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下册 鼓乐传情4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鼓乐传情》全部教案(集体备课定稿)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鼓乐传情》全部教案(集体备课定稿)
五、说说鼓的作用和意义。








执教教师
上课时间
主备人
课 题
第一单元 鼓乐传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敲起我的小木鼓》、节奏听辨与表现
教学目标
1、掌握好歌曲多变的节奏。
2、能设计简单节奏,为歌曲伴奏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歌曲中各个难点节奏。
2、远在电报电话发明之前,非洲人就已经利用不同的音调来传讯了,在清晨、傍晚比较安静的时刻,鼓声可以传到很远,鼓手们一个接一个重复鼓声,这样可以用惊人的速度准确的传话。
学生活动二:做一做
(1)我们来做一个传话的小游戏:想象你在一座小山上,用节奏向很远处的另一座小山上的同伴传递讯息。
(2)做游戏:选择几组学生做传讯游戏,节奏可以简单一些。
乐曲时而慢起,时而渐快,节奏时散时整,音浪跌宕起伏,音乐抑扬顿挫。
乐曲尾部,号角频吹,将情绪推向高潮。
(3)简单介绍锣鼓经知识:戏曲中打击乐伴奏的图谱就叫做锣鼓经。
(4)拓展——苏南吹打乐。
(二)绛州鼓乐《滚核桃》
(1)再来欣赏一段鼓乐,听听与刚才的苏南吹打有什么不同?你能猜一猜它表现了什么吗?
学生欣赏第一遍,分析乐曲——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请几位学生快速说出有关“鼓”的成语或词语。
2、看一看
师:鼓的种类繁多,能叫出名字的就有上百种,你能说出这些鼓的名字吗?
三、感受“鼓乐文化”
1、设问: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鼓乐的演奏?
学生: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苏教版 六年级 下册全 音乐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 下册全 音乐教案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滚核桃》、《黄河留下为风鼓》、《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和《伊唷鳓拉》。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感受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明确本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新的希望。

3、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

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5、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6、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7、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衬词“羊买啊塞罗”的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的民族特色。

8、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

9、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10、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

11、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将军令〉〉、〈〈滚核桃〉〉。

唱:继续唱歌曲<<伊唷勒啦>>.动: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教学的重点难点:按节奏跺脚、击掌、身体的律动和歌唱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复习巩固歌曲:a.用“lu”哼唱歌曲旋律。

b.唱歌谱两边。

C.唱歌曲并在有关地方加上节奏用手敲击 d.请一组同学以结束句的四小节为歌曲的前十六小节伴唱,感受“do,re,mi”三个音在歌曲中起的重要作用。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六年级下册《鼓乐传情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咿唷嘞啦巴鲁瓦》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D004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六年级下册《鼓乐传情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咿唷嘞啦巴鲁瓦》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D004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六年级下册《鼓乐传情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咿唷嘞啦巴鲁瓦》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
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非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2.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刚果歌舞曲《咿唷嘞啦》,体验非洲歌舞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感受非洲歌曲一领众合的特点,懂得欣赏节奏之美,有一定的控制节奏的能力。

教学难点:
唱出歌曲的非洲民族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合作击鼓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把双手食指放到桌沿上,手腕放松,左右交替、轻盈地快速击桌,动作要小,注意力度控制
弱―强―弱―强―收
师:太棒了!我们在模仿什么乐器啊?生:鼓。

师:是的。

你知道最古老的打击乐器是什么吗?(生:是鼓)特别非洲鼓是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现在又是非常普及时尚的打击乐器。

我们一起看一段非洲鼓的演奏吧!
2.通过视频,了解非洲鼓。

师:看到了什么?生:(略)
师:非洲鼓被称之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有数百种。

功能多种多样,除了用于音乐外,它还是民族、部落、宗教的象征,还可以用“鼓语”传递各种信息,鼓是非洲器乐之“王”。

关于非洲,你还知道些什么?。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鼓乐传情》教学设计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鼓乐传情》教学设计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鼓乐传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鼓乐传情》是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打击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通过学习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表现自我情感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多种打击乐器,如非洲鼓、锣鼓等,以及各种打击乐的演奏技巧,如击打、摩擦、摇晃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一些乐器的演奏技巧。

他们对打击乐器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深入研究过打击乐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尝试新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但可能需要一些指导才能更好地把握打击乐的演奏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打击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表现自我情感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演奏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打击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2.难点:打击乐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演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打击乐的演奏技巧和相关知识。

2.示范法:教师或学生示范打击乐的演奏方法。

3.实践法:学生亲身体验打击乐的演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演奏,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非洲鼓、锣鼓等打击乐器。

2.场地准备:宽敞的教室,便于学生演奏和活动。

3.音乐资料:相关的打击乐音乐,如非洲鼓乐、锣鼓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非洲鼓乐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打击乐器,激发学生学习打击乐的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非洲鼓等打击乐器,并向学生介绍各种打击乐的演奏技巧,如击打、摩擦、摇晃等。

同时,教师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打击乐的表现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按照教师所教的演奏技巧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奏姿势和技巧。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鼓乐传情 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鼓乐传情 苏少版

第一单元鼓乐传情【单元分析】“长江黄河腾起鼓声,非洲密林鼓语传情。

”中国鼓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非洲鼓乐奇特神秘、奔放热烈。

中外鼓乐都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着各自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特性。

本单元以“鼓乐传情”为题,汇集了若干与“鼓”相关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通过欣赏、演唱、创编等音乐活动,初步接触和了解中国和非洲的鼓乐文化,激起学生对鼓乐文化的兴趣。

本单元选择了绛州鼓乐《滚核桃》以及非洲民间音乐《非洲鼓魂》作为欣赏曲目;选择了《敲起我的小木鼓》和刚果民歌《咿唷嘞啦》、非洲民歌《巴鲁瓦》三首歌曲作为学唱曲目;另外还为学生们设计了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音乐创编与表现活动,力图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产生对鼓乐文化探究的热情。

【教学内容】听非洲鼓魂滚核桃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咿唷嘞啦巴鲁瓦动露一手我的创造【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滚核桃》、《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咿唷嘞啦》和《巴鲁瓦》。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正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2.动露一手【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通过演唱歌曲关注反复记号,正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通过“露一手”活动培养学生听辨旋律并从旋律中提取节奏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演奏较密集节奏的能力。

【教材分析】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是一首热情、活泼的儿童歌曲。

歌曲表达了佤族少年儿童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六年级苏教版音乐下册教案新版

六年级苏教版音乐下册教案新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课设计第一单元鼓乐传情第一课时教课内容:1、唱:《敲起我的小木鼓》2、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教课目的:1、经过演唱、赏识、律动、演奏等活动,感觉不一样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

2、学生能踊跃参加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形”的创建性活动中,经过感觉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获得训练。

教课要点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一样,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课磁带、木鼓等。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明确本学期教课任务,提出新的希望。

3、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伟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

4、《中国少年前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生机地。

二、新授:1、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2、听范唱:让学生感觉少量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3、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剖析: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快乐并富裕动感。

衬词“羊买啊塞罗”的频频出现,增加了歌曲的民族特点。

三、精讲精练:1、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要点范唱。

2、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3、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

4、一同学唱第二段歌词。

四、总结。

五、部署作业:复习稳固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六、板书设计: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第一单元鼓乐传情第二课时教课内容:1、听:《滚核桃》《非洲鼓魂》2、唱:持续唱歌曲《伊唷勒啦》3、动:以敲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形教课目的:1、经过演唱、赏识、律动、演奏等活动,感觉不一样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

2、学生在赏识《滚核桃》、《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觉到“鼓乐”这种特别音乐表现形式的独到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宽阔音乐视线,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觉和认识。

教课要点难点:按节奏顿足、击掌、身体的律动和歌唱联合起来。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课磁带。

【配套K12】苏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配套K12】苏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滚核桃》、《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和《伊唷鳓拉》。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感受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时安排:3教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明确本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新的希望。

3、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

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5、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6、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7、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第 1 页共 22 页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衬词“羊买啊塞罗”的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的民族特色。

1、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

4、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滚核桃〉〉。

唱:继续唱歌曲>. 动: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 教学的重点、难点:按节奏跺脚、击掌、身体的律动和歌唱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1 、师生问好:2、复习巩固歌曲:a.用“lu”哼唱歌曲旋律。

b.唱歌谱两边。

C.唱歌曲并在有关地方加上节奏用手敲击d.请一组同学以结束句的四小节为歌曲的前十六小节伴唱,感受“do,re,mi”三个音在歌曲中起的重要作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鼓乐传情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辨与表现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2、能尝试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3、通过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引导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

教学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欣赏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初步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提出希望。

1、出示本单元的篇首小诗:敲起我的小木鼓,敲出核桃滚滚,鼓点会说话,鼓乐能传神,咿唷嘞啦非洲人,闻鼓即起舞,节奏跃动着民族魂。

2、学生朗读小诗,理解小诗的含义。

3、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4、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及要求。

三、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

四、复习《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五、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1、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2、《敲起我的小木鼓》这首歌曲表达了佤族少年儿童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你了解佤族吗?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佤族自称“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佤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3、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滚核桃》、《黄河留下为风鼓》、《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和《伊唷鳓拉》.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教学的重点难点:感受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教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明确本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新的希望.3、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5、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6、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7、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衬词“羊买啊塞罗”的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的民族特色.8、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9、有感情地朗读歌词.10、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11、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将军令〉〉、〈〈滚核桃〉〉.唱:继续唱歌曲<<伊唷勒啦>>.动: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教学的重点难点:按节奏跺脚、击掌、身体的律动和歌唱结合起来.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复习巩固歌曲:a.用“lu”哼唱歌曲旋律.b.唱歌谱两边.C.唱歌曲并在有关地方加上节奏用手敲击d.请一组同学以结束句的四小节为歌曲的前十六小节伴唱;感受“do,re,mi”三个音在歌曲中起的重要作用.e、结合录音范唱进行歌表演.3、欣赏.苏南吹打乐〈〈将军令〉〉——这是一首粗吹锣鼓曲;用大唢呐和全套大击乐器演奏;是苏南吹打乐队组合的一种.要求:a,听完说说你对乐曲情绪的感受.b,随着老师弹奏的主旋律;念一念下面的锣鼓节奏.(见书)4、学唱刚果民歌〈〈伊唷勒啦〉〉5、听范唱;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风格.6、再听;学生轻声跟唱;反复模唱歌曲.7、再按教材中的节奏谱练习“跺脚、“击掌”然后反复跟录音模唱歌曲;边唱边按节奏跺脚、击掌.8、分组进行歌表演.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唱:巩固歌曲演唱听:非洲民间音乐〈〈非洲鼓魂〉〉;鼓乐〈〈滚核桃〉〉;合唱〈〈黄河留下威风鼓〉〉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苏南吹打、粗吹、细吹、绛州鼓乐、威风锣鼓、非洲鼓.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歌表演:〈〈敲起我的小木鼓〉〉;〈〈伊唷勒啦〉〉3、听:〈〈非洲鼓魂〉〉——鼓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语言般的节奏;为人们传递着不同信息.它通过变化丰富的节奏;表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4、再听:滚核桃(鼓乐)——集中了“花鼓戏”的精华;表现秋收时节;在黄土高原的晋南一带农民摘回核桃;置于房顶凉晒的场面.表演时演员们的击鼓运用了檫、挑、敲、碰等“花鼓戏”.击奏法变化多变;听来情趣盎然;饶有风味;将农民欢庆丰收时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要求:说说演奏者运用了哪些击鼓方式来表现“滚核桃”的形象的. 想一想;你还能用鼓表现出什么情景?试着做一做.5听:〈〈黄河留下威风鼓〉〉——这是一首气势宏伟、振奋人心的歌曲.歌曲采用了有黄土高原风味的高亢音调;插入说唱音乐中常用的数板;使作品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神韵;又展示出当代中国人激情彭拜的精神风貌.要求:听完全曲;老师带着学生学一学“老河留下千面鼓;面面鼓里有传说;年年岁岁打下去;日子越打越红火”这一段;跟着录音唱一唱;体会歌曲那振奋人心的气势.教学后记:通过学唱歌曲、听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学生边唱边动(跺脚、击鼓等)课堂气氛热烈.第二单元碧野金山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唱:《小黄鹂鸟》2、听:《在那东山顶上》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2、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小黄鹂鸟》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藏族民歌与舞蹈的特点和基本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艺术.教学过程:播放音乐《走进西藏》学生进教室入座.1、了解西藏的名胜2、了解藏民歌;听赏《在那东山顶上》3、学唱歌曲(1)第一遍放录音范唱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怎样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课件)它的情绪是欢快、喜悦、自豪的……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好吗?(2)学唱歌谱a、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b、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c、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 师一句句教唱;着重教七拍长音.用手势来表示七拍及下滑音. (用游戏比赛来解决难点)师评:同学们唱的都很好;如果长音再唱的连贯、流畅些就更好了!(3)第二遍放伴奏音乐;学生跟唱.4、进一步感受歌曲5、学习藏族舞蹈1)教师讲解动作要领;邀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集体学习踢踏舞基本动作.2)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衣服解下反穿当长袖3)学生分组练习;师巡回指导4)听音乐学生集体踢踏舞表演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牧歌》唱:《放牦牛的小卓玛》教学目标:1、通过《牧歌》的欣赏;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2、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3、能用活泼、欢乐地情绪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教学难点:唱好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衬词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欣赏《牧歌》二、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1、生初听歌曲.2、师: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生议一议.3、师: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让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我们听第二遍感受一下.4、师小结:装饰音的独特用法加上特有的衬词使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同学们;你学过或听过的藏族歌曲;哪些也使用了类似的衬词和装饰音?5、师小结:同学们;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恰恰是这些特有的衬词和装饰音.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6、出示乐谱;学唱歌曲.a、用“LU”发音;跟琴模唱旋律b、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了解“卓玛”是藏语美丽的意思;藏族人常把小女孩叫做“卓玛”.c、跟范唱默唱自学;说说难点.d、师带生逐一解决难点.e、生完整跟琴唱.f、男生唱;女生伴舞.(用上节课学过的藏族舞蹈动作.)三、小结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蒙古族和藏族不同风格但都以放牧为主题的歌曲;这类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并相互交流.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听:《美丽的哈纳斯湖》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及新疆歌舞;了解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2、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3、对交响音画这种器乐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对欣赏交响音乐产生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课堂乐器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律动1、学生在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的歌曲声中;跟教师一起跳新疆舞蹈.2、师生一起演唱歌曲《娃哈哈》.3、教师用手鼓为学生的演唱伴奏.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跳舞;一组拍手.三、欣赏与感受1、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1)边听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边欣赏展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图片.(2)聆听《美丽的哈纳斯湖》的乐段及主题.(3)接着播放《美丽的哈纳斯湖》;学生静静地聆听;然后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教师点评并小结.(4)请同学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同时教师播放哈纳斯湖风光图片.(5)教师结合乐曲实例介绍交响音画.2、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1)学生欣赏乐曲;并随着歌曲拍手或做简单的动作.(2)简介歌曲;说说歌词的内容.“小巴郎”在维吾尔族语中指儿童;“亚克西”的意思是好样的;有表扬、夸奖的意思.(3)出示《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乐谱;学唱歌曲.(4)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并找一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彩笔在乐谱上画出来.再学唱歌曲.(5)分组通过歌唱、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表现《小巴郎;童年的太阳》.3、观看舞蹈《天山欢歌》(1)介绍新疆歌舞: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流传至今;传播的媒介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情感的肢体语言.在新疆;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歌声、舞姿去判断他的民族;判断他所生活的地域.新疆歌舞品种多样;个性鲜明;千百年来在族群中自然传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风吹雨打;但它依然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2)请学生观看新疆歌舞代表作《天山欢歌》.4、欣赏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由教师演唱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请几位学生为教师伴舞;其他的学生围成圆圈拍手;感受新疆歌舞热情奔放的特点.四、教师总结新疆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各少数民族的歌舞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相信通过这节课;各位同学已经对新疆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你们继续关注新疆;关注民族音乐.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听、表:《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牧歌》;《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2、能听辨不同的主题,并能用蒙古族舞蹈动作来表现乐曲.教学重点难点:听辨主题,感受乐曲风格特点.教具准备:钢琴、磁带教学过程:学生在蒙古族民歌《牧歌》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一、《牧歌》1、生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试着给乐曲分段.2、生议一议并完成书上的表格3、师小结:乐曲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憨厚的性格;写出了他们迎接解放时的欢欣心情.第一段以缓慢和安静的旋律描绘出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第二段的主题仍然采用第一段主题的素材;但加快了速度;使原来那段缓慢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转为欢快热烈的载歌载舞的音流;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4、出示主题旋律并视唱5、学生学习一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师生边唱边舞.6、师弹奏书上另一旋律片段;生听7、复听乐曲;要求①听辨刚才老师弹奏的旋律在哪部分出现;举手示意;②在听到主题旋律时加上蒙古族舞蹈动作.8、再听乐曲学生分成二组;随着第一部分的音乐;分别在强拍上吹奏re和la.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1、生听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2、师简介乐曲3、熟悉两个主题;师弹奏生轻哼.4、复听乐曲;听到不同主题用手势示意.5、学习简单的集体舞动作. 师讲解两个主题不同的动作;生练一练.6、再听乐曲;边听边跳集体舞.三、小结下课第三单元弦之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听:《谐虐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唱:《我和小提琴》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我和小提琴》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魅力.2、通过欣赏《谐虐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教学重点难点:唱准弱起节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巩固上节课歌曲.二、新授歌曲:1、听:《谐虐曲》2、要求: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模唱.这种唱法的特点是:演唱开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了奇特的效果.3、再听:《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4、要求:说说歌曲中有哪些角色?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句?5、再听;学生可轻声哼唱6、学唱《我和小提琴》听范唱;歌曲中平稳的旋律使你感受到什么?歌曲中起伏较大的旋律表现出什么?7、再听;学生可哼唱旋律;再唱歌谱8、轻声学唱歌词;注意一音多字的演唱;听唱结合唱准歌曲.9、分组巩固歌曲的演唱.三、练习巩固:1、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3、轻声跟唱;可分组练唱.4、一起学唱歌词.5、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总结.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歌曲.2、完成作业;在乐谱相似的地方画上记号.六、板书设计:听:《谐虐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唱:《我和小提琴》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听:《谐虐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唱:《我和小提琴》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我的小提琴》;唱准弱拍;掌握八三拍、八六拍得韵律感;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魅力.2、通过欣赏《爱尔兰风笛》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八三拍的韵律感;唱准弱起节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二、新授歌曲:1、听:《爱尔兰风笛》——是一种民族乐器的名称.是凯尔特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尔兰风笛的皮囊的另一端连着一根细管;这根细管是像笛子一样有出气孔的;双手通过控制那根细管上的气孔改变音高.2、要求: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相关文化;再听赏曲例音响;交流听赏的感受;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再补充听赏其他用爱尔兰风笛演奏的作品.3、学唱:《我和小提琴》听范唱;感受歌曲运用附点节奏带来的情绪变化.4、再听;学生哼唱旋律;再唱谱.5、学唱歌词;分段练唱;注意唱准弱起节拍.6、分三组进行表演唱.三、巩固练唱:1、唱一唱.再听歌曲《爱尔兰风笛》;学生轻声跟唱.再听歌曲《《我和小提琴》;感受旋律.2、再唱歌谱体会一下;然后唱歌词3、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总结.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歌曲《爱尔兰风笛》、《我和小提琴》等音乐.2、完成作业;记住唱词并有表情演唱.六、板书设计:听:《爱尔兰风笛》唱:《我和小提琴》动:采集与分享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听:《戏虐曲》《水上音乐》2、唱:《土拨鼠》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土拨鼠》;唱准弱拍;掌握八三拍、八六拍得韵律感;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魅力.2、欣赏《《戏谑曲》;感受西洋管弦乐队中弦乐、木管乐和铜管乐、打击乐家族中主要乐器的音色及表现特点;并能听辩主要乐器的音色;能用简单的乐器和着《水上音乐》伴奏.大致了解作曲家巴赫、亨德尔、贝多分、门德尔松生平及代表作. 教学重点难点:唱准弱起节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二、新授歌曲:1、听;《戏谑曲》——选自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二首第七曲.巴赫一生的作品浩如烟海;他本人比较喜欢这首《戏谑曲》.2、初听;要求学生说出主奏乐器的名称.再听乐曲;要求学生说出弦乐器在哪一音区演奏;乐曲采用了怎样的速度.3、《水上音乐》——又称《水乐》《船乐》;是一部管弦乐组曲;据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乐”的美名.4、要求:学生在老师提示下听赏乐曲;对不同的片段;作出不同的情绪反应;然后再交流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可跟着音乐踏步;感受节奏和速度的变化.5、学唱:《土拨鼠》.听:学生一面熟悉歌曲;一面跟着音乐拍一拍.6、再听;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并说说共分几句7、学生唱谱;师生接龙演唱歌曲旋律.8、看谱;结合听觉印象;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分组练唱.9、加上力度记号;如何来表现歌曲;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选择.10、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评价.三、巩固练唱:1、唱一唱.再听歌曲《戏虐曲》《水上音乐》;学生轻声跟唱.再听歌曲《土拨鼠》;感受旋律.2、再唱歌谱体会一下;然后唱歌词3、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歌曲《戏虐曲》、《水上音乐》、《土拨鼠》.2、掌握并熟练节奏.六、板书设计:听:《戏虐曲》《水上音乐》唱:《土拨鼠》第四单元欢腾的边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北京喜讯到边塞》唱《苏木地伟》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了解西南地区有趣的民族乐器2、学唱《苏木地伟》掌握变换拍子与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等知识点;并能用歌声表达乐曲情感.教学重点:学唱《苏木地伟》教学难点:准确掌握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的唱法. 教学准备:图、钢琴、竖笛教学过程:一、介绍西南地区的部分民族乐器1.出示图片、介绍木叶木叶即树叶、天然乐器在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木叶的历史悠久;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并为电影配乐;可吹出近三个八度的音域;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于白剧;傣剧中;木叶的音色和小锁呐相似;近似人声;清脆明亮;具有山乡风味.可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表现力丰富.2、欣赏木叶独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边听边观看优美的云南风光.谈谈在我们身边;除了木叶以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发出悦耳的音乐声.3、拓展谈谈西南地区还有哪些乐器:月琴、芦笙、巴乌、葫芦丝、口弦;分别听听这些乐器发出的音色.二、学唱《苏木地伟》1、听范唱;说说歌曲节奏有什么特点.(交换拍子)2、再听歌曲;注意交换拍子的乐句.(熟悉乐曲旋律)3、找出乐谱中出现了哪些装饰音;并练习.顿音:短促有力倚音:要唱得自然;圆润4、模唱主歌部分的旋律;注重延长音的唱法.5、副歌部分分声部练习;可用竖笛辅助教学.A、分声部用竖笛吹奏旋律B、填词唱;注意“歌”“唱”一字两音的唱法.C、双声部合作;可先用“LV”代替;再填词唱.6、整曲练习;注意乐曲的情绪.三、露一手:唱一唱;跳一跳1、观看一亮种少数民族的舞蹈片断.2、学跳一两个简单的动作.3、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圈;跟音乐边唱边跳.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北京喜讯到边塞》唱《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目标:1、熟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北京喜讯到边塞》的主旋律;能通过参与打击乐演奏;感受乐曲中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2、能唱《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掌握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的唱法.教学准备:打击乐器、钢琴、竖笛教学过程:一节奏游戏1、采用师生合作、手脚并用的方式做节奏练习.A :2/4 ×0 | ×0 |2/4 0 ××| 0 ××|B:2/4 ×-| ×-|2/4 0×0×| 0××0 |2、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如圆舞板、铃鼓等二、欣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1初听《什么结籽高又高》感受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2交流所搜集的有关瑶族的文化;由老师总结补充.3教师介绍乐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4分段欣赏前八小节:模仿长鼓节奏5整曲欣赏要求学生轻声哼唱主题一与主题二;再次感受乐曲情绪变化.三、竖笛练习1跟钢琴模唱旋律;熟悉乐谱.(注意“附点”与“后十六”节奏.)2学生自练前8小节;“SI”可用替换指法.3师生接龙学习9-12小节.如:556 164 交换角色练习.注意:后十六节奏可用“双吐”演奏.四、作业:最后十二小节.五、小结.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唱《苏木地伟》《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了解长号、小号、双簧管、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2、交流所解的傣家泼水节的文化;通过学习《快乐的泼水节》;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兴趣.教学重点:学唱《苏木地伟》《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难点:仔细聆听节奏;准确进入歌曲演唱;通过歌声表达泼水节喜庆的场面. 教学准备:了解泼水节相关知识;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1、用电子琴弹奏乐曲的几个主题;请学生听辨音色;为整曲欣赏做准备.引子:长号主题一:黑管领奏主题二:弦乐主题三:小号2、初听乐曲;根据乐曲情绪为乐曲分段.3、分段欣赏;并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4、再次感受歌曲情绪;加入打击乐自由伴奏;听完后为乐曲创编题目.5、教师总结并揭题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二、学唱《苏木地伟》《什么结籽高又高》1、分享所了解的有关泼水节的知识2、教师讲述关于泼水节的传说3、学习歌曲A听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与情绪B再听范唱;边听边用手划旋律线.C跟钢琴模唱;特别注意一字多音的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D聆听老师用钢琴弹奏前奏;练习如何准确进入.E整曲连唱;可适当加入动作表演三、小结第五单元动感拉丁舞教学目标1、在歌唱、听赏、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了解拉丁美洲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了解音乐风格差异的形成原因;感受其音乐文化多元、融合的特性.2、能对学唱的歌曲进行简单的曲试分析;找出歌曲节奏、旋律进行的规律;并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进行简单旋律的创作练习和变奏练习.3、感受拉丁美洲特有乐器排箫、钢鼓的音色及表现手段;感受拉丁舞的独特个性.教学的重点、难点能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练习和变奏练习.歌唱时注意控制音量;在努力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另一个声部.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

苏教版音乐六年有下册《鼓乐传情》教学设计

苏教版音乐六年有下册《鼓乐传情》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滚核桃》、《黄河留下为风鼓》、《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和《伊唷鳓拉》。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感受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时安排:三教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明确本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新的希望。

3、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

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5、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6、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7、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衬词“羊买啊塞罗”的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的民族特色。

8、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

9、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10、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

11、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将军令〉〉、〈〈滚核桃〉〉。

唱:继续唱歌曲<<伊唷勒啦>>.动: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教学的重点难点:按节奏跺脚、击掌、身体的律动和歌唱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复习巩固歌曲:a.用“lu”哼唱歌曲旋律。

b.唱歌谱两边。

C.唱歌曲并在有关地方加上节奏用手敲击d.请一组同学以结束句的四小节为歌曲的前十六小节伴唱,感受“do,re,mi”三个音在歌曲中起的重要作用。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鼓乐传情》教案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鼓乐传情》教案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鼓乐传情》教案一. 教材分析《鼓乐传情》是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打击乐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打击乐器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多种打击乐器,如锣、鼓、木鱼等,以及一系列的打击乐曲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打击乐器演奏技巧,并在集体演奏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在打击乐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接触较少,对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节奏感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打击乐器,掌握基本的打击乐器演奏技巧。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4.感受打击乐器带来的快乐,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打击乐器演奏技巧,能够合奏曲目。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打击乐器的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

2.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集体演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音乐欣赏法:让学生聆听和分析优秀打击乐作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乐器准备:锣、鼓、木鱼等打击乐器。

2.教学音频:打击乐曲目及相关教学音频。

3.教学PPT:包含打击乐器图片、演奏技巧等内容。

4.课堂练习曲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打击乐音频,引导学生关注打击乐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打击乐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打击乐器,如锣、鼓、木鱼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演奏方法和特点。

苏教小学音乐六下《1第一单元鼓乐传情》word教案

苏教小学音乐六下《1第一单元鼓乐传情》word教案

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滚核桃》、《黄河留下为风鼓》、《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和《伊唷鳓拉》。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感受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时安排:三教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明确本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新的希望。

3、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

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5、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6、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7、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衬词“羊买啊塞罗”的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的民族特色。

8、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

9、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10、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

11、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将军令〉〉、〈〈滚核桃〉〉。

唱:继续唱歌曲<<伊唷勒啦>>.动: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教学的重点难点:按节奏跺脚、击掌、身体的律动和歌唱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复习巩固歌曲:a.用“lu”哼唱歌曲旋律。

b.唱歌谱两边。

C.唱歌曲并在有关地方加上节奏用手敲击d.请一组同学以结束句的四小节为歌曲的前十六小节伴唱,感受“do,re,mi”三个音在歌曲中起的重要作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鼓乐传情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鼓乐传情教学设计

鼓乐传情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打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1.感受到中国鼓乐的风格,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2. 能够了解苏南吹打、粗吹。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学唱歌曲1.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2.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3.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衬词"羊买啊塞罗"的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的民族特色。

4.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

5.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6.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

7.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二、欣赏歌曲1.欣赏苏南吹打乐〈〈将军令〉〉--这是一首粗吹锣鼓曲,用大唢呐和全套打击乐器演奏,是苏南吹打乐队组合的一种。

要求:A听完说说你对乐曲情绪的感受。

B随着老师弹奏的主旋律,念一念下面的锣鼓节奏。

(见书)C体会用大唢呐和打击乐器的组合方式。

三、小结。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1第一单元鼓乐传情优质教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1第一单元鼓乐传情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教学目标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滚核桃》、《黄河留下为风鼓》、《非洲鼓魂》地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地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地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地多样性有初步地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地小木鼓》和《伊唷鳓拉》。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地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地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地“锣鼓经”有初步地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地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地重点难点:感受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地风格差异;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地不同,掌握歌曲中鼓地节奏。

教时安排:三教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敲起我地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地不同,掌握歌曲中鼓地节奏。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明确本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新地希望。

3、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

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5、学唱歌曲:敲起我地小木鼓6、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地鼓乐风情。

7、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地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衬词“羊买啊塞罗”地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地民族特色。

8、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

9、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10、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

11、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将军令〉〉、〈〈滚核桃〉〉。

唱:继续唱歌曲<<伊唷勒啦>>.动:以击鼓地方式表现特定地情景.教学地重点难点:按节奏跺脚、击掌、身体地律动和歌唱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复习巩固歌曲:a.用“lu”哼唱歌曲旋律。

b.唱歌谱两边。

C.唱歌曲并在有关地方加上节奏用手敲击d.请一组同学以结束句地四小节为歌曲地前十六小节伴唱,感受“do,re,mi”三个音在歌曲中起地重要作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鼓乐传情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露一手)节奏听辨与表现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2、能尝试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3、通过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引导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

教学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欣赏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初步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提出希望。

1、出示本单元的篇首小诗:敲起我的小木鼓,敲出核桃滚滚,鼓点会说话,鼓乐能传神,咿唷嘞啦非洲人,闻鼓即起舞,节奏跃动着民族魂。

2、学生朗读小诗,理解小诗的含义。

3、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4、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及要求。

三、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

四、复习《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五、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1、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2、《敲起我的小木鼓》这首歌曲表达了佤族少年儿童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你了解佤族吗?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佤族自称“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佤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3、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六年级下册音乐课件-第一单元《鼓乐传情》4_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课件-第一单元《鼓乐传情》4_苏少版

绛州鼓乐——滚核桃
返回
主页
关闭
独奏——滚核桃
佤族木鼓
木鼓甩发舞
佤族舞蹈《木鼓甩发》
刚果民歌
布隆迪鼓乐团表演
布隆迪鼓乐团彩排
2012年世界自由风格舞蹈比赛非洲鼓舞团Mighty Zulu Nation演出
返回
主页
关闭
返回目录
返回
主页
关闭
返回目录
返回
主页
关闭
返回目录
返回
主页
关闭
返回目录
世界自由风格舞蹈比赛——非洲鼓舞 返回 主页 关闭
返回
主页
关闭
总听唱动 奏
《鼓声》几内亚民歌 通过教师的范奏带来情绪上的感染, 迅速感受歌曲活泼、热情、欢快的风格特征。吹奏时,注意节 奏准确,吹好休止符和切分、重音。前半拍休止的节奏要吹得 清晰有弹性,重音记号和切分节奏应掌握适当的力度进行吹奏。 在掌握第一声部的基础上,教师叠加第二声部,在合奏中聆听 第二声部的旋律,分析两个声部之间的基本关系,从师生到生 生之间的二声部合奏注意声部间的和谐统一。在合奏基本和谐 的基础上,加入鼓声或其他打击乐器,进一步渲染乐曲的情绪, 并设计合适的鼓声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我的编创《巴鲁瓦》在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简单的声势动 作,如:跺脚或拍手等为歌曲伴奏。在“0 × 0 ×”和“× 0 × 0 ” 互为相反的节奏呼应中,通过击打身体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来 感受、表现并丰富歌曲。可分为两个“声部”,歌唱相同、动作不同, 聆听不同的音响效果,也可以尝试换成音色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表现, 感受音乐丰富的变化。
返回目录
返回
主页
关闭指正
六年级下册音乐课件第一单元《鼓乐传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1.听:《将军令》《滚核桃》。

2.动:我们创造: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滚核桃》的过程中感受到“鼓示”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关于“苏南吹打”的图片,简单介绍苏南吹打乐的主要演奏乐器。

听赏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结合哼唱主题旋律感受这种器乐演奏形式的独特风格。

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简单的“锣鼓经”知识,了解“同、丈、台、七、朴”所代表的打击乐器音响。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三、欣赏乐曲《将军令》、《滚核桃》
1.先范听《将军令》一遍
2.具体进行分析
在分析时要注意给学生提示时语言要通俗化。

3.让学生结合所听内容畅谈自己的所听感受。

4.师作归纳总结。

5.试听《滚核桃》一遍。

6.具体进行分析。

7.让学生结合所听内容畅谈自己的所听感受。

8.师作归纳总结。

9.对欣赏内容作总结归纳。

四、我的创造: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

请同学们动手敲一敲鼓,想一想能用哪些方法让鼓发出不同的声音,怎样利用这些声音表现特定的
情景。

五、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