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高和寡”论妙玉

摘要:笔者从《世难容》的解读出发,试图通过文本结合警示语去理解曹雪芹笔下最为奇特的妙玉形象。通过妙玉的矛盾性和悲剧性深究到封建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曲高和寡气质精神才气矛盾性悲剧

一曲《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似乎是曲高和寡,展示了妙玉的一生和命运。也道尽了作者“抱着悲愤心情而重彩描绘的一个最重要最奇特的女性”①。的构思。

妙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排名第六,但在文中的篇幅并不多,甚至给人容易忽略。然而一出场必定是浓墨重彩,机警禅语中蕴含了作者曹雪芹的悲愤。因此,妙玉是不容忽视的。

妙玉的确如兰般高洁,她居住的栊翠庵四周的红梅最为有趣,最为精神。文中多次描写到红梅:“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像红梅般临风傲骨,寒香扑鼻。不正是作者对她的喜爱吗?

她精神高洁还体现在她的洁癖上,即对茶水的选择上,如: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她亲近自然,天具慧心,虽高而不俗,更能展现她的精神。

她的才气则颇具有传奇特色,真谓是琴棋书画样样传神。她的“槛外人”的拜帖,难倒了宝玉,她在大观园遇上黛玉与湘云写诗,还未写完,她跑来续写。这首诗一共做了三十五韵,黛玉与湘云二位合起来才做二十二韵,每个人只做了十一韵,“想了一想”,“半日”,“一步难似一步了”,两个人可谓绞尽脑汁。而妙玉是“一挥而就”,并且将前二十二韵中的“颓败凄楚”给“翻转过来”了。黛玉与湘云读了她的续诗,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妙玉对写诗所发表的看法,黛玉与湘云也“皆道极是”。更奇特的是她会听琴,潇湘馆听黛玉弹琴,“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不仅能听琴,更能听人。她所说的“日后便明白”分明暗示了黛玉的命运。她在和惜春比棋上,胜得亲亲松松,却不忘说教。所以说是妙玉真正“才华阜比仙”的。

这样的一个绝代女子,为什么偏偏是世难容?一曲高调,几人聆听?《世难容》不仅传达出妙玉的如兰的气质,诗仙般的才华,伯牙般的知音,孤僻聪慧,大家闺秀。也传达出种种矛盾,透过这些矛盾冲突,可以还原出一个质朴纯真的妙玉,也可以描摹出这个封建时代的没落,妙玉的悲剧唱响了这个”封建时代的挽歌”。

作为一个伴随晨钟暮鼓,送经唱道的女尼,她却尘缘未了,寄身于荣国府。“妙玉并未超尘脱俗,还有着一颗凡心”②,试想作为佛门子弟,本应万念俱空,众生平等。可她却还带有封建时代的礼教的束缚,品级观念依然存在,这在对刘姥姥用的茶具上最能说明。不仅如此,她对宝玉的生日念念不忘,还免不了拜帖。在大观园还不忘展现自己的才情。这哪是深山坐禅的人的心,这分明是此时代,作为个例但最能代表众多女性的心声。

她孤僻高傲,看不起这个同时代的人物,用佛语的“俗”加以评价。在她看来,她是“槛外人”。然而他却不得不在这个“槛内”生活,并与他她们交往。她依然保持着自己富家小姐的孤高自傲。她出身豪门,且颇有才华,这使得她自视甚高,“万人不入他目”,做事“不合时宜”,常常给人难堪,让人难以接受。且不说她在蟠香寺时因不肯低头而“不为权势所容”。在贾府里,除了对贾母略显尊敬外,对其他人,她是都不放在眼里的。黛玉问她沏茶用的是不是旧年的雨水,竟遭她冷笑,还被说成是一个俗人。她欣赏黛玉的才气,喜欢真实的宝玉,但这种喜欢,则是超脱情爱的欢喜,而是精神

世界的共鸣引起的好感,依赖。但可悲的是新时代精神的代表宝玉对她的评价是:“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连宝玉都不能在最深处去理解妙玉。可叹人皆是有欲之人,那个封建时代加载她身上的束缚,使她只得“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以一种悲凉但又莫测的结局收尾。

一曲高调,几人能聆听?妙玉的寂寞和悲凉,正是对那个封建时代对人的束缚和摧残的最有力的描写。连“槛外人”的妙玉不能幸免,谁能想大观园里的一群“槛内人”的遭遇又是什么样?“一把辛酸泪,谁云作者痴?”似乎作者曹雪芹才能听懂妙玉。

参考

①周汝昌:《红楼梦的真故事》,华艺出版社,1995年。

2 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