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社会理论核心问题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摘要】本文主要对社会学家鲍曼的社会理论进行解读。
在将介绍鲍曼的社会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在先介绍鲍曼的理论背景,包括他对现代性、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等概念的理解。
然后对他的社会分析进行详细探讨,包括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流动性。
接着解读鲍曼对现代性的理解,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互动。
最后将分析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社会变迁、技术发展和文化碎片化等方面。
在将总结评价鲍曼的社会理论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贡献,并展望未来对该理论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鲍曼的社会理论对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鲍曼、社会理论、引言、理论背景、社会分析、现代性解读、个体与社会关系、后现代社会的特征、结论、总结评价、未来展望1. 引言1.1 导论欢迎阅读本文,本文将对著名社会学家鲍曼的社会理论进行解读。
鲍曼是一位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和独特见解的学者,其社会理论深刻影响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科学的论证和详细的分析,深入探讨鲍曼的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意义。
我们将了解鲍曼的理论背景,探讨他对社会结构和变迁的独特见解。
然后,我们将分析鲍曼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洞察,解读他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解。
接着,我们将探讨鲍曼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后现代社会特征的独特看法。
本文将对鲍曼的社会理论进行总结评价,并展望未来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向。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鲍曼的社会理论,从而对当代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祝愿本文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2. 正文2.1 理论背景鲍曼的社会理论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的理论背景主要受到了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影响。
鲍曼的社会理论是建立在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现代性理论则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理论构建和分析。
现代性的产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的兴起,导致了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深刻变革。
鲍曼致力于探讨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社会理论述评
关键词 : 文化马 克思主义者 ; 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流动的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 D 0 3 3 ; C 9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7 1 1 1 ( 2 0 1 3 ) 0 9—0 0 3 4— 0 3
On Mo de r n i t y So c i a l Th e o r y o f Zy g m un t Ba um a n
第3 0卷
第 9期
重 庆 与 世 界 ・学 术 版
2 0 1 3年 9月
【 政治与法律】
齐格 蒙特 ・ 鲍 曼 的现 代 性 社 会 理论 述 评
周 发 财
( 重庆科技学 院 法政与经 贸学 院, 重庆 4 0 1 3 3 1 )
摘要 : 鲍 曼是 从 一 个 文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转 变 为 一 个现 代 性 社 会 理 论 家 的 。 鲍 曼认 为 秩 序 是 现 代 性 的 首 要 追 求 ,
Abs t r a c t :Ba u ma n b e c a me a mo d e r n i t y s o c i a l t he o r e t i c i a n f r o m a c u l t u r a l Ma r x i s t .Ba u ma n t ho u g h t t h e o r d e r i s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p u r s ui t o f mo d e r n i t y.T h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c l o s e l y wi t h t h e p ur s u i t o f o r de r ,a n d mo d e r n i t y i s e s s e n t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o f Ho l o c a u s t . Po s t mo d e ni r t y i s e x t e na r l a n g l e o f v i e w f o r Ba uma n t o e x a mi n e t he mo d e ni r t y.Af t e r Ba u ma n g i v e s u p t h e c o n c e p t o f“mo d e ni r t y ” ,h e p r o p o s e s wi t h t h e c o n c e p t o f“l i q ui d mo d e ni r t y ”t o d e s c ibe r p r e s e n t s o c i e t y a n d t h e ma i n ph e n o me n o n:g l o b a l — i z a t i o n,c o n s u me r i s m a n d i n di v i d u a l i z a t i o n .S o c i a l t h e o r y o f Bo wma n i s c u l t u r a l a nd s o c i a l c it r i c a l ,f u l l
_流动的现代性_何以可能_鲍曼_流动的现代性_思想探源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是当代西方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被吉登斯称为“出类拔萃的后现代理论家”。
新千年之交,鲍曼停用了先前使用的“后现代性”,而代之以“流动的现代性”,其分析框架也由原来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转变为稳固的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并围绕“流动的现代性”这个主题出版了一系列反思当代全球化的著作。
①中外鲍曼研究者较多关注鲍曼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而对其“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及其形成的原因探讨不多,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深度解读,甚至出现了把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个概念不加区分、相互混用的现象。
②本文从现实条件、后现代性概念的局限和鲍曼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三个方面追溯了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语境和逻辑,其目的在于阐明:在鲍曼那里,“流动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差别,“流动的现代性”叙事恰恰是其后现代性叙事的深化和扬弃。
一、现实根源: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的反思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并向纵深发展,西方发达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结构转型,在金融、劳动就业、民主政治、生态环境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危机。
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新自由主义成了这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范式”,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大规模贫困及两极分化现象愈加突出,种族主义情绪和种族仇杀日渐抬头,生态持续恶化,社会变得动荡不定。
为了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许多具有现实关怀的思想家和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全球化。
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的批判性反思是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形成的深层根源。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和趋势,其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即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不受约束地自由流动,在鲍曼那里,它是当代一切社会变迁及困境的总引擎。
鲍曼认为,资本全球化是两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这就是“技术”和“政治”。
一方面,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出现,信息能够脱离其载体在全球实现“实时传递”,这为资本以电子速度在全球流动提供了可能。
不确定性—命运的常态——读齐格蒙特·鲍曼的《个体化社会》
不确定性—命运的常态——读齐格蒙特·鲍曼的《个体化社会》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看法,使不确定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
尤其是在齐格蒙特鲍曼的经典著作《个体化社会》中,他深入探讨了不确定性和命运的影响,将其作为自由主义的基础来改变社会的运行方式。
除此之外,鲍曼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新视角:个体化社会。
他认为,当前社会的个人及其社会都有很多不确定性,无法得出一个单一的结论。
此外,他认为,这种“个体化”的思维模式更能够帮助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
鲍曼的成果有助于社会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
例如,他提出了关于社会观念发展的概念:“断裂”和“整合”,以及关于“个体化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影响。
他认为,当前社会由于过度压抑、认知干涉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异化,导致社会观念得不到有效释放,从而面临断裂的情况,但这只是社会的一次过渡期。
而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断裂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而最终会出现整合的情况,个体化社会的实现。
因此,以不确定性和命运作为宗旨的鲍曼的理论,即个体化社会理论,是当今社会理论在自由主义哲学背景下的基础,用于探索现代社会发展与运行方式,并且是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有力策略。
鲍曼经典著作《个体化社会》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观念,强调了社会观念发展中“断裂”和“整合”之间的转变,把社会发展视为一个不断适应性变化的动态过程。
他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改变的过程,而是不断复杂而又无模式可循的动态过程,从而使不确定性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常态。
这一理论颠覆了过去社会发展的观念,然而,它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使社会发展有了新的亮点,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实现人们的自由主义。
总而言之,齐格蒙特鲍曼的著作《个体化社会》提出了继承与变革的新观点:将不确定性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作为自由主义的指引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为探究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不确定性—命运的常态——读齐格蒙特·鲍曼的《个体化社会》
不确定性—命运的常态——读齐格蒙特·鲍曼的《个体化社会》未来的世界,正在被千篇一律的日程表、枯燥的工作以及深度思考羁绊捆绑。
多数人都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统一的规则,社会的普遍稳定需要每个个体都服从统一的规则,但现实生活也表明,只有在社会允许个体发挥自我价值的氛围中,才能使社会得以发展。
而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深刻洞察到,当今社会中统一的规则和普遍的稳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鲍曼指出,当今不确定性是一种命运的常态。
现代社会也许可以实现无限的发展,但却也充斥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个人的行为可能依赖于外部的因素,例如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但却具有不可预料的结果,超出了个体的控制能力。
这样不仅使一个人信心受到挫折,而且也对他们社会发展构成了阻碍。
在鲍曼看来,为了应对当今不确定性的常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个体化社会,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每个人都有权站在历史的前沿,并根据自己的愿望和能力来选择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按照传统社会的规则来控制。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意义和满足感,社会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个体化社会,也有一定的困难。
首先,社会传统依然存在,某些传统观念仍被传承并被推崇。
其次,现有的体制也构成了不少的障碍,诸如垄断市场、政治权力的失衡以及极端的质量差距等。
最后,当前社会结构也特别复杂,让人更加容易丧失自信,无法有效的实现个体化的发展。
因此,为了实现个体化社会,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制度和技术的改革。
首先,我们应当全面审视现存的规则,以拥抱新变化,加强对政府机构的制约,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确保社会稳定。
其次,我们也要注重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构建起个体自主发展的新生态。
最后,我们要加强文化教育,更好的培养每个个体的自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
总之,不确定性是我们的命运的常态。
它既可以带来变化和挑战,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忧虑和不安。
鲍曼 共同体概念
鲍曼共同体概念
鲍曼(Zygmunt Bauman)是一位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是现代研究共同体概念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在鲍曼的理论框架中,共同体是指由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彼此间的关系构成的一个群体或团体。
共同体的形成通常基于人们的归属感和互助意愿,成员之间共享相似的经验和共同的目标。
然而,鲍曼也指出,现代社会中的共同体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他认为,现代性的发展导致了个体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兴起,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而较少关注他人的需求。
此外,全球化和移民现象也对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提出了挑战,因为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的碰撞可能导致社会分化和冲突。
在鲍曼看来,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基于包容、对话和互助的原则。
这意味着人们需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差异,并为实现共同的利益而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鲍曼主张以多元文化主义为基础,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以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和持久的共同体。
总之,鲍曼对共同体概念的研究旨在探讨现代社会中共同体的困境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协同合作。
消费社会与自恋主义
消费社会与自恋主义作者:朱伟珏来源:《社会科学》2013年第09期摘要:消费社会呈现出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截然不同的特征:一方面,消费活动促进了个体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早期勤勉与节俭的禁欲主义式新教伦理,被提倡享乐和即刻满足任何需求的消费伦理所取代。
消费伦理与“个体化”的共谋,将个人主义推向了它的极端形式——追求享乐主义并高度关注自我的自恋主义文化。
自恋主义所爆发的问题及其导致的后果对公共及私人领域双方均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自恋主义;消费社会;克利斯多夫·拉什;大卫·理斯曼;“他人导向型”人格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5833(2013)09006210作者简介:朱伟珏,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200092)从结构与制度层面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揭示现代性引发的人的主体性缺失,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种种人的异化现象是社会理论经久不衰的核心课题。
从古典时期开始,社会学家们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人的特质、需求和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吉登斯语)。
为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涂尔干的“失范”概念、韦伯的“理性的牢笼”、齐美尔的“文化悲剧”等,分别从不同侧面对现代性导致的、普遍存在的人的主体性缺失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理论为从社会结构层面研究人的特质、意识以及精神结构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人精神异化现象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消费社会对个体的深刻影响,并将重点放在考察身处消费时代现代人的性格特征研究,及其揭示有别于资本主义早期“人的异化”特征的、产生于消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异化现象。
如同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生产活动始终存在一样,消费也贯穿于人类历史变迁的所有时期。
但尽管如此,不同社会依然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
费瑟斯通(Featherstone,M.)指出,在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消费文化。
在一些社会中,为了维护并再生产稳定的身份系统,商品的自由交换与供应受到了明显限制。
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研究
摘要相较于之前整个社会对生产的巨大关注,当下人们的视线更多地聚焦在消费的主题上。
随之而来的何时消费、怎样消费才能得到体验价值的最大化,这成为每一个人都面临的紧迫问题。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的问题引起了鲍曼的关注,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鲍曼构建了自己自己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齐格蒙特•鲍曼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转变。
当社会从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人们的生产和消费也进入新状态。
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消费成为一种再生产。
在消费层面,“消费主义”已经席卷世界。
消费者在市场和欲望的诱导下,快速的消耗商品,丢弃废物。
从生产层面上来看,人们在先前工作伦理的训诫下,以努力工作为荣,进入消费社会后,在消费美学的怂恿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成一场游戏,只追寻快乐至上。
这场取代基于消费对现代生活的操控,工作伦理渐渐失去原有的约束效力,消费成为了人们争相追求的目标。
不得不说,消费美学不仅带来了无处不在的危机,也使美学在商业化的催动下变得世俗。
但是,消费美学并没有丧失审美追求,其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艺术追求和价值理论。
鲍曼从“工作”和“消费”两个层面来审视消费社会。
整个消费社会对人们的控制受市场的作用呈现出一种“单景监狱”的方式;在消费美学与“单景监狱”的共同作用下,“新穷人”备受煎熬,他们作为生产的最底层,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无法逃脱被现代社会排斥甚至抛弃的命运。
最后,本文以批判的的态度对鲍曼的消费社会理论作出客观评析,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深度剖析了鲍曼对生产问题的忽视、以及其悲观的消费观。
同时,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下消费问题和消费者境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肯定了他对异化和流动的现代性理论的丰富、对消费者主体地位认识的深化。
结合我国的消费现状,鲍曼的消费伦理为分析和解释当代社会现象提供了理论借鉴与实践依凭。
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消费社会;工作伦理;消费美学;体制与阶层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huge attention paid to production by the whole society, people’s attention is now more focused on the theme of consumption. When it comes to consumption and how to consume 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the experience, this 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 for everyone. Since the 1980s, the issues of consumerism and consumer society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Bauman. In addition t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revious people, Bowman has constructed his own criticism of consumer society.Zygmunt Bauman’s 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 reveals the great changes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to the modern society. When the society changes from production type to consumption typ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lso enter a new state. Consumption creates power for production and becomes a kind of reproduction. At the consumption level, “consumerism” has swept the wor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ket and desire, consumers consume goods and discard wastes rapidly. In terms of production,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proud to work hard under the admonition of work ethics. After entering the consumer society, encouraged by the consumer aesthetics, people’s work and life like a game, without rules, only pursuing happiness. This replacement is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consumption on modern life, and the work ethic gradually loses its original restraint effect.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goal people are striving for.It must be said that consumeraesthetics not only brought ubiquitous crisis, made aesthetics secular under the impetus of commercialization. However, consumer aesthetics has not lost its aesthetic pursuit, and it still adheres to its original artistic pursuit and value theory.Bauman examines the consumer society at two levels: “work”and “consumption”. The consumer society’s control of people is affected by the market and presents a “single-view prison”approach; the consumer aesthetics and “single-view” surveillance under the common action, the “new poor”suffers a lot. As the lowest level of production, they do not have enough consumption power to escape the fate of being rejected or even abandoned by modern society.Finally,this paper makes an objective comment on Baumann’s 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 with a critical attitud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Bauman’s neglect of production and his pessimistic view of consumption.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or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problem and consumer situation.Bauman enriches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flow of modernity, and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status of consumer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umption in China, Bauman’s consumption ethics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henomena.KEY WORDS:Zygmunt Bauman; consumer society; work ethics; consumer aesthetics; system and class目录引言 (1)一选题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5)第一章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的生成 (6)第一节资本与消费的全球化蔓延 (6)第二节思想理论基础 (7)一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 (8)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9)三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 (10)第二章欲望主导下的消费社会 (13)第一节消费社会的降临 (13)一消费社会的阶段界定 (13)二鲍曼与现代消费 (14)第二节欲望下的消费形态 (16)一市场和欲望的诱惑 (16)二追求时尚与快速更替 (17)三过度与废弃 (19)第三章消费美学与社会秩序 (21)第一节意识形态评判标准: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21)一工作伦理的约束 (21)二美学评判的世俗化生活 (22)第二节消费社会的美学批判 (23)一工作与消费的地位转换 (23)二声势渐弱的工作伦理与传统美学 (24)三消费美学的利弊分析 (26)第三节消费体制与阶层 (28)一从“全景监控”到“单景监狱”的监控 (28)二一种新的消费阶层——新穷人 (30)第四章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的评析 (32)第一节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 (32)一消费决定论荒谬之处——对生产的忽视 (32)二过于悲观的消费理念 (34)第二节消费社会理论的理论意义 (35)一对异化和流动的现代性理论的丰富 (35)二对消费者主体地位认识的深化 (36)第三节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36)结语 (39)参考文献 (40)致谢 (4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3)引言一选题意义(一)理论意义从理论层面上说,消费社会的批判理论是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批判中,我们不难看出,消费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摘要】鲍曼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其社会理论被广泛阐释和应用。
本文从鲍曼的现代性理论、社会流动理论、文化理论、消费社会理论和个人化社会理论这五个方面对其理论进行解读。
鲍曼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成为主要特征之一,文化与权力的关系对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消费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行为方式,个体的社会经验逐渐个性化。
鲍曼的社会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呼吁在当代社会中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社会秩序。
通过对鲍曼社会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鲍曼、社会理论、现代性、社会流动、文化、消费社会、个人化社会、总结。
1. 引言1.1 介绍鲍曼的社会理论鲍曼(Zygmunt Bauma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被称为“后现代社会学之父”。
鲍曼的社会理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观点而闻名,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鲍曼的社会理论主要集中在现代性、社会流动、文化、消费社会和个人化社会等方面,他在这些领域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点,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学和人文社科研究。
在鲍曼看来,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液态现代性”的特征,即一种没有固定规则和结构的社会状态,这种“流动”的现代性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化。
通过对鲍曼的社会理论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动态和复杂性,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和应对社会变迁和挑战。
2. 正文2.1 鲍曼的现代性理论鲍曼的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的、不断变化的社会。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包括消费社会、个人化社会和文化的流动性。
鲍曼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已经被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在鲍曼看来,现代性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碎片化和分化。
人们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有固定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而是不断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进行变换和重塑。
鲍曼社会理论核心问题
鲍曼社会理论核心问题Abstract:ZygmuntBauman’sworksareinvolvedwithmanysubjectssuchassociolo gy,philosophy,culturalstudiesandpoliticalsciences.Inmyview,onlyfindingthece ntralthemesinhisworkscanweunderstandhissocialtheorybetter.Bas edonthisassumption,thepaperfirstdescribeshisviewpointsofmoder nityandpostmoderniy,thenexploresbrieflyhiscentralthemesshiftingfromculture,powerandfreedomtostranger,touristandvagabond,andfinallypointsouttheacademicvaluesofhisworks.Keywords:Bauman,socialtheory,modernity,postmodernity引言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1925-)现为利兹大学和华沙大学退休的社会学教授,是当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国际性社会理论杂志ThesisEleven的主编贝尔哈兹(PeterBeilharz)说,鲍曼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Beilharz,2001:1);当代走红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Giddens)也说,“对我而言,鲍曼是一个后现代性的理论家。
他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发展了一个任何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SeeBauman,1995:backcover)。
鉴于其对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鲍曼于1990年被授予雅马尔费奖(AmalfiPrize),并于1998年被授予阿多尔诺奖(TheodorW.AdornoPrize)。
秩序与自由——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Hale Waihona Puke 李玉用 , 包迎华2 (. 1南京大学哲学 系 , 南京 2 0 9 ;. 1 0 3 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南京 204) 10 6
[ 摘 要] 齐格蒙特 ・鲍曼是现代性与后现代 性研 究最为著名的社会 哲学理论 家之一 。现代 性疯狂 追求秩序而与混乱 、 矛盾性共 生, 两者的对立与互补构成 了现代性 的展 开过程 。后现代性
义 ” 高兹 吸 收 和继 承 了 哈 贝 马斯 的上 述 观 点 , 者 在其 著 名 的
《 经济理性批判 》 一书中 , 为现代 性的问题不是 出在 自身 , 认
而是 出在越 出了 自己的范 围, 他说道 ,我们 当今所经 历的 “ 并不是现代性 的危机 我们 当今所面临 的是需 要对现代化 的前提加 以现代 化” “ 里我的 主要 目的之一就是 给我们 ,这
“
一
到真正恰适地理解现代、 现代化尤其是现代性本身 。 但 是 , 同 一 的宏 大 社 会 统 一 体 内 , 于 非 均 衡 性 , 在 由 每 个人 所遭遇 的具 体境域 又是独特 和异 于“ 他者” 勒维纳斯 ( 语 ) , 以即便是 同一现代 图景中的现代性“ 的 所 理解” 其想 及
一
哪一样都“ 不适 ”都存在着或 大或小 的问题 。 、 高 兹 的“ 定” 力 , 齐 格 蒙 特 ・鲍 曼 ( y mu t 界 努 在 Z g n B u n 看 来 , 有 可 能 便 是 徒 劳 的 , 甚 至 认 为 , 代 性 ama ) 极 他 现 究 竟缘 于何 时, 是个 难 以说清道 白的极具 争议 的问题 , 都
像 前 现代 那 样 思 考 和 生 活 了 , 代性 成 为我 们 的 没 身 遭 面 和 现
理解鲍曼
理解鲍曼:鲍曼“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述中的分析策略研究博士社会学理论谢立中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当代西方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
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关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一核心主题。
他通过对知识分子、大屠杀、社会学、伦理学和全球化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从认知、伦理与制度等不同维度深化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研究主题。
这些不同的维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鲍曼正是通过这一内在的逻辑关联而确立了其理论阐释的逻辑可能性空间。
因此,本论文集中探讨鲍曼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视阈下的分析策略。
笔者认为,对这一分析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鲍曼理论内在的逻辑发展脉络,而且也能避免对鲍曼理论过于歧异性与情境化的理论阐释。
论文共分9个部分。
导言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关于鲍曼理论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主要阐述鲍曼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概念的提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及其关系。
第二章主要阐述鲍曼是如何从后结构主义与批判理论那里吸收理论的灵感并创造性地进行自身的理论建构的。
换句话说,在知识/权力问题上,鲍曼是如何将福柯的微观权力技术与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合法化问题结合起来的。
第三章主要阐述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的选择性亲和关系,着重强调这一策略打开的逻辑可能性空间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主要阐述鲍曼“超越后现代社会学,建构后现代性社会学”的理论构想及其方法论问题。
第五章主要阐述鲍曼从伦理维度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的批判与反思,以及他关于后现代性伦理学的理论构想。
第六章主要阐述鲍曼从制度维度对后现代性的反思,这集中体现在鲍曼对全球化后果的分析中。
尽管鲍曼用“流动的现代性”取代了“后现代性”一词,但他的理论策略依然是他早期思想的延续。
第七章主要阐述鲍曼与贝克、布希亚、哈贝马斯、图雷恩、齐美尔等思想家的理论对话与分歧。
第八章主要探寻鲍曼理论的定位、贡献及其局限。
“生存之忧”与“发展之惑”——犹太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反思理论及其实践意蕴
得想起“ 洞穴假 象” 中的先知者 , 他在 自己离开 了囚禁他们 的 洞穴 , 获得 了解放之后 , 在庆幸 自己解放 的同时 , 怜悯他 的囚
徒 同 胞 , 了解 放 他 的 同胞 , 个 解 放 了 的 囚徒 义 无 反 顾 地 为 这
・
6 ・ 3
读, 于是 自由被纳入他的视 野。
二 、 自由 的 向往 和 迷 惘 对
自由进行分 析的 , 只有把 自由放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更好地理 解 自由本身 , 以及其 背后的社会关 系及其物质动 因, 才能更 好 地把握资本 主义 自由的虚假 性和欺骗性 。鲍 曼在批判资
本 主 义 虚 假 解 放 的 同 时 , 图通 过 寻 找新 的 政 治 , 构 一 个 试 建
斥, 来展现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 人的生存 状况犹如“ 中人 ” 生活在现代性 中的居 笼 , 民被放 置在以人类 工程学方法设计 好 的笼 子里 。在 每个被 高科技的锁链束缚在高科技栅栏上的现代笼子里 , 都有一本 生活指南 , 它向人们解 释作 为一个现 代的笼中人如何过上好 的生活。这是一本 让人快慰的书 , 阅读它 能使 每个 笼中人感, 到十分惬 意。……后来一条 天堂里的蛇每天夜里潜入城市 , 打开一些 笼门 , 每天晚上都有一些笼 门被 打开 。笼 子里 的居
非理性宣 泄 , 而从现代社会 深层发展 、 从对 现代性 的反 思与 批判来剖析解放 、 自由 、 现代性等背后 的“ 生存之 忧” “ 与 发展 之惑” 。
一
经 回不去 了 , 不再 有生活指 南告诉他 们 : 他们是谁 ?做些什 么?如何感受 ?如何 与他人交往 ? …这突 出地反 映了人们获
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理论
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现代性的特征
知识与权力共生是现代性的最显著特征 现代初期两种趋势共同作用的产物,一是新型的国家权力
根据某种秩序模式建构管理整个社会系统,而是自治性和自 组织性的讨论活动的确立。 建立秩序是现代性的不懈追求
1、秩序与“秩序的敌人” 追求秩序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与不懈追求,现代性的这一
宏大设计赋予种族灭绝计划以合法性,是大屠杀的重要根源。 对于秩序的追求使得现代文化成为一种园艺文化,在这种文 化中,犹太人被视为人类的“杂草”、秩序的敌人而遭到清 除。
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现代性与大屠杀
2、种族灭绝的现代实施方法——科层制度与组织 科层体系中细致的劳动分工使得科层体系中成员的行为和
结果拉开了距离,成员关于道德的词汇是面向上级的,最终 导致以技术责任代替道德责任
3、合理利用资源与规则——受害者的理性 大屠杀是现代官僚体系充分利用对象之理性的范例,官僚
体系利用了犹太人的理性,通过精心的、一环套一环的设计, 犹太人的理性被导向自我灭绝。
现代性表达了社会管理者将秩序施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并由 此克服不确定性的努力。
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现代性与大屠杀
大屠杀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现象,而并非是属于德国或者犹 太民族的一个特殊标记,只有结合现代性文化倾向和技术 成就才能理解,大屠杀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成就,是科层制 的组织成就,现代文明与大屠杀具有选择亲和性
鲍曼理论简介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著作有:《在阶级 和精英之间》、《社会主义:积极的乌托邦》、《论批判 社会学》等。(关键词:乌托邦)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
鲍曼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所提出的社会理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和热议。
鲍曼的社会理论主要包括现代性、流动性、消费社会、社会隔离等方面,在本文中将一一进行解读。
鲍曼对现代性的看法相对特殊,他认为现代性的特点在于对时间的“束缚和压迫”,而这种“束缚和压迫”是由于社会的加
速和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
针对现代性,鲍曼提出了“流动性”
的概念。
流动性是指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状态,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状态都是不断变化的,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而流动性这种变化有时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间断的。
鲍曼在消费社会上也提出了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消费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消费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活方式和文化意义的问题。
消费社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完全跟现代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挂钩。
因此,消费社会对于解读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鲍曼还关注了社会隔离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隔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无法像以往那样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而是被隔离在各自的领域内。
这种社会隔离也表现在空间上,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社区内,而往往生活在广袤的城市之中,彼此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鲍曼的社会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知,为我们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更多深入的思考。
他所提出的“流动性”等概念不仅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分析和研究工具。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鲍曼提出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需要继续探讨和完善。
浅谈对《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的理解
浅谈对《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的理解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以理查德·鲍曼的代表作《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为例,详细的介绍鲍曼的表演理论。
鲍曼认为表演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了或者表现了一个阐释性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表演者和观众有共同认可的说话的方式、知识和才能。
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将以往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转变为“以表演为中心”,将研究对象回归到人本身,因此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表演;框架;存在;个体性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理查德·鲍曼教授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语言人类学家,也是表演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结合了雅各布森、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海姆斯的交流民族志、马林诺夫斯基和博厄斯的人类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等多种学科的观点和视角。
正是从大学到博士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训练,使得鲍曼的表演理论在众多的表演理论中独树一帜。
本文是对鲍曼表演理论的概述以及理解和阐发。
鲍曼表演理论的核心和基本观点在民俗的表演研究方面,一直存在着一种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
而鲍曼的理论显然是受到这种方法以及后来博厄斯的影响,认为“表演”,是交流实践的一种模式,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技巧和能力的一种展示。
在这种模式中,表演者要对观众承担展示自己交流技巧的责任,而他使交流行为得以完成的相关技巧和效果会受到观众的品评,观众则会通过表达行为本身内在品质的现场欣赏而得到经验的升华。
一、表演的含义表演理论的核心就在于表演。
理查德鲍曼在为《罗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撰写的“表演”词条中指出了表演的含义。
首先,“表演是一种交流性展示的模式。
”表演既然是一种交流方式,而口头艺术又是表演,那么口头艺术的研究就不必再拘泥于对文本的研究。
“在表演中,叙事行为本身被框定为一种展示:它被客观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被从语境(包括协同文本性语境)背景中抽离出来,允许观众对其内在品性以及引起的反响自由地进行阐释性、品评性的仔细审查”。
《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研究》范文
《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而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贫困群体的特征和处境也在不断变化。
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新穷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鲍曼的新穷人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形成背景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齐格蒙特·鲍曼的新穷人思想概述齐格蒙特·鲍曼的新穷人思想主要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新的贫困群体和贫困现象。
他指出,新穷人不再仅仅是物质贫困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个体身份的体现。
新穷人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匮乏,更是社会认同的缺失和边缘化。
三、新穷人思想的理论内涵1. 物质贫困与社会关系的贫困:鲍曼认为,新穷人不仅在物质上贫困,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关系上被边缘化。
他们往往面临着失业、无家可归、缺乏社会支持等问题,导致其社会地位下降,被主流社会所排斥。
2. 身份认同的困境:新穷人在社会中往往缺乏明确的身份认同,他们既不属于传统的贫困群体,也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
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使得新穷人在社会中感到迷茫和无助。
3. 流动性与不稳定性:新穷人的生活往往充满着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常常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之间迁移,寻找工作和生活机会。
这种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新穷人的生活更加困难。
四、新穷人思想的形成背景1. 全球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工作岗位和产业逐渐消失,新的工作岗位和产业不断涌现。
这使得一部分人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沦为新穷人。
2. 社会结构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不断涌现。
这使得一部分人被边缘化,成为新穷人。
3. 文化与心理因素:新穷人的产生也与文化和心理因素有关。
一些人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从而加剧了他们的贫困程度。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题目: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
研究背景:
在当代社会学研究中,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鲍曼认为,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是流动性,而不是稳定性。
人们处于
的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无论是空间上的流动、时间上的流动还
是身份和社会角色的流动,都成为了当代社会的日常经验和现实状态。
因此,流动性成为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和特征。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具体包括:1)阐释鲍曼对流动性的社会学定义和理解;2)分析流动性对个体生活、社会组织及人类文明的影响;3)评析流动性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局限;4)探讨如何应对流动性带来的挑战和困境。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鲍
曼的社会理论思想和其对流动性的阐释和分析。
结合相关理论和案例,
探讨流动性主义在实践中的价值和局限,并提出在当前现代社会中应对
流动性挑战和困境的策略和建议。
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的研究,可以深刻理解当代
社会的流动性特征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对当代社会的发展
和变迁做出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流动性主义的分析,可以更
加清晰认识流动性带来的价值和挑战,并为制定当代社会治理策略提供
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曼社会理论核心问题Abstract:ZygmuntBauman’sworksareinvolvedwithmanysubjectssuchassociolo gy,philosophy,culturalstudiesandpoliticalsciences.Inmyview,onlyfindingthece ntralthemesinhisworkscanweunderstandhissocialtheorybetter.Bas edonthisassumption,thepaperfirstdescribeshisviewpointsofmoder nityandpostmoderniy,thenexploresbrieflyhiscentralthemesshiftingfromculture,powerandfreedomtostranger,touristandvagabond,andfinallypointsouttheacademicvaluesofhisworks.Keywords:Bauman,socialtheory,modernity,postmodernity引言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1925-)现为利兹大学和华沙大学退休的社会学教授,是当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国际性社会理论杂志ThesisEleven的主编贝尔哈兹(PeterBeilharz)说,鲍曼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Beilharz,2001:1);当代走红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Giddens)也说,“对我来说,鲍曼是一个后现代性的理论家。
他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发展了一个任何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SeeBauman,1995:backcover)。
鉴于其对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鲍曼于1990年被授予雅马尔费奖(AmalfiPrize),并于1998年被授予阿多尔诺奖(TheodorW.AdornoPrize)。
评论者普遍认为,鲍曼的成功不但基于其作为一个作家和评论家的文学技巧,更基于其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卓越的社会学洞察力。
鲍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从1972年进入利兹大学算起,他仅用英语就出版了20余部著作1,此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书评。
无疑,鲍曼的著作涉及了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和政治学等众多领域。
不过,我们不免要问,在这些著作中,有没有一些反复出现的议题?如果有,它们又是什么?鲍曼在这些核心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当然,敏锐的研究者还会继续追问,鲍曼是在什么样的视野下来研究这些议题的?作者坚信,在当前鲍曼研究尚未深入的情况下,提出这些问题是极为必要的,哪怕我们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提出了“真”问题,我们才能够走上准确的道路,而“假”问题会使我们误入歧途,从而远离真正重要的问题。
有时,我们在还没有明确问题的情况下就匆忙地给出了答案;有时,我们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接受了“所谓的”答案。
鲍曼坦言,现代文明遭遇的困境就是,它不再质疑本身(Bauman,1998:5)。
基于上述问题和理解,本文没有面面俱到地对鲍曼的著作实行介绍和评论,而是试图寻求其众多著作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议题,从而为深入理解鲍曼的社会理论奠定基础。
在作者看来,文化与权力、自由与安全、陌生人与社会秩序、观光者和流浪者都是鲍曼著作的核心议题;不过,要想系统地理解这些议题,我们还应明确鲍曼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观点,因为他是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视野下实行写作的;若没有这个社会背景,后面的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意识到了自身历史性的时期”(Bauman,1993b,inBeilharz,2001:164),它把自身的合法性、自身的物质和精神产物以及自身的知识和信念都视为临时的,最终要被替代的,从而认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种进步。
鲍曼眼中的现代性至少包括这样的几个维度,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权力的扩张、事物的持续变化、工作的专业化和生活的理性化。
其中:(1)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政治、社会、文化和道德进步的主要源泉,是人类控制自然的工具;(2)现代国家被赋予了先前的统治者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功能(权力);(3)持续变化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变化与自我改进水平是现代性之优势和魅力的最终源泉;(4)分工和分离是现代性话语永恒的主题。
(5)现代生活的诸领域逐渐变得理性化;(6)现代体验的典型特征是西美尔所说的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ibid.:164-172)。
鲍曼在其著作中通常把现代性理解为“现代文明”,现代性的目标是寻求或保护美丽,保持清洁,遵守秩序;换言之,现代性的雄心就是消除丑陋、肮脏和无序(Bauman,1997:1)。
不过,根据鲍曼的看法,现代性并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它永远是一个“未竟的计划”。
4消费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在苏东的崩溃都说明了这个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鲍曼才出现了学术兴趣的“后现代转向”。
在鲍曼看来,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不是“现代性的终结”,它自始至终都与现代性共存,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然,社会状态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并不是一种进步。
鲍曼倾向于把后现代性视为一种有别于现代性的观察问题的视角。
如果说现代性往往同确定性、普遍性、同质性、单一性和透明性联系在一起,那么,后现代性则往往同不确定性5、多元主义、异质性、多样性和模糊性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现代性模型把现代历史的发展视为一个有方向的运动,那么从后现代性的观点出发,历史的发展是没有方向的。
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鲍曼明确指出,“后现代性是充分发展的现代性,是意识到自身真正性质的现代性——自为的现代性”。
可见,“后现代状况既能够描述为从虚假意识中解放出来的现代性,同时,它也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况”(Bauman,1991b)。
为了更好地理解后现代状况,鲍曼建议放弃诸如社会、规范团体(阶级或共同体)、社会化这些经典的社会学概念,并主张采用社交(sociality)、栖息地(habitat)、自我建构(self-constitution)这样的概念取而代之(Bauman,1991b)。
鲍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经典的社会学概念扩大了社会的体系性和制约性,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和自我意识。
鲍曼1992年在接受《终极》(Telos)杂志的采访时说,“一旦我们具有了自我意识,一旦我们接受了偶然性和矛盾态度,我们就不必谈论社会和社会体系”(SeeBeilhzarz,2001:20)。
在他看来,社交、栖息地和自我建构等概念抓住了当代生活的时空变动,它们从“结构”、“体系”、“约束”和“决定因素”的对立面获得了自身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流动的现代性阶段”),没有什么是被决定的,也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个体的认同感处于持续变化之中,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长期坚持着一种认同,他持续地建构自己的认同。
可见,个体认同在后现代社会中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构建活动。
文化与权力如果说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鲍曼写作的社会背景,那么,他在文化与权力问题上的看法则体现了他的方法论立场。
在鲍曼看来,不管是涂尔干的实证主义传统,还是现象学家和民俗方法学者提出的纯粹的行动类型的思路,它们都把社会结构和文化割裂开来。
他既反对方法论集体主义(社会决定论),也反对方法论个体主义(唯意志论),因为前者夸大了社会结构对社会行动的制约性,后者忽视了社会结构对社会行动的制约性。
6为了庆祝鲍曼诞辰70周年,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系的两位青年学者在1996出版了一本名为《文化、现代性与革命》的论文集,伯托默(TomBottomore)、艾森施塔德(S.N.Eisenstadt)、海勒(AgnesHeller)、科塞(LewisCoser)等著名学者都提交了论文。
在这本论文集的附录中,两位主编探讨了鲍曼著作中的文化与权力。
他们指出,对于鲍曼来说,文化和权力是永远交织在一起的,他在不同层次上追求着这种二元统一;在最深层次,他试图通过强调二者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性来克服传统的结构/文化二元论(Kilminster&Varcoe,1996:216)。
7早在1973年,鲍曼就出版了《作为实践的文化》。
从书名中,我们也能看出,在鲍曼看来,文化就是实践,就是社群或人类处理体验或构造现实的方式。
鲍曼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文化模式的功能是创建秩序和方位感,确切地说,文化既营造了社会环境,又影响了这个环境中的人类行为。
所以,“社会结构的存有离不开持续持续的社会实践;正是实践受到了有限的文化模型的塑造,这种特定的存有才是可能的”(Bauman,1973:105)。
文化并没有外在于社会关系,它本身就是共享的社会存有的内容。
文化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它既是主观体验的客观基础,又从主观上“占领”了野蛮的异国世界。
倘若我们不了解“文化涉及了秩序和可预测性,又涉及了创造性”这个事实,那么,我们则很难理解鲍曼的这些观点。
在他看来,人类生活是积极的、有意识的生活,即马克思所说的“实践”。
这样,“持续持续的结构活动构成了人类实践的核心,构成了人类的在世方式”(Bauman,1973:56)。
所以,文化就是结构,就是实践。
8鲍曼对权力的分析类似于法国学者福柯(1999)和克罗齐埃(1999:第1章;2002,尤其是第6章),而有别于英美传统。
他是在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权力的。
在鲍曼看来,权力就是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控制,换言之,如果一些人(团体)能够使另外的一些人(团体)的行为变得能够控制,那么,相对来说,这样的一些人(团体)就拥有了更多的权力。
由此可见,个体或团体对特定情景的控制水准,依赖于对方的行为在多大水准上被决定。
为了加深控制水准,这个团体(或个体)必须尽可能地限制对方行为的不确定性;它必须剥夺对方的自由余地。
如果对方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能够预测,也就是说它是重复性的、常规性的、受规则支配的,那么,控制就会增加。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一种方式是增加违规的成本,如果对方不服从的话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另一种方式是想方设法减少对方的行动自由,迫使他们只能实行常规行动。
这两种方式的共同后果是,对方不再是不确定性的来源,不再是一个有效的行动者和竞争者(Kilminster&Varcoe,1996:219)。
“权力来源于对不确定性领域的控制”。
这个观点是鲍曼很多著作的潜在假设。
在《阶级的记忆》中,鲍曼考察了工厂纪律对工人的束缚,认为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不但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也是为了绝对地控制工人的身体活动和精神存有,从而达到完全支配工人的目的(Bauman,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