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_《计算生成新的数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第4章 数据分析 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分析》训练课教学设计[师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数据分析》这一章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也发现有的问题解决的不是很熟练、很准确,针对课堂发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进行一下训练。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训练目标。
[生]读:【学习目标】1.通过训练提高计算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能力;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统计意义,能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3.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师]: 知识框架[生]:回顾知识展示【复习导航】【师生】:以要点梳理---题型分类---典型例题----巩固题组---总结提升,五环节分四部分进行训练。
【师】:课件演示知识点一例一,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生】:达标测评.【师】: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先有学生讨论,在找个别同学发言,最后有老师总结。
附:数据分析训练学案班级姓名题型分类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例1、小明家的超市新进了三种糖果,应顾客要求,妈妈打算把糖果混合成杂拌糖出售,具体进价和用量如下表:你能帮小明的妈妈计算出杂拌糖的售价吗? Array变式:1、如果三种糖果的进价不变,每种糖果的用量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2:6,请计算出杂拌糖的售价?2、如果三种糖果的进价不变,甲糖果的用量为 20%,乙糖果为20% ,丙糖果为60%,请计算出杂拌糖的售价?例 2: (1)有19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取得分前10位同学进入决赛.某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他只需知道这19位同学成绩的 ( )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C .众数 D .方差(2)(杭州中考) 一组数据是4,x ,5,10,11,共有五个数,其平均数为7,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 训练题组一1. 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10,-3,0,8,10,15。
初中信息技术优质教案 Excel计算生成新的数据教学设计
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我的健康我做主
——微项目3:计算生成新的数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初中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上Excel第三节《计算生成新的数据》。
学生在前面几节课对Excel的单元格地址及单元格内数据的输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是Excel中利用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以及了解特殊公式-函数法的使用。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公式的定义及计算、函数、地址引用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能力,培养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利用真实数据唤醒学生对健康的关注。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公式和函数的概念与思想。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模式运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我以健康为主题,贯穿整节课。
通过真实的数据让学生们在探究自己身体各项指标的过程中,来学会怎样使用公式和函数来进行计算。
采用“项目学习”来完成课堂内容。
体现了小组合作精神,突出了组长在小组中的带头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泰山版(2018)第3册 微项目3 计算生成新的数据 教案设计
计算生成新的数据一、学生分析本节教学面对的是初二学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对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填充柄的使用,对Excel电子表的数据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参数的理解问题,对逻辑表达式额引用很难理解。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泰山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三单元挖掘数据中的价值、微项目3计算生成新的数据。
使用函数处理数据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三、教学目标1、掌握通过构造函数公式高效完成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2、能够使用函数进行特殊计算。
教学重点:公式的构造教学难点:函数的应用教学方法:分组探索教学过程:1、引入课前小调查: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同学们也都有零花钱,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的零花钱一般都用来买什么了?(学生踊跃回答)那同学们能详细的说明每一项花了多少钱吗?(很多同学们都回答不出来)(接着老师展示小茗同学一学期零花钱支配账目表。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小茗的零花钱都用来干什么了呢?师述:学会管理钱是一个良好生活习惯,在生活中学会统计、分析数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管理零花钱,而小茗制作的这个“零花钱支配表”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计算生成新的数据{ 教师板书:计算生成新的数据。
}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老师要制作一个课程表,谁能快速完成从星期一到星期天或者是1到7之间的填充。
(复习填充柄)学生演示填充,那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学生不会,老师演示)。
评价:很好这位同学掌握的很扎实,加一分。
这种方法叫做拖动填充柄法。
拖动填充柄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完成一系列规则数据的填充。
填充柄的使用将贯穿本节课的始终。
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掌握通过构造公式高效完成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2、能够使用函数进行特殊计算。
任务一:构造公式计算和与平均数1、同学们如果用数学知识求“小茗零花钱支配表”合计和平均分该怎么求,一个一个加起来求,平均分呢,合计除以5。
初中信息技术_统计分析发现数据价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_统计分析发现数据价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统计分析发现数据价值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标:1、了解电⼦表格是进⾏数据分析的⼯具。
2、掌握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分析⽅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与⽅法⽬标:通过学⽣⾃主探究和教师设计的需求引导,任务驱动,展开学习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能运⽤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法进⾏简单的数据分析。
感受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判断意识,增强学⽣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难点多个关键字排序,分类汇总的运⽤学习过程:⼀、情景导⼊通过电⼦教室给同学们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引出学校刚举⾏的红歌⼤赛,学校组委会希望同学们帮助他们完成颁奖任务,需要评选出“校园最佳歌⼿”,“年级最佳歌⼿”,“优胜年级”三个奖项,由此来导出本节课所学内容《统计分析发现数据价值》,出⽰学习⽬标。
⼆、学习探究1、排序概念:将杂乱⽆章的数据通过⼀定的⽅法按关键字顺序排列的过程叫做排序。
升序:由低到⾼降序:由⾼到低任务⼀:评选校园最佳歌⼿即找出得分最⾼的选⼿,并在总名次栏中填充名次。
(可⾃主完成)做完后由学⽣上台演⽰,边讲边操作做法:⿏标点到“总分”列中任⼀数据单元格,执⾏“数据”“排序和筛选”“排序”(降序)。
2、筛选概念:通过设定条件,将不感兴趣(不满⾜某种条件)的记录暂时隐藏起来,只显⽰感兴趣(满⾜某种条件)的记录,从⽽有助于我们发现某⼀特定范围内的数据中所蕴涵的信息。
任务⼆、评选年级最佳歌⼿即找出每个年级中得分最⾼的选⼿学⽣回答具体做法做法:激活任⼀数据单元格,执⾏“数据和筛选”“筛选”,单击表头名称右侧的⼩三⾓(筛选标记)即可。
讨论:记录隐藏与删除⼀样么?筛选是将满⾜条件的记录显⽰出来,把不满⾜条件的记录隐藏起来。
隐藏⽽不是删除.......。
3、知识拓展任务三:计算各位选⼿的级部名次并填充。
初中信息技术_excel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知识点的衔接】与“Word”中表格的计算相比较【本课教学法提点】1、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2、模块:数据处理(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3.年级:七年级4.所用教材版本:青岛教育出版社5.时间安排:非上机时间1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35分钟【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利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表格中的计算和处理技能,是时代对于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每位同学应该认真学习,通过练习切实掌握Excel中数据的计算,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大量实践,特别是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适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章节是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利用Excel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电脑的计算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学生手中的计算器相比较,学生体会到“计算机”的功能如此巧妙,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便比较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函数的格式和种类②理解函数的作用③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①学会使用SUM、AVERAGE、MAX、MIN、IF五个常用函数。
②提高通过计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感受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便利。
②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
二、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学生对于使用EXCEL进行数据计算,是首次接触,让学生根据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利用上学期“学计算机的方法”,让学生与所学习的“WORD”和“EXCEL”相比较,理解他们窗口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学生对于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很好的掌握Excel的特点,能够较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并掌握表格中计算和一些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
初中信息技术_用函数处理数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函数处理数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Excel中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的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条件函数IF和统计函数COUNTIF的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正确和使用函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会对计算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情感与价值观:亲身体验到用Excel函数功能解决问题的优势,培养学生利用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意识,认识到自己身边空气质量的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作用和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条件函数IF和统计函数COUNTIF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引出课题观看视频,引出课题:环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如健康、出行,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去年我们因为雾霾两次停课。
现在我们通过函数处理数据来直观的了解一下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情况。
板书(用函数处理数据)什么是函数?函数的概念:函数是EXCEL内部已经定义的公式,对指定的单元格区域进行计算。
函数组成:函数名(函数参数)函数名指出要完成的运算,参数是传递函数使用的数值和单元格或区域地址。
二、自主学习,学以致用(一)观看学习视频,掌握学习方法,完成任务一:请打开本题工作目录中的Excel文件“气温与环境.xls”,完成下列操作。
1、在“天气变化”工作表中,在E10单元格内用Min( )函数计算“空气湿度”的最小值。
2、在“天气变化”工作表中,在B10单元格内用MAX( )函数计算“最高温度”的最大值。
3、在“城市排名”工作表中,在E15单元格内用SUM( )函数计算出所有城市的“达标区县”的总个数。
4、在“城市排名”工作表中,在B15单元格内用AVERAGE( )函数计算各城市“污染指数”的平均值。
要求:各小组根据学案与学习视频,学会使用MIN、MAX、SUM、AVERAGE四个常用函数。
学生演示做法。
任务二:观看学习视频,掌握学习方法,在“气温与环境.xls”工作表中,完成下列操作。
初中信息技术_《“新四大发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四大发明”【学习目标】1、了解“高铁技术”“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络购物”的概念及应用。
2、掌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及网络购物的操作流程。
3、体会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感受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变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及网络购物的操作流程。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实践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及网络购物具体操作。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新四大发明”》MV,提问学生在MV中出现的比较流行的技术应用。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络购物被“一带一路”20国青年评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那么这“新四大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和便利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活动一:体验“网络购物”导入:小明同学打算去青岛旅游,首先要购买一些旅行必备物品,和传统购物相比,小明大部分物品选择网购:任务一:小组讨论,什么是网络购物,你知道的购物网站有哪些?说一说:网络购物的优点是什么?做一做:登录一个网站,浏览商品信息。
任务二:小组讨论,以有网购经验的同学为主,总结出网络购物的一般流程:1、选择平台;2、注册账号;3、选择商品;4、支付方式;5、拍下付款;6、卖家发货;7、买家验货;8、确认付款。
练习:注册申请一个购物平台账号,浏览并选择自己所需的商品,并将其添加到“购物车”内进行查看。
活动二:体验高铁物品准备就绪,下一步就该出发啦,小明选择的是安全快捷的高铁。
任务一:阅读课本60-61页,填写如下空白1、中国开通的第一条高铁为京津城际铁路,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小时。
2、2017年6月26日11时05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复兴号”高速列车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实现350公里/小时的时速运营。
出示意义:中国标准动车的成功投入运行是中国高铁发展史上浓重的一笔。
它首次实现了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并走在了世界前列。
初中信息技术_初识Python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始Python》教学设计【课程分析】一、课程标准学会利用程序进行数据处理,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1、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分析问题,找到合适的算法来解决。
2、探索并了解各种算法的特点和用途。
3、学会把握本质规律,利用数据跟踪体验程序并执行过程,培养计算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标分析从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对Python要求,既要会分析问题,把握其中的本质规律,又要懂得Python中各函数特点和用途,最终达到利用合适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这些的前提都是需要我们先掌握Python中最基本的数据及函数的使用方法。
Python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设计主题、制作微视频等等,并且为教学过程做相关的知识准备。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交流与合作。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因此,我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情境和问题时将这些理念合理运用,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总目标。
本课利用实例,引导学生学会使用IDLE编辑器的方法,以及引导学生认识Python中的基本输入输出函数,变量及基本数据类型,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
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及生活中使用强档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奠定良好而坚定的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六年级第一册册第二单元“探究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的微项目一“探究用程序加工数据的过程”中的专题1“编写数据加工的程序”。
这之前学生对Python一无所知。
要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向计算机输入数据,计算机才能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后把数据输出,让结果呈现。
初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初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个部件的功能。
2.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技能:(1)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3.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确定依据:根据初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4.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
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_统计分析发现数据价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统计分析发现数据价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猜想、证明、拓广的过程,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的意识。
2.在探究问题结论和论证结论正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合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3.在探究过程中,拓展思路,联系实际问题,合理利用所学技术。
重点: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筛选和排序的作用及具体使用方法,合理的设置筛选条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通过不同的排序方式为数据进行排序。
难点:不断变换筛选条件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运用不同形式的排序,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排序。
教学过程探究活动1:从Excel表格的大量数据中选择出符合条件的数据探究实验:请在“2017邮政报刊订阅目录”中选择出符合条件的报刊杂志。
问题1:如何筛选出全年刊的报刊杂志?问题2:如何筛选出价格在200-300元之间的报刊杂志?问题3:如何筛选出名称中即包含“电脑”又包含“计算机”的报刊杂志?学生探究利筛选条件中的“与”和“或”的作用。
学生自主完成相关问题,然后在教室机上演示,师在过程中对演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本知识点的难点进行精讲点拨。
想一想:我们筛选的条件是怎么设定的?总结对数据进行筛选的方法和步骤,为在其他实例中的应用提供范例。
延伸思考:想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能用到筛选,我们应该怎么样利用筛选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实例中得出的结论进行推广,获得发现知识的经历。
同时初步感知获得新结论的方法,将确定的结论推广类似的问题中;对否定的结论,可以减弱限制条件探究。
探究活动2: 利用Excel的排序功能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排序探究实验:请按照“2017邮政报刊订阅目录简化版”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排序。
问题1:如何对数字类型的数据进行排序?问题2:如何对文本类型的数据进行排序?问题3:文本类型的数据有几种排序方法?问题4:在对多列数据进行排序是,如何利用主要关键字和次要关键字进行排序?学生自主完成相关问题,然后在教室机上演示,师在过程中对演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本知识点的难点进行精讲点拨。
初中信息技术_第6课条件语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条件语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条件语句》是信息技术初中第三册,第二单元Python程序设计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习了初始python和变量之后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四个活动:1.比较两个数大小的算法2.比较两个数大小的程序3.整数的四则运算4.密码验证,学习了什么是分支结构,常用的比较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if语句的一般格式和缩进特点,多分支语句和嵌套语句。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授对象为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对算法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算法的概念和描述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掌握了Python程序设计软件的基本用法和变量的基本概念。
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程序设计的分支结构。
但是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程序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况且还是代码设计。
三、学习目标1.认识程序的分支结构,熟练应用条件表达式,掌握if语句的语法格式。
2.了解Python语言语句缩进的特点。
3.能用条件语句编写程序来解决生活中的选择性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体会算法及其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支结构的学习,if语句的使用。
教学难点:算法及其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六、学习方法:实践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环境:录播室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田忌赛马》视频片段,引入课题(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学生先用自然语言描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算法,再完成该算法的流程图。
教师通过流程图引出什么是分支结构,然后用Python语言来实现流程图算法。
1、比较两个数大小的算法任意输入两个整数x和y,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显示。
步骤:(1).输入x和y,转换整数类型(2).比较x和y的大小。
(3).如果x>y则交换位置,否则不变(4).显示x和y的值。
2、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流程图根据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完成该算法的流程图。
拓展与思考:分支结构是程序根据条件判断,而选择不同执行方式的一种程序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生成新的数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函数的格式和种类。
②理解函数的作用。
③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利用公式计算和与平均数。
②学会使用SUM、AVERAGE、MAX、MIN等简单的常用函数。
③提高通过计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便利。
②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作用和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2)教学难点:利用SUM、AVERAGE、MAX、MIN函数进行计算。
新课引入:
展示“水果销售统计表”,及“学生体质测试统计表”,来分析如何生成新的数据,以得出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
新课计算生成新的数据
复习提问:
1.打开Excel有几种方法?
2.认识界面。
进阶任务:先了解几个概念:行标、列标、单元格地址,连续与不连续区域的表示方法。
学生已经提前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务负责本组组员的学习。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说出一种方法。
(开始菜单、桌面快捷方式、右键、双击Excel文档等)
学生回答:和、平均、最大值、最小值等。
(小组比赛抢答计分)
任务一:构造公式计算和与平均数
打开“藏书统计表”:
构造公式求各班藏书数量及平均值,
要求在F3单元格输入公式=C3+D3+E3,会用填充柄。
教师根据所生的操作情况,个别加以指导,演示,让每一位学生都会用公式进行求和计算。
老师归纳总结的使用方法
出示“想一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单元格区域、求和的理解。
学生积极思考,可根据教材、学案、小组互助、学习技能卡等方式解决。
总结计算的方法步骤:
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①选定要计算数据的单元格“F3”,输入公式=C3+D3+E3单击编辑栏的√按纽。
②拖动单元格“F3”的填充柄完成其他单元格的计算。
通过学生自己的练习操作,学生感受到用Excel公式进行数据处理的奥妙。
任务二、使用 SUM()、AVERAGE()、MAX()、MIN()函数进行计算。
1、SUM()求和函数
2、AVERGE()是求平均值函数。
3、MAX()是求最大值函数。
4、MIN()是求最小值函数。
在“广播操比赛表格”分别计算: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结果放在相应单元格中。
老师根据每个小组操作计算情况进行点评。
找出计算时常出现的错误,指点学生正确操作。
学生看课本自主学习探究,小组之间相互帮助来完成。
学生利用SUM()、AVERAGE()、MAX()、MIN()函数分别求出“广播操比赛表格”的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结果放在相应单元格中。
任务三、定义名称方便记忆各引用(了解内容)
打开“体质健康测试表”
1.定义、使用名称
①选中C2:C11,执行鼠标右键菜单中的“定义名称”,在打开的
窗口中输入名称,如¨ nan / w"。
②在G10中输入“= Countif( nan zw,">=17.8"”)”,比较与输入
“= Countif(C2:C1l1,">=17.8”)”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
本内容是了解内容,学生看课本自主学习,尝试完成。
拓展任务:打开“手机销售统计表”,计算合计值及平均值。
总结归纳: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的学习,对Excel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Excel的学习方法,并能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数据的输入,对数据的计算分析等知识学习兴致非常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分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探索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问题出发,精选具有代表性、源于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总结,选择
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学方式进行计算,最后对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形成最后的总结。
本一节既突出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又重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生活中也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计算来解决问题,来认识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正确收集数据,作出合理分析与解释。
利用不同的数据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形成新的科学认识,提高学生探究水平。
《计算生成新的数据》教材分析
本节是泰山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内容,通过图书、健康等数据表,探究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基本方法,以及对大量数据进行批量运算的技巧。
使用电子表格,能够实现数据的计算、排序、筛选、汇总统计等。
本课是学生深入学习其应用是学生掌握电子表格数据处理方法的具体目标。
测评练习
计算“手机销售统计表”,中的合计值、平均值、最大值、
最小值。
《计算生成新的数据》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运用了小组探究性学习,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精讲多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印象,精讲多练为学生增加了上机操作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求新知识,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程、身边的资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找到彼此的不足,共同进步。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一种自学的方法比学会本节的知识更为重要。
课标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
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本节课根据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
1.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编辑、格式化)。
2.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与函数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3 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或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