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OOBOO网摘-儿童用药手册-婴儿发烧全程指导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儿童退热药的合理使用PPT课件
作用快,持续时间长
.
18
尼美舒利
口服,成人,一次50~100mg,每日二次,餐后服用, 按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需要,可以增加到一次200mg( 4袋),日服二次。
.
2
什么时候用退热药
WHO规定,肛温在39°C以上时应用解热剂。
2个月以下婴儿肛温38.5°C时均应认为有感染或严重感 染存在,应首先进行抗感染治疗,而不主张先用解热 剂。
对2个月以上小儿,一旦作出治疗发热的决定,即应选 择适宜的解热方法。传统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方 面。
.
3
什么时候用退热药
.
10
对乙酰氨基酚
多数文献支持每次最大剂量为10~15mg/kg。药代动 力学显示,与口服剂量相比,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较 低,但直肠给予15mg/kg 与口服相同剂量的对乙酰氨 基酚疗效相似,所以没有理由选择更高的剂量 。
基于既往大量研究,发热儿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单 次剂量不应超过75mg/(kg·d),如果伴发热疾病的 儿童接受大于此剂量或总剂量超过150mg/kg,或如果 儿童出现恶心、腹痛或黄疸症状需立即进行肝功能测
.
8
对乙酰氨基酚
多数感冒药的成分之一
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 药,其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几乎没有 抗炎作用。常规剂量短时间服用该药,不良反应很少 ,但如果大剂量或较长时间应用,则有可能发生肝毒 性。
.
9
对乙酰氨基酚
儿童常规剂量:口服给药,每次10~15mg/kg,或每 日1.5g/m2,间隔4~6h1次。3~12岁小儿每24h不超 过5次,疗程不超过5d。
试
.
11
对乙酰氨基酚
常规剂量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
.
18
尼美舒利
口服,成人,一次50~100mg,每日二次,餐后服用, 按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需要,可以增加到一次200mg( 4袋),日服二次。
.
2
什么时候用退热药
WHO规定,肛温在39°C以上时应用解热剂。
2个月以下婴儿肛温38.5°C时均应认为有感染或严重感 染存在,应首先进行抗感染治疗,而不主张先用解热 剂。
对2个月以上小儿,一旦作出治疗发热的决定,即应选 择适宜的解热方法。传统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方 面。
.
3
什么时候用退热药
.
10
对乙酰氨基酚
多数文献支持每次最大剂量为10~15mg/kg。药代动 力学显示,与口服剂量相比,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较 低,但直肠给予15mg/kg 与口服相同剂量的对乙酰氨 基酚疗效相似,所以没有理由选择更高的剂量 。
基于既往大量研究,发热儿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单 次剂量不应超过75mg/(kg·d),如果伴发热疾病的 儿童接受大于此剂量或总剂量超过150mg/kg,或如果 儿童出现恶心、腹痛或黄疸症状需立即进行肝功能测
.
8
对乙酰氨基酚
多数感冒药的成分之一
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 药,其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几乎没有 抗炎作用。常规剂量短时间服用该药,不良反应很少 ,但如果大剂量或较长时间应用,则有可能发生肝毒 性。
.
9
对乙酰氨基酚
儿童常规剂量:口服给药,每次10~15mg/kg,或每 日1.5g/m2,间隔4~6h1次。3~12岁小儿每24h不超 过5次,疗程不超过5d。
试
.
11
对乙酰氨基酚
常规剂量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
小儿发热的合理用药PPT课件
2、可以使用的药品: 布洛芬(芬必得、芬尼康、美林混悬液、美林混悬滴剂、雅维 混悬液、芬苏颗粒)复方锌布颗粒(再康颗粒、再欣颗粒)
中成药可用:柴胡针、羚羊角胶囊、羚翘解毒片、感冒退热颗 粒、抗感颗粒、藿香正气丸、保济丸、穿心莲等。 3、退热不可选用的药物 1)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非那西丁(APC),氨基比林(复 方氨基比林针,安痛定),乙酰苯胺,安乃近 2) 中药:蚕豆、川莲(黄莲)、牛黄、腊梅花、珍珠粉、复方 番泻叶合剂 含上面成分的中成药有:金羚感冒片、感冒清胶囊、 治感佳胶囊、维C银翘片、重感灵片、双黄莲口服液、三黄片、 牛黄解毒片等,也不可用。
27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kg,每4~6小时1次;12岁以下儿童 每24小时不超过5次剂量,疗程不超 过5天。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对乙酰氨基酚
• 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 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 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 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 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 症、贫血、支气管痉挛反应、肝肾功能 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
小儿发热的认识
➢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也 是病人就诊时最常见的主诉, 又是一个客观体征
➢ 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 值的0.5℃称发热,正常小儿腋 温36.0℃~37.0℃
发热的病因
发热病因图示
发热的机制
发热过程
中成药可用:柴胡针、羚羊角胶囊、羚翘解毒片、感冒退热颗 粒、抗感颗粒、藿香正气丸、保济丸、穿心莲等。 3、退热不可选用的药物 1)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非那西丁(APC),氨基比林(复 方氨基比林针,安痛定),乙酰苯胺,安乃近 2) 中药:蚕豆、川莲(黄莲)、牛黄、腊梅花、珍珠粉、复方 番泻叶合剂 含上面成分的中成药有:金羚感冒片、感冒清胶囊、 治感佳胶囊、维C银翘片、重感灵片、双黄莲口服液、三黄片、 牛黄解毒片等,也不可用。
27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kg,每4~6小时1次;12岁以下儿童 每24小时不超过5次剂量,疗程不超 过5天。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对乙酰氨基酚
• 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 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 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 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 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 症、贫血、支气管痉挛反应、肝肾功能 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
小儿发热的认识
➢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也 是病人就诊时最常见的主诉, 又是一个客观体征
➢ 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 值的0.5℃称发热,正常小儿腋 温36.0℃~37.0℃
发热的病因
发热病因图示
发热的机制
发热过程
小儿发热的治疗PPT课件
案例二
小丽,2岁,发热39℃,持续3天,伴有呼吸困难。经过吸氧 、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后又反复,最终不幸离 世,诊断为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经验和教训总结
早期识别和治疗
对于小儿发热,应尽早采取措施进行 降温和对症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观察病情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 变化,如出现高热持续不退、伴随症 状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体格检查
检查小儿的咽部、心肺听诊, 检查淋巴结有无肿大。
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 检查,以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中耳炎
除了发热,还可能出现耳痛、呕吐、头痛等 症状。
肺炎
可能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 及干湿啰音。
尿路感染
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常规检 查可发现异常。
传染性疾病
02
小儿发热的成因
感染性发热
病毒感染
如感冒、流感、肠胃炎等 ,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导致发热。
细菌感染
如肺炎、中耳炎、扁桃体 炎等,由于细菌产生的毒 素或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 生免疫反应,导致发热。
真菌感染
如鹅口疮、念珠菌感染等 ,真菌的代谢产物或毒素 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 致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了解疫苗接种禁忌症
在接种疫苗前,家长应了解疫苗的禁忌症,如有需要可咨询医生。
注意接种后的护理
在宝宝接种疫苗后,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 就医。
06
案例分享和经验总结
成功治疗案例
案例一
小明,2岁,发热38.5℃,持续2 天,伴有咳嗽和流涕。经过物理 降温、口服退热药和抗感染治疗 ,3天后痊愈。
根据病因和病程,小儿发 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 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小丽,2岁,发热39℃,持续3天,伴有呼吸困难。经过吸氧 、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后又反复,最终不幸离 世,诊断为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经验和教训总结
早期识别和治疗
对于小儿发热,应尽早采取措施进行 降温和对症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观察病情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 变化,如出现高热持续不退、伴随症 状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体格检查
检查小儿的咽部、心肺听诊, 检查淋巴结有无肿大。
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 检查,以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中耳炎
除了发热,还可能出现耳痛、呕吐、头痛等 症状。
肺炎
可能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 及干湿啰音。
尿路感染
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常规检 查可发现异常。
传染性疾病
02
小儿发热的成因
感染性发热
病毒感染
如感冒、流感、肠胃炎等 ,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导致发热。
细菌感染
如肺炎、中耳炎、扁桃体 炎等,由于细菌产生的毒 素或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 生免疫反应,导致发热。
真菌感染
如鹅口疮、念珠菌感染等 ,真菌的代谢产物或毒素 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 致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了解疫苗接种禁忌症
在接种疫苗前,家长应了解疫苗的禁忌症,如有需要可咨询医生。
注意接种后的护理
在宝宝接种疫苗后,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 就医。
06
案例分享和经验总结
成功治疗案例
案例一
小明,2岁,发热38.5℃,持续2 天,伴有咳嗽和流涕。经过物理 降温、口服退热药和抗感染治疗 ,3天后痊愈。
根据病因和病程,小儿发 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 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小儿退热药合理应用PPT课件
☆发热的发病机制-感染性
致热原(病因) 特点
必须有致热原作用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调定点
体温为调节性升高
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伴代谢功能改变
66
☆发热的发病机制-非感染性
过热
体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
产热功能异常
如:脑损伤
如:鱼鳞病 先天汗腺缺乏
如:甲亢
体温不能控制 于调定点水平
被动性体温
77
25
糖皮质激素还有加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 热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因此,使用地 塞米松等皮质激素药物退热可能酿成小 病变大病的不良后果,此法不能轻易使 用。
26
冬眠疗法:超高热、脓毒症、严重中枢 神经系统感染伴有脑水肿时,可用冬眠 疗法。
27
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柴胡注射 液、小儿感冒口服液、小儿清热解毒口 服液、小儿清咽颗粒剂、抗病毒口服液、 双黄连口服液等。这些药物使用方便, 具有退热、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提高 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效果。病情较轻时可 首选使用。但这些药物一次用药量较大, 不方便幼儿使用。中药退热比较安全, 但儿童用药也要按说明书使用 。
儿童发热的特殊性
发热与病情严重程度不成比例 发热伴各系统伴随症状
8
儿童发热的特殊性
不同热度、热型、热程已失去原有的鉴 别诊断意义
发热相应的辅助检查
9
什么时候退热?
10
时机的掌握
温度:38℃、38.3 ℃、38.5 ℃、38.8 ℃、39 ℃
年龄:3月、6月
11
退热的方法
19
WHO推荐两个月以上儿童可首选该药。尤其 适用哮喘、流感或水痘的发热患儿, 剂量为每 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每日不超过4次, 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3天。两个月以下婴儿应 遵医嘱使用。2岁以下用10%滴剂,2岁以上服 用5%糖浆 。代表药物有小儿百服宁、泰偌林、 退热栓等,注意不同品牌。
宝宝发热的健康宣教PPT课件
长期健康管理计划制定
建立健康档案
为宝宝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生长发育、疾病史等信息,方 便医生了解宝宝身体状况。
制定个性化管理计 划
根据宝宝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包括饮 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建议。
定期随访和评估
定期对宝宝进行随访和评估,了解宝宝身体状况的变化, 及时调整管理计划。
THANKS
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
有助于家长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积极心态培养
鼓励家长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以更好地照顾宝宝。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证家长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亲子沟通技巧分享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宝宝的诉求,理解宝宝的感受和需求。
鼓励与赞美
及时给予宝宝肯定和鼓励,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有效沟通方式
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育儿
鼓励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宝宝的照顾和教育,增强家 庭凝聚力。
家庭环境优化
保持家庭环境整洁、温馨,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避免家庭矛盾冲突
妥善处理家庭矛盾,避免在宝宝面前争吵或发生冲突,以免给宝宝 带来不良影响。
06
预防复发及长期管理
增强宝宝免疫力措施
合理饮食
保证宝宝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 体免疫力。
发热分类
根据体温高低,可分为低热(37.5℃~38℃)、中热(38.1℃~39℃)、高热 (39.1℃~40.4℃)、超高热(>40.5℃)。
常见原因及危险因素
常见原因
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非感染(如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因 素均可引起发热。
危险因素
宝宝年龄越小,体温调节能力越差, 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越高;同时,长 期发热可能导致宝宝消耗增加,出现 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儿童发热指南ppt课件
1
引言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急诊 室最常见的就诊原因
2016年版的诊治处理进展颇多,重点集中 在退热药服用指征和服用办法、物理降温 的价值和检查办法的合理选择
2
目标人群:5岁以下急性发热儿童(发热 ≤1周)
3
发热定义
发热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肛门测温法)升 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1℃, 而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 ≥37.5℃定义为发热
9
对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血常规: 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
儿发热12h之后较12h之前诊断严重细菌感 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
<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WBC<15 ×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 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可能性小
10
对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退热:不推荐(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 冰水或乙醇擦浴退热:更不推荐
18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药物退热治疗
≥2月龄,肛温≥39℃(口温38.5℃,腋温38.2℃), 或因发热出现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15mg/kg·次,2次用药 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h. ≥6月龄,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 的剂量为10mg/kg·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 6-8h,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13
对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PCT+WBC+CRP 可提高早期诊断脑膜炎准确率,从而减低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总体人群治疗费用 (无证据分级)
14
对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血培养 新生儿常规行血培养检查 1-3月龄婴儿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 3月龄-3岁儿童不建议常规行血培养检查
引言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急诊 室最常见的就诊原因
2016年版的诊治处理进展颇多,重点集中 在退热药服用指征和服用办法、物理降温 的价值和检查办法的合理选择
2
目标人群:5岁以下急性发热儿童(发热 ≤1周)
3
发热定义
发热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肛门测温法)升 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1℃, 而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 ≥37.5℃定义为发热
9
对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血常规: 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
儿发热12h之后较12h之前诊断严重细菌感 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
<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WBC<15 ×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 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可能性小
10
对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退热:不推荐(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 冰水或乙醇擦浴退热:更不推荐
18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药物退热治疗
≥2月龄,肛温≥39℃(口温38.5℃,腋温38.2℃), 或因发热出现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15mg/kg·次,2次用药 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h. ≥6月龄,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 的剂量为10mg/kg·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 6-8h,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13
对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PCT+WBC+CRP 可提高早期诊断脑膜炎准确率,从而减低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总体人群治疗费用 (无证据分级)
14
对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血培养 新生儿常规行血培养检查 1-3月龄婴儿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 3月龄-3岁儿童不建议常规行血培养检查
小儿发热及处理ppt课件
2
一. 发热概念
• 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摄 氏度称发热(Fever,Pyrexia)。 • 腋温>37℃ (5分钟) • 口温>37.3℃ (3分钟) • 肛温>37.5℃ (2分钟)
3
体温调定点概念(set point)
• 发热是下丘脑热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 增高引起的体温升高,即致热源引起 体温调节机构的内控性反应,把体温 上调到符合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所 以体温升高是通过生理机制而实现的。 多数体温升高(如传染性或炎症性发 热)均是如此。
• 二、38.5度以下,选择物理降温。 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如为新生儿, 可以松开包被,降低温箱温度。大一 点5度以上,可以选择 物理降温 1、冰袋敷额头或其他部位 2、冰枕头部
32
二.小儿退热药物概述
33
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
• 1、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常用的阿苯片为阿司 匹林与苯巴比妥的复方制剂。用于退热一般是小 剂量短时使用,较为安全。但该药可引起新生儿 青紫症、脐部出血、呕血和便血等不良反应,婴 幼儿应禁止使用。匹赖氨酸(来比林)是阿司匹 林与赖氨酸结合的产物,毒性有所降低,可注射 给药,见效快,3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儿科剂量: 10—15mg/kg/次。
28
• 2. 冷敷降温法:温水降温法及解热剂无效时, 在应用冬眠灵的基础上使用。 1) 冷湿敷法:将毛巾浸湿在冰水或冷水中 后拧成半干,将毛巾放在病孩头上,待毛巾 变暖后更换,两块小毛巾可交替使用。高热 时还可以放在额部、腋下、大腿根部。 2) 冰敷法:将10%盐水冰袋外边用布包好, 将冰袋按平,置于前额或置于枕后,如没有 冰袋可将10%盐水放于热水袋或双层塑料袋 中冰冻后应用,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 注意: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 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和腹 部不可放冰袋,以防止心率减慢或腹泻。
一. 发热概念
• 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摄 氏度称发热(Fever,Pyrexia)。 • 腋温>37℃ (5分钟) • 口温>37.3℃ (3分钟) • 肛温>37.5℃ (2分钟)
3
体温调定点概念(set point)
• 发热是下丘脑热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 增高引起的体温升高,即致热源引起 体温调节机构的内控性反应,把体温 上调到符合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所 以体温升高是通过生理机制而实现的。 多数体温升高(如传染性或炎症性发 热)均是如此。
• 二、38.5度以下,选择物理降温。 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如为新生儿, 可以松开包被,降低温箱温度。大一 点5度以上,可以选择 物理降温 1、冰袋敷额头或其他部位 2、冰枕头部
32
二.小儿退热药物概述
33
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
• 1、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常用的阿苯片为阿司 匹林与苯巴比妥的复方制剂。用于退热一般是小 剂量短时使用,较为安全。但该药可引起新生儿 青紫症、脐部出血、呕血和便血等不良反应,婴 幼儿应禁止使用。匹赖氨酸(来比林)是阿司匹 林与赖氨酸结合的产物,毒性有所降低,可注射 给药,见效快,3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儿科剂量: 10—15mg/kg/次。
28
• 2. 冷敷降温法:温水降温法及解热剂无效时, 在应用冬眠灵的基础上使用。 1) 冷湿敷法:将毛巾浸湿在冰水或冷水中 后拧成半干,将毛巾放在病孩头上,待毛巾 变暖后更换,两块小毛巾可交替使用。高热 时还可以放在额部、腋下、大腿根部。 2) 冰敷法:将10%盐水冰袋外边用布包好, 将冰袋按平,置于前额或置于枕后,如没有 冰袋可将10%盐水放于热水袋或双层塑料袋 中冰冻后应用,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 注意: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 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和腹 部不可放冰袋,以防止心率减慢或腹泻。
《小儿合理用药》课件
肾功能不全: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频率
过敏体质:避免使用过敏药物,如需使用需进行过敏测试
特殊疾病:根据疾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种类
肝功能不全: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小儿用药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药物安全性评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药物安全性评估的方法
药物安全性评估的重要性
选择合的药物剂型和剂量
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遵循用药时间和用药方法
注意用药时间和间隔
用药时间:根据药物性质和作用时间,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避免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用药间隔:根据药物代谢和排泄特点,合理安排用药间隔,确保药物有效浓度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避免重复用药: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遵循医嘱: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方式。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滥用现状及危害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家长在孩子用药时应保持警惕
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小儿用药的误区及注意事项
禁忌症:某些情况下禁用或慎用某些药物
小儿合理用药的原则及建议
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遵循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方式。
合理用药: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病情等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滥用药物。
注意药物副作用: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复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小儿发热的规范治 ppt课件
急性鼻窦炎是最常见的高热性疾病。急性鼻窦炎 的最初症状不一定是鼻塞和流鼻涕(一般在感染 24 h之后才会出现该症状),而是头痛、呕吐、 高热,检查时会发现鼻窦部位有压痛,嗓子不一 定有明显的红肿。在烧退后会出现咳嗽。鼻咽部 集中了3组淋巴结,一般的细菌和病毒很难感染鼻 窦。因此,能够感染鼻窦的病原菌,要么毒性强, 要么数量多,这就决定了战斗的激烈程度,战斗 越激烈,体温就越高。
发热是诸多疾病的初期症状,盲 目退热要不得
无论在哪里做儿科医生,都要经常面对家属要求治疗效果“快”的问 题。但是,作为医生,我们还是应该将“安全”作为底线,而不是将 “快速”作为追求。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初期症状,对于高热来诊的患 儿,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予退热药是不可取的。
盲目退热会挫伤防御能力,掩盖病情发热时机体 的各种免疫功能都被“激活”,可以抑制病原体 的生长、繁殖,有利于患儿恢复,同时,感染不 同病原体后,表现出的发热的热度、热程、热型 各不同,医生通过观察发热的变化,易于诊断疾 病。因此,在未查明病因前急于用药物强行降温, 不仅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也会掩盖病情 延误治疗,同时还要承担退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
了解持续高热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如果患儿是 普通感冒,高热很少会超过 3天。对于5岁以下的 感冒患儿,如果高热超过3 d,并且出现咳嗽,就 要注意是不是转化为肺炎了。其他常见的导致高 热时间持续较长(>3 d)的疾病有急性鼻窦炎、 化脓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 幼儿急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以下就上 述常见的导致患儿持续高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 行简要描述,以助于基层医生判断患儿病情。
小儿发热的规范治疗
作为医生,我们还是应该将“安全”作为底线,而不是将“快速” 作为追求。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初期症状,对于高热来诊的患儿,不分 青红皂白就给予退热药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