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和知识学习阶段学说
《认知心理学》简答题
《认知心理学》简答题
认知心理学简答题
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思维、研究、记忆、知觉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并试图解释这些过程背后的心理机制。
2.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觉、注意、记忆、研究、语言、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方法,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揭示这些认知过程的规律和机制。
3. 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模型理论和认知神经科学等。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可以类比为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模型理论试图通过建立模型来再现和解释认知活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与大脑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
4. 请举例说明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教育、临床心理学、人机交互设计等。
在教育领域,认知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过程和困难,提供优化教学方法的指导;在临床心理学中,认知心理学应用于认知疗法等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调整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在人机交互设计中,认知心理学研究可以优化界面设计,改进用户体验。
5. 认知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深入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机制,探索大脑的神经基础,以及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的交叉研究。
此外,认知心理学还需要关注跨文化和发展性差异等领域的研究,以全面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
以上为《认知心理学》简答题的回答。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概念、问题解决、推理和言语等。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其主要内容。
1、知觉: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
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A、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具有间接性质。
然而,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
但是心理学早就确定了许多事实,如斑点图的知觉,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等。
B、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体现为上下文的作用。
当前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总的看来,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
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做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照这个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短短而形成各种假设。
知觉因而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是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的。
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老实巴交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大学二年级心理学课教案认知心理学基础
大学二年级心理学课教案认知心理学基础一、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学科,对于理解人类的认知活动及其相关的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现象。
二、知识框架本课程的知识框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2. 知觉的基本过程与机制3. 注意的作用和运作方式4. 学习与记忆的过程和模型5. 语言的认知加工和理解6. 问题解决与决策的心理机制三、教学目标1. 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了解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2. 掌握知觉的基本过程与机制,了解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3. 理解注意的作用和运作方式,学会调控自己的注意力;4. 了解学习与记忆的过程和模型,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力;5. 掌握语言的认知加工和理解,提升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6. 理解问题解决与决策的心理机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知觉的基本过程与机制(3) 注意的作用和运作方式(4) 学习与记忆的过程和模型(5) 语言的认知加工和理解(6) 问题解决与决策的心理机制2.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授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2)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认知现象;(3) 实验演示:通过展示认知心理学实验,生动展示相关原理;(4)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深度参与;(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教学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作业评估:通过作业评估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3) 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 教学反馈:(1) 反馈方式:通过课堂讨论、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教学反馈;(2) 内容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环节的改进建议等。
教育认知心理学了解学习与记忆的认知过程
教育认知心理学了解学习与记忆的认知过程教育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与记忆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通过对学习与记忆的认知过程的深入研究,教育认知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认知学习理论、认知记忆理论和促进学习记忆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教育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和重构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思考、观察、实践等方式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取新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自我解决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知记忆理论认知记忆理论是研究记忆与遗忘规律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不同类型的记忆。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来加强记忆效果。
认知记忆理论提供了许多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比如分布式学习、深层加工和使用记忆图示等。
三、促进学习记忆的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教育认知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的促进学习记忆的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启发性的教学材料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归纳法和推理法等认知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总结起来,教育认知心理学通过对学习与记忆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和认知记忆理论的原理,运用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
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进。
认知心理学总复习
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感知、注 意、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 以及这些过程在人的学习、问题解决、 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研究任务
认知心理学的任务包括揭示认知过程 的本质和规律,探讨认知过程与行为 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认知过程在人 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变化。
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神经科学的关系
03
学习的理论
学习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等。
记忆与学习的关系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
没有记忆,个体无法积累经验和知识,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习促进记忆的发展
通过学习,个体可以掌握更多的记忆策略和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与学习相互促进
记忆和学习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的认知 发展。
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思维是认知的高级形式,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和表现形式,它本身 并不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此外,思维具有全人类性,而语言则具有民族性。
思维与语言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语言的发展推动了思维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维更加精确、严密和丰富;另一方面,思维的发 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得语言更加准确、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记忆的神经基础
记忆的神经基础涉及大脑的多个区域,包括前额叶、颞叶、顶叶和枕 叶等。
学习概述
01
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02
学习的分类
根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
根据学习主体的性质不同,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知识: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神经网络理论:认知心理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提出的一种知识表征理论,认为知识在人脑中以神经网络形式储存,神经网络由可在不同水平上被激活的结点组成,结点与结点之间有联结,学习是联结的创造及其强度的改变。
概念形成: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该类事物的关键特征。
上位学习: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命题: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命题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arguments)构成的。
关系一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有时也用其他关联词如介词表达;论题一般指概念,一般由名词和代词表达。
命题网络: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是由具有共同成分的两个命题彼此联系起来形成的。
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所进行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指个人不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表现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
脚本:一种知识表征的形式,指表征反复出现的事件的图式。
概念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加涅认为概念学习是学习运用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
并列结合学习: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时所进行的学习。
默会知识:波兰尼划分的一种知识类型,指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
知识的表征: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符号表征学习:奥苏伯尔区分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一种形式,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理论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基本观点,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及其对行为的响应形成和改变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过程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因此应该将重点放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上。
它认为,人们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受到信息加工的影响。
认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著名的认知理论学派有皮亚杰、维格斯基等。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研究人际关系、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等问题。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有阿斯奥利特、米尔格拉姆等。
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关注人的成长和变化,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有皮亚杰、 Erikson等。
五、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普遍特质和个体差异。
它关注人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类型、人格特征和人格形成的机制等。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有福洛姆、雅克和洛克伯格等。
六、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方法是心理学应用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整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心理学基础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方法等多个领域,这些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
认知心理学术语解释(很全)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活动的功能、表现、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心理学分支。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学习知识、储存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言语、认知发展等。
它也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智能结构与成人有着质的差别。
智力发展是心理结构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
而且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试验和发现进行的主动的、建构性的适应过程。
该理论从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为认知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人因工程学: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目的是根据人类认知和操作等方面的特点来设计仪器设备中的合理、高效的人际界面。
信息加工学说: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新思潮,认为人类认知是处于不同状态的认知单元联结组成的网络的功能。
神经生理学方法:CT技术、MRI(磁共振成像)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技术、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技术CT:计算机个X线相结合的闹成像技术。
根据不同的身体组织具有不同的密度这一特征,以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的方式显示身体不同的组织。
第二章注意:注意选择和放大刺激特征,从而完成认知活动的导向和认知资源的分派功能。
注意是以刺激的一部分特征得到加强而进入意识,另一部分特征被漠视而完成它的使命。
选择性注意: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选择,选择性注意就是这一基本功能的体现。
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提出来的注意理论。
他认为,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或是一个闸门,在信息负荷超过认知加工容量的情况下阻断一部分信息,放行另一部分信息进入加工系统。
分听任务:在分听任务中被试通过耳机接收声音刺激,左右耳朵传来的声音信息内容是不同的,并且要求被试仅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声音,对于非追随耳听到的声音不要注意。
第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第1章认知心理学概述1.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及其表现的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究人类在感知、注意、记忆、语言、推理、解决问题和决策等方面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心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研究人们如何感知和关注环境中的信息。
•研究人们如何记忆和加工信息。
•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和理解信息。
•研究人们如何推理、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1.2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得以形成,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在此之前,对于人类思维过程的研究是通过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来进行的。
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认为通过观察和记录人的行为可以得出对思维过程的认识。
但是,随着行为主义思想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质疑其研究方法的缺陷。
行为主义方法只能将人类思维过程视为“盒子”中的输入和输出,而无法深入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内在机制。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科学家们开始将计算机的思维过程和人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认知心理学因此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学中的主要研究领域。
1.3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思维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领域。
本节将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重点。
1.3.1 感知感知是人类接收外部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关于这个过程,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问题:•人们如何从外部物体中获取信息?•人们如何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大脑如何加工这些信号,以使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1.3.2 记忆记忆是存储和回顾信息的过程,是人类思维过程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问题:•人们如何将信息存储在记忆系统中?•人们如何在需要时检索这些信息?•记忆过程中的怎样的因素会对信息的存储和回忆产生影响?1.3.3 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问题:•人们如何理解语言?•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是如何嵌入到其他认知过程中的?1.3.4 推理和问题解决推理和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高级认知能力。
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填空题
2.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
动方式)。
技能的种类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3.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 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防松等。
4.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练习)。
12.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呈()关系。
13.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14.动机最佳水平应是()程度的激活或唤起,对学习具
有最佳效果。
15.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16.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 (),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 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17.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 要动机。
和格式塔关系理论。
6.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也被称为
积极迁移。
7.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也称为
消极迁移。
8.()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10.同化性迁移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原有的
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与其
研究得最多,时间最长的部分。
6.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
7.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与主体,存在着群体差异,存
在着个体差异。
8.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
与教过程。
9.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0.()实际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
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
结果;
12
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
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 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
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
8
(二)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来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运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 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 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做出 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设”的思索。动物解决 问题的过程似乎是在提出一些假说,然后检验一些假设,并抛弃一些错误的 假说。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 会出现。 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觉经验的组 织作用。关注知觉和认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智慧行为,是一 种顿悟过程,需要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并且它是一种突 现、速变、飞跃的过程。 。
托尔曼提出的。托尔曼是一位新行为主义者,但他是一位受格式塔学说 影响的行为主义者,经常用动物的动机、认识、预期、意向和目的来描 述动物的行为,他关心行为理论如何同诸如知识、思维、计划、推理、 目的、意向等概念相联系,他的理论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整体行为主义、
符号完形学说或与预期说。
学习认知-目的说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直接的联 结,而是存在一种中间变量。学习的结果也不是对一种刺激的反应,而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理与机制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理学各章的知识要点。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问题解决等。
其中著名理论有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从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会通过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过程进行加工。
认知负荷理论则主张人的工作记忆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超过限制则容易出现错误。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其重要的观点包括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等。
例如,根据让-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期、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三个阶段。
4.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
其中的经典实验包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和菲利普·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权威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遭受权威压力下会服从不道德的指令,监狱实验则展示了环境对行为的重大影响。
5.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和个性发展。
著名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质是由潜意识和冲动所决定的,而大五人格理论则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6.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一种用于了解个体心理特点和问题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问卷等。
其中,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可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人格测验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可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
7.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通过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交谈来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方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解决患者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
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
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
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理性知识的是( )。 A.表象 B.概念 C.规则 D.原理 E.原则 2.下列直观方式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是( )。 A.图片 B.演示实验 C.图表 D.模型 E.教学电影 3.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 )问题。 A.做什么 B.是什么 C.为什么 D.怎么做 E.怎么样
4.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 )三个阶段。 A.知识的认知 B.知识的获得 C.知识的复习 D.知识的保持 E.知识的提取
“圆有圆心与封闭曲线” ,而忽略了“从圆心到周长各 点距离相等”这一本质特征,从而扩大了圆的概念。
3.科学地进行比较,包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 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 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 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5.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 位的是(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 时记忆 6.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2秒 B.0.2~0.5秒 C.2秒到l分钟 D.5秒到2分钟 7.存储时间大概在0.5秒以内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作记忆 8.存储时间至少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 作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1.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叫做 (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内部抑制 D.外部抑制 2.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 方法是(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3、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 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大二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大二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理论知识。
本文将对大二学习中所了解的心理学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来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通过刺激的关联,人类可以形成特定行为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和操控。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处理和解释信息,以及人类思维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则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强调人际互动和文化环境对思维形成的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中的心理和情感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爱因斯坦和佛洛伊德。
爱因斯坦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将人类生命周期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并指出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佛洛伊德则以精神分析理论出名,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性欲冲突和个性形成。
四、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代表人物有米尔格拉姆和扎基曼。
米尔格拉姆提出了权威性实验,揭示了个体在权威指令的影响下可能服从不道德或伦理行为。
扎基曼则研究了群体行为和互动,提出了群体流行概念,认为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五、人格心理学理论人格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有福克斯和罗杰斯。
福克斯提出了五因素人格理论,将人格特征划分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罗杰斯则强调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幸福感取决于个体是否能够实现自我潜力。
总结:以上只是大二学习中接触到的一些心理学理论知识点的概述。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学说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学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的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的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去揭示人的学习心理发展的某些内在机制和具体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具有代表性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的顿悟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1.格式塔的顿悟论格式塔(Gestait)是德语中“完形”的译音,其理论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具有部分之中所没有的性质,主张对心理进行整体的研究。
(1)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完形派的理论认为,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完形实质上是指对事物式样和关系的认知。
在学习中要解决问题,必须对情境中事物的关系加以理解,从而构成一种完形,使学习得以实现。
(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学习是由顿悟来实现的。
顿悟也叫领悟,学习就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领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
考夫卡还认为顿悟是通过综合、分析及联属三种历程而实现的。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布鲁纳是认知主义学习观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学习理论。
(1)对学习实质的认识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又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并认为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三种表征在儿童智慧发展中不断演变,经历三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学说
皮亚杰认知学说1. 简介皮亚杰认知学说(Jean Piaget’s cognitive theory)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他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行为,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并对儿童的思维和知识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
2.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学说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2.1 感觉运动期感觉运动期是指出生后到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获取信息和理解世界。
他们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只能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建立起自己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并逐渐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2.2 前操作期前操作期发生在2岁到7岁之间,儿童开始使用符号代表对象和事件,并逐渐形成语言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但还不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操作来探索世界,并建立起对事物的基本概念。
2.3 具体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发生在7岁到11岁之间,儿童开始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思维。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并开始形成抽象思维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数量、空间、时间等概念,并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2.4 形式操作期形式操作期发生在11岁以后,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思考,不再局限于具体情境中。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并开始对抽象概念进行探索。
3. 认知发展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学说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适应过程来实现的。
适应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同化和顺应。
3.1 同化同化是指儿童将新的信息和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框架中。
当儿童遇到新的事物或情境时,他们会试图用已有的概念和知识来理解和解释。
通过同化,儿童能够将新的经验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和知识学习阶段学说
知识,一个古老的名字。
传统上,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1612)。
而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我们把知识重新定义为: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信息的组织。
储存在个体内的知识是个体知识,储存在个体之外的知识即是人类的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一种静态的知识。
而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做法或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是操作步骤,回
答怎么办的问题,是一种动态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本质上都是概念和规则。
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陈述的概念和规则,如平面三角形定义:平面上三条直线所围成的封闭图形。
程序性知识是用概念、规则来鉴别、操作、推断事物。
如判断电风扇不是三角形。
在鉴别、推断的过程中,按照了“如果是平面上三条直线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则该图形是三角形;如果平面上三条直线没有围成封闭图形,则该图形不是三角形。
”这种推断过程被称作“条件—行动”产生式系统,
比陈述性知识复杂。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直在倡导传授知识、形成技能。
这里所说的“知识”,就是狭义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这里所说的“技能”,就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性知识去办事的能力。
它可以进一步被分为通过练习习得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动作技能和通过练习习得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的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