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五章共17页
《孟子》五章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 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 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 土墙。 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已 不见于记载。 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 (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而遭杀; 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荐,被桓公提 拔为相。 孙叔敖:楚国隐士,后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 百里奚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 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 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拂:违背,不顺。 拂(bì):通“弼”,辅佐。
课文讲解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 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 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 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 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 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 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 人萎靡死亡。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顺:服从。
《孟子》五章 ppt课件
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丘:众。
ppt课件
12
课文讲解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 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pp至t课件,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ppt课件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 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 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 土墙。
拂:违背,不顺。
9
拂(bì):通“弼”,辅佐。
课文讲解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
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ppt课件
顺:服从。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孟子》五章(一)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6,盡心焉耳11矣。
河内凶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
寡人之於國也6,常式:寡人尽心于国矣。
焉:之于,词序强调;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大部分场]┗(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此处为加强]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凶10:┏凶:不吉利;饥荒;┗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孟子》五章(二)察鄰國之政,無如10寡人之用心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翻译与赏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翻译与赏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翻译与赏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于《孟子.告子》下第十五则。
原文如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翻译(版本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在田间被任用,傅说在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在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里被选拔。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必须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使他做事不顺利。
经过这样的方式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内心被困扰,思虑被堵塞,然后有所作为。
憔悴枯槁表此刻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或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之后才明白,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则会萎靡死亡。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版本二)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必须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之苦,使他备受穷困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孟子》五章
(3)仁义礼智
▪ 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义礼智四者 并不是平行的。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 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由孔子的以仁 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发展为以仁义为核心的 伦理思想体系是孟子对儒学的重大贡献。自此仁 义结合成为封建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
▪ 5.仁政思想
▪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其经国治民的基本方针。民本思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威慑天 下不能依靠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施行 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 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 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顺从的 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 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 君子有不战斗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则 必定胜利。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 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 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 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 件。
孟子为邹人
▪ 孟子,出生在鲁国的邹地(今山东邹 县),他是鲁国贵州的后裔(邹为鲁国 的附属之国)。具体来说是孟孙氏的后 代。
▪ 鲁桓公的三位庶子称为“三桓”(孟孙、 叔孙、季孙),孟孙嫡系称为孟孙氏, 其余支子改称孟氏,这个孟氏,就是孟 子姓氏的由来。
关于孟子的父亲
▪ 关于孟子父亲的记载,非常之少。 据《春秋演孔图》等书记载,孟 子父亲名激,就是孟激,字公宜。
孟子五则(带注音)
《富f ù贵ɡu ì不b ù能n én ɡ淫y ín》景j ǐn ɡ春ch ūn 曰yu ē:“公ɡōn ɡ孙s ūn 衍y ǎn 、张zh ān ɡ仪y í,岂q ǐ不b ú成ch én ɡ大d à丈zh àn ɡ夫f ū哉z āi ?一y ì怒n ù而ér诸zh ū侯h óu 惧j ù,安ān 居j ū而ér 天ti ān 下xi à熄x ī。
”孟m èn ɡ子z ǐ曰yu ē:“是sh ì焉y ān 得d é为w éi 大d à丈zh àn ɡ夫f ū乎h ū?子z ǐ未w èi 学xu é礼l ǐ乎h ū?丈zh àn ɡ夫f ū之zh ī冠ɡu àn 也y ě,父f ù命m ìn ɡ之zh ī;女n ǚ子z ǐ之zh ī嫁ji à也y ě,母m ǔ命m ìn ɡ之zh ī,往w ǎn ɡ送s òn ɡ之zh ī门m én ,戒ji è之zh ī曰yu ē:‘往w ǎn ɡ之zh ī女n ǚ家ji ā,必b ì敬j ìn ɡ必b ì戒ji è,无w ú违w éi 夫f ū子z ǐ!’以y ǐ顺sh ùn 为w éi 正zh èn ɡ者zh ě,妾qi è也y ě。
居j ū天ti ān 下xi à之zh ī广ɡu ǎn ɡ居j ū,立l ì天ti ān 下xi à之zh ī正zh èn ɡ位w èi ,行x ín ɡ天ti ān 下xi à之zh ī大d à道d ào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7课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问题互研:【一】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得道”是什么关系?
答:“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 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 “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道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第三段: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 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 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 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 (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 内部团结啊。
阅读第四段思考问题:
故 因此,曰所,域以 民不以限封制 疆 疆界
之 的界,固国 国不以防 山溪靠之险,威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 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 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 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 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 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夫郭
粟寡戚
畔
封疆 jiāng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非 不 高 也 。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必 胜 矣 。
讨论问题
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孟子》五章-PPT文档资料
二十七、《孟子》五章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孟子·腾文公 下》)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 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 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 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能臣和 辅佐君主的贤士,对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往往会导致灭亡。这就说明,忧患可 以使人奋进、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 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二十七、《孟子》五章
3、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 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 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 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 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 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 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人心具备天的本 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二十七、《孟子》五章
2、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 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儒家思想
《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儒家思想《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滕文公当世子时,在出访楚国的路上顺便去宋国拜访了孟子。
孟子大谈人本善良的道理,开口闭口全是尧舜等先代贤君的英明盛事。
世子从楚返回时,又去拜访孟子。
孟子说:“世子对我上次的言论有什么怀疑吗?其实道理本来就是一样的啊!成曾跟齐景公说:‘他,是个男人;我,也是个男人;我为什么会怕他呢?’颜渊也曾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又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应该都像舜一样啊!’公明仪说:‘文王,是我所尊敬的古代师长;周公又怎会欺骗我呢?我们只要虔诚学习就是了。
’现在滕国虽不大,可是长短相抵,大概也有方圆五十里了,还是可以认真治理而成为一个良好的国家的。
《尚书》上说:‘如果服药后不感到头晕目眩,那么疾病也就不会痊愈。
’”滕定公去世了,世子跟他的师傅然友说:从前孟子在宋国跟我说过的话,至今仍未忘记。
现在国家碰上这等大事,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决定办理丧事的方式。
”然友去邹国孟子的家中请教。
孟子说:“遇到大丧来问礼节,是件好事。
亲人去世,本来就该尽自己的全力来办丧事。
曾子说过,‘活着时,要按礼节来侍奉;去世了,要按礼节去埋葬,并按礼节祭奠,这就是孝子’。
有关诸侯的丧葬礼节,我没有专门研究。
即使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一些的:守丧三年,穿粗制衣服,吃简单的饭食,从天子到普通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共同遵守的礼仪。
”然友回来之后,世子确定了守丧三年的计划。
但是朝中百官及同族尊长都不同意,纷纷说:“我们宗主国鲁国的前辈君主没这样办,已去世了的前代君主也没这样办,到了你这一辈却要行三年大丧礼节,这不应该。
况且《志》书上说:‘丧祭从先祖’,让‘我们遵循祖宗们的办事方式’。
”世子对然友说:“以前我没有认真学习礼仪制度,只知道整日里骑马练剑。
现在亲友和百官都对我不满意,恐怕他们也不会按我的要求尽力办理丧事。
请你再去问一下孟子。
”然友第二次去邹国拜问孟子。
孟子说:“是这样,这是不能够求于别人的。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1.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
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物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则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征。
这一考古发现证明()A. 商周时期盛行神权政治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C. 分封制度促进区域联系D.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2.据下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是()记载出处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孟子》A. 禅让制得以完善B.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C. 家天下局面开启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由此可见,当时()A. 礼乐制度彻底消亡B.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4.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下列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贡献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 焚书坑儒,以愚黔首B.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C封禅泰山,威震四方 D. 约法三章,休养生息5.汉初孝惠帝、孝文帝开创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汉武帝时又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还强调“先尊后亲;尊尊亲亲”。
这些政策的推行()A. 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 导致了法家思想走向消亡C. 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6.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A. 统一国家的建立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繁荣开放的社会D.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7.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共31张PPT)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 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 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 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 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
问题互研:【四】
文章第三层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 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 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 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 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 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的说明“人 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问题互研:【一】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得道”是什么关系? 答:“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 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 “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道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问题互研:【三】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加强语言气势 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
拓展延伸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 断,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什么可借鉴之 处?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讲解
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 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 结重要。 (譬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 (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够胜利。(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 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 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又譬如, 另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 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 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又不如 得人心、上下团结。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 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 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施行仁政,得到民 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 的人就少。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 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 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一战立即就会获得胜 利。”
要求; 其二:五伦。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长幼有叙,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 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其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
课文讲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
老:尊敬。老:长辈。 幼:抚养,爱护。幼:晚辈。
课文讲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 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 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 土墙。
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已 不见于记载。
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 (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而遭杀; 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荐,被桓公提 拔为相。
课文讲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稷,则变置。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 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 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丘:众。
课文讲解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 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民本: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 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 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 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思想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 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春秋时,孔子 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 观点。
课文讲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 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移:使······改变。 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形容意志坚定。 威武:威胁暴力。 屈:使...服从。 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 约公元前289年),名 轲,字子舆。
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文学家、散文家。儒家 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
《孟子》 是记录孟 轲言行的 一部著作 也是儒家 重要经典 之一。
孟子的思想
仁政: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 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 “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 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孙叔敖:楚国隐士,后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 百里奚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
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 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拂:违背,不顺。 拂(bì):通“弼”,辅佐。
课文讲解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 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 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 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 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 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 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 人萎靡死亡。
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告子上》
孟子伦理道德思想
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 其一: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
课文讲解
环:围。 夫: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也:发语词,判断句的标志。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皮制甲衣。 坚:坚固。 利:锐利。 米粟:粮食。 委:抛弃。 去:离开。
课文讲解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顺:服从。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