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导学案
语文白杨礼赞 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在吟诵中准确体会。
2.复读课文,标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在特点的句子,并归纳出白杨树的形象。
3.再读课文,利用所学的象征的知识,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分析出内在精神。
4.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仍需要白杨精神。
学习重点:归纳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特点学习难点:从外在形象分析出内在精神作者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处女作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940年他到延安讲学,然后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因而萌发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
一、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欣赏白杨树的图片,引入课题。
二、解题:说说“礼赞”是什么意思?三、初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揣摩白杨树形象。
1.这是一种怎样的白杨树?作者反复强调的句子有哪些?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五、精读课文,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1.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白杨树象征什么?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插入写作背景)六、拓展延伸请你运用联想和想象,选择熟悉的事物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梅花、翠竹、松柏、荷花、蜡烛、蜜蜂)七、推荐阅读书目:1.《美丽的白桦林》2.《西风胡杨》。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一、自主学习。
1、《白杨礼赞》选自。
作者,原名,字,浙江桐乡人,家、家,茅盾是他的。
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参.天()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纵.横决荡()楠.木()3、解释下列词语。
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纵横决荡:秀颀: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2、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
3、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1、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意。
2、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
“不平凡”就是伟大。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1、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1.本文作者茅盾(1896-1981年),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乌镇是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对形成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路》等。
茅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他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提供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
2.文章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象征手法《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 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作品: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矛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本文以白杨树为线索。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虬()枝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3•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4、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__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5.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礼赞导学案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四、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阅读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五、总结全文
?作者用象征手法,用北方极普通的白杨树,象征着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英勇奋战,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2、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1)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能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2)体会文中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41 年 3 月。
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欲睡()倔强()婆娑()秀颀()坦荡如砥()2、解释下列词语。
(1)主宰:(2)倦怠:(3)妙手偶得:(4)坦荡如砥:3、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五、合作探究1、白杨树有怎样的外形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白杨树象征着什么?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六、精读品味1、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赏析:这段话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杨树与“好女子”相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伟丈夫”形象,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同时,“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白杨礼赞导学案
杨
树
形象
干,()
旺盛,要力争上游
枝,()
叶,()
皮,()
气魄
()
坚强,有斗争精神
()
()
2、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拓展延伸】
礁石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白杨礼赞》导学案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1.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及其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Leabharlann 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温故互查】(温故而知新。)
请将老师读到的词语写在下面。
1、2、3、
4、5、6、
【问题导学】(学习的导航图)
1、读文章的第5段,用文章的词语完成下表。
诗中的“礁石”让你想到了什么?
【达标测评】(自我检测一下,你的学习目标完成了没有。)
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事物,写一段话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盘点收获】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礁石》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1)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笔名来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上海写完《幻灭》准备发表,但由被通缉不能用真名,便取笔名“矛盾”,叶圣陶改为“茅盾”。
明确:
点明了写作对象,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赏析句子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人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明确:
比喻句(暗喻),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点明白杨树的生存环境。
3.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①找到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
②点明象征意义。
③点明象征的作用:寓意深刻,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给人以简练、形象的感觉,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答题模式:文章借……(事物),象征了……起到了……的作用。
(三)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革命圣地延安讲学。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团结抗战的情形,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于是他饱含激情地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来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
二、合作探究(合学)
1、本文以《白杨礼赞》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8、第7、8段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抗日军民、民族精神。
作用: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抗日军民、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讴歌了广大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1. 白杨礼赞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文中的生字、重点词语的意义,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文章的抒情线索。
3、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4、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5、理解本文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文中的生字、重点词语的意义,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文章的抒情线索。
学习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理解本文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特色。
学习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案一、预习指导:(1) 认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用红色圆圈圈出生字、用方框框出新词、为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 掌握生字新词:记住注释中注音字的读音,如果注释中没有的生字,查阅工具书,并将读音标注在生字上面的行间;根据语境揣摩文中新词意思,再理解并记住注释中新词的意思,如果注释中没有的,查阅工具书,并将意思写在新词下面的行间中。
(3) 小声快速自读课文,记住文学常识,包括课文出处,文体、作家、作品等。
2. 释题:“礼”是,“赞”是,题目的意思是对。
3. 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5.白杨礼赞素养目标 1.利用语言标志(反复出现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法指引象征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托意于物,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要注意的是,象征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作用: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作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2.背景简介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1940年5月,茅盾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讲学,在此期间,茅盾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皖南事变后,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讴歌北方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黄的是土,未k āi kěn()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2)黄与绿zhǔ z ǎi()着,无边无垠。
(3)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 àn d ài(),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 án zī àn zh ǎnɡ()了—— “单调”!(4)它所有的yāzh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ɡ yì xié chū()。
(5)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jué jiàng()挺立的一种树!(6)它没有pó suō()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zhī()。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导学案
15、《白杨礼赞》导学案一、学一学。
1、作者名片。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茅盾,请同学搜集与茅盾相关的资料。
2、字词积累。
①字音。
开垦 ( ) 主宰()倦怠( ) 倔强()()婆娑()虬枝()秀颀 (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不折不挠()②根据意思,写词语。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暗暗地生长。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备选词语: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坦荡如砥;恹恹欲睡;不折不挠;妙手偶得③解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二、读美文,寻找“不平凡”。
1、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2、请从文中找出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写出段落+文字)3、这些语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结构+内容)三、析形象,感悟“不平凡”。
1、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合作探究。
①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②感受外形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各有什么特点?③探寻内在品质:在文中找出能体现白杨树内在品质的词语。
④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点说说它身上具有人的哪些优秀品质。
句式: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精神品格。
如: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精神品格。
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精神品格。
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精神品格。
四、学技巧,礼赞“不平凡”。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运用的是怎样的写作手法?②第7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五、学以致用,妙笔生花。
1、说一说: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任选3个)落叶、莲、蜡烛、梅花、春蚕、百合花、松柏、牛2、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写一个片段,不少于100字。
第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组【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二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边无垠.()虬.枝()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婆娑.()秀qí()毡.()子主宰.()参.天()倦dài()旁yì()斜出纵横jué()荡bǐ()视3、文章的作者是,原名,字。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4、文章对白杨树一唱三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在文章中找出那些直接赞叹白杨树的句子。
(划在书上)想一想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并注意它们表达上的变化。
5、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人+事+结果)(2)文章依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3)本文的线索:6.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7.结合感情线索,文章可分成五段。
请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8.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组9.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10.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11.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坐镇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12.这篇课文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1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的精神的?【仿写抒情句】(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教材】15《白杨礼赞》导学案附答案
15《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重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对这些树的感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就把视线投向了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就是“礼赞白杨”,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倦怠.(dài)潜.滋暗长(qián)(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情感脉落,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体会和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落,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茅盾 (198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1921年曾与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短篇小说《》《》《》(总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现状。
回到重庆后,他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开垦.()主宰.()倦怠.()坦荡如砥.()丫.枝()倔强.()婆娑..()潜.滋暗长()虬.枝()伟岸.()傲.然()恹.恹欲睡()宛.然()秀颀.()鄙.视()旁逸.斜出()晕.圈()楠.木()锤炼.()不折不挠.()理解词义:锤炼:婆娑:秀颀: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礼赞脉落1.解读文题朗读课题,揣摩文题的含义。
2.理清脉落(1)速读课文,请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第十五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
第十五课白杨礼赞一.语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 ) 地壳.( ) 恹恹.( )晕.圈( ) 婆suō()qiú( )枝秀qí( )大毡.子( ) 锤liàn( ) 楠.木( ) 刹.那( )qián滋暗长( ) 旁yì斜出( ) 无边无yín( ) 坦荡如dĭ( )2.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傲然伟岸参天妙手偶得B.视野贱视挺拔积雪初溶C.靠拢错综质朴诸如此类D.宛若鄙视佩服纵横决荡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现代作家。
他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本文的体裁是,选自《》。
“礼赞”含有之意。
二.课内精读5.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6.“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7.用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另写一句话。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三.拓展阅读(山东菏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出类拔萃的秘密厉彦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
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着:“要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
”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灵气。
我真担心栽不活。
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
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成草绿,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
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
清晨,我走在院内的石径小路.上,竹林里传出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导学案
【目标定向】
1.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感知作者对白杨树具体的礼赞。
2.结合写作背景,感悟作者对白杨树、北方军民、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重点)。
3.理解并学会运用象征的写作方法(难点)。
【个体自学】
1.作者简介
浙江桐乡乌镇人。
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3.文体知识
象征:是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作用: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预习任务一:
1.正音正字
主宰.( ) 倦怠.()地壳.()晕.圈()潜.滋暗长()
婆suō()qiú()枝秀qí()坦荡如dǐ()
yān yān()欲睡
2.成语积累
旁逸斜出:
力争上游:
坚强不屈:
坦荡如砥:
纵横决荡:
学习任务一:提示:在文中直接画出句子,适当做旁注
1、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作者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句子,思考为何赞美白杨树?
2、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画出至少一处,并分析。
学习任务二:
4.作者只是赞美白杨树吗?结合写作背景与课文第7段分析。
5.了解、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对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一番思考,用下列
句式完成填空。
句式:我赞美,因为它,尤其象
征,我要大声赞美。
【同伴互导】
1.小组内交流“个体学习”的学习成果,互查字词,核查所找语句。
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成员给予纠正、补充。
2.小组长汇总本组有疑问的题目,要求:各人用“☆”标注出完成较好的地方,
用“?”标注出有疑问的地方。
标注在“个体自学”题号前。
准备在班级交流时
提出。
【教师解疑】
1.各组提出本组疑问,其他组同学补充解疑,师生共同探讨。
2.通过交流探讨,明白课文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当堂检测】
1.注音练习(6分,每空1分)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
..欲睡()
虬.枝()婆娑
..()秀颀.()
2.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每空1分)
我曾走过______ ___的高原,我曾见过______ __的白杨树。
3.从不同角度描写向日葵,说说它与什么样的人性格、精神相似?(2分)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 ________
【补充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第7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