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的基本介绍
毛诗序——精选推荐
⽑诗序1.《⽑诗⼤序》的“讽谏”说《⽑诗⼤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上⽽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谲谏,⾔之者⽆罪,闻之者⾜以戒,故⽈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艺影响对⽅,满⾜各⾃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条件的,这是⽂艺的主要作⽤。
……相反,《⽑诗⼤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式⽅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从了解下情,故⽽⼜提出了“⾔之者⽆罪”的要求,藉安⾔者之⼼。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致的。
《礼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学批评⼩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现代的语⾔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
《⽑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谲谏”,就是要⽤委婉深切的⽂辞去表⽰⾃⼰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毕竟⼜指出了⽂艺对于⼈的作⽤,不是进⾏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艺所特有的作⽤,不在说教,⽽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动之,感⽽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们对⽂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起的。
⽽所谓“主⽂⽽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民在君主⾯前那种可怜的胆怯⼼理,但它毕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是隐含在具有感染⼒的⽂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诗序》对它所⼗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了主要影响。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毛诗序:汉代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萇(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得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瞧来很像就是一篇《毛诗》讲《诗经》得总序。
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与;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0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遹速,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姝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就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就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貓虞》之徳,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就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毛诗序名词解释
毛诗序名词解释《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诗经》的前言以及对《诗经》的内容解释和注释。
下面是关于《毛诗序》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毛诗序:指《毛诗序》这部著作本身。
它是南朝周颂黄石公撰写的《毛诗序疏》的简称,主要对《诗经》的内容和编修方式进行了解释和注释。
对于我们研究《诗经》及其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2. 诗:古代文学体裁之一,是用韵文的形式来表达感情和思想的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被后世尊为“诗圣”。
3. 大雅、颂、小雅、周南、召南、巴、鄘、卫、韦、豳、郑、齐、鲁、吴、邶、衡:这是指《诗经》中的16个编曲名。
《诗经》原先由周朝的官方乐府所编撰,根据所在地域、礼仪性质和乐曲形式划分了不同的乐曲类型,这些编曲名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和标志性乐曲。
4. 群岳、嗟嗟:《群岳》是指《诗经》中的《羔裘》一篇,《羔裘》这篇诗描绘了群山的景色,因此被称为群岳。
《嗟嗟》是指《诗经》中的《桑中》一篇,《桑中》与《羔裘》并列,描写了黄河流域的景色和生活。
5. 虞辞、豳风、颂辞:这是《诗经》中的三种文学形式。
《虞辞》是指以女性视角出发,描写虞国时期女性性格以及贞节情感的诗歌形式。
《豳风》是指描写商朝末年豳国地区的诗歌形式,其内容多为家国沉寂、忧伤和悲哀的心情。
《颂辞》是指由周朝王公贵族所作的歌颂诗,往往以赞美君主和记述盛世治理为主题。
6. 小序、大序:指《毛诗序》中的两个部分。
《小序》是对《诗经》的整体内容和结构进行概述,对于不同编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和注释。
《大序》则称述了《诗经》的编修方式和心状,阐述了《诗经》作为“天人之情相感,五德之所庅”的重要地位。
7. 古今:指《毛诗序》篇首的开头两个字,意为古代和现代。
这两个字表明了作者在古代经典文学和心状的基础上对《诗经》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和注释,旨在使现代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毛诗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注释和解释性著作,对于研究《诗经》及其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毛诗序指《毛诗》的序言。
前人把冠于全书的序言称《大序》,把每篇类似题解性质的短文称《小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译文《诗经》中的《关睢》是赞美周文王妃太姒美德的。
是《风》的第一首诗,是周文王从自己妻子开始推行风化天下,树立夫妇之间的美德的。
特意用它来教育百姓,用它来教育臣下。
《风》是歌谣,有教育作用;用歌谣打动他们,用教育转化他们。
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
人的思想感情存在于内心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内心涌动就是用语言来表现,语言还不能表现的就发出感汉。
如感叹还不适以表达,不知不觉就会手舞足蹈来表现。
用声音抒发感情,声音就成为宫商等的乐调,就被称为音乐。
太平社会的音乐安祥快乐,政事和顺;混乱社会怨恨愤怒,政事不正常;亡国的音乐悲哀幽思,百姓困厄。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⑧动:感动;⑨化:感化;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注解①志之所之:之,到;孔颖达:“人志意之所适也;”句意:诗是个人情志的发抒、表达;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原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注解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②乖:反常;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原文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注解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⑧刺:讽刺;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⑾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原文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注解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②“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的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毛诗序
毛诗序汉代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未立学官。
然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用以介绍作者或写作背景、题旨等,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纲领。
《毛诗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郑玄《诗谱》认为是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后汉书·卫宏传》认为是卫宏作;当今一般认为非一时一人之作,大约完成于西汉中期以前的儒者之手。
《关雎》,后妃○1之德也,风之始○2也,所以风○3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4焉,用之邦国○5焉。
(此为小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6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哀乐之情)动于中○7而形于言,言(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8,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9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10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故诗有六义○六曰颂,上以风化(风动教化)下,下以风刺(讽喻箴刺)上,主(本心1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主意)文(宫商之文)而谲(jue)谏○12作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13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矣。
国史○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14;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15。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16。
《管锥编》(毛诗正义)——简约深义
《管锥编》(毛诗正义)——简约深义《管锥编》《毛诗正义》,虽简而义深。
一、毛诗序简要《毛诗序》,《诗经》总序言,即:大序。
《诗经》,产生于春秋中期,只言志,未涉情感,直到汉代《毛诗序》,情感特征才与言志联系,《诗经》才完备成熟。
《毛诗序》作者,与汉景帝时赵人毛苌,最为相近。
小序,即诗经305篇,各篇之序。
为毛苌之前,经师所传。
后来的大序,是毛苌弟子辈,不断加工而成。
《毛诗序》,真知灼见与谬误保守并存,是矛盾混合体,可见非一人之手。
《毛诗序》区区六七百字,却具有开创意义。
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有四始:风,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告于神明者也。
《周南》,王者之风,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召南》,诸侯之风,先王之所以教,系之召公。
都是讲,周文王的教化,原来是诸侯,后成为天子,所以,才用周公、召公之名。
二、赋比兴周到诗之赋、比、兴。
即:直抒,比喻,以它物起兴。
以“兴”最难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即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友,可以怨讽。
赋、比、兴之“兴”,是诗之作法;兴、观、群、怨”之“兴”,是诗之功用。
赋、比之义,皆包于兴。
比显而兴隐。
“兴”者,起也,起于情者。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桓帝初童谣:城上乌,尾毕逋(buˉ逃亡)。
公为吏,子为徒。
前面两句,是兴。
说城上的乌鸦,尾巴不停地摆。
以此引起下文:父亲已是军官,儿子又来当兵。
《诗》之“兴”体,起句绝无意味,触物发声,以启其下段欲写之情。
例如: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直千金。
(曹植《名都篇》)下文皆言“少年”之豪侠,不复以只字及“妖女”。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
(甄后《塘上行》)下文与蒲苇了无瓜葛。
《毛诗序》课件
通过阅读研究论文,深入了解《毛诗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06
课程评估
学习成果评估
要点一
学生对《毛诗序》的基本内容和 观点掌握情况
学生是否理解《毛诗序》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 能否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要点二
学生对于《毛诗序》所涉及的学 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是否理解《毛诗序》所包含的学科知识,如文学、 历史、哲学等,能否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学科交叉和综合 分析。
《毛诗序》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课程概述 • 诗歌起源 • 课程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资源 • 课程评估
01
课程概述
课程背景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对诗歌创 作和欣赏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次课件主要介绍《毛诗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以及其对 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影响。
05
教学资源
教材与参考书籍
《毛诗正义》
由唐代孔颖达等五经诸儒疏解 《毛诗》的著作。
《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了 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毛诗序》
古代诗歌理论著作,是对《诗经》 的研究进行总结和阐述的重要著作 之一。
网络教学资源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以《毛诗序》为主题的课程,涵盖了课程介绍、教学视频、教学 大纲、参考教材、参考文献等内容。
教师是否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反馈,是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和表现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学生是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感到满意,是否对教师讲解 和指导有清晰的认识,能否提出有益的建议以便于教师进行 课程改进。
THANKS
毛诗序的基本介绍
毛诗序的基本介绍毛诗序是汉代人为《诗经》所作的序,著名的诗歌理论,分为大序和小序。
大序为《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全部《诗经》的总的序言,小序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毛诗序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关于毛诗序的基本介绍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
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
《尚书·虞书·舜典》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即便《舜典》绝不是三代之文,可能出于战国,甚至更晚,然而“诗言志”的观点则肯定由来已久。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即载文子告叔向曰:诗以言志;到战国时,《庄子·天下》与《荀子·儒效》也都分别讲过“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的话。
而这里所说的“志”,是指与修身、治国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属于理性的范畴。
由此可见先秦诗论尚未明确涉及诗歌情感性的特质,没有抒发内心情绪的“诗缘情”的自觉认识,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首先接触到诗的情感特征,并将其与言志联系在一起予以较系统地论述的,则是完成于汉代的《毛诗序》。
另一说“志”所表达的内容不仅限于理性的范畴,即不限于修身、治国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
案:志,《说文》从心之声。
志者,心之所之也。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关于《毛诗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一段公案,至今也未能圆满解决。
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当时就有《毛诗》二十九卷与《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两种,而班固只说: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毛诗序
• “哥唱的不是歌 哥唱的是回忆, 哥练的是肌肉 哥练的是毅力, 我的动力来自 歌迷!”
• 文体流变: 乐 诗 变诗 和 风化 风刺
• • • • • •
•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 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从庶是 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 矣。” ----《乐记》 知声、知音、知乐 禽兽、从庶、君子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 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 之德性) •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诗之大用) • “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
五、诗之所由变: 变风变雅:“发乎情,止乎礼义”说
1)变,指时世由盛变衰,时变诗亦变。 二者指西周中衰以后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2)变风,指邶(bè i)风以下十三国风; 3 )变雅,大雅中《民劳》以后的诗,小雅中 《六月》以后的诗。 4)发乎情,民之性也:民性不同,故各言其情。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俱被先王遗泽。
(此言变诗之作。变风、变雅,必王道衰乃作者,夫天下有 道,则庶人不议;治平累世,则美刺不兴。 )
7)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 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 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 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功成告于神 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3、还指周代诗歌的教学纲领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周礼•春官•大司乐》)
(1)第一阶段,唱诵诗:风诗三百、诵诗三百 (2)第二阶段,解诗:比诗三百、兴诗三百 “比”,托事于诗,用诗去喻意,赋诗言志; “兴”,引申诗义、发挥诗义。 (3) 第三阶段,用诗,用之于礼: “雅”,正也。“凡建国, 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雅”, 用于某种礼仪的正声。不同场合演奏不同诗 乐。 “颂”,用之于祈祷天地鬼神,祭祀山川祖先的诗乐。 故六义指诗教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其教学纲领
诗经的大序和小序
诗经的大序和小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珍品。
《诗经》包含了唐代以前的诗歌,其内容主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许多篇目。
《诗经》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序是《诗经》的序言,又称《毛诗序》,全名为《诗经大序》。
它共分九篇,由战国时期的诗人毛诗所作。
大序中主要介绍了《诗经》的传承和薪火相传的历史,以及《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实用价值。
大序首先指出《诗经》是一部集中了华夏民间民族传统诗词精华的诗歌集。
其次,大序论述了《诗经》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特点,介绍了《诗经》诗歌品格所在。
最后,大序还强调了《诗经》的实用意义,指出《诗经》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还有着重要的精神指导作用。
小序是《诗经》的跋书,全名为《诗经小序》。
它由明代吕祖谦所作,原名《诗蒲小传》,后改为《诗经小序》。
小序主要从历史、文献、艺术和思想等多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诗经》的重要价值。
小序首先介绍了《诗经》的主要史料来源和流传情况。
其次,小序深入剖析了《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小序还指出,《诗经》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变化多样和充满生命力的特点,是一部独具魅力的文学珍品。
最后,小序较为重视《诗经》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认为《诗经》旨在传承中华文明精神,深化人类情感交流和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综上所述,大序和小序都是对《诗经》的重要评述和评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阅读大序和小序,我们可以深刻领悟《诗经》的文化魅力和思想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历程,从而不断推动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04毛诗序
风之始也。 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 而正夫妇也。 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 焉,用之邦 国焉。 国焉。
《正义》:文王行化,始 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 始,所以风化天下之民而 使之皆正夫妇焉。周公制 礼作乐用之乡人焉,令乡 大夫以之教其民也。又用 之邦国焉,令天下诸侯以 之教其臣也。欲使天子至 于庶民悉知此诗皆正夫妇 也。
情发于声, 情发于声, 声成文, 声成情发于声” 谓人哀乐之情发见于言语 之声,于时虽言哀乐之事 未有宫商之调,唯是声耳。 至于作诗之时,则次序、 清浊、节奏、高下使五声 为曲,似五色成文。一人 之心,则能如此,据其成 文之响,即是为音,此音 被诸弦管,乃名为乐。虽 在人在器皆得为音,谓乐 音,則此声成文谓之音, 亦谓乐音。
故正得失, 故正得失, 动天地, 动天地, 感鬼神, 感鬼神, 莫近于诗。 莫近于诗。
《正义》:上言播诗于音, 音从政变,政之善恶皆在 于诗,故又言诗之功德也。 由诗为乐章之故,正人得 失之行,变动天地之灵, 感致鬼神之意,无有近于 诗者。言诗最近之余事莫 之先也。
先王是 以经夫 妇,成 孝敬, 孝敬, 厚人伦, 厚人伦, 美教化, 美教化, 移风俗。 移风俗。
故诗有 六义焉, 一曰风, 二曰赋, 三曰比, 四曰兴, 五曰雅, 六曰颂。
《正义》:诗有六义,大师上文, 未有诗字,不得径云。六义故言 六诗,各自为文,其实一也。彼 注云:风,言圣贤治道之遗化;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 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 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 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 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 以美之。是解六义之名也。
是以一国 之事,系 一人之本, 谓之风; 言天下之 事,形四 方之风, 谓之雅。
六、《毛诗序》
诗“六义”论
❖ 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 于物。”这明确将比、兴作为两种表现手段。 郑玄则全面解释了风、赋、比、兴、雅、颂 的意义,他说:“风言圣贤治道之遗也。赋 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正教善恶。比,见今之 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 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谕劝之。雅,正也, 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 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周礼注疏》)
诗“六义”论
❖ 朱自清先生说:“赋、比、兴的意义,特别 是比、兴的意义,却似乎缠夹得多;《诗集 传》以后缠夹得更厉害,说诗的人,你说你 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诗言志 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48-9)我们的 态度是:“六义”是六种表现手段,同时, 也是文学教化的手段。它们具有相同的逻辑 内涵,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毛诗序》名称的由来及其作
❖ 关于《毛诗序》的作者,过去的说法很多,现在也 很难说。张西堂先生曾经列举了16种说法(《诗经 六论》),或认为是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子夏、毛 公(亨、苌)所作,或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或认 为是村野妄人所作。这些,都缺乏确凿有力的证据。
❖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 《毛诗序》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大约完成于汉代学 者之手,其中包括先秦的旧说。《毛诗序》概括了 整个先秦时期儒家关于诗、乐问题的若干重要见解 (如孔子、荀子、《乐记》等),同时在某些方面 又补充了这些旧说,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 体现了当时的理论风貌 。
诗“六义”论
❖ 《毛诗序》还给“六义”加上序号:“一曰 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 曰颂。”为什么要加上序号,我们认为,这 同样具有一定的意图。按我们的理解,诗的 创作以教化为本,故“风”排列第一。诗要 实现教化目的,必须运用铺陈(赋)、比喻 (比)、象征与隐喻(兴)的手法,这样, 才能正天下之得失(雅),达到真正的歌功 颂德(颂)的目的。综上所述,“六义”是 诗歌创作的六种表现手段。只有这六种表现 手段综合运用,诗歌才具有艺术性和教化性。
二、毛诗大序与六诗简释
第二章 毛诗大序与六诗简释
第一节 毛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 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 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 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 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
三、释比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子入聘……冯 简子与子大叔逆客。事毕而出,言于卫侯曰: ‘郑有礼,其数世之福也,其无大国之讨乎? 《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之 于政,犹热之有濯也。濯以救热,何患之有?”
《左传·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大夫宴于 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 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 矣’……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 宋向戌……盟,曰:‘同讨不庭。”
一、释风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 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是以一国之事系 一人之本,谓之风。” ——《毛诗序》
“乡乐者,风也。”——《燕礼》郑玄注云
要之,在诗经时代,风是曲调的总名。 如: 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 ——《左传·襄公十八年》 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海内经》
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 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 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 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 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 诗之至也。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毛诗序》.doc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谪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 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骆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 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忧在进贤, 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
解读《毛诗序》
解读《毛诗序》在《毛诗》的研究中,首先遇到的就是《毛诗序》的诸般问题,若不好好把它理解清楚,会直接影响到对下面具体诗歌的解读。
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就《毛诗序》的几个问题发表点粗浅的认识,就正于诸位方家。
一、关于大小序问题的探讨阅读《毛诗序》首先涉及到的是大小序的问题。
文论家谈到《毛诗序》时,一般都认为《毛诗序》应该分为两部分,一为大序,一为小序。
但何者为小,何者为大,所说却有不同,略述如下。
大小之说起于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毛诗序》首句云:“关雎,后妃之德也。
”陆德明注:“旧说云,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
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沈重云。
”此可为第一说。
宋人程大昌则以为:“凡《诗》发序两语,如’关雎,后妃之德也。
’世人之谓小序者,古序也。
两语之外,续而申之,世谓之大序。
”此可为第二说。
宋人朱熹在陆氏的基础上进一步说,从“风,风也”至“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是大序。
从“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至末尾,再加上开头的几句,合起来是小序。
此可为第三说。
宋人李樗、黄则说:“先儒以谓关雎为大序,葛覃以下为小序。
”此可为第四说。
元代许谦又别出心裁,他说:愚谓自“后妃”至“用之邦国”,下接“是以关雎乐得淑女”,是《关雎》正序。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至“诗之至也”,是《国风》序。
“关雎麟趾”至“王化之基”是《二南》序。
此说较奇,聊呵为第五说。
以上几家可以算是大小之说的代表,今天的文论家多尊朱说,而且往往拘泥于大小之论,不可开交。
其实我们把整篇《毛诗序》拿过来仔细研读一下,就会发现问题。
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有关《关雎》的内在含义,即朱子以为的小序,下面似乎又抛开了《关雎》去讲诗的社会功用,即朱子以为的大序,回过头来再次讲到《关雎》,又变成了小序。
按照这种说法,只能造成结构布局混乱,后人也因此而争论不休。
至此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古人会这样写文章吗?我们认为,古人不应该也不会写这样的文章。
毛诗序_精品文档
毛诗序一、引言《毛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集民间诗歌、歌谣和宴会歌曲于一体的诗歌集合。
它记录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至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间的诗歌作品。
《毛诗》是中国古代五经之一,《毛诗序》则是《毛诗》的开头部分,由儒家学者孔子所撰写。
本文将对《毛诗序》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二、《毛诗序》的意义1. 诗经的背景《毛诗序》首先回顾了诗经的成立背景。
据《毛诗序》所记,诗经是由古代贤人召公奭和周公旦两位宰相所编纂而成。
他们深知音乐的力量,认为通过音乐可以培养人民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因此,他们从民间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诗歌,将其整理编纂为《诗经》。
2. 诗经的价值《毛诗序》进一步探讨了《诗经》的价值。
孔子认为,《诗经》具有教育和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
这部诗集以其朴实、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古人的情感与思想。
通过《诗经》,人们能够体验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 孔子的立场《毛诗序》还揭示了孔子对于《诗经》的态度。
孔子强调,《诗经》中的诗歌应该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吟咏《诗经》,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人格美德。
4. 阐述孔子思想除了探讨《诗经》的价值,孔子在《毛诗序》中还阐述了他的一些思想观点。
孔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接触到高尚的文化和思想,就能够改变和提升自己。
因此,孔子积极倡导人们学习文化遗产,尤其是《诗经》,从而塑造自己的品德和人格。
三、《毛诗序》的影响1. 教育影响力《毛诗序》的出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部序言详细地介绍了《诗经》的价值,以及如何运用《诗经》进行教育。
它成为后来教育者们探索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参考,对于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修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 文化传承《毛诗序》的写作使得《诗经》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
孔子自身就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而被后世所尊重。
毛诗序
• (三)诗的创作原则 与方法——“发乎情 ,止乎礼义”与“主 文而谲谏”
• “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 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 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 • “主文而谲谏”即肯定诗 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 判,但这种讽刺、批判同 样要“止乎礼义”
• (四)诗歌的体裁和 表现手法——“六义 ”说 风、赋、比、兴、雅、t number
1
• “诗言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
• “诗缘情”: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 绮靡。”
一、《毛诗序》概说 • “毛诗”是阐释《诗 经》的作品,其作者 为鲁人毛亨(大毛公 )、赵人毛苌(小毛 公)
.“三家诗”与“毛诗”
• 三家《诗》,齐人辕 固传《齐诗》,鲁人 申培公传《鲁诗》, 燕人韩婴传《韩诗》 。 • 毛亨、毛苌传《毛诗 》,一起构成四家诗 ,《毛诗》属于古文 经学派。
• 《毛诗序》分为大序 和小序。大序是在首 篇周南《关雎》题解 之后所作的全部《诗 经》的序言,小序是 指传自汉初的《毛诗 》三百零五篇中每篇 的题解。 •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 》即指大序。
二、《毛诗序》的内容
• (一)诗歌的本源: “情志合一”说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 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
• (二)诗与社会的关 系及诗的社会作用— —诗政相通与“诗教 ”
•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 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民困;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政乖” •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 敬,厚人伦,美教化,移 风俗。”
• 赋、比、兴主要是指诗 歌的艺术表达方法。赋 的特点是直叙铺陈也就 是一种直接叙事、直接 描写的表达方法;比的 特点是打比方,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比喻,接近 于“明喻”;兴也是一 种“比”,不过它是一 种“暗喻”或“隐喻” 。
《毛诗序》 学历案
《毛诗序》学历案一、《毛诗序》的背景与起源《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
它附在《诗经》毛传之前,对《诗经》中的诗歌进行了阐释和解读。
要深入理解《毛诗序》,首先得了解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先秦时期,诗歌已经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于祭祀、礼仪、外交等各种场合。
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当时的学者们致力于对《诗经》进行注释和解读,以使其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德观念。
《毛诗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毛诗序》的主要内容《毛诗序》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它对《诗经》中每一首诗的主题、创作目的、社会意义等都进行了阐述。
其中,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它认为诗歌是统治者了解民情、考察政治得失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例如,对于《关雎》这首诗,《毛诗序》认为它表达的是“后妃之德”,是用来教化天下女子要具备贤淑的品德,从而有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此外,《毛诗序》还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它提出了“六义”的说法,即风、雅、颂、赋、比、兴。
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三、《毛诗序》的影响《毛诗序》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批评方面,它确立了一种从政治、道德角度解读诗歌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后世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在评价诗歌时,都会考虑到诗歌的社会意义和教化功能。
在诗歌创作方面,《毛诗序》的一些观点也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许多诗人在创作时会有意识地考虑诗歌的政治和道德内涵,以使其作品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
然而,《毛诗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过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有时会对诗歌的本意进行曲解。
而且,它所提出的一些解读方式过于僵化,限制了人们对诗歌的多元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诗序的基本介绍
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
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
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
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
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
《尚书·虞书·舜典》
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即便《舜典》绝不是三代之文,可能出于战国,甚至更晚,然而“诗言志”的观点则肯定由来已久。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即载文子告
叔向曰:诗以言志;到战国时,《庄子·天下》与《荀子·儒效》也都分别讲过“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的话。
而这里所说的“志”,是指与修身、治国也就是政治、教化密
切相关的志向、怀抱,属于理性的范畴。
由此可见先秦诗论尚未明确涉及诗歌情感性的特质,没有抒发内心情绪的“诗缘情”的自觉认识,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首先接触到诗
的情感特征,并将其与言志联系在一起予以较系统地论述的,则是完成于汉代的《毛诗序》。
另一说“志”所表达的内容不仅限于理性的范畴,即不限于修身、治国也就是政治、
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
案:志,《说文》从心之声。
志者,心之所之也。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
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关于《毛诗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聚
讼纷纭的一段公案,至今也未能圆满解决。
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当时就有《毛诗》二十九卷与《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两种,而班固只说: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
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在
《儒林传》中还是只说:毛公,赵人也。
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均未指明毛公的名字。
后来从郑玄到三国时吴人陆机,又相继传出有鲁人毛亨为大毛公,赵人毛苌为小毛公,皆在汉初先后治《诗》。
至于《诗序》,则有孔子弟子子夏所作的说法。
一直到清代,就
呈众人各持一辞争执不下的局面。
综合各议,《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
《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
种看法大体近是。
也就是说《毛诗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经》的理论主张,
经汉景帝时赵人毛苌之手又有重要发展,并形成文章,其后再由毛苌弟子辈不断加以修订
完善而成。
这里所说的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正由于诗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独特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陶冶性情的社会价值,先王才用之来完善道德,实施教化。
这里并不存在,也不应该得出诗歌只能为道德、
教化服务,而不能有其他诸如愉娱、审美作用的结论。
但是《毛诗序》却恰恰得出了这一
结论,提出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于是便背离了前面所论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广泛包容性,而退化为情感必须规范于人为的属于意识形态的礼义之内,失去了热情活跃富于创造
力的自由驰骋,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
因此,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这情就不再允许是真正属于本性的情,而变为虚假的投合统治者专制口味的情;上以
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就成为诗歌创作唯一的目的和归宿,并且刺时,也一定要主文而谲谏,闪烁其词、婉转委曲。
总之,一切又回到了春秋后期孔子“思无邪、温柔敦厚”的诗教中,前面情感论所放出的光芒也就开始暗淡了。
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尖锐批评的:
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
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既非人志。
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
因此,在论述六义
四始时,只涉及了与为王政教化服务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四始:风、大雅、小雅、颂,至于
艺术表现手法的赋、比、兴,则只字未提。
这样就又为后世俗儒完全屏弃情感,力主先秦
落后的言志说打开了方便之门。
综上所述,《毛诗序》实际上是文学批评上的真知灼见与谬误保守主张的矛盾混合体,而无论是堪称卓越的情感阐发,还是落后错误的以志反情,都对后世诗论有深远影响。
一
篇专论中所以出现如此的自相矛盾,这大抵就是因为它并非出于一人之手的缘故。
南朝宋
时范晔著的《后汉书》,在《儒林列传》中说:初,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
卫宏以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
又提出了卫
宏于西汉、东汉儒学复古、谶纬之风最盛时期作《毛诗序》,与东汉、三国时说法不一致。
倘卫宏确实参与了《毛诗序》的文字加工,以当时的儒学甚至走上以神话为王权统治服务
的程度,对西汉初期毛苌的论点妄加篡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毛诗序》具有特殊意义。
尽管它文字篇幅不长,不过区区六
七百字,但却是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不折不扣的诗歌理论专论文章,内容极为丰富。
在短
短几百字中,《毛诗序》对诗歌的性质、内容、分类、审美特征、表现方法、社会作用等
等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明晰的阐述。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
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
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
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
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
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
得并为六义者。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
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诗经》研究著作。
齐、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但三家已失传,此为《毛诗序》的简称,有“大序”、“小序”之分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鲁人毛亨大毛公、赵人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
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关于《诗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