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 华东师大版 (3)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请回答: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可直接摘抄原文。)
(2)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二 农业文明。它的起源就是水稻的起源。水稻的起源问题,成为近30年来国内外自然科学史学家、农学家研究关注的热点。以往, 专家、学者对稻作的起源意见分歧较大,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即水稻起源:中国早于印度。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七千年前的稻谷遗存,表明中华民族的 祖先早已学会了栽培水稻,对此前有关水稻起源于印度、水稻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说法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国内外学者不得不改变 看法,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的河姆渡。
6、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可见世界人把中国认为是产瓷器的地方。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知道是哪个地方的居民(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7、促使原始人类定居下来生活的重要原因是( )
3、半坡人的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用陶罐盛水 B、饲养家畜 C、穿棉布衣服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距今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可能吃的主食是( )
A、面食 B、小米粥 C、大米饭 D、玉米
5、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文化有较大B、体质进化程度 C、自然条件 D、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导学案编号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课 题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解答)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解答)华东师大版

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一、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区、距今年代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2、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了解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状况的基本史实。

3、体会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艰辛,学会善待人生的二、重点难点:重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

三、自学交流: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

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4、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5、看课本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图,回答下面问题:(1)上述两幅房屋图片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的住房?(2)你能说出图一、图二的建筑有什么好处?(3)此时的人类已走出洞穴,盖房定居,这有什么重大意义?四、展示点评五、达标检测: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 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不同B. 使用的工具不同C. 生活习惯不同D. 思想意识不同二、材料分析题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原始农耕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农耕文化的形成与演进,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次,通过探究农耕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加深对原始农耕生活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原始农耕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进步等。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农耕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和生存智慧。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将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互动式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需要准备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教具如模型等。

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对农耕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

此外,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前作业和预习题目,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同时,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课堂纪律与学习氛围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有关农耕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教师简短介绍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原始农耕生活”。

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期待。

2. 概念介绍与历史背景梳理在课程主体部分,首先需要明确向学生介绍“原始农耕”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础认知。

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或PPT展示农耕工具的演变过程,同时解释原始农耕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随后,通过时间轴或历史脉络图,梳理原始农耕的历史背景。

这一环节应着重介绍不同地域的农耕起源传说、农耕文化的传播路线以及农耕技术的逐步发展过程。

例如,可以讲述从刀耕火种到铁器农具的进步,以及不同文明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特色。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分析了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原始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掌握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掌握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事例、视频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

2.图片:准备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图片,如原始农业生活场景、农作物图片等。

3.视频:准备关于原始农业的短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会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2.呈现(10分钟)呈现课件,详细介绍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1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1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水稻、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2.学生能够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和区域特征,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认识到部分地区出现早期国家的趋势。

3.学生能够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初步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稻作农业的繁荣。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教学难点: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讲述: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那么,北京人在采集、狩猎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引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农业逐渐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那么,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教师提问:什么是农业?明确: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包括哪些方面?明确: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3.教师讲述:我国先民在距今约 2 万年前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距今约 1 万年前,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粟(小米)、黍(黄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种植稻。

4.教师提问: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这说明了什么?明确: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5.教师讲述: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为了适应定居生活,人们还发明了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

6.教师提问: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什么区别?明确:打制石器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更加精细,功能也更加多样化。

7.教师讲述: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
谜语一
水里生来水里长,
小时绿来老时黄,
去掉外壳黄金甲,
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
谜语二
白如玉,
穿黄袍,
只有一点大,
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
学生:水稻。

教师:水稻颗粒饱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农作物,我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那么水稻最早是在哪里种植的?由哪一原始居民普遍种植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步入原始的农耕时代,去体味远古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吧。

新课探究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史料研读】
材料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

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值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问题探究】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答案提示: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世界上。

七年级历史上册2《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2《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

《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的产生》是2016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内容,讲述了我国南方河姆渡居民和北方半坡农耕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和早期人类居所的变化。

体现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同时让学生领悟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发展起来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始农耕的出现,了解南北原始农业发展的差异。

2.理解自然环境是影响农耕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知道原始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感悟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考古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进而把握南北农耕文化的不同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观半坡和河姆渡的网络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议一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讲授参观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网络博物馆。

一、河姆渡遗址展厅(展品1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和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磨制石器骨耜、石斧等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

(展品2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展品3号)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河姆渡出土的陶猪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制陶、养猪,产生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畜牧业。

(展品4号)骨哨(河姆渡)骨针(河姆渡)河姆渡居民已有了乐器比山顶洞人先进的地方。

(展品5号)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讲义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讲义 华东师大版

种房屋的样式名称是什 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⑴信息与名称:河姆渡 生活;干栏式房屋.
⑵原因:浙江地区地势
⑶优点:通风防潮,上 以圈养牲畜。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距今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原始生活:
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 磨制石器,耒耜 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 水稻的国家) 饲养家畜(猪、狗……) 陶器和原始乐器
磨制石器 最早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 动物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B)
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A )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中 界 种 的
展品3号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 会制陶、养猪,产 始手工业和原始畜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
河姆渡出土的陶猪
展品4号
骨哨(河姆渡) 骨针(河姆渡)
河姆渡居民已有 了乐器
比山顶洞人先 进的地方
展品5号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 会挖掘水井,饮水更
便.
展品6号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思考:从左图我们能
共同特征: 农耕,磨制石器,原始家畜饲养业和原
生活。
主要不同: 房屋的结构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不同原因: 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
原始 距今 居民 时间
课堂小结
生活 地区
原始 原始家畜饲
农耕
养业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标志及意义,知道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知识。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考古文物等方式,提高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研读史料、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原始农耕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为人类文明起源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增强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感受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教学难点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原始人类采集、狩猎的图片,提问: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他们面临着哪些生存困境?明确:原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活方式简单,面临着食物来源不稳定、野兽威胁等困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原始人类可能会采取什么措施?明确:他们可能会尝试寻找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促使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生产工具的改进展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图片,提问:这两种石器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个时代?明确:打制石器粗糙、笨重,属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更加精细,属于新石器时代。

讲解史前时期的概念,即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农业的起源及意义展示材料一“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管子》” 和材料二“考古发现:非洲稻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亚,追溯到 3500 年前,亚洲的印度稻最早距今 6000 - 4000 年,而中国稻距今约 10000 年前”,提问:结合这些材料,思考原始农业是如何兴起的?明确:距今约 2 万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生长;距今约 1 万年前,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教学模式:四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

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

(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2、生活地区:长江流域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生活地区:黄河流域
测试题目: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指导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一张《原始的农耕生活》简表,学会用表格的方法来归纳分析学习内容,从而逐步掌握表格学习法。

第二步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来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这种设计简单明了,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课堂效果较好。


足之处就是趣味性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融入一些学生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