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创新研究团队和广西民族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
创新研究团队与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2013年度)
一、说明
(一)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 2013年度创新研究团队与开放课题立项的指导思想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的需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中国-东盟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服务,为广西构筑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服务。
(二)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 2013年度创新研究团队与开放课题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指导今年创新研究团队与开放课题的申报,《申报指南》拟定了团队名称和选题方向。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今年将重点鼓励与东盟密切相关的、文理交叉、能解决企业及应用部门重大技术与实践问题、能产生很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能产出相应领域的原创性和尖端性科研成果的研究创新团队和课题。
(三)创新研究团队人员构成需合理,原则上由有较高研究水平
的相关领域专家、研究人员构成;核心研究成员应有五人以上,核心成员的平均年龄应低于45岁并主持过两项以上省部级以上课题;团队成员要有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和合作基础;能全面整合校内、区内相关研究力量,实现广西区内研究力量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创新团队研究方向能对广西-东盟社会经济发展与合作产生重大深远的意义。拟招标的创新团队为5-6个,每个团队的支持经费为15万至25万。
(四)开放课题下设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课题,重点支持能整合区内研究力量进行协同创新的课题,重点课题资助金额7-8万元、一般课题资助金额4-5万元、青年课题资助金额2-3万元。课题申请人可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三类课题中选择一类进行申报,着力推出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课题申报要充分反映与东盟相关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新的进展,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倡导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以与东盟及东盟各国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须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紧密结合当前政治、经济形势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出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课题成果形式为论文、专著、软件著作权、专利等,其中,成果形式为论文类的,应为核心期刊论文(按2012年北大版核心期刊目录),重点支持在本学科领域顶尖级刊物发表论文的课题。论文类的课题完成时限一般为一年,其他课题完成时限一般为两年。
(五)申请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开放课题者应符合以下条件:
1. 申请人必须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项目的实施;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
2. 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只限一人,申请重点项目,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
3.课题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其它开放课题的申请;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的申请。未完成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研究任务者(指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主要成员),不得申报新的课题。
4. 申请青年课题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
5.课题申请人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课题负责人及承担人在课题进行期间须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相应义务,按时完成研究任务。
(六)《申报指南》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课题申请人要自行设计具体题目,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指向的申请不予受理和立项。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
(七)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项等程序按《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开放课题管理办法》执行。
(八)所有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的最终成果,在正式出版、公开发表或向有关领导、决策部门报送时,均应在醒目位置标明“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开放课题研究成果”字样,
作者介绍应注明为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研究员。无此字样,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不颁发《结题证书》。
二、拟招标的创新研究团队
(一)东盟一体化法律机制创新研究团队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双边、多边贸易的推进和深化及各领域的深入合作,加强对与东盟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将有助于推进中国与东盟法学、法律界的实务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各领域的合作,实现地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该团队致力于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法律机制与制度的研究,其中,重点研究中国-东盟传统安全领域的全方面合作法律机制、东南亚国家贸易投资法律环境和制度及东盟共同体一体化立法。团队应尽可能汇集广西区内东盟法学优势研究力量,形成科研合力,进行协同创新,抓住该领域的热点问题、急需解决问题和重要问题进行系列研究,产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系列研究成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东盟、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及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该团队应能促成东盟法学的建成,将该学科建设成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和汇集国内一流的东盟法学研究队伍,打造一流科研与学术交流平台、领衔东盟法学研究。
(二)东盟高等教育创新研究团队
建设东盟高等教育研究团队是适应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战略合作关系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促进学校国际化办学以及广西高等教育国
际化战略目标的需要,是加强广西东盟高等教育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东盟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该团队应立足于东盟高等教育并关注东盟其他阶段的教育,研究涉及教育经济、教育文化以及教育公共外交等功能。研究成果能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战略伙伴关系乃至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坚实的教育外交支持;成为推进东盟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支撑性作用和带头性作用;培养东盟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和东盟教育研究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支在区内外都具有独特优势和较大影响力的东盟高等教育研究创新人才队伍,开发与东盟高等教育有关的重要科研成果,实现东盟教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东盟社交网络创新研究团队
社交网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应人们联系与交流之所需而生。中国-东盟社交网络研究团队的建设,将有利于了解中国-东盟之间社交网络的构成和覆盖状况,评估中国-东盟网络社交的发展现状,推进中国-东盟国家人与人的交流,推进中国面向东盟的公共外交及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
该团队应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专门针对中国与东盟人们的社交网络平台,着力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人们在同一平台用各自国家的语言无障碍地进行交流,从信息技术层面探究扩大中国-东盟网络社交的途径和方式,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探讨中国-东盟网络社交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团队产出的研究成果能让政府相关部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