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

合集下载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

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叙事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叙事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初,最初是由文学学者提出并应用于文学研究中。

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叙事学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用于文学,还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领域。

叙事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丰富了叙事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叙事学的发展。

1. 叙事的概念和特点叙事是一种通过描述和讲述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文本形式,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叙事的特点包括情节、人物、时空背景、语言风格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叙事的结构和内容。

2. 叙事的功能和作用叙事在社会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可以用来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建立联系、构建认同等。

叙事不仅是一种文本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叙事,个体和社会可以互相作用,交流信息,构建共同的意义体系。

3. 叙事的语言特点叙事的语言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叙事的语言特点包括叙述性、连续性、个性化等,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叙事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4. 叙事的文化背景叙事的文化背景是叙事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这种多样性丰富了叙事的文化内涵和研究内容。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分析、社会调查、访谈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叙事的结构、功能、语言特点以及文化背景。

叙事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文学研究、心理疗法、教育教学、广告营销等,这些应用领域通过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叙事学的发展趋势叙事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研究:叙事学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叙事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2. 多样性和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叙事学将更加关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者将更多地关注叙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 四、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概括 • ”这个星期每天我都睡得很早。“ • 例子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
叙事人称
• 第一人称叙事 • 第三人称叙事
•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与作品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 距离不同。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第三人 称的叙事者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
叙述频率
• 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 的关系。
• 一、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单一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 • 二、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也是一种单一叙事 • “星期一我起得很早,星期二我起得很早,星期三我起得很早” • 三、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重复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 • 例子:鲁迅《祝福》通常用来展现人物精神上的困扰。
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
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
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 念了四句言词道:

•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
叙述顺序
• 倒叙:对往事的追述 “倒卷帘法” 例子 • 预叙: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 例子
倒卷帘法例子:
• 《红楼梦》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 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城 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 撂liào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 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 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 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 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 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像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是研究叙事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叙事的过程、结构和形式。

它探讨叙事的基本元素,如叙述者、叙述内容、叙述文本和叙述环境。

叙事学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叙事来理解世界,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通过叙事来传达情感。

叙事学有多种模式,如社会叙事模式、实证叙事模式、符号叙事模式和象征叙事模式等。

社会叙事模式是一种社会叙事,它以社会结构为基础,以社会参与者的行为为基础,以社会变化为基础,探讨叙事的复杂性。

实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基本结构,它探讨叙事的构建原则和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基本形式,如讲故事、记录历史、叙述经历等。

符号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意义和功能,它探讨叙事如何形成语言和文化的背景,以及叙事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象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表达形式,它探讨叙事如何赋予人们新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叙事如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

叙事学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叙事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塑造自我价值观,以及建立社会关系。

叙事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中各种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叙事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类的社会发展规律。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性文本

叙事性文本

叙事性作品一、“叙事”和叙事学1、叙事:“叙事”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那些看起来头绪很多的零碎时间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

一部小说、叙述一件事或一部叙事作品中的某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称作叙事话语。

2、“叙事学”: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法文“叙事学”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1969年法国学者托多罗夫在《〈十日谈〉句法》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3、小说观念变化和叙事学兴起之间的关系:a、叙事的内容反映社会生活。

b、叙事话语是一种虚构。

c、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经典叙事作品。

二、叙事学的基本概念1、故事和情节a、何谓故事(story):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作家叙事的原材料。

b、何谓情节(plot)或话语:这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故事的布局方式,这样,情节不再纠缠于故事是不是真实,客观不客观。

c、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c1、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c2、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2、开端与结尾1、开头2、结尾a、封闭式结尾;b、开放式结尾;3、次序:叙事或者情节的时间顺序。

a、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b、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c、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d、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4、时段:各个部分在情节中占据的时间长度。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导论

叙事学:导论
诗歌中当然可以包括叙事成分但中国最初的诗歌并不是以大规模连续性叙事见长的史诗或诗剧而那些以叙事为主要功能的散文体小说包括形形色色的前小说在文学史上从来没有排出过像诗歌那样辉煌的序列它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欠发育的状态未能突破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瓶颈所以人们在不经意间很容易忘记中国还是个叙事大国
LOGO
叙事学导论傅修延一、叙学:探寻讲故事的奥秘“叙事”是使用频率极高的热词,其
内涵正在不断扩展,但叙事的本质是讲故
事,“叙事学”即探寻讲故事奥秘的学问。
对“叙事学”的探讨可以是艰深枯燥的,
也可以是引人入胜的。“叙事学”究竟应
该包含哪些内容,目前没有定论。
1. 何谓叙事?
文学叙事就是讲述故事,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或 本领。在远古的岩洞里,在火堆的照耀下,在洞外野兽的嗥叫 声中,人们便是靠讲述故事度过那漫漫长夜。从那以后,人群 中总有人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世界上的人也就分成了两种: 讲故事的与听故事的。再往后,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 们对故事的主要消费方式渐渐由“听”转向“读”,于是社会 上又多了一种用笔来“讲述”故事的人——小说家。今天,由 于传媒技术的发达,影视、网络等占据了人们大量业余时间, 对故事的消费看来又有转向以“看”为主的趋势。人类科学技 术的进步,使传播故事的媒介变得越来越丰富,但叙事活动的 实质一直未变。从整个叙事发展史来看,纯粹意义上的小说只 是其中的一章,故事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尽相同的载体。单从某 种单一的载体入手研究,无异于画地为牢自缚手脚,而从叙事 这个不变的对象着眼,视野豁然开朗,更便于从本质上把握对 象,许多形式上的障碍自然而然地隐退了。
2. 叙事:一种跨文类现象
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在于指出叙事不是文学的专利, 有的研究甚至致力于证明最精彩的叙事可能不在文学 领域,最懂得讲故事奥秘的或许不是文学家,而是法 庭上那些口若悬河的律师──“拉斯克案件的重述产生 的不同结果戏剧性地证明了叙事是如何取决于设计、 意图和意义的。叙事不仅仅重讲发生的事;它还给事 件以形态和意义,论证其意义,宣告其结果。”认识 到叙事的“无所不在”,以语言文字为叙事“正统” 媒介的观念也随之被颠覆,回过头来看叙事长河的上 游,那些在“说事”、“写事”之前出现的“画事”、 “舞事”和“演事”等,不也是与语言文字无关吗? 因此谁也无法预测正在发生的传媒变革会对未来叙事 发生何种影响。

第四讲 文学作品(11-13)

第四讲  文学作品(11-13)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1、叙事(narrative)含义:用话语 叙述社会生活事件与过程。 2、文学叙事:用话语叙述虚构的社会 生活事件与过程。 3、文学叙事的特征:
A、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影响和制约着叙事的形态和 内容。 1、叙事活动是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活动。例:上古神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 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叙事 性作品。但是,抒情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 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分类总是相对的, 分类概念只是突出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却 不能 概括它们的全貌。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有颂诗、 哀诗、情诗、田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中国古 代有诗、赋、词、曲等类型。
叙事作品结构的两个向度:共时向度与历时向度 历时向度:指的是事件与事件的先后结构关系。
共时向度:指的是叙事内容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性。前者又称为表层结构,后者又称为深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
叙事学表层结构分析的基本理念是:从句法分析角度讲, 叙事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是句子,可以将一篇叙事作品看成是 几个放大了的句子,将几个句子看成是浓缩了的叙事作品,从 而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对应性的结构关系。在每一个句子中, 主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谓语对应叙事作品的行动,状语或 表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状态和环本事件和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指讲故事的时间,故事时间指故事内容本身展开的时间, 后者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在叙述文本中呈现 出来的时间状态。 (一)时序 1、顺时序:讲述事件的顺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同一的。

叙事学

叙事学
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很早就开始了,但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托多罗夫提出。他在 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 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的符号系统,注重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传统小说理论形成对照,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着力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经典叙事学都是 20 世纪形式主义文论这一大家族的成员。它们关注文学系统自身的特征或规律,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自主、自成一体的艺术品。形式主义文论相对于传统文论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在小说领域尤为明显。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诞生于 17 或 18 世纪,19 世纪发展到高峰,20 世纪以来又有不少新的试验和动向。尽管不少小说家十分注重小说创作艺术,但 20 世纪以前小说理论和批评集中关注作品的社会道德意义,倡导和采用的往往是印象式、传记式、历史式的批评方法,把小说简单地看成观察生活的镜子或窗口,忽略作品的形式结构。
二、叙事视角
1. 叙事视角的分类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西方小说理论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视角问题。叙事性作品既然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那么就自然涉及到一个由“谁”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问题,也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问题,即叙事视角。
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80 年代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很多作品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而是采用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故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形成多元叙事视角的方式。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叙述者是“我”,视角是“我父亲”,讲的是“我爷爷”的故事。

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波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增加了居民购房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完善金融体系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很容易受到金融政策的影响。 因此,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完善金融体系,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此外, 还需要加强房地产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二)加强政策协调
(二)税收手段
税收手段也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通过调整 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来调节房地产市场。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房产 税税率或者增加土地使用税等方式来控制房价。
(三)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通过制定相 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例如,政府可以制定 《房地产管理法》、《房屋租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 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
起点。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方向和稳定 运行。
其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 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依靠。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 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发展。
其次,人物性格的设置也是中国叙事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中国叙事作品中, 人物性格通常具有多面性和动态性,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如《西游记》 中的孙悟空,起初顽劣不堪,但经过一番历练后,最终成为一位具有仁义智勇 的英雄。

叙事学名词解释

叙事学名词解释

叙事学名词解释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学科。

叙事学涉及对故事和叙述的分析和理论,使人们能够了解故事如何构建、叙事如何传达信息,并通过叙事来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

叙事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批评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电影、戏剧、新闻报道等各种形式的叙事,以及个人和社会中人们的故事。

在叙事学中,有一些常用的名词需要解释。

首先是“故事”(story)和“叙述”(narrative)的区别。

故事是描述事件发生的一系列有机联系的事件,而叙述是将这些事件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故事是客观存在的,而叙述则是主观构建的。

叙事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情节”(plot)。

情节是故事在叙述中的具体安排和组织方式。

它包括故事的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局等要素,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和展开。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叙事者”(narrator)。

叙事者是叙述故事的主体,可以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可以是匿名的或具体的人物。

叙事者的身份和立场会影响到叙述的角度和方式,从而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此外,叙事学中还有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元叙述”(metanarrative)、“意识流叙述”(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arrative)、“故事空间”(story space)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分析和解读叙事结构和方式,揭示故事中的隐含信息和意义。

总而言之,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学科,通过对故事和叙述的分析和理论,使人们能够了解故事如何构建、叙事如何传达信息,并通过叙事来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

叙事学

叙事学
Your site here
LOGO
第二类: 第二类:以热奈特为代表
集中对叙述话语(简而言之就是叙述故事的方 式)展开研究。 热奈特将话语分成三个范畴:一为时态范畴, 即话语与故事的时间关系;二为语式范畴,包 含叙述距离和叙事角度这两种对叙事信息进行 调节的形态;三为语态范畴,涉及叙述情景以 及叙述者与接受者的不同表现形式。
Your site here
LOGO
第三类: 第三类:以普林斯和查特曼为代表
他们认为故事结构和话语技巧都很重要,在研 究中兼顾两者。 20世纪60年代第一类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 70年代至80年代叙述话语吸引了不少学者的 注意,发展迅速;70年代后期以来的叙事学专 著一般属于第三种类型。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LOGO
后结构主义叙事研究者更愿意将日光投向经典 解读的盲区和盲区。更重视权力关系、文化成 规、意识形态符码如何构造着又是如何改造着 模式。也就是说后结构主义将每一种叙事模式 都放置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这表明叙 事学已经从传统的诗学走向了与政治学和文化 学相结合的研究。
Your site here
LOGO
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呈现出的根本矛盾是叙事模 式的普遍性原则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特殊性境 遇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叙事 成规。后结构主义倾向于将每一种叙事模式都 放置在一定的政治、文化、历史语境之中予以 探讨,比较多地照顾到叙事模式变化的特殊性。
LOGO
后经典叙事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典叙事学遭到了后结构 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夹攻。关注读者和语境的后 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总的来说,后经典叙事 学将注意力转向了文本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 互作川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 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 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名词解释叙事学

名词解释叙事学

名词解释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故事叙述和叙事结构的学科。

它探讨了故事的起承转合、角色构建、情节发展、时间安排和观点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叙事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电影、戏剧、历史文本、新闻报道等各种类型的叙事形式。

叙事学的主要关注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叙事结构:研究故事的组织结构,如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等。

2. 角色构建:研究故事中的角色塑造和角色关系,如主角、配角、反派等。

3. 情节发展:研究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如冲突、危机、解决等。

4. 时间安排:研究故事中的时间展示方式,如顺叙、倒叙、闪回等。

5. 观点选择:研究故事叙述者的观点选择和叙述方式,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

通过研究叙事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故事,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各种形式的叙事作品。

叙事学也为其他学科,如文学研究、影视研究、心理学等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

叙事学

叙事学

“功能”的四大原则
• ①功能是故事中恒定不变的因素,不管这 些功能是由谁或以何种方式来完成的,它 们都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成份。
• ②民间故事里的“功能单位”的总数是有 限的。
• 对此,普罗普采取了对情节抽象简化的方 法。他通过抽象简化,从丰富复杂的民间 故事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叙事功能”, 并加以归纳整理,用拉丁字母符号化。普 洛普一共找出31种有代表性的叙事功能:
• 3、他将故事中出现的动作简化为一种顺序 组合,超出了表层的经验描述,使叙事体 的研究更趋科学化。
• 普洛普对叙事学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他的研究为叙事体结构和要素分析开掘了 一条新路,结构主义叙事学正是以此为起 点,并沿着这条路线发展的。
• 后来的结构主义理论家都致力于叙事规则 具体化的探讨,如托多洛夫、格雷马斯、 罗兰·巴特等等。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起源受惠于20世纪20年代弗拉基米尔·普 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 普洛普于1928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民间 故事形态学》,书中他首次提出“叙事功
能”的概念,即对故事发展产生意义和作 用的人物行动。
•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 等人为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提出 “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 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 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 个层面。
• 不但施动者是行动元,受动者、帮助者、 反对者等等也都是行动元。
• 普洛普曾经把俄国民间故事中的所有的角 色概括为七种,格雷马斯显然从中受到了 很大的启发。
• 他根据行动元之间的接合原理,将原来只 有三种类型的行动元改造为三对互相对立 的“行动元范畴”:主体/客体、发信人/收 信人、辅助者/反对者。

《叙事学》读书笔记

《叙事学》读书笔记

以阅读反观创作《叙事学》(胡亚敏,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从叙事学的生成过程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的科学,这奠定了我们研究叙事学的对象必定是叙事文。

那么,什么是叙事文呢?从简单意义上界定:“叙事文的特征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系列事件。

”在本学期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叙述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叙述文的叙述模式和结构模式,简单的接触了叙述文的阅读,因此,这里但从叙述文的阅读做一些简单的探究。

大多数较好的作品反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认为叙述文也不例外,学习阅读方法,一方面为叙述文的欣赏掌握方法,做一个理想读者;对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从阅读心理反馈写作,让自己在创作的同时以读者的身份监督思考。

阅读是“读者对现存文本的再建构。

这意味着文本的基本结构将在阅读中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意义生产过程”。

文本作为一种具有永恒结构的客观物,其意义必定不是任意的。

然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哈姆雷特》,文本丰富内涵的框架结构,读者充分的创造活力,会使得文本意义在实现中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

多种解释本身并不意味着对文本理解的失误,而正说明了文本意义丰富的暗示性。

鉴于我们知识范围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文本意义的存在不单单会局限于创作理念中,更多的则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多加入客观实际的的描述,即使存在于作者大脑的抽象思维也是对客观事物的某种加工,多重意象的加入能够为阅读活动提供结构预期,增加读者基于文本而有超越文本的理解,实现文本的意义多元化。

叙事文的范畴决定了它属于时间感,是一种线型运动。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文本必须具有明确性,即它必须通过读者熟悉的惯例和结构增加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如果文本太容易现解也会使入索然无味,故文本又要通过设置障碍以延长理解的过程。

”这是胡亚敏老师对于“文本悖论”的描述。

知识的普及和科技的便利性为文学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种作品特别是叙述文如雨后春笋纷纷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它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

一、叙事学的定义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露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述分析。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而实际上,叙事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种设想,它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些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中。

即使是进入到非语言村料构成的叙事领域中,也是以用语言作载体的叙事作品的研究为参照进行的。

连巴特撰写的《时装体系》一书,也是在研究报刊杂志上关于时装的文字符号。

单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而言,叙事学早期关注的是前二者,主要研究的是“故事”;叙事学发达以后主要研究后者,关心的是“叙事话语”。

所以它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这样,从实际发展情情况来看,叙事学是对主要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它叙事领域。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实际在此之前,叙事学的研究设想和理论轮廓已经相当完整。

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

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二、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

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

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

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

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

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

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

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

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

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

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新贵”。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

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

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

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

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

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

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

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

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读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三、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

1986—1992年是对叙事学译介的最活跃的年头,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叙事理论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期间翻译过来的。

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罗钢的《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的《中国叙事学》(1997)等。

他们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的同时,也以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展开了自《诗经》以来的包括《山海经》、话本小说、《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叙事学的发展也给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

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在他们的小说里,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作者在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甚至叙述者直接出面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

马原是这种由故事转向叙事的肇始者,叙事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程序而获得自由。

80年代以来小说在叙事上另一大显著变化表现在叙事视角上,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全知视角的判离和超越。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

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个概念,并认为这是一门待建立的科学的人,一般认为是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

他在1969年出版的《〈十日谈〉语法》中首次提出:“……这门科学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在此之前,1966年巴尔特发表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克洛德·布雷蒙发表的《叙事可能之逻辑》两篇论文和同年格雷马斯出版的《结构主义语义学》一书,都可以视为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

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足以对许多叙事文本或文体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

下面,我们对几位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大师的理论进行疏理,对叙事学理论进行一次管中窥豹式的理论漫游。

1、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符拉季米尔·普罗普俄国民俗学家普罗普不是一位结构主义者,但他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

他的《民间故事形态学》(1928年)一书是整个叙事学领域里的一部里程牌式的著作。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后来的结构主义学者们,如格雷马斯、托多罗夫、布雷蒙等人的研究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