 为课 堂教 学 的重 头戏 。 把考 试作 为 手 中 的“ 法 宝 ”为 获 取 好 的考 试 成 绩 , 堂教 学 逐 渐 远 离 了常 态 。 。 课 方 面是 学 生 的学 习被 无 休 止 的练 习 和 单 调 重 复 模 式 化 的过 程 所 取 代 。 学 习过 程 中缺 少 了 自主 设 计 、 在 自我 体 验 , 生 享 受 不 到 学 习生 活 的乐 趣 。 一 方 面 是 教 师 学 另 为 了追 求所 谓 的价 值 ,在 强化 课 堂 教 学模 式 的 同 时 , 研 究课 、 竞赛 课 更 是 远离 常 态 。 力做 课 , 力 演课 ,年轻 倾 努 “ 化 、 员 化 ” 一 些 公开 课 评 比的潜 在 条 件 。 这些 示 范 演 是 当 性 的课 堂教 学 以花 哨 的教 学形 式 、 水 不漏 的预 设 环 节 滴 和精 彩 细致 的过 程 展示 赢 得 “ 家 ” 好 评 时 , 疑 对非 专 的 无 常 态 的课 堂 教 学起 到 了推 波 助澜 的作 用 论 是 程 式 化 无 的课 堂教 学 还 是表 演 性 的课 堂教 学 . 生都 无 法 去 体 验 师 知识 本 身 所 具有 的魅 力 , 无法 在 寻 求 知识 的 过程 中更 充 分地 展 示 自我 。 在 思 想 品 德 课 堂 教 学 艺 术 中 , 根 生 活 , 重 师 生 植 尊 的实 际需 要 , 回归 课 堂 常 态教 学 是 其 重要 特 色 。 这 里 , 在 课 堂 教 学 是 师生 的重要 生 活过 程 ,教 师 不 再 是 演 员 。 不 再是 “ 育 工 厂 ” 流水 线 生 产 员 . 是一 个 个 鲜 活 的有 教 的 而 个性 、 有智 慧 、 理 想 的 生命 : 生不 再 是 容 纳 知 识 的 容 有 学 器和等待统一切割的“ 教育产品” 而是一个个快乐 自由 。
让公开课美得更真实,让常态课美得更精致
让公开课美得更真实,让常态课美得更精致苏轼在他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们的课堂教学亦如同“西子”一般,精彩的公开课一如它明艳的雕饰,优质的常态课一如它清新的点染,各有各的美.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清新而不失明艳,靓丽又不失自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让“公开课”美得更真实1. 公开课应去除浮华与虚假我们通常所领略到的公开课大多是相对比较成功的,它凝聚着执教者以及他身后整个“制作团队”的心血. 可是,公开课如精雕细琢的“美女”一样,往往在“惊艳”之余,美则美矣,不够真实.我曾听过一节“平移和旋转”,毋庸置疑,这绝对是一节精心打造过的“美女级别”的公开课. 执教老师具备不错的教学基本功,课堂上,教师妙语连珠,学生畅所欲言,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但课前的一个小插曲却让这堂课失色不少:任教老师做了一个手势,班主任心领神会地走了进来,领走了坐在前排的一个男孩. 原来那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老师让他离开课堂的初衷就是不让他在教室里影响他人上课. 或许,这名学生平时真的很可恶,时常会扰乱课堂;或许,这名学生真的缺乏学习能力,根本无法在课堂上获取知识.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也是一个鲜活的人,他也有权利参与学习!老师的做法让这节课黯然失色,不再真实!那个孩子再多愚笨,也有自尊,即使他不懂什么是“自尊”,他也会因此而意识到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甚至为此受到别的孩子的轻视. 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完美”,而牺牲课堂的“真实性”,真的不值得!说到底,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公开课是为学生服务的!2. 努力展现公开课真正的“美”当下,由于公开课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它已经变味了,并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 失真、作秀、高负担、低效率这些通病使得公开课的课堂脱离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蒙上了不必要的表演色彩,中看不中用,公开课也给教师乃至教师所在的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带来了过重的负担.所以,我们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 正如妆容可以精致但不可妖艳一样,开课者不要过分夸张华而不实,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让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避免失真、作秀,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二、让“常态课”美得更精致1. 常态课具有自然美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 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为本;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发展水平,灵活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对教学参考书某一个内容的课时灵活安排;常态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它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可行性,即使在这过程中他们出现了一些差错,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 常态课切不可太随意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常态课研讨活动,听到了一节“认识吨”,算是一节很“家常”、很“常态”的课. 整节课,完全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几乎等于“灌输式”教学. 很多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感知的部分也仅仅是走过场一般蜻蜓点水,匆匆而过. 另外,教师的语言不够科学,显得随意,不拘小节. 比如老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一群轻重不一的小动物过限重1吨的小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质量单位的计算深化对吨的认识,但是老师在设计这道题之前忽视了一个细节化的问题,即“过桥不必同时并排走过”,这样“限重1吨”的要求也就没有意义了. 其实老师在备课时只要再细致一点,设计题目时再仔细一些,将“过桥”改为“坐船过河”或是“乘坐电梯”,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因此,常态课绝不等于无须充分准备的课,我们所追求的常态课是教师基于现实的资源条件,经过精心到位的准备,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的丰富而灵动的课.我认为一节优质的常态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朴实不粗糙. 常态课不可能像公开课那样,集众人的智慧于一身,但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应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形式可以简单,但绝不能粗糙. 该讲的就讲,该练的就练;该告知的就告知,该探索的就探索;该发散的就发散,该集中的就集中.第二,扎实不空洞. 好的常态课不回避扎扎实实的训练. 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有层次,及时点评抓重点,要真正抓住知识的关键处、认知的冲突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常态课的效益.第三,真实不浮躁. 我们的常态课有预设,有生成,有出乎意料的精彩与遗憾,我们应真诚面对这份真实,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我们的真实,及时弥补我们的遗憾. 与同事商讨,向专家请教,在提高常态课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总之,我们的课堂需要公开课的激情与丰满,同样也需要常态课的清新与自然. 无论是何种状态下的课堂,40分钟里的每一秒都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要用上公开课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常态课,用常态课的心态来上公开课,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如西子一般淡妆浓抹总相宜!。
构建“品德生长”的生态课堂——教育的本义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追求
于一体的学科 。 兼具育人( 育智 、 育德 ) 能 、 功 社会服务功 能 。思想品德课 堂是人的精神生命 、 道德生命 和人格生 命养成 、 超越 的地方 。 “ 生成” 所以是德育生态课 堂的特性之一 , 思想品德 “ 生态课堂” 强调的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的 自在 、 自为 的 状态 , 寓德育于无痕 , 还原思想 品德课教学 的本质属性 。 使课 堂成为学生精神交流 的场所 , 成为师生生命情感 交 流、 心灵 对话 、 理想守望 的家园。 在新 课改背 景下构建 促进 品德 “ 长” 生 的生态课 堂 符合思 品教学的内在本质属性 , 建构生态 的思想 品德课 堂是思想 品德教学的必然要 求。 二、 当前思品课堂中“ 非生态 ” 象透析 现 此前 , 我们在本校初一 到初 三的学生 中组织 了一 次 有关 “ 中思想 品德生 态课 堂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 问卷 初 , 法、 访谈法 , 0 名学生 中进行 了调研 , 在2 0 经过 对抽样 的 综合分析 , 我们发现 当前初 中思想品德课堂 中存在严 重 生 态失衡 现象。 当前 的思 想品德课堂 ,存 在着教学超 载、 关系失衡 、 力控制 、 权 压抑个性 、 脱离 实际 的种 种 非 生态现象 。课堂教学却 出现 了较为严重 的“ 水土流失 ” 、 营养不 良、 生态失 调 、 压抑个 性 、 去灵性 、 失 远离 生活 的 种种非生态现象 。在问及 “ 能否积极调动思 品知识解 释 社会 或生活 中的现象 ” 回答 “ , 一贯 ” 占6 %, 的 . 回答 “ 5 偶 尔、 5 “ 不喜 欢 的占2 . , 55 %”需要 说明 的是 , 这一 比例在 不 同任 课教
三 、 归与转 向: 想品德“ 复 思 生态 课 堂 ” 构 建 的
基于这种对教育的理解 , 我们说 “ 生态课 堂” 就是学 生生命成长 的绿洲 , 生态课堂就是促进 生命 自然和谐发
回归“常态课”,靓丽思想品德课堂
回归“常态课”,靓丽思想品德课堂摘要:新课标下,各种思想品德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纷纷亮相,彰显着品德课教师的不懈追求,也让诸多教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细细体会和品味这些课中行云流水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情感是否有假,是否适合于教师平时所上的“常态课”,让人有诸多“迷茫”。
试从公开课教学中的“迷茫”现象切入,谈谈教师应如何回归“常态课”,追寻靓丽的思品课堂。
关键词:公开课;现象透视;常态课;境界追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十分陶醉,但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执教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于不顾,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
有些课,表演成分很浓,一堂课就像精心筹划的电视剧,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有些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多大的触动;有些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可谓“完美”,但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些课,教师课前早已进行多次排练,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精雕细刻,花样百出……这些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既费时费力,又不能使听课者受益,反而令人反感。
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返璞归真,回归课堂本位教学呢?一、回归“常态课”,追寻靓丽课堂时下,诸多所谓的优质课基本上就是功利性的教学,华而不实。
公开课教学的实质是为听课的教师指明方向,让听课教师听了之后有所感触、有所思考。
所以,公开课应该接近教师平常的教学,也就是回归“常态课”,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这样的公开课才更有实效和意义。
二、攫取生活的契机,演绎常态课堂的真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在进行思想品德“常态课”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活。
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嘉兴市初中《思想品德》常态课观摩活动记实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冯炳麟春光明媚,和风熙熙。
嘉兴市初中《思想品德》常态课观摩活动于2005年3月24日在嘉兴市实验初中多媒体教室举行。
这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开展的新课程实验活动。
来自五县(市)两区的政治教研员、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和几位任该学科的校长共8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本次活动以上午开课和下午互动式研讨两种形式进行。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实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展示的主要形式是上课。
而老师平时的上课,大量的课都是常态下的课。
因而,上好每一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何为常态课?如何上好常态课?这就是本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
为此,本学期开学伊始,在县(市、区)政治教研员工作会议上就商定,确定两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为嘉兴市初中《思想品德》常态课观摩活动开出两堂不是刻意准备的、在正常备课时间内完成备课任务的公开课,作为这次常态课观摩活动研讨的课例。
在开课前一天的下午,即23日下午两点钟以后,将在次日上午开课的老师获取开课的课题并开始着手备课。
并要求次日上课前将设计的教案印发给参加观摩活动的老师。
与老师平时的备课一样,可以使用教学参考书,可以翻阅书报杂志,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可以制作CAI多媒体课件,可以与同事商量讨论教学设计方案……,备课的时间和条件完全是常态下的。
承担开课的分别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海宁宏达初中孙良胜老师和嘉兴市实验初中的傅惠瑾老师。
开课的课题分别是湖南版教材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三单元走进小康时代第一节《感受小康》和第二节《改革开放富起来》。
两位老师的课,虽然没有制作像各类优质课比赛中那样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没有时髦的小品、相声等表演,也没有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甚至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是,两位老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互动,朴实无华的教学风格,有序的教学思路,充分应用学生资源、教材资源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论文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镇江市丹徒中学江苏镇江212000)摘要:我认为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的不竭动力,不失为一条上“活”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生动更精彩”的有效途径。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幽默化;教学过程情感化;课外活动常态化。
一、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生动精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品德课必须生动精彩,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理论的兴趣,为上好思品课奠定基础。
(二)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
如果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增强思想品德课堂趣味性、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益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三)现行教材为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提供了依据。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改变了过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上好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效益。
让时政课常态化 打造魅力思品课堂
让时政课常态化打造魅力思品课堂摘要: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效开展时政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养成亲近社会的良好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受益终生。
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做到:有实效,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标;从当前的时政热点出发,具有时代性;创新形式、活学活用;选用最切合学生实际的素材。
关键词:时政课;时代性;活学活用;学生实际《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极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有效开展时政课,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补充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时事材料,并与思品课教材密切结合,积极开展时政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贯串时政内容,让时政课常态化,避免出现那种“为时事而时事”的功利性的“死记硬背”“临时突击”等误区。
为使时政课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具体操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务“实”,即有实效、有用,要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时政课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用什么”“用多少”“怎样用”等问题,真正让教学目标引导和控制时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最近的一次“时事快报”:“皮革奶列入农业部黑名单”事件。
我就特别注意考虑“用什么”“用多少”“怎样用”等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介绍了政府的处理、表态,“皮革奶”的危害及时得到控制、消除的事实,让学生明确“国家重视保护人民的权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观点,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同时,也让学生懂得邪不压正、诚信经营的重要性等道理。
但我简略、淡化了“皮革奶”如何制作、如何暴利等“阴暗”的详细情况,以免误导学生。
返璞归真追本溯源——打造原生态的思想品德课堂
常 态 课 与 公 开 课 的 关 系 ( ) 么 叫做 “ 1什 常态 课 ” ? 所 谓 常态课 . 是 : 就 “ 平平 常 常 . 持 良好 的心 态去 上好 的课 ” 保 “ 实事 求是 的课 . 日常 的课 。 符合 教学 要 求 的课 。” “ 返璞 归 正、 映教 学 本质 、 常状态 的课 。” 反 正
关键词: 政治教学 常态课 公开课 :
一
≯
。量 一
. -
l_ . l_ : 董。 | I
若要 用 现今 流行 的 时髦 的教 法 来衡 量 我们 学校 里 面 的一 些前 辈 政 治老 师 的示范 课 。 他们 也 许都 够 不上 优质 课 , 我也 正 是从 他 但 们 的课 堂上 有 了一 种感 觉 . 那就 是好 课 总是 常态 的 . 因为 只有 在 常态 中才能 根本扭 转学 生 只重学 会而忽 视会 学 的习惯 教育 要 面向全 体学 生 . 学研 究 当然 也要 面 向 占课 型大 多数 教 的 常态 课 。常态 课 的教 学研 究 搞好 了 。 学水 平上 去 了 . 教 整个 学 科 的教学 质量 也就 上去 了 。关 注常 态课 比关注 精品课 更 实在 、 更 基础 、 更有 现 实意义 。( 当然 。 当的进行 精 品课 的研 究也 是可 以 适 的 , 不 能过分 ) 但 。时代 的发展 呼唤 常态课 的研 究 。 三 、做好 有营 养的 家常 饭” “ 有 人把公 开课 比作 是盛 宴 , 而常 态课 则 是家 常便 饭 . 家常饭 虽 比不 上盛 宴好 吃 。 但吃 的 时候 多 , 以 。 管 简单 , 也 不能 缺 所 尽 但 少 营 养 。怎样 才能 做好 有营养 的家 常饭 呢? ( ) 清思 路 。 1理 能简则 简 在 政 治开 卷考 试 的新 形 势下 .学生 对于 政 治学 科显 得 那 么 “ 漠不 关 心 ” 总认 为政 治 考试 时 翻 翻便好 了 。 , 因此 上 课 也爱 听不 昕 。基 于这种 状 况不 少老 师 上政 治课 时千 方 百计 增 加 “ 味剂 ” 调 以试 图引起 学 生的兴 趣 , 动其 积极 性 。的确课 堂上气 氛 活跃 了 调 不少 , 可学 生 往 往是 要 记 住 的没 听见 , 要 记 的 却 记得 牢 牢 的 。 不 面对 这样 一种 状况 。 师 应 当使课 的思路 力求 清 晰 . 教 过渡 地 方力 求 简单 , 样 一来 既 能使 大部 分 同学 能够 领 会到 教师 的要 求 。 这 也 能 为学 生 提供 更 多 的时 间来 操练 。剪 掉那 些 不利 于 学生 数 学素 养 提高 的额外 “ 营养 ” 。其 实这 也 似乎是 “ 淘米 ” “ 、 洗菜 ” 的学 问 . 在“ 营养 ” 丢失 的情 况下 , 不 尽可 能把 多余 的“ 废话 ” “ 节 ” 、环 洗掉 。 尽 量压 缩 中看 不 中用 、 拳绣腿 的东 西 . 究 朴实 真 切 的教 学风 花 讲 格。 创 设情 境 导人课 堂 已经成 了课堂 教学 的时 尚 。 但是 ~ 堂课 四 十 五分 钟 中 , 们 不应 该把 很 多 的时 间花 在 了情境 创 设 . 我 问题 引 进上 , 有胜者 。 更 上课 已经 十 几分 钟 了 。 子还 没 有 接触 到要 学 孩 习 的教 学 内容 , 果是 得不偿 失 。课堂并 非 因为注 入 了时 尚的 因 结 素 而有 效 。 尚只 能作 为追 求有 效 课堂 过程 中的 “ 时 添加 剂 ” 真 正 . 有效 的 课堂 应该 是从 切 合孩 子 的实 际 出发 .进 而产 生 大 踏步 的 增值 效 应 。教学 中 . 管教 学从 师 生平 平淡 淡 的对 话 开始 . 教 尽 但 师 的三 言两 语却 是 四两 拨千 斤 , 藏着 很深 的教 学 内 涵 . 快 让 蕴 很 孩子 产生 了亲 切感 和发 自内心 的学习需 求 。 道是 投其所 好 。 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回归于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回归于生活摘要:在新课改实施加深的今天,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应噶有一个全面的提升。
对于小学来说,小学的教育是他在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教育,所以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同时在素质教育上也要加大教育力度,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加强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帮助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应用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6-089-01引言:小学生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确实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总要阶段,在对于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是有着重要含义的,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发展期,对于刚刚认识和接触社会生活的小学生来说,思想模式和道德意识刚刚出现,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有着好奇性和学习性,如果错过对于小学生时代的关键教导,对于小学生日后的成长教育来说有着严重的影响。
所以在小学生阶段,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的课堂教育,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观,为小学生的道德成长打好基础。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回归生活:“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途径与策略
回归生活:“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途径与策略作者:鄂秀春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2年第02期摘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人”,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生存能力,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的人。
“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双减”背景下,思政课要“提质增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面对生活、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减”;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回归生活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提质增效”成为各学科教学的目标。
那么,思政课如何“提质增效”?“回归生活”是途径之一。
回归生活是近年来教育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尊重德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是上好思政课必须遵循的原则。
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思政课要与校园生活紧密融合“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心理等学科得以开全上足,思政教育活动丰富多样。
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善于发现更多课程素材,设计好每一次活动。
(一)交流生活经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
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再现生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小组讨论:校园里,你亲身经历或旁观了什么冲突?双方是怎么解决的?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冲突效果怎么样?你同意一味忍让、息事宁人吗?为什么?一味指责、绝不让步的后果是什么?解决冲突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让问题触及学生生活的痛点、难点和疑惑点。
学生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时,就要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开心中疑团,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常态课”,靓丽思想品德课堂【摘要】自从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制并实施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这轮改革中接受了挑战,获得了成长。
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纷纷亮相,彰显着我们品德课教师的不懈追求,也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细细体味这些课中行云流水的节奏,跌荡起伏的情感是否有假,是否适合于我们平时所上的“常态课”,我有诸多“迷茫”。
本文试从公开课教学中的“迷茫”现象切入,谈谈教师应如何回归“常态课”,追寻靓丽的思品课堂。
【关键词】公开课;现象透视;常态课;境界追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十分让人陶醉,但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执教的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于不顾,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
有些课,表演成分很浓,一堂课就像精心筹划的电视剧,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有些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多大的触动;有些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可谓“完美”,但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有些课,教师课前早已进行多次排练,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精雕细刻,花样百出……这些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既费时费力,又不能使听课者受益,反而令人反感。
时下,有人把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比喻为T型台上的时装秀,我觉得这样的比喻最贴切不过。
纵观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堂,越来越多的公开课耍花架子,超赶时髦,追求新花样,致使思想品德教学扑朔迷离、花里胡哨,多了几分浮华,少了几分朴实,多了几分做作,少了几分踏实,表面上看起来很完美,但拨开一切繁华,我们会发现,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着许多“迷茫”的现象。
1.透视课堂教学中的“迷茫”现象舍近求远——在“导入”处的徘徊。
“导课”是思想品德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老师在上课时,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让课“出彩”,课前的“导入”不是开门见山,而是舍近求远,在“导入”处徘徊不前。
“导课”似乎是“胡椒粉”,每堂课都得洒上去,本来可以开门见山的“导课”,却搞得“云障雾遮”“晕头转向”。
长达五分钟的乐曲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一段幽默诙谐的动画只是为了让新课伊始的气氛活泼一些;一则课前游戏只是把其当作是一块跳板,为让学生的心情轻松一些;要不为了制造悬念,故意引导得“语意隐讳”,让学生听得晕乎乎一片;要不新课一开始就讲得过于煽情,使学生迷迷糊糊进入状态。
走马观花——在“课件”上的陶醉。
在不少公开课中,多媒体课件让人眼花缭乱,只要轻点一下鼠标,就会出现色彩斑斓的画面,让学生“乐不思蜀”。
有的公开课成了“满堂播”,一节课里,只用课件,不用黑板,而课件象流星,只有闪耀,没有停留。
学生沉浸在光怪陆离的画面中,教师关注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此时,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者,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学生成了一个缺乏活力的观众,很少有闪耀思想火花的语言。
虽然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大的观赏性,但它抹杀了学生思维的迸发和才华的展现,这显然与新课标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是相背离的。
目迷五色——在“资源”里的淹没。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在公开课教学中,许多教师日趋形成开拓资源的意愿,并且有意识地应用了一些课外的非教材资源,以实现教学的适应性。
但是从教学的现状看,所发掘的资源往往着眼点不一,甚至不加筛选,随意性极大,加之过多地依赖传媒,大量使用网络信息,造成了教学资源的膨胀,使本身有价值的本土课程资源被埋没和闲置。
课堂上,纯粹以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资源为主,被课件牵着走,冗长的资源成了累赘,呈现手段又为单一,课堂没有深度,缺乏生命活力,造成“投入”和“产出”的失衡。
喧宾夺主——在“活动”中的迷失。
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处于“香花无人摘,好果无人采”的尴尬境地。
即使有开展,大多也是“貌似神离”、“华而不实”。
有些课堂,教师为了营造火爆的课堂氛围,一味追求活动的形式化,小品表演、辩论会、现场采访、实话实说……轮番上阵,被教师视为瑰宝请进课堂,整堂课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仔细考虑了一下,有不少活动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的认识和体会很肤浅,只是停留在道德认识的表层上,没有上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因此,煞费苦心设计的活动,只能带来学生情感体验上的无效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矫揉造作——在“情感”上的煽动。
公开课无一例外地都在情感上大做文章,教师特别注重课堂的情感教学,调用了诸多激情大法,致使课堂煽情过多过浓,但无论教师怎么煽情,有些课堂还是让人觉得没有真情实感,老师装腔作势,学生无病呻吟,令人大倒胃口。
有些公开课甚至为了煽情而随意胡侃,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煽情”,给人不真切的感觉。
有些教师为与学生加强感情交流,有过多的赞美学生智慧的言辞,其结果教学常常只到达学生心灵的边缘,或者“望而却步”,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虽然教师煽情的语言可能令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高,但花大篇幅的“煽情”似乎本末倒置。
2.回归“常态课”,靓丽课堂的追寻以上公开课的教学现象,无不说明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正在变味,并且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成为某些功利的工具。
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这些功利性的教学,都导致了公开课的华而不实。
公开课教学的实质是为听课的老师指明方向,让听课老师听了之后有所感触,有所思考。
所以公开课应该接近老师们平常的教学,也就是回归“常态课”,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这样的公开课才更有实效和意义。
那么,如何演绎精彩的思想品德“常态课”呢?作为一名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我时刻在探索,在反思,在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对如何演绎思想品德“常态课”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攫取生活的契机,演绎常态课堂的真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在进行思想品德“常态课”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活。
“常态课”教学,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识,还要将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把握媒体的尺度,演绎常态课堂的精彩。
多媒体是当前最时兴的教学手段,能让道德说教变成耳闻其声、目染其形、身临其境的快乐学习。
恰当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常态课”上演绎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电视网络,也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动画或适合课文内容的录像,将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和观点转化为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相互交融的情境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
优化合理的资源,演绎常态课堂的鲜活。
“常态课”虽然不像公开课那样精雕细琢,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但是,上好一节“常态课”,也要合理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取舍资源,以提高资源的效度。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
教师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也可补充本土化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归根结底,优化合理的教学资源,要看是否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是否植根于生活的沃土,还原给学生一个鲜活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开展有效的活动,演绎常态课堂的乐趣。
“常态课”下的有效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为核心,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
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
开展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悟,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荡起情感的涟漪,演绎常态课堂的魅力。
当前课程改革,教学中情感因素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在实现三维目标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更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已成为课改的重要内容。
“常态课”下教师运用情感教学,要发挥情感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功能,始终以“情”为纽带,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提高情感教学的自觉性,以情感为突破口,讲究育情策略,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完善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增强课堂的实际效果。
因此品德课教学的知识道理传授,要寓理于情之中,以情为基础,又要寓情于理之中,以理为主导,达到情理交融,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总之,追寻“常态课”,聚焦“有效教学”,这是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努力追寻的方向。
我们的教师只有更新观念,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户,引领他们去享受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让学生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会流光溢彩,洋溢着青春与活力。
参考文献[1] 刘兼孔企平.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2] 文喆有效教育及其策略. 人民教育. 2009第五期.[3] 郭彦彦让公开课恢复常态. 教书育人. 2004年第05期.[4] 朱淮透视:思品教学中“迷茫”现象. 思想政治教学.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