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叙事诗创作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1910年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5岁前寄养在同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8岁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留学法国,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在监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的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名篇简介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痛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2.《北方》:“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绿色”,“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3.《黎明的通知》:这首诗写作于1942年年初,诗人从重庆奔赴延安,他以敏感的眼光看到了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曙光,于是创造了“黎明”的意象,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整首诗以“黎明”和诗人对话的口吻展开,诗中的“我”是“黎明”,“你”是诗人,“他们”则是渴求光明的人们。
全诗大量运用排比,反复铺陈,洋溢着一种必胜的豪情。
4.《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通过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比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的深深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5.《向太阳》:该诗是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汉后创作的,是20世纪30年代艾青最长的一首诗,由九个各自独立又前后呼应的章节组成,全诗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的“我”(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借歌颂太阳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艾青的诗歌创作
艾青的诗歌创作(1910-1996)年谱(一)1910-3-27,出生于金华县畈(FAN)田蒋村,原名蒋海澄 1928,考入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春,赴巴黎勤工俭学。
1932-4,回上海。
5月,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处女作《东方部的会合》(1月16日,作于巴黎),《北斗》2卷3、4合期) 1932年被捕入狱,判处6年徒刑 1935-10,出狱。
1936年上半年,在常州五进女子师范教了一个学期的书,后失业年谱二1936-11,《大堰河》自费出版 1937-7-6,离沪赴杭,在路上写了《复活的土地》 9,在杭州私立蕙兰中学任教数月,冬天回金华。
1938年初,由武汉去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春,离西安回武汉。
8月,离武汉经湖南于11月底流亡到桂林编《广西日报》副刊《南方》/与戴望舒合编诗刊《顶点》 1939年,上半年,《北方》自费出版。
冬,到湖南新宁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1940-4,离湘西去重庆。
1941-3,从重庆去延安。
-9,《诗论》由桂林三户图书社出版年谱三 1945年上半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0,任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带领一批文艺工作者进驻张家口,并入华北联合大学,作为文艺学院,任院长。
1948-1,《原野与城市》(译诗,凡尔哈仑),上海新群出版社出版。
1949-2,随解放军进入北平,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
1956-6,《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8-4,错划为右派,先后在北大荒、新疆农恳部生产建设兵团劳动。
1980-5,《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5-5,逝世。
艾青诗歌创作的发展早期创作(1932―1937)抗战时期的创作(1937年―1945 )早期诗歌创作的主题以诗集《大堰河》(9首)(1936)《马槽集》(抗战前夜所作、后收入《旷野》)表达了“一个纯真的灵魂对于世界的责难”,被誉为歌唱民主、战斗的“吹芦笛的诗人”。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艾青诗选》知识点整理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
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
【作品分析】
【意象补充】
1.火把意象:表达诗人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2.镜子意象: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诗人借此揭示人心世态;
3.春意象:表明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对反动派的痛恨,以及对牺牲的军人的崇敬和对战争的痛恨;
4.鸟意象:诗中的鸟有一颗深挚的爱国之心,一腔浓烈的爱国之情,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和对同胞的热爱;
5.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光”,以及“光”带来的社会文明和“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的赞美;
6.黎明意象:黎明即破晓时分,天亮之时,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和光明的渴望;
7.月光意象:表达了诗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8.生命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伟大的赞叹。
第二十讲 艾青的诗歌创作分析
二 诗歌的意象、主题和艺术
什么叫意象?
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 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 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 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 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 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 诗。 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 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 “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 “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 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 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 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 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 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 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第二十讲 艾青的诗歌创作
曾宪柱
内容
一 、艾青的生平及其创作
二、诗歌的意象、主题和艺术
三、《北方》:面对土地的忧郁
四、艾青诗歌的成就和影响
一 艾青的生平及其创作
一、童年时期 出生在一个半开化的地主家,一出生就寄居在同村 贫民大叶荷家里。这五年的生活影响了艾青的一生, 包括与家庭和父母的关系、感知世界的方式、性格 心理的形成等。 童年时代,弃儿待遇,给艾青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 伤记忆。可以说,艾青身上体现一生的那种忧郁情 怀,与他的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在理论上,艾青对诗歌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
【诗词阅读及答案】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诗词阅读及答案】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艾青的叙事诗创作
艾青的叙事诗创作考察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新诗自诞生之日起便明显呈现出抒情诗与叙事诗发展不平衡的趋势。
或许是受了周作人“新诗的手法,我不很佩服白描,也不喜欢唠叨的叙事,不必说唠叨的说理,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观念的影响,新诗发轫期盛行的是“抒情主义”,抒情诗创作热闹非常,叙事诗创作却门庭冷落,以至于孙玉石曾发出“叙事长诗是新诗初期相当荒寂的一个部门”的感慨。
即使如此,在20世纪20年代还是出现了朱湘近千行的叙事长诗《王娇》;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也以其《吹箫人的故事》《帷幔》和《蚕马》三首叙事佳作,获得了朱自清“叙事诗堪称独步”的高度评价,“功绩甚至超过了一向收到赞誉的抒情诗”(谢冕语),为中国现代叙事诗创作开创了相当高的起点。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1926年,朱湘曾无比自信地宣称“叙事诗将在未来的新诗上占最重要的位置”(《北海纪游》),尽管“最重要”的豪言未能完全变为事实,一个“叙事诗的时代”还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波诡云谲与风云突变而到来了。
艾青正是在这一时期初登诗坛,其叙事诗创作,掀开了中国新诗史上光辉的一页。
1943年,茅盾在总结抗战以来叙事诗创作成绩时曾指出:“目前已有的长诗,倘从风格上来说,那么,可以说是我们有了艾青的、田间的,以及柯仲平的三种风格。
”“我是比较中意‘艾青体’”。
创作能成为一“体”,或许是能够给予一位诗人的最高评价了。
艾青晚年曾撰文《谈叙事诗》,在全面总结自己叙事诗创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其叙事诗观:“纯粹的叙事诗,也不是押韵的故事,押韵的小说。
主要还是诗的要素在起作用。
所谓诗的成分,就是抒情的成分。
叙事诗如果排除了抒情的成分,就变成押韵的故事,押韵的小说了。
……叙事诗应该是叙事加浓厚的抒情。
过分的抒情,就成为抒情诗;情节太曲折离奇,又妨碍抒情。
一首好的叙事诗,应该是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
”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论》中,他再次强调“叙事诗也同样要有较多的感情的分量;叙事诗,或者基于想象的情节的诗,总是比较能感动人。
艾青诗歌(推荐15篇)
艾青诗歌(推荐15篇)艾青诗歌(1)艾青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艾青诗选》概况
《艾青诗选》PART0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吹芦笛的诗人”。
成名作是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这首诗时第一次使用了笔名“艾青”。
PART02艺术特色(1)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光明)和土地。
(2)具有深沉的忧郁和悲哀(身世和经历)。
(3)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学习美术专业)。
(4)艾青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另外,艾青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到诗文的最后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作品分析1.《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关键词:乳儿全诗分为四部分,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感激、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2.《一个拿撒勒人的死》(1933年)是诗人创作的第一首叙事诗,讲的是耶稣十字架受难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被理解的惋惜,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真伪、善恶、美丑颠倒的黑暗世界的愤慨。
3.《窗》(1936年)写于诗人常州任教期间,全诗构思奇特,表达思念之情。
4.《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关键词: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此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4次),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5.《复活的土地》(1937年)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诗人勾勒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
艾青诗歌风格范文
艾青诗歌风格范文艾青是我国的爱国诗人,那么他的诗歌具有怎样的风格呢?一、生平及创作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
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
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从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是从时代的"叛逆者"逐渐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
置身在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着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
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 * 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
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 * 、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
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著名的有诗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抗日战争时期,可称为"向太阳"时期,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
名著阅读《艾青诗选》 苦难的悲歌
返回目录
提纲挈领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名著缩薇
20世纪30年代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主要 内容
1933年春天,在上海阴冷的监狱里,艾青写出了他的著名诗篇《大堰 河——我的保姆》。在这首诗里,诗人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 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通过对她的回忆与思念,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她 勤劳淳朴的形象和宽厚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渗透着对她悲苦命运的深 切同情;又通过对她死后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指出了旧社会农民的悲 剧命运,控诉了摧残人、压迫人的旧制度。
艾青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深沉忧郁的笔调表现
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爱国主义始终是诗人创作诗歌的主题。
三、赏析语言,品读诗人诗歌中的散文美。
艾青的诗歌具有散文美,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
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阅读过程中,要细细品味这
种散文美。
返回目录
四、“忧郁”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其诗歌 世界的关键。
比,表现出“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的落寞之感。此节诗歌与
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了“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
束感。
返回目录
续表
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
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用6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
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
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受
艾青
艾青人物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
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1910年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5岁前寄养在同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8岁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留学法国,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在监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的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名篇简介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痛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2.《北方》:“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绿色”,“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3.《黎明的通知》:这首诗写作于1942年年初,诗人从重庆奔赴延安,他以敏感的眼光看到了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曙光,于是创造了“黎明”的意象,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整首诗以“黎明”和诗人对话的口吻展开,诗中的“我”是“黎明”,“你”是诗人,“他们”则是渴求光明的人们。
全诗大量运用排比,反复铺陈,洋溢着一种必胜的豪情。
4.《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通过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比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的深深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5.《向太阳》:该诗是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汉后创作的,是20世纪30年代艾青最长的一首诗,由九个各自独立又前后呼应的章节组成,全诗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的“我”(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借歌颂太阳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艾青诗歌风格
艾青诗歌风格艾青是我国的爱国诗人,那么他的诗歌具有怎样的风格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艾青诗歌风格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生平及创作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
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
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从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是从时代的"叛逆者"逐渐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
置身在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着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
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
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在武汉、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
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著名的有诗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抗日战争时期,可称为"向太阳"时期,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
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艾青先生用悲愤的笔触,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这土地深沉的爱。
学习诗歌,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了解其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大意及其作者表达的感情尤为重要。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艾青简介
艾青的诗歌一、生平及创作艾青(1910-1996)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
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
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从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是从时代的"叛逆者"逐渐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
置身在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着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
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
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在武汉、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
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著名的有诗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抗日战争时期,可称为"向太阳"时期,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
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堪称是用现代技巧表现时代生活主题的典范性艺术试验。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艾青及《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简介
艾青及《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简介艾青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的叙事诗创作第一篇:艾青的叙事诗创作艾青的叙事诗创作考察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新诗自诞生之日起便明显呈现出抒情诗与叙事诗发展不平衡的趋势。
或许是受了周作人“新诗的手法,我不很佩服白描,也不喜欢唠叨的叙事,不必说唠叨的说理,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观念的影响,新诗发轫期盛行的是“抒情主义”,抒情诗创作热闹非常,叙事诗创作却门庭冷落,以至于孙玉石曾发出“叙事长诗是新诗初期相当荒寂的一个部门”的感慨。
即使如此,在20世纪20年代还是出现了朱湘近千行的叙事长诗《王娇》;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也以其《吹箫人的故事》《帷幔》和《蚕马》三首叙事佳作,获得了朱自清“叙事诗堪称独步”的高度评价,“功绩甚至超过了一向收到赞誉的抒情诗”(谢冕语),为中国现代叙事诗创作开创了相当高的起点。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1926年,朱湘曾无比自信地宣称“叙事诗将在未来的新诗上占最重要的位置”(《北海纪游》),尽管“最重要”的豪言未能完全变为事实,一个“叙事诗的时代”还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波诡云谲与风云突变而到来了。
艾青正是在这一时期初登诗坛,其叙事诗创作,掀开了中国新诗史上光辉的一页。
1943年,茅盾在总结抗战以来叙事诗创作成绩时曾指出:“目前已有的长诗,倘从风格上来说,那么,可以说是我们有了艾青的、田间的,以及柯仲平的三种风格。
”“我是比较中意‘艾青体’”。
创作能成为一“体”,或许是能够给予一位诗人的最高评价了。
艾青晚年曾撰文《谈叙事诗》,在全面总结自己叙事诗创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其叙事诗观:“纯粹的叙事诗,也不是押韵的故事,押韵的小说。
主要还是诗的要素在起作用。
所谓诗的成分,就是抒情的成分。
叙事诗如果排除了抒情的成分,就变成押韵的故事,押韵的小说了。
……叙事诗应该是叙事加浓厚的抒情。
过分的抒情,就成为抒情诗;情节太曲折离奇,又妨碍抒情。
一首好的叙事诗,应该是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
”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论》中,他再次强调“叙事诗也同样要有较多的感情的分量;叙事诗,或者基于想象的情节的诗,总是比较能感动人。
叙事诗离不开虚构的成分;虚构的成分,就是想象的成分。
”艾青叙事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将叙事和抒情恰到好处地结合,以“叙事形象意象化”(骆寒超语)的艺术技巧、相对单纯的情节、出色的场面描写、鲜明的镜头感、“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融入对人生、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如实反映时代与生活,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热情而忠贞地追求崇高的艺术风格和人类理想。
艾青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作《会合》不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叙事诗,也不是单纯的抒情诗,但已经初步显露出他日后诗作(不仅是叙事诗)的若干特点。
从情节上看,这首诗仅仅是描写了一次留法东方少年们的集会,不可谓不单纯;开头仅用四行便充分调动了全身的感官,融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于一体,在包容了巨大信息量的同时营造出秘密集会紧张而又令人亢奋的气氛;诗句中蕴含着少年因政治激情而躁动不安的心情,以及随时都可能爆发的青春活力,而艾青扎实的速写功底足以支持他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充满动作感的画面,宛若电影特写镜头;“灯光”与“黑影”的强烈明暗对比,则显示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德加、雷诺阿,特别是马奈对艾青的巨大影响,为他日后诗作中选择“太阳”“黎明”作为中心意象埋下了伏笔。
随着第一首叙事诗《一个拿撒勒人的死》(以下简称《拿撒勒人》)在狱中问世,一个属于艾青自己的“叙事诗时代”到来了。
诗人晚年回顾创作历程,列举出《一个拿撒勒人的死》《马槽》《九百个》《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火把》《雪里钻》《黑鳗》《藏枪记》等九部作品,同时指出《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的父亲》《在浪尖上》等以抒情为主的作品中也有相当的叙事成分(当然,他有意回避了一些不愿提及的作品,或是由于其“失败”,或是由于其他原因)。
关于《拿撒勒人》,他认为“事情写得很具体”,“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九百个》则“有意识写得抒情一些”,“《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都是抒情成分较浓的叙事诗,都是靠想象写出来的”,对于这三首作品,诗人的满意之情虽未明言,却隐约渗透在字里行间。
艾青早期的三首叙事诗(《拿撒勒人》《马槽》《九百个》)均取材于《圣经》或《史记》中的故事,与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多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取材特点相吻合;平心而论,叙事长诗这种古朴典雅的诗歌体式也的确适合表现这些内容。
但诗人在对已有的传说、故事文本进行加工再创作时也是颇费心机的。
特别是《九百个》,取材于《史记·陈涉世家》中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作者在司马迁惜墨如金、寥寥千余字描写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以适度的虚构,敷衍出数百行的巨制。
诗中第二部分对农民苦难的控诉、第三部分对秦朝当权者的骄奢淫逸以及第四部分陈胜吴广的内心独白最具特色,而“我们啊!永远是/土地的儿子/江河的儿子”的呐喊,延续着艾青自《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创的主题,并贯穿其创作生涯的始终。
第五部分中吴广与军官搏斗场面的描写,同样充满力与动作感,在早期新诗中堪称独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九百个》问世(1935年)前几年,茅盾同样创作了一篇取材于大泽乡起义的短篇小说《大泽乡》(1930年)。
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在于主要采取了两个秦朝军官的视角,同样辅以大篇幅的心理描写,而语言亦颇具诗意,某些部分若分行来读,可以看做是一首不错的叙事诗。
目前没有材料可以证明《九百个》的创作是否是受了《大泽乡》的影响,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这个中国现代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两位文学巨匠同时选择大泽乡起义这一具有巨大历史意义和情节张力的事件进行“古今杂糅”的再创作,并不约而同地从心理角度进行艺术探索,无疑有其深远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原因。
《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以下简称《第二次》)两首抗战时期的诗作,历来被视为艾青叙事诗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他“叙事形象意象化”追求的突出代表。
艾青叙事诗观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对“虚/实”之间关系的合理调配。
从抗战初期开始,他就旗帜鲜明地反对“摄影主义”,即那种“由想象的贫弱,对于题材的取舍的没有能力所造成的现象”,因此他倾向于淡化情节和矛盾,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场面的描写和气氛的营造上。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在某些诗作中亦不能免俗。
他晚年坦言自己的诗作“凡是按照事实叙述的,往往写失败了”,可惜的是,他最后一首叙事诗《四海之内皆兄弟》还是犯了这个错误(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他最糟糕的一首叙事诗)。
相较于《九百个》中的陈胜吴广、《吴满有》中的吴满有和《索亚》中的索亚,《吹号者》中的号手和《第二次》中的伤兵都是“无名英雄”,正如《第二次》结尾所说:“在那些土堆上/人们是从来不标出死者的名字的/——即使标出了/又有什么用呢?”但这些“无名英雄”带给读者的震撼并不亚于那些大名鼎鼎的英雄,他们的事迹甚至更强烈地撼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具体身份上,号手和伤兵无疑是“虚”的,特别是号兵,“好像只是对于‘诗人’的一个暗喻,一个对于诗人太理想化了的注解”,但这个“虚”背后却是无比的“实”——即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缔造了可歌可泣历史的人民(对于艾青来说,特别是与土地最为亲近的农民);而在具体的描写上,则更是坚实异常:号声中夹带着的“纤细的血丝”、那颗“旋转过它的心胸的子弹”和“号角滑溜的铜皮上”映出的血与面容、“曾经拿过锄头又举过枪的手/为劳作磨成笨拙而又粗糙的手”,以及“被大斧所砍伐的树似的倒下了”的烈士的身影。
在虚虚实实之间所体现出的美学风格,正是“崇高”。
西方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最早的表现在于古希腊史诗与悲剧中,由此可见,“叙事诗”的体式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崇高感”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叙事诗是表现“崇高感”的最佳诗歌体式。
在高乃依看来,悲剧表现“崇高的、不平凡的和严肃的行动”,而这些表现内容的核心即“人所遭遇的巨大灾难”。
艾青在《诗论》中宣称:“苦难比幸福更美。
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中国人民为抗拒苦难而作出的巨大牺牲,正是艾青诗作(不仅是叙事诗)中崇高风格的根源。
尼采说:“荷马式人物的真正悲痛在于和生存分离,尤其是过早分离”,“对于他们,最坏的是要死,其次坏的是迟早要死。
”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苦难莫过于死亡的威胁,而艾青的诗作中往往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在早期作品里,《大堰河》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拿撒勒人》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特写,以至于《病监》中“死神震翼的逡巡着你/蜜蜂般嗡嗡的牧姆的弥撒”,甚至在他少有的爱情诗《古宅的造访》的结尾,那“木制的挂钟”催促主人公离去的“急促的鸡鸣的音调”,也不由得使人联想到欧洲民间传说中死神的形象,还有穆索尔斯基那首著名的《荒山之夜》。
至于《九百个》中“迟到者法斩”的生命威胁、《春》中“来自郊外的墓窟”的春意、《吹号者》和《第二次》中英雄中弹倒下的特写镜头(是否会让你想到罗伯特·卡帕那幅著名的摄影作品《倒下的士兵》),还有这些冷冰冰的诗题:《死地》《死难者画像》《悼词》《挽歌》……无一不昭示着“死亡”在艾青诗作中的特殊地位。
面对死亡,人无非有两种选择:要么听天由命,要么奋起抗争。
艾青在抗战初期曾连续创作了三篇散文:《乡居》中有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她的三儿子出门打仗十年,“已经两三年没有消息了”(言外之意是他可能已经战死),“但她说这话的时候她竟那么平静,像述说一只鸡死掉一样,似乎在她的观念里,战争是一种再平凡不过的,而且是宿命的事”。
《坠马》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那匹从城墙上坠下的茶黄色战马痛苦的抽搐和倔强的仰头,面对它,作者反问道“它不是比英雄的史诗似的行动更加值得诗人去讴歌吗?”而《埋》中在江边整齐排列的十二座烈士坟,不由得使人联想起《第二次》结尾那些“无数的星布在荒原上的可怜的土堆”。
将三篇散文连起来读可以发现,它们构成了一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是普通的中国百姓走出连年混战带来的麻木、走向民族独立战场的深刻写照。
卡西尔曾说过,“整个神话可以被解释为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
”艾青不仅仅满足于对以死亡为最惨烈表现形式的“苦难”的暴露与控诉,还热情讴歌那些为摆脱苦难而作出巨大牺牲、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普通人,并由此生发出崇高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支撑着木制的拐杖”的伤兵才会在诗人心目中“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向太阳》)。
最后,还应该提一下艾青晚年所不愿提及的《吴满有》。
这部作品曾经名噪一时,但很快沦落为评论家和诗人们腹诽的对象——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在政治和伦理道德上的错误选择,更是由于诗作在美学风格上的尴尬。
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艾青自己,因为在那个号召诗人们努力探索或实践如何“去把大鼓书、道情等等的形式和西洋近代的叙事诗的形式综合起来,造成为一种新的叙事诗的形式”(穆木天《建立民族革命的史诗的问题》),或是宣称“广大的民间所流行的民歌,山歌,歌谣,小调,弹词,大鼓,戏曲……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先生,我们应向他们学习,虚心用苦功去学习”(萧三《论诗歌的民族形式》)的时代,任何人都不会无视社会巨变对文艺带来的强烈冲击和革新要求,更何况艾青本来就是怀着“诗人应该为了内容而变换形式,像我们为了气候而变换服装一样”的理念而从事创作的;尽管他曾坦言自己“过去是不重视民间文艺的”,但幼年乡间的民间手工艺、民间美术和小戏对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那个“七窍喷烟”的红胶土人头塑像,或许就是促使艾青走上美术之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