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研究 1998年第3期(总第68期)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周 刚

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对这一方法的系统探讨和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旨在对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类型、作用和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

1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年代,胡树鲜(1982)在 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 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 指向 ,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语义指向是由 指向 演化而来, 指向 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提出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其实语义指向分析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60年代,文炼(1960)就已指出汉语的句子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具体分析了这种语法现象: 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 两句的格式相同,都是 主 谓 宾 谓(重用) 补 。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宾语的,而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主语的。

文章虽然没有用到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但是使用了 说明 一词,相当于语义的指向。接着,李临定(1963)进一步讨论了有关补语跟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问题,却也没有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而延续使用 说明 一词。语义指向分析方法至此呈现萌芽状态。到70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79)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在语义上A指向C 的说法: 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 圆圆的排成一个圈 (圆的圈)|(b) 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走得冤枉)|(c) 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 (都总括几个)。

吕先生提纲挈领地分析了形容词状语、定语和副词状语三种成分的语义指向,为语法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进入80年代,沈开木(1983)开始使用 指向 这一术语,分析了 也 字语义上的 多项指向 问题。刘宁生(1984)首次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论述了在句首的 在 介词结构的语义指向,指出 在 句法上是全句的修饰语,其语义指向却不一致,有时指向主语,有时指向谓语。此后,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就使用开了,运用语

义指向分析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论文也陆续发表出来。

1 2 语义指向分析的理论基础

语义指向分析发源于60年代,成型于80年代,有其必然性。我国汉语语法研究自第一部语法著作 马氏文通 出版到50年代初,基本上走的是传统语法学的路子,注重意义,而不注重形式。50年代起,开始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批成功运用描写语法学理论和方法的论著。但是也出现了只注重形式,不考虑意义的倾向。60年代初,汉语语法学界就已经注意到这个倾向,并有人撰文批评这种倾向,提倡 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的原则,文炼(1960)就批评一些人注重形式, 把不同的形式当作同一形式 , 割裂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并指出: 同一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这个原则当然也适用于汉语。 又指出: 比较复杂一点儿的情形是表面上好像一个形式,骨子里是两个不同的形式。 并以歧义句式的分析揭示了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这篇文章揭示的歧义句式和补语在语义上 说明 主、宾语等一些语法现象给后来的研究以有益的启迪。70年代末,我国语法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得到共识。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1978、1979)很好地贯彻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接着(1980)提出了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两个概念。陆俭明(1980)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这两种关系是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他们把形式和意义相结合这个原则加以具体化了。这就是后来总结的(朱德熙1985): 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与此同时,胡裕树(1981)文炼(1982)提出: 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句法的。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引进了 三个平面 的理论和方法。胡裕树、范晓(1985)进一步提出: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 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为深化汉语语法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使我们更加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对语法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语义指向分析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语义指向分析的类型

2 0 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运用语义指向来说明、解释语法现象,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例如:

(1)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的状语 重重地 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例(2)的状语 狼狈地 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换言之,语义指向主要考虑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间所发生的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根据目前汉语语法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研究情况考察,可以以分析中是否考虑语境因素的影响而使语义指向发生变化为依据,把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分为动态和静态两大类

型。

2 1 静态语义指向分析

我们在考察一个句子的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时,孤立地从这个句子出发,不考虑句外的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就可以直接分析出它的指向,而且这种语义指向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把这种语义指向分析称为静态语义指向分析。这种分析方法适合所有的句子,包括没有具体句外语境的抽象的句子,适合考察的句子成分是补语、状语、定语、谓语动词等。

(一)补语 例如:

(3)我干累了。 (4)他干完了活儿。

(5)我干快了。 (6)这活儿可把我干苦了。

例(3)补语 累 的语义指向主语 我 ,例(4)补语 完 的语义指向宾语 活儿 ,例(5)补语 快 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 干 ,例(6)补语 苦 的语义指向介词 把 的宾语 我 。

(二)状语 如例(1)、(2),再如:

(7)大家圆圆地围成一个圈。

例(7)状语 圆圆地 的语义指向宾语 圈 。

(三)定语 例如:

(8)她昨天想了一天的心事。 (9)他买了十块钱的饲料。

(10)小王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11)小李拔了十块钱的草。

例(8)定语 一天的 语义指向谓语动词 想 。例(9)定语 十块钱的 语义指向宾语 饲料 。例(10)定语 愉快的 语义指向主语 小王 。例(11)定语 十块钱的 语义既可以指向宾语 草 ,意思是 草值十块钱 ,也可以指向 小李拔草 这一行为,意思是 小李给人拔草得到十块钱 ,因此这是一个歧义结构。

(四)谓语中的动词 例如:

(12)我找个老师问。 (13)我找个老师教。

(14)我找个人一起去。 (15)三顿饭就把他吃厌了。

(16)一句话就把小张说火了。

例(12)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 问 的语义指向主语 我 ,例(13)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 教 的语义指向谓语中的前一个动词的宾语 老师 ,例(14)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 去 的语义指向主语 我 和前一个动词的宾语 人 ,例(15)谓语动词 吃 的语义指向介词宾语 他 ,例(16)谓语动词 说 的语义指向并不是指向主语 一句话 ,而是指向句外某个表施事的成分。

这些语义指向跟句外的语境没有关系,都是从句子本身直接分析出来的,并且只有一种分析,不会变化。这种静态语义指向分析不涉及语用因素,因此也可以称为单纯语义指向分析。

2 2 动态语义指向分析

如果我们考察分析某个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时,需要考虑语境(主要是上下文)因素,那么语境不同,其语义指向也随之而不同。我们把这种语义指向分析称为动态语义指向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常用于副词的语义指向,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