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态课”,靓丽思想品德课堂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新课改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本文先从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展开讨论,进一步分析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现状,最后探索了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生生活法制意识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会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仅仅依靠课堂中的系统学习,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不能够形成和健全的。
因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实施,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无法清晰地明辨是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断探索形成时期,此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这门课程不像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德育的渗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探索适应本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要求的科学的教案,从而保证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运转。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新的尝试。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门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建立在社会生活中,因而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
回归生活,以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素材,这种就地取材的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枯燥乏味。
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1.与生活联系不密切。
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大多教师眼中都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加之学校缺乏专业的相关教师,这门课通常由其他教师担任。
『深学立人』思政课的三个鲜明标识
『深学立人』思政课的三个鲜明标识
成洁
【期刊名称】《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1
【摘要】基于“深学立人”主张构建的课堂应具有三个鲜明标识:知识的深刻理解——倡导深度阐释、系统建构的知识及知识价值的充分挖掘;情境的深厚意蕴——倡导关联生活、内涵丰富、理蕴境中的情境;问题的深层设计——倡导指向高阶思维、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本质的问题。
三个鲜明标识的内在机理在于让学习产生“质”的变化,进而让学生深刻明晰学科知识观点,透彻领悟学科思维方法,深入确立正确价值观念,成为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成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2
【相关文献】
1.学深悟透思政课程知行合一课程思政——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2.全、深、新:阐释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最新力作--读《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六要”论》有感
3.媒体深融下打造网络思政课微视频的创新实践——以中国江苏网“E 起学习”思政课系列为例
4.现象·规律·趋势: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三个层面
5.
讲深、讲透、讲活: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提升的三个着力点——以中职思政课“人大代表——肩负人民的嘱托”一课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重要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道德与法治课往往被简单地视为必修课或应试课,而忽略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回归生活,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庭、参与社区服务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作用和价值。
还可以组织一些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做出道德和法律上正确的选择。
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合作。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仅仅由学校来完成,家庭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学校与家长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教育。
学校可以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和内容,引导家长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法律意识。
要注重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更是一种情感教育。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关心和尊重,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守。
只有通过情感教育,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要加强评价和反馈机制。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学校可以开展定期的学生评价、家长评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态度、行为和观念的变化。
也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评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通过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实践和情感教育,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并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发挥作用,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常态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常态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作者:吴宝席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9期在省评估团一行来我县进行“教育现代化示范县”评估验收时,我校被列为评估考察的学校之一。
评估检查的项目很多,听课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县教研室和学校决定由我为评估团上一节思想品德课。
接到任务后感到很兴奋,在兴奋之余又有些紧张。
到底该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的想法是:立足常态,上一节朴素的真实的思想品德课。
无需挑选教学内容,无需作精心安排,就按教学进度,复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三框题《学会合理消费》。
而且不用多媒体课件,就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课。
没想到,我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一致反对。
课堂的精彩仅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出奇制胜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吗?课堂的美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涌动、智慧的碰撞和会心的交流中,应该少一些形式上的花哨,少一些教师的个人“秀”,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
如果听课的教师能把注意力从欣赏执教者个人转为关注课堂的互动与进程,从关注课堂教学形式转为关注教学的本质,转为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收获,这是不是一种进步呢?我决定就按自己的想法上这节课。
在这节课上,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也没有任何视频资料的辅助,更多的是学生的即兴辩论、即兴小品,问题探究,互动交流,师生间的即兴互动,在这一堂看似平淡的课上,学生们尽情地表达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尽情地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袒露了他们的感悟体验,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师生的智慧得到彰显,学生能力得以展示,德性得以升华,思想问题得以充分暴露,行为习惯得以矫正,自然、灵动的课堂唤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开启了学生情感的心扉。
课后,听课领导和教师充分肯定了这节从“典型课”走向“常态课”的教学行为,认为“这是一堂简约、朴实、有效的课,真实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本质内涵,在常态下体现了灵动和思考,体现了真实的学习进程和结果,值得提倡”。
而我通过这堂课,可谓收获颇丰,感慨颇多。
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回归生活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举措。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注重案例教学,开展互动教学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知识,提升其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
结合日常生活案例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对学生生活的积极影响在于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更好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 教学策略, 培养, 学生, 道德素养, 案例教学, 互动教学, 社会实践, 日常生活, 教育意义, 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积极影响.1. 引言1.1 教育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受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
在小学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助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2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道德观念的淡化和法治意识的缺失问题依然存在。
尤其是在小学生群体中,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所以更应该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
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
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忽视学生主体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 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②轻视学生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
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论文
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初探摘要:当人们把眼光开始从公开课转向常态课时,怎样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成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两点很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从我自身的教学体会中,探讨总结我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
在此背景下,教育者不断关注“常态课”,不断探索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打造有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我校也一直在探讨、研究、实践学科课堂的优化管理,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打造高效课堂。
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重要。
一、打造高效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转换师生角色先进的课改理念是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它犹如我们航行中的风向标。
它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要主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温馨的课堂氛围,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被放在副科的位置,课堂秩序、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作为班主任,我把自己的班作为实验班,其他5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学习态度对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影响很明显。
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课堂教 学; 生命活力 ; 思想品德
中 图分类 号 : 6 3 G 3.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92 7 1(0 91— 07 0 19— 7 20 )5 0 5 — 2 1
随 着新 课 改 的 推 进 。 堂 教 学 仍 然 是 “ 切 为 了 每 课 一 个 学 生 的发 展 ” 的主 阵地 。 如何 让 思 想 品 德 课 堂 充 满 生 命 活 力 , 学 生 能 够 自由地珍 爱 生 命 、 得 知 识 、 展 使 获 发
一
能力 , 最根 本 的就是 必 须 在 课 堂 回归 生 活 的 同 时 转变 教 师 的教 学 观 , 学 生 真 正 成 为 课 堂 的 主人 . 课 堂 主 体 让 把 地 位 真 正 还 给 学 生 。 课 堂 时 间 还 给 学 生 。 课 堂 思 维 把 把
空 间 还 给 学 生 , 出 初 中阶 段 政 治 课 的 “ 突 品德 ” 位 。 地 以 营造民主、 等 、 平 和谐 的课 堂氛 围为 前 提 . 唤起 学 生 个 以 体 发 展 需 要 为 核 心 , 学 生 在 学 习 中享 受 美 好 、 受 过 以 感 程 、 验 成 功 为 基 本 特 征 。 者 在 营 造 充 满 生命 活 力 的 体 笔 绿 色生 态课 堂 方 面作 了以 下有 益尝 试 : 植根 真 实 生活 。 归常 态 教学 回 在 过去 的很 长 一段 时 间 里 。 堂教 学 的育 人 目的 常 课 被功 利 性 目的所 取 代 。 升学 考 试 的 压力 迫 使 教 师 把 单 一 传授 双基 作 为课 堂教 学 的重 头戏 。 把考 试作 为 手 中 的“ 法 宝 ”为 获 取 好 的考 试 成 绩 , 堂教 学 逐 渐 远 离 了常 态 。 。 课 方 面是 学 生 的学 习被 无 休 止 的练 习 和 单 调 重 复 模 式 化 的过 程 所 取 代 。 学 习过 程 中缺 少 了 自主 设 计 、 在 自我 体 验 , 生 享 受 不 到 学 习生 活 的乐 趣 。 一 方 面 是 教 师 学 另 为 了追 求所 谓 的价 值 ,在 强化 课 堂 教 学模 式 的 同 时 , 研 究课 、 竞赛 课 更 是 远离 常 态 。 力做 课 , 力 演课 ,年轻 倾 努 “ 化 、 员 化 ” 一 些 公开 课 评 比的潜 在 条 件 。 这些 示 范 演 是 当 性 的课 堂教 学 以花 哨 的教 学形 式 、 水 不漏 的预 设 环 节 滴 和精 彩 细致 的过 程 展示 赢 得 “ 家 ” 好 评 时 , 疑 对非 专 的 无 常 态 的课 堂 教 学起 到 了推 波 助澜 的作 用 论 是 程 式 化 无 的课 堂教 学 还 是表 演 性 的课 堂教 学 . 生都 无 法 去 体 验 师 知识 本 身 所 具有 的魅 力 , 无法 在 寻 求 知识 的 过程 中更 充 分地 展 示 自我 。 在 思 想 品 德 课 堂 教 学 艺 术 中 , 根 生 活 , 重 师 生 植 尊 的实 际需 要 , 回归 课 堂 常 态教 学 是 其 重要 特 色 。 这 里 , 在 课 堂 教 学 是 师生 的重要 生 活过 程 ,教 师 不 再 是 演 员 。 不 再是 “ 育 工 厂 ” 流水 线 生 产 员 . 是一 个 个 鲜 活 的有 教 的 而 个性 、 有智 慧 、 理 想 的 生命 : 生不 再 是 容 纳 知 识 的 容 有 学 器和等待统一切割的“ 教育产品” 而是一个个快乐 自由 。
让公开课美得更真实,让常态课美得更精致
让公开课美得更真实,让常态课美得更精致苏轼在他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们的课堂教学亦如同“西子”一般,精彩的公开课一如它明艳的雕饰,优质的常态课一如它清新的点染,各有各的美.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清新而不失明艳,靓丽又不失自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让“公开课”美得更真实1. 公开课应去除浮华与虚假我们通常所领略到的公开课大多是相对比较成功的,它凝聚着执教者以及他身后整个“制作团队”的心血. 可是,公开课如精雕细琢的“美女”一样,往往在“惊艳”之余,美则美矣,不够真实.我曾听过一节“平移和旋转”,毋庸置疑,这绝对是一节精心打造过的“美女级别”的公开课. 执教老师具备不错的教学基本功,课堂上,教师妙语连珠,学生畅所欲言,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但课前的一个小插曲却让这堂课失色不少:任教老师做了一个手势,班主任心领神会地走了进来,领走了坐在前排的一个男孩. 原来那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老师让他离开课堂的初衷就是不让他在教室里影响他人上课. 或许,这名学生平时真的很可恶,时常会扰乱课堂;或许,这名学生真的缺乏学习能力,根本无法在课堂上获取知识.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也是一个鲜活的人,他也有权利参与学习!老师的做法让这节课黯然失色,不再真实!那个孩子再多愚笨,也有自尊,即使他不懂什么是“自尊”,他也会因此而意识到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甚至为此受到别的孩子的轻视. 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完美”,而牺牲课堂的“真实性”,真的不值得!说到底,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公开课是为学生服务的!2. 努力展现公开课真正的“美”当下,由于公开课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它已经变味了,并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 失真、作秀、高负担、低效率这些通病使得公开课的课堂脱离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蒙上了不必要的表演色彩,中看不中用,公开课也给教师乃至教师所在的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带来了过重的负担.所以,我们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 正如妆容可以精致但不可妖艳一样,开课者不要过分夸张华而不实,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让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避免失真、作秀,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二、让“常态课”美得更精致1. 常态课具有自然美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 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为本;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发展水平,灵活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对教学参考书某一个内容的课时灵活安排;常态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它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可行性,即使在这过程中他们出现了一些差错,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 常态课切不可太随意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常态课研讨活动,听到了一节“认识吨”,算是一节很“家常”、很“常态”的课. 整节课,完全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几乎等于“灌输式”教学. 很多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感知的部分也仅仅是走过场一般蜻蜓点水,匆匆而过. 另外,教师的语言不够科学,显得随意,不拘小节. 比如老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一群轻重不一的小动物过限重1吨的小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质量单位的计算深化对吨的认识,但是老师在设计这道题之前忽视了一个细节化的问题,即“过桥不必同时并排走过”,这样“限重1吨”的要求也就没有意义了. 其实老师在备课时只要再细致一点,设计题目时再仔细一些,将“过桥”改为“坐船过河”或是“乘坐电梯”,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因此,常态课绝不等于无须充分准备的课,我们所追求的常态课是教师基于现实的资源条件,经过精心到位的准备,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的丰富而灵动的课.我认为一节优质的常态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朴实不粗糙. 常态课不可能像公开课那样,集众人的智慧于一身,但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应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形式可以简单,但绝不能粗糙. 该讲的就讲,该练的就练;该告知的就告知,该探索的就探索;该发散的就发散,该集中的就集中.第二,扎实不空洞. 好的常态课不回避扎扎实实的训练. 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有层次,及时点评抓重点,要真正抓住知识的关键处、认知的冲突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常态课的效益.第三,真实不浮躁. 我们的常态课有预设,有生成,有出乎意料的精彩与遗憾,我们应真诚面对这份真实,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我们的真实,及时弥补我们的遗憾. 与同事商讨,向专家请教,在提高常态课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总之,我们的课堂需要公开课的激情与丰满,同样也需要常态课的清新与自然. 无论是何种状态下的课堂,40分钟里的每一秒都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要用上公开课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常态课,用常态课的心态来上公开课,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如西子一般淡妆浓抹总相宜!。
构建“品德生长”的生态课堂——教育的本义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追求
于一体的学科 。 兼具育人( 育智 、 育德 ) 能 、 功 社会服务功 能 。思想品德课 堂是人的精神生命 、 道德生命 和人格生 命养成 、 超越 的地方 。 “ 生成” 所以是德育生态课 堂的特性之一 , 思想品德 “ 生态课堂” 强调的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的 自在 、 自为 的 状态 , 寓德育于无痕 , 还原思想 品德课教学 的本质属性 。 使课 堂成为学生精神交流 的场所 , 成为师生生命情感 交 流、 心灵 对话 、 理想守望 的家园。 在新 课改背 景下构建 促进 品德 “ 长” 生 的生态课 堂 符合思 品教学的内在本质属性 , 建构生态 的思想 品德课 堂是思想 品德教学的必然要 求。 二、 当前思品课堂中“ 非生态 ” 象透析 现 此前 , 我们在本校初一 到初 三的学生 中组织 了一 次 有关 “ 中思想 品德生 态课 堂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 问卷 初 , 法、 访谈法 , 0 名学生 中进行 了调研 , 在2 0 经过 对抽样 的 综合分析 , 我们发现 当前初 中思想品德课堂 中存在严 重 生 态失衡 现象。 当前 的思 想品德课堂 ,存 在着教学超 载、 关系失衡 、 力控制 、 权 压抑个性 、 脱离 实际 的种 种 非 生态现象 。课堂教学却 出现 了较为严重 的“ 水土流失 ” 、 营养不 良、 生态失 调 、 压抑个 性 、 去灵性 、 失 远离 生活 的 种种非生态现象 。在问及 “ 能否积极调动思 品知识解 释 社会 或生活 中的现象 ” 回答 “ , 一贯 ” 占6 %, 的 . 回答 “ 5 偶 尔、 5 “ 不喜 欢 的占2 . , 55 %”需要 说明 的是 , 这一 比例在 不 同任 课教
三 、 归与转 向: 想品德“ 复 思 生态 课 堂 ” 构 建 的
基于这种对教育的理解 , 我们说 “ 生态课 堂” 就是学 生生命成长 的绿洲 , 生态课堂就是促进 生命 自然和谐发
“新,奇,真,美”———我所追求的思想品德课堂
2014-02案例展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很多时候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既爱又恨的,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期待的课、喜爱的课呢?一、新———常变常新的课堂环境我曾经专门做过这样的试验,对同样的初一学生上同样内容的一节课,课的主题《你真美》,课的中间有学生互动的环节,需要他们互相地进行赞美,开始的两个班级是按照最平常的座位来坐,学生的情绪总是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于是在第三个班级上课时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面对面的授课形式,模拟电视中的对话节目,把课桌全部撤走,学生围坐成一圈,自己也坐在学生中间,上课中时坐时站。
这种围坐式教学使学生倍感新鲜和亲切,无形中也消除了陌生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而在第四个班级授课时,我则干脆将学生带到了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室,地上摆放着一个个的蒲团,学生席地而坐,这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因为全新的课堂环境,使他们愿意尽情地舒展自己、开放自己。
这里所说的课堂环境,其实包括了课堂硬环境与软环境,在改变硬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软环境的改变。
就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当伴随着课桌的撤走,学生的心理软环境得到了放松,而当学生一个个坐到蒲团上时,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心理状态。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常态课中,改变课堂环境是否轻而易举地就能做到呢?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一间教室里,可在两分钟内完全移动其75%物品。
所以,这关键问题并不是麻烦与否,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要这么做。
我们完全能做到根据思品课内容的需要,在课前快速地变换课桌椅的摆放,可以围坐一圈的,可以是摆成环形的。
这样的改变可以成为我们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常用手段。
二、奇———诱人入戏的导入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
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
为使导课激情有趣,要从“奇”入手:1.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最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例子,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打开话闸。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论文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镇江市丹徒中学江苏镇江212000)摘要:我认为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的不竭动力,不失为一条上“活”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生动更精彩”的有效途径。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幽默化;教学过程情感化;课外活动常态化。
一、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生动精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品德课必须生动精彩,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理论的兴趣,为上好思品课奠定基础。
(二)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
如果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增强思想品德课堂趣味性、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益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三)现行教材为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提供了依据。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改变了过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上好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效益。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更加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回归其生活世界的本真,从而真正承担起其青少年品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去生活,引领学生成长起来。
一、回归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享受品德教育的乐趣要使你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主动构建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树立大课堂教育观,把学生和社会生活中各种有益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动,激发起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或事与学生共同讨论。
因此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劳动评选中的人物事迹,都是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而每一次讨论探究都不仅仅是知识原理的再运用,同时也是对我们心灵的净化。
在适当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安排的需要,课前引导学生开展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活动,为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把社会作为自己的“大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现实”中寻找课程资源,真正建立起“社会大课堂”“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让生活成为学生成长的课堂,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二、回归生命之源,让学生彰显自己鲜明的个性让教学回归生活,要求老师的着力点不是把书本上的、自已头脑中已有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彰显自己鲜明的个性,提升生活品位。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求老师灵活地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生活身边的案例搬进课堂,通过学生的讲述、表演、讨论、辩论等活动的开展,模拟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起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意识,唤醒学生的觉悟和上进心,使道德规范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让时政课常态化 打造魅力思品课堂
让时政课常态化打造魅力思品课堂摘要: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效开展时政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养成亲近社会的良好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受益终生。
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做到:有实效,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标;从当前的时政热点出发,具有时代性;创新形式、活学活用;选用最切合学生实际的素材。
关键词:时政课;时代性;活学活用;学生实际《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极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有效开展时政课,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补充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时事材料,并与思品课教材密切结合,积极开展时政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贯串时政内容,让时政课常态化,避免出现那种“为时事而时事”的功利性的“死记硬背”“临时突击”等误区。
为使时政课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具体操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务“实”,即有实效、有用,要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时政课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用什么”“用多少”“怎样用”等问题,真正让教学目标引导和控制时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最近的一次“时事快报”:“皮革奶列入农业部黑名单”事件。
我就特别注意考虑“用什么”“用多少”“怎样用”等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介绍了政府的处理、表态,“皮革奶”的危害及时得到控制、消除的事实,让学生明确“国家重视保护人民的权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观点,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同时,也让学生懂得邪不压正、诚信经营的重要性等道理。
但我简略、淡化了“皮革奶”如何制作、如何暴利等“阴暗”的详细情况,以免误导学生。
返璞归真追本溯源——打造原生态的思想品德课堂
常 态 课 与 公 开 课 的 关 系 ( ) 么 叫做 “ 1什 常态 课 ” ? 所 谓 常态课 . 是 : 就 “ 平平 常 常 . 持 良好 的心 态去 上好 的课 ” 保 “ 实事 求是 的课 . 日常 的课 。 符合 教学 要 求 的课 。” “ 返璞 归 正、 映教 学 本质 、 常状态 的课 。” 反 正
关键词: 政治教学 常态课 公开课 :
一
≯
。量 一
. -
l_ . l_ : 董。 | I
若要 用 现今 流行 的 时髦 的教 法 来衡 量 我们 学校 里 面 的一 些前 辈 政 治老 师 的示范 课 。 他们 也 许都 够 不上 优质 课 , 我也 正 是从 他 但 们 的课 堂上 有 了一 种感 觉 . 那就 是好 课 总是 常态 的 . 因为 只有 在 常态 中才能 根本扭 转学 生 只重学 会而忽 视会 学 的习惯 教育 要 面向全 体学 生 . 学研 究 当然 也要 面 向 占课 型大 多数 教 的 常态 课 。常态 课 的教 学研 究 搞好 了 。 学水 平上 去 了 . 教 整个 学 科 的教学 质量 也就 上去 了 。关 注常 态课 比关注 精品课 更 实在 、 更 基础 、 更有 现 实意义 。( 当然 。 当的进行 精 品课 的研 究也 是可 以 适 的 , 不 能过分 ) 但 。时代 的发展 呼唤 常态课 的研 究 。 三 、做好 有营 养的 家常 饭” “ 有 人把公 开课 比作 是盛 宴 , 而常 态课 则 是家 常便 饭 . 家常饭 虽 比不 上盛 宴好 吃 。 但吃 的 时候 多 , 以 。 管 简单 , 也 不能 缺 所 尽 但 少 营 养 。怎样 才能 做好 有营养 的家 常饭 呢? ( ) 清思 路 。 1理 能简则 简 在 政 治开 卷考 试 的新 形 势下 .学生 对于 政 治学 科显 得 那 么 “ 漠不 关 心 ” 总认 为政 治 考试 时 翻 翻便好 了 。 , 因此 上 课 也爱 听不 昕 。基 于这种 状 况不 少老 师 上政 治课 时千 方 百计 增 加 “ 味剂 ” 调 以试 图引起 学 生的兴 趣 , 动其 积极 性 。的确课 堂上气 氛 活跃 了 调 不少 , 可学 生 往 往是 要 记 住 的没 听见 , 要 记 的 却 记得 牢 牢 的 。 不 面对 这样 一种 状况 。 师 应 当使课 的思路 力求 清 晰 . 教 过渡 地 方力 求 简单 , 样 一来 既 能使 大部 分 同学 能够 领 会到 教师 的要 求 。 这 也 能 为学 生 提供 更 多 的时 间来 操练 。剪 掉那 些 不利 于 学生 数 学素 养 提高 的额外 “ 营养 ” 。其 实这 也 似乎是 “ 淘米 ” “ 、 洗菜 ” 的学 问 . 在“ 营养 ” 丢失 的情 况下 , 不 尽可 能把 多余 的“ 废话 ” “ 节 ” 、环 洗掉 。 尽 量压 缩 中看 不 中用 、 拳绣腿 的东 西 . 究 朴实 真 切 的教 学风 花 讲 格。 创 设情 境 导人课 堂 已经成 了课堂 教学 的时 尚 。 但是 ~ 堂课 四 十 五分 钟 中 , 们 不应 该把 很 多 的时 间花 在 了情境 创 设 . 我 问题 引 进上 , 有胜者 。 更 上课 已经 十 几分 钟 了 。 子还 没 有 接触 到要 学 孩 习 的教 学 内容 , 果是 得不偿 失 。课堂并 非 因为注 入 了时 尚的 因 结 素 而有 效 。 尚只 能作 为追 求有 效 课堂 过程 中的 “ 时 添加 剂 ” 真 正 . 有效 的 课堂 应该 是从 切 合孩 子 的实 际 出发 .进 而产 生 大 踏步 的 增值 效 应 。教学 中 . 管教 学从 师 生平 平淡 淡 的对 话 开始 . 教 尽 但 师 的三 言两 语却 是 四两 拨千 斤 , 藏着 很深 的教 学 内 涵 . 快 让 蕴 很 孩子 产生 了亲 切感 和发 自内心 的学习需 求 。 道是 投其所 好 。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常态课”,靓丽思想品德课堂摘要:新课标下,各种思想品德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纷纷亮相,彰显着品德课教师的不懈追求,也让诸多教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细细体会和品味这些课中行云流水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情感是否有假,是否适合于教师平时所上的“常态课”,让人有诸多“迷茫”。
试从公开课教学中的“迷茫”现象切入,谈谈教师应如何回归“常态课”,追寻靓丽的思品课堂。
关键词:公开课;现象透视;常态课;境界追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十分陶醉,但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执教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于不顾,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
有些课,表演成分很浓,一堂课就像精心筹划的电视剧,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有些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多大的触动;有些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可谓“完美”,但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些课,教师课前早已进行多次排练,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精雕细刻,花样百出……这些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既费时费力,又不能使听课者受益,反而令人反感。
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返璞归真,回归课堂本位教学呢?
一、回归“常态课”,追寻靓丽课堂
时下,诸多所谓的优质课基本上就是功利性的教学,华而不实。
公开课教学的实质是为听课的教师指明方向,让听课教师听了之后有所感触、有所思考。
所以,公开课应该接近教师平常的教学,也就是回归“常态课”,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这样的公开课才更有实效和意义。
二、攫取生活的契机,演绎常态课堂的真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在进行思想品德“常态课”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活。
“常态课”教学,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识,还要将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把握媒体的尺度,演绎常态课堂的精彩
多媒体是当前最时兴的教学手段,能让道德说教变成耳闻其声、目染其形、身临其境的快乐学习。
恰当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常态课”上演绎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电视网络,也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动画或适合课文
内容的录像,将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和观点转化为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相互交融的情境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
四、优化合理的资源,演绎常态课堂的鲜活
“常态课”虽然不像公开课那样精雕细琢,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但是,要想上好一节“常态课”,也要合理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取舍资源,以提高资源的效度。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
教师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也可补充本土化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五、开展有效的活动,演绎常态课堂的乐趣
“常态课”下的有效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为核心,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
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
开展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悟,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六、荡起情感的涟漪,演绎常态课堂的魅力
当前课程改革,教学中情感因素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在实现三维目标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常态课”下教师运用情感教学,要发挥情感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功能,始终以“情”为纽带,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提高情感教学的自觉性,以情感为突破口,讲究育情策略,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完善与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增强课堂的实际效果。
总之,追寻“常态课”,聚焦“有效教学”,这是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努力追寻的方向。
我们的教师只有更新观念,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户,引领他们去享受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让学生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思想品德教学才会流光溢彩,洋溢着青春与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