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迁历史评价
司马迁报任安书赏析
司马迁报任安书赏析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著《史记》,被近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夏阳,县名,今韩城,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
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
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
《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
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
《报任少卿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
任少卿名安,荥阳人。
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
《史记》卷一百四《田叔传》后附有褚先生所补的《任安传》。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过了很久,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此信写于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这年司马迁53岁)。
当时任安因事下狱,状况危险,所以书信中虑及任安的死。
但任安被汉武帝赦免了,褚先生述汉武帝的话:“安有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
又过了几年,在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的时候,因他对戾太子的态度不明朗,终于被武帝杀死。
史记中的司马迁如何通过著作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
史记中的司马迁如何通过著作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司马迁,字子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他通过其著作《史记》,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评价和解读。
《史记》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被誉为史学的鼻祖之作。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如何通过《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的重要性。
首先,司马迁通过《史记》全面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历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地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西汉末年的历史。
司马迁严谨地收集了各种史书和传说,并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而准确的描述。
同时,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他还提供了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其次,司马迁通过《史记》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他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规律,善于分析各种历史事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并从中得出结论。
例如,在《本纪·孝文本始》中,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统治进行了深入的评价,指出他在经济发展、军事建设和文化繁荣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他的反面教材是秦始皇,通过对比评价展现了汉武帝的辉煌。
此外,司马迁还通过《史记》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和解读。
他注重揭示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解读,展示了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例如,在《本纪·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对黄帝、尧、舜等五帝进行了评价和解读,强调了他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后世的影响。
另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保留了各种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原貌,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
他注重收集各种历史文献和史书,严格考证,并尽量还原历史人物的原貌。
通过《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司马迁起到了一种历史评判的作用。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传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他也提供了后世学者研究历史和尊重历史的范本,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和研究的方向。
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
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说起后世对我这司马迁的评价啊,嘿,那可真是一言难尽,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
有的夸我,说我写的《史记》那是杠杠的,简直就是历史界的“扛把子”;有的呢,就对我那点小癖好指指点点,说什么“受宫刑还坚持写书,不容易啊但也得注意点形象嘛”。
哈哈,其实吧,我这人挺豁达的,别人咋说咋看,咱自个儿心里得有杆秤。
想当年,我那是风华正茂,一心想在朝廷里混出个名堂来。
结果呢,一场飞来横祸,让我这身子骨儿受了不小的罪,还落了个“宫刑”的名声。
说实话,那会儿我真是心如刀绞,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
可转念一想,我这辈子总不能就这么完了吧?得,咱还有笔呢,还有满脑子的故事和历史等着我去记录呢!于是乎,我咬咬牙,硬是挺了过来。
白天黑夜地泡在书房里,翻资料、查典籍,跟那些古人较上了劲儿。
有时候累得头晕眼花的,但一想到能把那些精彩绝伦的故事留给后世,心里头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立马又来了精神。
《史记》这本书啊,可真是我心血的结晶。
里面那些英雄豪杰、奸臣小人,一个个都活灵活现的,就像是我亲手从过去拉过来的似的。
每当我写到激动处,那真是手舞足蹈,仿佛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风风雨雨。
后世的人呢,对我评价最多的,还是这本《史记》。
有人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话我爱听,听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不过也有人批评我太过于直白,有些事情写得太过露骨,不够委婉含蓄。
得嘞,这事儿我也得承认,我这人确实是直肠子,有啥说啥,不喜欢拐弯抹角。
但话说回来,历史不就是得求真务实嘛,咱不能为了讨好谁就瞎编乱造啊!至于我个人那点小癖好啥的,嘿嘿,咱也得承认,确实有那么点儿。
但话说回来,人无完人嘛,谁还没点缺点和爱好呢?关键是咱这心,得始终向着光明,向着真理,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啊,后世对我司马迁的评价,我听听也就罢了。
重要的是,我这辈子没白活,给后人留下了点儿东西,让他们能从我的书里看到过去的辉煌和教训,这就够了。
至于那些是是非非、指指点点,咱就一笑而过吧!。
史记司马迁赏析初步[精选5篇]
史记司马迁赏析初步[精选5篇]第一篇:史记司马迁赏析初步对《史记》和司马迁其人的初步理解《史记》不是一部官史,它的内容涵盖广泛而有文学的深刻性和欣赏性。
作者司马迁身在史官世家,却未只沿袭前人的方法陈其事,而是以他个人极高的文识修养结合一生经历的强烈情感感受,把‚无生命的史‛写得详实有情,而丝毫不欠缺一部文明通史所应体现的世间万事的厚重真实,司马迁以其进步的历史观念开创了许多种作史手法的先河。
司马迁用一生中十多年的时间,完成《史记》的资料整集,同时秉笔直书,让史实富有灵魂。
先说司马迁其人。
司马家先祖为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夏之时就已显扬功名。
司马谈临终前嘱咐儿子司马迁,不要让这一要事的延续断送在他手里,要把史作传承下去。
了解这一史家直到迁这一代的命运,看的出司马迁的史家后人的身份只是他完成文史伟业的一部分支持;借用司马迁对史事的追根溯源的探究思想,我体会到,《史记》作者其本人,其性格、阅历和强烈的情与理的抒发,才是真正起基础基本作用的。
司马迁少年时聪慧,在黄河之北、龙门山南有过耕种畜牧生活,所以他有深厚的学识基础,又能很好地融合思想学术与自然真理在人之社会的运用。
加之他后来转益多师,对各派思想有着慷慨豁然的理解,同时迁一生阅书无数,可见其个人本身的极高文学素养对《史记》的完成有多大的铺垫前提。
后来他经历了不仅他人生的,而是历史上也让人难以接受的痛难---宫刑,以及一段时间的缧绁之幽,身心具损,在《报任安书》中真切详尽地说明了迁对自己的李陵之祸所带来的各种苦难的阐述和思考:身体巨大痛楚,腐刑后难言的沉重羞辱,一直的监狱生活则让他受尽羞辱愤恨---‚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于是他讨论至生死,《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思考各种人生之辱,‚最下腐刑极矣。
‛看透生死欺辱之时他‘退而深思’,抓住更稳重的人生奋斗之源,‚勇者不必死节。
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
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嘿,大伙儿,今儿咱们聊聊那位牛气冲天的历史大家——司马迁。
你瞅瞅,这哥们儿,简直是文坛里的一股泥石流,不,是清流!他写的《史记》,那叫一个绝,从古至今,谁不知道?简直就是历史的百科全书,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比追剧还过瘾。
司马迁啊,他可不是一般人,人家祖上那可是正经八百的史官世家,打小耳濡目染,对历史的热爱就像咱们对火锅的执着,冬天里来一顿,暖身又暖心。
他年轻时,那可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本来可以靠颜值吃饭(虽然史书没明确写他帅不帅,但我想啊,能写出这么棒的书的人,气质肯定差不了),但他偏偏要靠才华,一头扎进了历史的海洋里,那劲头,比咱们追热点还猛。
可老天爷啊,总爱跟努力的人开点小玩笑。
司马迁因为给一哥们儿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触了龙鳞,被咔嚓一下,给整了个宫刑。
这搁谁身上不是晴天霹雳啊?但司马迁兄,人家愣是咬牙挺过来了,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他非但没趴下,反而把这苦难当成了磨刀石,磨出了《史记》这把锋利无比的剑。
写《史记》那会儿,司马迁可是下了血本了。
他四处游历,走南闯北,跟现在的背包客似的,不过人家背包里装的是竹简和笔,不是自拍杆和充电宝。
他访遍名山大川,拜访各路英雄豪杰,收集了一堆堆的故事和史料。
晚上呢,就点根蜡烛,埋头苦写,那场景,简直比咱们熬夜赶报告还励志。
《史记》里头,有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也有草根百姓的悲欢离合;有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也有奸佞小人的阴谋诡计。
司马迁用他那支笔,把历史画得跟活的一样,让人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根本停不下来。
更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写历史,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他敢于直言不讳,揭露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也敢于为那些被冤枉的好人平反昭雪。
这种公正无私的精神,简直比现在的法官还让人佩服。
所以啊,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那是相当高。
有人说他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他的《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瑰宝,更是咱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司马迁的评价
《对司马迁的评价》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司马迁这个人。
司马迁,那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他写的《史记》,那可是历史书里的瑰宝。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勇气。
为了写出真实的历史,他不怕困难,不怕得罪人。
就像那次,他为李陵将军辩护,结果惹恼了皇上,被处以宫刑。
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啊!可是司马迁没有放弃,他忍辱负重,继续写他的《史记》。
他还特别勤奋。
为了收集历史资料,他跑了好多地方,访问了好多老人,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他把这些一点点都记下来,仔细研究,认真整理。
而且,司马迁很有智慧。
他写的历史故事,不光是简单地记录事情,还能从中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比如说项羽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骄傲自大的后果;刘邦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要善于用人。
司马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了解过去的道路。
他的坚持、勤奋和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对司马迁的评价》小朋友们,今天来和大家说一说司马迁。
司马迁呀,那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从来没有被打倒。
你们知道吗?他为了写《史记》,付出了太多太多。
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只为了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大家。
就像他在写汉武帝的一些事情时,一点儿都不害怕,坚持自己的看法。
还有哦,他走过很多很多的路,去过好多好多的地方。
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没有停下脚步。
有一次,他为了弄清楚一个历史事件,走了好几天的路,去拜访一位知道真相的老人。
他写的《史记》可有意思啦!里面的人物就像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一样。
比如说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知错能改,要有宽容的心。
司马迁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那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对司马迁的评价》同学们,咱们来谈谈司马迁这位伟大的人物。
司马迁,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哪怕面对巨大的挫折,他也没有退缩。
想想看,被处以宫刑,这是多么大的痛苦和耻辱啊!可他没有被这些打倒。
他心里想的,一直都是他的《史记》。
他要把历史的真相留给后人,这种决心让人感动。
点评司马迁《史记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与其病理基础分析张全斌【期刊名称】《重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38)3【摘要】目的:归纳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特征表现及其相关病理基础的认识,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PSH共19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MSCT图像特征表现,并对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基础进行分析。
结果:(1)18例单发,1例多发(2个病灶),共20个病灶;其中11个(约57.9%)病灶为周围型,9个病灶为中央型。
(2)所有病灶界限清楚,呈圆形或卵圆形;4例(约21.1%)病灶呈浅分叶,3例(15.8%)病灶内见小点钙化。
(3)所有病灶均呈不同程度持续性渐进性强化;14例病灶边缘见"血管贴边征",4例见病灶周缘伴"肺气肿带包绕征",5例病灶周围见磨砂玻璃征象,即"晕征"。
(4)增强扫描,5例病灶呈均匀性强化,14例病灶呈不均性强化,有明显强化区及未强化区,这与病灶内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实变区和硬化区组织成分以不同比例混合存在相关。
结论:中年妇女患者肺门旁或肺外带单发的光滑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增强后不均性强化;病灶周围出现"血管贴边征","肺气肿带包绕征"和"晕征"征象,高度提示PSH诊断;明确诊断仍需病理学检查。
【总页数】5页(P303-307)【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多层螺旋CT;病理;影像诊断【作者】张全斌【作者单位】北京市仁和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相关文献】1.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多层螺旋CT影像分析 [J], 王暖林2.肺硬化性血管瘤15例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 [J], 卢涛;林家豪;陈韵彬3.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误诊分析 [J], 周欣可;邓东;胡小丽;彭丹丹4.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J], 范春江;崔燕海5.肺硬化性血管瘤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特点探讨(附18例分析) [J], 杨素梅;马存文;沈开明;胡瑞;蔡雁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价司马迁以及看法
评价司马迁以及看法(总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忆司马迁司马迁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又跟着汉武帝到各地出巡,见识多广,也便开始着手写《史记》这一历史着作。
直到他为李陵辩护之后,得罪了汉武帝,遭受到腐刑的惩罚。
但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偷生。
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当时他也曾想到了死。
生死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生,从此他提起笔树立了忠臣义士的形象,造出了一个毅然耸立的人生。
终于一部3000年的通史《史记》得以着成。
历史总爱蒙着面纱,等待被那些见微知着的人揭开。
美好与丑陋,阴谋与背叛,忠诚与奸淫,在他笔下倾泻开来,仿佛上演着一出一出的独角戏。
而他笔下的古人,也是真正的人,是历史舞台上的戏子。
他们人生的血泪和欢颜,却因司马迁而能够留在泛黄的书页间,然后,两千年过去,他们的戏,依旧可以被我们观看,并且由衷感慨。
在那个繁华而苍凉的年代,他以一颗历尽劫难却仍鲜活丰盛的赤子之心,一笔一画的描刻历史,为它染上同自己一样的纯蓝。
因为司马迁也明白自己也将是历史中的一员,在他为他人写好剧本后,睡去了,永远的睡去了。
使我感到好奇的是,他那种是怎样的意志,竟能让他在痛苦的边缘奋不顾身。
那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才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才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
我不禁长吁一声,如果是我,怕是没有这份坚强。
刚上了他写的一篇《报任安书》,我才明白这样一个史官的难处。
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不同的选择,在我看来,有的时候活着比死去更难能可贵。
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165年-公元前86年),字仲尼,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西汉末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春秋战国研究者。
现在被公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司马迁的朝野生活、文学研究和思想活动,使他成为15世纪中国史学界的翘楚。
他
以其卓越的史学才能,创造了在历史研究发展史上的不朽功绩。
他的《史记》被认为是
《春秋》的继承者和写实史的开端,也成为古典史学五典之一。
司马迁要求一个史家必须首先搞清楚史实,而且以“宰辩有据”为指导原则,以此以
至于考证材料考证史实,推练其间的关系。
他曾说:“虚、实乃生史之始也,言有信而言
无实,乃伪物之首也”。
这里的虚指的是抽象的知识,而实指查好史实,用照实改变传统
的历史观点。
司马迁把史传集中在朝代编年上,即所谓“六朝编年”,重视历代政治史、政治和社
会变化,论述古代政治、军事、文学、宗教和文化现象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以史记为代表,支持立教、厉行格物和爱公佑民,为弘扬古代统治阶级贤能和政治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倡导建立民权士绅的宽厚社会环境,使治理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正确姿态得以被延续和
发挥至今。
《史记》当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体现,使得今
天我们能够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
总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学界伟大的创始人,他第一次运用实证阐释历史,以及通
过对古代政治、军事、文学、宗教和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为现代历史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他所创造的《史记》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古代历史研究。
司马迁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古代历史,也使我们今天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文明,并充分发展。
史记中的司马迁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对当时进行批判和反思
史记中的司马迁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对当时进行批判和反思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司马迁的《史记》无疑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巨作。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著作不仅详尽地记载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更重要的是,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考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史记中司马迁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对当时进行批判和反思。
首先,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批判。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基于严格的事实考证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他既赞美了贤明之君,如夏禹、商汤等,也严厉地批判了昏暴之君,如桀纣。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揭示了他们的政治才能、品德和治国理念,以此进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其次,史记中司马迁通过重视历史事件的记载,进行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司马迁对于这些事件的记载,不仅考虑到了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客观的批判。
通过将这些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社会影响进行剖析,司马迁对于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此外,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出了历史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司马迁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为治史之法,要躬亲耳目所见闻,实录之"的方法,这就是他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批判和反思。
最后,史记中的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从而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和进行批判和反思。
史记中的记载不仅包括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还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思想和内心进行了深入描写。
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司马迁使历史事件栩栩如生,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实录及评析例1师:同窗们,谁来背诵与念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念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念书迟。
生: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名益友。
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评:导入将课内知识的学习与课外相关知识的积存挂起钩来,适时、有效。
]师:既然念书那么重要,咱们就要把握必然的念书方式。
你们学会了哪些念书方式?生:我学会了念书做记号。
生:我明白什么是精读和泛读。
师:说得不错!有人说念书有三种境遇,达到这三种境遇才算是真正的念书。
想明白是哪三种境遇吗?生:想!师:我来告知大伙儿,这第一种境遇确实是把书“读薄”(板书:读薄)。
什么是把书读薄呢?确实是咱们初读一篇文章时能够大体了解其要紧内容或思想情感。
通过初读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谁能从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生:我明白了司马迁从小就超级喜爱历史知识。
生:我明白司马迁是在身受酷刑的情形下完成《史记》的。
生:我感觉司马迁写成《史记》太不容易了!师:初读课文就能够取得这么深的感受,不简单!第一种境遇你们已经达到了。
第二种境遇是什么呢?确实是把书“读厚”(板书:读厚)。
意思确实是要求咱们一方面潜心念书,品词析句,走进课文;另一方面还要联系生活,展开想像,跳出课文。
下面就请同窗们把课文读厚,在文章空白处记下自己的随感随想。
[评:温习巩固旧知,教授念书方式,在宽松的谈话中进行。
要求学生念书记下随感随想是刺激信息生成的有效举措。
这一“薄”一“厚”颇见匠心。
(生念书做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交流时先互换讲义阅读念书心得,然后由组长主持进行逐个发言。
小组交流略)[这一环节设计甚妙。
既有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又有团队(组)的合作学习。
同时,咱们关注到这一环节的设计表现如此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进程不仅是知识传递与增加的进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进程,而交往的要紧方式即是互动。
师:谁来谈谈念书感受?生:读了第一节后,我感觉司马迁小时候是一个勤学的小孩。
课文人物评价
廉颇
• 赵国的一代名将,曾令秦国的名将王翦、 白起无计可施,他对赵王的忠诚日月可 鉴。但是在对待蔺相如的迁升之事上未 免太小气,居然宣恶言欲加侮辱。值得 庆幸的是他能知错能改,蔺相如的大气 与大度令其汗颜,不得不负荆请罪,但 是这一举动却成就了“将相和”美名。 看来“得失寸心间”这话不假。
苏武
• 西汉名臣,深陷异族囹圄,始终不改汉 节。面对卫律的淫威,以就死之心从容 应对;在李陵的劝降之词面前,以赤诚 之心、出决绝之语。苏武宁死不屈、忠 君爱国的举动令匈奴单于感佩,让投降 者羞惭。十九年北海,持节牧羊,卧起 操持,节旄尽脱,啮雪咽毡,掘鼠食草, 直至回归故里,须发尽白。爱国名臣, 苏武堪当。
课文人物评价
蔺相如
• 司马迁早就在《史记》的赞语里对蔺相如的智 勇双主人分忧解愁,化险为 夷,初显才智和勇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抱着赴死的决心和勇气智斗秦王及其群臣,两 次不辱使命,让秦王难堪,群臣胆寒,使秦王 一时不敢加兵于赵。在廉颇宣恶言的情况下他 引车避匿,隐忍以待,他顾全大局的深远眼光 和博大的胸怀令门客无言以对,让廉颇负荆请 罪。他的大智大勇、大仁与大义赢得了千古美 名。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及其实录精神
吕后执 政
惠帝 反 为傀 儡
“
故纪 吕 后而 不纪 惠帝
”
所 翅 最多 渔诸侯
,
但主要是 用 议 纪载 这种 仅 次于 天 子的 世 代 不 显要者 不纪
、 。
相 续 的 社会 力量 的兴 衰 变迁 也 不 再限于 宗法 血统 范踌 祖
,
所以 春 秋 诸侯 鼻多
“
且 司 马迁 心 目中的
”
家
”
,
孔子
本 文 试 就他 对历 史人 物的评价 作 一 些 肤浅 的
,
以窥 其实 录 精 神之 一 斑
,
1
潮 的产 物 人有 言 让焉
” :
。 `
自孔子 作 《 春秋 》 后 的 一 项职 责
,
在 一 个 相 当 长 的时 期 内
、 ,
个人 著史 被视 为 史官 最 重 要
,
被 观为 仅 次于 立 德
。
立 功 的人生奋 斗 目 阿之 一 以 著述历 史为 己 任
:
其 故
,
。
以 因循 为 用
手常
,
形:
无成 势
,
故可 容 万 物之 倩
,
不 为 物先
,
,
不为 物 后
,
②
,
将 这 一原 理应 用于 历史 研究
“
,
则 要求 人们考 察 历史 时以客观 事实为 转移
不搞先 人为 主 《 要 指 》 又说 肖 自明
,
不 抱思 想成 见
”
。
这样就 能站 到 高处
, ,
置 身矛 盾 之 外
,
天 下 之端
⑧
”
我对司马迁的评价
我对司马迁的评价司马迁是一个历史学家,大文学家。
他和他的千秋名著《史记》是个庞大的存在。
耸立在中国历史和文学的道路上,没有谁能绕过去,也没有谁和谁的作品能取代。
他的伟业,他空前绝后的文采,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无人取代的卓越贡献。
还有作为男人的遭遇的旷世屈辱,既让人敬仰,诚服和击节,赞叹,又让人心生悲悯。
司马迁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上至汉武帝,下致平民百姓,举国上下没有人不喜爱《太史公记》,没有人不佩服司马迁的才华。
司马迁几次要死,但都有人出手相救,总也死不了。
汉武帝的舅舅田,几次想害死司马迁,最后却给司马迁送来了最好的竹简,老妻为司马迁做了最牢的棉线。
这两点就使得刘彻后来看到《武帝本纪》时怎么摔也不坏。
加剧了刘彻对司马迁的愤怒。
司马迁悲,本来想用自杀来挽回他自己所剩无几的尊严,无奈,那瓶毒药被讨好皇上的太监总管吴事换成了麻药。
被皇上指派杀司马迁的刘弗陵因敬仰司马迁,不忍心下手。
最后是杜周握着刘弗陵的手补上一剑,才使司马迁终于死去。
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死与死是不一样的。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普及的最为广泛的一句名言,然而在说出这句话时,他很可能远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从容,那么坦然。
因为他必须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在泰山与鸿毛之间作挣扎。
在这挣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比一次更重的自我伤害的过程,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为那部像泰山那样沉重的《史记》,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
但文人毕竟是文人,当他完成《史记》之后,他自认为的死重如泰山,而在汉武帝刘彻的心里,却依然轻如鸿毛。
因此刘彻把杀司马迁的任务留给他的孙子,有如给后人留下一件礼物。
我们必须感谢,感谢那个时代人对司马迁的宽容,对司马迁才华的敬重,才使我们看到了《史记》,知道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对司马迁的评论的800字作文
【 - 写作指导】篇一:《司马迁人物作文素材》司马迁人物生平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难以企及更无法超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历史长河亘古不变地流着,带走了多少故事,留下了多少遗憾,还有一串一串再也解不开的疑团。
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司马迁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究竟在哪里?让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时光,沿着司马迁生命的轨迹走进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来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之谜。
龙门生史迁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3]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4]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5]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1] 宦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6]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对司马迁的人物评价
《对司马迁的人物评价》
嘿哟,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吧,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有一次,我和我的历史老师在讨论古代名人。
我就说:“老师,我觉得司马迁挺厉害的。
”
老师笑着说:“那可不,他遭受了那么大的磨难还能坚持完成《史记》。
”
我有点好奇地问:“老师,他到底经历了啥磨难呀?”
老师说:“他因为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呢,这在当时可是极大的耻辱。
”
我想象着司马迁当时的处境,说:“那他心里肯定特别难受。
”
这时候,旁边的同学小明说:“我要是他,可能都不想活了。
”
老师说:“但司马迁没有,他有着坚定的信念。
”
我想起有一次我参加跑步比赛,不小心摔了一跤,腿上流血了,我就有点想放弃。
我对老师说:“老师,我有次比赛受伤就想放弃了,和司马迁比起来,我这根本不算啥。
”
老师点点头说:“司马迁就像一个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战士。
”
我们继续讨论着。
小明说:“那《史记》到底有多重要呀?”
老师说:“《史记》可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我仿佛看到司马迁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写着《史记》。
我对老师说:“他肯定花了好多心血。
”
从那以后,每次我读到《史记》里的故事,就会想起和老师还有同学的讨论。
司马迁在我心中就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
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标准
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标准
信而有征,实事求是;继承《春秋》笔法,推崇善恶褒贬;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不以成败论英雄;秉持公正和不朽理念,捍卫世间正义,彰显历史人物于后世。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着《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之所以被人铭记,不仅是因为他写出了《史记》这皇皇巨著,更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人性的力量。
当你感慨生不逢时,或是被命运捉弄时,不妨翻阅一下《史记》。
你会明白,人生可以有苦难,但千万不要留遗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历史评价
汉代
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元
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
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
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明清
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
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
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
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
“《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
”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可见《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
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
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
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
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
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
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