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揭示了特定时代的悲哀 作者在再现看客的历史悲剧意义的同时 ,也表现 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剧内容 ,特别是辛亥革命失败的 悲剧根源在这些看客身上表现得相当鲜明突出 。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 ,砍头本是一件忌讳的事 , 因为它粘满血腥 ,会冲了喜气 ,带来霉运 。在鲁迅小 说中看到的却是一大群人的趋之若鹜 。鲁迅先生在 求医时看过一部电影 : 日俄战争时期 ,俄军将一个充 当日本特务的中国人斩首 ,围观的中国人牛高马大 , 却麻木呆滞地看着自己的同胞死去 。这深深地刺激 了鲁迅敏感而不屈的灵魂 。鲁迅化伤害为力量 ,他认 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 ,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 如何茁 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的看客”。他的 小说《祝福》《、示众》《、药》《、野草》中的《复仇》等文章 都是由之引发的 。 小说《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 老栓也向那边看 , 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 。”人们争先恐后赶去 “看”杀夏瑜 “, 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 ,眼里闪出 了种攫取的光”。这里所出现的“吃人”的意象是惊心 动魄的 ,整篇“药”的故事 ———夏瑜的血浸透馒头 ,被 华小栓“吃”进肚里 “, 却全忘了什么味”,也就具有某 种象征意味 “, 华家”的愚昧的民众 ,不但自身“被吃”, 同时也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也 就是说 ,启蒙的对象活活地吃掉了”。《药》里的这群 看客观看了夏喻这位革命青年被砍头的全过程 ,并表 现出了惊人的“执着”与“投入”:跑时如潮 ,看时如鸭 , 而且声行并茂 。夏喻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人们并 没有感激他 ,反而站在反动政府的立场上认为他有罪 当诛 ,脸上还充满了观看罪犯伏法的荣耀 。此时的看 客是愚昧的 ,他们辨不清正邪善恶 ;又是不负责的 ,他 们在分不清善恶的情况下 ,在势力交锋中见风使舵 , 选择强者 ,明哲保身 。看客们是一种麻木 ,一种漠视 , 一种残忍 ,示众者几许悲伤 ,几许无奈 ,几许绝望 ,就 在这看与被看的游戏中 ,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被展示

2008 年 2 1 期 (总第
月 66
期)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Feb. 2008 No. 1 (Serial No. 66)
论鲁迅ຫໍສະໝຸດ Baidu说中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
董 渊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 河南 鹤壁 458030)
一 、表现了人性毁灭的悲哀 鲁迅曾经说过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 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 ,到现在还如此 ,然而下于奴隶 的时候却是屡见不鲜的 。”可见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不 过是一群任人驱使 ,任人宰割 、任人奴役的奴隶 ,甚至 是连奴隶也不如的牲口 ,他们的命运是极其可悲的 。 然而他们对生活却是非常麻木 、愚昧和无知的 。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有许多不知名的短衣帮 : 他们“靠柜外站着”“, 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 舀出 ,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 ,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 水里 ,然后放心 。”他们并不阔绰 ,可就是这样一群社 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下的人 , 心甘情愿受着封建压 迫 ,同时又热衷于压迫比他们还窘迫的人 ———孔乙 己 ,一个善良而迂腐 ,有点本事却又好吃懒做的穷书 生 。每次孔乙己来到酒店喝酒都要受尽短衣帮的挖 苦 。“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有 的叫道 ‘, 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孔乙己 的到来 ,对他们来说可谓井水不犯河水 ,不过是来买
更有甚的《, 药》里许多茶客 ,诸如花白胡子 、驼背 五少爷 、二十多岁的人 ,他们是那么的愚昧 、麻木 、无 知 ,对周围的一切又是那么的冷漠 ,甚至以别人心灵 深处的痛苦为笑料 ,有的愚昧地把革命者的鲜血当成 治病的良药 ,还有那么多“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视杀 人为看戏 ,进行围观 “, 酒醉似的喝采”。他们“只愿暴 政在他人头上 ,他却看着高兴 ,拿残酷做乐 ,拿他人的 苦做赏玩 ,做慰安”。虽然这些人苟活于尘世 ,但不过 是一群没有灵魂的躯壳 ,是一群行尸走肉而已 。作者 从心灵的角度切入看客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 ,鲜明 地表现了灵魂之死 、人性已经毁灭的悲哀 。
摘 要 :鲁迅收入《呐喊》《、彳旁徨》的 25 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着墨不同地勾勒 、描写了看客的 形象 。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窥探到了我们民族的病根 ,捕捉到了国民的恶习 ,揭示了深刻的悲剧意蕴 。分析 鲁迅笔下的看客 ,对于处于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鲁迅 ;看客 ;悲剧性
碗酒喝而已 ,却也招惹了短衣帮 。“你的脸上又添上 新伤疤了 !”这不是在伤口上撒盐吗 ? 同样是平民百 姓 ,为何这群短衣帮要咄咄逼人 , 把别人当笑柄呢 ? “孔乙己 ,你当真认识字么 ?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 不到呢 ?”短衣帮经常以认不认识字这样的问题嘲讽 他没考上秀才 。孔乙己没考上秀才已是不幸 ,他们本 应该同情他 ,并给他鼓励和支持 ,却反而做出揭别人 伤疤此等没道德的事情 ,不禁让人发出“本是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的感慨 。短衣帮在每次侮辱完孔乙己之 后便“由衷”地发出阵阵轰笑 。这阵阵轰笑把他们的 无知 、冷漠 、欺软怕硬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而这笑又反 衬出短衣帮的可怜与可悲 , 使人“哀其不幸 , 怒其不 争”。
在创作中 ,鲁迅先生常常用悲悯的眼光 、愤激地 嘲讽看客的麻木与残酷 ,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感 和悲剧感 。当祥林嫂直着眼睛 、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 诉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时 “, 男人往往敛起笑容 ,没趣 地走了开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 ,脸上立刻
作者简介 :董渊 (1962 —) ,男 ,山东聊城人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50 ·
·51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悲惨人生的最终落幕 。这不正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他 的心灵深处已经打上烙印的鲜明体现么 ! 封建统治 阶级自古以来就把封建社会的秩序宣扬成天经地义 , 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使民众麻木不仁 ,剥削阶级 损人利己的本质使国民都变得自私冷漠 ,作者通过这 些愚弱的看客形象再现了一个民族历史的悲哀 。
史的角度 ,表现了一个民族历史的悲哀 。 在鲁迅众多的看客群中有着一群会吃人的看客 。
看客 (路人)“向‘狂人’射出吃人的目光”“, 他们也有 给知县打枷过的 ,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 ,也有衙役占 了他妻子的 ,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这是《狂人 日记》里的看客 , 其实不会吃人 , 只是狂人自己得了 “迫害狂”,以为周围的人都要吃他 。但这样以为没有 理由吗 ? 那自然是有的 。这些看客饱受屈辱 ,又做稳 了奴隶 ,习惯了封建的专制和礼教 。他们在自觉接受 这种反人类制度的同时 ,又竭力地维护 ,使后来许多 不愿臣服的人臣服或者死去 ,使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地 进行着 。他们仇视新的思想和制度 ,并且给他们的孩 子也这样教授 。他们的“看”是超出一般的 , 他们有 “维持这种看”的野心 ,使“看”亘古不变 。他们如此这 般的“看”,几乎失去了人性 。正如《灯下漫笔》中说的 “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 ,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 排到现在 ,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 ,被吃 ,以凶人的愚 妄的欢呼 ,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 ,更不消说女人 和小儿”。这样的看客怎么不令人害怕呢 ?“救救没 有吃过人的孩子 ,或许还有 ?”狂人这样大声疾呼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改换了鄙薄的神气 ,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 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 ,便特意来寻来 ,要听她这一 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 ,她们也就一齐流下 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叹息一番 ,满足地走了 ,一面还 纷纷地评论着 。 ……许多人都发生了新的趣味 ,又来 逗她说话了 。至于题目 ,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 ,专 在她额上的伤疤 。”男人的没趣 ,女人陪出的眼泪 ,老 女人的好奇都归结到一点上 : 满足 ,然而这些赚来的 眼泪只能是奴性肉体的暂时释放 ,满足之后又发生了 新的趣味 :揭别人的“伤疤”。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 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 ,却通过“看 (听) ”的行为转化 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正是在“鉴赏” 他人 (祥林嫂) 的痛苦的过程中 “, 鉴赏”自己的表演 (“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 (自我崇高化) ,同时 ,又在“叹息”、“评论”中 ,使自己 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 、转移以至遗忘 。而在别人的 痛苦 、悲哀“咀嚼”殆尽 ,以为“渣滓”以后 ,就立即“厌 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 这种情感与行为 方式表面上麻木 、混沌 ,实际上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 残忍 。
在小说《阿 Q 正传》中更不乏令鲁迅先生无不哀 怜又无不痛怒的看客在 。作者写阿 Q 临刑前游众 ,周 围是“张着嘴 的 看 客”、“蚂 蚁 似 的 人”, 而 那 些 喝 彩 的 人们“多半不满足 ,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 ,而且 那是怎样的一个死囚呵 ,游了那么久的街 ,竟没有唱 一句戏 ,他们白跟一趟了”。“死”本来是一出悲剧 ,而 人们却要喝彩 ,在别人走向坟墓时寻乐无望并加以埋 怨 ,这真是有悖于伦理 、良知 。
二 、再现了民族历史的悲哀 民俗固然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诸多优点 ,但同时也 凝聚了一个民族在心理 、行为 、语言上的弱点 ,启蒙主 义立场使鲁迅先生尤其关注民俗中所体现的国民弱 点 。不分是非 ,不计好恶 ,纯粹为了看热闹 ,正是民俗 中的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 “: 看客”把社会生活中的万 事万物都当戏来看待 , 以至于思维方式都是戏剧化 的 ,成为人们见怪不怪的现象 。它归根于中国的封建 等级制度 ,不同等级的阶层之间隔着一堵高墙 ,就是 同等级的阶层也是“各家自扫门前雪 ,不管他人瓦上 霜”,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隔膜 ,可以说它是一种民 族的病灶 。因此 ,鲁迅描写看客群落的悲剧并非仅停 留于人性毁灭的悲哀的揭示上 ,而是从更深更广的历
中图分类号 : I210. 96Π. 97 文献标识码 :A
因为人生的遭遇 ,使鲁迅常用冷眼看人 ,他认为 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 能做毫无意 义 的 示 众 的 材 料 的 看 客 , 他 的 小 说《祝 福》《、示众》、 《药》等文章都由之引发 ,直斥当时社会 上看客的麻木 。因此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 ,看 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鲁迅在小说中 ,用几近 残忍的笔触 ,白描看客形象 ,勾勒看客灵魂 ,从而揭示 了深刻的悲剧意蕴 。
在小说《孔乙己》咸亨酒店里里外外 、形形色色的 看客中 ,有一个 16 岁的小伙计 。小伙计对孔乙己的 态度极其冷漠 ,就因为孔乙己是“讨饭一样的人”,当 孔乙己试图教小伙计认字时 ,小伙计开始心里想“讨 饭一样的人 ,也配考我吗 ? 便回过脸去 ,不再理会”; 接着的态度是“又好笑 ,又不耐烦 ,懒懒的答他”;后来 就是“愈不耐烦了 ,努着嘴走远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 了酒 ,想在柜上写字 ,见我毫不热心 ,便又叹一口气 , 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连咸亨酒店柜台里的小伙计 , 都如此不屑于和孔乙己打交道 ,可见即使在儿童世界 里 ,孔乙己的生存空间也是何等狭小 ? 除此之外 ,还 有什么看客 , 更能表现“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和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呢 ? 孔乙己充当人们无聊生活 中的“笑料”,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 悲剧性与荒谬性 。小说的结尾 ,有这样一句似乎不成 逻辑的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 确死了 。”此前 ,关于孔乙己被举人家里打折了腿后的 命运 ,人们的议论是 “: ‘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 …… 谁晓得 ? 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 ,仍然慢慢的算他 的帐 。”在小伙计的视角里 ,盘着两腿 、垫着蒲包 、颓唐 地要酒喝的孔乙己 ,脸色“黑而且瘦”,满手是泥 ,他终 于无法再穿长衫了 ,穿一件破夹袄 ,在人们的嘲弄 、奚 落中喝完了一碗酒 “, 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坐着用这 手慢慢走去了”。这就是孔乙己的最后出场 ,也是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