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杂记黄州快哉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合集下载

黄州快哉亭记学案-苏教版

黄州快哉亭记学案-苏教版

《黄州快哉亭记》学案苏辙(-),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嘉祐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

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

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如《左传》等。

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构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

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古拟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表现。

而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类,分别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本文旨在赞扬亭主张梦得的胸怀和情操,抒发不遇处境下的士节浩气。

不过,本篇不是以叙事见人,直接阐明亭主的思想情趣,而是以景见情,从观感引出议论。

苏教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苏教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苏教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黄州快哉亭记》教案介绍题名:"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作者旨趣与性质桃花源记陶渊明纯记叙文--纯寓言岳阳楼记范仲淹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

着有《栾城集》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

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整体感知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

(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出:流出。

始:开始。

肆大:水流阔大。

南、北:向南,向北。

益张:越发盛大。

浸灌:意思都是"注"。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州快哉亭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苏轼的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苏轼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评价。

5. 拓展延伸:(1)比较苏轼与其他唐宋八大家的文学风格。

(2)谈谈自己对苏轼思想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针对这些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注重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苏轼的文学思想。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苏轼与其他文学家的创作特点。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4课 黄州快哉亭记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4课 黄州快哉亭记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4课黄州快哉亭记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黄州快哉亭记一、根底过关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肆.大(sì)倏.忽(shū) 谪.居(zhé)开阖.(hé)B.瓮牗.(yǒu) 洗濯.(zhuó) 指数.(shù) 憔悴.(cuì)C.骇.目(hài) 舟楫.(jí) 骋骛.(wù) 庶.人(shù)D.沟壑.(hè) 飒.然(sà) 衣襟.(jīn) 骚.人(sāo)解析:选B。

“数〞读“shǔ〞。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B.其势益.张益:更加C.不以.物伤性以:因为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成功解析:选D。

胜:忍受、承当。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于..赤壁之下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①玉之言盖.有讽焉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②此世所以..不传也解析:选C。

①大概;②连词,表原因。

A项,至,到了,到达;B项,却、竟然。

D项,均表示“……的原因〞。

4.以下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B.夜那么鱼龙悲啸于其下C.有风飒然至者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解析:选C。

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假设..。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高中语文 《黄州快哉亭记》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黄州快哉亭记》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
精选课件
第一段
出:流出 。
江出西陵,始得 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始:开始 。 肆大:水流阔大 。 南、北:向南,向北。
南合沅、湘,北合汉 益张:越发盛大。
沔,其势益张。至于 浸灌:意思都是“注”,
梳理文章脉络,感悟文章主旨
你认为这“快”字在文章 中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快”
的句子。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
“快”字来写景、记事、抒情的
呢?
精选课件
主旨句: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建造和命名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记黄 州 快 哉 亭
命名的原因
以“快哉” 二字抒发议 论
精选课件
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 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 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 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 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 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 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 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 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 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 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 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 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 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 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 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 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 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 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黄州快哉亭记》6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黄州快哉亭记》6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葛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引导赏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唐宋,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在写作目的上,唐宋散文大家都认为文章应“有补于世”(王安石),学者不应“弃百事不关心”(欧阳修),力主“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和“适用”,苏轼就公开表明他与苏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即使是寻常的写景记游,也力求做到“言之有物”,有现实针对性。

请大家结合学过的“记”,举例说说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景?言了什么“志”?或明了什么理?明确:《岳阳楼记》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桃花源记》(东晋)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醉翁亭记》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州快哉亭记》,看看苏辙通过这篇游记写了什么景?言了什么“志”?或明了什么理?二、检查预习(一)字音肆大ì沔miǎn谪居hé开阖hé倏忽hū骇目hài指数hǔ骋骛wù飒然à披襟īn 庶人hù会计uài瓮牖ǒu 濯huó绝壑hè骚人āo 憔悴qiáo cuì(二)词类活用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②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③动心骇目动、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使……惊骇④草木行列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⑤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⑥将何往而非病病,名词活用为动词,忧愁(三)古今异义①使其中不自得古义:指内心。

《黄州快哉亭记》学案(答案版)

《黄州快哉亭记》学案(答案版)

《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教师版)一、问题导学“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特点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请回忆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完成下列填空,并结合课文注释初读《黄州快哉亭记》,说说你对“快哉”二字的理解:《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该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之情。

《岳阳楼记》作者是范仲淹,该篇着重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所闻,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传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黄州快哉亭记》作者是苏辙,本篇情、景、事、理浑然一体,“快哉”二字意思为参考:爽快/自在/二、知识储备(一)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颍水之滨,故自号颍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

苏辙性格沉静,资禀敦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苏轼对苏辙文章风格的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苏辙作品集名为《栾城集》。

其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

(二)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此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乐观的处世态度。

(三)第二自然段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所列举四人史实:(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在于:理清文章思路,通过景、事把握文章情与理。
教学难点在于:文中“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一段的意思与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
由于是文言文,考虑到学生独立读懂文言文的实力,故支配本篇课文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导入新课——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梳通字词,质疑提问。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学案,熟读课文。
问题一
出示问题一:文章围绕“快哉”二字是怎样结构全篇的(பைடு நூலகம்怎样绽开思路的)?
1、展示学生预习答案
(1)快哉亭的命名、建立;命名缘由;文章中心:要自得其乐;确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
(2)第一段写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由来;其次段写快哉亭所见景物,说明“快哉”的原因;第三段就“快哉”二字发表争论,得出“士生于世……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
2、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由于“快然自适,则无往而不快”中寄寓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人生看法,而且在中国的士文化、贬官文化中和“融会贯穿”环节支配设计了较多内容,较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对所教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但是,由于内容较多,且大多数链接都是古诗文,所以也使学习有了确定障碍,影响了效果。假如把有些内容移至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先搜一搜,看一看,信任效果会更好一些。
3、另外,所制作的课件文字比较简捷,有效地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堂操作比较简洁,其中“超链接”的设置较好地考虑到了教学流程,学习进度可控,学习路径可选,较好体现了我对“多媒体协助教学”的“协助”的理解。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寻”优秀教案评比
中学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镇江市试验高级中学 姚宇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高三年级学生
2、运用教材: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1课 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1课 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三第11课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北宋著名散文家。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兄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

嘉祐进士,官尚书丞、门下侍郎。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

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到达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著有《栾城集》。

相关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初一。

“乌台诗案〞,苏轼被捕,辙上书朝廷,“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轼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这篇文字即是写于这次贬中。

在此前后,苏辙还写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即是其姐妹篇,同为苏辙园亭记中的佳篇。

“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即张怀民,于元丰六年(1083)贬官齐安(即黄州),他不以政治上的逆境萦怀,于住处的附近,选地建亭,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

与张同命运的好友苏轼为亭取名曰“快哉〞,是深知张梦得建亭的用意的。

文意感知文章通过对快哉亭的记述和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示了赞赏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境、达观的态度。

思维导图一、通假字风云开阖.同“合〞,译为“消失〞二、古今异义1.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古义:疾驰今义:尽情流露不受拘束2.冈陵起伏,草木行列..古义:成行成列今义:直行和横行的总称3.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古义:一一指点出来今义:两个数的比数4.窃会计..之余功古义:征收钱粮等公务今义:财务管理人员三、一词多义1.舍⎩⎪⎪⎨⎪⎪⎧①南北百里,东西一舍.量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②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安置③入其舍.,那么密室垂帘(《促织》) 名词,房屋,安置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动词,休息,止息⑤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动词,舍弃2.胜⎩⎪⎨⎪⎧①以览观江流之胜.名词,美景②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动词,战胜,取胜③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兵法》) 名词,胜利④举不胜.举(成语) 完,尽3.披⎩⎪⎨⎪⎧①王披.襟当之动词,敞开②到那么披.草而坐(《始得西山宴游记》) 动词,拨开4.其⎩⎪⎨⎪⎧①其.流奔放肆大代词,它的②使其.中不自得代词,他5.之⎩⎪⎨⎪⎧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结构助词,的②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代词,它6.以⎩⎪⎨⎪⎧①以.览观江流之胜表目的,来②亦足以.称快世俗介词,用来③不以.物伤性介词,因为④今张君不以.谪为患介词,把⑤振之以.清风介词,用7.为⎩⎪⎨⎪⎧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读wéi,动词,筑建②今张君不以谪为.患读wéi,动词,当作③楚王之所以为.乐读wéi,动词,认为④乌睹其为.快也哉读wéi,动词,是8.而⎩⎪⎨⎪⎧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表因果②举目而.足表顺承,就③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表转折,可是④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表递进,更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夜.那么鱼龙悲啸于其下在夜里 ②西.望武昌诸山朝西 ③将蓬.户瓮.牖用蓬草 用瓮(2)名词作动词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命名 ②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成行成列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使……震动 使……惊骇②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使……跟从 ③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使……满意快乐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1)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黄州快哉亭记》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黄州快哉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鉴赏学习情、景、理浑然一体及借物抒怀(“有寄托”)的写法;二、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苏洵《名二子说》中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迈奔放,《江城子密州出猎》酣畅淋漓,《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寂寞哀伤,“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苏辙为文纡徐(从容缓慢)条畅(通畅而有条理)、汪洋(气度宽宏)澹泊(不追求名利)。

《古文观止》评《黄州快哉亭记》:读之令人心胸旷达,宠辱俱忘。

下面学习此文。

二、思文本题目是《黄州快哉亭记》,1“快哉”什么意思?快乐啊!(痛快啊)2用现代口语一个字来说,怎么说?爽!3有没有同学数一下文中多少次写到“快”字?七次!那么多!可见真“爽”。

4找出这七句,品读翻译,能不能读一下,把“爽”劲儿读出来?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5最后一句似乎味道不对。

好吧,我们来理一理。

看看这些话分别在那些段落,结合语境,品一品,看作者怎么写的。

(提示:从表达方式和内容上看)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命名,记叙)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写景,描写)亦足以称快世俗(典故,议论)快哉,此风(典故,议论)将何适而非快?(议论)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议论)乌睹其为快也哉!(议论,抒情)6从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找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的句子,比较二人的风格。

7、文章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快哉”之风的对话,这样写对文章的结构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交代“快哉”二字的,表明主旨。

三、读到这儿,看看题目,品一品,题目《黄州快哉亭记》,题目直接可以改成《快哉亭记》了,为什么还有“黄州”二字呢?背景补充:1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学案

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主旨是如何层层揭示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由“风”自然地引出了主旨的讨论:士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

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

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

这既照应了前面的“何适而非快”,又为下文作铺垫。

“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

然后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进一步说明文章主旨。

2.文章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自西陵至赤壁江流景象变化如何?其作用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是庶人不得与共的,由此生发开去,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别,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这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和风本身无关。

行文至此,自然地把话题引向了对文章主旨的讨论。

4.有人认为,古人在政治上遭遇打击后,转而寄情于山水是一种逃避行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赞同:寄情山水,看似洒脱旷达,实则内心郁郁。

他们眼中所见的山山水水,都带上了他们的感情色彩。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杂记 丰乐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苏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杂记 丰乐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苏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杂记丰乐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苏教版*丰乐亭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那么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盖亦反其本.矣C.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解析】A项,乐: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

B项,本: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4课 黄州快哉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4课 黄州快哉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4课黄州快哉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第4课 *黄州快哉亭记1.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黄州快哉亭记》2.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黄州快哉亭记》3.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清楚。

——黄庭坚《登快阁》5.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一、字词积累1.字音肆.(sì)大 沔.(miǎn) 谪.(zhé)居 开阖.(hé) 倏.(shū)忽 骇.(hài)目 指数.(shǔ) 骋骛.(wù) 飒.(sà)然 披襟.(jīn) 庶.(shù)人 会.(kuài)计 瓮牖.(yǒu) 濯.(zhuó) 绝壑.(hè) 骚.(sāo)人憔.(qiáo)悴.(cuì) 2.一词多义(1)假设⎩⎪⎨⎪⎧①与海相假设..形容词,相似②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代词,你们③天假设..有情天亦老 连词,假设④仿佛假设..有光 副词,好似 (2)当⎩⎪⎨⎪⎧①王披襟当.之 动词,面对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副词,应该③当.此之时,见狱吏那么头枪地 介词,在④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介词,对着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把守(3)适⎩⎪⎨⎪⎧①将何适.而非快 动词,到、去②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形容词,满意③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副词,正好,恰④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动词,女子出嫁 3.词类活用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②夜.那么鱼龙悲啸于其下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③动.心骇.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使……惊骇 ④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⑤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跟随⑥将何往而非病.名词作动词,忧愁 4.古今异义①使其中..不自得 古义:指内心。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优质教案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优质教案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优质教案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是历史名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优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2、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工具课教学过程一、听录音,正音,朗读全文。

沅(yuán)沔(miǎn)子瞻(zhān)东西一舍(shè)风开云阖(hé)变化倏(shū)忽舟楫(jí)草木行(háng)列皆可指数(shǔ)睥(pì)睨(nì)骋(chěng)骛(wù)飒(sà)然而风何与(yù)焉会(kuài)计蓬户瓮(wèng)牖(yǒu)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二、分析各段内容。

分析第一段1、字词、句式讲解2、概括段意明确: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3、内容分析(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明确:江水。

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

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明确:“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始宽渐宽全开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1、字词、句式讲解2、概括段意明确: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

(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3、内容分析(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

黄州快哉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对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的散文名作《黄州快哉亭记》进行深入阅读及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散文的基本概念及不同于诗歌的特点和语言风格;2.了解唐宋八大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及其文学思潮;3.感受到唐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场景;4.能够独立阅读、分析、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5.提高写作、表达和说服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黄州快哉亭记》来体验唐宋时期的文学生活和文化氛围,学会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2.2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的句式和语言;2.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作品中的特色和表现手法;4.用现代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3. 教学内容和步骤3.1 教学内容1.了解苏洵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阅读《黄州快哉亭记》;3.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寓意、形式表现等;4.学习用现代语言表达对作品的评价和欣赏;5.实践写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法和感受。

3.2 教学步骤1.介绍苏洵和苏轼的生平和作品;2.学生阅读《黄州快哉亭记》,理解故事情节;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寓意、形式表现等;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现代语言表达对作品的评价和欣赏;5.学生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撰写自己的评论或感悟。

4. 教学评估1.学生在班内发表自己对《黄州快哉亭记》的评价和感受;2.听取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及评价;3.考试或平时作业,测试学生对《黄州快哉亭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教学反思《黄州快哉亭记》是一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散文名篇,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和分析,对于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多加思考、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1课 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1课 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 含答案

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北宋著名散文家。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兄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

嘉祐进士,官尚书丞、门下侍郎。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

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著有《栾城集》。

相关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初一。

“乌台诗案”,苏轼被捕,辙上书朝廷,“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轼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这篇文字即是写于这次贬中。

在此前后,苏辙还写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即是其姐妹篇,同为苏辙园亭记中的佳篇。

“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即张怀民,于元丰六年(1083)贬官齐安(即黄州),他不以政治上的逆境萦怀,于住处的附近,选地建亭,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

与张同命运的好友苏轼为亭取名曰“快哉”,是深知张梦得建亭的用意的。

江 出 西陵, 始得 平 地, 其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流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 奔放肆大;流才奔放浩大;⎣⎡⎦⎤奔放:疾驰。

肆大:浩大。

南 合 湘、 沅,(在)南面汇合了湘水和沅水,北 合 汉、 沔, 其势益 张; (在)北面汇合了汉水和沔水,水势更加盛大;⎣⎡ 湘、沅:湘江和沅江,都在湖南境内,使 其 中不 自得, 将何往 而假如他心中不坦然自乐,(那么)到哪里(都会)感到痛苦和非病;使 其 中 坦然, 不以 物 伤不满;假如他心中达观坦荡,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伤害自 性, 将 何 适而非快!己的性情,那么到哪里都会感到快乐!⎣⎡ 使:假如。

其中:人的心中。

其:代上文出现的⎦⎤士人。

何往、何适:“往何”“适何”,到……去。

病:痛苦、忧伤。

不以物伤性:不因为环境而影响心情。

以:因为。

今现在,张 君不以谪 为 患,窃 会计 之余功,张梦得君不把贬官作为忧患,利用办理公务的余暇,(在) 而自放山水之间,此 其 中 宜 有以过 人山水之间纵情游玩,这(表明)他的心胸应该有超过常人 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一、宋代的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非常突出,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读懂和欣赏这一类文章,将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使课堂教学符合“增效减负”的目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预习稿和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课前学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1、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三、教学方法: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四、教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授课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阶段:扫清障碍(课前预习+第一课时)1、利用预习稿,使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和文章翻译有较清晰的掌握,并在各学习小组之内和之间取长补短,合作解决遇到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

2、通过预习稿训练中有目的的引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堂上点拨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等,巩固预习阶段的学习成果。

4、学生利用预习稿的订正,彻底解决所有预习遗留的问题第二阶段:品读和赏析(第二课时)1、整体把握文章,以“快”字为线索,迅速理顺文章脉络。

2、以文本阅读为基础,读懂和欣赏文章。

3、比较阅读,充分感受和理解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

第三阶段:延伸阅读(课后完成)1、通过课后阅读,加强对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写作特色的认识。

2、写作是语言表达的有效延伸,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1课 丰乐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1课 丰乐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1课丰乐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丰乐亭记[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

《丰乐亭记》歌颂了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战乱,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木假山记》表现苏氏父子凛然不屈、岌然不阿的风骨;《越州赵公救灾记》展示了赵抃的品德;《黄州快哉亭记》反映了苏辙的旷达胸怀及牢骚与不平。

《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是写于同一时期的散文名篇,表达了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人生感慨,寄托人生理想,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富于变化,涉笔成趣的特色。

《木假山记》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与议论高度结合,全文一唱三叹,迂回曲折,环环相扣,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是作者“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风格的典型表达。

《越州赵公救灾记》以史家笔法,井然有序地记述赵抃救灾的全过程,表达事件有详有略,笔端含情,人因事见,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展现了曾巩散文“纡徐曲折〞的特点。

《黄州快哉亭记》紧紧围绕“快哉〞二字展开,写景局部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议论局部作正、反推理,作者的赞赏慰勉之情,尽注于字里行间,表达了苏辙文章含蓄温厚、善于“一波三折〞的风格。

第1课*丰乐亭记1.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3.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秋声赋》4.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声赋》一、字词积累1.字音窈.(yǎo)然恃.(shì)商贾.(gǔ)滃.(wěng)然畎.(quǎn)亩刬.(chǎn)涵煦.(xù) 滁.(chú)2.通假字刬.削消磨刬,同“铲〞,铲除3.一词多义(1)治⎩⎪⎨⎪⎧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动词,治理,管理②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2)始⎩⎪⎨⎪⎧①始.饮滁水而甘 动词,才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动词,开始 (3)顾⎩⎪⎨⎪⎧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动词,看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望,拜访③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动词,关心,照顾(4)按⎩⎪⎨⎪⎧①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动词,查索②缘法而治,按.功而赏 介词,按照③按.兵不动 动词,止住④按.榆溪旧塞 动词,巡视 (5)简⎩⎪⎨⎪⎧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形容词,简略,简单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动词,选拔 (6)幸⎩⎪⎨⎪⎧①幸.生无事之时也 形容词,幸运②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 动词,希望③始皇帝幸.梁山宫 动词,特指皇帝到某处去④而君幸.于赵王 动词,宠爱⑤陛下幸.忧边境 动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7)而⎩⎪⎨⎪⎧①始饮滁水而.甘 连词,表顺承②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连词,表修饰③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连词,表并列④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连词,表转折⑤诸君而.有意,唯马首是瞻 连词,表假设 (8)于是⎩⎪⎨⎪⎧①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 由于这样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从这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在这时 4.词类活用①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名词作状语,每天②圣人出而四海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③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词作动词,命名④以乐生.送死.动词作名词,活的,死的⑤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⑥始饮滁水而甘.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甘甜5.古今异义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古义:第二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杂记黄州快哉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
大家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
胜,而余兄子瞻
..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
..,赵郡苏辙记。

..六年十一月朔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B.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C.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D.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解析】“张君”指人,作句子的主语,其后无需停顿,排除C;“以……为”就是“把……作为”,“患”为“为”的宾语,“患”后断句,排除A;“此”为代词,前面“间”,“中”的意思,因此“此”只能做下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

句子翻译为: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答案】 B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是苏轼的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年满十八岁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

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古代帝王的谦称还有孤、朕等。

C.“元丰”,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这是根据月相来制定的。

“壬戌之初,七月既望”,“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解析】“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时取字。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未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和可以凭吊故迹。

C.本文表面是写黄州快哉亭,实写人生态度,“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解析】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其实是巧妙设伏,间接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答案】 A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玩赏眼前之景,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

(2)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

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声嚎叫。

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

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玩赏眼前之景,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至于沙洲的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用来使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使人多么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

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

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没有快乐呢?现在,张梦得不因为被贬官而感到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自己任情漫游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大概有超过别人的东西吧。

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瓮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