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

合集下载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历史事件:———————————————
评 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论:———————————————
第二部分
——“在大青山下”
阅读与思考题:
1.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分几个层次? 2.这里作者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叙述中自然地插 入史论的文笔,叙与议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哪一 段最突出?
作者考古所得出的一些结论
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即阴山南北和黄河渡口
一带的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 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
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
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 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 止文化的交流。
貂蝉 (闭月)
杨贵妃
(羞花)
赵武灵王
修筑长城(抗击侵略,保家国) 胡服骑射(勇于改革,弃偏见)
赞英雄
在思考的基础上填空:
一 段 最
古 的 长 城
大青山南北
地理环境 自然条件迥异
波状的高原 山北是——— 一片沃野 山南是———
赵长城(由来、位置、遗址情况) 历史遗址: ————————————
赵武灵王和秦始皇 对比 历史人物: —————————写法————
行文思路(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 遗址)
层次
(1-2)塞外风光及作者的感受 (3-7)大青山
(8-12))赵长城
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
有何内在的联系

这两件事反映了赵武灵王两个不同的侧面: “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和平生 活;“和服骑射”是学习外民族的长处。看似矛 盾,实则统一,两者都是属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 题,并且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特别是 “和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 向少数民族学习,难能可贵。

《内蒙访古》全面版

《内蒙访古》全面版
光不会因你而停留,你却会随着光阴而老去。
有些事情注定会发生,有的结局早已就预见,那么就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必须去适应的。面对幸与不幸,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思维,也许心空就不再布满阴霾,头上就 是一片蔚蓝的天。一生能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很多事情,很多人已经渐渐模糊。而能随着岁月积淀下来,在心中无法忘却的,一定是触动心灵,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 伤痛是欢愉。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错过了清早的晨曦,正午的骄阳,夕阳的绚烂,暮色中的朦胧。经历过很多世态炎凉之后,你终于能懂得:谁会在乎你?你又何 必要别人去在乎?生于斯世,赤条条的来,也将身无长物的离开,你在世上得到的,失去的,最终都会化作尘埃。原本就不曾带来什么,所以也谈不到失去什么,因此,对自己 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应怀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小小的不如意或是飞来横祸就能坦然接受,知道人有旦夕祸福,这和命运没什么关系;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台下的 鲜花掌声和头上的光环,身上的浮名都能清醒看待。花不常开,人不常在。再热闹华美的舞台也有谢幕的时候;再奢华的宴席,悠扬的乐曲,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春去秋来, 我们无法让季节停留;同样如同季节一样无法挽留的还有我们匆匆的人生。谁会在乎你?生养我们的父母。纵使我们有千般不是,纵使我们变成了穷光蛋,唯有父母会依然在乎! 为你愁,为你笑,为你牵挂,为你满足。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除了父母,不敢在断言还会有谁会永远的在乎你!看惯太多海誓山盟的感情最后星流云散;看过太多翻云覆雨的友 情灰飞烟灭。你春风得意时前呼后拥的都来锦上添花;你落寞孤寂时,曾见几人焦急赶来为你雪中送炭。其实,谁会在乎你?除了父母,只有你自己。父母待你再好,总要有离 开的时日;再恩爱夫妻,有时也会劳燕分飞,孩子之于你,就如同你和父母;管鲍贫交,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样的肝胆相照,从古至今有几人?不是把世界想的太悲观,世事白 云苍狗,要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懂得爱惜自己。不羡慕如昙花一现的的流星,虽然灿烂,却是惊鸿一瞥;宁愿做一颗小小的暗淡的星子,即使不能同日月争辉,也有自己无可 取代的位置其实,也不该让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行道,世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都有自己方向。相识就是缘分吧,在一起 的时候,要多想着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而不是想着去得到和索取。与人为善,以直报怨,我们就会内心多一份宁静,生活多一份和谐没有谁会在乎你的时候,要学会每时每 刻的在乎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分水岭,回望过去生活的点滴,路也茫茫,心也茫茫。少不更事的年龄,做出了一件件现在想来啼笑皆非的事情:斜阳芳草里, 故作深沉地独对晚风夕照;风萧萧兮,渴望成为一代侠客;一遍遍地唱着罗大佑的《童年》,期待着做那个高年级的师兄;一天天地幻想,生活能轰轰烈烈。没有刀光剑影,没 有死去活来,青春就在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中悄然滑过。等到发觉逝去的美好,年华的可贵,已经被无可奈何地推到了滚滚红尘。从此,青春就一去不回头。没有了幻想和冲动, 日子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寂寞地走过一天天,一年年。涉世之初,还有几分棱角,有几许豪情。在碰了壁,折了腰之后,终于明白,生活不是童话,世上本没有白雪公主和青 蛙王子,原本是一张白纸似的人生,开始被染上了光怪陆离的色彩。你情愿也罢,被情愿也罢,生存,就要适应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生活。人到中年,突然明白了许多:人生 路漫漫,那是说给还不知道什么叫人生的人说的,人生其实很短暂,百年一瞬间;世事难预料,是至理名言,这一辈子,你遇见了谁,擦肩而过了谁,谁会是你真心的良朋益友,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内蒙古----我心中永远流淌的血脉。
— —
——
。如 思 笑莽 故, 心 荡塞且
同 ,江的原 情乡是 直的这起北凝 宛
母 永河小中 思的杨 到情是故升重 若
亲 在 轻 轻 地 讲 述 : 牧 草 永 远
远 蓬 勃 而 苍 翠 , 历 时 空 而 亘
能 改 道 , 岁 月 可 递 嬗 。 只 有
溪 , 是 夏 夜 星 空 里 的 流 萤 点 点
预习检测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提纲:
方位
古迹(叙)
升华
① 大青山上

赵长城

访
② 古 大青山下
汉古堡
③ 汉青冢
观点(议)
A. 赵武灵王是一个 大英雄
B.古城建造的原因 C.是文化交流驿站 D.和亲政策比战争 政策好
梳理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 “一段最古的长城”,共12段,分为 三个层次。
• 第一层(1-2)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 后的所见所感。
课文说明: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
偕同范文澜、吕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内 蒙。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五千余里。 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写了一篇 访古散文《内蒙访古》。全文除引言外,共六 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课文以寻 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 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 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 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 访古散文。
沙漠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大景观。 腾格里、巴丹吉林、毛乌素、乌兰布 和等几大沙漠纵横千里,远近闻名。 其中,巴丹吉林是我国的第三大沙漠 ,世界排名第四,那里的沙山高达500 米,堪称世界之最。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天敌之一,又 充满了神秘的诱惑。那里有无尽的宝 藏,有待人类去认识、开发;那里有 顽强的生命、更有瑰丽奇异的自然景 观。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内蒙访古概述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正文
一、内蒙访古概述
《内蒙访古》是一篇游记,记录了作者翦伯赞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访问经历。

在两个月的行程中,作者游览了广阔的内蒙古高原,见证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故乡。

这里曾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的统治领域。

在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过辉煌的帝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在内蒙古高原上,作者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这里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

虽然这里没有黄沙白草,但却有肥沃的田野,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如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

在农业的发展下,这里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内蒙古自治区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这里的草原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在这里参观了许多历史遗址,如长城、秦始皇陵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同时,他还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了解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对游牧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内蒙访古》一文对于研究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和描绘,我们得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板书:
结束
原 情 欢 林 听 险 了铭 起 北 凝 宛 。如思 笑莽 到滩 心 故升重若 同 ,江 的 原 情 故 , 的 这 乡 腾 。 一 母 永河 小 中 思 乡 是 直情 是 的 出 牧 缕 亲 远能 溪 回 是 的 杨 到结 一 交 的 野 挥 在 蓬改 , 肠 田 呼 柳 永。 片 响 爱 、 之 轻 勃道 是 荡 畴 唤 还 远当 永 时 , 桦 不 轻 而, 夏 气 牧 。 是 。生 不 , 远 林 去 地 苍岁 夜 的 场 荆 无命 褪 满 悠 、 , 讲 翠月 星 呐 上 蔓 论生 色 眼 悠 碧 难 述 ,可 空 喊 播 , 走源 的 都 、 空 以 : 历递 里 , 青 哪 得于 胎 是 绿 、 言 牧 时嬗 的 是 染 怕 多此 记 青 漫 清 传 草 空。 流 深 翠 地 远, , 青 漫 泉 的 永 而只 萤 山 的 老 ,你 这 的 。 , 情 远 亘有 点 幽 春 天 是便 是 思 当 从 愫 扎 古对 点 谷 风 荒 通属 一 念 心 雄 , 根 不故 。 间 , , 途于 段 。 弦 阔 飘 在 变乡 淙 是 也 还她 刻 鼓 的 忽 草 的 淙丛 会是 骨 荡塞且
麓(lù)] 山脚下 [高阙(quē)] 今乌拉山和狼山的缺口。 [民怨沸腾] 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 怨恨之声如沸水翻腾。 [步步为营] 军队没前进一步就就设置一道营垒。 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镂(lóu)空] 雕刻的一种,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 字。镂:雕刻。 [驿(yì )站] 旧时用来传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 途中换马暂住的地方。 [青冢(zhǒng)] 即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部, 高二十米,占地20多亩,突兀耸立,气象巍然。据 说春天冢上草发青的早,秋天比野草凋零的迟,远 望呈青黛色,因此叫青冢。 [沐(mù)着阳光] 承受着阳光。沐,比喻受润泽。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1。胡服骑射,实质上是向外族的长处学习,能够克服 狭隘的民族偏见,足见其胸怀。 2。实质上也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并击败了贵族官僚顽固分子的普遍反抗,冲破习惯势力 的藩篱,足见其胆略和魄力。 3。“胡服骑射”,改革成功,从根本上增强军力,这更主 动,更有实际意义,足见其眼光。
……
修筑长城: 御胡
胡服骑射: 学胡

→ 团结和睦 → 互相学习
处理民族关系
延伸拓展 翦伯赞同志在内蒙访古后写了一首《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的七律。读后 完成下列题目: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1、对这首七律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捍”即捍卫,守卫之意。 B.“邯郸”指赵都城,这里用以借指赵国。 C.“河曲风光”即以指赵国贵族歌舞升平的旖旎风光。 D.“土墙”指赵长城遗址。 2.对这首七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赵武灵王的政治业绩,用“英雄不愧”几字,热情赞颂了赵武灵 王的丰功伟绩。 B.颔联中,“终消歇”,“旧莽苍”形成对照,表现对赵国歌舞升平气象的抨击 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C.颈联“鹄起”典故与“鹰扬”比喻形戍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对时代变 迁的感叹。 D.尾联以议论笔法收束全诗,用“只剩”二字再抒感叹之情。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凭借条件 武灵王
工程规模 完成 对 连接 比
民众反映 没有挨骂 ) 民怨沸腾
国家小 国力弱

秦始皇
国家大 国力强
为什么说“胡服骑射”更能证明 赵武灵王是大英雄?

《内蒙访古》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高教版】3

《内蒙访古》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高教版】3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27
谢谢欣赏!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28

有的学生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讨厌坐在前面。和老师眼神交会非常有负担,稍微做点儿小动作就会被老师发现,非常不方便。而且坐在前面说不定还会被问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偕同范文澜、吕 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内蒙。这次访问历时两 个月,行程一万五千余里,翦老以流畅生动的笔触, 写了一篇访古散文课文只选了全文六节中的二、三 节。
内蒙古 地图
塞外风光
大青山
大青山南麓
赵长城遗址
字音字义
• 居庸(yōng)关:长城要口之一,位于北京 昌平县西北部,形势险要,是交通的要冲。
• 5.作者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大英雄?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
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zhi gu),克服
狭隘的民族观念,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
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
愧的。
赵武灵王
修筑长城(抗击侵略,保家国) 胡服骑射(勇于改革,补短处)
赞英雄
重点阅读
• 阅读第一部分10、11、12段 • 1、引述秦始皇事的用意? • 衬托赵武灵王,含蓄地否定了认为修长城是秦始皇
• 2: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 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代遗址及建筑目 的。
• 青冢(昭君墓)--意义、位置和数量。
3:作者对青冢发表了哪些议论?有什么作用?

2 内蒙访古

2  内蒙访古


2.①
采用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并且在“英雄”前用

了修饰语“大大的”,更增强了赞美的语气,表达了对
赵武灵王的极大推崇。
返回 回目录页

2.②
将两个否定和肯定相转折的分句并列在一起,对比
示 鲜明,语义突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返回 回目录页

2.③
先用一个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然后再予回答,
在汉代,这里是一个“草木 但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
大青山
茂盛,多禽兽”的地方。 2.呼和浩特蒙古语的意思是
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囿,“直 到十三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
青色的城,包头蒙古语的意 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
思是有鹿的地方。
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大青山 南麓
《汉书·匈奴传》:“匈奴 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 也。”

写大青山一带的自然条件及其战略地位,是为了写

赵长城做准备的,写赵长城又是为了推出“赵武灵王是
一个英雄”作铺垫的。
返回 回目录页

3.作者特别提到“黄沙白草”之类
“黄沙白草”是塞外的标志。王昌龄诗曰:“黄沙

百战穿金甲”;岑参诗曰:“北风卷地白草折”。作者
特意指出塞外已无“黄沙白草”,就可见今天内蒙古的
的东西没有了。”这段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
总要好得多”的?
回目录页

1.层次大意
第一层(1-9),写汉代城堡的形成和废弃,阴山一

带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
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4.内蒙访古

4.内蒙访古

介绍资料:
建堡历史 古堡分布 建堡目的
史料 遗址
评论
和平往来 未隔断
汉代古堡
昭君墓
和亲好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按作者 “塞外——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 (赵长城遗址)”的写作线索,可分为 三个层次。
文章结构
第一层次:(1-2)写出关后的感受及内 蒙美丽的塞外风光,展现了社会主义时 代民族大团结共同创造的新生活图景。
文章结构
第一层次:(1-9)写汉代古堡,强调在 民族关系紧张时间和平往来仍未隔断; 特别指出汉王朝元帝时,由于匈奴首领 款塞入朝要求 通婚,汉军从这里撤出。
第二层次:(10-14)写昭君墓,颂扬 汉代的和亲政策。
祝同学们 学习进步!
第二层次:(3-7)写大青山一带的地 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 的争夺,为下一层次写赵长城这个中心 描绘额背景。
文章结构
第一层次:(8-12)写赵长城,赞颂赵 武灵王的两大政绩:修赵长城以御外敌 入侵;发布“胡服骑射”,学习外族长 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
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可分 为两个层次。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提纲:
游踪 塞外风光 一 段 最 古 大青山南麓 的 长 赵长城遗址 城 大青山 介绍资料:
地理条件 自然环境 战略地位 民族关系 (历史上的) 修筑原因 地理位置 遗址面貌 赞颂修筑者 赵武灵王
评论
筑长城
胡服骑射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提纲:
游踪 在 大 青 山 下
意义 位置 多个
赵长城 汉城堡 昭君墓
2、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大青山南 麓?(方法提示:抓住关键段思考)
战略要地
民族纷争
长城背景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①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②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就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梁、山药、甜菜等等。

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③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④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圃。

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可以得到说明。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直到13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⑤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⑥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翦伯赞的课文《内蒙访古》,可以让我们对内蒙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课文分析,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篇1关于教材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所写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

文章写于一九六一年。

那年的夏秋之际,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几位历史学家,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五千里。

访问归来,翦老便写了这篇《内蒙访古》,记述了这次访问的见闻和感想。

全文一万二千多字,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

现在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作为教材的,是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第三节《在大青山下》。

课文这两节虽是原文的节选,但却是相对完整的。

原文一、六两节大体相当于文章的总说和结论,中间四节具体写访问古迹,二、三两节写的是内蒙西部访古,四、五两节则写内蒙东部访古,因此课文所选的这两节不妨看做内蒙西部访古的完整篇章。

下面分析一下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一、内容分析(一)《一段最古的长城》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代宏伟建筑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

最早,是战国时期燕、赵、秦等诸侯国,分别在自己北部,凭借山险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秦灭六国后,把原先燕、赵、秦靠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补,建成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以后许多朝代都曾陆续修补、改建。

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则是明代重新改建的。

目前,在内蒙西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还绵亘着一段长达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长城。

翦伯赞同志经过考证,认为这是赵长城的遗址,所以称之为“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以访赵长城为线索,重点是分析在阴山一带筑城的原因,并评价完成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历史人物,从而表达作者对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这节共十二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开始进入内蒙时的感受。

第1段写将到内蒙时眼前展现的“古之所谓塞外”的雄浑气象。

翦伯赞散文

翦伯赞散文

翦伯赞散文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2年至1968年)、历史系主任。

曾参与北伐战争。

中国着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九六一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从七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四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

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

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记录。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十三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翦伯赞内蒙古访古(节选)赏析]史料与史学翦伯赞

[翦伯赞内蒙古访古(节选)赏析]史料与史学翦伯赞

[翦伯赞内蒙古访古(节选)赏析]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写大青山像墙壁同样把内蒙西部分红自然条件截然不一样的两边:山北是“少草木,多大沙”的波状高原;山南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狭长平原。

这是对内蒙西部地形作总的归纳的描绘。

接下去写大青山树木的生长状况,初步表现了史家文章引经据典的特点。

下边对阴山南麓沃野的描绘,又是散文巨孽的手法。

写秋季的阴山,用“青铜屏风”作比。

写深绿色山坡,连用“拖”、“躺”、“沐”三个动词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阴山下这沉静旷野的特点,很自然地会令人想起《救勒歌》中对阴山下草原的描绘,激起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但这个沉静的旷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期间,却常常是一个风波最大的地方”。

这一句承前启后,引出对历史的评论。

作者从眼前这静谧的旷野,把我们的思路拉回到古代,指出:愈古,人类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没有定居的游牧民族更要依靠自然的赏赐。

所以,任何游牧民族只需进入内蒙西部,必定要占有这阴山南麓水草丰美的沃野。

它不单是游牧民族的苑囿,并且是进入中原地域的跳板。

另一方面,汉族要清除游牧民族的威迫,也一定守住阴山峪口。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光阴里,这里向来是民族斗争的前沿阵地。

这一段点出阴山地域在古代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下边对赵长城的评论作了铺垫。

第三段( (8 至 12 节)写旅行赵长城,赞烦赵武灵王的英豪业迹。

承接上段,经过对“一段古长城”的考据,点出了本部分的题目。

第 9 节简单记游。

因不是本文要点,所以一笔带过。

下边 3 节颂扬了赵武灵王的英豪业迹。

第一说赵武灵王无愧于英豪称呼,并和秦始皇作了比较,表示了赞美之情。

这里作者正确评论了秦始皇的修长城,批评了有些人对秦始皇的攻击,表示了作者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接着又说明所以把赵武灵王称为英豪,更重要的是他能与最固执的传统习惯和守旧思想宣战,公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并击败了固执分子的抗争而获得成功。

作者对这一英豪行为赐予了热情颂扬。

高中语文《内蒙访古》

高中语文《内蒙访古》

一段最古的长城
“最古的长城”是指哪段长城?
梳理文章结构
1-2
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所见所感。
3-7
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 历史上的争夺战,为核心部分的展开作铺垫。 赵长城修筑的背景、位置、规模以及它的遗址。
8-9
10-12 评论赵武灵王,赞颂赵武灵王。
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行踪。
4: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
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 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
在大青山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为避司 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昭妃讳为明妃。西
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45年,匈奴
翦伯赞
作者——翦(jiǎn)伯赞: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 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作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 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 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体裁——游记,散文
线索——游踪
审题——访:探访、寻求的意思,
古:古长城、古城堡和青冢。
课文介绍
• 《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应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邀
商代武士
西周武士
战国武士
胡服
3.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 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其是大英雄?
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 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
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用春秋以来的兵车作战,不但车行缓慢、笨重,而且由于官兵都身
着宽大、臃肿的战袍,行动十分不便,在战斗中经常吃亏。赵武灵 王决心使赵国重新强大起来,于是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胡服骑
射”便是其中之一。经过认真研究、准备,公元前302年,他发布命
令,要求军队一律改着类似胡人的战袍,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 穿长靴,训练士兵骑马射箭。这次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胡服骑
• 整体。
因此,作者有着一种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
望,并以此贯穿全篇,把全文连缀成了一个有机的
写作特点
● 主旨鲜明,线索清晰
主旨:加强民族团结
线索:1、仿古游踪 2、作者内在的情感
● 古今结合,夹叙夹议
从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实践中广
泛收集信息,联系极广。同时,又同描
述现场情景,记叙游踪结合起来,夹叙 夹议,发表自己见解,深化主题。
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
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
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
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全文共六小节 1、哪里能找到这样的篇章 √ 2、一段最古的长城 √ 3、在大青山下 4、游牧民族的摇篮 5、历史的后院 6、揭开一个历史的秘密
生字词语 居庸关(yōng) 塞外(sà i):长城以北的地区。 迥(jiǒng)乎不同 汾(fé n)河 苑囿(yòu) 南麓(lù ) 峪口(yù ):山谷。
高阙(quē):乌拉山与狼牙山之间的缺口。
绵亘( gè n ):(山脉等)接连不断。亘:空间上 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夯筑(hāng):打夯筑成。
述的总括,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6、7)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1、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是按什么路线来游 访的? 2、这部分主要写了那些内容?作者是如何把 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 3、这部分可分为几层?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4、作者对古堡和青冢发表了那些议论?有什 么作用?
线索(游踪)
记遗址
引资料
作分析
在 汉代古堡 大(在大青山下) 青 山 下
昭君墓
建堡历史 古堡分布 建堡目的
作者将王昭君同汉武帝作比, 说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烽火 不息,而王昭君出塞和亲却使鸣 镝无声息了,形象说明了作者观 点的正确性。
明末清初· 胡夏客· 《王昭君辞四首》 其一 旃裘款塞罢弯弧,欲立阏氏清汉姝。 但就掖庭遴粉黛,至尊亲按美人图。
其二
美人光艳六宫惊,为结单于当远行。 竟别紫台将出塞,韦鞲稽颡后先迎。
第五层(10—12)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
1、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 说出作者的游踪。 2、作者主要写了那些内容?是怎么组织在一 起的?那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论起了什么 作用?
3、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 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 从中看出作者的用意何在?
线索(游踪) 记遗址
引资料
作分析
一 段 地理条件 大青山 最 自然环境 古 的 战略地位 大青山南麓 民族关系 长 城
修筑原因 赵长城遗址 地理位置 (大青山上) 遗址面貌
塞外风光
古今差异
引用史料
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史料
修筑长城 胡服骑射
赞赵武灵王
文章内容是以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 起的。 5—7段的议论,强调阴山南麓沃野 的重要,说明了此地古来就是兵家必争 之地,再次强调了修建长城的地理和历 史背景
翦伯赞·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

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

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1961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从7月23日到9月14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

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

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

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纪录。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13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

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等,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例如蒙古族是从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封建社会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鄂伦春族和一部分鄂温克族则是从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

翦伯赞散文

翦伯赞散文

翦伯赞散文导读: 翦伯赞散文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2年至1968年)、历史系主任。

曾参与北伐战争。

中国着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九六一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原就是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

很多的游牧民族都是在呼伦贝尔草原打扮好了,或者说在这个草原里装备好了,然后才走出马门。

当他们走出马门的时候,他们已经不仅是一群牧人,而是有组织的全副武装了的骑手、战士。

这些牧人、骑手或战士总想把万里长城打破一个缺口,走进黄河流域。

他们或者以辽河流域的平原为据点,或者以锡林郭勒草原为据点,但最主要的是乌兰察布平原为据点,来敲打长城的大门,因而阴山一带往往出现民族矛盾的高潮。

两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隋唐与突厥,明与鞑靼,都在这一带展开了剧烈的斗争。

一直到清初,这里还是和准噶尔进行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如果这些游牧民族,在阴山也站不住脚,他们就只有继续往西走,试图从居延打开一条通路进入洮河流域或青海草原;如果这种企图又失败了,他们就只有跑到准噶尔高原,从天山东麓打进新疆南部;如果在这里也遇到抵抗,那就只有远走中亚,把希望寄托在妫水流域了。

所有这些民族矛盾斗争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为不论谁胜谁负,对于双方的人民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一种悲剧。

马克思说:“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它的喜剧。

”现在悲剧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出现在内蒙地区的是历史喜剧。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北吹天似敕 朝草苍穹勒 民地苍庐川 歌见,,, 《牛野笼阴 敕羊茫盖山 勒。茫四下 川 ,野。 》 风。天
——
北吹天似敕 朝草苍穹勒 民地苍庐川 歌见,,, 《牛野笼阴 敕羊茫盖山 勒。茫四下 川 ,野。 》 风。天 ——
《羊茫野天敕 敕。,。似勒 勒 风天穹川 川 吹苍庐, 》北草苍,阴 朝地,笼山 民见野盖下 歌牛茫四。 ——
⑧赵长城产生的原因、位置路线及遗址位置
⑨所见赵长城遗址状况 ⑩赵武灵王修筑长城(人力物力、规模、筑后反应) 赵武灵王 是一个大 议 ⑪⑫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实质、结果) 英雄
内蒙访古
翦伯赞
走进作者
• 作者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 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 家。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 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 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后被平反 昭雪。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 问内蒙古后写的。
淹(闭日里角四雁景塞 宋。孤,起面去异下 ) 城长。边无,秋 范 烟千声留衡来 仲 落嶂连意阳风 。
预习检测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提纲: 方位 内 蒙 访 大青山下 古 大青山上 古迹(叙) 升华 观点(议) A. 赵武灵王是一 个大英雄
① 赵长城 ②

汉古堡
B.一种战备手段,目 的是抵御外族入侵, 维护和平环境。 C.和亲政策比战 争政策好
汉青冢
分析“一段最古的长城”
1)概括①②段大意。
2)概括③ ⑦段每段大意。 3)概括⑧ ⑨段每段大意。4)概括⑩段大意。 5) ⑪⑫段大意。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 唐 ) 王 昌 龄
不但万秦 教使里时 胡龙长明 马城征月 度飞人汉 阴将未时 山在还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1961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从7月23日到9月14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

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

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

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纪录。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13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

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等,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例如蒙古族是从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封建社会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鄂伦春族和一部分鄂温克族则是从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

很多过去的牧人、猎人,现在都变成了钢铁战士。

条条道路通向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最具体、最生动的说明。

恩格斯说:\\\'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

\\\'我们在内蒙地区看到了这个最伟大的诗人的杰作。

出现在这个杰作中的不是莺莺燕燕,而是群鹰搏击,万马奔腾。

在世界文学的文库中,哪里能找到这样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诗篇呢?一段最古的长城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自然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原野,一个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都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梁、山药、甜菜等等,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据《汉书·匈奴传》载,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quot;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据《汉书·匈奴传》载,这里在汉代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圃。

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可以得到说明。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

包头也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这两个蒙古语的地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直到13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

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住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

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人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另-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

在争夺战中,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占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他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

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现在有一段古长城遗址,陆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东西长达二百六十余里,按其部位来说,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

我们这次访问包头,曾经登临包头市西北的大青山,游览这里的一段赵长城。

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

东西纵观,都看不到终极,在东边的城址上,隐然可以看到有一个古代废垒,指示出那里在当时是一个险要地方。

我在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并且送了他一个英雄的称号。

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

而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只要读一读《战国策·赵策》就知道当时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以后,他立即遭遇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在大青山下现在让我们离开赵长城谈一谈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

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个古城遗址。

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也有北魏时期或更晚的。

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还有分布在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

从古城分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向阴山以北的每-个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

特别是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尤其是包头市北大青山与乌那山之间的缺口,城堡的遗址更多。

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而在汉代则是匈奴入侵袭的主要通路。

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阴山当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第二道防线是阴山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

在阴山以北筑城障的事,《史记·匈奴传》有如此的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正义》引《括地志》云:\\\'五原郡相阳县(《汉书·地理志》作锢阳县),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县(《汉书·地理志》注作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牢城河(《汉书·地理志》注作?河城),\\\'又西北得?宙虏城(《汉书·地理志》注作宿虏城)。

\\\'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

一直到元帝时由于匈奴呼韩耶单于款塞入朝,才从阴山以北的城堡撤退驻军,但仍然保留着通峰火的哨兵。

《汉书·匈奴传》记侯应减员第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

\\\'这里所谓\\\'外城\\\',就是阴山以外的城堡。

在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峪口有一条昆都仑河,由北而南流人黄河。

昆都仑河就是古代的石门水,石门水大概是古代游牧民族进入阴山以南德沃野最方便的一条道路。

在这个通道的外面,已经发现了一些汉代的古城,可能就是汉代的光禄城。

我们这次访问内蒙西部,曾经游览了呼和浩特市附近塔布土拉罕的汉城遗址和包头市附近麻池乡的汉城遗址。

塔布土拉罕在呼和浩特市东北35公里。

大青山的南麓。

古城作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围约六里。

在内城的地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汉代的绳纹陶片。

在城的附近有五个大土堆,塔布土拉罕就是五个大土堆的意思。

这五个大土堆,可能是五个大封土墓,如果把这五个大大封土墓打开,很有可能发现这个古城的历史档案。

麻池乡在包头市西30里。

这里的古汉城也是分内外两城,内城也散布着很多汉代砖瓦,外城很少。

古城周围有很多古墓,大多数没有封土。

在这里的墓葬中,发现了很多古物,其中有汉代的钱币和汉式的铜器、陶器、漆器等等,也有金质和银质的镂空饰片,饰片上的花纹作虎豹骆驼等动物形象。

还发现了\\\'单于天降\\\' \\\'四夷口服\\\'以及\\\'单于和亲\\\'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的瓦当残片。

找不想详细介绍这两个古城的发现,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即阴山南北和黄河渡口一带的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

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只是一种驻扎军队和屯积军用粮食武器的营垒。

居住在这些城堡中的主要的是军队,也有小商人和手工业者;但这些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是依靠军队生活的,只要军队撤退,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