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自用
辛弃疾词二首
构思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 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 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 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 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 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 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 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 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 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 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 中原的悲痛之情。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 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 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 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 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 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 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 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 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山 深 闻 鹧 鸪 。
江 晚 正 愁 予 ,
毕 竟 东 流 去 。
青 山 遮 不 住 ,
可 怜 无 数 山 。
西 北 望 长 安 ,
中 间 多 少 行 人 泪 !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菩 萨 蛮
【 宋 】 辛 弃 疾
书 江 西 造 口 壁
写作背景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 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 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诚南 宋政权出存亡危急之秋。故当作 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
“因此感兴 ”,题词于壁。
背景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
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
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
无法收复的悲痛。
辛弃疾词两首
⾟弃疾词两⾸⾟弃疾词两⾸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作者简介 ⾟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的⽂学家,历城(今⼭东济南)⼈。
⼀⽣以恢复为志。
⼯于词,为豪放派词⼈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辑有《⾟稼轩诗⽂抄存》。
《全宋词》存词六百⼆⼗余⾸。
⾟弃疾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龙吟》《渡江天马南来》、《⽔调歌头》(千⾥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破阵⼦》(醉⾥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地区的怀念和对抗⾦⽃争的赞扬。
《⽔龙吟》(楚天千⾥清秋)、《摸鱼⼉》(更能消⼏番风⾬)、《贺新郎》(⽼⼤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西江⽉》(明⽉别枝惊鹊)、《⽟楼春(三三两两谁家⼥)等,都富有⽣活⽓息,给⼈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词,如〈丑奴⼉〉(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短意长。
⾟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的战⽃传统,进⼀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了词的题材,⼏乎达到⽆事⽆意不可⼊词的地步,⼜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辞赋等各种⽂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法,形成了⾟词的独特风格。
⾟词以豪放为主,但⼜不拘⼀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有之。
他善于运⽤⽐兴⼿法和奇特想象,对⾃然界的⼭、⽔、风、⽉、草、⽊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他还善于吸收民间⼝语⼊词,尤其善于⽤典、⽤事和引⽤前⼈诗句、⽂句,往往稍加改造⽽别出新意。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心: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以少年时懵懂无知缺故作深沉的情态,来对比如今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述的抑郁,显示了诗人精神上的深重的苦闷。
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
字词解释: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层楼:高楼强:硬要,勉强地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心:全诗运用梦境与现实的巧妙对比,虚实结合,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字词解释:八百里:牛名,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麾下:部下,麾:军旗。
炙:烤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谓乐队演奏悲壮的歌曲。
五十弦:瑟,泛指军队中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作:如,像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
了却:完成,完结。
天下事: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却一生不得志。
“剑”、“吹角”——念念不忘报国三、诉衷情中心:抒发了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慷慨与悲壮,倾诉了对当局的失望,对自己的哀怜及对未来的迷茫。
字词解释: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借用班超的典故。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了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本是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运用比喻手法,形容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此代指抗金前线沧洲:古代隐士所居之处。
赏析:“未”、“先”、“秋”——沉痛、悲愤与不甘,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风格雄奇奔放。
17-18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use
√
D.“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假想自己功业无成,有何面
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无人会,登临意”呼应。
解析 答案
E.最后三句写词人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且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上片
2.下列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该词写于词人66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时,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 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
名词用作动词,眺望 (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向北 (2)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3)尚能饭否: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楚பைடு நூலகம்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整体感知
1.下列对《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大段写景,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 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B.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献愁供恨” 属于移情及物的手法。 C.“栏杆拍遍”是指词人无心欣赏眼前美景,内心寂寞空虚,“拍遍” √ 栏杆是词人下意识的动作。
语言知识积累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n) (1)遥岑远目( cé
(2)玉簪( zān ) (3)螺髻( jì ) (4)鲈鱼堪脍( kuài ) (5)揾英雄泪( wè n) (6)舞榭歌台( xiè ) (7)佛狸祠( bì ) cí (8)封狼居胥( xū )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的启示和思考
1 2 3
重视国家民族意识
辛弃疾的词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国家、对民 族的关注和热爱,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 信。
追求独立自主
辛弃疾的词中表达了对独立自主的追求,这启 示我们要坚持独立思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权威,勇于对不 合理的事情提出质疑。
历史背景
词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烽火扬州路”、“佛狸祠 下”等,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局势。同时,这些历史元 素也与词的主题和情感相呼应,强化了词的表达效果。
03
辛弃疾其他词作介绍
《青玉案·元夕》
总结词
该词通过描述元宵佳节的盛况,表达了作 者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理想 人生的追求。
05
结语
辛弃疾词的总结
强烈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他以豪 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独特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 修辞手法,使作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辛弃疾的词中常常涉及到历史事件和人物,他对这些历史问题的 思考和评价具有深刻性和独特性。
了怀古之情。
对国家的忧虑
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感 到担忧,他呼吁人们勿忘国耻, 重振山河。
对民族精神的热爱
在词中,辛弃疾表达了对汉族人民 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热爱,以及 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
0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词意解析
词牌和题目
词牌
永遇乐是词的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式和音律。
题目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题目,暗示了词的内容和主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 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 兵患,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 然无存。
6.[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用
典的意图各是什么?
典故 ① ③ ⑤ ⑦ ⑨
意图 ② ④ ⑥ ⑧ ⑩
答案: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借孙权创 立大业抒发自己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志向 ③斜阳草
3.文学常识 用典
用典也称用事,是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学 创作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 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及典雅者,即 称“用典”。用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①使立论有根 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②便于比况 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暗示,婉转道出
3.词义理解
(1)断.鸿.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郎才.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田.问.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揾.英雄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学国学
【原文】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译文】 不依靠规和矩,不能画成(标准的)正方形和圆 形。 【解读】 规和矩原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仪器,随着这句话, “规矩”这个词就成了“规则”的意思。孟子在这一句话 中,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这个规则,既是指相应的刑罚,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典故4:佛狸,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他击败当时南朝宋将领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 (位于南京),在山上建立行宫佛狸祠。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烽烟 弥漫,抗金斗争如火如荼! 异族侵略者拓跋焘在我们的国土上修建祠庙,(老百姓 还)香火盛烧,神鸦飞舞,社鼓阵阵!(现今南宋的扬州和 佛狸祠被金占领)
将两人功业与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左、忍气吞声 的怯懦进行对比,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仰慕赞叹之情与渴望建功立业 的决心。
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典故3: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 草率出师北伐,却仓皇败还。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像霍去病追击匈 奴封狼居胥山(封山,即筑土为坛以祭山神,作为胜利的 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 用意:借此事咏叹近事(咏史寄意),警告当朝,务必 慎重。
词中引述刘宋元嘉北伐的历史教训,既是影 射四十三年前(即词中所载四十三年前扬州之事 )失败了的隆兴北伐,又是为迫在眉睫的开禧北 伐的前景而担忧。这年秋天,词人又遭罢免。明 年夏,韩氏贸然下令出师,终于重蹈了隆兴北伐 惨败的覆辙。此词沉郁顿挫,是稼轩集里的压卷 之作。被誉为“稼轩词中第一”。
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意:今昔对照,愤斥偏安;四顾苍茫,不堪回首。百姓麻 木,令人悲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典故5:战国时期赵国武将廉颇免职后,去魏国。赵王欲再 次启用,遣使察其身体状况。廉颇一饭斗米,肉十 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 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 矢矣。 ”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靠谁来问我:廉颇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用意:以廉颇自况,抒发因不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
辛弃疾词两首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
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 扬之感。(不过,以上只是指其词 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辛弃疾词两首
运用典故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 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之处颇多,有无堆砌之感,为什么?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 想感情。辛词中用典很多,却无堆砌之感,因为内容大多根 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 上片是借历史人物书写自己的抱负,下片一开始就是令人 沮丧的历史图画,使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 备的仗。上片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 也是极自然的,是词中常见的讽喻手法;最后用廉颇思赵一 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 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 的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的思想感情 也显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 立场和观点。
借鉴历史,委婉劝 韩侂胄不能草率行 事。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 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 以廉颇自况,虽 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 64岁仍想为国效 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 力,却有小人挑 凭谁问 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 拨,他感到悲愤 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抒发了他壮志 。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 未酬的苦闷。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 以为老,遂不召。”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⑴赏心亭⑵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⑶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⑷。
落日楼头,断鸿⑸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⑹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⑻。
可惜流年⑼,忧愁风雨⑽,树犹如此⑾!倩⑿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⒀,揾⒁英雄泪!注释:⑴建康:今江苏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
韩愈、孟郊《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
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遥岑:远山。
③玉簪:碧玉簪。
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
皆形容远山秀美。
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
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
⑦流年:流逝的时光。
⑧倩:请托。
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⑩揾:擦拭。
【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
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
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
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
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
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
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赏析】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
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
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
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忧国忧民之情 难以言表,只能在词作中抒发胸臆。他的词作数量多,质量高,被誉为“词中 之龙”。
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词 。当时,他担任建康府通判,登上赏心亭,面对山河破碎的 局面,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词。
04 两首词作比较研究
主题思想对比
《水龙吟》主题
抒发抗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和壮 志难酬的忧愤。
《登建康赏心亭》主题
通过描绘建康赏心亭的景物,抒发了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身世的感 慨,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
情感表达差异
《水龙吟》
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典故 和比喻等手法,将悲愤之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
1 2
深入阅读辛弃疾词作
建议读者在未来学习中深入阅读辛弃疾的词作, 全面了解其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关注辛弃疾词作的流传与影响
可以进一步研究辛弃疾词作在后世的流传与影响, 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
比较研究不同词人的作品
可以将辛弃疾的词作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研究,分析各自的特色和优劣。
高度评价
研究机构
后世对辛弃疾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其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见长,是 中国古代词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为了深入研究辛弃疾的词作,后世成立了专 门的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对辛 弃疾的词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传承方式
辛弃疾的词作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不 仅被后人传颂和学习,还被选入各种教材、 诗词选集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整理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 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 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 这三句写山,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 自己,秀丽的美景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即触 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 和“恨”。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 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诗人不直说自己“愁”和“恨”,而是说远山“献愁 供恨”,山本无愁人有愁,作者运用移情(移情于物)
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 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 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
思考
上片写出了怎样的意象和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词人怎样雄浑, 显得空寂苍凉,赏心悦目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难酬而 流下的热泪?
美莫 芹随 悲鸿 黍雁 冀南 南飞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辛弃疾(1140—1207), 字 幼安 ,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
术
风格以 豪放 为主,与苏轼并称
为“苏辛 ”,传世词有600多首, 皆壮冠志两难宋酬。其词抒强发烈的爱人国中热之情杰,,词中倾之龙 辛诉1、弃起疾义的南一归生时的,期大悲。致愤2可,、分辗乃为转“三任个职时时期期 。表现出非凡”。
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国势衰颓的面临覆灭的 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飘零身世和心 境孤寂的“江南游子”即词人自身的写照。 这三句是情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找出富有表现
力的动词,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情感
苦闷 急切悲愤
忧愤孤寂
楚天千里、 气势阔大、笔力遒 江水无际 劲、磊落的胸襟
借 远山连绵
引起词人的忧
报
动 作 :
国 无
看 路、
景
愁和愤恨
、壮
抒 落日 情
南宋国势衰颓
拍志
、 会 、
难 酬
断鸿
飘零的身世和孤寂 的心境
建国 功君 立、 业思 ,政 令、 人守 仰国 慕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恢复中原的伟大 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 苟且偏安、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 两个历史上的建立功 业的国君的事迹,隐 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 聩无为,表达自己抗 敌救国的热情。
赏析下阕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 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 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 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 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 佛狸祠。
掷年华、报国壮志难酬
张翰 :乐于归隐
反 (休说、归未?) 例
许汜:谋取私利
(怕应羞见?)
用
典
刘备 :雄才大略
正 例
桓温 :叹时光流逝
有家难回的乡思, 以及对金人、对南 宋朝廷的激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色: 江天、山景、 寓情于景 落日、断鸿、游子 上片:
动作:看、拍、会、 登
比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用典
张翰:念鱼归隐 -乡思、仇恨 、激愤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鄙视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为国为民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 诗文释义 故,却无处寻找像孙仲谋 那样的英雄人物。那时的 千古江山,英 歌舞楼台,连同那英雄业 雄无觅孙仲谋处。 绩都被雨打风吹而去。斜 舞榭歌台,风流总 阳照着荒草古树,以及平 被雨打风吹去。斜 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 阳草树,寻常巷陌, 在这里居住过。想当年, 人道寄奴曾住。想 他大举北伐时,北伐队伍 兵强马壮,气势如同猛虎 当年,金戈铁马, 一样,能吞下中原一带万 气吞万里如虎。 里江山。
桓温:时光流逝 -控诉当朝、哀叹虚掷 年华、报国壮志难酬
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 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
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 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
爱 国 词 人 辛 弃 疾
走 近 作 者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 南宋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 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 称“苏辛”,与李清照(易安)并称“济南 二安”。 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 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 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 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 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 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 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 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 水,南归建康(南京)。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3.借古讽今
借赞扬孙权、刘裕
借讽刺刘义隆 借感叹“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指责南宋统治者 苟安江南。 影射宋孝宗用张浚北伐 而以失败告终一事,并 以此警告韩侂胄北伐。 影射南宋统治者不思 收复中原,百姓斗志 松懈
借廉颇以自比
表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和 对朝廷不重视贤能的愤懑。
辛 弃 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 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 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 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 京市,是东吴、东晋、宋、 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 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 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 赏之胜。”
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 处境和情感有什么异同?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作者35岁时。 其时词人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尽管朝 廷不给他带兵抗金的机会,他仍胸怀报国壮 志,其志愈烈,而孤愤愈甚。故《水龙吟》 更多地表达了词人不甘就此退隐,无所建功 立业的情怀。而这种渴望有人理解的心理, 正是词人雄心壮志还没有彻底沉沦的表现。
赏析---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江景(楚天、 意境? 水) 山景 落日、断 鸿、游子
修辞手 法?
深层含义? 作用?
看、拍、 会、登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 2、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1、“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 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2、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 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 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 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 苦闷。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 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 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 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 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 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 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 不召。”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1、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
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 2、“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 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 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 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 诗文释义 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 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 楚天千里清秋, 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 水随天去秋无际。 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 遥岑远目,献愁供 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 恨,玉簪螺髻。落 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阳西 日楼头,断鸿声里, 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 江南游子。把吴钩 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 看了,栏杆拍遍, 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 无人会,登临意。 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 心意。
诗歌主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 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 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 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 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 元嘉草草, 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 封狼居胥,赢得 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果 仓皇北顾。四十 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还掉头 三年,望中犹记,北顾。 烽火扬州路。可 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 堪回首,佛狸祠 原,还记得战火一直烧到扬州。 下,一片神鸦社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异族 鼓!凭谁问:廉 皇帝佛狸祠下,竟是一片乌鸦 颇老矣,尚能饭 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靠谁来 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否?
张 —雄才大略
用典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典的作用: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 动 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 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 刘裕的 1、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帝的不同表现 2、抒发作者什么感情
1、作为一个帝王,刘裕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 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收复了中 原。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 南,苟且偷生。 2、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体 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休说鲈鱼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 堪脍,尽西风, 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 季鹰归未?求田 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 问舍,怕应羞见,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羞 刘郎才气。可惜 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 流年,忧愁风雨,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 树犹如此!倩何 如此,(更何况人呢)。叫谁 人唤取,红巾翠 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 袖,揾英雄泪? 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呢?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 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 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 救国的热情。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作者如何看待刘义隆的? 2、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1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 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 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以失败收尾。 2、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伐金必须作好准备。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 祠、廉颇的典故,继续 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 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 朝廷所用的激愤。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表现手法
1.运用典故
: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2.对比
刘裕——刘义隆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 以古讽今。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ūo)胄起用, 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tūo)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 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 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 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 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 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