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理领导哲学

合集下载

《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哈佛剑桥学得到系列》

《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哈佛剑桥学得到系列》

《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哈佛剑桥学得到系列》(封面或封底导言)毫无疑问,生活中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各行各业中担当重任的人,他们独特而又迷人,可以兢兢业业又能一呼百应。

他们也许没有过人的技术,也许没有庞大的资源,但他们有着神奇的令所有人为之倾倒、让所有人愿意追随的那种魅力、那种素质、那种能力。

正是这种魅力、这种素质、这种能力,注定...目录第一章领导素质是成功者的必修课豪无疑问,生活中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各行各业中担当重任的人,他们独特而又迷人,可以兢兢业业又能一呼百应。

他们也许没有过人的专业知识,也许没有庞大的资源,但他们有着神奇所有人为之倾倒、让所有人愿意追随的那种魅力、那种素质、那种能力。

* 成功者往往是担当重任的人* 领导艺术的基础是领导素质* 影响力是如何产生的* 领导的自然法则* 领导者≠领导能力* 掌握异向思维* 学习自处的方法* 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 谋求自尊、自爱* 养成自控能力* 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第二章非凡的素质打造卓越的领导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也当上领导,那么,你最好了解一下那些领导者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的。

看看人家有什么不同的做法,自己学一下,迟早你也会当上领导的。

* 所有障碍都能克服* 敢于打破一切常规* 保持对领先的不断追求* 竞争是人格魅力* 在不断反省中找到进步的支点* 让心胸更加开阔第三章领导风度是树立威信的第一要旨良好的形象是成功的基础,是领导者树立威信的前提。

形象不会自动树立,需要领导者从小事做起。

* 权力不等于权威* 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 风度翩翩地处理事情* 令人遗憾的“涵养”* 风度的力量* 从自己的生活做起* 重视面部表情* 充满力度的姿态* 要能驾驭情绪* 与女性相处的艺术第四章从领导到和谐的真谛领导者需要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这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所谓沟通交流的能力:一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

* 领导者需要创造团结* 要与上级领导加强信息关联* 在同级关系中左右逢源* 注意公共关系的建立* 在忍耐与斗争中做出抉择* 抓住对方的心理细节* 介绍过程中的要点* 提高沟通能力的三个步骤* 学会与人交谈* 主动沟通的四个技巧* 傲慢就是一种“犯罪”* 谦虚做事才能被人尊重* 掌握会见的五种技巧* 很好地把握说话的奥妙* 恰到好处地运用身体语言* 根据性格来说话* 把握说话的三点要求第五章积极地处理冲突与矛盾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在长时间的对内、对外关系中,必然会产生误解和矛盾。

约翰科特领导与管理思想

约翰科特领导与管理思想

三.科特的领导思想的延伸
企业文化:人性化管理 中国企业少有长久的企业文化,当 强人退休后,企业随之走向败亡之路, “富不过三代”。科特有大量数据支持 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值得我 们深思反省。 薄弱的文化远远不足以真正推动变 革,科特提出的变革的八个步骤是我们 必须了解的。 (文化管理是最好管理、人心工程)
约翰•科特 “领导与管理”思 想
引言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走多远! 学习约翰·科特的领导思想, 让您开阔视野,激荡思维, 确立正确的领导力观念!
一.约翰•科特简介
世界领导与变革领域的权威,哈佛商学院终身教 授: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 科特教授被《商业周刊》评选为“领导大师第一 人”(Number 1 Leadership Guru),与“竞争战 略之父”迈克·波特、“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 克等管理大师并驾齐驱。 主要贡献:领导力和企业文化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
三.科特的领导思想的延伸
变革: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由管理的心态执行结构及体 制的改变,其主要目的为追求经济绩效; 自下而上由领导的心态来鼓励全员参 与文化的改变,追求组织能力。 自上而下变革的成本很高而只能达成短 期成效,必须辅之自下而上的沟通。 沟通的重要性:GE、意见箱
三.科特的领导思想的延伸
四.科特的领导思想的启迪
领导才能适合当领袖,管理才能适合当经理
第四、领袖犹如建筑师(总设计师:邓小 平),知道怎么设计最有效能的房子(组 织);经理是包工(总工程师:江泽民), 懂得怎样把房子(组织)造得最有效率。 “第五、领袖授权赋能,将权力向外 扩散;经理分层负责,权力是一层一层向 上请示的。” (发散、收敛:做大与做 小)
四.科特的领导境界 老子说:“其实,‘无为而治’的精髓 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 本身则运行不违。严明法纪,制度严明, 自然下属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些形式上 的条文中,而不是管理者身上,管理者 隐藏于制度之身后,以制度之‘有为’ 行自身的‘无为’,这才是真正聪明的 管理之道。”

大师观点︱明茨伯格:组织结构图过时了,画一张组织运作图吧

大师观点︱明茨伯格:组织结构图过时了,画一张组织运作图吧

大师观点︱明茨伯格:组织结构图过时了,画一张组织运作图吧【导读】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是与德鲁克齐名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可说是此派的开山鼻祖,此学派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经理的角色出发,才能够找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经理的具体实践中去)。

明茨伯格的研究主要涉及一般管理和组织学,着重研究管理工作的本质、组织的形式和战略形成过程,是自下而上的管理(bottom-up management)理论带头人。

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包括:《管理工作的本质》(1973),《卓有成效的组织》(1992),《战略规划兴亡录》(1994),《战略历程》(1998),《管理者而非MBA》(2004)等。

我们在对明茨伯格的介绍中经常看到“大胆”“离经判道”等字眼,他的思想非常独特、深具原创性,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因此被正统学院派视为“异端”。

比如,他对MBA教育进行过猛烈抨击——“MBA因为错误的原因用错误的方式教育错误的人”,并且在被人们质疑“你对此又有什么实际行动呢?”之后,联合全球五大顶尖商学院创办了一个真正针对实践中的管理者的硕士项目“IMPM”。

本刊将对明茨伯格的观点进行系列分享,重点不在理论陈述,而在于多提供一些角度来审视我们的组织设计、管理者角色定位与领导力发展是否同公司的业务类型、业务目标相契合。

本文是明茨伯格在2003年时的文章,提出了集合、链条、中枢、网络四种基本组织形式及其对应的管理哲学、管理者在其中所应担当的角色。

明茨伯格所提供的分析工具是“组织运作图”,细看下来,作图(即分析)过程跟“价值链”分析思路类似,跟“商业模式画布”亦有神似。

不管这些工具孰先孰后,它们都有着同样的内核,即希望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清楚企业是怎么赚钱的,赚钱机制画清楚了,其中的组织设计、HR管理的关键点也就出来了——这些将是与业务机遇直接相关的关键所在。

论决策层与执行层

论决策层与执行层

罗莎贝丝·摩丝·坎特论企业创新在一个创新型的企业中,管理员工就是给予员工发展的机会,并且对战略性的目标做出贡献。

那些授权创新以及涉及创新的员工会更满意自己的工作。

大师小传:罗莎贝丝·摩丝·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是为数不多的取得国际地位的女性管理大师之一。

20 世纪80 年代,她因呼吁大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进行改革而闻名。

著作有《变革大师》和《巨人学舞》,20 世纪90 年代,很多大公司遵循她的观点进行改革以变得更灵活。

IBM等一些公司的经理认为,正是坎特促使他们进行了变革。

她现任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学教授。

芭芭拉·摩西丝论经理人的职业危机经理人遭遇的职业危机,常由外部事件引发,但内部因素同样需要重视。

因为这源于他们自身的进取心与潜在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克服危机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经理人以更客观的眼光审视自我,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重点以及价值观,并做出一个可能完全改变自身事业与生活的抉择。

大师小传:芭芭拉·摩西丝(Barbara Moses),BBM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的总裁,被美国权威杂志《快速公司》(Fast Company)誉为"职业生涯规划大师",也是现今有关工作职场议题最炙手可热的演说家和顾问。

芭芭拉·摩西丝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著作,包括What Next? The Co mplete Guide to Taking Control of Your Working Life 、The Good News About Caree rs、How You'll Be Working in the Next Decade and Career Intelligence。

她撰写的职业规划手册Career Planning Workbook是一本畅销书,赢得全球2000多家企业100万人的青睐。

(职业经理培训)成功经理人--余世维

(职业经理培训)成功经理人--余世维

(职业经理培训)成功经理人--余世维目录讲师介绍2课程表3第一章传统经理人的迷思4第二章领导智商(LeadershipIQ)18第一节更好、更快、更省18第二节如何成为引爆专家24第三节群体中的个别差异26第三章领导情商(ExecutiveEQ)30第一节绪论:领导能力的剧变30第二节职场内的情绪——当时和现在32第三节管理智商如何运作36第四节管理智商的十项特质38第四章企业文化42第一节组织文化的构造及形成42第二节组织文化的传播及学习47讲师介绍---余世维博士学历:美国佛州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研究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研究经历:日本航空公司台湾地区副总经理美爽爽化妆品公司驻美副总经理泰华土地开发公司(泰国工业区)总经理现任:谊联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禄企业公司董事高立国际开发公司常务董事全统旅游娱乐公司(青岛)监察人上海优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与培训讲师高雄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余世维先生在校期间主修个体与总体经济学、货币金融、生产与行销管理、组织行为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心理学。

在其职业生涯中曾负责过公司管理、项目工程、金融体系等领域。

余先生学识广博、经验丰厚、他的演讲“寓观念于谈笑间,蕴哲理于诙谐中”,风格生动、幽默,深入浅出。

对学员具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悟力。

他为日本航空、日立电视、大立伊势丹、统一、安泰保险、德国莱茵、紫江集团、3M、飞利浦、柯达、朗讯、西门子、ABB、贝尔、史克、华瑞制药、立达制药、罗氏制药、日本第一制药、日本油墨、三得利、金光纸业等公司做过企业文化、领导的魅力、廿一世纪成功经理人、问题的分析与决策的制定、决策陷阱与反面思考、情商与冲突管理、品质提升与品质创意、经销通路的策略管理、航空运输产业的市场分析、主管的管理技巧、市场竞争策略与策略的选择、市场管理、客户信用管理及如何防止呆帐的发生、员工绩效评估与考核作业、有效的时间管理、建设高效团队、如何有效地参与和主持会议、预测、预算与成本控制、通过客户服务建立忠诚客户关系等课程。

领导哲学:做二把手,不做“二”事!

领导哲学:做二把手,不做“二”事!

谁也不想“沦落”到二把手的地步。

不久前史蒂夫·海耶在错过了坐上可口可乐公司头把交椅的机会之后,辞去了首席运营官职务。

多数管理人员的利益是与首席执行官一致的:他们的业绩越好,对老总就越有利。

而二把手的情况就不一定了:那些做得过于出色,而出色得又过于公开的副手,难免变成潜在的威胁。

从一把手的立场看,理想的副手不仅应该是勤奋、忠实、高效的,还应该是“看不见”的。

副手要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它、探索它。

当人的兴趣上升到“追求”的高度,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样才能忽略次要的名利上的东西,而潜心致力于事业上的真正成功。

缺乏这种精神,即使让你处于“一把手”的位置上,也不过是碌碌无为向已。

没有人天生就能成功,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是与他付出的努力成正比的。

也没有一个定律说,只有做了“一把手”才是成功。

人各有昕专,只要在自己精通的领域内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得更好,那就是成功了。

不要抱怨自己总是付出多于回报,也许只是时机的问题,也许是还需要你再多付出点努力。

别以为是你的职位阻挡了你,是金子总会发光,毛主席固然是伟大领袖,周恩来也一样名垂千古,就连奥斯卡奖还要评出最佳主角和最佳配角呢?更何况是“二把手”呢?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很多业绩平平的“二把手”,并非能力不够,而是他们不安心本职工作,没有把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总认为自己没有职位上的优势,只能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实真正制约他们的,正是他们的这种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的态度,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甚至当了和尚也不撞钟,成功又怎能与他们有缘呢?人们常常认为,“二把手”处于配角的位置上,有了功劳是“一把手”的,有了责任是自己的,因而“二把手”根本无法取得事业上的真正成功。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一是没有认识到“二把手”的重要作用,二是没有正确理解事业成功的意义。

约翰·科特的领导思想

约翰·科特的领导思想

约翰·科特的领导思想-------------------------------------------------------------------------------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公司产品部总经理周文祥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是世界领导与变革领域最杰出的权威,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

他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1972年开始任职于哈佛商学院。

1980年,时年仅32岁的他即被该商学院授予终身教授,成为了哈佛大学历史上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二人之一。

在2001年10月出版的《商业周刊》对504位企业负责人的问卷调查中,科特教授被选为“领导大师第一人”(Leadership Guru)。

科特教授最重要的思想有下列二项:1、领导和管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方向、整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

2、企业文化对长期经营绩效有巨大的正相关性,文化变革是耗时且极端复杂的八步骤流程,包括:一、建立更强的紧迫感二、成立指导联盟三、形成远景和战略四、传播变革远景五、授权员工行动六、创造近期成果七、巩固成果并推行更多的变革八、深植变革于文化中以上八个步骤必须依顺序执行,否则成功机会非常微小。

对中国企业经理人的意义:1、中国人一向对“领导”和“管理”区分不清,大家口中的“我的领导”或“本公司领导”,其实指的都是管理者,对于名词认识不清,自然扮演不好对应的内涵。

2、中国企业少有可长可久的企业文化,因此,当强人退休后,企业随之走向败亡之路,所以有“富不过三代”之说。

科特教授有大量数据支持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3、大多数职业经理人对变革的认识仅停留在《谁动了我的奶酪》程度,远远不足以真正推动变革,科特教授变革的八个步骤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在外界环境和市场需要相对稳定的时代,稳定和效率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在变化快速的不确定年代,无论企业、政府及社会,对领导能力的需求更加殷切。

戴明环理论与管理

戴明环理论与管理

管理杂谈:影响深远的管理理论之戴明环戴明环是美国的质量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提出来的,日本曾经因为使用该工具一举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戴明环常用于质量管理,但是本人认为,其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于此,对于任何追求管理精细化的公司来说,戴明环所体现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方法可应用于各个领域。

爱德华·戴明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思想。

这些思想一开始在美国并没有受到重视,却在日本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951年,日本设立戴明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面向日本国内的制造企业,评奖标准非常严格,获奖企业每年最多1~2名。

日本国内称戴明奖为“企业诺贝尔奖”。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品质管理的浪潮。

1.戴明环的基本含义戴明环是戴明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又称其为“PDCA循环”。

PDCA循环是一项工作从头至尾有效进行的保证,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适用性。

P、D、C、A四个英文字母代表戴明环运行的四个阶段,见表1。

动,处理新和应用,也可以制定成一系列作业标准,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

同时,还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以防止错误再一次发生2.戴明环的运行戴明环以三种方式同时运行:(1)周而复始地运行。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不是运行一次就告终,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

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PDCA循环又会回到P阶段重新开始新的循环,如此不断地进行运转,如图1所示。

(2)大环套小环运行。

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各部门、小组都有自己的小循环。

大环带动小环,并以小环为基础,一级带动一级;大环指导和推动着小环,小环又促进大环,两者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如图2所示。

(3)阶梯形上升运行。

PDCA循环如同爬楼梯,螺旋式上升,不断循环、不断上升。

新任经理十大必读哈佛经典必读

新任经理十大必读哈佛经典必读

新经理上任十大必读哈佛MBA经典文章1、角色认知篇:《初为领导》2、角色转换篇:《帮帮你的新经理》3、授权管理篇:《谁背上了猴子》4、绩效管理篇:《高效经理人为何高效》5、激励员工篇:《员工激励的“四力模型”》6、有效沟通篇:《沟通的天堑与通途》7、团队建设篇:《团队的法则》8、决策管理篇:《决策中的陷阱》9、情商管理篇:《是什么造就了领导者》10、时间管理篇:《管理能量,而非时间》第一篇角色认知篇之《初为领导》影响深远的初期经验即便对最具天赋的人而言,成为领导者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艰苦旅程,尽管在此过程中他会有所收获。

而第一次当上司,就是这条路上的第一个考验。

这一考验看似简单,因此常常被忽视。

这实在令人遗憾,因为这个转型过程涉及的种种考验日后将会对个人和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高管们获得的第一份管理工作会对他们产生终身影响。

数十年后,当回忆起最初的那几个月时,他们会觉得这段转型经历塑造了自己的领导理念和风格,无论是好是坏,也许都会不断影响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

如果某个员工因为出色的个人业绩和能力得到提拔,却无法成功地承担管理责任,那么就会使企业蒙受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务损失。

考虑到转型的困难,这种失败也不足为奇。

你可以随便找一位新经理,问问他当上司最初几天的情况,或者你可以请任何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回忆自己当新经理时的感受。

如果他们肯说实话,他们一定会告诉你,自己当时无所适从,甚至完全不知所措。

新角色和想像中的完全不同。

对任何人来说,它都大得难以应付。

而且,不论新职责是大是小,似乎都和领导力毫不相干。

某证券公司的一位新任分公司经理这样说道:“你知道当一切都不受你控制时,当老板有多难吗?我实在无法用言语形容。

它很像当你有了孩子时的感觉。

一天前,你还没有孩子,可过了一天,你就突然变成了母亲或父亲,你必须了解有关照料小孩的一切知识。

”考虑到领导力生涯中第一次考验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我们不禁感到惊讶——人们极少关注新经理的体验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哈佛商业评论之德鲁克:管理自己

哈佛商业评论之德鲁克:管理自己

德鲁克:管理自己2011-04-24 22:48:11管理自己——彼得·德鲁克本文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

作者彼得·德鲁克,自1971年后长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莱尔蒙特研究生大学任教。

该文首次发表于1999年,节选自其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HarperCollins出版社,1999)。

本文有删节。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

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

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

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

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

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

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

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 我的长处是什么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

领导心理案例

领导心理案例

领导心理案例案例1:雷克的领导风格雷克在八年前还是公司唯一的一名工程师。

随着公司的发展,又雇佣了几名工程师,于是雷克就成了主管人员。

由于自己并没有领导工作的经验,各种烦恼接踵而来。

雷克所在的部门规模不大,因此他虽然是主管人员,可仍同工程师们一起干活。

后来他实在感到没办法处理那么多文书和日常事务,于是雇佣了莎丽担任秘书,渐渐地雷克发现,自己越来越依靠莎丽处理办公室事务,诸如订购原料、确定任命、制定项目进展计划,等等。

而自己则仍然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具体业务上,如果工程项目难度大,自己索性亲自动手。

因为雷克太忙,莎丽把本来应该由雷克负责的工作都揽了过去。

包括分配任务、处理工程师提出的问题,等等。

事实上莎丽安排的工作进度比雷克在百忙之中费好大的劲排出的计划井井有条得多。

一天,莎丽去找雷克商量采用新方法规划工作进度并监测工程进展的问题。

雷克听后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你的工作是当好秘书。

我是经理,监测工程是我的责任。

”莎丽回答:“你怎样称呼自己与我无关,但为了把部门的工作组织的有条不紊,我干的工作比你都得多。

与其说你是部门经理,倒不如说你更像个工程师。

”“你在开玩笑吧。

”雷克回答:“我是这个部门的经理,你是秘书。

”“我在这里担负的责任愈来愈多,一直盼望您能提拔我当行政助理。

”莎丽回答。

“工程师们是因为我的缘故才接受了你的进度安排。

要是没有我在,你什么也别想干成。

他们完成了任务,因为他们知道我是经理,是他们的领导!”雷克大声地说。

“我们用不着争论。

如果你要我安心与秘书本职,那好,对管理工作我一概不插手。

”莎丽回答说:“假如我那么做了,你将不得不放弃业务工作,全力以赴搞管理。

”雷克承担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增加,他感到有必要再任命一个工程主管人员。

他挑选了皮特——他手下最能干的工程师之一。

皮特很勉强地接受了委任,因为他并不喜欢搞管理。

不过既然接受了这一职务,皮特就一心想干出点成绩来。

他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从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哈佛大学MBA授课讲义《领导力MBA实训课堂》

哈佛大学MBA授课讲义《领导力MBA实训课堂》

全球领导力大师讲稿世界MBA组织行为学、领导力大师美国哈佛大学保罗-赫塞博士领衔主讲保罗-赫塞博士的《组织行为学》一书已被翻译成14种语言,目前已出到第8版,该书全球累计销量已接近1000万册。

保罗-赫塞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情境领导者》一书也一直畅销不衰,是全球1000多万经理人的至爱。

美国哈佛大学 MBA领导力大师保罗-赫塞教授全天演讲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的罗纳德·坎贝尔博士全天演讲全球领导力大师论坛 世界MBA组织行为学、领导力大师保罗-赫塞博士领衔主讲领导力大师保罗-赫塞博士演讲实录主持人: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保罗·赫塞博士演讲。

保罗·赫塞:各位上午好,我非常高兴能够到此。

很高兴再次到北京,两年之前我来过北京,今天再次回来非常高兴。

首先我们谈到一个领导力的话题,我们提到领导力的时候是指什么呢?我们在讲到领导力的时候是指:这是一种试图去影响的尝试。

任何时候我们要对另外一个人试图去影响的时候或者对一个集团或者一个组织机构进行影响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一种尝试。

这不仅仅是公司上层的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

我们大多数人在家里也有同样的问题,你们有多少人在家里有孩子呢?我认为你们在家里也有领导力的问题,在工作当中也有,我们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

我有六个孩子,我有16个孙子辈的孩子,有一个孙儿8岁了,我其实还期待着重孙子的出生,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精力非常好,我会有很多孙子和重孙子,有时候太溺爱他们了。

我们要谈到影响,我们要看到任何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受到的影响是什么。

在社区,在生活中,在家庭中我们的角色是什么,在这些事情当中我们都要试图去影响,这些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主题。

我很荣幸,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能够经常去旅行。

我在这个领域当中已经从事了50多年的工作。

我曾经飞过1400万英里,而且我到过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

过去我经常旅行,尤其是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早期的时候,当时我非常年轻可以进行非常繁重的飞行。

“《哈佛商业评论》重要管理思想”之解读

“《哈佛商业评论》重要管理思想”之解读

“《哈佛商业评论》重要管理思想”之解读最近读了《哈佛商业评论》重要管理思想,从中学到了很多思想和理念,文章全面、生动而且条理清楚,让人印象深刻。

该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战略篇”、“领导力篇”、“营销篇”、“人力资源篇”及“创新篇”。

涵盖了管理的各个领域,包含了目前最新的管理思想及各种经典管理理论。

以下将我个人读后的一些理解与体会简要总结如下,由于还处于学习阶段,想法可能不够全面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只代表个人目前的观点,我也会继续不断学习以能够取得更深入的理解。

一、战略篇战略主线按照波特的“定位、取舍、配称”展开。

恰在最近读过波特的《什么是战略》。

波特的战略理论主要包括:定位-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

其实质是存在于运营活动中─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活动实施方式;取舍-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

没有取舍就没有选择的必要,没有选择就没有制定战略的必要;配称-战略就是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

对于定位,其他战略理论也有类似的说法,都是讲企业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特点的公司,让企业脱颖而出。

让企业更出众的方式主要有:总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亲近客户、产品领先、卓越运营及打造核心能力。

总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来源于波特的《什么是战略》,认为降低成本及让顾客感到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更有价值是非常关键时的。

亲近客户、产品领先、卓越运营来源于特里西和维尔斯马的《亲近客户及其他价值原则》。

卓越运营指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最简便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可靠的产品-这与波特的总成本领先是相似的;亲近客户指的是确保每位客户都得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产品领先指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这与波特的产品差异化是相似的。

打造核心能力来源于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指组织中积累下来的学识,以及核心能力与时俱进的动态能力。

对于取舍,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中阐明了取舍的重要性,而金灿和莫博涅在《价值创新:高增长的战略逻辑》中对如何取舍:确定哪些该淘汰,哪些该降低,哪些该提高,哪些该创造。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Ask the person in the mirror一、设定愿景和关键要务1、钱不能持续激励,只有愿景使人主动饱满热情的做事2、有了愿景才有取舍3、如何统一愿景:(1)你为什么在这家企业工作?(你大可到别的公司甚至更高收入的)(2)你如何告诉你的孙子,你在这家公司工作了30年的原因?(3)10年后你希望这家公司成为什么样?取得什么成就?越具体越好(4)这家公司的特色在哪?如果这家公司不存在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损失?愿景设定参考“麦肯锡”,正确的愿景包含客户、社会、员工等方面关键要务:设置3-5个就好,抓住一切机会经常宣讲二、管理好你的时间✧《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斯蒂芬科维紧急✧很多人被重要紧急的事绑架✧原因是在重要不紧急的情况下没下功夫不重要重要做掉不紧急三、给与反馈和接受反馈✧领导者⇋员工双向✧管理者有逃避艰难谈话的动力✧帮助员工达成他的目标✧每个月找2-3个指导对象,指导成什么样?拿出相应时间✧管理者自身找教练,对自己提问辅导,帮助自己成长四、接班规划和工作授权✧如果后继无人,说明没有充分授权甚至岗位划分不清晰✧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办公室挂阵容图——全部员工/关键人物✧在人身上投入1分的精力 = 在事的方面投入4分精力(在人的身上下功夫)✧针对每一个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联盟》✧接班人会议——人才培养状况自己成为培养他人的典范✧授权方法:XYZ这几件事有你决定,我完全不用参与,至于ABC这几件事,请你向我确认,如果你在其他地方需要我的意见,你可以来问我。

除非你认为这样有用,我才会帮你。

五、为团队把脉,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履薄冰、百般挑剔——管理层千万不能沾沾自喜(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领导者是不断发动改变的人✧特别小组会议(接班人)问:如果公司从0开始,你会怎么做?六、领导者要成为典范✧只要你是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就会成为团队的大猩猩——行为被放大✧《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管理者面对压力的表现——假装知道/自信✧不断学习、不推卸责任、帮助下属面对压力、解决问题七、想办法发挥潜力、更加强大✧1-6做好的七是水到渠成的✧相信自己会成功。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读后感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读后感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读后感《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作者是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

卡普兰经过大量研究和案例分析,形成了一套领导力训练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思想是,想要有效提升领导力,需要围绕关键问题。

卡普兰发现,成功的优秀领导者也会面临不知所措、迷惑、忧虑,但是他们会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退后一步,问出关键问题。

今天我将为你解读卡普兰的七个关键问题。

不论你是资深经理,还是新晋主管,思考这七个问题,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让你看清局势,找到前行的方向。

第一个问题:公司和团队的愿景和关键要务是什么?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为团队设定愿景。

所谓愿景,英文名词是vision,是对公司前景和方向的描述,对公司未来的展望。

比如,10年后,想达成什么目标,实现什么价值,缔造什么成就,对社会做出怎么样的贡献。

领导者需要用简短的话语,清晰地描绘出公司或者团队的愿景。

愿景要以公司独特的能力和优势作为基础。

为了设定出富有感召力、指引团队前进的愿景,要求领导者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分析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公司的成功案例,从中找到公司的独特能力和优势;比如审视过去的愿景是否匹配当前的经营环境,再比如公司现有的核心能力是否可以支撑新的愿景,等等。

有了愿景之后,你还需要一份路线图,这份路线图就是关键要务。

所谓关键要务,是指要实现愿景,必须要完成的几个任务。

关键要务不能太多,3-5项就可以了。

领导者设定了愿景和关键要务之后,务必要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公司每一位团队成员。

第二个关键问题:你把多少时间用于关键要务?时间是一项最重要的资产,公司或者团队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了领导者与团队成员能不能合理地利用时间。

通常有两种原因,让领导者无法集中时间,用于关键要务:第一种是你没有充分授权,许多不重要的工作也在亲力亲为,或者已经授权他人了,但是仍然在亲自参与。

第二种原因是你的时间被其他人占用了。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分析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分析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分析哈佛商学院是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之一,早先名为“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是常春藤联盟商学院之一。

哈佛商学院认为:一个成功的总经理应该是一个全才,至少应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概念技能,这三种技能可以排除特殊品性的必要,也可提供正确看待和处理管理过程的有效方法。

“认真思考什么才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确标尺。

我总结出,上帝衡量我的人生的尺子并不是美元,而是那些我曾经影响过他们人生的人们。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急于找到答案或者寻求帮助得到答案。

而往往忽略的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如何思考得到答案。

管理学教育我们,学会如何思考,然后自己找到答案才是最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后一课堂上,教授要求学生们把这些理论的聚焦镜对准自己,并针对下列三个问题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1. 我怎样确保我在职业生涯中会快乐?2. 我怎样确保我和我的配偶及家人的关系将成为一种持久的快乐源泉?3. 我怎样确保我一定不会进监狱呢?尽管最后一个问题听起来像在开玩笑,但并非如此。

当年罗兹学者班32个同学就有2个进过监狱。

安然(Enron)的Jeff Skilling也曾是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

他们都曾是很好的人,但他们人生中的一些事情把他们引上了歧途。

1、管理是最崇高的职业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幸福论认为,人生中最有力的激励因素不是金钱,而是那些学习的机会、在责任中成长的机会、为他人做贡献的机会、以及成就被认可的机会。

我成为学者以前,自己经营着一个公司。

有一天,我想象着我的一个经理早上踌躇满志地来工作,10小时后,带着不受赏识、沮丧的感觉开车回家。

我在想,她这种感觉会怎样深深地影响她与孩子们的相处。

然后,我的想象快进到了另一天,她带着更好的自我感觉回家——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因做成了很有价值的事情而被认可,以及在某个重要项目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哈佛商业评论 读后感

哈佛商业评论 读后感

哈佛商业评论读后感第一篇:《决策》——《哈佛商业评论》译丛读后感《决策》《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读书笔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决策理论学派奠基人赫伯特·西蒙有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

虽然这个解释过于宽泛,但却可以显示出决策的重要性。

管理是管理者运用各种资源达成某既定目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为了更有效的运用有限的资源以更高水平达到目标,必须不断地做出各种决策。

可以说,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各种决策的过程。

在当前对有效管理的讨论热潮中,决策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热点。

《决策》收录了《哈佛商学评论》数十年间在决策方面的八篇经典文章。

创刊于1922年的《哈佛商业评论》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始终致力于发掘和传播工商管理领域中最前卫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帮助管理者们不断更新理念、开阔视野、适应变化,与时俱进。

《哈佛商业评论》刊登的不是普通的新闻,而是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它持久的权威性和前瞻性,影响并推动着全球管理实践的发展。

本书精选的八篇文章内容精辟,编排独具匠心。

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前后呼应。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浑然天成。

第一个层次的重点是理解决策。

彼得·f·德鲁克在《有效决策》中指出管理者需要做出的风险决策并不频繁,但却十分关键。

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要素和清晰的顺序步骤的系统过程。

从问题分类、定义问题、详细说明问题答案、为满足边际条件而做出正确决定到整合决策的实施行动、可行性与有效性的检验,循序渐进地进行这几个步骤以保证决策的质量。

一般而言,有能力做出对整个组织及其绩效和结果具有显著和积极作用的决策,是有效决策者的标志。

《平等互换:一种理性的取舍方法》由约翰·s·哈蒙德、拉尔夫·l·基尼和霍华德·莱法合著,为了填补理性取舍方法的空白,而介绍了一个被称为平等互换的系统。

平等互换的方法不仅不会使复杂的决策变得容易,而且还要在所设定的价值和取舍之间做出困难的选择,它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取舍机制和用以做取舍的清晰框架。

简读哈佛最受欢迎的领导课

简读哈佛最受欢迎的领导课

简读哈佛最受欢迎的领导课【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这本书及其作者罗伯特·史蒂文·卡普兰2.书中主要内容:领导力框架的七个方面3.每个人都需要领导力4.领导力的关键:设定愿景和管理优先要务5.传达和实施愿景和要务的重要性6.时间管理和工作授权7.结论:领导力可以提高团队效率和凝聚力正文《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是一本关于领导力的书籍,作者是罗伯特·史蒂文·卡普兰,他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也是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之一。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个简洁明了、引人入胜的领导力框架,可以帮助管理者改进领导效果。

书中主要讲述了领导力框架的七个方面,包括愿景和要务、时间管理和工作授权等关键问题。

作者认为,无论是团队合作,还是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都需要具备领导力。

领导者的关键不在于尽量避免公司艰难时期的来临,而是面临困惑和不确定时如何处理。

书中提到,设定公司的愿景和管理优先要务是领导力的关键。

企业愿景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企业愿景决定了企业十年后的样子,企业愿景可以帮助企业凝聚人才调用资源。

即使是街边餐馆也有愿景,因为愿景可以回答员工“我为什么在这工作”的问题。

在传达和实施愿景和要务方面,作者强调了其重要性。

清晰的愿景和要务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领导者需要将愿景和要务传达给团队成员,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强调,以确保团队成员始终明确目标和方向。

除了愿景和要务,书中还讲述了时间管理和工作授权等方面的内容。

领导者需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同时,领导者需要将工作授权给合适的团队成员,以确保任务的高效完成。

总之,《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有价值且切实可行的领导力框架,可以帮助管理者改进领导效果。

哈佛新经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哈佛新经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哈佛新经理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A. 指挥与控制B. 计划与组织C. 协调与沟通D. 领导与激励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管理的四大职能?A. 计划B. 组织C. 领导D. 创新答案:D3.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下哪个需求层次是最基本的?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生理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有效沟通的障碍?A. 语言差异B. 信息过载C. 情绪状态D. 信息的清晰度答案:D5. 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中,哪个阶段团队成员开始相互信任并承担更多责任?A. 形成阶段B. 风暴阶段C. 规范阶段D. 执行阶段答案:D二、多选题6.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A. 工作环境B. 薪酬待遇C. 工作内容D. 同事关系答案:A, B, C, D7. 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目标的明确性B. 信息的完整性C. 时间的紧迫性D. 资源的可用性答案:A, B, C, D8. 以下哪些是团队建设的有效方法?A. 定期团队会议B. 团队建设活动C. 明确团队目标D. 增强团队成员间的信任答案:A, B, C, D9. 以下哪些是激励员工的策略?A. 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B. 给予认可和奖励C.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D.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答案:A, B, C, D10. 以下哪些是变革管理的关键步骤?A. 确定变革目标B. 评估变革影响C. 制定变革计划D. 实施并监控变革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11. 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是相同的。

(错误)12.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有重要影响。

(正确)13. 创新是管理的一个基本职能。

(错误)14. 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承担相同的责任。

(错误)15. 变革管理是确保组织变革顺利进行的过程。

(正确)四、简答题16. 描述新经理在上任初期应如何快速融入团队并建立权威?新经理在上任初期应首先了解团队文化和成员特点,通过倾听和观察来收集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经理的谋略第一章哈佛经理领导哲学一、哈佛经理领导哲学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

历史渊源来自于历史的特点,即历史是连续的,前后相继的,同时,又是由一定的“现实”——逝去的现实构成的,它要同现实碰撞;现实条件确实是指现实的客观的认识、实践活动。

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使得原有的理论园地不断有新苗出现,领导哲学的产生也不可不具有如此的特点。

从历史角度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政治主张——政治家必须是哲学家,哲学家要成为政治家,二者合二为一,确实是“哲学王”——能够算作它的最早萌芽;从现实角度看,治理、领导活动的客观要求——任何一位领导必须具备一些素养、能力,行使一些职能,如打算、操纵、鼓动、沟通、评价等,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和实施均离不开哲学思维——构成了它产生的现实条件。

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主张理念乃万事万物的本源,理念生有一切,具体事物是理念的摹本和影子,认识亦是对理念的回忆。

然而,柏拉图并非囿于哲学的抽象王国,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力主建立一个理想国,以哲学家为王,实现他的哲学主张,或者讲,让国王以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方法来治理、统御国家。

他讲:“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是现今号称君主的人像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

不那样,我们拟定的这套制度就永久可不能实现,永久不可能实现,永久见不到天日,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为此,柏拉图创办了一个学园。

在那个地点,他不仅传授其哲学思想,培养哲学家,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哲学家头脑的政治家和政治顾问,即哲学王。

柏拉图还曾四次去西西里岛,实践他的理想。

他想把叙拉古城那的新主训练成一个哲学王,尔后,索性怂恿和支持自己的一名学生去那儿当国王。

但都遭到失败。

□《圣经》的故事和治理科学在开始论述之前,我们不妨先转述《圣经》中的一则故事。

《圣经·出埃及记》中有一文字,它描述了摩西的岳父杰思罗如何观看摩西花了一整天时刻,倾听他的人民的诉苦和问题。

之后,杰思罗告诉摩西,他一个人不能管事太多,同时建议采取具体步骤解除他的过重负担。

他的第一个建议是必须以“法令和法律”形式教育人民;第二个建议是这些被选举出来的诸侯们,应按所辖人数封以“千民之侯、百民之侯、半百民之侯和十民之侯”这一3 / 55类职称;第三个建议是这些诸侯必须治理一切日常事物,向摩西只汇报重大问题。

用现代语言来讲,杰思罗的三个建议的现代对应语就分不是一个组织的政策的阐述、权力的委任过程和治理程序。

这确实是讲,对组织的治理古已有之,即在上帝制造人类之初,人类就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被包括在各种群体和组织之中,这就促成了原始治理的出现。

因此,治理作为一门学科和一项系统的工程依旧近代的事。

各类组织令人眼花缭乱,各类组织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组织内成员千姿百态,使得治理科学的出现成为必定。

治理科学的进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的古典治理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弗雷德里克·W·泰勒(1856—1915)。

当泰勒在米德费尔钢铁公司工作时,他就注意到了“磨洋工”现象。

工人们的产量远远少于他们力所能及的产量。

因此,泰勒开始收集材料,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治理理论。

起初,他的治理思想阻碍并不大,直到海军兵工厂反对“泰勒制度”的一次罢工,引起了1912年国会召开“泰勒制度和其他工厂治理制度”的听证会,这才给泰勒以机会,阐述他关于科学治理概念的观点。

泰勒认为科学治理的执行必须来一次“全面的精神革命”,它必须同时爆发于工人和治理人员的内心之中,使劳资双方停止关于如何分割剩余的争吵,团结起来增加剩余额;也必须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来获得确定完成每项作业的适当的程序和建立合理的每人时的产出水平所需的信息。

为此,他主张,科学治理的建立必须先解决两大问题;增加一般工人的平均产出和提高治理的效率。

他提出了四项治理原则:第一,对人的劳动的每种要素规定一种科学的方法;第二,对工人进行认确实选择录用和完全的考查,从而最大限度5 / 55地发挥他们的能力;第三,对工人进行讲服教育或更好地“激励”,以保证所有的工作都能按照差不多进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进行;第四,以适宜的方式进行治理,使治理和工人两者所承担的工作与分担的责任几乎均等。

能够看出,古典治理学派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即不讲究宽敞劳动者的主动因素,只是注重从科学治理角度为工人设计好一项工作,规定好一个条条道道。

因而,取而代之的治理学进展的第二时期出现了,这确实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的理论。

那个学派在初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讲,盛行于本世纪40—50年代,注重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

50年代初,“行为科学”学讲受到欢迎,60—70年代为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梅奥(1880—1949)、麦格雷戈(1906—1964)等。

梅奥认为,工人不单纯追求金钞票,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重等,新型领导能力在于,不仅把工人看作“经济人”并满足其需要。

麦格雷戈认为,以往的治理学理论忽视工人的主动性,把生产效率不高归结于工人的不老实、懒惰等,因而以对工人的管束和强制为主。

他称这些理论为“X理论”。

同时他也主张,应考虑到工人不是被动的、其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因此,治理应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诱发其行为动机。

这确实是有名的“Y理论”。

能够看出,这时期的治理学不仅重视“物”,更重视“人”。

第三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当代西方治理科学学派。

要紧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治理学派、治理科学学派等。

他们强调:①社会的各级组织差不多上一个协作的系统,即由相互进行协作的每个人组成的系统;②决策贯彻治理的全过程,治理确实是决策;③以效率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④制定用于治理决策的数学模式与程序系统,并借助于电子计算机。

因此,7 / 55他们强调“战略”,注重“决策”,把“战略”和“决策”扎根于统计学和行为科学领域,在实际行为中贯彻系统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

第四时期是强调企业文化建设的“Z理论”,即企业文化学派,要紧代表为威廉·大内、彼得·德鲁克、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

他们认为,治理并不是同文化无关的,即并不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

治理以文化为基础,植根于文化之中。

他们提出了构成企业文化的五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及仪式、文化网。

由此可看出,治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形象、企业环境条件,还涉及到职工的价值观等深层领域,是一个由表及里、表里如一、表里互动的过程。

□治理科学和领导哲学综观治理科学进展历程,不难看出,治理科学差不多越出了人们常识中的范围,即仅仅经营一个工厂、一个企业、治理好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如此的企业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如此的治理者也不可能领到薪金。

企业的生存、进展不仅要依靠高效率和井然的秩序,还要依靠于它对社会、时代所作出的反映,即它必须面对同行企业的竞争、社会效益、人文价值、合作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进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高,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的联系愈加紧密。

企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生产单位,企业确实是一个社会,它差不多和行政区域、地区、国家慢慢趋同。

而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已不再是局限于自己企业狭小范围的经理、总裁了。

企业间的国际合作,连锁店、跨国公司的产生等,都足以讲明企业的领导必须跳出纯经济治理的圈子,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在考虑组织的效率、效用时,也考虑其人文价值,方可成功地、称职地领导一个企业。

企业及其领导的这种职能的变化、丰富,也使得我们必须对领导活动进行哲学的考虑,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9 / 55度,从而从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那个地点不妨介绍一下经理制的诞生。

1840年在纽约西部一条铁路上发生了一起撞车事故,死1人,伤17人。

这尽管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车祸,更不是人类灾祸史上的大事件,但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社会舆论纷纷抨击无能的铁路资本家治理不了现代高技术高组织的企业。

在州议会的推动下,该铁路公司实行改革,选拔一批有治理才能的专家来担任企业经理,资本家成了纯粹拿红利的股东。

这确实是讲,“经理”是作为专职“领导”出现的,他必须能面对现代高技术高组织化、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问题而可不能束手无策,他也必须正确面对组织中的人文因素及人文价值。

因此,企业文化及治理科学的进展,就使领导过程、领导行为、领导关系中充满了许多哲学问题,需要从哲学高度对其进行抽象化、理论化的概括。

治理和哲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治理科学的进展使得哲学有必要介入治理过程,而哲学本身也同治理相关涉。

这一点,能够从对“哲学”不同解释中窥见一斑。

第一种为学院式的,即把哲学作为一种研究的学问同时专门把它区分为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几个部分。

它们关于治理各有意义。

本体论研究现实或存在的本性,它与宗教神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

尽管20世纪末期,某些学院派遭到唾弃,同时这类知识大概对治理已没有任何直接阻碍。

然而治理人员的行为模式在专门大程度上仍可能是间接地、并非偶然地由其信仰体系决定的,进一步讲,是由其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本体论假设决定的。

事实上,正是这些假设往往决定了治理者的信念,而不必涉及治理者实际上的、可察觉的品德。

价值论研究价值,关涉到伦理学及美学。

它更为直接地渗透到治理与组织的行为之中。

一般讲来,价值的出现,通过合作行动的价值实现,治理过程中价值冲突的消除,以及在组织机构的11 / 55政治舞台上价值之间的争论与它们相互之间的阻碍、制约——所有这些差不多上每日每时治理所经历的一部分。

认识论研究认识的发生、进行等,它同样会引起治理者的极大兴趣和关切,因为人们会提出如此的问题:“如何样去认识?”、“什么是真?”认识论的分支逻辑学对经营与治理过程的要紧方面也都有阻碍。

如计算机已应用到各个工作生活领域,办公自动化、治理自动化已成为现实,而计算机的程序操作确实是以逻辑语言进行的。

第二种为二元的,即把哲学领域一分为二:逻辑与价值。

前者研究事实、结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果关系、解释系统等等,后者则借助于价值考察,研究从伦理道德到各类复杂的动机中的所有价值问题。

因此,它就包括了由于关于人类精神进行深入分析所揭示的前理性与超理性因素。

这两个知识领域合二为一就囊括了全部的组织行为,自然也包括了治理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讲,领导行为中,领导对某行为的执行,不仅要考虑行为本身而且还要考虑此行为的前因和后果:某一决策的实施,也有它的连续性等;领导如何猎取权力、运用权力,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都必定涉及到伦理道德和价值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