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与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教案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与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冷战”后的和平主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史实,说明和平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了解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

能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分析资料,认识当今时代的主题,并正确分析当今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和平对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和平的情感;学会关心时事、关心社会,树立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教材结构分析“‘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主要围绕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和平”展开。

教材首先从社会主义在世界X围内遭受的挫折谈起,指出东欧政治版图发生的重大变化。

接着,进一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宣告“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然后,通过具体案例描述“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各种矛盾。

最后,总结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指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遭受的挫折及“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教学难点】世界和平遭遇的一系列挑战。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为主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前播入FLASH《你和我》,呈现2008年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奋起拼搏的精彩画面。

【提问】这首歌曲大家听起来亲切吗?学生:亲切,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曲《你和我》。

【提问】2008奥运会可以说是一场全球的盛会,是一场综合多种赛事的盛会,但它更是一场全人类的和平盛会、团结的大会。

中国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但我总感觉有些遗憾,大家能否说说这届奥运会有哪些令人遗憾的事呢?学生:X翔因伤退赛,中国男篮未能将胜利进行到底击败西班牙队,中国女排没能卫冕……(大家七嘴八舌,异常热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全套目标本教案全套旨在帮助初中九年级学生掌握人教版历史全册的内容。

教案采用简单易懂的策略,以非法律复杂性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教案概述本教案全套分为以下单元:1. [第一单元 - 历史起源与文明的兴起](#第一单元---历史起源与文明的兴起)2. [第二单元 - 古代东方文明](#第二单元---古代东方文明)3. [第三单元 - 中世纪欧洲与伊斯兰世界](#第三单元---中世纪欧洲与伊斯兰世界)4. [第四单元 - 近代时期的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第四单元---近代时期的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5. [第五单元 - 二十世纪的革命与战争](#第五单元---二十世纪的革命与战争)每个单元教案都包括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

第一单元 - 历史起源与文明的兴起课堂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与文明的发展过程;2. 理解文明的特征和影响。

教学重点1. 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2. 文明的特征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人类历史的起源;2. 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小组讨论;3. 视频观看。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2. 小组讨论贡献度;3. 作业完成情况。

第二单元 - 古代东方文明课堂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东方文明的主要特点;2. 掌握古代东方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重点1. 古代东方文明的主要特点;2. 古代东方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文明;2. 古代印度文明。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小组讨论;3. 视频观看。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2. 小组讨论贡献度;3. 作业完成情况。

第三单元 - 中世纪欧洲与伊斯兰世界课堂教学目标1. 了解中世纪欧洲与伊斯兰世界的重要事件和文化特点;2. 比较中世纪欧洲与伊斯兰世界的差异和联系。

教学重点1. 中世纪欧洲的重要事件和文化特点;2. 伊斯兰世界的重要事件和文化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并记住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掌握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和特点,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批判性思维:学生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社会责任感:学生将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提高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教学评价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3. 改进措施
- 在课堂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和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等方式,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转化为实际行动。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课 多级世界有规则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课 多级世界有规则
③设计互动环节,如学生参与绘制板书,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多极化世界的概念:国际事务中出现多个具有相对平衡实力的大国或地区,形成相互竞争、合作与冲突的局面。
2.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原因: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
3.多极化世界的特点:竞争性、合作性、冲突性。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多极化世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结合时政新闻,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形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观念。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9.请描述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10.请分析多极化世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解释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
1.多极化世界的概念是国际事务中出现多个具有相对平衡实力的大国或地区,形成相互竞争、合作与冲突的局面。特点有竞争性、合作性、冲突性。
2.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这些原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竞争更加激烈、需要共同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差异可能导致国际冲突的爆发。
-纸质教材和辅助材料:提供丰富的纸质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多极化世界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多极化世界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多极化世界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多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国际形势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对多极化世界的兴趣和思考。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教案人教版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第一课人权的历程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人权的历程课程标准3-1 了解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

教学要求1. 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2. 通过具体实例,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3. 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点。

结构分析人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人权的足迹”──首先简述了人类争取人权的历史进程,在人类正式提出“人权”这一概念之前,人类争取人权的斗争早已展开。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不断丰富,影响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逐渐波及全世界。

然后,课文阐述了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最后,教材以美国为例,说明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实现人权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主要对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两个五十年的人权状况。

首先,课文叙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接着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权状况的巨大变化。

由此说明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突出了生存权与发展权是发展中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教学评价建议虽然人权是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看法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人权的概念作抽象概括或者说明,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能否概述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能否根据有关资料,比较说明中国人权近百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人权观。

《人权的足迹》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启蒙运动前人类争取人权的历史,让学生知道“天赋人权”最初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知道《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一切人均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知道《世界人权宣言》是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第三届大会通过的关于人权保护的文献;清楚各国的人权对人权的看法不一,并初步掌握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1_2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1_2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课程标准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结构分析雅尔塔协定及影响两大军事集团“ 铁幕演说”“冷战”与“两极” 冷战的具体表现战后世界美苏争霸杜鲁门主义新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各国的现代化追求殖民体系瓦解与追求现代化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会议)亚非拉(四小龙、77国集团、石油危机)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及有关教学用具等发达国家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具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教学导入:教师提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学生回答: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

其主要内容有: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教师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1、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 人权的历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 人权的历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一、教材分析《人权的历程》是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权概念的起源、发展以及人权的具体体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权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到人权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分析人权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和保护人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权的发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人权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为了确保教学的实用性和符合教学实际,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相关资料和案例,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同时,注重课堂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权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课《人权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权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权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将人权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权问题,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本课还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权的发展,认识人权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人权观念的演变过程,增强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权的发展历程,并认识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性。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人权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将人权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二课 人民当家做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二课 人民当家做主
(3)了解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运用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
- 实践活动法: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宪法知识和公民权利义务的应用。
-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 宪法与公民法治意识培养(通过宪法教育、宪法实践等方式培养公民法治意识)
10. 宪法与公民社会责任
- 宪法与公民社会责任的关系(宪法是公民社会责任的重要法律依据)
- 宪法对公民社会责任的要求(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公民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
- 宪法与公民社会责任培养(通过宪法教育、宪法实践等方式培养公民社会责任)
- 国家机构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国务院的执行权等)
- 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依法行使职权、接受人民监督等)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人民当家做主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人民当家做主教案 人教版

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主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国家的主人走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教材分析】发展民主政治,不仅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本课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的职能、公民的民主权利几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主人”告诉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人民只有通过民主选举,才能产生表达自己利益和意志的代表;人民只有通过民主的选举,才能进入管理和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力机关。

【教学过程】新课的导入问题导入教师可直接提问:“你们知道课本89页上面的图标叫什么吗?谁能说说它的来历和象征意义?”(见“内容点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简要解说,然后导入课题。

新课的教学1. 反思历史周期率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一下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然后提问。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说说1945年7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1945年7月,抗日战争就要取得胜利。

)○黄炎培和毛泽东的这番谈话的中心内容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对于战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胜利前夕就成为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国共和谈也已经摆上日程。

)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之后,教师可以用表格形式来引导学生举例印证历史周期率(课前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比如,王安电脑公司的兴衰、秦帝国的灭亡、苏联的解体等等)。

【活动答案】○秦帝国的兴起和灭亡,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可谓“其兴也勃”;可秦始皇去世不久,帝国就分崩离析,可谓“其亡也忽”。

○在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里,广大的人民基本上被剥夺了管理国家的权利,不可能参与决策以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

政府没有人民的监督,国家的政策往往取决于最高决策者个人的好恶,因此,每当最高决策者发生变更,国家的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人亡政息”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可谓比比皆是。

实行民主制度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得国家权力真正属于人民,同时,民主制度也保证政策的制定、执行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变更。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2.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2.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教案
-积极探讨和撰写历史评论和论文,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我尽力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0世纪初中国局势的复杂性。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我也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英勇斗争。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局势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特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
2.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英勇斗争。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
2.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害怕表达错误而不敢发言,下次我可以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我也可以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更多地引入多元视角,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20世纪初中国局势的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人教版新课标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人教版新课标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人教版新课标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3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名师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名师教案 人教版

第一课文明社会的曙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领域的考古知识,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了解文明的进程。

2.过程与方法:收集远古人类的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了解原始社会的状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说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走向文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材介绍:本册教材介绍人类从产生到现在时段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了解世界闻名的发展趋势,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增强为全人类作贡献的意识。

二、导入:人类的起源和人种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人类的祖先是什么?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哪里?三、新课教学:一)人类有共同的祖先1.从猿到人的进化联系中国古代史知识,简介人类进化过程:1)非洲南方古猿化石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露西少女”(300万—375万年前)(阿法种)(发现者: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松)2)约19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出现在东非,这就是能人(Homo Habilis) 能人化石的发现者:英国古人类学家利基夫妇思考:为什么称为能人?3)火的发现是这时人类的重要成就。

思考:当时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使用的主要工具是什么?最初使用的是天然火。

人工取火技术发明的时间大约是什么时候?二)走向文明1.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

新石器时代(new stone age)冶金术(约_____年前)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仍处于金属器时代。

2.原始畜牧业(约1.5万年前)试猜想原始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原始农业(约1万年前)试猜想原始农业是如何产生的?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品生产者,标志着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

3.村落定居时代(文明的前奏):(农业生产周期性的要求)定居。

最早的村落:9000年前,西亚4.城市(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最早的城市前4000年左右的西亚和北非。

(历史教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

(历史教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

九班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通过引导同学观看、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特点、影响,培育同学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一起看看九班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欢送查阅!九班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1力量目标:1.了解和把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把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富强〞;3.把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把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力量目标1.通过引导同学观看、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特点、影响,培育同学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2.引导同学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争辩、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开展的作用,培育同学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大事、历史人物的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对资本主义的开展、冲突、危机以及自我调整和改进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生疏。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行防止。

教学重难点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学问;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开展供应了有利的环境。

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二、富强及其崩溃(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快速快的表现是什么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富强〞来形容了。

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最为严峻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缘由、特点、影响(1)缘由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缘由: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拟之下,人民的而消费力量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

2019年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汇编

2019年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汇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本概念。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和规则,它帮助我们维持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稳定运行。社会秩序则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有序状态,它涉及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社会制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B.小红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了交通事故。
C.小华参与网络论坛讨论,提出了对社会制度的批评。
D.小刚参加团队活动,与队友合作完成了任务。
4. 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
1. A
2. A B
3. A
4. 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法律制度可以帮助维护社会公平和个人权益,交通规则可以保障交通安全,学校纪律可以维护教学秩序。此外,社会秩序还在社会交往、团队合作、冲突解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社会制度和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这个游戏将演示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本原理。
例题5:
题目:请简要分析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社会制度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规范和依据,保障了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秩序的实现又是对社会制度的遵守和实践,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此外,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还有助于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1.1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1.1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全球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世界格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这两个重点。对于战争的具体过程,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主要战役、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战争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能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战争的影响,加深对世界格局变化的理解。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起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或观看纪录片,深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起因,探讨各种因素如何导致战争的爆发。
战争战役和战术的研究:学生可以选择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某场重要战役,如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等,了解战役的经过、战术特点和对战争的影响。
战争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学生可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例如战争对贸易、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战争对民众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将演示战争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共41套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共41套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共41套新人教版)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知道重庆谈判,了解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史实。

通过学习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培养依据基本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旧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结合有关史料,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风险亲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所取得的成果。

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3.1.2学时重点重点:中共七大、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 3.1.3学时难点难点:国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3.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播放视频《内战爆发》问:刚才看到的这段视频资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追问:交战双方是谁?为什么会发生?能否避免? 活动2【讲授】那一年,清凉山下,延水河畔…… 多媒体出示图文资料,结合教材内容: 资料1:“……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我们应当用全力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节选) 资料2:“……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 ――蒋介石1945年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节选) 设问:面对中国的前途走向,国共两党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思考:面对这两种不同的前途主张,中国又该如何实现不同主张的统一? 假设1:内战、武力、战争………… 设问:蒋介石为什么没有直接发动内战? 假设2:和平、谈判………… 活动3【讲授】谈判桌上的较量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看图说话:这一组图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历史故事?探究:蒋介石为什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陪都进行谈判? 毛泽东为什么会去参加谈判? 活动:cosplay――如果你是蒋介石,说说为什么邀请毛泽东来谈判? 如果你是毛泽东,说说为什么去谈判? 出示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影,说说看,他们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 出示《双十协定》,设问:协定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共识? 又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 这些分歧的存在,又说明了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建议:本框的《读与思》中设计的问题在七年级时曾出现过, 建议:本框的《读与思》中设计的问题在七年级时曾出现过, 所以不要用太多时间。辅文部分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因为 所以不要用太多时间。辅文部分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 它实际上介绍的是人类最初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组织形式。 它实际上介绍的是人类最初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组织形式。 活动区》同样放在课下完成。 《活动区》同样放在课下完成。 三、科学与人文知识的萌芽 问题: 问题:人类最初懂得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 关系?为什么?(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学习) ?(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学习 关系?为什么?(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学习) 这一框是此次合并教材时新增加的内容,建议由教师讲述。 这一框是此次合并教材时新增加的内容,建议由教师讲述。可 以把本框的《大家谈》 读与思》的问题作为讨论的内容。 以把本框的《大家谈》和《读与思》的问题作为讨论的内容。 完成讨论后再由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完成讨论后再由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如果时间充足,可让学生讲讲中国古代各民族图腾的故事。 如果时间充足,可让学生讲讲中国古代各民族图腾的故事。
《活动区》的内容可在课堂上完成。同时提问为什么说弓箭 活动区》的内容可在课堂上完成。 是复合工具?要求学生结合科学课的知识,说出弓箭的力学 是复合工具?要求学生结合科学课的知识, 原理。由此说明新工具的进步性。 原理。由此说明新工具的进步性。 五、从动物驯化到植物栽培 问题:随着工具的进步,采集和狩猎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问题:随着工具的进步,采集和狩猎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本框课文,并找出重要知识点: 指导学生阅读本框课文,并找出重要知识点: 千年前, 原始畜牧业出现。 约1万5千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动物 万 千年前 人类开始驯化动物——原始畜牧业出现。 原始畜牧业出现 万年前, 原始农业出现, 约1万年前,人类栽培植物获得成功 万年前 人类栽培植物获得成功——原始农业出现,人类 原始农业出现 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品生产者。标志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 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品生产者。标志生和《文件夹》可不作要求。 大家谈》通过了解农业革命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大家谈》通过了解农业革命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认识农业 在现实社会的重要地位。 在现实社会的重要地位。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状态。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本节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本节课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本节课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请描述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人口、环境的影响。
3.请列举我国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并说明合理利用能源对人口、环境的重要性。
4.请列举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并说明相应的治理措施。
5.请谈谈你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如何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与改进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
3.例题三: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人口、环境的影响。
答案: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多,林地、草地少。
影响:对人口: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人口居住和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匮乏地区人口较少。
对环境: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但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土地资源匮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出现土地荒漠化等现象。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2024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核心概念。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和公共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如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等。

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的理解,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分析。

社会制度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经济、文化因素。

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已知的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课堂互动设计有趣的互动游戏或竞赛,如历史知识竞答、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公共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布置课后阅读和思考任务,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增强教学效果。

技术应用:运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数据库、历史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课程标准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结构分析雅尔塔协定及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冷战”与“两极”冷战的具体表现“铁幕演说”战后世界美苏争霸杜鲁门主义新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殖民体系瓦解与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会议)各国的现代化追求追求现代化发达国家亚非拉(四小龙、77国集团、石油危机)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具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教学导入:教师提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学生回答: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

其主要内容有: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教师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1、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

①雅尔塔体制是三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它反映了三国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以及新划分的势力范围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使战后世界顺利地由战争转入和平。

②雅尔塔体制也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队战后的世界的控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2、教师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①战后,美国推行怎样的全球战略?(称霸全权,反共反苏)为什么?(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②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3、美国在称霸全球反共反苏的战略中采取怎样的政策?有哪些表现?①冷战及冷战的含义见书本第4页。

②“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总结回答“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第一、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教师应充分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B、完成活动题,训练和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同时加强史地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让学生认识到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

进而明确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标志。

第二、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

第三、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宣告美苏战时同盟破裂,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可开发教材,引进材料以加强对“冷战”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在图1-3至图1-6中,加深学生对冷战的理解(图1—3东柏林建起柏林墙,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图1—6美国侵越战争,遏制共产主义)。

教师过渡解释语:六十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于是,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终为美苏争霸所取代。

4、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美苏争霸:①双方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的疯狂军备竞赛;②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思考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没有导致战争爆发?(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当时确实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

但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互相威慑,彼此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苏联军事实力稍逊于美国,赫鲁晓夫只好妥协,最终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教师可补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苏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苏联进攻阿富汗、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第三阶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苏守,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5、完成书本第7页活动内容。

(略)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教学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人民曾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美、荷等殖民主义者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

但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同时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后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

新课教学:1、教师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指出亚洲哪些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独立。

在此基础上提问:①亚洲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哪三个;②“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1947年8月语)。

这是印度什么时刻?(独立)印度独立有何意义?(印度是欧洲殖民者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的冲击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2、教师呈现《非洲大陆的独立进程》,首先让学生找出1956年前非洲政治版图中的独立国家。

(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和埃及4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

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约有90%的地区仍为殖民地。

)接着教师让学生从图中观察到:第一、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分为几个阶段(①战后初期,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阶段;②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有3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全面展开阶段,特别是1960年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③70~80年代,有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

强调: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第二、非洲年是指哪一年?共有多少个国家独立?(此问题可在课前让学生查资料并在地图上标注)第三、完成书本第9页活动题。

○历史上,非洲曾遭受过英、法、德、意等国的殖民统治。

○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

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

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

3、关于亚非会议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会议内容,有条件的话可播放纪录片《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片段,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

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亚非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在其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①亚非会议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它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②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赢得了与会国代表团的赞成,保证了这次会议的成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在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①略。

②“五项原则”的提出符合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时,它又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下,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教师总结: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与独立,宣告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此基础上召开的亚非会议,则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两者均是战后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兴起的标志。

与此同时,各国都在谋求现代化,但教师应把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追求国际经济新秩序、追求现代化。

4、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追求,建议教师不必过多展开,可作如下简介: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以后,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增长速度较快。

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革命是关键原因。

(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①关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突出事例。

教师可适当补充其现代化的原因,即从60年代起,这些国家和地区,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②关于“七十七国集团”的教学。

教师要注意讲清三点。

第一、“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

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十分落后,尤其是在国际交换中出口不断下降,债台高筑,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大量逆差,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