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之邦_经典阅读
礼仪之邦朗诵稿

礼仪之邦朗诵稿
礼仪之邦
朗读稿
欢迎大家来到礼仪之邦!
我们礼仪之邦是一个优雅的国度,在这里,我们相信礼仪有助于建立一个友好的社会环境,提升了社会的安全感。
礼仪之邦有它自己的礼仪文化,让您更好地理解其价值和重要性。
在礼仪之邦,遵守一些简单的礼仪原则,你就可以体验到令人满意的生活。
首先,礼貌要求大家尊重他人,不要轻视别人,不要欺负别人。
当有人让你觉得不舒服时,不要忘记你的礼仪,要慎重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礼仪之邦鼓励大家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做某件事前先问及对方意见,去别人家时要礼貌待人,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环境。
最后,礼仪之邦要求大家有善良的心,以礼相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社会和谐友好。
礼仪之邦,专注于让每一个人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礼仪,一起维护礼仪之邦的文化,一起实践自己的行为原则。
让礼仪之邦变得更加美好!。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语说得好:无规距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风!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
这个坏名声会一下子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改不过来了。
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
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这些家训,是从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做到。
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
古人云:有家规的家庭。
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这种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定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告诉我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努力学习意思就是认真学习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要不断的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能行;然后必须诚实,不诚实的人哪会有人信任你依赖你呢?最后是善良,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有一颗狭隘的心胸怎么能为被人着想?怎么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去帮助他们呢。
俗话说“父爱是船,母爱是帆。
”父爱破着浪前行,母爱引导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的行驶,他们让我在成长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让我不畏前险。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中国是礼仪之邦

某班级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下面是部分学生发言中的一些话语:学生甲:鲁迅说:“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
”中国人的骨子里,自古注重文明礼节之道,如“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学生乙:文明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的举手投足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
学生丙: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模范带头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
学生丁:最近,辽宁省某开发区法院作出判决,在3起拉拽公交司机案件中,被告人均构成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
地铁上吃小龙虾乱吐虾壳者也被拘留了……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例文】中国是礼仪之邦鲁迅说:“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
”中国人的骨子里,自古注重文明礼节之道,如“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是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礼仪最精深,做为龙的传人,我们就更因该讲究礼仪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礼仪由来已久,《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
”《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
“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从《三字经》到现在的中学生守则,文明礼仪伴我们成长。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不文明现象似乎有高涨之势。
如今境外旅游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而火热起来。
游客到境外旅游,个人形象极为重要。
因为他的一举一动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
文明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的举手投足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
我国是礼仪之邦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
孔子以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
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为它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广大公民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自觉遵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公民。
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现象发生。
比如,听他人讲话时,东张西望,不屑一顾;上公交车时,蜂拥而上,争抢座位,甚至大动干戈;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马路边便溺。
2004年10月6日的《北京广播电视报》就报道说:木樨地科技会堂东边的马路边就成了出租车司机的露天厕所,以致于隔百十来米就能闻着味儿,居民意见很大。
居民意见不可能不大,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没遮没栏的在马路边上说方便就方便,的确不文明。
便溺者是方便了,但过往的行人就不方便了,不但行人不方便,假若让外国人看见了,还不会耻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低,因为你的方便让整个民族受歧视,受牵连,成何体统?对得起养育你成长的祖国母亲?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
”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
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
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
”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
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
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
国学礼仪之邦原文

国学礼仪之邦原文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到今,人人都学礼仪,讲礼貌。
然而当今社会上的礼仪之风却有所缩减,有些人开始不重视礼仪。
说到礼仪,不少的人都会想的雷锋了。
雷锋出生于1940年,一生中做过许多好事,却从不留姓名。
有一次,雷锋到理发店剃头,当时的人很多,他排了好长时间的队伍,终于轮到了他,这时他看见一个小男孩一会坐着,一会站着,非常的焦急,于是雷锋让他先剃,并给他付钱,却没有告诉他他的名字。
又一次,雷锋想要乘火车出远门,当时排队买票的人很多,雷锋好不容易才买到了票,这时一位大姐向他走了过来,希望他能够把票卖给她,雷锋看他还带着一个孩子,外面大雪纷飞,天气很冷但是他们却穿着很薄的衣服,雷锋于是二话没说把票送给了他,并把自己的毛衣脱下来给孩子穿上。
但是在1962年,雷锋就不幸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雷锋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但是到了现在,像雷锋那样的人越来越少,比如有老人摔倒在了路上,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敢于去扶的人却很少,他们害怕被倒打一耙,但是像这样倒打一耙的人还是占极少数的,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宽容的心。
在公交车上,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给老人让座,他们只顾自己,却没有为他人着想,随地吐痰仿佛成了家常便饭,过马路闯红灯一点都不觉得羞耻。
随地扔垃圾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他们只为了自己的方便,却破坏了整个地球的坏境。
我们应该重新振作起来,改正不良习惯,学雷锋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讲文明礼仪,人人一小步,世界一大步。
其实讲文明懂礼貌不仅仅是为了他人,更是为了自己。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天一个大型企业招聘人才,许多人蜂拥而至,可是到了经理办公室,却发现经理并不在,等了好久都没有来,许多人因为心烦离开了,等了一下午,剩下的人少之又少,经理终于出现了,让剩下的人明天再来。
第二天,那些人都按时来到了经理办公室,发现经理办公室很乱,而且还是没有经理的身影,许多人都到外面等待,只有一个人把经理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最后那个人就被录取了,其实那个人的学历不一定有其他人高,但是正是因为他遵守了文明礼仪而被录取了。
文明中国礼仪之邦

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第一篇:文明中国礼仪之邦文明中国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文明礼仪的运用关系到个人、企业以至国家的形象。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
在人际社会这块大荧屏之中,人类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处处可见文明礼仪的存在,大到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活动,小到人与人之间日常的接人待物,无不体现出文明、礼仪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文明礼仪的存在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璀璨多彩;文明礼仪的存在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文明礼仪的存在让我们学会了感情上的交流。
文明是一架牢固的梯子,它可以使人攀向成功的高峰;文明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可以映出人纯洁的心灵;文明是一双强健的翅膀,让我们翱翔在辽阔、蔚蓝的天空。
抽象的文明似乎不大好理解,那我们就把文明说的现实一点。
当你留心观察周围的时候就会发现文明的存在:与别人交谈时,“你好”、“谢谢”、“对不起”、“请”……贯通在每一句话中。
走在洁净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张纸片飘过,你会毫不犹豫的把它捡起丢入垃圾桶;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闹,不搞“特殊化”,这些都是文明的形式。
因此,文明离我们很近,甚至零距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同样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的历史也要追溯于遥远的年代。
据说早在距今2.7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礼仪的形式。
礼仪从远古到近代无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奔走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形式被人类所接受。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至今都把礼仪看做国家发展的头等大计。
古人所推崇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思想至今仍是治国之策。
我国古代的大军事家张良可谓是礼仪中的“达人”,三次跳下桥头为老人“纳履”,并恭敬地为老人穿上,最终打动了老人家并获得了兵家必备的《太公兵法》,致使他可以辅佐高祖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豪气一直是后人最崇高的向往。
倘若张良对老人视而不见,那么中国历史也许会被重写。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礼仪之邦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以其丰富的礼仪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重视礼仪,在日常生活、社交互动以及国家外交中都体现出高度的礼貌和尊重。
这种重视礼仪的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重要特征所在。
中国礼仪之道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伦理的体现。
在《尚书》中,就有“礼之用,和而不流,恭而安”的记载,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以及礼仪应该体现的和谐与尊敬。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遵循各种礼仪规范来展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尽管许多传统的礼仪规范已经逐渐淡化,但中国人民对礼仪的重视仍然深深根植于心。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注重以礼待人,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感受。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人们都尽力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彰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这种重视礼仪的态度也反映在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他们遵循着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包括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插队等,以确保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安宁。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礼仪之道也在国家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礼仪外交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中国人民了解到外交交往中的礼仪规范非常重要。
他们注重官方礼仪、外交仪式以及礼尚往来的原则,以显示对来宾的尊重和友好。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原则,并通过礼仪外交推动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
当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中国传统礼仪的特色之一是尊重长辈和敬爱父母,而这一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强调。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都是人们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意的日子。
在这些节日里,家庭成员会一起扫墓、祭拜祖先,并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表达对祖辈的敬重。
总之,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中承载着对礼仪的高度敬重。
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
孔孟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礼仪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丝绸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饰具有特殊的标记,需要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
皇帝是万民仰视的真龙天子,拥有极其尊贵的身份,其衣裳配饰,从一串珠玉、一块冕板、一个图纹、一种颜色到一件配饰,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丝线的长度、衣料,都与礼制相关。
因此,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准绳和基石。
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历经殷商、周及历代不断创新发展,一度为宫廷和权力富贵的象征。
它融纺织学、色彩学、设计学等工艺美术学于一身;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美学结晶;传承的就是传统的、就是民族的、就是国家的。
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历经殷商、周及历代不断创新发展,一度为宫廷和权力富贵的象征。
它融纺织学、色彩学、设计学等工艺美术学于一身;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美学结晶;传承的就是传统的、就是民族的、就是国家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
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
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
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
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家风家训作文二:家风家训家风之严,乃国之幸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题记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纵观前人,家风家训可谓是民之本,国之福啊。
大多数人的家里都有一套家规家训,我家也不例外。
客厅中间挂着许多家规。
那天,老师宣布了单元考将在三天后进行,当许多人尖叫抱怨要赶紧复习时,我却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淡定地说到:“小考而已,不必太在意,等最后一天再复习也不迟。
礼仪知识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_0518文档

2020礼仪知识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_0518文档EDUCATION WORD礼仪知识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_0518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呢,主要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发散出去,小编也整理了一些小故事,请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
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
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
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
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
中国礼仪之邦_经典阅读完整版

《中国礼仪之邦》【精选阅读(1)】中国具有五千年礼貌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
礼仪被认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
一个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生活、工作时都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一个人相处。
〈礼记〉记载: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恭敬,而毫无表情,也是不够的。
就应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解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获互爱,友好相处。
作为炎黄的后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讲礼貌、懂礼貌的人!【精选阅读(2)】礼貌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
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持续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一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持续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简单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持续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能够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持续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初三阅读】礼仪之邦

甲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
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
”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
在古代,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座次的排定的。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
“堂”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就是坐北朝南。
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
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
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例如,汉明帝为表达对老师桓荣的尊敬,与他交谈时,就安排桓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
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但是,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
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
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
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位次的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
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
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
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
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乙①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通行于社会各个层面,自古就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
如此丰富而成体系的“礼”,究竟要表达怎样的理念?②我们先来看经典中的两段名句。
中华礼仪之邦演讲稿(精选16篇)

中华礼仪之邦演讲稿(精选16篇)中华礼仪之邦篇1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是“礼尚往来”的。
1949年前,我们和“友邦人士”的交往就属于“礼尚往来”--当然,到底谁吃亏是算不清楚的,只怕算清了也会说不清吧。
诚然,那是新中国成立前。
其实,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
譬如,我们的“友邦人士”--美国,毁我大使馆后赔礼道歉。
他们所谓的“礼尚往来”,也就是损害中国的利益,“误击”我国驻南联盟使馆后,表示一下“深深的歉意”吧!我不善交友。
但我知道朋友是有许多类的。
美国这类“友邦人士”大概是“不打不相识”的那种吧!不是吗?追溯到1949年前,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有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是美国。
如今解放后,晓得新新人类的交往是亲密无间的,就与我们“打打闹闹”,“玩玩笑笑”起来了。
首先,便是炸大使馆,看到过朋友之间的打闹吗?譬如,摔破了书再帮助粘好之类的。
哪知中国人小气,区区一个大使馆,闹了半天,又是游行,又是示威,使得朋友很尴尬,又保证再也不会了。
于是,“友邦人士”晓得中国“一本正经”了,就充起诤友来了。
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中国没有人权,面红耳赤地争啊争。
“友邦人士”终于生气了,“友邦人士”第二次“惊诧”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
于是,小心眼的中国在保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与未经许可闯入中国领空的美国侦察机“轻微磨擦”一下,可懂得“人权”的“友邦人士”却拒不道歉!中国就是放不下“礼尚往来”的架子,真是想不开。
这便是中美外交史。
中国,依旧是礼仪之邦。
中华礼仪之邦演讲稿篇2中华民族是数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
但是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讲求平等,那些代表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
但这些礼仪还是存在的。
记得暑假,我和妈妈去上海玩,因为天气很热,我就买了杯喝的,当我们去看老虎区时,因为人很多,人们就排着队,绕着走一圈,这看起来比较好。
我前面是个阿姨和叔叔。
这时,不知道为什么东西绊到我了,我人一下子失去了平衡了,人和没有盖上盖子的水一起扑到了阿姨的背上,只听见阿姨叫了一声,我急忙跟她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礼仪历史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用食来敬神,表明“礼”是极隆重的事,并且是起源很早的。
礼是以个人的文化学识与心性修养为基础的。
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最好场合,莫过于集群宴会了。
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礼记·内则》),家庭启蒙礼教的第一课便是食礼。
而中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
《礼记·冠文》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唐人孔颖所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
”当然,礼所包括的内容很广,我们缩而小之,仅谈“饮食礼仪”。
《礼记·曲礼》规定,在进食时,“毋流欼(音chuo,即汤),毋咤食,毋啮骨”,即是说,喝汤时不要把嘴横流,吃菜时舌头不要在口中作声,吃肉时不要把骨头啃出响声,这是说赴宴进食时的个人礼仪。
潮汕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潮汕文化受上菜一般有二种方式,一为“满天星”,即在未开席前将所有的菜一齐摆上,中间不再添菜,这一种宴席较为省事,菜式也较少,是比较随意、不正规的食桌模式。
正规的食桌的上菜程序是很讲究的,在菜肴未上之前,要整齐地摆在餐桌四周席上先摆十六摆碟,碟里有蜜饯、水果、冷荤等,然后再上菜。
潮人不同的宴席上有不同的与之相配的主题菜,如前面讲到的寿桌,桌上一定要有一大盘“炒长面” (寓意长命百岁);上菜第一道为甜食,最后一道也应是甜食,称为“头尾甜”,寓意从头甜到尾的吉祥意义。
甜品可以是名贵的燕窝,也可以用寻常的姜薯、番薯、芋头、山药作原料。
最常见的是清甜燕窝,清甜莲子百合等。
此外还有金瓜芋泥,膏烧白菓,太极芋泥,莲蓉,马蹄蓉等。
近来筵席有红烧番薯砂芋的甜拼盘,名曰金玉满堂。
上菜次序是:先冷后热,先主后辅,先浓后淡,先肉后莱,炒时菜放在最后,有食桌经验的客人见到上青菜了,就知道宴会将结束了,准备离席了。
潮人宴席上的汤一般不在宴席的最前或最后上,而是在中间适当穿插。
[中国礼仪之邦]中国礼仪之邦5篇
![[中国礼仪之邦]中国礼仪之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6bc05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1.png)
[中国礼仪之邦]中国礼仪之邦5篇中国礼仪之邦篇1:遵守规则文明旅游遵守规则文明旅游中国常常以礼仪之邦自居,但是一些中国人的行为,却与之背道而驰。
一个中学生,在埃及旅游时刻下“到此一游”的记号,引发了国人对于“公共空间意识”的思考和讨论。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行为。
很多人学习孙悟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刻下“到此一游”或者自己的名字,看似很潇洒,却是对文物建筑的损坏,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丑陋的伤疤。
另外,还有很多游客去风景区旅游时经常采摘花朵和树枝,贪图一时的好玩。
就算是一个大花园,每个人摘一朵也会摘完,如果大家都不注意自己的行为,那么以后的人还有什么美景可以看呢?除此之外,这些不文明的行为还会加重环卫工人的负担。
人们为了贪图一时的方便随手丢的垃圾,环卫工人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把它们清理干净。
一些残留在景区没有被清理的垃圾就会像一块膏药一样留在风景区,破坏游客游玩的兴致。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马上就要放假了,同学们一定会出去游山玩水。
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在学习大自然教给我们的新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应该遵守的“老规矩”。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要时刻遵守公共规则。
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排队买票,爱护公物,保护文物,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其次,还要有主人公意识,看到不文明的行为要学会劝阻。
只有这样从我做起,并且去影响周围的人,我们整个国家才会越来越文明,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美名。
中国礼仪之邦篇2:小学生文明礼仪作文400字文明礼貌最重要读了《中国骄傲·文明礼貌》后,我颇有感触。
书中讲: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之邦”。
是啊,中国自古以来是很讲究礼仪、文明,作为后代的我们更应该讲文明讲礼貌。
当然,“文明礼貌”的培养也不是很快就能完成。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中也说,文明礼貌的培养和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礼仪之邦:中华民族

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数千年的礼仪之邦,“礼”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展示给世界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可是现如今的社会状况已经无法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大谈礼仪并且以此为荣了。
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车水马龙的社会丢失了我们最本质的东西——礼。
说起礼的渊源其实最初是由周公创立,此后便是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儒家就是在这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孔子提出将“礼”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
以消除当时物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
在此之后,儒学虽然也曾受到严峻挑战,但也一直无法撼动它的独尊地位。
于是“礼“这一思想便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了,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可是现实却令人悲哀,祖先们所心心念念让后世子孙传承发展的礼仪规范不知何时开始变得无足轻重起来了,年轻人逐渐对那一套的繁文缛节不屑一顾,还振振有词的扬言道故事那一套已经过时了,早晚会被历史的场合所淹没。
何其可笑!在西方国家渐渐被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并崇尚中国礼节的时候,我们国人却背道而驰,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抛之难后,口口声声要向前看,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理所当然”地遗弃了“礼”这份伟大精神。
于是在这份“理所当然”的潜移默化下,社会上各种不文明不礼貌的礼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各种夸大放肆的行径充斥着我们的视线。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部分人都忽视了礼的重要性,随心所欲。
其实礼是人由内而外的一种平的的表现,他人对于对于自己的评价以及看法都取决于这一“礼”字。
从周公制礼作乐是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到渐渐发展为“三纲五常”再到如今数千年的发展,礼已经不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也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其实它更代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将中国文化传入世界的最好介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礼”五一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礼的人们组成的是一个无礼的民族。
相反地,一个注重礼仪的民族崇尚礼仪的名族展示给世界的是一个进步的名族。
公共礼仪--中国-礼仪之邦(DOC 103页)

欢迎共阅公共礼仪--中国-礼仪之邦第一章 仪 礼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种文明历史的辉煌是现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中国是“礼仪之邦”,并不等于说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很高的文明道德标准。
我感到有时一些人很没有礼貌,不仅不懂国际的礼仪,甚至连中国传统的礼仪也没有。
现在我们谈的是一些被国际上一致认同和约定俗成的礼仪准则,相信只要学着去做,当你到世界各地去时,就不会有任何不得体的举止和行为了。
现代的文礼仪相当于昨天来说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规则。
他们是有根基的,是因历史渊源而建立的,是长时间形成的原则,我们今天所学的东西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原则。
200你也要适道德规这样他对我说:不同的场合的日常礼貌的细节。
1、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现代人出行非常方便,有宽敞的马路,有出租车或公共汽车,出远门还有飞机、火车、高速公路、长途车及游船。
交通发达了,相应的乘车礼节也在发展。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遵守秩序,排队等候,让座给老人和妇女,都是关于公共道德的基本观点。
西方国家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公共场所的礼貌就是排队等候。
特别是坐公共汽车、坐火车和买票的时候。
在中国,我看到有些人上车后要抢座位,即使车上有足够的空位,还会发生这种现象。
这是个环习惯。
包括我建在上海的公司的班车上一度也是如此,这是特别粗鲁的行为,没有同事间的相互尊重、没有关怀。
在一些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人在所有场合都排队,这就是文明的表现。
排队是表示你对别人所怀有的尊重和关心。
也就是说,你用你的身体语言向众人表示:我在意人。
尤其是对妇女及老人的关怀。
(1)坐飞机在西方,一般没有到机场接人、送人的习惯。
因为时间很宝贵,他们认为接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你进机场或出机舱后,完全可以坐出租车去你要去的地方,没有必要让别人接送。
旅行时轻装便行非常重要,手提物品也不能太多、太大。
我常常看到有人旅行时,手中拿几个纸袋子,看上去不方便,更不得体。
我自己常用一个比我需要量大一些行李,因为旅行有时会增加东西。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曾经的礼仪之邦。
五千年的文明史,曾让我们为之自豪。
然而,今日的中国,还能担当的起“礼仪之邦”这四个字吗?
今年的9月7日,在四川航空由塞班飞往上海的航班上,因两位中国男子的互殴,导致双方多位好友加入打斗行列,严重扰乱了飞行秩序。
无独有偶,在事发的几天前,从苏黎世飞往北京的瑞士航空上,又是我国的两位乘客发生肢体冲突,迫使飞机在飞行六个小时后返航,给航空公司和其他乘客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不便。
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椅背的问题。
正是因为理由太过简单,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小小的问题,却能引起一场让世界媒体争相报道的斗殴,相信不会有多少人能欣然接受。
中国人是怎么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一次真的就这么难吗?一周之内,发生两起类似事件,这难道不是全体中国人的耻辱吗?这样的国家,怎能配的上礼仪之邦?
尊老爱幼助残,也同样为基本礼仪之一,然而现如今,能做到这些的人日益在减少。
看到老人摔倒因怕被讹诈而袖手旁观,为了自己的舒服不愿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出自己的座位,甚至连呵斥小偷的勇气也丧失殆尽。
这样的国家,怎能配的上礼仪之邦?
在这些令人沮丧的负面新闻背后,仍有着很多感人的事迹。
“最美教师”张丽莉,在身死关头为了保护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去了双腿;“最美司机”吴斌,在被高速飞来的异物击中腹部后,在剧痛中完成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保证了全体乘客的安全,自己却失去了生命……这些让人潸然泪下的事迹,才是一个礼仪之邦应该出现的。
礼仪其实不仅仅是礼节与仪式,更重要的是助人、谦让等基本的素质,只有有了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礼仪之邦,让我们全体中国人都为之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礼仪之邦》【精选阅读(1)】中国具有五千年礼貌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
礼仪被认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
一个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生活、工作时都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一个人相处。
〈礼记〉记载: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恭敬,而毫无表情,也是不够的。
就应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解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获互爱,友好相处。
作为炎黄的后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讲礼貌、懂礼貌的人!【精选阅读(2)】礼貌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
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持续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一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持续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简单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持续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能够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持续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齐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持续必须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光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
不可谈人保密,揭人短处。
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
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
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持续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
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
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必须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饰礼仪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礼貌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男士着装男士穿着西装时务必整洁、笔挺。
正式场合应穿着统一面料、统一颜色的套装,内穿单色衬衫,打领带,穿深色皮鞋。
三件套的西装,在正式场合下不能脱外套。
按照国家惯例,西装里不穿毛背心和毛衣,在我国最多只加一件V字领毛衣,以持续西装线条美。
衬衫的领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渍。
衬衫下摆要塞进裤子里,系好领口和袖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2厘米,以显有层次感,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
领带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要吻合。
领带的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为宜。
西装穿着系钮扣时,领带夹夹在衬衫的第三粒和第四粒钮扣之间。
穿西装必须要穿皮鞋,鞋的颜色不应浅于裤子。
黑皮鞋能够配黑色、灰色、藏青色西服,深棕色鞋子配黄褐色或米色西服,鞋要上油擦亮。
袜子一般应选取黑色、棕色或藏青色,与长裤颜色相配任何时候,忌黑皮鞋配白袜子。
女士着装办公室服饰的色彩不宜过于夺目,应尽量思考与办公室色调、气氛相和谐,并与具体的职业分类相吻合。
服饰应舒适方便,以适应整日的工作强度。
坦露、花哨、反光的服饰是办公室所忌用的。
较为正式的场合,应选取女性正式的职业套装;较为宽松的职业环境,可选取造型感稳定、线条感明快、富有质感和挺感的服饰。
服装的质地应尽可能考究,不易皱褶。
穿裙子时,袜子的颜色应与裙子的颜色相协调,袜子口避免露在裙子外面。
年轻女性的短裙至膝盖上36厘米,中老年女性的裙子要及膝下3厘米左右。
鞋子要舒适、方便、协调而不失文雅。
饰物佩戴饰物要思考人、环境、情绪、服饰风格等诸多因素间的关系,力求整体搭配协调。
遵守以少为佳、同质同色、贴合身份的原则。
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领饰、项链等,注重少而精,以显阳刚之气。
女性饰物种类繁多,选取范围比较广,饰物的佩带要与体形、发型、脸型、肤色、服装和工作性质相协调。
吊唁时只能戴结婚戒指、珍珠项链和素色饰物。
礼貌礼仪常识之二--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我,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持续、改善人际关系。
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为尊重、遵守、适度、自律。
一、问候礼仪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
对不一样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一样方式的问候语。
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十分荣幸等。
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能够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能够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
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能够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二、称呼礼仪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向都很敏感,选取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能够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
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
使用称呼时,必须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三、介绍礼仪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在种。
在作介绍的过程中,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都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
一般状况下,介绍时,双方应当持续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为他人作介绍应遵循让长者、客人先知的原则。
即先把身份低的、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的、年纪大的;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
可简要地介绍双方的职业、籍贯等状况,便于不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
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点对方,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
被人介绍被人介绍时,应应对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
等介绍完毕后,能够握一握手并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
男士被介绍给女士时,男士应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等候女士的反应。
按一般规矩,男士不用先伸手,如果女士伸出手来,男士便应立即伸手轻轻点头就合乎礼貌了,如愿意和男士握手,则能够先伸出手来。
自我介绍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也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眼睛要注视对方,得到回应再向对方报出自我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状况,语调要热情友好,态度要谦恭有礼。
四、握手礼仪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
握手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应。
平辈之间,应主动握手。
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握手时要用右手,目视对方,表示尊重。
男士同女士握手时,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紧太久。
右手握住后,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国常用的礼节,表示更为亲切,更加尊重对方。
五、名片礼仪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
递送名片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
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
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
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或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使人有厚此薄彼之感。
理解名片理解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
接地名片时应说多谢并微笑阅读名片。
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
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存放名片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进口袋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六、电话礼仪打电话的礼仪电话是人们最常用的通讯工具。
打电话时,要思考对方是否方便。
一般应在早上八时后晚上十时前。
拨通电话后,应首先向对方问好,自报家门和证实以方的身份。
通话时,语言要简洁明了。
事情说完,道一声再见,及时挂上电话。
在办公室打电话,要照顾到其它电话的进出,不能够久占线。
接听电话礼仪电话铃响后,要迅速拿起电话机问候您好,自报家门,然后询问对方来电事由。
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出用心回应。
应备有电话记录本,对重要的电话做好记录。
电话资料讲完,应等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我再轻轻放下,以示尊敬。
手机礼仪使用个性化手机铃声应注意场合,铃声要和身份相匹配,音量不能太大,资料要健康,铃声不能给公众传导错误信息。
开会、上课或其他重要集会时应关机或设置静音。
非经同意,不能随意动别人的手机或代别人接听手机。
不要用手机偷拍。
七、网络礼仪如同任何一种别的沟通方式一样,网上沟通同样存在着道德规范和礼貌礼仪。
网络礼仪要遵循彼此尊重、容许异议、宽以待人、持续平静、与人分享的原则。
网上的道德和法律与现实生活是相同的。
网上网下行为要一致。
记住人的存在,当着面不能说的话在网上也不要说;分享你的知识;尊重别人的时光和带宽,在提问题以前,先自我花些时光搜索和研究;平心静气地争论,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击;在论坛、博客等发贴的时候就应做到主题时确,对别人的回复应表示感谢;不要做有失尊严的事情,不参与连环信的活动;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保密权,不剽窃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