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用)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练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7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小题狂练○1.[2019·安徽蚌埠一模](《史记》载)伍子胥(楚国人)为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之仇,逃至吴国,最终引吴兵攻楚并破城。
当时对此持肯定态度的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A解析: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宗法血缘,故A项正确;法家强调服从君主,法家对伍子胥的行为会反对,故B项错误;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故C项错误;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尚力,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沈阳一模]《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曰:其唯学乎”得出该思想属于墨家“尚贤”的主张,即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尚贤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故A 项正确。
3.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B.提出“仁政”思想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答案:C解析:孔、孟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结合所学,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故C项正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4.[2019·福建厦门质检]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表明()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长廊 第5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
第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解析: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朝代建立之初,故B项错误;儒、释、道并存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故C项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答案:A2.《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①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D两项错误;C项不够全面。
答案:A3.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C.正君心以立纪纲D.天下为主,君为客解析:“克己复礼”为孔子的主张,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正君心以立纪纲”为理学家朱熹的观点,主张君主摆正心态,树立好的法纪纲领,故C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为明清时期黄宗羲的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把握高考】高三历史总复习同步习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解析)人民版
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11·浙江绍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中庸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过犹不及”,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2011·浙江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非攻,兼爱”C.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D.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
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答案】A3.(2011·辽宁模拟)下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
其原因是()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解析】A项历史上没有;B项不符合实际,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不符合造福一方之说;C项老子不是儒家学派的人,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D项。
【答案】D4.(2011·哈尔滨五县)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孟子”“发政施仁”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2011·湖北黄石模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2.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
此名句出自( )3.《尚书》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4.“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墨子》)这说明墨子主张( ) A.反对厚葬 B.贤人治国C.兼爱交利 D.崇尚节用5.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因此,他建议( )A.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 B.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C.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7.(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8.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 增强中央政府的自主权B. 儒学维系统治次第C. 促进小农经济动摇开展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2、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分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他免罪释放,此事失掉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
该案例表达了事先刑罚〔〕A. 重礼轻罚B. 严惩谋逆C. 仁爱宽恕D. 以礼入法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假定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A. 〝大一统〞实际B. 〝免除百家〞C. 〝天人感应〞D. 〝暴政〞思想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在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那么天是出色的政治家,赞颂商鞅,一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资料反映了李贽〔〕A. 支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支持〝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C. 废弃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5、在有关惩治糜烂的效果上,甲说:〝不用管糜烂分子,消费力水平提高了,糜烂现象自然就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惩罚糜烂分子,抓一个糜烂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糜烂分子,要用‘德’‘礼’来教育感染。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才干的人去管理糜烂。
〞以下与上述四位同窗的说法相吻合的学派是〔〕A. 儒、墨、道、法B. 道、法、儒、墨C. 道、墨、儒、法D. 道、法、墨、儒6、小明同窗偷吃了学校果园的果子,被班主任知道并通知了家长,假设小明的家长置信孟子的言论,他们能够会以为〔〕A.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需好好教育,孩子会矫正错误B. 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懵懂C.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需严峻惩罚使他惧怕,以防再犯D. 孩子犯错并非本性形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作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详细方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官方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预。
2022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第27讲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022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第27讲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奠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抗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表达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依旧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恩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抵抗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要紧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君舟民水4.(2011年广东华侨中学测试)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进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画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5.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恩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人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明白得,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白费,穿简单点,甚至穿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可;丁生说:为必苦恼,由上面规定,大伙儿都穿一样的降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7.(2011年广东深圳一模文综)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能够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天津河西区二模)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
其中“他律”指的是( )A.仁者爱人B.君主法治C.礼乐规范D.三省吾身C[仁者爱人是一种自律,而非他律,故A项错误;君主法治既非自律亦非他律,故B 项错误;礼乐规范是他律,故C项正确;三省吾身是自律,故D项错误。
] 2.《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C[“周监于二代”中的“监”同“鉴”,是借鉴的意思,此句说明周借鉴夏商两朝的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此时却用天子的八佾,故说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孔子赞扬周制并遵循周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17·九江七校联考)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以民为本D.礼乐典制C[材料的意思是:圣明的君主管理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7 老子、孔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27 老子、孔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高三质监]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种民本思潮( ) 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有利于缓和紧X的社会矛盾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X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
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X,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汉代以后,故A项错误;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答案:D2.[2019·某某高三评估]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此时( ) 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 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C项错误;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9·某某高三调研]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
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命运”,这说明各个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进行不同的改造,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项正确。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
课时作业3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绵阳模拟)《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A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修史为服务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修史,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中原名校考评)《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反映出孔子( D ) 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D.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解析: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对统治者的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D项正确。
3.(2019·重庆名校联盟联考)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课时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时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A组对点练对点提示:1~6百家争鸣;7~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2014·聊城调研)《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中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推动这次文明转型的因素主要是( )。
A.新工具新技术的发展B.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完成中国第一次文明转型,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铁犁牛耕等新生产工具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故答案为A。
答案 A2.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
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解析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知B项答案 B3.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这说明 ( )。
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不正确。
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不正确。
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 不正确。
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
答案 B4.(2014·泰安调研)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解析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这符合庄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
高考历史(岳麓版)课后练习2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肇庆检测)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
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C[“经书”就是儒家经典,孔子后称“子书”,反映出经书经过了孔子创办的私学的传播,体现了春秋时期由学在官府到走向民间的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书籍与礼乐制度无关,A项错误;“经书”本身就是儒家经典,B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
]2.(2018·九江二模)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B[题干强调的是“养心”“养气”,而没有强调仁礼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形成“养心、养气”意在强调人的自觉性,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人的自觉性,并不是突出教化外在的影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认识论,不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
]3.(2018·衡水中学一调)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D[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A项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项错误;“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项符合题意。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课时作业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D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解析: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
2.(2020·某某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这一结果( A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故答案为A项。
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3.(2020·某某某某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A[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B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D项。
] 2.(2019·卓越名校联盟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B[“六经”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由此看出先秦时期著作所蕴含的价值观仍然得到诸子的重视,所以这一现象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故选B项;先秦诸子皆从“六经”中获取养料,但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排除A项;诸子从先秦典籍中获取养分,不能体现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排除C 项;材料反映了先秦典籍“六经”对诸子思想的影响,而非儒学影响力的扩大,排除D项。
] 3.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
这说明该时期( ) 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B.富有人文精神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D.摆脱宗教束缚B[“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人为贵”“人有道德……”“人有知觉……”等信息突出了人性,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B项;材料不仅强调人的道德,还强调人的知觉,排除A项;“现实功利思想”与材料“人有道德……人有知觉”不符,排除C项;“摆脱宗教束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后训练与检测(三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2016·某某七校联考)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X“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 B.韩非子C.墨子 D.荀子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材料强调“礼仪”“法”结合治国,这与荀子的“礼法兼施”思想一致,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某某卷)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X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X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答案:B3.(2016·某某资阳一诊)《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C.主X“治之经,礼与刑”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可知该学派是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X“事异则备变”和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
答案:B4.(2016·某某南开二模)《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
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材料“主旨简约而容易掌握,事情少而成就大”,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5.(2016·某某某某期末考试)《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1.(2013·江苏泰兴期中)亚洲许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等国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特别重视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等方面的教育。
其体现的思想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解析:修己爱人、诚信谦和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而法家主张集权、法治,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2.(2013·广东六校联考)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属道家思想。
答案:A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D.陆九渊的“心学”解析:依据题目信息可知,此思想家主张以慈悲为怀,且认为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
孟子主张“性本善”,故选B项。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爱护;墨子的“兼爱”指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答案:B4.(2013·长沙高三月考)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本题选C项。
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第2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①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②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哲学思想①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②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1)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筐箧已富,③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练习(二十四)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说)〔术〕蠭(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在这里,作者班固()A.重点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B.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C.以史为鉴,警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2.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主张“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认为“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
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个人性格差异B.个人职业不同C.品德参差不齐D.生活环境差别3.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C.体现了对圣人进行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
下列与之类似的是()A.“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B.“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C.“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6.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指国君、帝王。
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A.以武力征服天下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C.天子的教化D.以仁义治天下7.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显露出()A.百家融合的趋势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专制统治的特征D.“尚同”的治世理想8.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
这反映了董仲舒的()A.以刑辅德的思想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D.君权神授的思想9.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
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
材料观点反映了()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10.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1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
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
”这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的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1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
东海王阳,皇后之予,宜承大统。
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
父子之情,重久违之。
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二、非选择题13.“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
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又说:“为国以礼。
”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
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
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
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
……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返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
……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
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
“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
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
“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
(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课时练习(二十四)1.B[解析] 根据材料“是以九家之(说)〔术〕蠭(蜂)出并作”可知,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百家争鸣的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诸侯力政……好恶殊方”“九家之(说)〔术〕蠭(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取合诸侯”可知,材料论述了诸侯争霸成为百家争鸣盛行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西汉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以及“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均与材料所述时间、内容不符,故C、D两项错误。
2.D[解析] 性格差异只是表象,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与生活的环境相关,故A项错误;个人职业的差异不会产生与人交谈风格的差异,故B项错误;个人品德的差异也不会造成交谈风格的不同,故C项错误;不同的人和人交谈的风格迥异,根源在于其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故D项正确。
3.C[解析] 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故A项错误;材料中老子的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正确;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
4.D[解析] A项强调的是为学需趁早,故错误;B项强调的是经济与教育的重要性,故错误;C项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统一的思想,故错误;D项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与题意相符,故正确。
5.B[解析] 根据“唯治为法”等信息可知,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是法家。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故D项错误。
6.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不提倡武力,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天下归顺并不只依靠“道德”,还依靠“礼”,故B项错误;“王道”是指用“仁”和“礼”治理天下,并不仅仅依靠天子的教化,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D项正确。
7.D[解析] 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墨子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其作法是,里之万民皆尚同于里长,去己不善言,学里长之善言;去己不善行,学里长之善行;里长之所是,必皆是之;里长之所非,必皆非之。
百家融合的趋势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不合题意,故B 项错误;专制统治的特征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尚同”的治世理想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8.D[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刑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大一统”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地位,反映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故D项正确。
9.A[解析] 儒教由夏商周时期敬祖事天的原始宗教发展为汉代及以后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这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化趋势,故A项正确;由原始宗教向国家宗教的转变,这并非由于儒家思想出现质的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中央集权”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儒教由民间的原始宗教演变为国家宗教,这是儒家在官方化、政治化和神秘化而非世俗化,故D项错误。
10.A[解析] 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霸王道杂之”指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用,反映了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 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反映的是汉宣帝父子在治国思想上的分歧,故排除;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地位上升,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
11.A[解析] 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的“《尚书》”代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司法审判与其他权力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汉代的司法审判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并未说明儒学成为唯一的司法依据,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孝治天下”的观念,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