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读书笔记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读书笔记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读书笔记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不管它是,还是来叙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 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

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

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 -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俄国 -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

《叙事学》读书笔记

《叙事学》读书笔记

以阅读反观创作《叙事学》(胡亚敏,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从叙事学的生成过程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的科学,这奠定了我们研究叙事学的对象必定是叙事文。

那么,什么是叙事文呢?从简单意义上界定:“叙事文的特征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系列事件。

”在本学期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叙述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叙述文的叙述模式和结构模式,简单的接触了叙述文的阅读,因此,这里但从叙述文的阅读做一些简单的探究。

大多数较好的作品反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认为叙述文也不例外,学习阅读方法,一方面为叙述文的欣赏掌握方法,做一个理想读者;对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从阅读心理反馈写作,让自己在创作的同时以读者的身份监督思考。

阅读是“读者对现存文本的再建构。

这意味着文本的基本结构将在阅读中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意义生产过程”。

文本作为一种具有永恒结构的客观物,其意义必定不是任意的。

然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哈姆雷特》,文本丰富内涵的框架结构,读者充分的创造活力,会使得文本意义在实现中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

多种解释本身并不意味着对文本理解的失误,而正说明了文本意义丰富的暗示性。

鉴于我们知识范围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文本意义的存在不单单会局限于创作理念中,更多的则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多加入客观实际的的描述,即使存在于作者大脑的抽象思维也是对客观事物的某种加工,多重意象的加入能够为阅读活动提供结构预期,增加读者基于文本而有超越文本的理解,实现文本的意义多元化。

叙事文的范畴决定了它属于时间感,是一种线型运动。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文本必须具有明确性,即它必须通过读者熟悉的惯例和结构增加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如果文本太容易现解也会使入索然无味,故文本又要通过设置障碍以延长理解的过程。

”这是胡亚敏老师对于“文本悖论”的描述。

知识的普及和科技的便利性为文学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种作品特别是叙述文如雨后春笋纷纷而出。

叙事学书籍读书笔记

叙事学书籍读书笔记

叙事学书籍读书笔记《叙事学》读书笔记在众多的文艺理论著作中,王熙元的《叙事学》一书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鲜明的个性话语,在当代叙事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全书不仅从话语层面探讨叙事文本的内在机制,而且从文化层面探讨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为叙事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话语层面的研究王熙元在《叙事学》中对叙事文本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从话语层面入手,探讨了叙事文本的叙述主体、叙述内容、叙述方式等方面,揭示了叙事文本的内在规律。

在叙述主体方面,王熙元认为叙述主体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叙述内容与叙述方式的关键。

他分析了叙述主体的特点,包括叙述主体的身份、视点、立场等,探讨了叙述主体与故事主体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指出叙述主体在文本中的地位是动态的,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

在叙述内容方面,王熙元认为叙述内容是叙事文本的基础,是连接叙述主体与叙述方式的中介。

他分析了叙述内容的构成要素,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探讨了叙述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同时,他指出叙述内容在文本中的地位也是动态的,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

在叙述方式方面,王熙元认为叙述方式是叙事文本的表现形式,是连接叙述主体与叙述内容的桥梁。

他分析了叙述方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结构、修辞等,探讨了叙述方式的创新与运用。

同时,他指出叙述方式在文本中的地位也是动态的,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

二、文化层面的研究除了话语层面的研究外,《叙事学》还从文化层面探讨了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

王熙元认为叙事文本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他分析了叙事文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叙事文本的文化价值。

首先,王熙元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

他认为叙事文本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弘扬文化价值等功能。

同时,他也指出了叙事文本在文化传承中的局限性,如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偏见等。

其次,王熙元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

从叙事学角度读

从叙事学角度读

从叙事学角度读《狂人日记》摘要:文章用叙事学观点从叙事语言、叙事时序、叙事者等角度分析了叙事文本《狂人日记》,旨在尝试多角度深入分析作品。

关键词:叙事文本叙事时间叙述者叙事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动了“沉寂多年”的鲁迅,他看到新世纪的曙光,毅然参加《新青年》宣传新思想的工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出版了,它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中国文坛,鲁迅先生第一次用文字形式把笔锋指向产生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封建思想文化体系。

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也成为复合时代的音韵,应时而发的战斗檄文,充满“义勇和正气”的宣言书。

这一叙事文本把一系列事件按时间和因果关系构成可叙性方式,由狂人的心理状态联系事件,这部心态小说从现实与历史两个侧面,综合运用转喻、隐喻手法写出一个患有“迫害狂”的精神病人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研究。

该叙事文本多用转喻手法,现实中,狂人从赵贵翁的眼色、路人议论时的凶笑,小孩子铁青的脸,一直联想到最近狼子村佃户说的人吃人的事情;历史上,从春秋时代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到辛亥革命中徐锡麟的被杀。

这些可叙性事件中,句段组合成以主体与其邻近的代用体间联系为基础的转喻,以事物间相似点为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产生。

文本中的人物是叙事作品中题材的要素,是具有一定心理、生理的主体,人物生活在全然虚构的可能的世界中,读者受主观规定性内在机制的影响,初读时容易被叙事虚构世界左右,错觉人物的精神世界是虚构的真实世界。

狂人这一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叛逆者形象在虚构世界中,是具有真实性的,又是象征的。

首先,作者按现实主义方法塑造人物,狂人是一个曾经受过启蒙教育并有所觉醒的迫害狂患者的形象,他的多疑、慌乱、恐惧,他的活跃而混乱荒唐的思维引发的一系列非功能性的卫星事件,也是用转喻手法表现的。

从总体到每一细节无不符合“迫害狂”病人的特征,先是从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引发到他的主人想要害他,再到听到街上女人的话认定所有人都要吃了自己。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是指对电影叙事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和评价的文字记录。

电影叙事学是一门研究电影中叙事结构和方式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电影中的故事讲述方式以及如何通过镜头、声音、剪辑等手段来呈现故事。

通过对电影叙事学的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本质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电影欣赏水平和影视创作能力。

在撰写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和观点:首先需要对所读的电影叙事学书籍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

然后概括性地阐述书中涉及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2. 分析经典案例: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影片作为例子进行分析,探讨其叙事结构、叙事节奏、角色塑造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劣。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电影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3. 总结归纳个人感悟:最后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电影叙事学的认识
和理解,以及对未来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这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

4. 提出问题和建议:在读书笔记的结尾部分,可以针对书中所提到的某些问题或不足之处,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供他人参考和讨论。

总之,写好一部电影叙事学的读书笔记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安排和流畅的语言表达,同时还需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性,避免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叙事学心得笔记

叙事学心得笔记

“叙事学”学习笔记心得叙事是人的本性叙事的“人为性”故事——话语底本——述本叙事学的两种取径所指的叙事学能指的叙事学一、普洛普:“叙事功能”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00篇俄国民间故事虽然戏剧性的人物(dramatis personae)的名称(还有属性)发生了变化,但其行动方式或功能并没有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故事常常会赋予不同的人物以相同的行动方式。

这就使得按照戏剧性的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故事成为可能。

行动方式1、沙皇赐给主人公一只苍鹰,该苍鹰背着主人公到达另一国度。

2、老人送给苏申科一匹马,这匹马载着苏申科到了另一国度。

3、巫师给伊凡一只船,船将伊凡运至另一国度。

4、公主给伊凡一个指环,一个年轻人从指环里出现,将伊凡背到另一国度。

31种功能1、家庭某一成员离家出走;2、对主人公发布某种禁令;3、违反禁令;4、对手进行试探;5、对手获得他想捕获的对象的情报;6、对手设置圈套,企图占有受害者的东西;7、受害者受骗,不自觉地帮助了敌人;8、对手伤害家庭里的某一成员;9、主人公接到请求或命令,被允许或被派遣出发;10、寻求者主人公同意或决定作出反应;11、主人公离家出发;12、主人公经受考验;13、主人公对未来施与者的行为作出反应;14、主人公获得有魔力的器物;15、主人公迁徙到被找对象的住处;16、主人公与对手交锋;17、主人公被留下某种标记;18、对手被击败;19、灾祸被消除;20、主人公归来;21、主人公被追逐;22、主人公从追逐者手中获救;23、主人公回家或抵达另一王国未被认出;24、假主人公提出无理要求;25、主人公被委派困难的任务;26、完成任务;27、主人公被辨认出来;28、假主人公或对手被揭露;29、主人公获得新的外表;30、对手受惩罚;31、主人公结婚或荣登王位。

研究俄国民间故事的四个原则1、“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一个稳定的、持续不变的因素,它们不依赖于人物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笔记

《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笔记

《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2)1.1 书籍背景 (3)1.2 作者介绍 (3)1.3 书籍内容概述 (5)二、叙事学基本概念及理论 (5)2.1 叙事学定义 (6)2.2 叙事学起源与发展 (7)2.3 叙事学基本理论与概念 (8)三、《叙事学研究 (9)3.1 多元阐释的提出 (10)3.2 叙事学研究的多角度切入 (12)3.3 对传统叙事学理论的拓展与深化 (13)四、书中精彩内容解读 (14)4.1 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 (16)4.2 叙事手法与技巧的分析 (17)4.3 典型案例分析 (18)五、读书心得与感悟 (19)5.1 对叙事学的全新认识 (20)5.2 对多元阐释的理解与体会 (22)5.3 书中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前景 (23)一、书籍概述在我阅读这本名为《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的书籍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叙事学研究的多元视角和广泛领域,它不仅探讨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到了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语境,揭示了叙事作品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深层联系。

这本书以其深度和广度,为我在叙事学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

本书首先介绍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叙事结构和过程的理论框架的发展历程。

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对叙事作品进行解读,涉及文学、电影、电视、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

也讨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叙事作品的变化和差异,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书中还探讨了叙事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研究视野。

书中特别强调了多元阐释的重要性,在叙事学研究领域,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相互碰撞和交融,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多元阐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叙事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以及其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种多元阐释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贯穿在实际案例分析中。

罗钢叙事学导论心得

罗钢叙事学导论心得

罗钢叙事学导论心得
叙事的故事、书籍读过太多,或充满欢乐,或满是悲伤,或纵情高歌,或讽刺批判。

但是怎样去研究一本叙事的文学,是需要好好去认识的。

这本《叙事学导论》是我精心挑选的,它致力于对叙事学基本理论作系统的探讨,力图较为完整地描述出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对涉及叙事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叙事框架的构建、叙述交流过程、叙述声音、叙述聚焦、叙述时间、人物结构模式与人物描绘等,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力图作出合理的阐述,以提供切入叙事学的基本途径,并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实践分析。

同时,《叙事学导论》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叙事学的发展作动态的描述,在以经典叙事学的探讨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对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拓展以及后经典叙事学语境下的研究均作了必要的说明,而且在关注文本与语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系列不同作品的具体分析,对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作进一步的补充。

用这个理论去研究过一部小说,有所得,单从叙述者这个点去看,都能有收获。

例如用它去看《画中情思》一书,可以得知,全书以“我”为叙述者,站在诺帕蓬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与吉拉娣之间的故事。

如果要再分得细一些,诺帕蓬又可以被归类到故事内叙述者和人物叙述者的范围之内。

在故事中“我”作为故事里的人物,与吉拉娣相识、相处、交流,参与了她的人生。

“我”也作为叙述者,将发生在“我”与她身上的故事讲述出来。

人物叙述者不仅关系到故事的发展,还关系到能讲述什么内容、怎样讲述内容。

也真是因为故事由“我”亲历,才更令读者觉得内容真实,情感真实,达到“真”。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是一本深入探讨电影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的著作,作者李显杰对电影叙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声音、叙事视角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电影叙事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电影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接着,作者从电影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声音、叙事视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其中,关于电影叙事结构,作者强调了故事中情节安排的重要性,提出了“情节因果链”的概念,认为情节的安排应该符合逻辑关系和情感逻辑。

关于叙事时间,作者指出了电影叙事时间与现实时间的差异,强调了时间畸变对于叙事效果的影响。

关于叙事节奏,作者认为节奏的变化应该根据故事的情节和情感需求来调整,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关于叙事声音和叙事视角,作者分别探讨了声音和视角在叙事中的运用和作用。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分析大量的电影案例,展示了各种叙事手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

这些案例既包括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也包括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电影作品。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
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叙事学的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电影叙事学》是一本对于电影叙事学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叙事学的各个方面,掌握电影叙事技巧和方法,提高对于电影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阅读《空间叙事学》之我感

阅读《空间叙事学》之我感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阅读《空间叙事学》之我感陈荣【摘要】龙迪勇的《空间叙事学》打破了传统叙事学中对空间与叙事关系的忽视问题,对于叙事学而言 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突破,同时它的有些内容与比较文学之间相互联系,例如文学与空间的跨学科关联,空间的主题叙事这两点。

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出发,探索空间叙事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并尝试探索其对比较 文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有益之处。

【关键词】《空间叙事学》比较文学跨学科主题龙迪勇先生所著述的《空间叙事学》从严格意义上而 言,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比较文学著作,但是它围绕了叙事 与空间的关系这一核心论点展开详细、深人的解读,我们 可以将其视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约瑟夫?凯斯特纳 曾在《第二位的幻觉:小说与空间艺术》中提到小说空间 幻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它包括雕塑空间、图像空间与建 筑空间,因此叙事与空间可以延伸为文学与地理,文学与 建筑,文学与绘画,等等,而跨学科研究正是在比较文学 的研究范围之内;同时在书中,作者谈到了空间叙事的主 题一并置叙事,这与比较文学中主题学研究中的某些观 点不谋而合。

于是,笔者将紧紧围绕这两点,谈谈所受的 启发与感想。

_、文学与空间的跨学科关系探讨在《空间叙事学》中,作者没有对空间下一个明确的 定义,缘于它自身包意义的丰富性。

作者列举诸多案例,将文学与空间进行跨学科联系,比如他提到加斯东?巴什 拉的《空间诗学》,巴什拉讲的空间具体就是家宅,从心理 学角度出发,他认为家屋、阁楼、地窖、抽屉、匣盒、橱 柜、介壳、窝巢、角落等,都属于一系列空间方面的原型 意象,它们都具有某种私密感、浩瀚感、巨大感、内外感、圆整感。

缘何会有圆整感呢?因为当我们试图去回忆家宅 带给我们欢乐的记忆时,我们大多会遥想童年的幸福与美 满,因此它营造的是一种圆整与安全感,然而不是所有快 乐都没有悲伤,我们对家屋意象的负面情绪可能来源于阴 暗角落的恐惧、夜幕来临时的害怕等等,巴什拉从心理学 角度去分析家宅的空间意象,同时带有原型的现象学分析 特点,对文学理论的研究颇有启示。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电影叙事学是研究电影如何通过叙事来构建和解读故事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关于电影叙事学的一些读书笔记:1. 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虽然电影和文学都是叙事的艺术,但它们在叙事方式上有所不同。

电影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官刺激来讲述故事,而文学则主要通过文字来描述人物、情节和背景。

电影叙事往往更注重动作和视觉效果,而文学叙事则更注重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的描绘。

2. 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叙事通常遵循三幕结构,即设定(Setup)、冲突(Confrontation)和解决(Resolution)。

第一幕设定故事的背景、人物和初始冲突;第二幕是故事的冲突高潮,人物面临挑战和抉择;第三幕则是问题的解决,人物的行动结果导致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3. 电影的视角和视点:电影的视角是指导演如何通过镜头来选择观察故事的角度。

视点则是观众如何通过镜头来感受故事。

电影的视角和视点可以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电影的时间与空间:电影的时间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电影的空间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电影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可以创造出各种可能的故事世界。

5. 电影的叙述角度:电影的叙述角度可以是第一人称(以人物的视角叙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以全知视角叙述)。

电影的叙述角度可以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6. 电影的象征与隐喻:电影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深层的含义。

这些象征和隐喻可以通过物品、颜色、场景等元素来体现。

总的来说,电影叙事学是研究电影如何通过叙事来构建和解读故事的一门学科。

通过学习电影叙事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技巧,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电影。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是一种研究电影叙事方式的学术笔记,主要探讨电影如何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发展、镜头运用和剪辑等方面的安排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通常包括对电影的分析、对叙事方式的探讨以及对电影语言的思考等。

在写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故事情节分析:分析电影的故事情节,包括故事的起承转合、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的推进方式等。

2. 角色发展探讨:探讨电影中的角色发展,包括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以及成长历程等。

3. 镜头运用与剪辑研究:分析电影中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方式,探究它们如何影响故事的叙述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4. 叙事风格与语言思考:思考电影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点,探究导演如何通过电影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和思想内涵。

在写读书笔记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影体验和对电影的理解,对电影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也可以参考其他学者对这部电影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最终,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将电影叙事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电影欣赏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叙事学》读书笔记

《叙事学》读书笔记

以阅读反观创作《叙事学》(胡亚敏,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从叙事学的生成过程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的科学,这奠定了我们研究叙事学的对象必定是叙事文。

那么,什么是叙事文呢?从简单意义上界定:“叙事文的特征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系列事件。

”在本学期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叙述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叙述文的叙述模式和结构模式,简单的接触了叙述文的阅读,因此,这里但从叙述文的阅读做一些简单的探究。

大多数较好的作品反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认为叙述文也不例外,学习阅读方法,一方面为叙述文的欣赏掌握方法,做一个理想读者;对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从阅读心理反馈写作,让自己在创作的同时以读者的身份监督思考。

阅读是“读者对现存文本的再建构。

这意味着文本的基本结构将在阅读中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意义生产过程”。

文本作为一种具有永恒结构的客观物,其意义必定不是任意的。

然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哈姆雷特》,文本丰富内涵的框架结构,读者充分的创造活力,会使得文本意义在实现中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

多种解释本身并不意味着对文本理解的失误,而正说明了文本意义丰富的暗示性。

鉴于我们知识范围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文本意义的存在不单单会局限于创作理念中,更多的则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多加入客观实际的的描述,即使存在于作者大脑的抽象思维也是对客观事物的某种加工,多重意象的加入能够为阅读活动提供结构预期,增加读者基于文本而有超越文本的理解,实现文本的意义多元化。

叙事文的范畴决定了它属于时间感,是一种线型运动。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文本必须具有明确性,即它必须通过读者熟悉的惯例和结构增加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如果文本太容易现解也会使入索然无味,故文本又要通过设置障碍以延长理解的过程。

”这是胡亚敏老师对于“文本悖论”的描述。

知识的普及和科技的便利性为文学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种作品特别是叙述文如雨后春笋纷纷而出。

《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札记

《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札记

《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范围与限制 (5)二、叙事研究理论基础 (6)2.1 史诗叙事学 (7)2.2 结构主义叙事学 (9)2.3 经典叙事学理论 (10)2.4 后经典叙事学理论 (12)三、阅读与分析方法 (14)3.1 阅读理解技巧 (15)3.2 叙事分析方法 (16)3.3 诠释策略与应用 (17)四、叙事作品案例研究 (18)4.1 《红楼梦》叙事分析 (19)4.2 《水浒传》叙事解读 (20)4.3 《悲惨世界》叙事诠释 (22)4.4 其他作品叙事研究案例 (23)五、叙事研究实践应用 (24)5.1 教学中的叙事教学法 (25)5.2 文化传播中的叙事策略 (26)5.3 社会研究中的叙事分析 (28)六、结论与展望 (29)6.1 研究成果总结 (30)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1)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1)一、内容概览《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是一本深入探讨叙事技巧和解读方法的专业书籍,本书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叙事研究的各个方面。

在内容概览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叙事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强调了叙事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叙事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包括叙事的结构、角色、情节等关键元素。

作者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文本中运用这些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在阅读和理解部分,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和解读叙事文本。

作者还强调了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在诠释和应用部分,书中介绍了多种诠释方法,如历史情境分析、女性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理论等,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叙事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作者还强调了叙事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为读者提供了广泛的参考和启示。

从叙事学的角度读

从叙事学的角度读

从叙事学的角度读《边城》法国叙事学研究者热奈特提出,人们谈论中的叙事学中的“叙述”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概念,即: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现在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读沈从文的《边城》。

一、叙述内容(一)故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边城》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女主人公翠翠朦胧而又无结局的爱情。

1.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的人物行为极其后果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而根据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作用可以将事件划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边城》中,五月端阳,翠翠同祖父进城看大河边的划船,这是个很小的事件,但是正是因为翠翠同祖父去看船,才遇见了二老傩送,并展开了此后更多的故事。

另一种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两年后翠翠再次同祖父进城看船,因为下雨而走进了船总顺顺的吊脚楼上避雨,在祖父同顺顺谈话后,祖父问及翠翠有关大老请人做媒的事情,翠翠的反应和行为,塑造出了一个天真、可爱、淳朴、害羞的少女形象。

2.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且要求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并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边城》中大老天保因知自己唱歌不是傩送的对手而不开口唱歌,然后决定从茶峒离开,希望忘掉一切,却在茨滩出事淹坏了,此后二老因此对翠翠祖孙心生误会,不久翠翠的祖父去世了,船总有意将翠翠接回家照顾,却因名分不合,决定等二老傩送回家后再商讨,但是二老却没有回来。

这一情节矛盾重重,揭示了翠翠无结局的爱情。

3.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是事件情节发展的动因,在叙事作品中人物有着二重性的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指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角色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角色是形象的基础。

《边城》中祖父作为行动元的作用最重要,打探船总顺顺一家的反应,为孙女筹谋等行为,是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主导因素。

叙事学的文化战略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叙事学的文化战略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叙事学的文化战略一、从中国文化的原点出发中国叙事学走了一条独特的经典发展之路,这条路独特到了它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谁也不能重复。

它从与西方叙事学不同的文化立场和智慧形态上打开了一个灿烂辉煌的学理世界,令人景仰不已。

(1)两千多年前,还在公元前6世纪,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解释礼仪的时候,就使用了“叙事”这个词语,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建构。

《礼记》是解释仪礼的,其中的“叙事”,指婚礼、丧礼的乐器摆放的位置以及奏乐的程序。

由于中国上古语言声音相同,就意义相通,这就使经典的中国叙事学时空可以自由转换,而且具有讲故事、重个性、通俗化、娱乐化等特征。

由于“因音求义”,孔子讲的叙事在语义相通的规则上,既是讲故事之学,也是“顺序学”,“头绪学”。

这是原始经典就确立了的叙事模式,而且在确立模式时,把物质的顺序头绪、音乐的顺序头绪也包容进整个经典文类的叙事体系中来。

(1-2)讲文化应该首先从文字讲起,因为中国象形文字承载着一部渊源变化的文化史,从文字的形状上就可以窥见中国古民认知世界的原始经验和最初的记忆。

(2)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作“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作“字”,是说它来自“文”的滋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作“书”。

“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

(3)那么,《说文解字》又说如何解释“叙事”呢?《说文解字》云:“叙,次第也”;“事,职也”,巫师、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人与天地交流的有次第的事情。

叙与“序”字相通,序拥有顺序、秩序、次序、序列、头绪等多重意思。

《说文解字》又云:“序,东西墙也。

”东西墙的说法,属于空间。

这就把时间的顺序转换成空间的秩序了。

可见在这部最古老的字典中,叙事诗牵系着时间的顺序,融合着时间和空间的秩序,兼顾了多种因素的头绪了。

(6)文字既然是人与天地订立的契约,天地的时间与人间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中国语言的特质,在于时态是非原生性的,而所使用的是某种意义上的“永远现在时”,或者说“时间无形态”。

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篇一:《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是一本研究与应用欧美文学批评的专著。

在读完这本作品三遍之后,我仍然如堕五里雾中,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的理解困难。

第一,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它有着繁杂的概念,有着多样的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会深刻地受到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要理清这些影响也是很困难的;第三,作家的文学创作有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经验和天赋进行创作,有一部分是在接受文学理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创作,这两部分的创作都会对文学批评理论产生反作用,所以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动态的,复杂的,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第四,申丹教授在该专著的上篇的概述中说到“本书为文学领域的读者撰写”,已经明确指出了受众。

文学领域的读者就应该对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潮流等有非常熟悉的认知,否则在阅读、理解该书时就会产生与我类似的困难,进而不能把握该书的理论框架、理解该书的观点和看法,更不要说对申丹教授提出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了。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面对上述种种困难,但读者应选择继续阅读,并通过收集其他方面的资料来帮助理解。

一、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专著?前面已经提到这是一本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著,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改编等方式或明或暗来展现现实生活的本质,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把握文学作品的实质,就需要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

作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对于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文学作品是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判断,阅读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读者能尽可能地走进作者,挖掘出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同情作者,进而生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意义,有可能是不明显的,或者在文本内部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读者掌握一定的批评方法,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而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层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Narratology一.引言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百度百科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1966中指出:“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图像、手势以及所有这一切井然有序的混合体来表现;它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图画、玻璃窗彩绘、电影、连环漫画、社会新闻、交谈之中;”正如叙事的存在源远流长一样,对叙事的研究也可以上溯到古远的年代;早在2500多年以前,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便给“纯叙事”和“模仿”下了定义,把这两种叙述方式对立起来,并认为史诗是一种“混合”的形式;亚里士多德为了调和二者的对立,在诗学中把纯叙事和直接表现视为模仿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热奈特,2 从叙述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看,它属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范畴;王泰来,21966年法国高等应用学院群众交流研究中心的刊物交流杂志第八期的出版对结构主义文艺批评,特别是对叙述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在这一期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专号中,集中了法国以及意大利等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研究叙事作品的论文,其中有批评家兼符号学家法国新批评派的代言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以及其他法国结构主义文评的着名学者,例如钱拉热奈特,茨维坦托多罗夫,克洛德布雷蒙,阿吉达斯-于连格雷马斯等的论文;交流第八期标志着新批评法国学派的成熟与叙述学的诞生;王泰来,4、5“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提出的;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T. Todorov在他所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这样写道:“……这部着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叙述学”这一学科的名称由此得以确定;谭君强二,3二.叙事学的诞生与发展一现代语言学对叙事学的影响现代语言学与叙事学的关系非同寻常,尤其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 1857-1913的语言学理论对叙事学有直接影响;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对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了革命性的改造;他将人类的言语活动分成两大类: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言语机能而采用的必不可少的规约,为社会所有成员共同遵守;言语则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和运用,是一种个人现象;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只有语言才有稳固的性质,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要素的相互关系认识语言现象的整体,而言语的表现是暂时的,它的整体是无法认识的;索绪尔还进一步将语言视为符号系统;他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和所指连结的不是名称和事物,而是任意的,是一种语言习惯的产物;每个符号作为一个语言要素,又与其他要素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共存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中;现代语言学不应满足于对个别的、孤立的符号的研究,而应着重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结构规律;在区分了语言与言语并把语言界定为符号系统之后,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问题;“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简言之,即研究同时要素间的关系;历时语言学研究的是时间上彼此代替的各项连续要素间的关系;索绪尔认为共时研究优于历时研究,如果语言学家置身于历时的展望,那么他所看到的就不再是语言,而是一系列改变语言的条件;这类研究无法找到自己的终点;现代语言学主要从事语言的共时研究;索绪尔提出的观察语言现象的新角度和同步分析的模式被称为社会科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对叙事学有开启之功;他关于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整个语言系统而不是个别言语的主张,他关于语言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具有任意性和差异性的符号系统而不与外界事物相对应的思想,他对语言学研究中共时性的强调,这些极富启发性的理论为结构主义思潮包括叙事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胡亚敏,2-4二俄国形式主义对叙事学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是叙事学的发源地,他们提出的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直接启发和引导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的初创工作;1926年成立的布拉格语言学会基本上接受了索绪尔的观点;在学会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当年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批评家,现代符号学家权威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896-1982;王泰来,3雅各布森在最新俄国诗歌一文中指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它与其它任何语言表达的文献的差别就在于它的特殊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这种文学所独具的手法和构造原则就是文学研究的对象;形式主义的目标就在于努力创立一种独立的专门研究文学性的文学科学;俄国形式主义还对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提出批评,并赋予形式以新的内涵;他们指出,内容与形式的区分是人为的抽象,因为事实上表达的东西存在于借以表达的具体形式之中;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内容是不能脱离艺术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它已融合到艺术形式之中;什克洛夫斯基也认为,叙事的一切方面,包括主题选择、情绪评价乃至处理的题材都是作品的形式因素,只有通过研究语言和艺术的结构规律,才能理解他们;俄国形式主义作了一次超越形式和内容二元论的初步尝试,而这种尝试对后起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是极有启迪的;胡亚敏,5-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的概念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价值的思想之一,是对文学本质的一种新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我们生活在现实之中,虽然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但由于每天耳闻目睹这一环境,因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习以为常,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艺术创作的目的就在于把那些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已经不能引起我们美感和新鲜感的东西陌生化为奇异的,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艺术创作中,重要的不是陌生化的对象,而是陌生化的方法;这种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诗歌方面,也表现在叙事文方面;托马舍夫斯基在主题一文中提出了“事序结构”与“叙事结构”的概念,前者是事件的自然延续,是艺术家的素材,后者则是“故事”得以陌生化、得以被人创造性扭曲甚至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这个两个概念的列出和区别对分析叙事文的叙述时间是非常有用的;胡亚敏,6最早应用结构的观点全面分析叙事作品的大概要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成员,列宁格勒大学人种学教授,俄罗斯民间艺术研究工作者弗拉基米尔普鲁普Vladimir Propp 1895-1970,他在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百余个俄罗斯民间故事进行分析之后指出,尽管民间故事的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有其共同的模式,即每一个故事基本上都是由七种人物组成的,这七种人物是:英雄,假英雄,英雄的对手,双方的委托人,助手,公主或他的父亲,馈赠人;有的批评家则把上述不同的人物称为功能;普鲁普的功能说王泰来,4三结构主义叙事学当代叙事学大厦的主要设计者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巴黎交际同前面的交流杂志1966年第8期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专号比较集中地代表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有列维-施特劳斯、巴尔特、托多罗夫、格雷马斯、布雷蒙、热奈特等,他们的研究角度各异,运用的概念也有区别,但都表现出对科学方法的信赖和对叙事作品内在规律的注重;列维-施特劳斯对神话的结构研究在研究方法、思维模式诸方面堪称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导;他断定神话是处于二元对立之中并在无数变体里重复的概念系统,神话的意义不存在于构成神话的单个因素中,而存在于这些因素结合的方式中,存在于一组神话所构成的体系中;通过将神话素按逻辑方式排列,可以找出神话在结构上的和谐,揭示神话思维的对立和转化;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是在总结结构主义叙事学最初成果的基础上对叙事作品作系统分析的纲领性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划分出叙事作品的三个描述层次:①功能层,研究基本的叙述单位以及它们的分类和相互关系;②行动层,研究人物的分类及其构成原则;③叙述层,探讨叙述者的分类以及叙述者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巴尔特从语言学中借鉴过来的这套“描述方式”使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更加条理化;托多罗夫的诗学一书是在叙事学已取得相当进展后所作的理论概括;他根据语言学的分类方式,将叙事文分为四大部分,语义形态、语域文本、动词形态和句法形态,由此对叙事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作了较全面的建构;托多罗夫着重讨论了后两部分即后两部分即叙事文的动词形态和句法形态,将其细分为语式叙事话语、时况叙事时间、视角、语态叙述者以及叙事文构成方式时间、逻辑、空间和叙事文句法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较完备地勾画出叙事文形式研究的轮廓;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是一部系统论述叙事作品表现形式规律的专着;全书共分五大部分,时序、时限、频率、语气、语态,前三者研究叙述时间,后两者研究叙述本身;热奈特的研究是对巴尔特、托多罗夫等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结构主义诗学的作者乔纳森卡勒在叙事话语英译本导言中指出,热奈特的着作可看成“结构主义在叙事文研究上的高潮”;胡亚敏,8-9三.叙事文分析叙事文分析主要围绕两大层次展开:一是叙事结构,二是叙述方式,前者讨论故事表层经验描述下的深层结构,后者研究叙述的组合潜力,包括由谁叙述和怎样叙述等问题;一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指故事的构成要素和构成原则;叙事结构分析就是将叙事作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努力阐明该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深层结构,这种分析不对作品作原子式的解剖,而旨在识别作品的结构模式,发掘作品的二元对立模式;王先霈,183在叙事学研究中对于叙述结构的关注,是与结构主义关系更为密切的层面,是由结构主义所激发的研究层面;这一研究无疑受到了由普罗普Propp所开启的对于俄罗斯童话故事所做的结构研究的影响;它所关注的是被叙述的故事的逻辑、句法、结构,也就是广义上的叙述语法问题;它试图要在不论以何种媒介所构成的、任何具有所谓叙述性的叙事作品中,去探寻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共同的叙述结构;叙述语法的探寻对于从总体上把握叙事作品的构架与叙述逻辑自然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对叙事作品在结构意义上的进一步理解,而且也打开了一条进入叙事作品内部研究的途径;米克巴尔,2-3叙事语法的代表人有:普罗普功能说、托多罗夫层次说、列维-施特劳斯神话结构以及格雷马斯符号方阵和叙事语法系统;结构分析需要在纵、横两轴进行;叙事文的表层结构属于横组合段,它们是由功能和序列构成的故事情节的发展;纵聚合轴指的是深层结构,是横组合段每个成分后面未显露的,并可以替代的一套单位和原则;纵聚合上升到最广泛的一般性和最极端的抽象性时,其最终项可被表示为二元对立;叙事结构分析的基本步骤有二:分解情节;抽象集合;首先将故事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在划分过程中去掉附属成分,保留故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然后将这些化简了的基本单位按其语义在纵轴上排列,即“将叙事线索的横向连接投射到一根纵向的暗轴上”;在叙事结构分析中,深层结构的二元对立这一模式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用于意指该系统的语义层次;换句话说,二元对立是一个无内容的形式,它类似于代数式;二元对立这种模式在其运用中具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例如生与死,男与女,盛与衰,胜与败,善与恶,聪明与愚蠢,等等,从而展示出二元对立的广阔的适应性;王先霈,183-184二叙述者叙述者即文本中的“陈述行为主体”、“声音或讲话者”;长期以来,人们主要用第一、第三人称划分叙述者类型,这是一种十分明显方便的划分方法;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第一、第三人称这种划分并未具体说明事实上完全不同的叙述者形象,并且这种区分只是语法上的而不是叙述上的;在叙述上,叙述者只能以第一人称存在,而第一或第三人称的区别只在叙述者所叙述的对象上,或是“我”讲自己的故事,或是“我”讲别人的故事;正是在对传统的叙述者划分的发难中,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开始了重新划分叙述者类型的尝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可区分出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两种类型;异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同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的是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②根据文本中叙述层次的不同,叙述者又可被分为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所谓叙述层次,指所叙故事与故事里面的叙事之间的关系,即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曾划分出两大叙述层次:第一层为外部叙事,指包容整个作品的叙述;第二层为内部叙事,指叙述故事中的故事,包括故事中人物讲述的故事、回忆、梦等;我们划分的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正是和叙述层次的外与内相对应的;有些叙事作品只有一个层次,也就无所谓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了;在同一部作品中,内外叙述者可以是一种因果关系,内叙述者通过他所叙述的故事或明或暗地回答外叙述者叙述中的问题,或外叙述者为内叙述者的叙述做出解释;也可以是语义关系,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在意义上形成类同或对比;内外叙述者也可以在叙事文中只充当推动叙述的功能或担保文本真实性的作用;③根据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叙述者还可被划分为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和“自我意识”的叙述者;自然而然的叙述者隐身于文本之中,尽量不露出写作痕迹,仿佛人物、事件自行呈现,由此造成一种如临其境的幻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则与此相反,他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出面说明自己在叙述;“自我意识”的叙述者经常在作品中讨论写作情境,表明书中的人物只是写出来的文学人物,是受叙述者操纵的;在当代,与拒绝“真实性”的思潮相适应,“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再度兴盛;这类叙述者在作品中有意露出写作痕迹,津津乐道于把叙述行为作为叙述对象;这种明显地标明叙述行为的做法旨在强调文本自身的性质,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叙述方式上来;同时,这种“自我意识”的叙述者也希望通过突出叙述行为以便在读者和故事之间造成间离效果,使读者用一种理性的眼光理解作品的构成和艺术性;④根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叙述者还可被划分为客观的叙述者与干预的叙述者;这对叙述者形象与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和“自我意识”的叙述者不同,前者强调的是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的态度,后者着眼于叙述行为即写作方式;客观叙述者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起陈述故事的作用,不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干预的叙述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他可以或多或少自由地表达主观的感受和评价,除陈述故事外,还具有解释和评论的功能;不过,客观叙述者尽管保持一种不介入的态度,但并不意味着作品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痕迹,只是作品中的主观因素不再叙述者的叙述中流露,而是借助叙事文中的结构要素或文体技巧表现出来;王先霈,185-187⑤按照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可靠的叙述者reliable narrator与不可靠的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读者从作品中推导建构出来的的作者的形象,是作者在具体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第二自我”;这一概念是美国芝加哥修辞学派批评家韦恩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小说修辞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布斯受新批评派的影响,反对从作者的身世、经历、意图入手来阐释作品,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很可能采取与现实生活中不尽相同的立场观点;正如一个人在为不同目的或对不同对象写信时会以不同面目出现一样,作者也会因为具体文本的不同需要而以不同的“第二自我”出现在文本中;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一书中对于叙事交流活动作了如下图示:叙事文本丹,229-230可靠的叙述者和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一区分最早由布斯提出;按照布斯所说,“可靠的叙述者指的是当叙述者在讲述或行动时,与作品的思想规范即与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相吻合,不可靠的叙述者则并不如此;”也就是说,不可靠叙述者指那些行为、意识与思想规范与隐含作者不相一致的叙述者,这些叙述者在价值、判断、道德意识等方面可能与隐含作者不同甚至相悖;这里所说的不可靠,不见得是叙述者对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不“真实”,更多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叙述者对于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带有某些“偏见”,而这些“偏见”使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产生某种隔阂,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叙述张力;一般说来,可靠的叙述者在叙事作品中、尤其是传统的叙事作品中广泛存在比如中国的红楼梦;隐含作者的意图及其思想规范通常通过叙述者对故事的讲述体现出来,叙述者则力图充当一个好向导,引导隐含读者去经历其阅读的行程;在由可靠的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中,读者一般不会产生太多的阅读疑团,不会一再地去问自己,是否能够完全接受叙述者所讲述的一切;不可靠叙述者在故事的讲述中所表现的思想规范程度不一地与隐含作者不相一致;就这种不一致而言,其间可以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道德意识上的差别,这样就导致对事件、人物的看法不尽相同;可以是智力上的,如果叙述者在智力上出现问题,他或她所讲述的一切就可能会带来疑问;可以是年龄上的,一个年幼的孩童叙述者可能会在对事件与人物的描述中与隐含作者有别;可以是性别上的,一个男性或女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可能与作品中特定的隐含作者不相一致等等;不可靠得叙述者有其自身的独特意义,他们可以起到一种可靠的叙述者不能起到的作用;尽管他们与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不相一致,但是,正式这种不一致使读者得以深思其产生的原因及裂缝所在,从而揭示出在这种矛盾之下的深层意义,有利于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把握;谭君强一,66-70三视角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时间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观察的角度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视角在叙述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胡亚敏,19热奈特选用了“聚焦”一词,划分了三种聚焦模式:1“零聚焦”或“无聚焦”或“非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2“内聚焦”,其特点为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3“外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所说的比人物所指的少,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此处提到的“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人物”这三个公式为法国叙述学家托多罗夫首创,经热奈特推广之后,在叙述学界颇受欢迎;申丹,221-222非聚焦,或零聚焦,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它可以时而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时而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它仿佛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控制着人类的活动,因此非聚焦型视角又称“上帝的眼睛”;非聚焦型视角擅长作全景式的鸟瞰,尤其描述那些规模庞大、线索复杂、人物众多的史诗性作品时,非采用非聚焦这一类型不可;从容地把握各类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也是非聚焦型的独有领地;但是,这种全知全能的位置在显示其优势之时也暴露出自身的弱点,书中那无微不至的叙述在充分满足读者好奇心的同时也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惰性;不过,非聚焦型并未因此而刀枪入库,它仍是一种基本的视角类型;在内聚焦型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这种聚焦类型由于是从人物的角度展示其所见所闻,因而具有种种优势;在创作上它可以扬长避短,多叙述人物所熟悉的境况,而不不熟悉的东西保持沉默;在阅读中它缩短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亲切感;这种内聚焦型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这一点是其他视角类型难以企及的;与此同时,内聚焦又是一种具有严格视野限制的视角类型;它必须固定在人物的视野之内,不能介绍自身的外貌,也无法深入地剖析他人的思想;内聚焦的这种限制还表现在观察者只能了解自己在场所发生的事情,而其他人物只有进入观察者的视野才得以介绍;有些作家充分发挥内聚焦的这种限定性功能,在作品中有意造成死角或空白以获得某种意蕴,或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内聚焦型也可出现在第三人称叙述文中;叙述者虽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的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第三人称内聚焦叙事文一经叙述者传达,则存在着两个主体,既有人物的感觉,又有叙述者的编排;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内聚焦型视角又可分为三种亚类型:①固定内聚焦型:被叙述的事件通过单一人物的意识现出,它的特点是视角自始至终来自一个人物;②不定内聚焦型: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不同事件,这种焦点移动与非聚焦型视角不同,它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必须限定在单一人物身上,换句话说,作品由相关的几个运用内聚焦视角的部分组成;③多重内聚焦型:同样的事件被叙述多次,每次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现出;也就是说,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观察同一事件,以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