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传统礼仪的蕴意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的蕴意及现代价值[提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方面。
关键词:传统礼仪;价值评判;现代价值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
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
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我国礼仪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礼仪其实就是行为规范、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
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
“文人之用于育人,官吏之用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
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功能。
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
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
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
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
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一、礼仪的政治意蕴中国的礼仪源起于政治。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历史起源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
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
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
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文明礼仪宣传教育
文明礼仪宣传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更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比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插队,不闯红灯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才能营造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们要加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教育。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明礼仪活动,如文明礼仪讲座、文明礼仪比赛等,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和素质。
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文明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小抓起,加强对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品质。
我们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和监督。
公共场所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场所,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和监督,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有序、文明。
文明礼仪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出guo了“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
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
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就是说,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用手搓饭团,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啃骨头,也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把肉骨头扔给狗。
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
不要当众剔牙齿,也 * 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
中国传统美德礼仪之邦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美德礼仪之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注重传统美德和礼仪规范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传统美德和礼仪规范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礼仪之邦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美德礼仪之邦的传承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子女要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关心他人。
这些道德准则通过亲身示范和教诲被传递给下一代。
而在学校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强调行为规范、礼貌待人和团结合作等美德。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美德礼仪得以薪火相传,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中国社会还注重对传统美德礼仪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为传统美德礼仪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推动传统美德礼仪的研究和普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培训班,以鼓励人们了解和传承传统美德礼仪。
同时,中国也在推动传统美德礼仪与现代社会的结合,通过适应时代需求和社会变革的方式,使传统美德礼仪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传统美德礼仪的传承和发展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美德礼仪的传承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明程度。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美德和礼仪规范,将很难实现和谐共处和社会稳定。
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美德礼仪,可以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宽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其次,传统美德礼仪的传承有助于培养优秀人才和领导力。
中国传统美德礼仪注重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这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美德礼仪,可以培养年轻人的求知欲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力,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最后,传统美德礼仪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念,这些都体现在传统美德礼仪中。
八礼四仪主题班会教案
八礼四仪主题班会教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不能遗忘传统,应当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同学,让文明之花常快乐中,把文明之美处处传播!下面是我带来的三篇八礼四仪主题班会教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八礼四仪主题班会教案1“八礼四仪”主题班会教案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不能遗忘传统,应当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同学,让文明之花常快乐中,把文明之美处处传播!二、问题创设1.中国古代有哪些礼仪故事?(激发热忱) 同学举例:程门立雪、孔夫子误会、孔融让梨等等2.这些故事告知你什么道理?3.对你有何启发?4.小结: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的敬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下面让我们看看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看多媒体) 5. 看图片,谈感想。
三、你说我说环节:1.找找校内中不文明现象,以此引发对不文明现象的感悟。
文明,让你举止文静;让你受到敬重;为你赢得掌声。
但是,在我们校内中仍旧存在个别不文明的行为,你能为他们指出来吗? 2.同学找不文明现象,指出不文明行为带来的后果。
一个人的行为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他的文化蕴涵,学问水准和道德修养。
近年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消失被淡漠、被忽视的倾向。
中国酒鬼在外国航班上打架致飞机返航、大陆父母让小孩在香港地铁里大小便、南京少年在埃及神庙里乱涂乱刻、清亮透亮的太平洋岛国帕劳水面漂移着“中华”烟壳。
立足江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注意当代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创新,重点开展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欣赏之礼、巡游之礼、仪式之礼等八大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养成教育。
3.“八礼四仪”的提出(看投影) 4.欣赏校内情景剧:餐饮之礼、欣赏之礼、待人之礼、巡游之礼5. 说说“怎样做个文明同学”?6. 小结:礼仪修养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礼仪作为人们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生活和事业的成败,影响着集体、国家、民族的形象与事业的兴衰。
德育作业文明礼貌教育作文
文明礼貌作文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古代就有“五礼”之说。
文明礼仪它注重点滴小事做起。
在校园里,我们要管住自己的手,不破坏公物;其次,我们要尊敬老师,尊重同学;在生活中也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在到同学家去玩时要先打一声招呼,只要你怀着一颗友好的心、有乐于助人的精神,就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帮助,你就会发现:美德就在我们身边。
有一次,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我正在玩游戏,突然看到有人扔了一个废纸团在地上我急忙跑上去制止他,我说:“你不能乱扔废纸,你应该把纸扔到垃圾筒里去。
”可那人根本不听我的话,走了。
我只好自己把废纸检起来扔到垃圾筒里,然后继续玩游戏。
这时,不远的地上有一张纸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十元钱,我心想:是把钱给自己用呢还是上交老师呢?经过考虑,我决定上交老师,想好之后,我直奔老师办公室,把钱交给了老师。
你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是因为我知道: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财富。
一个有品德的人就会被人称赞、尊重和信任。
在当今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为人诚恳,脚踏实地;可有一些欺骗别人的人却失去了人格和尊严,失去了诚信,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所有文明礼仪都很容易做到,只要大家再细心一点、再注意一点,文明礼仪就会伴我们同行。
文明礼貌作文2文明礼貌伴我行,文明与礼貌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很小的时候,我的家人就教育了我,比如在家吃饭的时候,爷爷总要求我端碗吃饭,并且吃饭的速度不能过快,不要发出不雅的声音等等。
爷爷说,这些是基本的餐桌礼仪,去别人家吃饭的时候,要懂礼貌,这样才不会让人不喜。
当我们约束了自己,用礼貌来对待别人也就能迎来别人的尊重。
虽然我从小就被告诫懂文明、行礼貌,但是我的身边却一直有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出现。
比如乱丢乱扔,随口说脏话,这些还只是我身边现象的冰山一角。
有时候,我看到道路上的乱丢的垃圾时,我就在想,如果,我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像我一样,从小就学会了懂得文明礼貌,那么我们身边现在的这些现象是不是也就会消失了?当每一个人都在懂文明、行礼貌之中成长,我们的世界也就会变的更加的美好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
“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
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
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
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
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弘扬民族精神,遵章守纪,做合格的跨小学生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遵章守纪,做合格的跨小学生同学们,当你听到雄壮的国歌声响起的时候,你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受呢?你有震撼,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心情吗?当你看到我们的军人、运动员在国歌声中热泪盈眶的时候,你也有这样的冲动吗?我想你们肯定也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感受,这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啊!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呐喊,是四万万生命在呐喊:我们不愿做奴隶!这是爆炸,是团结的力量在爆炸: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有多少人在这咆哮声中赴汤蹈火,有多少人在这呐喊声中冲锋陷阵,又有多少人在这爆炸声中贡献了一切。
《礼仪之邦的传承》
《礼仪之邦的传承》
《礼仪之邦的传承》是一篇可以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进行展开的作文。
以下是一篇简短的作文示例:
---
自古以来,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礼仪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从古至今,礼仪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
在古代,礼仪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著作,都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
”这表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一些传统的礼仪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礼仪的精神内核依然被传承下来。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行为,如尊老爱幼、礼让三先等。
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因此,传承和弘扬礼仪文化,对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实践礼仪,不仅要在家庭、学校中展现礼貌,更要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礼仪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礼仪之邦的美誉代代相传。
---
这篇作文简要地介绍了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现代社会中传承礼仪的必要性。
同时,也呼吁青少年要积极学习和实践礼仪,以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国旗下讲话稿争做礼仪标兵3分钟5篇
国旗下讲话稿争做礼仪标兵3分钟5篇提起礼仪,每个人都并不陌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我们的身边,你也总会看见那些谈吐文雅,举止谦和,助人为乐的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国旗下讲话稿争做礼仪标兵3分钟5篇,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国旗下讲话稿争做礼仪标兵3分钟5篇1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表彰我校第一批“文明礼仪小标兵”“读写姿势小标兵”。
看到你们现在个个精神饱满,正襟危坐,目光炯炯,朝气蓬勃的样子,我感到很高兴。
你们是学校最有魅力的学生!更是学校的骄傲!因为有你们我们的校园才更加精彩。
同学们,我们的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出我们个人的气质与素养。
我们所说的“文明礼仪”不是抽象的概念。
它蕴含在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中。
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与人相处时的亲切真诚,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
文明礼仪体现在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一切细节之中。
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
我们都会写“人”这个字,人字的结构很简单,一撇一捺,但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所以,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
最近,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开始读《弟子规》,这很好。
《弟子规》里有许多传统美德,如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对和谐家庭关系、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礼仪道德等,这是千百来的古训,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
我们要读要记,更要践行。
在我们学校,我们要做到这几个方面的礼仪:进离校礼仪、课堂礼仪、公共礼仪、集会,用餐礼仪等。
具体的大队部已经下发到每个同学手里,我们要用这些《规范》《守则》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我相信唯有这样,我们在学校的魅力指数才会高,将来走上社会时,我们也才能成为一位出色的人。
礼仪之邦讲究传统文明,礼尚往来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极其讲究传统文明,礼尚往来。
常言说的好“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商贸易货都离不开“礼”字。
但是大多数人对中国人的礼品文化这概念确是又熟悉既陌生。
古代的礼品包含礼仪、礼物、礼节,代表爱戴、敬仰,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
而进21世纪,礼品的内涵又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丰富起来,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企业在面临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双重挤压下,礼赠来往更显得突出。
《礼记.曲礼上》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礼品是企事业单位在经营或商务活动中为了提高或扩大其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者份额,获取更高销售业绩和利润而特别定购的,更是带有企事业标志的,具有某种特别含义的产品。
作为礼品的产品,它往往具有普遍人都喜欢而又不舍得自己掏钱买的特点。
送礼是一种感情的投资,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便于人们的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开创良好的商机。
所以在礼品选择上需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工艺性和实用性。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崇尚礼仪,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一种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这种文的物质核心,礼品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历史背景,礼品也各不相同。
在现代企业公关销售中,选择一种代表企业精神、文化以及内涵极为丰富的礼品,把礼品文化当初表达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作为高极润滑剂尤其重要。
它在企业进行双边、多边合作,开辟新的市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宣传本企业的文化中是无可替代的。
同时礼品也是一种广告,一种宣传,合适的礼品能在客户的心目中建立起恒久而深刻的印象。
现代企业的礼品观,除了传承中国古朴的礼仪、礼节之外,更要与企业的形象、内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礼品文化得以充分的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仪是中华民族是优良传
统,像《孔融让梨》等许多历史小故事至今深深教育着我们。
我们作为小学生,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
懂礼仪的好学生,让良好的行为规范伴我们每一天。
女:我国是“礼仪之邦”,谦逊礼貌的语言,一直是大家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
男:我校是“文明校园”,绅士淑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
(2)师:的确!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舒心的微笑,一个得体的举止,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什么,却在内心洋溢起一种美的享受。
在待人接物中注意遵循礼仪,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会使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容易被人接纳,也有利于办成事情。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圣地,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编撰了《周礼》、《礼记》等一些记录、制定、规范、疏导礼仪方面的书籍。
可见,礼仪是形象、是窗口、是素质,是人格魅力、团队精神的展现,更是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人与团体之间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促进了解和相互合作的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凝聚力。
公务礼仪应把握好“三个关键”,即“精确标准尺度、区别条件因素、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赢得群众满意、增进信任,赢得社会满意、促进和谐。
精确标准尺度。
尺度即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公务礼仪是公务交往的一把标尺,科学把握公务交往中的礼仪尺度和标准,才能使公务活动、人际交往圆满成功。
首先,个人行为标准要规范。
行为标准从狭义的概念来讲,主要包括语言、仪表、仪态等多个方面。
在公务交往活动中,语言是增进沟通,促进交流的一把“金钥匙”,而仪表、仪态是一个人、一个集体的形象展示。
因此,必须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能巧妙地单独使用,又能灵活地结合运用。
在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要用文明、礼貌、朴实、健康、向上的语言,打开对方的心扉,用热情周到、耐心细致、谦逊礼让的态度以及标准得体的仪容仪表,参与公务活动,才能使活动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开展。
其次,适用范围要适中。
公务礼仪要把握适用、适中原则。
适用适中,就要坚持什麽样的事项、活动、交往使用什麽样的礼仪。
与公务活动不相适应的礼仪,从小处讲可能会遗留下笑柄,从大处讲损害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再次,要具备相当的规模。
规模即形状、外观情况。
在公务活动中,礼仪必须坚持与之规模相匹配的原则,即通常所说的规范达标。
公务活动要严格控制规模,尽量压缩事项、减少程序、节约费用,不得超标,不得铺张浪费,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使公务活动的规模标准规范,既要办好事项,又要树好形象。
区别条件因素。
公务礼仪构成的因素,笔者个人认为主要包括时间、环节、环境、场合、风俗、特性等。
做文明中国人 (2)
做文明中国人62级27班张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程门立雪等文明礼让的故事妇孺皆知。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中国人却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行为开始退化,各种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让中华民族为之汗颜。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休闲方式也越来越高档,境外旅游成了休闲的好选择。
但是在国外,部分中国游客的“纪念方式”却让外国景区管理者深感招架不住,有的景区甚至用中文写了“禁止乱扔垃圾”、“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等禁止标语。
在埃及的神庙中,有用中文刻下的“某某到此一游";在法国某高档酒店中,一些中国人在高声谈笑,引行人纷纷躲避;在泰国飞机上,两位中国游客出言侮辱空姐,致使飞机中途返航;在普罗旺斯南法薰衣草田里两伙中国游客为抢拍照位置而大打出手。
这些,足以显示出中国游客的不文明。
难道中国游客的公共素质不如外国人吗?难道中国游客的文明程度正在退化回史前时代吗?国庆节期间,天安门广场上到处是口香糖残渍;学校食堂中,插队、买的馒头只吃一小半;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中国式过马路“。
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现象在中国到处都可以看到,让中国人感到羞愧难当。
在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原来的陋习,树立”中国新形象“。
将文明记在心上,时时刻刻用文明礼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让中国人尊敬的游客,做一名遵守交通规则的中国人,做一名文明礼貌,对人友好礼让的中国人。
在我国,要大力进行”文明“教育宣传活动,让”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外国景区内的中文标语失去作用,让节约粮食的行为遍布身边。
做到这样,才是真正文明礼貌的中国人。
在学校里,也是常有不文明的现象。
课间在走廊内疯闹,垃圾随地扔,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校园内骑车等等。
作为新中国的新青年,我们要从小培养文明意识,遵守规则、礼让他人、遵守公共秩序,成长为祖国新一代的”三好“少年,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不要让中国五千年来的古老文明流失殆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国人为我们点赞,让后世以我们为榜样!做一名文明的中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使中国人不再用”特别提醒“,而是成为外国人学习的典范,让中华民族因我们而自豪!点评:追古论今,对比鲜明。
让是一种美德作文【3篇】
让是一种美德作文【精选3篇】让是一种美德作文【精选3篇】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和、礼让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味道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此是涉世安乐法。
”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狭窄之处,应当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
只要心中常常有这种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幸福欢乐。
俗话说:“与人便利,与己便利”。
到处为他人着想,不仅是对一个人德行的考验,也是为了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只能是一个孤家寡人。
做事要懂得给人留有余地,当你一味争抢的时候,不仅损害了对方,也有可能连带地损害了他的家人。
得理让人,不仅是一种宽容,更是一种人脉的积蓄。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在京城做了大官,被称为“张宰相”。
张英的安徽桐城老家有一个姓叶的大户与张家府第为邻。
那年,张家重修扩建府第,盖院墙时与叶家发生争吵,各不相让。
张英的家人在族人的督促下给张英写信,盼望张英以官压人,干预此事。
张英了解此事后,作诗一首带给家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见诗,反复吟诵,感到很有道理,于是主动后退三尺筑墙。
叶家得知以后,被张英身为高官但宽厚礼让的行为感动,也将自己宅院主动后退了三尺。
这样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后来,这件事被广为传颂,张英以宽厚礼让的品德化解邻里纠纷,显示出长者风范,给后人深刻的启示。
抛开斤斤计较的睚眦必报,谦让呈现出的气度与修养、个人魅力会增加自己的人缘,获得更多信任与好感,谁说不会给自己留有更多进展的空间与机会。
让我们用谦让来对待别人,用微笑来面对别人,用双手来关心别人,专心灵来关爱别人吧!世事一如坎坷道路,困难重重。
走不过的地方不防退一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对方先过,哪怕是宽敞的道路也要留给别人足够的空间。
你会发觉,这既是为他人着想,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让是一种美德作文【精选3篇】二美德是什么?美德是乐于助人,点燃盼望;是尊老爱幼,传承文明;是乐于奉献,制造和谐;更是我们每位同学发自内心想要去做好的每一件事。
中国“礼仪之邦”的来历
中国“礼仪之邦”的来历在中国礼仪文化的讲究是一直以来的传统,从一开始的纯正的讲究祭祀方面,一直到开放帝王用礼仪来规范约束天下,划分等级。
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这个称号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留学网为您一一解答!中国礼仪之邦的由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重“礼仪”而著称。
古代时,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看到这里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礼仪为美德,以至于人们待人谦敬温柔,相互间关系融洽,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英!国的坦布尔、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
坦布尔认为孔子学说是一部伦理学,涉及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众道德和私人道德。
他说:“政府无道德,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老百姓无道德,政府无法安定与正常运转。
”伏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刚正的道德,非常实际。
他们由于有如此光鲜的学术取向,被他们的同胞戏称为“欧洲孔子”。
孔子毕其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安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他要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
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洲得到很多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其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
由此亦可令我们相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誉,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肯定。
在我国历史上,礼仪规范出现得很早,商朝的时候就有礼仪了。
当然,那时候的礼仪还比较粗略,比较简单。
总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礼,是祭祀神灵的规范,与社会学范畴的伦理还未挂上钩。
到了周朝,“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原来周人比之他们的祖先商殷人来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把礼纳入实用的范围(“尚施” 。
)当然,他们还不至于优秀到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在“事鬼神”的同时又与鬼神拉开距离(“远之” )于; 是这“礼” 便成了人间社会之礼,这“仪”也就是人际交往实用之仪。
在西周时,礼仪为社会划定等级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规定好人们在生活的例外领域、例外场合所必须恪守的准则等等。
浅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浅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我国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当代价值。
传统礼仪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在家庭、社交活动或者公共场合,都可以看到其存在的痕迹。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礼仪文化虽然受到了冲击,但其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谈及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
传统礼仪文化强调的是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礼义之邦的思想。
礼乐之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气良好、文明程度高,秩序井然。
在古代,礼乐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礼乐能够凝聚人心,强化国家认同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礼仪之邦则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应有礼仪与尊重,相互尊重、谦逊有礼,不仅可以促进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更能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而礼义之邦强调的是人之为人应该守规矩、讲道德,以礼为本、以义为先,传承优良道德风尚,推崇诚信守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谈及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传统礼仪文化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
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举止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风尚与文明程度。
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修养的公民,为社会治理和发展贡献力量。
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关系和文明社会建设。
礼仪文化提倡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与互相包容,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减少矛盾与冲突。
礼仪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之道。
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就是“和为贵”,凝聚着“礼”的核心精神。
通过弘扬传统礼仪文化,有助于加强中华文化自信心,保持文明传统的持续发展。
中法礼仪文化区别
礼仪/交际礼仪中法礼仪文化区别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以礼待人,这是所有家长教小孩子的话。
法国也是一个讲文明重礼貌的国家,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
中国传统的礼仪是对长辈叩首请安,平辈中拱手作揖或打千问安,现代礼仪则是握手问好。
西人则是拥抱亲吻,已人人习知。
但比较一下中西在公共场合的不同礼仪,仍能见出一些文化传统的分野。
法国人重视社交礼仪。
无论购物办事,不相识的人,总要先互道您好,笑脸相向,离开时道声“再见”。
开门出地铁口,前面的人出了门,总要继续侧身用手撑着门让后面的人出来,后面的又重复同一动作,以方便他人。
进电梯出电梯亦如是。
如遇女士,男士会侧身请女士先进或者先出,这已是公共场所的礼貌习惯。
下班换班,下班的人总要一一向同事道声再见。
接班的人也会依次与正在上班的同事先打招呼。
笔者有次去卢森堡公园的上议院参观,亲见一男子换班,即先与其他值班同事一一握手,然后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样的礼仪无疑加强了集体观念,我以为是值得仿效的。
这或许是西方人独到的礼仪,中国人也有独到的礼仪,那就是尊老爱幼。
无论在地铁或公共汽车上,如遇有老迈的人或年幼小孩,中国人大多会自然起立让座。
稍留心你就会发现,如是老太太,会欣然接受,并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你。
若是老先生,则摆手婉拒。
也许是老太太理解成“女士优先”的礼仪。
公共汽车上有给老弱病残的专座,空间多些。
你可常看到一些年青法国人坐在那儿,遇有老弱病残,并不理会,旁若无人。
这种场合,中国人一般是看不下去的,因为这不符合中国人的礼仪。
家人聚会,中国人习惯是先请老人坐下,方才落座。
遇有出行,或请长辈先行,或前呼后拥。
敬老尊老,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世代相袭的礼仪。
西人在这些方面并不考虑,满屋子人,各人自择座位。
一家三代人出行,也并没有长辈在前在后的问题,各人随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
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
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
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
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我国古代礼仪故事
我国古代礼仪故事我国古代礼仪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礼仪,特别是在古代,一言一行都是恪守当时的礼仪的,今天店铺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古代的礼仪故事,看看古人是怎么守礼的吧!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女:国学经典,诵读不衰。
男: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
女: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
男: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仍然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民族则以谦逊著称。
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
既然文明礼仪如此重要,那我们应怎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