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义指向问题研究综述
关键 词 : 义指向 ;综述 ;价值 语 语义 指 向指 的 是某 ~ 结构 成分 在 语义 上 与哪 个 结构 成 分发 生 联 系 ,现代 汉语 的语 义指 向研 究集 中在补 语 、状 语 、定 语 ,尤 其
是副 词 的语义 指 向上 。
一
、
什 么是语 义指 向
语 义 有 多 个 层 面 , 汉 语 句 法 研 究 中 所 关注 的 语 义 问 题包 括 格 和 语 义 角色 、语 义 关 系 、语 义 特 征 、语 义 指 向等 等 ( 陆俭 明
二 、语义 指 向研 究概述
“ ”。 喝
目前 国内对 语义 指 向问题 的研 究 也是 多 数把 语 义 的理论 集 中 4 指 向另 一定 语 。如 :他 简 直是 个十 全 十美 的好 人 。 “ 全 ) 应用 在 语法 研 究方 面 ,而 语义 指 向理 论应 用 在语 法 方面 的研 究 , 十 美 ”指 向另一 定语 “ ”。 好 也 多数集 中在对 一 些语 法现 象 的研 究 层 面上 ,主 要 目的 是发 现 它 5 同 时指 向主 语 和 宾语 中心 语 。如 : 他 有 当将 军 的希 望 。 ) 们 的句法 结构 关系 和语 义 结构关 系 。 “ 当将 军 ”同 时指 向 “ ”和 “ 望 ”。 他 希 1 对 状语 语义 指 向的描 写 . 三、语 义指 向分 析价 值 关于 状 语语 义 的指 向,结 合众 多语言 学 家 的研 究成 果 ,大 致 随着 汉语 语法 的发展 和 曰益 完善 ,语 义 指 向的研 究 也受 到越 来 越 多 的人们 的重视 ,研 究 成果 也层 出不穷 , 以陆俭 明先生 为代 有 以下几 种 : 1 指 向动词 的 宾语 , 如 :咱们 热 热地 来 壶茶 喝 ,状 语 “ 热 表 的语 言学 家们 把语 义指 向的价值 为 以下六 点 : ) 热 地 ”指 向动词 “ ”的宾语 “ ”。 喝 茶 1可 以进一 步帮 助分 化歧 义句 式 ; . 2 为解 释某 些语 法现 象提 供 了一种 新 的角度 ; . 2指 向介词 所 修饰 的 成分 ,如 :在美 国、英 国、澳 大利 亚 , ) 全 都爆 发 了大 规模 反 战示 威 。状语 “ 都 ”指 向介 词 “ ”所 修 全 在 3 可 以进 一 步 帮助 分析 句 子 的语 义 结 构 ,揭 示 语 义 结构 特 . 饰 的成分 “ 国、英 国 、澳大 利亚 ” 。 美 点; 3指 向主语 ,如他 高 高兴 兴地 跑 了过 去 。状 语 “ 高 兴兴 ” ) 高 4 可 以帮助 揭示 某些 句法 结构 的语法 意 义 ; . 5 可 以帮 助 说 明某些 语 言单位 具备 不具 备某 种语 法 功 能的规 . 指 向主语 “ ”。 他 ’ 4 指 向谓语 中心 ,如 :我 轻轻 地 走 了 出去 。 “ ) 轻轻 地 ”指 向 律 ; 6 有 助于 开阔语 法研 究 的思 路 ,拓 宽语 法研 究 的视野 。 . 谓语 中心 语 “ ” 。 走 5 指 向定 语 。如 :家 里 家 外 的事 儿全 是 她 一 个 人 在 忙 活 。 ) 语义 指 向研 究可 让 我们 思考 很 多 问题 ,而 这些 问题 都将 会把 “ ”指 向定 语 “ 全 家里 家 外 ”。 语 法 研 究引 向深 入 ,帮助 我 们揭 示 出一 些 意想 不到 的语 法规 律 , 6 指 向 补 语 。 如 : 张 三 没 有 打 死 人 。 “ 有 ” 指 向补 语 从而 丰富 我们 的语法 研 究规律 ,拓宽我 们 的语法 研究 的视 野 。 ) 没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现代语法研究课程——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 )他 大 约寒 假 去 了上 海 ( “ 4 大约 ” 既指 向后 面 的
代 汉 语 为 例 从 语 义 指 向 的 概 念 、 语 义 指 向 的 类 型 以 及 语 义 “ 寒假”,又指向后面的 “ 上海” ) 指 向 的研究 意 义等 方面 来 论述 语 义指 向分析 法 。
间的各种语义联 系,证 明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 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解释语法现 象。 因此 ,对现代汉语语义指向进行研 究,对于更好地 了解、学习现代汉语 以及从事汉语教 学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关键 词 :语 义指 向 类 型 研 究 意义
句 法 结 构 是 句 法 形 式 和 语 义 内容 的 统 一 体 。对 句 法 结
一
地 从 这 个 句 子 出 发 , 不 考 虑 句 外 的语 境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就
可 以直 接 分析 出它 的指 向,而 且这 种 语 义指 向一般 是 固 定不
( )帮助 分 化 句子 的歧 义 结构 一 汉 语 句 子 存 在 着 许 多 歧 义 结 构 , 分 化 这 些 歧 义 结 构
是主 语 “ ”。 我
( )从句 子 成分 的角 度 观察 语 义指 向 二
1补 语 的语 义指 向 .
( )你砍 快 了,慢 一点 ! ( 砍+ 6 你 砍快 了 )
“ ”可 以分 为 单 指和 双指 。 单指 是 指所 联 系 的语 义 指 是 一个 ,双 指 是 指 所 联 系 的语 义 成 分 是 两 个 。如 :我 们 打
语 言应 用研 究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口李修 尚
摘 要 :语义指向研究发源于2世纪6年代,成型于8年代。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在 句法结构 中,句法成分之间 O 0 O 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 目标的语 义联 系。通过分析 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 象,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文研究 1998年第3期(总第68期)语义指向分析刍议周 刚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对这一方法的系统探讨和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旨在对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类型、作用和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1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年代,胡树鲜(1982)在 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 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 指向 ,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语义指向是由 指向 演化而来, 指向 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提出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其实语义指向分析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60年代,文炼(1960)就已指出汉语的句子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具体分析了这种语法现象: 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 两句的格式相同,都是 主 谓 宾 谓(重用) 补 。
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宾语的,而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主语的。
文章虽然没有用到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但是使用了 说明 一词,相当于语义的指向。
接着,李临定(1963)进一步讨论了有关补语跟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问题,却也没有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而延续使用 说明 一词。
语义指向分析方法至此呈现萌芽状态。
到70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79)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在语义上A指向C 的说法: 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 圆圆的排成一个圈 (圆的圈)|(b) 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走得冤枉)|(c) 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 (都总括几个)。
语义指向分析
现代语法研究课程——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作者:程树铭汤梦甜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语义指向进行了分析,分别是特殊句式中的语义指向、歧义句中的语义指向、具体词类中的语义指向,旨在通过对语言的不同方面的探讨发现语义指向可以研究的更多视角,希望能加深对语言内部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语法分析语义指向特殊句式歧义句词类一、语义指向的含义及其分析法的产生(一)语义指向的含义语义指向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语法学界虽已达成共识,但对于语义指向的含义却各有说法。
范晓(1992)、胡裕树(1994)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
卢英顺(1995)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能力。
沈开木(1996)认为语义指向是指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
陆俭明(1997)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成分相关。
王红旗(1997)把语义指向看作是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可以同句子的不同句法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法关系相对应的现象。
周刚(1998)认为语义指向指的是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邵敬敏(2001)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虽然学者们对语义指向的含义表述各异,但核心内容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语义指向就是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跟另外的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二)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法主要有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成分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成分分析法等。
其中的语义指向分析法主要是从语义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语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与语法结构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任何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
1111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是指对形容词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形容词除了可以作谓语、定语外,还可以作状语和补语。
以下是对形容词作不同成分时语义指向的研究:
- 作谓语:形容词作谓语时,其语义指向主语或主语的某个成分,表示对主语的性质、状态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这座山很高”中的“高”,其语义指向主语“山”,表示山具有高的性质。
- 作状语:形容词作状语时,其语义指向谓语或谓语的某个成分,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等。
例如“他高兴地跳了起来”中的“高兴”,其语义指向谓语“跳”,表示跳的方式是高兴的。
- 作补语:形容词作补语时,其语义指向谓语,表示对谓语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他累得满头大汗”中的“满头大汗”,其语义指向谓语“累”,表示累的结果是满头大汗。
- 作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时,其语义指向它所修饰的名词,表示对名词的性质、特征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这是一件新的衣服”中的“新”,其语义指向名词“衣服”,表示衣服是新的。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对于理解和分析句子的语义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汉语语法研究的准确性和精细度。
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关系密切,因此语法研究要全面深入地揭示隐藏在表层语法结构背后的、深层语义关系。
语义指向是一种与句法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的语义现象。
语义指向对汉语句法结构中复杂语义关系的解释有重要作用。
语义指向的研究重点是结构内语义指向关系,主要属于结构分析。
标签:语义指向句法结构作用一、语义指向理论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语法学界开始关注句法中的语义研究。
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对应的一面,又有不对应的一面。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入地揭示隐藏在表层语法结构背后的深层语义关系。
“语义指向”是一种与句法结构有密切关系的语义现象。
语义指向作为语法研究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正是因为汉语语言结构中“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一致性和复杂性要高于其它语言,所以才特别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语义指向”的理论和方法在形成时,也受到国外当代语法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如:“格语法理论”为语义指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语义指向,最早是由吕叔湘先生提出:“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在语义上A指向C”,后来经沈开木、邵敬敏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汉语特色的研究方法,给汉语研究注入了活力。
研究语义指向,有助于分析句子中几个语义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深层意义。
语义指向现象可以分为结构外成分语义指向和结构内成分语义指向。
结构外成分的语义指向应该属于篇章分析,主要涉及“缺省成分的找回指向关系”;而结构内成分的语义指向关系主要属于结构分析,是语义指向研究的重点,其中包括“动—名支配指向关系”“饰—中修饰指向关系”和“名—名同指指向关系”三大类,各类内部还涉及大量不同的情况。
第一类,句法结构中动词和名词的指向关系。
这种语义指向主要是确定作为核心词语的动词和作为论元成分的名词之间的支配性指向关系。
语义指向分析
1.
产生背景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中国八十年代。胡树鲜(1982)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 芽。文章并没有用到“语义指向”这一术语,但文章所谓的“作用点”大致相当于语义的指向。沈开木(1983)在 《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到了语义关系上的“指向”。我们知道,如果没有上 下文语境,“也”可有“多项指向”。文章总结了“也”字“多项指向”优先顺序的规律:“也”字指向前面的 比较项而产生的潜在义排在先,指向后面的比较项而产生的潜在义排在后;如果都指向前面的比较项,那么“也” 字指向全句修饰语、主语、状语(或小主语)而产生的几个潜在义,形成一个顺序,离“也”字越近越领先;如果 是指向后面的比较项,那么“也”字指向动词、宾语而产生的潜在义的先后将是“宾先于动”。但是,文章也还 没有完整地使用“语义指向”这一个术语。第一次完整使用这一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他的文章标题就是 《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在文章中,他分析了由“在”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首时的语义指向, 指出“在……”在句法上分析为全句修饰语,但是它的语义指向并不一致,可以指向谓语(如“在您门口我们拣着 她丢的一块手绢。”),也可以指向主语(如“在掌声中,第一个走进来的是蓝东阳。”)。在这之后,在语法分 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就多起来了,重要的如马希文(1985)、邵敬敏(1990a.b.)、陆俭明(1990)、张力 军(1990)、周小兵(1991a)、李小荣(1994)、沈阳(1994)等。
定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定语的语义指向分析[摘要]本文采取依次引入“指”、“项”、“联”三个概念的方法逐步分析阐明定语的语义指向问题,考察了定语的专指(单指)、兼指和多指的情况,对于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的地方采取对比法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不同情况下的句法条件。
[关键词]定语语义指向语义联项语义指向指的是某一结构成分在语义上与哪个结构成分发生联系。
名词语义指向是指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和属性,收到动作的对象称为“语义指向的对象”。
现代汉语的语义指向研究集中在补语、状语尤其是副词的语义指向上,本文专门讨论定语的语义指向问题。
语言一旦形成话语或文字便成为词语的一维的线性组合,其结构和层次随即固定下来。
但是客观世界丰富多彩,言语表达存在多维性的特点,因此一个句法结构内部总是同时并存着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难免会出现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相背离的情况。
在分析定语的语义指向时,我们需要注意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不一致的情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句意有重要作用。
本文依次引入“指”、“项”、“联”三个概念逐步分析阐明定语的语义指向情况。
一、指:“指”表示定语语义联系所指的方向1.一般来说,定语的语义多指向其后的中心语。
如:(1)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
(《哦,香雪》)(2)床上正坐着两个皮肤晒得焦黑、头上暴着青筋的老家人。
(《一地鸡毛》)例(1)中的“白白净净”指向主语中心语“乘务员”,例(2)中的“皮肤晒得焦黑、头上暴着青筋”指向宾语中心语“老家人”。
两句中的定语皆为修饰性成分,例句可转化为主谓结构:a.乘务员白白净净。
b.老家人皮肤晒得焦黑、头上暴着青筋。
定语指向中心语存在着复杂性,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多种多样。
如:①领属的关系:(3)老铁匠的瘦脸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透明的红萝卜》)②限定性质或描述内容的关系:(4)远处传来打鼓的声音。
“老铁匠的瘦脸”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领属的关系,例(4)“打鼓”限定“声音”的性质,这两句都无法移位变换结构(*代表句子不成立):a. * 瘦脸老铁匠。
浅谈语义指向理论及其对中学语文中歧义句教学的启示
浅谈语义指向理论及其对中学语文中歧义句教学的启示余丽华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由语义指向引起的歧义,然而,利用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无法解决这种分歧。
在西方尤其以美国描写语言学为代表的各大语言流派的影响下,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汉语语法研究中出现了语义指向分析这种新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对我国中学语文中歧义句的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义指向;语义指向分析;歧义句;中学语文教学一、引言以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语法研究,重点在于对某一种语言或方言的语法规则作细微的、静态的描写;而乔姆斯基(N.Chomsky)所开创的转换生成语法学则重在从理论上探求人类的语言机制以及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并解释这个普遍语法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为各种各样的人类自然语言。
前者可以说是语言学研究中的开山之作,对后来者进行语言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后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意义则大于前者。
他们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然而,这两种研究不应该是对立的,就研究对象来说,它们也有所交叉。
因此,彼此应该互相借鉴,相辅相成。
在这里笔者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可忽视描写语法学的存在和价值。
描写语法学还有它存在的价值,并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而在发展过程中,它也会不断吸取其他语法理论的合理因素。
应该看到,在对某一具体语言的语法规律作深入、细致的挖掘和描写上,它还会作出其他语法理论所无法完全代替的贡献。
目前我国的语法研究还是以描写语法学为主,主要还是对汉语普通话或某一种方言的语法作细微的、静态的研究、描写,虽然现在也出现了对汉语普通话作宏观的、解释性的研究。
本文所说的语义指向分析就是描写语法学里所运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句法分析方法。
二、语义指向的含义、类型及其分析法的产生1.语义指向的含义语义指向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语法学界虽已达成共识,但对于语义指向的含义却各有说法。
论“语义指向”
论“语义指向”语用学的成果等方面参加副词研究的新突破;对语言学添砖加瓦;用数学做理论指导和揭示规律的工具;运用系统科学成果。
并且首次说出“语义指向”的来源——“指向”,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
***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八十年代有两个重大的突破。
一个是副词研究,一个是歧义研究。
在副词研究中,我国学者有许多创新,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在1983年我国注意到“语义指向”,提出这个概念,并从“语义指向”上揭示出一些副词的重要语法规律,发现歧义的新品种——语境歧义,提出语境歧义分析法。
发现歧义的新品种和提出语境歧义分析法,也属于歧义研究的突破。
从1983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十多年。
“语义指向”提出的过程、“语义指向”的内容、实质和意义,还没有论证;“语义指向”的来源——“指向”,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还鲜为人知。
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个探讨。
一“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的。
“指向”,是吕叔湘先生在对拙文《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后来载于《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收入《语法研究和探索(2)》,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审稿时提出来的:“3、第二个主要论点是:在没有伴随句的情况下,在可能实现的交换项之中,实现的可能性大小(作者称之为‘突出’)与位于‘也’字前或后,离‘也’字远或近有关。
‘也’字的作用指向(作者称之为‘统括’)前面的最挨近的一个,然后是更前面的一个。
然后是‘也’字后面的。
……”吕先生这个“指向”是“语义上”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语义指向”,只是这里用作动词。
我遵照吕先生的教导,按照上述意义在拙文中使用“指向”的术语:“用‘也’字的语义根据是‘异中有同’。
但是,有了这个语义的根据,如果不用‘也’字,‘异中有同’就不能表达出来,如说:‘我知道,她知道。
’而一用上‘也’字,就表达出来了,由此可见:‘也’字表示‘异中有同’。
‘也’字在表示‘异中有同’时是指向(取用语义)两事的,但是由于比较项是比较两事的对象,而相同项是两事共有的,所以可以看作‘指向比较项,配以相同项’,简称为指向比较项。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的含义语义指向(semantic orientation):狭义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词语或哪个成分在语义上发生最直接的联系。
如:(1)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2)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3)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例(1)“喜滋滋地”和“他”相联系,即在语义上指向“他”,例二“早早地”指向“炸”,例(3)“脆脆地”,指向“花生米”。
广义还包括“语义所指”(semantic co-reference):专指第三人称代词或反身代词与先行词之间,或者空语类与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同指关系”,也称“照应关系”。
本文讨论狭义的相关关系。
语义指向分析法: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
最早用“指向”这个词的是吕叔湘先生(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6.2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从理论上上,应该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可是不是所有的句法成分都必须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手段来加以考察分析。
考察以下三种句法成分:一是补语,即补充性说明成分。
比较“砍光了”和“砍累了”二是修饰语,即修饰性说明成分。
如前面的“ 花生米”例。
再如“两位大学的教授”“两所大学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教授”(这也可以间接解释汉语中丰富的量词存在的原因)。
三是谓语,即陈述性说明成分。
比较“我很好。
”和“你身体怎么样?”“去年很好,今年又不太好。
”第一个句子的“很好”指向句内成分“我”,第二个“很好”指向没有在句中出现的“我”。
6.3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一、前指还是后指(1)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外国列强跟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律废除了。
(2)他馒头吃得不多,只吃了两个馒头。
(3)a. 今年我和他分别去广州参加过一次会。
b. 今年我分别去过广州和福州。
c. 今年我和他分别去过广州和福州。
例(1)的副词“一律”是前指,“所有……的不平等条约”。
例(2)的“只”是后指,“两个”。
刍议汉语语言学中语义指向原则与结构
刍议汉语语言学中语义指向原则与结构■杨若樱/湘潭大学摘 要:本文将详细分析汉语语言学中语义指向原则和结构关系,对汉语当中的这种不对应关系做出多方位立体解释。
关键词:汉语语言学 语义指向 结构关系一、汉语语言学中语义结构分析现代汉语的形态变化没有严格的定义,语义展现的是语言的意义的载体,能够展示语言所包含的思维活动以及情感变化,在语言的应用中,语言所包含的各级单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语素、词、词组、语句等等,语义在情感上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含理性,一种是不包含理性。
考察语义指向分析应该将完整的内容放在实际的汉语语法学中去,需要了解当时的句子之外的语境等因素,比如一些形容词或者是状态词的指向,以及它们所涉及的语义特征,要能够理解到一个一个句子的成分组成,主语、谓语之间的关系,再根据环境和现实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同样的句法位置,也可以在同义句子的句法成分中,出现语义不对应的的现象,这种不对应性被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出现了所谓的歧义现象。
二、汉语语言中语义指向原则理论语义指向是句法结构的组合成分的语义指归性,即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与哪些成分有直接的关系,具体体现的是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一起构成的语义指向结构体①。
因此,在我们分析汉语语义指向的时候,要认识到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还需要一些原则的辅助。
第一个共存原则。
该原则的含义是指在一个句子当中,被指要素和指向要素两个要素在同时出现的情况下,这两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两方面的要求,让两个要素的指向是同一方向,而且这种情况下不能出现位置空缺的现象,不然就会出现歧义,造成阅读者的理解困难。
例如,小红都把三个苹果吃了。
句子当中,“都”所在的位置也是不恰当,在“把”和“三个苹果之前”,它的指向也是不明确的。
通过病句的解释说明,我们大致可以明白,被指和所指者两者是可以在同一个句子当中出现,需要共同出现,不然会出现语义指向落空的情况。
第二个焦点信息原则主要是指在实际应用语言中,出现多指因素时可以使用焦点信息用作根据,也就是运用于多指成分确定时的指向原则。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语义指向分析是一种语义语法分析方法,其目的是确定一个句子或短语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和指向关系。
在语义指向分析中,语义关系是指词语之间的语义角色关系,如主语、宾语、谓语等,而指向关系是指词语之间的指代关系,如代词与其指代的名词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语义指向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识别并标注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语义角色。
这些语义角色可以通过词性标注、依存句法分析等方法来确定。
例如,在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中,“他”是主语,“吃了”是谓语,“一个苹果”是宾语。
其次,需要确定词语之间的指代关系。
这可以通过指代消解的方法来实现。
指代消解是指通过上下文信息判断一个代词所指代的实体是什么。
例如,在句子“他看到了一只猫,然后他抱起了它”中,“他”和“它”分别指代的是同一个人和同一只猫。
最后,需要根据语义指代关系来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并进行进一步的语义分析。
例如,在句子“我昨天去了北京,我觉得非常开心”中,“我”和“我”指代的是同一个人,因此可以通过指代关系来确定“去了北京”和“觉得非常开心”是同一人的行为和感受。
然而,语义指向分析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语义指向分析在处理复杂句子和歧义句子时仍然存在困难。
复杂句子和歧义句子中的词语之间可能存在多种语义关系和指代关系,这就需要在分析过程中进行多个假设,并选择最合适的解析结果。
其次,语义指向分析在处理上下文信息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语义指代关系是依赖于上下文信息的,因此在处理上下文信息不完整或者语境丰富的句子时,语义指向分析的准确性可能会下降。
最后,语义指向分析在语义角色标注和指代消解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由于语义角色标注和指代消解是依赖于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因此这些技术的准确性和效率会直接影响到语义指向分析的结果。
综上所述,语义指向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语义关系和指向关系。
语义指向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义指向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一、语义指向分析是什么(一)什么是语义指向?目前学术界有这样几种看法,范晓、胡裕树(1992)认为,“是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卢英顺(1995)认为,“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沈开木(1996)认为,“是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陆俭明(1997)认为,“指的是句中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王红旗(1997)认为,“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具有同样的语法性质的词语却可以同句子的不同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法关系不对应的现象”;周刚(1998)认为,“语义指向是句子中某一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一般认为的语义辖域”。
以上各家说法虽稍有差异,但总的意思是语言单位中某一语法成分在语义上直接与哪一个语法成分相联系。
因此,利用语义指向的理论来分析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并加以解释说明的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二)语义指向分析的现实基础众所周知,语言是在线性序列中生成的,语法关系也只能在线性的序列中得以实现。
然而各种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语义是非线性的,而是立体的”。
立体的语义结构由线性的语法结构来实现,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的不对应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陆俭明也曾经强调说“相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也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
其次,汉语自身的特点是语义指向分析的又一个现实依据。
汉语是一种形态很不发达的语言,在一个语言片段中没有明显的形态上的标志。
汉语的语言片段更多的是靠意义相合组合在一起,所以在组合中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排列顺序,而且没有形式上的标记。
(三)语义指向分析的理论基础语义指向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汉语语法研究中形成一股热潮,有其必然性。
50年代起,我国的语法研究开始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批成功运用描写语法学的理论和论著,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只重形式而忽视意义的倾向。
浅谈现代汉语语义指向
从 上述的语 义指 向的类 型可以看 到 , 他们 同样 的表达方式或是较 为 接 近的表达方式 ,其本 身带来最终效果 也是具有一定 的差异性 的 , 这 些 都 需要在未来的我们表达过程以及理 解过程 中需要 注重的。 2 .2 从 句子成 分 的角度观 察语 义指 向
3 现代 汉语 语义指 向研 究 的意义
体 包括 以下 几方 面 : 2 .1 .1 单 项单 指 ( 1 )学 生们 互相 学 习。 (“ 互 相 ”单 指前 面 的 “ 学生 们 ” ) ( 2 )他 一共 卖 了三本 书 。( “ 一共 ” 指 向后 面 “ 兰本 书” ) 2 .1 .2 多项单 指
2 .2 . 1 补 语的 语义 指 向 ( 5 ) 你砍 快 了 ,慢 一点 !( 你砍 + 砍 快 了) 2 .2 .2 状语 的语 义指 向
借助于合理的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就现有的不同语法结 构 中
的语义进行解读 ,提升了各 个语法 内容 的理解 ,这对于未来 的语法 结构 的教授带来了巨大的便捷 眭, 切实有效 的保证 了后期教学效果 3 .3 为语 法研 究 的精 细化 提供 了前提
从上 述例 句 中 ,我们 可 以看到他 们 都希 望 表 达 的是一 个 最 终 的 结果 ,由此能够 帮助 听句 子 的人 可 以 了解 最 终 的 当事 人 的一 个 状 态 ,保 证后 续彼 此之 间沟 通 的有 效性 。
2 .3 .2 动态 语义 指 向 相 对 于静态 语义 而言 ,显然 现在 的 动态 语义 本身 其 更 多 的是 注 重一 种过 程的表 达 ,希望通 过一 个动 态 的传 达 ,让 对方 可 以 了解 到
( 6 ) 花 也 很 多 , 圆 圆 地 排 成 一 个 圈 ,不 很 精 神 ,倒 也 整 齐 。 ( 排 成一 个 圆圆 的圈 ) 上 述不 同 的句子 成分 中 的语 义 指 向 ,本 身 也带 来 的是 一种 不 一
第六章 语义指向分析
• 3、邻指与隔指 邻指就是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直接构成 • 语义指向结构体,其间不插入别的与该语 义指向结构无关的成分;隔指则是指向成 分和被指成分之间插进了别的成分,致使 指向成分间接地指向被指成分。例如: • [16]“小明有块金表很漂亮。”
•
“很漂亮”邻指“金表”,“小明有块 金表很得意。”“很得意”则隔指“小 明”。
•
• • • •
究竟”和“到底”用法一样。但是它们的用 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们所指向的成分须是 一个有形的疑问成分。二是它们所指向的疑问成 分必须置于它们的后面(即只能后指)并尽量靠 近。试比较(句前的问号代表该句可接受性弱, 下同): [9] a.你吃过晚饭后究竟去不去看电影? ?b.你究竟吃过晚饭后去不去看电影? [10] a.你下班后到底去哪儿? ?b.你到底下班后去哪儿?
• (3)前向逆邻指。 • 前向逆邻指就是指向成分前向逆指它前 面的被指成分,其间不插入别的成分。与 后向顺邻指类似,前向逆邻指也是很受局 限的。最典型的是受事成分直接充当主语 时,跟谓语动词所构成的语义指向方式, 例如: • [21]“房间打扫干净了。” • [22]“衣服穿旧了。”
• (4)后向逆邻指。 后向逆邻指就是指向成分后向逆指紧随 • 其后的被指成分。与前向顺邻指类似,后 向逆邻指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宽泛,如: • [23]“小王家来客人了。” • [24]“这孩子好记性。”
•
从对比句看出,“共同”和“互相”都 只能前指主语,而且主语须是复数人称。 不同之处是“共同”修饰的及物动词还可 以带宾语,“互相”修饰的及物动词不能 带宾语。Leabharlann • • • • • • •
副词也有只能后指的,例如: [7] a.究竟谁是班长? *b.谁究竟是班长? *c.究竟张三是班长。 [8] a.到底什么是语言学? *b.什么到底是语言学? *c.到底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研究 1998年第3期(总第68期)语义指向分析刍议周 刚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对这一方法的系统探讨和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旨在对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类型、作用和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1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年代,胡树鲜(1982)在 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 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 指向 ,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语义指向是由 指向 演化而来, 指向 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提出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其实语义指向分析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60年代,文炼(1960)就已指出汉语的句子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具体分析了这种语法现象: 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 两句的格式相同,都是 主 谓 宾 谓(重用) 补 。
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宾语的,而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主语的。
文章虽然没有用到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但是使用了 说明 一词,相当于语义的指向。
接着,李临定(1963)进一步讨论了有关补语跟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问题,却也没有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而延续使用 说明 一词。
语义指向分析方法至此呈现萌芽状态。
到70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79)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在语义上A指向C 的说法: 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 圆圆的排成一个圈 (圆的圈)|(b) 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走得冤枉)|(c) 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 (都总括几个)。
吕先生提纲挈领地分析了形容词状语、定语和副词状语三种成分的语义指向,为语法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进入80年代,沈开木(1983)开始使用 指向 这一术语,分析了 也 字语义上的 多项指向 问题。
刘宁生(1984)首次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论述了在句首的 在 介词结构的语义指向,指出 在 句法上是全句的修饰语,其语义指向却不一致,有时指向主语,有时指向谓语。
此后,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就使用开了,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论文也陆续发表出来。
1 2 语义指向分析的理论基础语义指向分析发源于60年代,成型于80年代,有其必然性。
我国汉语语法研究自第一部语法著作 马氏文通 出版到50年代初,基本上走的是传统语法学的路子,注重意义,而不注重形式。
50年代起,开始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批成功运用描写语法学理论和方法的论著。
但是也出现了只注重形式,不考虑意义的倾向。
60年代初,汉语语法学界就已经注意到这个倾向,并有人撰文批评这种倾向,提倡 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的原则,文炼(1960)就批评一些人注重形式, 把不同的形式当作同一形式 , 割裂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并指出: 同一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这个原则当然也适用于汉语。
又指出: 比较复杂一点儿的情形是表面上好像一个形式,骨子里是两个不同的形式。
并以歧义句式的分析揭示了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这篇文章揭示的歧义句式和补语在语义上 说明 主、宾语等一些语法现象给后来的研究以有益的启迪。
70年代末,我国语法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得到共识。
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1978、1979)很好地贯彻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接着(1980)提出了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两个概念。
陆俭明(1980)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这两种关系是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他们把形式和意义相结合这个原则加以具体化了。
这就是后来总结的(朱德熙1985): 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与此同时,胡裕树(1981)文炼(1982)提出: 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句法的。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引进了 三个平面 的理论和方法。
胡裕树、范晓(1985)进一步提出: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
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为深化汉语语法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使我们更加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对语法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语义指向分析的类型2 0 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运用语义指向来说明、解释语法现象,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的状语 重重地 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的状语 狼狈地 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换言之,语义指向主要考虑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间所发生的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根据目前汉语语法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研究情况考察,可以以分析中是否考虑语境因素的影响而使语义指向发生变化为依据,把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分为动态和静态两大类型。
2 1 静态语义指向分析我们在考察一个句子的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时,孤立地从这个句子出发,不考虑句外的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就可以直接分析出它的指向,而且这种语义指向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把这种语义指向分析称为静态语义指向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适合所有的句子,包括没有具体句外语境的抽象的句子,适合考察的句子成分是补语、状语、定语、谓语动词等。
(一)补语 例如:(3)我干累了。
(4)他干完了活儿。
(5)我干快了。
(6)这活儿可把我干苦了。
例(3)补语 累 的语义指向主语 我 ,例(4)补语 完 的语义指向宾语 活儿 ,例(5)补语 快 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 干 ,例(6)补语 苦 的语义指向介词 把 的宾语 我 。
(二)状语 如例(1)、(2),再如:(7)大家圆圆地围成一个圈。
例(7)状语 圆圆地 的语义指向宾语 圈 。
(三)定语 例如:(8)她昨天想了一天的心事。
(9)他买了十块钱的饲料。
(10)小王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11)小李拔了十块钱的草。
例(8)定语 一天的 语义指向谓语动词 想 。
例(9)定语 十块钱的 语义指向宾语 饲料 。
例(10)定语 愉快的 语义指向主语 小王 。
例(11)定语 十块钱的 语义既可以指向宾语 草 ,意思是 草值十块钱 ,也可以指向 小李拔草 这一行为,意思是 小李给人拔草得到十块钱 ,因此这是一个歧义结构。
(四)谓语中的动词 例如:(12)我找个老师问。
(13)我找个老师教。
(14)我找个人一起去。
(15)三顿饭就把他吃厌了。
(16)一句话就把小张说火了。
例(12)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 问 的语义指向主语 我 ,例(13)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 教 的语义指向谓语中的前一个动词的宾语 老师 ,例(14)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 去 的语义指向主语 我 和前一个动词的宾语 人 ,例(15)谓语动词 吃 的语义指向介词宾语 他 ,例(16)谓语动词 说 的语义指向并不是指向主语 一句话 ,而是指向句外某个表施事的成分。
这些语义指向跟句外的语境没有关系,都是从句子本身直接分析出来的,并且只有一种分析,不会变化。
这种静态语义指向分析不涉及语用因素,因此也可以称为单纯语义指向分析。
2 2 动态语义指向分析如果我们考察分析某个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时,需要考虑语境(主要是上下文)因素,那么语境不同,其语义指向也随之而不同。
我们把这种语义指向分析称为动态语义指向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常用于副词的语义指向,例如:(17)我只买了一本杂志。
这个句子中副词 只 的语义指向会受语境的影响而所指不同,例如:(18)我没干什么,只买了一本杂志。
(19)我没买什么,只买了一本杂志。
(20)我没买多少,只买了一本杂志。
例(18)由于前一分句的谓词性成分是 干什么 ,后一分句的谓词性成分 买了一本杂志 成了全句的焦点,因此 只 在语义上指向述宾结构 买了一本杂志 。
例(19)由于前一分句的谓词性成分是 买什么 ,后一分句的名词性成分 一本杂志 成了全句的焦点,因此 只 在语义上指向定中结构 一本杂志 。
例(20)由于前一分句的谓词性成分是 买多少 ,后一分句的数量词语 一本 成了全句的焦点,因此 只 在语义上指向数量结构 一本 。
以上这些语义指向跟语境密切相关,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
这种动态语义指向分析涉及语境、焦点等语用因素,因此也可以称为语用语义指向分析。
3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3 0 语义指向分析给我们揭示了句子成分之间,尤其是句法平面上间接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证明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解释语法现象。
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3 1 作为进一步分析句子语义结构的有效手段。
句子的语义结构是以逻辑意义为基础而构成的深层结构,其基础部分是一个谓核结构,它是由谓词和谓词相联系的几个语义成分即论元组成,谓词是谓核结构的核心。
根据逻辑推导,可以推出谓词联系哪几个强制性的语义成分,以这些成分的数目给谓词定 价 。
此外,还考察动词跟名词之间的及物性关系,分析名词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
而句子的语义结构远不止如此简单,在谓核结构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各种修饰和补充成分,从而形成一个语义网络。
一个复杂的语义结构往往同时包含好几个命题。
分析这样的语义结构,用格语法和配价语法的理论和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它们只能分析名词和谓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而不能分析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语义指向分析正弥补了这一缺陷,语义指向分析不限于名词和谓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还可以考察其他各种非直接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例如补语和主语(例(3))、宾语(例(4))之间,状语和主语(例(2))、宾语(例(7))之间,定语和谓语动词(例(8))之间在句法上不是直接成分,而在语义上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
如例(3)中补语 累 语义上指向施事主语 我 ;例(8)中定语 一天的 语义上指向动作 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