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人佳作《无家别》主要内容
《无家别》杜甫唐诗鉴赏
《无家别》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原文】无家别寂寞天宝后⑴,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⑵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⑶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⑷。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⑸。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⑹。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⑻。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⑼。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⑽。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⑾。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⑿。
【注释】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鞞(pí),古同“鼙”,鼓名。
⑺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⑿蒸黎:指劳动人民。
杜甫《无家别》读后感
杜甫《无家别》读后感杜甫的《无家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通过描绘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在阅读这首诗后,我深受其情感深沉、意境苍凉的触动。
首先,诗中所描绘的战乱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家园荒芜,蒿藜丛生,一片凄凉景象。
这种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
其次,诗中所表达的无家可归的悲哀让我感同身受。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回到家乡所见所闻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无家可归的人们流浪在外,生活困苦,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这种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和无助,也让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此外,诗中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虑。
诗人感叹家乡荡尽,无论远近都无法找到安身之所。
这种情感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同时,诗中也暗示了诗人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批判,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最后,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他感叹自己无法尽孝,终身两酸嘶。
这种情感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孝顺之心,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总的来说,《无家别》以其深沉的情感、苍凉的意境和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关切,让我在阅读后深受触动。
它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也让我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
这首诗激发了我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为社会正义和人民福祉而奋斗的道路上。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启发和激励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杜甫:《无家别》【赏析】
杜甫:《无家别》【赏析】“三别”与“三吏”都是三篇一组的新乐府诗。
它们是姊妹篇,都是记录乾元二年春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时路上的所见所闻。
“三别”是记兵灾后人民生活困苦之状。
第一篇《新婚别》,写一个女人,结婚后第二天,便送丈夫应征入伍的景象。
第二篇《垂老别》,写一个子孙均已战死的老人,生活无依,只好投杖出门去从军的景象。
第三篇《无家别》写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正要在荒寂无人的乡里中,重新种田过活,却还是被县吏召去服本地的徭役。
情况各各不同,一律反映了唐代府兵制度对人民的迫害。
这里,我们研读《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此诗第一段六句。
用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的自述,描写天宝十五载以后,陕、洛一带人民的田园庐舍都已毁灭,只剩一望无际的蓬蒿藜藿。
我的乡里原有一百多家,因为避乱,各自东西逃难,至今活着的人既无消息,死者已化为尘泥。
第二段也是八句。
接着说:我因为相州战败,脱身归来,寻找旧时的道路。
走了好久,才找到自家的巷子,可是已经空空洞洞,没有人迹了。
这时,太阳也灰白无光,天气非常凄惨。
所见到的只有狐狸,竖起尾巴对我凶恶地嗥叫。
再访问一下四邻,只见到一二老寡妇。
“贱子”是自称的谦词,女曰“贱妾”,男曰“贱子”,汉魏乐府民歌中已有了的。
第三段四句。
叙述自己回到荒芜的家乡之后,好比鸟雀留恋住惯了的树枝,不愿到别处去栖宿,因此,对于这样穷苦的老家,也不欲辞去。
气候正是春天,就独自负着锄头去垦地,傍晚还得在菜地里浇水。
以下十四句为第四段。
县吏知道我回家了,就来命我去参加军事训练。
《无家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家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诗的开头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农村的荒凉景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昔日繁华的家园如今已变成一片蒿藜,令人感到无比凄凉。
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的遭遇,“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他在战乱中幸存下来,却发现家乡已经面目全非,无法找到自己的家。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这几句描绘了诗人回到家乡的情景,空巷无人,狐狸和狸猫对他怒目而视,更加烘托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诗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他像宿鸟一样眷恋着自己的家园,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不愿离开。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县吏得知他归来后,召他去习鼓鞞,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投身到战争中。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几句描绘了诗人的无奈和迷茫,他虽然可以在本州服役,但家中已经一无所有,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只能随着命运的安排。
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他的家乡已经荡然无存,无论远近都没有区别,他永远伤痛自己的母亲,因为她在五年前就已经去世,他没有尽到孝道。
他生在这个世上,却无法照顾自己的母亲,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悲哀和自责。
诗人发出了对社会的批判,“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他认为,人生如果没有家,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而这个社会,也应该对人民的苦难负责。
《无家别》是一首充满了悲愤和痛苦的诗,它通过对一个军人的遭遇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它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浅析杜甫诗作《无家别》
浅析杜甫诗作《无家别》《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石壕吏》一样,是杜甫《三吏》、《三别》两组组诗中的名篇。
都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诗人自洛阳回华州的途中所作。
公元七五八年的冬天,李唐王朝为消灭安史之乱叛军的余部,调动九路兵马围攻相州(即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县),由于统治者的昏庸和战略战术等方面的错误,结果在第二年(759)三月,唐军大败。
《无家别》就是写的这次战役后,一个溃逃的唐军老兵回到家乡的景况。
诗中通过老兵自言自语的诉说,反映了唐王朝安史之乱以后,统治者的腐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全诗可分五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死者为尘泥”,总述老兵回乡后所见家乡荒凉景象。
开头两句,概括地描写家乡荒芜的全貌。
“天宝后”既说明荒芜的时间有三、四年之久长;又点出荒芜的原因,是由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
“园庐”是整个的村内村外,满目荒凉,一片“蒿藜”,表现荒芜之甚。
其后四句,以老兵的回忆写出村庄的前后变化。
本来的村庄有百余户人家,大家安居乐业。
但战乱以来,死的永远死了,活着的不知道都逃奔到哪里。
这种今昔景况的对比回想,进一步地渲染了老兵内心的痛苦。
第二段自“贱子因败阵”至“一二老寡妻”,细致描绘老兵回乡后所见家乡的荒凉景象。
“贱子因败阵,归来寻旧蹊”两句是过渡句。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有“从头说起”和“补充说明”的意义。
第一段荒凉景象介绍老兵初回家的总印象,这一段又把总印象具体化,并补叙自己是因邺城阵败,思念家乡而逃回来的。
无家别 杜甫范文
无家别杜甫范文无家别杜甫,全诗通过一个被征军人的形象,揭露了 * 的残暴、腐败。
本文无家别杜甫由.收集,希望大家喜欢!导读:这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是杜甫作品中有名的祖诗“三吏三别”之一。
其原文如下: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翻译: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无家别字词解释: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杜甫《无家别》诗词赏析
杜甫《无家别》诗词赏析无家别唐代: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注释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能够告别的人。
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无家别》赏析
《无家别》赏析《无家别》赏析3篇《无家别》赏析1内容: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天宝:玄宗年号。
自天宝十四年(755)起,天下开始动乱。
蒿藜:青蒿、蒺藜之类。
泛指野草。
贱子:老兵自称。
旧蹊:旧路,借指故里。
日瘦气惨凄:言日色黯淡无光,故里一片愁云惨雾。
灌畦:给每行畦的作物依次浇灌。
习鼓鼙:练习敲打军鼓。
意即再征入伍。
鼙,战鼓。
委沟溪:言老母去世后被扔到山沟里,得不到儿子送终与安葬。
委。
丢弃。
终身两酸嘶:言母亲死于九泉抱恨终天,自己活在人间也永远遗憾。
酸嘶,悲哀。
蒸黎:百姓。
赏析:离乡背井,已觉心酸,无家可别,将何以堪?一个老兵,因邺城溃败而回故里,结果家破人亡,今不如昔,老家只剩杂草一片,狐狸怒啼,可是官府还要他再去服役。
于是无家可归、无家可别的老兵怨愤之极,一声呐喊惊天动地:“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赏析2原文:寂寞天宝後,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杜甫《无家别》赏析及译文注释
杜甫《无家别》赏析及译文注释杜甫《无家别》赏析及译文注释《无家别》唐朝: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古诗简介《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无家别》翻译/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无家别》注释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无家别杜甫乐乐课堂
无家别杜甫乐乐课堂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杜甫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题材丰富,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而《无家别》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
《无家别》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战乱为背景,描绘了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诗中,杜甫通过自己的感慨和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以及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这首诗的主题集中,情感真挚,反映了杜甫一贯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精神。
在艺术表现上,《无家别》具有很高的价值。
杜甫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设问等,使诗句韵律优美,极具感染力。
同时,诗中细节描绘生动,人物形象鲜活,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受。
这首诗的影响力深远,被誉为杜甫晚年诗歌的代表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启示。
杜甫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巅峰。
杜甫的诗作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山水田园。
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福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
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极高,作品流传千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
总之,《无家别》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精湛艺术表现的佳作,充分展现了杜甫关注社会现实、为民请命的崇高精神。
《无家别》(杜甫)评析
《无家别》(杜甫)评析原文:《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评析:此诗以“战败归家已无家”的单身汉口气写,陈述了无家被征之苦。
无家,谓家中无任何亲人也。
《新婚别》中的新郎,还有新娘子可别,《垂老别》之老翁,还有老妻可别,此诗之单身汉战败归来已是母死家破,孑然一身,无任何人可别矣。
他的陈述,只能是无对方的自言自语,其苦可想,其惨可知。
官府之残暴无情,可谓至于极矣;县吏之催逼,可谓无孔不入矣。
此诗分两解,一解写县吏召我前,一解写县吏召我后。
《新婚别》、《垂老别》皆写被征之当时,此诗则写了被征前后的一个较长过程,故虽是口述,却有叙述和描写。
前一解,写战败归乡情况。
先用六句写战后村荒人散情景,从大范围写到小范围,二句一意(荒凉、离散、无存)。
再用八句写归乡后寻旧蹊、走空巷、访人家所见的具体情况,“寻”、“见”、“对”、“有”四个动词,体现四个情节,各构成一特写镜头,把战乱造成的“园庐但蒿藜”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其惨象真是令人不忍睹。
以“瘦”字描状日色,令人“心折骨惊”,人瘦则面无光,日瘦,则日亦无光矣。
“四邻”二句用一问一答形式写,文势起伏跌宕。
“一二老寡妻”,一句四层含义,妻,见得只有妇女,妻而寡,寡而老,老寡妻也只一二人而已,令人“意夺神骇”。
再用四句写重建家园,“宿鸟”,一比; “安辞”,一回环(想辞而终未辞); “且穷栖”,思想问题已解决,“方春”二句,则是全力操持农事了。
“独”,见只有他一人;“还”,见其辛勤之甚。
这个战败归乡的穷汉,虽已无家,但却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一个可以安度晚年的生活环境。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无家别注释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无家别注释
【—之无家别注释】,《无家别》反映出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笔记
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
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
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2)婊子:这个流浪汉的自以为是。
阵法失败:指叶城的失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4)哭:生我的气,哭吧。
乡村荒芜已久,野生动物猖獗。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6)这句话意味着他将再次被征召参战。
⑺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8)这两句话很幸运能在这个州服役。
终于变成了粉丝:毕竟,未来是迷茫的,生
与死是不可预测的。
⑼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
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10)天宝十四年安陆山起义已经五年了。
围沟河:指埋在山谷中的母亲。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12) steam Li:指劳动人民。
蒸汽,人群。
李,黑人。
总结: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
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无家别杜甫乐乐课堂
无家别杜甫乐乐课堂摘要:一、前言介绍杜甫及《无家别》的创作背景二、诗文解析1.诗句概述2.诗句意境描绘3.诗句情感表达三、诗人经历与创作背景1.杜甫生平简介2.《无家别》创作背景四、作品影响及意义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五、结语总结《无家别》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意义正文:一、前言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家别》是杜甫的一首描绘战乱中百姓离散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
二、诗文解析1.诗句概述《无家别》全文共二十句,每句五个字,全诗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
诗句紧凑,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诗句意境描绘诗句“永夜角声悲自语,南飞雁”描绘了夜晚的悲凉氛围,以及南飞的雁群,暗示着百姓离散的悲苦。
3.诗句情感表达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之情。
诗人在战乱中为百姓的痛苦而痛苦,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三、诗人经历与创作背景1.杜甫生平简介杜甫生于公元712 年,卒于公元770 年,享年58 岁。
他经历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程,亲眼目睹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
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关心国家民生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2.《无家别》创作背景《无家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反映了这场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人在诗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对战乱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之情。
四、作品影响及意义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无家别》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诗人纷纷仿效杜甫的诗歌风格,关注国家民生,反映社会现实。
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家别》作为一首描绘战乱中百姓离散的现实主义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诗人的关心民生、反映现实的作品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人佳作《无家别》主要内容
杜甫诗人佳作《无家别》主要内容推荐文章唐代诗人李白的佳作《将进酒》热度:唐代诗人李白佳作《独坐敬亭山》热度:诗人孟浩然佳作《万山潭作》主要内容热度:杜甫诗人佳作《新安吏》主要内容热度:唐代诗人韩愈的佳作《山石》内容热度:《无家别》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杜甫诗人著名作品《无家别》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无家别》作品介绍《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后村诗话》:《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诸篇,其述男女怨旷、室家离别、父子夫妇不相保之意,与《东山》、《采薇》、《出车》、《杕杜》数诗相为表里。
唐自中叶以徭役调发为常,至于亡国;肃、代而后,非复贞观、开元之唐矣。
新旧唐史不载者,略见杜诗。
《唐诗品汇》:刘云:经历多矣,无如此语之在目前者(“久行”二句下)。
刘云:写至此,亦无复馀恨,此其所以泣鬼神者(“家乡”二句下)。
《唐诗镜》:“日瘦气惨凄”一语备景略尽。
故言不必多,惟其至者。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老杜诗必穷工极苦,使无馀境乃止。
李青莲只指点大意。
《唐诗归》:钟云:“日”何以“瘦”?摹写荒悲在目,此老胸中偏饶此等字面(“日瘦”句下)。
钟云:说得无家人入细(“家乡”二句下)。
钟云:即《小雅》“靡有黎”意,翻得纤妙(末二句下)。
《无家别》作品原文寂寞天宝后⑴,园庐但蒿藜。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无家别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他提出的许多理论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系统探讨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启示。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马克思主张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能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还能培养人们的能力和精神品质。
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包含以下三个要点:1. 劳动是人的自由表现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天性和自由表现。
通过劳动,人们能够积极地改造自然界,创造出物质财富,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马克思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往往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资本家剥削工人丧失了劳动的自由性。
他提倡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将劳动从剥削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们真正的自由。
2. 劳动是人的创造活动马克思强调,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经济活动,更是人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张将劳动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使人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3. 劳动是实现个体自我完善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能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还能够实现个体的全面自我完善。
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培养自我管理、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实际技能。
同时,劳动也是个人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劳动中实现个体的理想和追求,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力。
二、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1. 提升劳动者尊严和自由在当代社会中,劳动者往往面临着剥削和压迫的现实。
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劳动不应该是被剥夺的,而是人们自由实现自己价值的手段。
杜甫《无家别》诗歌鉴赏
杜甫《无家别》诗歌鉴赏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
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淹没了。
无家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无家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无家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无家别唐代: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注释: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hāo)藜(lí)。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译文及注释
杜甫《无家别》译文及注释杜甫《无家别》译文及注释《无家别》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注释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⑺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杜甫《无家别》译文及注释
杜甫《无家别》译文及注释《无家别》朝代:唐代作者:原文: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注释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⑺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杜甫 无家别
杜甫无家别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家别》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赏析:《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
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人佳作《无家别》主要内容
《无家别》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杜甫诗人著名作品《无家别》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家别》作品介绍
《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
《后村诗话》:《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诸篇,其述男女怨旷、室家离别、父子夫妇不相保之意,与《东山》、《采薇》、《出车》、《杕杜》数诗相为表里。
唐自中叶以徭役调发为常,至于亡国;肃、代而后,非复贞观、开元之唐矣。
新旧唐史不载者,略见杜诗。
《唐诗品汇》:刘云:经历多矣,无如此语之在目前者(“久行”二句下)。
刘云:写至此,亦无复馀恨,此其所以泣鬼神者(“家乡”二句下)。
《唐诗镜》:“日瘦气惨凄”一语备景略尽。
故言不必多,惟其至者。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老杜诗必穷工极苦,使无馀境乃止。
李青莲只指点大意。
《唐诗归》:钟云:“日”何以“瘦”?摹写荒悲在目,此老胸中偏饶此等字面(“日瘦”句下)。
钟云:说得无家人入细(“家乡”二句下)。
钟云:即《小雅》“靡有黎”意,翻得纤妙(末二句下)。
《无家别》作品原文
寂寞天宝后⑴,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⑵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⑶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⑷。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⑸。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⑹。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⑻。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⑼。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⑽。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⑾。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⑿。
词句注释
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鞞(pí),古同“鼙”,鼓名。
⑺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⑿蒸黎:指劳动人民。
蒸,众。
黎,黑。
白话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杜甫的生平经历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
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