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6_病人心里与医患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第六单元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一、病人的心理问题
病人角色
病人角色是以社会角色为基础的,社会角色是社会规定的用于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病人角色有以下特点:减免平日“正常”的社会责任;有接受帮助的义务;有恢复健康的责任;有寻求医疗帮助的责任。
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除了具有一般人所共有的多种心理需要外,还具有在疾病状态下的特殊心理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接纳的需要。
2.尊重的需要。
3.提供诊疗信息的需要。
4.安全的需要。
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
病人身体上的损伤会直接或者间接造成其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焦虑、行为退化、愤怒、抑郁和猜疑。
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门诊、住院和手术病人
1.门诊病人
门诊病人的心理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
(1)希望能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护对待。
(2)期盼明确的诊断,以妥善治疗。
(3)急诊病人较普通门诊病人心理反应更强烈。
2.住院病人
(1)环境突变增加了病人的负性心理。
(2)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3)工作及家庭生活中断易产生自我认同迷失,带来心理压力。
3.手术病人
(1)手术病人的一般心理:手术往往被人们认为是重大的生活事件,病人的心理压力很大。求生的欲望使他们对医务人员产生依赖心理。
(2)手术前病人的心理:手术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期性,病人的心理负担很重。
(3)术前心理准备:术前心理准备可以调整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认识,缓解心理冲突,使之更容易配合手术,同时也能减轻病人术中的痛苦,促进术后恢复。
4.手术后病人的心理问题
手术前的心理问题通过实施手术而大都解决,或已时过境迁,手术后的各种实际问题便在较长的恢复期内不时出现,如手术之后的疼痛。如果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应考虑是否为术后抑郁或心理退化所致。
二、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关系的一个专门术语;
广义的医患关系指以医生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中心的人群的关系。
2.医患关系的模式
医患关系常常用医患关系模式来描述。此模式根据医生的地位、患者的地位、主动性的程度将医患关
系分为3种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
(1)主动-被动型: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医患关系模型。医务人员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患者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种模式在现代医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2)指导-合作型:这是一种构成现代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基础的模型,医患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这种关系中,虽然患者有一定的地位和主动性,但在总体上医患的权利是不平等的。按照这个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的作用占优势,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患者的主动性。在这种模式中,医生是主角,患者是配角。目前临床上的医患关系多属于此种模式。
(3)共同参与型:在这种模式的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和患者有近似相等的权利和地位,医生帮助患者进行自疗。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均属于这种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医生和患者都是主动的,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医务人员应当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不把工作及个人生活中的不愉快发泄到患者身上,这不仅是一种职业的道德要求,也是医务人员保持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医务人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善于使用安慰性、鼓励性和劝说性的语言,对病痛之中的患者进行安慰,这样会使他们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鼓励实际上是对患者的心理支持。
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1.语言交流的要领
语言交流的要领是:尊重患者、遵循一定社会语言规范、及时反馈。
2.语言交流的技巧
语言交流的技巧有:倾听、同感反应、控制谈话方向、及时恰当反应、沉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