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特·鲍曼论流动的现代性时代的道德与伦理

合集下载

齐格蒙特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探讨

齐格蒙特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探讨

齐格蒙特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探讨齐格蒙特鲍曼是对后现代性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思考和分析深入挖掘了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意义和影响,揭示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本文将以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他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论证,旨在更深刻地理解后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和影响。

一、鲍曼的后现代性观鲍曼认为,后现代性代表了当代社会的重大转型和变革,与现代性的影响有所不同。

后现代性的特征在于解构性、流动性、碎片化和多元性,它对社会和文化的一系列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处于不断分化和再组合的状态,传统意义上的固定和单一性逐渐被打破,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二、后现代性的核心特征1. 解构性鲍曼认为,解构性是后现代性的核心特征之一。

后现代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思维体系和价值观念。

人们对于固有概念的理解发生了转变,传统观念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例如,在后现代社会中,家庭、婚姻等传统的社会制度被质疑,进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2. 流动性流动性是指后现代社会的人、物、观念和文化不再是固定的和不可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流动中,不断地被改变和塑造。

流动性的增加,导致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转化,也使得固有的规则和秩序被打破,出现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实践。

3. 碎片化碎片化是指后现代社会的世界不再是完整的、一体化的结构,它由无数个碎片化的部分组成。

这些碎片化的部分互相嵌套、松散又相对自主,它们的组合,导致了多重、宽泛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碎片化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到一个完整的事物上,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也变得杂乱无序。

4. 多元性多元性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改变的一种表现。

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面和生活经验变得越来越广泛和多元化,逐渐形成一种多元的观念和生活形态。

这种多元性使得固有的结构和规则变得过时,开创出更多的生活和文化形式。

齐格蒙特·鲍曼的

齐格蒙特·鲍曼的

价值。然而,整个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由他
五、结语—— 鲍曼道德思想的局限性
在鲍曼看来,对道德自我来说,负责任并
不意味着遵守规则;它常常要求道德自我蔑视
法规或以法规不允许的方式行事。只有这种责
任使公民成为某种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一个
有足够的资源和思想来应对目前的挑战的人类
社会才能可信地建立起来。

鲍曼反对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服从与遵守, 然而,“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无法设 想一个完全没有法规、秩序、理性的世界是 一个何等混乱的世界。显然,鲍曼强调自律, 反对他律。在“自律”的理想之下,道德教 育应当是道德自我能自行判断何为为正确的
《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

《立法者与阐释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现代性与矛盾性》[M].商务印书馆



“后现代性三部曲”
《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学林出版社 《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M].学 林出版社 《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3.(被喻为伦理学奠基性著作)

真正的道德是什么?很多人无法解释清楚,是在法定的条件 下遵循既定的原则还是在内心里设定自我的准则,而鲍曼更 多的强调为他者的得到,更多的强调内心的准则,给我国在 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更加要注重突出人的内在道德的本能。
3、理性与非理性的道德之争,让我国道德教育 者更能把握道德是否具有动机性
理性的道德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非理性的道德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鲍曼告诉我们道德是非理性的,在做道德之事时是不具有动 机性和目的性的,带有一种不可言语的冲动性。



4、谴责道德的技术化,提倡道德的人文化, 增强我国道德教育对人文化的关注

_流动的现代性_何以可能_鲍曼_流动的现代性_思想探源

_流动的现代性_何以可能_鲍曼_流动的现代性_思想探源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是当代西方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被吉登斯称为“出类拔萃的后现代理论家”。

新千年之交,鲍曼停用了先前使用的“后现代性”,而代之以“流动的现代性”,其分析框架也由原来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转变为稳固的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并围绕“流动的现代性”这个主题出版了一系列反思当代全球化的著作。

①中外鲍曼研究者较多关注鲍曼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而对其“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及其形成的原因探讨不多,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深度解读,甚至出现了把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个概念不加区分、相互混用的现象。

②本文从现实条件、后现代性概念的局限和鲍曼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三个方面追溯了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语境和逻辑,其目的在于阐明:在鲍曼那里,“流动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差别,“流动的现代性”叙事恰恰是其后现代性叙事的深化和扬弃。

一、现实根源: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的反思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并向纵深发展,西方发达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结构转型,在金融、劳动就业、民主政治、生态环境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危机。

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新自由主义成了这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范式”,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大规模贫困及两极分化现象愈加突出,种族主义情绪和种族仇杀日渐抬头,生态持续恶化,社会变得动荡不定。

为了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许多具有现实关怀的思想家和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全球化。

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的批判性反思是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形成的深层根源。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和趋势,其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即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不受约束地自由流动,在鲍曼那里,它是当代一切社会变迁及困境的总引擎。

鲍曼认为,资本全球化是两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这就是“技术”和“政治”。

一方面,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出现,信息能够脱离其载体在全球实现“实时传递”,这为资本以电子速度在全球流动提供了可能。

鲍曼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流动的现代性

鲍曼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流动的现代性

ADMINISTRATIVE TRIBUNE2014 年第3 期总第123 期行政论坛87鲍曼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流动的现代性◎朱永良(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鲍曼是反思现代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现代性的文明不是大屠杀的充分条件,但毫无疑问是必要条件。

科学技术、理性、官僚体系和社会园艺工程等,使大屠杀的发生成为可能。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不是一种断裂,而是充满关联。

后现代性的世界是一个价值文化多元、自由多安全少、宽容和冷漠并存的世界。

在后现代性的世界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已成为主流,人们快餐式地享受着文化、参与着政治,以游戏的精神对待着生活。

全球化使时空压缩,距离可以很容易地被超越,处在全球化中的人们都是游客。

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对后现代性研究的超越。

流动的现代性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关键词:鲍曼;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化;消费社会;流动的现代性中图分类号:D089;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0X(2014)03-0087-05在今天讨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流动的现代性,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是对社会和个人存在进行思考的问题。

因其地域不同,我国目前存在着具有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纷杂的社会状况,齐格蒙特·鲍曼对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流动的现代性等问题的研究具有独特见解,值得对其进一步的讨论,这既是一种借鉴,更是一种需要。

一我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的民族工业的兴起,铁路、港口、城市得到发展。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在记忆中仍会想起对大工厂、大机器、大烟囱、火车、桥梁及楼房的向往,这些正是现代性社会的一些典型意象,体现着科学、进步和理性的成就。

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对现代性进行反思。

而此时,日本及后起的东南亚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相继成为重要的经济体。

同时,我国也在70年代末走上了要完成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对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思想的再评判

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对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思想的再评判

2018 年'"第39 .第2期#豪古&会科学(*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 SCIENCESMar.2018Vol.39 :.2DOI:10. 14137/ki.issn1003 - 5281.2018. 02. 024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对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思想的再评判谭志敏(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基于现代性的流动特征,鲍曼认为由滕尼斯开启的共同体话语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现代性想象。

鲍曼吸收了社会学经典理论关于共同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积极类型的表述,认为共同体是安全和谐的象 征,意味着思想和行动领域的同一性。

但这一切随着流动的现代性而变得无法实现,共同体因此成为不可能之物。

由于方法论上的局限,鲍曼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差异在共同体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执拗于共同体与社会 之间的二元对立,并且忽视了友谊等类似于共同体的当代形态。

尽管鲍曼关于共同体的批判性分析启发良多,但总体上仍是不恰当的,需要人们在借鉴和思考的过程中加以辨识。

[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流动社会[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5281(2018)02 -0160 -06基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关,国内学界 对“共同体”的关注力度与日倶增。

在生活世界日 益碎片化的今天,流动性成为人们对直观社会的基 本印象。

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无论是梦想中的共 同体还是实际存在的共同体,都只是人们幻想的天 堂。

[1](G6)如果鲍曼以“流动”来描述现代性有其合 理之处的话,那么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又能否存 在?考虑到共同体思想属于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对 象征着整体和秩序的共同体的“想象”构成了旨在 追求整合与和谐的社会学经典理论的核心关切。

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回溯社会学经典理 论中的共同体思想。

一、社会学经典理论中的共同体鲍曼认为,“共同体”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美妙的感觉。

流动的现代性瞬间化、欲望式、循环性的现代消费生活论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思想

流动的现代性瞬间化、欲望式、循环性的现代消费生活论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思想

流动的现代性:瞬间化、欲望式、循环性的现代消费生活 —论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思想彭洲飞①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鲍曼以流动的现代性理论分析框架对现代社会里的消费生活进行崭新的思考,描述出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里消费生活的景观,也初步形成了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思想,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做出及时的引介和解释。

鲍曼以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从消费生活的瞬间化、欲望式和循环性特征概括出了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点滴化”的消费时间、“受欲望支配”的消费理念和废弃式、过度化、更替性的消费方式。

理解、分析和评论鲍曼的消费生活思想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今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变化演革态势。

[关键词]:鲍曼;消费生活;消费时间;消费理念;消费方式On the Modern Consuming life in the Instant and Desired and Circulative Style  ——Zygmunt Bauman's thoughts of the liquid modern consuming lifePeng Zhoufei The college of Marxist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100872 Abstract: Bauman begins to analyze the consuming life in modern society by the liquid modernity theory since the 21 th century, and he describes the picture of the western advanced country and initially forms the thoughts of liquid modernity consumer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introduce and interpret the consuming life of liquid modernity. Bauman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the consuming life of liquid modernity in perspective of the instant and desired and circulative style,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pointillist consuming time, the desirable consuming idea and the abandoned and excessive and renewed consuming pattern.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ic and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western advanced country by comp rending and analyzing and commenting the consuming life in Bauman's thoughts.Keywors: Zygmunt Bauman; consuming life; consuming time; consuming idea; consuming pattern。

网络舆论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论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论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作者:骆正林来源:《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04期【摘要】随着交通、通信和传媒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液态化的社会,人类原有的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思想观念正在不断地被溶解、重构。

在中国,网络作为先进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平台,正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溶剂,网络中生成的社会舆论正在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如扩大信息鸿沟、伤害社会诚信、侵犯公民权益、酿成群众司法等。

社会管理机构只有很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才能引导公众建设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网络;公共舆论;社会治理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ount Bauman)在世纪之交提出了“流动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的概念。

他在2000年出版的专著《流动的现代性》中指出:人类原有的坚固的、沉重的、形状明确的金字塔式的社会,正在向动荡不安、流动易变的液态社会转变。

液态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方式的流动性、思维方式的碎片化和行为方式的失范化。

液态社会终结了地理和空间的意义,动摇了单一、稳定的中心权威,时间和速度成为权力的新标志。

随着交通、通信和传媒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进入了液态化最快的时期,人类原有的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思想观念正在不断被溶解、重构。

在中国,网络作为先进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平台,正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溶剂。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的使用也不例外。

新媒体一方面提高了人类智慧,扩大了公众的表达自由,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直接性;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传统伦理道德,催生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经常来势汹汹,“对于政府来说,这里成了‘最危险的地方’,有着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强大力量”[1]。

网络舆论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演变成舆论冲突和社会行动,最终给社会和谐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当前,网络舆论已经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社会管理机构只有很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才能引导公众建设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流动的现代性”到“液态时尚”

从“流动的现代性”到“液态时尚”

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齐格蒙·鲍曼的社会学著作《流动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讨论当代社会生活特性,并援引了原著中“Liquid”,即“液态、流动的”这一形容词,提出“液态时尚”这一与“流动的现代性”相适应的时尚概念。

通过对“液态时尚”设计案例的分类分析,思考“液态时尚”在当代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流动的现代性;液态时尚;可变化服装From Liquid Modernity to Liquid FashionZhong Yuyang,Zang Yingchun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through Zygmunt Bauman's sociology work Liquid Modernity, and cites the adjective "Liquid" in the original work, and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liquid fashion",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concept of "liquid modernity".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to examples of the design cases of "liquid fashion",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liquid fashion" are considered.Key words: Liquid Modernity;Liquid Fashion;Transformable Fashion 一、“流动的现代性”和“液态时尚”(一)流动的现代性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身处于“现代性”之中,但很难对“现代性”做出一个全面的、完备的描述。

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当代西方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

他以其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精彩对比和阐发而独树一臶,敏锐的洞察力与擅长文学修辞的理论风格使他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为他赢得了颇多的认可和赞誉。

鲍曼不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内涵给出精确的界定,亦不显示出对二者的取舍好恶,他更多是才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现代性并对其承诺、矛盾、困境予以解释和批判。

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鲍曼看来,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不是“现代性的终结”,它自始至终都与现代性共存,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然,社会状态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并不是一种进步。

鲍曼倾向于把后现代性视为一种有别于现代性的观察问题的视角。

鲍曼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是以一种回溯式的、反思的方式进行的。

其目的不是分析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而是对于现代性尚未完成的承诺、受阻的希望或是令人不安的两难困境作出回应;认清现代性带来的非意图后果及其限制,从而使现代性得以重构。

对于后现代性的分析,鲍曼将其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系统予以描述,并且对其自身进行了内在与外在的双重批判。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鲍曼并不是采取“或者批判,或者接受”的态度,相反,对诸多悖论与两难困境的揭示成为鲍曼理论追求的目标。

因此,尽管鲍曼在其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理论上的偏向(早期侧重于从后现代性视角来反观现代性诸多的两难困境,逐渐地确认作为一个完全成熟的后现代社会系统,到反思后现代性自身存在的诸多困境),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孪生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策略贯穿于分析问题的始终。

二、后现代性理论视阈下的现代性分析鲍曼始终认为,理解现代性就必须站在现代性之外。

鲍曼将这种现代性之外的理论视角称之为后现代性。

对鲍曼来说,引入后现代性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反观现代性诸多的两难困境。

在对现代性进行回溯式地反思和超越的过程中,鲍曼确认了现代性的核心特征:第一、知识/权力共生是现代性最显著的特征。

《影》的流动空间叙事与圆形人物塑造

《影》的流动空间叙事与圆形人物塑造

由张艺谋执导、邓超一人分饰两角并有一众实力派演员加持的武侠动作片《影》,2018年在国庆档上映后引发热议。

影片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不甘沦为权力争斗牺牲品而从身份和心理层面展开自我重塑与救赎的故事。

其水墨画风格的表现形式产生的黑与白、虚与实及明与暗的画面对比与颇具东方色彩的“影子”题材相统一,艺术性的视觉呈现和空间性叙事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影子”即替身,是真身为避免遭受意外而寻求的防御面具。

通过观影不难发现,影片中存在多对真身与影子的组合,除了显在地表现为人物不同身份间的转换,还潜在地表现为一人多面的共生。

正如影片中台词“没有真身,何来影子”,真身是影子身份得以成立的前提,影子的存活以真身的存在为基础。

“影子”题材蕴涵了虚实真假间多种力量博弈,影片以此命名,在点明主题的同时更凸显了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性格的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影片中流动空间的相互贯通、隔而不断以及圆形人物的多面性,使得故事情节发展表现出一种非二元对立的错综复杂之感,进一步深化了“影”的主旨内涵。

一、流动与流动空间(一)流动的内涵与外延所谓流动,即不固定的、经常变动的,一般用来指有形物如水、人群或泥浆等的不断变换位置或无形物如空气、信息或数据等的持续运动。

流动是一种新与旧在位移上的接替和在时间上的交汇,是对上一秒的突破和下一秒的延续。

作为空间和时间的统一特质,流动表征了空间的动态性和时间的承续化。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发展运动之中,因而万物都具有流动的时间和空间属性,流动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行为习惯之中。

进入全球化时代,社会的前进、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迭代更新不断催生出新的流动样态和流动方式,进而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波兰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在其《流动的现代性》中曾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一切都如液体一般是不断流动的,“时空关系变得流程化、不定的和动态的,而不再是预先注定的和静态的”[1]。

论齐格蒙特·鲍曼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论齐格蒙特·鲍曼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论齐格蒙特·鲍曼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作者:鲁力冯争来源:《知与行》2018年第03期[摘要]齐格蒙特·鲍曼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过渡,消费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

消费社会缘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微观政治运作,以及个体寻求确定性的需要。

以欲望永不满足为特征的消费社会淹没了人的主体地位,以显在的自由掩盖了实质的不平等和不自主,并加深了人们的不确定性和孤独感。

消费生活方式的全球化使得第三世界国家陷入痛苦并导致全球生态的破坏。

对此,鲍曼呼唤建构道德和“寻找政治”。

[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新穷人;“寻找政治”[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3-0142-06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一生著述颇丰,其对“流动现代性”的论述开启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视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鲍曼就将流动的现代性与消费社会结合起来,作为其研究的对象,并出版了系列著作,例如《消费、工作、新穷人》《流动的现代性》《被围困的社会》《废弃的生命》等。

鲍曼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包括生产社会和消费社会两个阶段,而目前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过渡,消费者取代生产者成为社会的中心。

鲍曼认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但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并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它以欲望的无限增长,需求的永不满足为动力和目的,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数量为消费者自我定位和评价的主要尺度。

本文尝试梳理鲍曼的消费社会思想,探讨鲍曼视野中的消费社会给个体生存和社会带来的种种危机,透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条件下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所启示。

一、消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鲍曼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从剥削工人最大化转向了消费的最大化,重心由生产转向了消费,消费者代替生产者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群,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过渡。

浅谈《流动的现代性》

浅谈《流动的现代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书文章题目《浅读<流动的现代性>》专业班级 08机电<一>班姓名史庆庆学号 **********【所读作品内容简介】:在《流动的现代性》中,齐格蒙特•鲍曼把当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为“轻灵的”或“流动的”现代性,以区别昔日“沉重的”或“稳固的”现代性。

作者试图通过解放、个性、时空、工作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

鲍曼首先从物理学意义上对“流体”(liquid)的“流动性”(fluidity)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流体具有惊人的流动能力,它能绕过或溶解障碍,也可渗透静止的物体。

在遭遇固体时,它完好无缺,而固体却被改变了,或者变得潮湿,或者被浸透。

通过对“全景监狱”,“路边的旅店”等社会场所的运营和管理方式的分析,通过对马克思、弗洛伊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相关言论的辩证解析,通过对一些国际事件、大型企业的解析,通过对“前现代”、“后现代”、“现代性”等社会论述的总结和创新性的阐释,论述了一个新型的“流动性的现代性”的社会。

文章中大量引用了前人的言论,就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上对现代社会进行了分析。

以下摘录自本书目录:“前言论轻灵和流动第一章解放解放――复杂的幸事・批判的偶然性和批判的变化的身份・与公民作斗争的个体・个体化社会中批判理论的困境・批判理论再论・生活政治批判第二章个体性资本主义――沉重的和轻灵的・有汽车,就能旅行・不要告诉我;做给我看・被迫行为变成了上瘾行为・消费者的身体・作为驱逐妖魔仪式的购物・自由购物-和它看起来的差不多・分裂了,我们就去购物第三章时间/空间当陌生人遇上陌生人・禁绝之地,吞噬之地,乌有之乡和虚幻空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作为时间历史的现代性・从沉重的现代性到轻快的现代性・诱人的轻巧性质・短暂的生存第四章劳动发展进步和信任历史・劳动的兴衰荣辱・从结合到共处・附论:延迟的短暂发展史・不稳定世界的人的结合关系・不信任的自我存续・第五章共同体民族主义,标志2・团结――通过相似性还是通过差异性?代价高昂的安全稳定性・民族国家之后・填补真空・衣帽间式的共同体补论:论写作和写作社会学”【文章内容简介】:原著涉及范围很广,未能详读,只能就:“破除传统”、“创立传统”、“现代性”、“个体性”、“机会”、“流动性”、“差异”处理方式、“推迟满足”等方面简单的理解接收。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_解读齐格蒙特_鲍曼的_流动的现代性_郇建立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_解读齐格蒙特_鲍曼的_流动的现代性_郇建立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郇建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1999年2-3月份同贝尔哈兹(P.Beilharz)交谈时说,他倾向于把当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为“轻灵的”或“流动的”现代性,以区别昔日“沉重的”或“稳固的”现代性(Beilharz, 2001:319)。

翌年,他出版了备受关注的《流动的现代性》,并试图通过解放、个性(individuality)、时空、工作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

在这本书中,鲍曼详细考察了我们从沉重的稳固的硬件取向的现代性向轻灵的流动的软件取向的现代性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给人类状况带来的深刻变迁。

总体而言,鲍曼试图通过固体和流体所具有的性质来理解现代性在不同阶段上的总体特征,进而说明当前的社会状况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况。

在他看来,流体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有别于固体:首先,它不容易保持自身的外形,而固体则有明显的空间维度。

因此,对于流体而言,真正具有意义的是流动的时间,而不是它们临时占用的空间。

正是在此种意义上,鲍曼才会说,“在描述固体时,我们可以总体上忽略时间;而在描述流体时,不考虑时间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第2页)。

①其次,流体具有惊人的流动能力,它能绕过或溶解障碍,也可渗透静止的物体。

在遭遇固体时,它完好无缺,而固体却被改变了,或者变得潮湿,或者被浸透。

如果说现代性经历了“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这两个阶* 在现代性的历史问题上,鲍曼的基本观点是,现代性的发展经历了“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两个阶段。

不过,笔者倾向于把现代性的两个阶段视为现代性的两种形态,犹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五个发展阶段”的认识通常被视为“五种社会形态”。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技术与现代性研究及其启示》(批准号:05CZX007)的阶段性成果。

① 凡是出自《流动的现代性》(Bauman,2000)一书的引文,笔者只注明页码。

从个体心理认知结构角度解读电影《七月与安生》

从个体心理认知结构角度解读电影《七月与安生》

东南传播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52从个体心理认知结构角度解读电影《七月与安生》田利红(山西传媒学院基础部 山西 太原 030619)摘 要: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成功源于它就像是现代的一个寓言,抓住了每个人内心脆弱的神经,七月与安生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二人分别折射出了每个人内心里的不同人格面,二人的结合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普通平凡人。

每个人不仅体验着由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时空挤压所带来的外在焦虑感,同时感受着自我内心里经受着的折磨和冲突,而这一切都具体化为七月与安生纠缠交织的一生。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 人格面 焦虑 纠缠一、七月与安生的纠缠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基于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提出每个独立的个体心理认知结构均可细分为三个层面:本我(ID )、自我(Ego )与超我(Super-ego )。

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受力比多(libido )的驱动,奉行怎么快乐怎么来;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即现实生活中呈现出的自己;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最完美的自己。

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复合体,身体内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同时还受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 )和意识(consciousness )的支配控制。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英文意译是SoulMate,SoulMate 象征着七月与安生两个女孩的亲密关系,两人互为彼此的灵魂伴侣知音,两人不只是无话不聊亲密无间的发小好闺蜜,而且彼此间深深地被对方所吸引而依恋信任着彼此,并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对方也已经融入彼此的血液,不可缺失。

正如电影里画外音所说:“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两人如影随形,彼此一旦离开,另一方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是不完整的、欠缺的。

为了追求生命的完整圆满状态,七月与安生终其一生不知疲倦孜孜不懈地追寻着彼此的身影踪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著的《会饮篇》里阿里斯托芬谈到,人类本来是一个个球体,长有四条腿四条胳膊两个脑袋,但后来住在奥利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担心人类会造反,就把人类强行劈开分成两半,所以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拼命地忘我地追逐寻找着自己那被天神宙斯劈开遗落的另一半。

从吴昊昊影片试析私影像出现的历史与社会动因

从吴昊昊影片试析私影像出现的历史与社会动因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黄诗滢,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本科生。

私影像是独立纪录片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影片,近年来一直活跃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与独立影展中,被人们广泛讨论与关注。

吴文光导演拉开独立纪录片序幕时,独立纪录片在国外的发展已如火如荼,而私影像从2000年王芬导演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起登上舞台。

詹庆生、尹鸿在《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6-2006)》中提到,1999年以后独立影像题材分化现象是转向创作者个人隐秘的私人空间。

吴昊昊作为新生代独立纪录片导演,就是这样一个将镜头转向私人空间的导演,自2005年起,他开始自行策划、拍摄、剪辑私影像作品,作品有《制作〈批判徐童〉》《大天才吴昊昊爱王年年》《kun1行动》《吃孩子》等,其中《kun1行动》《制作〈批判徐童〉》因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被多个独立影展放映。

一、研究概述“如果没有回到有关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相互关联的问题,都不算完成了智识探索的旅程。

”[1]作为一种独特的纪录片,学界对私影像溯源至1895年,认为史上最早的私影像很可能是电影诞生之初。

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拍摄了《婴儿的午餐》,片中有三位人物——卢米埃尔本人、他女儿和他的夫人,纯属家庭私领域日常生活的胶片纪录。

2010年,与吴文光等人重提私影像最为接近的一个概念是日本学者那田史所说的私纪录片,那田史是援引日本文学传统中流行的私小说概念提出的这一说法,用来称呼“视觉艺术家直接拍摄自己或者记录私人环境的作品”,在日本通常被称为日记电影类影片。

在中国大陆,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有作者拍摄关于亲人的镜头,例如孙明经的作品《苏州名胜》和刘呐鸥的作品《持摄影机的人》等,《苏州名胜》记录了孙明经的妻子和她的同学一起游园的画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将镜头对准平民大众、边缘人等,充分显示出大陆的私影像的在地性。

为何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到21世纪伊始,创作者的题材会逐渐转向个人隐秘的私人空间?我们或许很难找到直接的分水岭,而只能可以看见一种既有趋势,因此私影像研究者应该扎根本土,在对本土的历史制度结构进行了解分析基础上探索它的在地化属性。

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作者:陶日贵来源:《江汉论坛》2009年第06期摘要:流动的现代性思想是鲍曼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性转型的一种理论反思。

其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意义表现在:在国家层面,把维护国家统一放在首位,努力建设强政府;在社会层面,积极发展社会自治组织,力所能及地实行基本收入制度;在个体层面,在保障个体自治的前提下,要求公民积极履行公共责任。

关键词:流动的现代性;现代性;鲍曼;中国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6-0039-04齐格蒙特·鲍曼(1925-),波兰裔英国利兹大学退休社会学教授,是当代西方研究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当代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

在新世纪之交,鲍曼提出“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及其后果作了深入的理论反思,在西方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本文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角,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阐述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意义。

一、资本全球化与能力政府建设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当代现代性已转变为流动的现代性,或者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流动的现代性时代。

在鲍曼那里,现代性约四百年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稳固的现代性具有鲜明的中心化、组织化、秩序化的特征,与之相反,流动的现代性社会是一种去中心化、去组织化、去秩序化的社会,其实质是“个体化、私人化”的现代性。

流动的现代性之“流动”并非是指现代性自始就具有的“瓦解传统”、不断革新的特点,而是特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即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液化”的状态,这就是鲍曼所说的,用于“瓦解传统”的“瓦解手段”被“瓦解”了,这使得社会“总体秩序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机会”。

在鲍曼看来,流动的现代性是一种比稳固的现代性更“坏”的现代性。

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r——对齐格蒙特· 鲍曼共同体思想的再评判

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r——对齐格蒙特· 鲍曼共同体思想的再评判

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r——对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思想的再评判谭志敏【摘要】基于现代性的流动特征,鲍曼认为由滕尼斯开启的共同体话语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现代性想象.鲍曼吸收了社会学经典理论关于共同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积极类型的表述,认为共同体是安全和谐的象征,意味着思想和行动领域的同一性.但这一切随着流动的现代性而变得无法实现,共同体因此成为不可能之物.由于方法论上的局限,鲍曼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差异在共同体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执拗于共同体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并且忽视了友谊等类似于共同体的当代形态.尽管鲍曼关于共同体的批判性分析启发良多,但总体上仍是不恰当的,需要人们在借鉴和思考的过程中加以辨识.【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6页(P160-165)【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流动社会【作者】谭志敏【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基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关,国内学界对“共同体”的关注力度与日俱增。

在生活世界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流动性成为人们对直观社会的基本印象。

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无论是梦想中的共同体还是实际存在的共同体,都只是人们幻想的天堂。

[1](P.6)如果鲍曼以“流动”来描述现代性有其合理之处的话,那么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又能否存在?考虑到共同体思想属于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对象征着整体和秩序的共同体的“想象”构成了旨在追求整合与和谐的社会学经典理论的核心关切。

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回溯社会学经典理论中的共同体思想。

一、社会学经典理论中的共同体鲍曼认为,“共同体”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美妙的感觉。

实际上,马克思、涂尔干、滕尼斯、韦伯等人对此概念基本都持正面态度,共同体这个词构成了他们“想象”人类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为社会关系积极类型的共同体共同体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生存之忧与发展之惑——犹太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反思理论及其实践意蕴

生存之忧与发展之惑——犹太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反思理论及其实践意蕴

2010年11月河南社会科学NOV.,2010第18卷第6期H E N A N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V01.18No.6“生存之忧"与“发展之惑”——犹太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反思理论及其实践意蕴任东景(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当代英国著名的犹太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反思理论涵盖了从现代性、后现代性再到“流动现代性”的辩证逻辑,通过作为复杂幸事的解放、对自由的向往与迷惘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清算等加以展开。

他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左派”理论家的立场对"-3代人的生存境遇进行深入剖析,对于在一定程度上建设精神家园、克服精神生活的物化和虚无主义困境,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鲍曼;生存;发展;解放;自由;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10)06—0063一03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世界著名的犹太哲学家和社住者梦中被钥匙转动的声音所惊醒,带着恐惧和好奇,他们会理论家。

以《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现代性》等著作闻走出笼外,在半明半暗中四处蹒跚而行,他们很快就失去了、名于世。

他以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历程为背景.通过对现代耐心。

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模棱两可的世界中,一些世界的敏锐洞察,超越对于纳粹和排犹运动的纯情感批判和人想设法回到笼子里去.却发现门已经从里面被闩上了。

已非理性宣泄,而从现代社会深层发展、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经回不去了。

不再有生活指南告诉他们:他们是谁?做些什批判来剖析解放、自由、现代性等背后的“生存之忧”与“发展么?如何感受?如何与他人交往?这突出地反映了人们获之惑”。

得解放之后的无所适从与迷茫,进而可能导致对于这种新生一、对解放的追求与拒斥活的拒斥。

一般来讲,解放就是从某种阻碍或阻挠运动的羁绊中获鲍曼借助于那些被解放者的话来进行证明:“现在你给取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格蒙特鲍曼论流动的现代性时代的道德与伦理
塔杜什·布克辛斯基;马建青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8)004
【摘要】波兰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社会世界转型理论,集中阐述了流动的现代性时期的道德和伦理.基于当代人的道德特征,他认为,在流动的现代性时期,没有长期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绝对的价值,没有毋庸置疑的原则,一切皆是是流动的,正如液体一般.基于对个体道德冲动的肯定,他提出了一套与全球化相适应的伦理框架.其中包含两种基本的规范,即对他者的责任和自我约束.此规范既可保证个体之独立与自由,同时能够促进道德共同体的产生.鲍曼的伦理学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尽管他强调道德准则不是普遍有效的,但也预设了某种普遍有效的绝对价值;他警告人们要警惕乌托邦,却又设定了一个基于团结的理想社会:他给予伦理规范以优先性,同时认为道德冲动是最终动因.
【总页数】7页(P10-16)
【作者】塔杜什·布克辛斯基;马建青
【作者单位】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
【相关文献】
1.齐格蒙特·鲍曼伦理学方法的得与失——以其《后现代伦理学》和《论后现代道德》为例 [J], 钱广荣
2.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齐格蒙特·鲍曼论流动的现代社会 [J], 周发财
3.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探析——读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 [J], 陶志刚;孙宇伟
4.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思想——瞬间化、欲望式、循环性的现代消费生活 [J], 彭洲飞
5.后现代的道德回归——齐格蒙特·鲍曼的伦理思想述评 [J], 周发财;郭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