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第三人欺诈

合集下载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的案例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的案例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的案例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的案例有很多,下面提供两个例子供您参考:
1. 小王得知小张欲购买自己好友的二手汽车,尽管知道该车出过事故,却欺骗小张该车性能良好,从未出事,导致小张信以为真,购买了该二手汽车。

2. 小王为了让小刘尽快偿还欠自己的100万元,极力劝说小张购买小刘收藏的仿制古董花瓶,谎称该花瓶是真正的古董,导致小张信以为真,购买了该花瓶。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案例,可以查阅法律方面的专业书籍。

三角诈骗的类型

三角诈骗的类型

三角诈骗的类型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三角诈骗的概念三角诈骗,又称为三角欺诈或三方欺诈,是一种特殊的诈骗类型,涉及三方主体:被害人、行为人和第三人。

与传统的两方诈骗不同,三角诈骗中,行为人并不直接对被害人实施欺诈行为,而是通过欺骗第三人,间接使被害人遭受损失。

这种诈骗形式在金融交易、网络购物、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都有出现,由于其隐蔽性和复杂性,往往给被害人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

在三角诈骗中,行为人通常会通过伪造文件、虚假陈述或其他欺诈手段,使第三人相信其拥有某种权利或能力,进而使第三人向被害人支付款项或转移财产。

被害人在此过程中通常并不知情,直到遭受损失后才恍然大悟。

因此,了解和识别三角诈骗的类型和手法,对于保护个人和企业的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三角诈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三角诈骗作为一种特殊的诈骗形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受害者角度来看,三角诈骗往往涉及多个受害方,这些受害方可能包括个人、公司或机构等。

在诈骗者精心设计的骗局中,受害方可能遭受经济损失,甚至面临声誉损害的风险。

这些损失不仅影响受害者的个人或组织利益,还可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冲击。

三角诈骗的存在对社会信任产生了破坏作用。

在三角诈骗案例中,诈骗者常常利用人们的信任心理,通过伪造文件、虚构事实等手段进行欺诈。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利益,还破坏了社会的信任机制,使得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变得更加谨慎和怀疑。

三角诈骗也对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

由于诈骗者可能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得案件的侦查和追诉变得更加复杂。

同时,法律对于新型诈骗手段的适应性也面临考验,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应对三角诈骗等新型诈骗形式。

三角诈骗也对社会经济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诈骗行为的频繁发生可能导致资本流动不畅、投资信心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角诈骗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三角诈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加强防范和打击力度,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019中级经济法65讲第06讲意思表示不真实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

2019中级经济法65讲第06讲意思表示不真实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

考点4:意思表示不真实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1.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P8)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案例】甲、乙口头达成协议,甲从乙处购买一批毒品,为了躲避监管,两人签订了一个《面粉买卖合同》(以面粉买卖为名,拟行毒品买卖之实)。

【评析】(1)面粉买卖合同并非甲、乙两人真实意思表示,属于表面行为,合同无效,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依约交付面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2)毒品买卖是甲、乙两人真实意思表示,属于实质行为,但由于毒品为禁止流通物,毒品买卖合同仍为无效合同;(3)如果改为“名为面粉买卖,实为奶粉买卖”,则表面行为面粉买卖合同无效,但奶粉买卖合同(如无其他因素影响)有效。

2.重大误解一手资料请加微信1005062021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提示】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真实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形。

【案例1】李某去小卖店买糯米粉,因店里刚刚进完货,摆放混乱,店主王某和李某一起分辨了许久后确认了一袋售予李某。

事实上,这是一袋面粉。

【评析】王某和李某将面粉误认为糯米粉,属于对买卖标的物存在重大误解,王某和李某均可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买卖合同。

【案例2】小刘因不知女友在其出国期间已与他人结婚而到商场购买了一枚订婚钻戒。

【评析】钻戒买卖合同双方并不存在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误解,是小刘与其女友之间存在误解,该钻戒买卖合同不属于因重大误解而成立的合同,不可撤销。

3.欺诈(1)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受第三人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受第三人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受第三⼈欺诈的民事法律⾏为的效⼒⼀、因第三⼈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为的含义 所谓因第三⼈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为,是指因第三⼈实施欺诈⾏为⽽使当事⼈⼀⽅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为。

例如,得知买受⼈欲购买朋友的和⽥⽟,第三⼈长期经销和⽥⽟,为促成这笔交易,尽管知道该⽟实际不是和⽥⽟,仍极⼒劝说买受⼈购买,说这块和⽥⽟怎么好怎么好。

由于朋友和买受⼈是合同关系的当事⼈,这⾥的劝说者就是第三⼈,此类情形就构成本条所称的因第三⼈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为。

《德国民法典》第123条第2款、《瑞⼠债法典》第28条和第29条、《奥地利民法典》第875条对此都有规定。

该规定有利于保护受欺诈⽅,同时,以“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为的”作为撤销民事法律⾏为的条件,也有利于保护善意相对⼈,维护交易安全。

⼆、因第三⼈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为可撤销的条件 根据本条的规定,因第三⼈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为可撤销的条件如下: 1.必须是当事⼈之外的第三⼈实施欺诈⾏为。

如果是合同的当事⼈实施欺诈,则适⽤本法第148条的规范进⾏调整。

只有当实施欺诈的⼈是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时,才有适⽤本条的可能。

2.受欺诈⽅因第三⼈实施的欺诈⾏为⽽实施了民事法律⾏为。

受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为与第三⼈实施的欺诈⾏为具有因果关系。

如果没有第三⼈实施的欺诈⾏为,则受欺诈⽅就不会实施该民事法律⾏为。

3.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实施的民事法律⾏为是第三⼈实施的欺诈⾏为的结果。

第三⼈实施欺诈⾏为,对于合同关系中的对⽅⽽⾔,有两种情况,⼀种情况是对⽅当事⼈不知道第三⼈实施了欺诈。

第⼆种情况是,对⽅当事⼈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实施了欺诈⾏为。

对于第⼆种情况,实际上从结果来说与本法第148条规定⼀样,只是实施欺诈的不是合同的相对⽅,⽽是合同之外的第三⼈。

从合同的相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实施了欺诈⾏为来看,允许受欺诈⽅撤销合同,对对⽅来说是其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因为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意思表⽰完全是因为第三⼈欺诈的结果。

法律中善意第三人的案例(3篇)

法律中善意第三人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善意第三人是指在与交易无关的当事人之间,基于对交易标的物所有权的合法信赖,而进行的交易行为。

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是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

以下是一起涉及善意第三人保护的典型案例。

二、案情简介甲公司(以下简称“甲”)系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是一家建筑材料供应商。

2010年,甲公司因开发某住宅小区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与乙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

合同约定,乙公司应在2010年12月31日前将建筑材料全部交付给甲公司。

乙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供货义务,但甲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及时支付货款。

2011年1月,乙公司将建筑材料全部交付给甲公司后,甲公司将部分建筑材料转让给了丙公司(以下简称“丙”)。

丙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市场价格购得了这部分建筑材料。

此后,甲公司因拖欠乙公司货款被起诉至法院。

在诉讼过程中,乙公司提出甲公司将建筑材料转让给丙公司属于无权处分,要求丙公司返还建筑材料。

丙公司则辩称其购得建筑材料时为善意第三人,且已支付了合理对价,请求法院驳回乙公司的诉讼请求。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丙公司在购得建筑材料时,对甲公司是否具有所有权存在合理信赖,且支付了合理对价,符合善意第三人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合同标的物所有权的,不影响合同中关于交付标的物所有权的约定。

因此,法院判决丙公司取得建筑材料的所有权,驳回乙公司的诉讼请求。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以下对本案进行分析:1. 善意第三人的认定善意第三人是指在与交易无关的当事人之间,基于对交易标的物所有权的合法信赖,而进行的交易行为。

在本案中,丙公司在购得建筑材料时,对甲公司是否具有所有权存在合理信赖,且支付了合理对价,符合善意第三人的构成要件。

2. 善意第三人保护的意义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秩序稳定。

第三人欺诈行为民法总则是怎么规定的?

第三人欺诈行为民法总则是怎么规定的?

第三人欺诈行为民法总则是怎么规定的?民事欺诈行为在生活中时比较常见的,在民事领域要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必须符合一定的构成要件,并且必须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使受骗者陷入了错误的认识,并且欺骗具有不正当性,因遭受第三人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在民法总则中是一个亮点,让小编来告诉大家第三人欺诈行为民法总则是怎么规定的?民事欺诈行为在生活中时比较常见的,在民事领域要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必须符合一定的构成要件,并且必须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使受骗者陷入了错误的认识,并且欺骗具有不正当性,因遭受第三人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在民法总则中是一个亮点,让小编来告诉大家第三人欺诈行为民法总则是怎么规定的?▲一、第三人欺诈行为民法总则是怎么规定的?《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关于第三人欺诈,我国原有的《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并没有具体规定,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0条有所体现,故本条属于法律新增规则。

上述司法解释第40条规定:“主合同债务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欺诈、胁迫事实的,按照担保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理。

”即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作为比较立法例,有《德国民法典》第123条第2款、《日本民法典》第96条第2项、台湾地区“民法”第92条第1项等。

本条针对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的特殊情形,在保护表意人与保护相对人之间寻求平衡,以相对人恶意为限,始许表意人撤销法律行为。

(1)概要欺诈行为如果是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作出,法律行为的效力能否因此而受有影响?我国原有法律对此未作明确规定,学说对此有所探讨。

从国外立法例来看,欺诈系由第三人所为的,对于一方所作的意思表示,只有当另一方明知或者可知欺诈事实时,始得撤销(比如《德国民法典》第123条第2款、《日本民法典》第96条第2项)。

法律中善意第三人的案例(3篇)

法律中善意第三人的案例(3篇)

第1篇在法律体系中,善意第三人是指在与交易或合同无关的当事人中,对特定权利或义务的转让、变更等情况一无所知,且在合理范围内无法得知的第三方。

善意第三人在法律中享有重要的保护,其合法权益通常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以下是一个关于善意第三人保护的案例解析。

案例背景: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中并未对货物的所有权进行明确约定。

随后,甲公司将该批货物以12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丙公司,并办理了过户手续。

案情简介:丙公司在取得货物后,将其中的部分货物以1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丁公司。

丁公司在接收货物时,并未得知甲乙公司之间的合同关系,且在合理范围内无法得知。

后来,甲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向乙公司提出解除合同,并要求乙公司返还已支付的50万元货款。

乙公司同意解除合同,但要求甲公司返还其已经转售的货物。

甲公司则以丙公司和丁公司已经取得货物为由拒绝返还。

法院审理: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首先确认了甲乙公司之间的合同关系,并认定甲公司有权解除合同。

然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丙公司在购买货物时是善意的,且在合理范围内无法得知甲乙公司之间的合同关系。

因此,法院认为丙公司对货物的所有权已经合法取得,且其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原因履行债务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但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原因的除外。

”法院认为,甲公司在转让货物时,已经知道丙公司取得了货物的所有权,因此应当向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同时,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善意取得人取得动产物权的,应当向原权利人支付合理费用。

”判决丙公司向乙公司支付50万元货款,以补偿乙公司因合同解除而遭受的损失。

案例评析:本案中,法院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

以下是本案的几个关键点:1. 善意第三人的认定:丙公司在购买货物时,对甲乙公司之间的合同关系一无所知,且在合理范围内无法得知。

第三人诉合同无效案例

第三人诉合同无效案例

第三人诉合同无效案例
在第三人诉合同无效的案例中,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可能是因为合同的订立过程中,第三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导致第三人提
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

例如,甲方与乙方签订合同,但合同内容侵害了丙方的利益,丙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合同无效。

其次,也可能是因为合同的内容或者订立条件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导致合
同无效。

比如,合同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是合同的订立条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第三人可以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合同无效。

此外,还可能是因为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存在欺诈、胁迫等违法行为,导致合同
无效。

比如,合同当事人之一在签订合同时采取了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得合同的订立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的原则,从而导致第三人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合同无效。

在处理第三人诉合同无效的案例时,法院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

在审
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调查取证,了解合同的订立过程和内容,查明合同是否违法或无效。

同时,也需要充分保障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第三人在合同订立中的利益不受损害。

总的来说,第三人诉合同无效的案例涉及到复杂的法律关系和事实情况,需要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对于当事人来说,也需要在合同订立时谨慎对待,避免因合同无效而导致的纠纷和诉讼。

希望通过对第三人诉合同无效案例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合同的公平、公正订立和执行。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合同无效案例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合同无效案例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合同无效案例篇一:9.合同无效的原因——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的利益案情简介原告:某镇西麻王村村民委员会。

被告:王某,男,某镇东麻王村农民。

被告:某镇人民政府。

原告在“镇南水库”东南侧有土地一宗,约90亩。

XX 年,某镇政府将该镇部分村的局部土地进行统一改造开发,形成了统一标准的池塘。

原告的该宗土地即在其中。

XX年5月20日,某镇政府。

某镇政府与王某双方签订了《土地承包协议书》,协议约定:承包期限5年,自XX年5月20日至XX年12月30日;承包费为每亩每年26元,其中,在协议书附件中约定土地承包费由原告和某镇政府按16元和10元的比例分成。

合同签订后,被告王某向某镇政府交纳了一年的承包费,原告没有收到被告王某的承包费。

两被告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未经原告同意,更未经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同意。

原告以两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对土地的所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认定两被告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书》无效,并由被告王某将土地返还。

争议点对于认定两被告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书》的性质产生了分歧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该宗土地属于西麻王村农民集体所有,被告某镇政府对其虽然没有发包权,但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其与被告王某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的效力处于待定状态,需要根据产权所有者的意思而确定。

因在法庭辩论结束前,该宗土地的所有者仍然没有对镇政府的处分行为予以追认,镇政府也没有取得对该土地的处分权,从而可以认定该协议无效。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两被告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时,存在恶意串通的情节,并损害了西麻王村农民集体的利益,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2项的规定,该土地承包协议的效力并非待定,而是当然无效。

法理分析虽然两种意见的认定结果是一样的,但却混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合同,同时也表明对《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效力待定合同有三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订立的合同。

银行两带来案例:浙江分行温州中山支行个人账户第三方委托代扣风险案例分析- 徐珍(反)

银行两带来案例:浙江分行温州中山支行个人账户第三方委托代扣风险案例分析- 徐珍(反)

个人账户第三方委托代扣风险案例分析温州中山支行徐珍近年来,以高息揽存为由发生的个人资金诈骗案件屡见不鲜。

我行某网点一客户其卡内存款用于外部高息存款期间被第三方采用委托代扣的方式分批扣走,现将有关情况与会分析分享。

一、案例介绍(一)案例基本情况。

2014年12月11日,客户金某某来网点查询本人账户余额,发现其卡内存款被转走。

经查其存款于2014年8月25日晚上22点07分—22点21分被分50笔,每笔20000元转出,交易渠道为CTMP,交易后余额为零。

该50笔交易均是通过委托扣款方式交易,交易地点为福建霞浦,对方账号开户地为农行广州某支行,该帐号对应为广州某网络传媒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

客户将该事件投诉至网点负责人,表示本人卡、密码在身边,未进行转账操作,声称要农行承担其资金损失。

(二)案件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扣款发起方是福建某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广州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根据该公司提供的客户签字的委托扣款书进行扣款操作。

该客户是通过温州当地中介人徐某(非农行员工)介绍同意办理一项业务,签订了一份承诺书,即在农行卡内存款100万元,一年内不支取,对方B公司给予10%的利息。

8月25日当天,客户金某某签署一份承诺书后,借记卡收到了转入金额10万元(即10%利息),交易摘要为贴息,同时中介人徐某收到了一笔7万元的中介费。

我行询问A公司相关扣款情况,A公司答复发起扣款方是B公司,此类扣款只需B公司提供卡号及客户委托协议,无需密码就可以发起扣款。

进一步侦查发现,客户金某某为遇到了高息揽存的骗局,客户与他人签订的《承诺书》被人暗中动了手脚,以“套打”的方式多出一个条款,该条款授权可以随意代扣卡里的资金。

据客户金某某反映,与她同类的通过中介进行贴息的存款事件在其他银行也都有发生,但多数客户还未发现本人的款项已被扣走,各大商业银行均有可能还存在同样客户,只是风险暂时未得以暴露。

(三)案件处理。

据悉,经提审嫌疑商户B公司核心人员,嫌疑人涉嫌非法集资和诈骗,涉案金额四、五千万(其中涉及农行两千多万,工行一千多万,建行八九百万),案情较为复杂。

第三人欺诈的例子

第三人欺诈的例子

第三人欺诈的例子第三人欺诈是指由一名不属于交易当事人的第三方,通过欺骗、伪装或滥用信息来获得利益或造成损失的行为。

这种欺诈行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发生,如金融、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

下面将以几个常见的案例为例,介绍第三人欺诈的相关内容。

1. 电信诈骗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欺骗,以获得受害人的财物。

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方式是假冒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向受害人发送虚假短信或电话,要求其提供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

犯罪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访问受害者的银行账户,盗取资金。

2. 网购诈骗网购诈骗是指以网络购物为手段进行欺骗的行为。

犯罪分子通常伪造或冒用合法的电商平台或卖家身份,发布虚假商品信息吸引买家。

当购买者通过支付宝或其他在线支付方式付款后,犯罪分子会以各种理由拖延发货或提供次品,最终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3. 假冒身份第三人欺诈中的一种常见行为是假冒他人身份以获取利益。

例如,不法分子可能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申请信用卡、贷款,或者冒充受害人向金融机构提交虚假证明文件以获取贷款。

这种欺诈行为不仅损害了受害人的信用记录,还可能导致财务损失。

4. 社交网络欺诈社交网络成为了第三人欺诈行为的新舞台。

犯罪分子可以通过伪造身份、虚构故事或利用诱人的链接、应用程序来吸引用户点击、分享或提供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进行网络诈骗、传播恶意软件以及实施其他非法行为。

5. 简历欺诈简历欺诈是指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虚假陈述、夸大经验或伪造学历等行为。

这种欺骗行为可能导致雇主对应聘者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针对这些第三人欺诈行为,个人和组织应采取一些措施来防范风险。

首先,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敏感信息,确保密码和账户安全。

其次,在进行交易或购物时,要谨慎选择交易平台或卖家,注意核实对方的身份和信誉。

此外,保持良好的网络安全习惯,下载应用程序和软件时要从官方渠道获取,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安全补丁。

第三人欺诈、胁迫合同效力研究

第三人欺诈、胁迫合同效力研究

第三人欺诈、胁迫合同效力研究第三人欺诈、胁迫合同效力研究随着商业交易的不断发展,第三人欺诈、胁迫问题的出现给合同效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第三人欺诈、胁迫对合同效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将介绍三个实际案例,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该问题。

一、第三人欺诈与合同效力第三人欺诈指的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缔约方所信赖的第三方对其做了欺骗行为,导致合同效力受到损害。

例如,某个公司在与另一家公司签订合同前,被中介机构欺骗说该公司具有很高的信誉度和盈利能力,但事后发现这些都是虚假的。

在这种情况下,被欺骗的公司可以主张该合同无效或解除。

但是,若是欺骗行为并不是由第三方直接进行,而是由对方合同缔约方间接引起的,那么其效力要如何处理呢?就比如某个销售员在和客户签订合同时明知自己销售的产品在市场上存在质量问题,但仍向客户隐瞒实情。

在此情况下,若客户发现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并要求合同无效,那么合同效力应该被认定为无效。

二、第三人胁迫与合同效力与第三人欺诈不同,第三人胁迫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第三方对合同缔约方直接施压或威胁迫使其签订合同。

例如,某公司与供应商谈判采购合同,但供应商拉拢供应商协谋,威胁说如果不签订本合同,将不再提供其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该合同只有在无其他补救措施时才会被认定为有效。

但是,如果缔约方的意愿被第三方在合同订立后改变了,合同效力又该如何处理?以某个房地产交易案例为例,房屋所有权属于A公司,但该公司却向B公司出售该房屋,并与B公司签订了购房合同。

但事后,A公司却发现其向B公司出售房屋的做法有违规,因此要求该合同无效。

在这种情况下,若可以证明B公司已经获得了该房屋的所有权并已完全支付了款项,那么即使A公司要求该合同无效也将无济于事。

三、经典案例分析1. 法国巴士电缆公司比尔戈尔公司收购案1999年,法国巴士电缆公司("NNC")宣布其将向比尔戈尔公司收购其部分股票。

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案例(3篇)

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乙公司是一家建筑公司。

2008年,甲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向丙银行借款10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

乙公司作为甲公司的合作伙伴,为甲公司提供了工程款1000万元,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具了收款收据。

同年,甲公司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丙银行的借款,导致丙银行与甲公司之间的借款合同违约。

此时,乙公司因甲公司拖欠工程款,向甲公司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工程款1000万元。

在诉讼过程中,丙银行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乙公司是否为善意第三人,能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主张甲公司向其支付的1000万元为清偿债务的款项。

三、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乙公司作为甲公司的合作伙伴,在甲公司向其出具收款收据时,已经知道甲公司存在资金困难,故乙公司并非善意第三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乙公司无权主张甲公司向其支付的1000万元为清偿债务的款项。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乙公司主张其为善意第三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其有权主张甲公司向其支付的1000万元为清偿债务的款项。

然而,法院最终判决乙公司败诉,理由如下:1. 乙公司并非善意第三人。

善意第三人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对交易标的物的权利状态不知情,且无过失的第三人。

本案中,乙公司在收到甲公司出具的收款收据时,已经知道甲公司存在资金困难,故乙公司并非善意第三人。

2. 乙公司无权主张甲公司向其支付的1000万元为清偿债务的款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债务人清偿债务时,应当优先清偿其应当承担的债务。

在本案中,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的1000万元,并非用于清偿债务,而是用于支付工程款。

因此,乙公司无权主张甲公司向其支付的1000万元为清偿债务的款项。

3. 乙公司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法律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01.基于重大误解实施
01
的民事法律行为
02
03.因受胁迫而实施的
民事法律行为
02.因受欺诈而实施的
民事法律行为
03
04
04.显示公平的民事法 律行为
可撤销的类型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下列哪些选项为重大误解行为? A. 甲不知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购买订婚钻戒 B. 乙误认真画为赝品而贱卖之 C. 丙承揽粉刷他人围墙,因估算平米数错误,报价低,造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2、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民法 典 》第155条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 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民事法律行为一旦被确认无效,将产生溯及力,民事法律行为从成 立时起即不具有法律效力。 《民法 典 》第1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 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依此规定,如果民事法律行为的部 分内容无效,且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则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也能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由于其欠缺民 事法律行为的根本性有效条件,因而不能产生行为人进行民事法律行 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甚至产生相反的法律后果。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典型的无效民 事法律行为
虚假的民事法律行为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

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赔 偿损失 :民事行为被确定无效或撤销后,应由有过错的一方向无过 错的一方赔偿因此所造成的损失。在双方都有过错的情况下,各自承担相 应的责任。
追缴财产: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实施了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 益的民事行为,其所取得或约定取得的财产应当追缴,收归国家、集体或 返还给第三人。

贷款诈骗罪涉及第三人之刑法分析

贷款诈骗罪涉及第三人之刑法分析

贷款诈骗罪涉及第三人之刑法分析王正阳【摘要】刑事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和处理上仍存在争议和矛盾.在借贷人有第三人为其提供担保从而骗取银行贷款的情形中,理论界对此的观点有贷款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民事贷款欺诈等.此争议的问题关键在于厘清财产犯罪中财产性利益的理解、单位设计贷款诈骗的处理和第三人参与共同犯罪的疑难解决.【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6页(P72-77)【关键词】贷款诈骗;第三人担保;财产性利益;共同犯罪【作者】王正阳【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2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4.3行为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过程中基本都被要求提供必要的担保,或是不动产抵押权担保,或是第三人*本文所述第三人是指在贷款行为中提供信用担保的担保机构或自然人。

提供的信用担保,来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贷出的资金安全有保障。

在当前金融发展新形势下出现的小额贷款公司、保险担保机构等便时常出现在金融犯罪案件中。

在本文讨论的贷款诈骗罪中,当涉及第三人担保的案件中,对行为人的罪名及罪数认定存在一定争议。

如以张明楷教授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行为人欺骗他人而为其提供担保,达到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的目的,应定性为对担保人的(合同)诈骗罪(对象为财产性利益)与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诈骗罪(对象为贷款),宜实行数罪并罚。

张教授还认为,采取欺骗手段骗取的担保单独也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1]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欺骗第三人获得担保和行为人欺骗金融机构贷款的两个行为的重要部分是重合的,因而认定为想象竞合,或者说两者存在牵连关系,从一重处理。

而第三种观点认为,依据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由谁承担来定罪。

即损害结果全部由第三人承担的,定诈骗罪;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或部分承担损害结果的,定贷款诈骗罪。

[2]第四种观点则认为,行为人针对担保方的行为只能简单认定为民事欺诈,不需要刑法的介入。

欺诈担保合同第三人

欺诈担保合同第三人

欺诈担保合同第三人篇一:借款人诈骗保证人责任是否能免除某甲向某乙借款,丙与丁同为担保人,借条写明:“借款165万元,借款期:2021年8月17日,还款期2021年9月17日,到归还期不还,由担保人偿还。

月利率按百分之三计算。

”后甲又向其他人借款未还,被他人追债时带至公安部门,甲到公安以后如实交待了其虚构承包工程的事实,借款均用于赌博等挥霍,甲最后被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刑1年,刑期已在实际执行中。

另:乙借给甲的款额也因甲的交待被公安列入刑案。

公安在对甲审理过程中,甲交待实借款是160万元而非165万元,经与乙核对乙也认可。

由于甲在服刑,乙仅将两担保人列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案件审理中,法院形成不同的处理意见如下:第一种意见:因甲定为诈骗,且该款在认定的诈骗金额内,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1990年最高院司法解释应认定借款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丙丁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法院可以刑案为由不受理此案,受理后也可驳回起诉。

第二种意见:借款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但丙、丁应依担保法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第三种意见:借款合同仅属于可撤销合同,故不影响担保条款的效力,丙、丁应承担担保责任(两担保人对出借人承担连带责任)。

我赞同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一、本案的借款额列入刑事诈骗案件,但《借款合同》依然有效,至多也仅是可撤销合同,而非无效合同。

1999年起《合同法》已施行,因此,合同效力的认定应根据《合同法》的变化来确定,而不能适用之前的《经济合同法》和《民法通则》,在此有必要联系最高人民法院的1990、1994年的两个批复进行分析。

(1)无论是最高院1990年批复中“借款的行为既已被认定为诈骗罪行……,人民法院不宜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还是1994批复中“不宜以借款人借款系欺诈行为为由认定借款合同无效”,都因《合同法》的生效而事过境迁无现实意义。

1994年之前,我们对合同效力的认定依据是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及198年的《民法通则》,两法中对无效合同认定与现在的《合同法》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因第三人欺诈所订立合同效力研究》范文

《因第三人欺诈所订立合同效力研究》范文

《因第三人欺诈所订立合同效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商业交易中,合同是各方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的法律表现形式。

然而,有时合同的效力可能会因第三人的欺诈行为而受到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因第三人欺诈所订立合同的效力问题,分析其法律性质、影响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第三人欺诈的概念及法律性质第三人欺诈,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除合同双方当事人之外的其他第三方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导致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作出错误判断并签订合同的行为。

这种欺诈行为可能涉及虚假陈述、误导性信息、欺诈性诱使等多种形式。

在法律上,第三人欺诈属于违法行为,对合同的效力具有潜在影响。

合同当事人因第三人欺诈而签订的合同,其效力可能受到质疑或被撤销。

三、第三人欺诈对合同效力的影响第三人欺诈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同的可撤销性:因第三人欺诈而签订的合同,若当事人发现欺诈行为,可依法请求撤销合同。

撤销后的合同将失去法律效力。

2. 合同的效力待定: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若一方当事人受到第三人欺诈的影响,可能导致合同效力待定。

此时,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合同是否有效。

3. 损害赔偿责任:因第三人欺诈导致的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可能使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受害方有权向欺诈方追究法律责任。

四、应对策略及法律建议针对因第三人欺诈所订立的合同效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及法律建议:1. 加强合同审查:在签订合同前,当事人应充分了解交易背景、相关方信息及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真实、合法、有效。

同时,可请专业律师或法律顾问协助审查合同,以降低因第三人欺诈导致的风险。

2. 保留证据:当事人应妥善保管与交易相关的证据,如交易记录、通信记录、合同文件等。

这些证据在发现第三人欺诈行为时,可作为维权的依据。

3. 及时采取法律行动:一旦发现第三人欺诈行为,当事人应立即采取法律行动,包括向公安机关报案、向法院提起诉讼等。

同时,可请求法院撤销或宣告合同无效,并追究欺诈方的法律责任。

2018-重大企业欺骗的案例-范文模板 (17页)

2018-重大企业欺骗的案例-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重大企业欺骗的案例篇一:案例:第三人欺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X)民二终字第36号上诉人(原审被告):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地:河南省焦作市焦东南路48号。

法定代表人:曹朝阳,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丁灿平,北京市众鑫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晓东,北京市众鑫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

住所地:天津市河西区南京路14号。

负责人:郭党怀,该行行长。

委托代理人:沈永熙,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冯惠广,该行职员。

原审被告:河北宝硕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地: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北路175号。

法定代表人:魏垣生,该公司清算组组长。

委托代理人:谢元勋,该公司清算组成员。

上诉人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神公司)为与被上诉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以下简称中信银行)、原审被告河北宝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硕公司)借款、担保合同纠纷一案,不服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201X)津高民二初字第0045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

本院依法组成由审判员钱晓晨担任审判长,代理审判员刘敏、杨征宇参加的合议庭进行了审理。

书记员袁红霞担任记录。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一、201X年5月至201X年10月间,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之间发生4笔融资业务。

每笔业务具体的情况如下:1.201X年5月16日,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签署了(201X)银贷字第HD0062号《人民币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人民币201X万元,期限自201X年5月16日至201X年5月15日。

合同签订后,中信银行依照合同的约定,足额发放了贷款,但合同到期后,中信银行多次催要,宝硕公司未履行还款义务。

2.201X年6月7日,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签署了(201X)银贷字第HD0063号《人民币借款合同》,贷款金额为人民币730万元,期限自201X年6月7日至201X年6月6日。

第三人欺诈的例子

第三人欺诈的例子

第三人欺诈是指第三方无中生有地创建虚假的身份或信息来欺骗另外两方。

这种类型的欺诈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出现,包括金融、网络、社交媒体等。

下面将介绍几个关于第三人欺诈的例子,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金融领域的第三人欺诈:金融领域是欺诈行为经常发生的地方,其
中第三人欺诈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

例如,有些诈骗分子会假冒银行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客户联系,并要求客户提供个人银行账户和登录信息。

这些诈骗分子利用这些信息从客户的账户中盗取资金。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是关于如何识别金融诈骗的文章或指南,例如如何判断电话或电子邮件是否来自银行的官方渠道,以及如何保护个人银行账户的安全。

2.网络领域的第三人欺诈:在网络领域,第三人欺诈通常发生在社交
媒体或在线购物平台上。

例如,一些诈骗分子会创建虚假的社交媒体账户,并冒充商家或名人,以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或骗取资金。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辨别虚假账户的指南,以及如何确保在线购物平台的安全性,例如通过使用双因素身份验证等方法来保护个人信息。

3.第三人欺诈在投资领域的应用:第三人欺诈在投资领域也是一种常
见形式。

投资者可能收到虚假的投资机会或来自所谓专业人士的建议,并被鼓励进行投资。

这些虚假的机会和建议会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如何识别投资欺诈的迹象,例如关于如何判断投资建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的文章或指南。

总体来说,第三人欺诈是一种常见的欺诈行为,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出现。

为了
保护自己免受第三人欺诈的威胁,我们应该学会提高警惕,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并且学会辨别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之间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7)民二终字第36号上诉人(原审被告):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地:河南省焦作市焦东南路48号。

法定代表人:曹朝阳,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丁灿平,北京市众鑫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晓东,北京市众鑫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

住所地:天津市河西区南京路14号。

负责人:郭党怀,该行行长。

委托代理人:沈永熙,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冯惠广,该行职员。

原审被告:河北宝硕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地: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北路175号。

法定代表人:魏垣生,该公司清算组组长。

委托代理人:谢元勋,该公司清算组成员。

上诉人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神公司)为与被上诉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以下简称中信银行)、原审被告河北宝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硕公司)借款、担保合同纠纷一案,不服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2006)津高民二初字第0045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

本院依法组成由审判员钱晓晨担任审判长,代理审判员刘敏、杨征宇参加的合议庭进行了审理。

书记员袁红霞担任记录。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一、2005年5月至2005年10月间,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之间发生4笔融资业务。

每笔业务具体的情况如下:1.2005年5月16日,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签署了(2005)银贷字第HD0062号《人民币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人民币2000万元,期限自2005年5月16日至2006年5月15日。

合同签订后,中信银行依照合同的约定,足额发放了贷款,但合同到期后,中信银行多次催要,宝硕公司未履行还款义务。

2.2005年6月7日,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签署了(2005)银贷字第HD0063号《人民币借款合同》,贷款金额为人民币730万元,期限自2005年6月7日至2006年6月6日。

合同签订后,中信银行依照合同的约定,足额发放了贷款,但合同到期后,中信银行多次催要,宝硕公司未履行还款义务。

3.2005年10月21日,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签署了(2005)银贷字第HD0071号《人民币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人民币2170万元,期限自2005年10月21日至2006年10月20日。

合同签订后,中信银行依照合同的约定,足额发放了借款。

宝硕公司未能履行偿付利息之义务。

4.2005年10月25日,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签署了(2005)银承字第HC0413号《银行承兑汇票承兑协议》,根据协议的约定,中信银行在收取宝硕公司30%计人民币900万元的保证金后,中信银行即对票号为01053169、01053170、01053171共计金额为3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款予以承兑,票据期限均为2005年10月25日至2006年4月25日。

但在票据到期后,宝硕公司未按照协议的约定向中信银行支付剩余70%的票款计人民币2100万元。

根据《银行承兑汇票承兑协议》的约定,已形成本金为人民币2100万元的逾期贷款。

二、2004年6月18日,风神公司与宝硕公司签订《互保合同》,约定互相为对方的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担保数额为单笔本金不超过人民币7000万元整,利息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利息标准,滞纳金、罚金不得高于本金的千分之五。

担保总额不得高于人民币2亿元整。

基于上述的互保合同,中信银行与风神公司于2005年5月签署了银保字第HD0062号《最高额保证合同》。

风神公司向中信银行承诺,为宝硕公司自2005年5月16日至2006年5月16日期间发生的最高额度为人民币7000万元的授信提供担保。

保证方式为连带责任担保。

由于宝硕公司和风神公司未能履行还款及担保责任,中信银行于2006年7月11日向风神公司邮寄承担连带责任保证通知函,要求风神公司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宝硕公司仍拒不偿还欠款,风神公司亦未履行保证责任,中信银行遂诉至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请求判令宝硕公司和风神公司偿付所欠贷款本金7000万元及相应利息。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双方争议的焦点是风神公司的保证责任问题,风神公司主张中信银行明知宝硕公司财务状况恶化仍向其发放巨额贷款,并从中骗取风神公司担保,风神公司不应承担担保责任。

从本案的实际情形分析,现有证据确实能够证明,宝硕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但风神公司并无证据证明中信银行明知的事实,现有证据亦不能证明,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恶意串通骗取风神公司担保的事实成立。

本案风神公司的担保行为是基于其与宝硕公司之间的互保协议而为,其意思表示是真实有效的。

在保证人不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恶意串通骗取保证人担保的前提下,保证人理应按照保证合同的约定履行保证责任。

综上,风神公司此项主张缺乏证据予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依据不足,不能成立,该院不予采信。

风神公司另外主张的本案部分债务超过最高额担保合同的决算期的问题,从事实上看,本案所有债务形成于最高额担保合同约定的期间之内,并未超出担保合同约定的期间,风神公司的主张属于对最高额保证合同决算期的误解,其主张不能成立。

就风神公司主张的本案部分债务是宝硕公司为其下属公司贷款,实际借款人及使用人不是宝硕公司,风神公司不应承担保证责任的问题,经核实,本案的贷款均已转入宝硕公司账户,在转入宝硕公司账户后,宝硕公司有权就相关款项进行支配使用,就风神公司主张的二笔款项转入了宝硕公司下属的两个企业的事实,虽然宝硕公司对此予以证明,但宝硕公司和风神公司并不能举证证明,中信银行明知宝硕公司为他人贷款。

本案的事实是中信银行与宝硕公司签订了借款合同,且款项直接转入了宝硕公司的账户,故此,风神公司认为宝硕公司不是此两笔贷款的借款人的主张不是事实,该院不予采信。

综上,从本案基础事实上分析,本案所涉借款合同、银行承兑汇票协议及最高额担保合同均系当事人之间真实意思之表示且并不违反法律的相关规定,合法有效。

合同签订后,中信银行依约履行了合同义务,宝硕公司和风神公司理应履行还款及担保责任,其迟迟不履行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理应向中信银行承担违约责任。

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条、第二百零六条、第二百零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判决:一、宝硕公司在该判决生效后十日给付中信银行天津分行本案四份合同项下的本金人民币7000万元及到判决给付之日止的相应利息及罚息(利率按合同及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执行),逾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执行;二、风神公司对上述给付事项在7000万元的范围内承担连带给付责任。

逾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360 010元,财产保全费人民币350 520元由宝硕公司和风神公司负担。

风神公司不服上述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称:根据风神公司已提交一审法院的证据和该公司一审判决后新取得的证据,能够证实宝硕公司恶意掩盖其早已严重恶化的财务状况,骗取上诉人为其提供最高额保证担保,中信银行明知风神公司与宝硕公司所签《互保合同》之相关约定及宝硕公司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的事实,与宝硕公司恶意串通,在宝硕公司骗取风神公司提供保证担保的情况下,基于风神公司的良好财务、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严重违规向宝硕公司发放贷款,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对此,中信银行和宝硕公司负有完全过错,风神公司依法不应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错误,导致适用法律错误,判决结果显失公平,依法应予改判。

一、宝硕公司恶意掩盖已严重恶化的真实财务状况,骗取风神公司为其提供最高额保证担保。

1.在风神公司与中信银行签订《最高额保证合同》之前,宝硕公司的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

根据宝硕公司于2006年10月和12月发布的“河北宝硕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事项公告”和“河北宝硕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担保及重大诉讼的公告”证实,宝硕公司大股东河北宝硕集团有限公司及其附属企业非法占用宝硕公司资金初步核查为5.35亿元,宝硕公司隐瞒对外担保16.787亿元,因逾期借款、企业借款及连带责任担保目前被起诉的涉诉标的近9.55亿元。

这还不包括宝硕公司在历年年报中公开披露的贷款和担保数额。

因此,仅从上述材料即可以充分证实,在《最高额保证合同》签订之前,宝硕公司财务状况已经严重恶化,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资产负债率远远超过80%。

2.宝硕公司鉴于已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恶意隐瞒真实财务状况,骗取风神公司为其提供保证担保。

根据宝硕公司于2004年6月与风神公司签订的《互保合同》第七条的规定:在合同一方最近一期资产负债率高于70%时,或其到期债务高于其净资产70%,或其面临的诉讼标的高于其净资产70%时,或其资产、财务严重恶化还不能履行到期债务时,合同一方应及时告知合同另一方,合同另一方有权单方解除互保合同,不再提供担保。

因此,根据《互保合同》中的前述真实意思表示,风神公司在知悉宝硕公司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的事实后,断然不会再与中信银行签订《最高额保证合同》,为宝硕公司提供保证担保。

2005年,宝硕公司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资金链出现断裂的危机,已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在此种情况下,宝硕公司以各种手段向风神公司掩盖其真实财务状况,骗取风神公司为其提供保证担保,以致风神公司与中信银行于2005年5月签订了《最高额保证合同》。

2005年年底,宝硕公司资金链彻底断裂,债权人纷纷起诉,证监会等相关政府部门随后也相继介入调查。

此时据风神公司与中信银行签订《最高额保证合同》仅间隔半年时间。

风神公司在宝硕公司恶意欺骗的情况下,出具《最高额保证合同》,并不是其真实意思表示。

一审判决认定风神公司的担保行为是其真实意思表示,是真实有效的,该认定明显与事实不符。

二、中信银行明知风神公司与宝硕公司所签《互保合同》之相关约定及宝硕公司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的事实,与宝硕公司恶意串通,在宝硕公司骗保情况下,违规发放贷款。

1.中信银行对宝硕公司骗取风神公司提供保证担保的事实是完全知悉的。

首先,中信银行对于宝硕公司财务严重恶化的情形是完全知悉的。

现有证据可以充分证明,宝硕公司的资产状况早已恶化,根本不具备放贷条件。

在本案所涉贷款之前,宝硕公司已经是拆东墙补西墙,资金链已出现严重断裂危机,其他银行也陆续拒绝为宝硕公司继续提供贷款。

而中信银行于2004年开始,即一直对宝硕公司从事着上下游保兑仓业务,有专人负责对宝硕公司进行财务监管,对宝硕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了解,且中信银行对宝硕公司从事上下游保兑仓业务过程中,宝硕公司已出现因资金严重短缺无力支付巨额承兑款项的情况。

中信银行也曾于2005年压缩了宝硕公司一个亿的保兑仓业务授信额度。

但中信银行在已知宝硕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从2005年5月到10月短短五个月时间内连续对宝硕公司发放贷款9000多万元,而距2005年年底宝硕公司资金链发生断裂,最长一笔不过半年,最短的也仅仅是两、三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