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性思维
解密强迫症
![解密强迫症](https://img.taocdn.com/s3/m/12fe991b3968011ca30091fc.png)
解密强迫症作者:石楠来源:《大自然探索》2019年第03期近年来,“强迫症”正成为一个热门词汇。
人们常把那些对整洁有强烈癖好、有点神经质的人称为“强迫症患者”。
“强迫症”似乎成了洁癖、挑剔、完美主义等性格特征的代称。
但大众对强迫症随意调侃的态度却影响了对强迫症正确的认识。
其实,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是一种让人饱受折磨的精神疾患。
詹姆斯永远记得自己大脑“崩溃”的那一天。
那时詹姆斯刚进入青春期,正在祖父母家度假。
假期本应是轻松愉快的,但他的脑中却正酝酿着风暴。
有一天,詹姆斯脑中像是有谁按下了某个开关,突然响起了噪声。
由此,某些他不情愿的想法涌入脑海,挥之不去。
詹姆斯从记事起就常常有一些可怕的念头:担心自家房子会被烧毁,觉得身边的某个人会杀了自己,他甚至会因为这些想象而难以入睡。
心理学家把这样的想法称为“侵入性思维”。
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想法。
我们每天会产生成千上万的念头,大多都很平常,但有时也会产生奇怪的、甚至令人不安的想法:走过一座桥,你突然想着要跳下去;怀抱着婴儿,你脑海中浮现出把他扔下楼梯的画面;走进安静的图书馆,你突然想大喊大叫。
不过大多数时候,这些“邪念”只是一闪而过,不会令人困扰。
科学家认为,侵入性思维是大脑处理不确定环境的一种方式。
这种处理方式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助于我們适应多变的环境。
当面对未知的情况时,我们的大脑中就会进行“头脑风暴”,产生许多想法,有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好主意,有的是行不通的坏主意,有的想法则可能荒诞不经甚至诡异可怖。
大多数人都能很快排除其中无用的想法,但是强迫症患者却不能放下这些念头。
他们会纠结于这些无意义的杂念,甚至开始怀疑:“我会不会真的做出这些可怕的事情?”“我是一个邪恶的人吗?”自从少年时代詹姆斯的强迫症“开启”后,侵入性思维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严重。
最初,詹姆斯开始不断地纠结自己的性取向,以至于他会思考自己对视线所及的每一个人是否有吸引力。
五种逻辑错误,当心你的思维被绑架
![五种逻辑错误,当心你的思维被绑架](https://img.taocdn.com/s3/m/e6d2580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2.png)
五种逻辑错误,当心你的思维被绑架说到中国教育的传统,有一个千年未变的就是应试教育,乃至今日“状元”一词仍是学生时代最高的荣誉。
伴随应试教育的则是权威式的家庭教育和固化式的学校教育,缺乏个性化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的中国孩子,缺少了对人生以及外界世界自我探索的通道;所以,一些孩子个性开放性思维,则是被众多传统思维理解成为了“叛逆”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0-7岁的阶段,如果家长以及学校教育不能给予孩子较为自由和自主的思考能力,其一生也会受到这种隐形的固化思维的影响。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在成年后,依然可以有所改变。
今天心理说的话题就要讨论在心理层面五种可能会绑架你思维的逻辑错误。
1、错误归因归因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一种分析过程。
有时候,人们容易把两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按照错误的归因联系到一起,有时会造成思维的局限性,有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错误认知。
平时,我们应当注意到这种极其没有逻辑的简单思维,应带有批评性的思维看待一些问题。
案例:很多老板就是小学毕业,但是现在身家上千万,所以,读书并没有什么用处。
读书和赚钱多少没有必然联系,但读书是开拓眼界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小学毕业的老板依然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而不是毫无建树。
2、绑架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利用情感因素、道德因素、权威因素或传统因素对他人或自己进行思维绑架。
这种思维模式缺乏逻辑,常用这种思维操纵他人想法的人,其实思维是混乱的。
但也因为人是情感型的动物,所以,这种方法很见效。
但是我们应当思考一些思维的逻辑性错误,多进行自主思考,有时思维便不会被绑架。
案例:父母说的,考公务员肯定是正确的选择,大部分人追求的最后都不会成功,别冒风险。
爱狗人士暴打吃狗肉的人,你们怎么可以吃狗肉,这是我们的朋友,你忍心伤害朋友吗?我们所谓的正确的观点有时只是基于自身的价值观以及经历,并不代表其他人。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便是一种错误的归因;既伤害自己的感情又侵犯他人的权利。
五种思维障碍影响创新
![五种思维障碍影响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43a9f74dd36a32d737581df.png)
五种思维障碍影响创新
标准化和创新力是企业运营的两大利器。
标准化,防止管理水平下滑;创新力,推动企业前行。
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能力的高低。
本文总结了影响创新的五种思维障碍,以利于企业开展创新工作。
障碍一: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有三种类型:从众型、权威型、经验型。
从众,就失去了自我意识,人云亦云;权威,就失去了挑战的可能,错误观点就没法纠正;经验,就失去了灵活性,看不到形势的变化。
障碍二:求稳情绪
追求稳定,内心深处不敢冒险。
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问题是,首先我们要敢于冒险,其次才是如何识别风险,进而防范风险。
求稳情绪,已深深扎根于绝大数人的心中,所以,创新乏力。
障碍三:麻木心理
习以为常是人的思维本能。
正是因为习以为常,人们进入了一种近乎麻木的状态,失去了对事物的好奇心。
没有好奇心,很多创新就不会发生。
因此,保持好奇心,是对抗麻木心理的有效措施。
障碍四:标准答案
一次次考试之后,我们都在求答案,而且,潜意识里认为,什么事情都有个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意识,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妨碍了我们创造力的发挥。
很多事情有多种可能,答案不止一个。
障碍五:群体思考
群体思考症是团队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表现是:否定少数人的意见、排斥来自外部专家的建议。
后果是,正确的意见往往受到压制,因为真理或是创新,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消除以上五种障碍,创新才有光明的前途。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思维会陷入固定模式?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思维会陷入固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063fc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1.png)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思维会陷入固定模式?当我们的思维陷入固定模式时,通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特定的思考方式,或者受到了某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思维固化的原因:1. 心理惯性:人们往往会倾向于使用已经熟悉或习惯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做出决策或解决问题。
然而,这也会导致我们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或创新思维方式。
2. 认知偏差:我们的思维受到多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例如确认偏误、可得性偏误和保守偏误等。
这些偏差会使我们更容易接受符合我们已有观念或经验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从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3. 社会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社会规范和期望往往会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使我们更倾向于符合主流观点或传统思维方式,而不愿意尝试新颖的思考方式。
4. 缺乏经验或知识: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或问题了解有限时,我们往往会陷入固定模式。
缺乏相关经验或知识会限制我们的思考范围,使我们更容易陷入已有的思维模式。
为了避免陷入固定模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锻炼思维逻辑:1. 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尝试使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逆向思维、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通过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并寻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2. 挑战认知偏差:了解并警惕各种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和可得性偏误等。
当我们了解这些偏差时,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信息,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学习与经验积累: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我们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对不同领域的理解。
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并避免陷入固定模式。
4. 开放心态:保持开放心态,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与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人交流,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并激发创造性思维。
通过采取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锻炼思维逻辑,避免陷入固定模式,并提高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社会底层的5个思维特征
![社会底层的5个思维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2056ed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c.png)
社会底层的5个思维特征
1、自我安全意识弱:社会底层的人往往对自身的安全意识较弱,他们不会主动思考如何保护自己,也不会去注意自己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2、生存型思维:社会底层的人多数时间只关注现有生活状况,大部分是在思考如何满足当前的基本需要,因此生存型思维往往是他们的特征。
3、缺乏积极思维:社会底层大多没有进行长期规划和改变的想法,他们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不会设想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缺乏积极思维。
4、相对低水平的学习能力:社会底层的人由于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低,很难有机会去接触先进的知识,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也相对较低。
5、对未来的恐惧:社会底层的人往往对未来恐惧,因为他们不清楚将来会发生什么,也没有能力去面对未来的变化,所以他们往往会焦虑不安,对未来抱着恐惧心态。
第1章脑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1章脑科学研究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061a6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5.png)
第1章脑科学研究的方法脑科学是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科学领域。
它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大脑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以解释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脑科学使用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非侵入性方法和侵入性方法。
非侵入性方法是指利用不需要对大脑进行手术或物理刺激的技术进行研究,如神经影像学技术和神经生理学技术。
侵入性方法则是通过手术或物理刺激的方法来研究大脑,如脑电图、脑刺激和脑深部电刺激等。
下面将具体介绍几种常见的脑科学研究方法。
1.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fMRI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方法,它通过测量血氧水平的变化来研究大脑的功能。
研究者可以利用fMRI观察大脑在不同任务下的活动情况,如语言、记忆等。
f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脑的功能区域,并可以对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2.电脑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大脑来获取图像的方法。
它可以显示大脑的结构,并用于诊断脑部疾病和损伤。
3.脑电图(EEG):EEG是一种测量大脑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可以记录到脑电图谱。
EEG可以用于诊断脑电活动异常和研究大脑的功能活动和节律。
4.综合脑成像(PET):PET是一种通过注射放射性药物来测量大脑代谢活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利用PET来研究大脑在不同状态下的代谢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变化,从而了解大脑的功能和疾病的机制。
5.转录磁刺激(TMS):TMS是一种通过施加磁场的方式刺激大脑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研究大脑的功能连接和神经递质的变化。
TMS也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神经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帕金森病。
除了以上的研究方法,脑科学还使用了许多其他技术和方法,如单细胞电生理学、光遗传学、脑机接口、信息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深入了解大脑的机会。
总的来说,脑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非侵入性方法和侵入性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它们共同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理解大脑的结构、功能和行为,揭示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础。
朗致4套笔试真题(逻辑推理、空间思维等)
![朗致4套笔试真题(逻辑推理、空间思维等)](https://img.taocdn.com/s3/m/ef17441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d.png)
问卷A1.闯入性思维是指一些非自主的、反复出现的、无规律的进入个体大脑的干扰性想法,会造成一系列适应问题并诱发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
根据上述定义,属于闯入性思维的是()A.一想到完不成销售任务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小程都感到一阵阵的沮丧B.每到年底,在外地工作的小孟都要为回不回老家过年而纠结,并因此而情绪烦躁C.这段时期股市波动较大,股民老张的心情也像股票指数一样起伏难料,焦虑至极D.小强在上课的时候,头脑中总是出现网络游戏的画面,这让他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确认正确答案为:D2.超前纠结指的是在平庸的人群中,有正确洞见的人当其观点不被接受、不被相信,对事情的发展无能为力时,所表现出的无亲、压抑和痛苦的心情。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最能体现超前纠结的是()A.古来圣贤皆寂真,惟有饮者留其名B.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D.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正确答案为:B3.体象障碍是指一个人强迫性地认为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有严重的缺陷,并采取特殊的方式来捷盖或"修复"。
而这些被感受到的缺陷,通常是想象出来的;即便缺陷确实存在,它的严重性也是被奇大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体象障碍表现的是()A.爱美的小王在拍完证件照后让摄影师为其修图B.爱干净的小李每天早上花一小时在卫生间洗激C.外表不突出的小高经常宅在家中,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D.身高170厘米的张女士认为自己身材接小,每次出门必穿高跟鞋确认正确答案为:D4.科学家网上科普,"高大上"的国家科研机构与轻松娱乐的网络文化场域相遇,不仅没有出现文化上的巨大冲突、碰撞,反倒形成了一种__、寓教于乐的可爱画风,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这种意外,看似有很大的__,实则是一种科普方式的积极探索创新,预示了打通两个文化场域的可能性。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别出心裁随意性.B.相映成趣特殊性C.亦庄亦谐偶然性D.妙趣横生随机性正确答案为:C5.秋葵原产印度,却在中国____已久,东汉的《说文解字》称其为"黄葵",《本草纲目》也有详细记载,称其为"侧金盏花"。
有毒思维陷阱:你中了几个?年轻优秀的人如何避开这些坑!
![有毒思维陷阱:你中了几个?年轻优秀的人如何避开这些坑!](https://img.taocdn.com/s3/m/df9e016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c.png)
有毒思维陷阱:你中了几个?年轻优秀的人如何避开这些坑!引言:思维的误区,成功的绊脚石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比我们更优秀的人,却忽视了他们背后的努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陷入一些思维的误区,这些误区就像一个个“思维陷阱”,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些“思维陷阱”的面纱,看看如何才能跳出这些坑,走向成功。
第一章:什么是“有毒思维”?•定义:有毒思维是指那些消极、不健康、阻碍我们成长的思维模式。
•常见的表现:过度自卑、完美主义、害怕失败、过度关注他人评价等。
•危害:限制我们的潜力,影响我们的自信心,阻碍我们实现目标。
第二章:常见的“有毒思维”陷阱•全有或全无的思维:非黑即白,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过度概括: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所有的能力。
•情绪化推理:因为感觉不好,就认为事情一定不好。
•个人化: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归咎于自己。
•应该/不应该: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第三章:为什么我们会陷入“有毒思维”的陷阱?•原生家庭的影响:童年经历会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
•社会文化的压力: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个人经历:过去的失败经历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
第四章:“有毒思维”对我们的影响•阻碍成长:让我们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害怕失败。
•影响人际关系:让我们变得敏感、易怒,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降低幸福感:让我们总是感到焦虑、抑郁。
第五章:如何识别自己的“有毒思维”?•关注自己的情绪:经常感到焦虑、抑郁、愤怒吗?•观察自己的行为:是否总是回避挑战,或者过度追求完美?•分析自己的语言:是否经常使用“我永远”、“我总是”等绝对化的词语?第六章:如何走出“有毒思维”的陷阱?•觉察: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有“有毒思维”。
•挑战:质疑自己的负面想法,寻找证据。
•替代:用积极的想法代替负面的想法。
•行动:采取行动,走出舒适区。
•寻求帮助: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第七章: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感恩:感谢生活中的美好。
【ICD-11诊断类别与标准】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关于强迫及相关障碍诊断标准的进展
![【ICD-11诊断类别与标准】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关于强迫及相关障碍诊断标准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5e4b4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b.png)
【ICD-11诊断类别与标准】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关于强迫及相关障碍诊断标准的进展文章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7,50(6) :420-424作者:赵青 Dan Stein 王振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全球发病率约为2%[1],通常起病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当。
大多数强迫症患者均经历慢性、消长变化的过程,常伴有明显的抑郁及焦虑情绪。
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自杀风险高于普通人群,约1/3的患者因症状无法正常工作[2],不仅个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也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
自1691年英国诺维奇主教John Moore描述了1例存在强迫思维的个体之后,人们对于强迫障碍的探索不断深入。
WHO发布的ICD是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标准,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ICD也在不断更新,其内容的变化对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及广大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现根据2017年4月WHO发布的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以下简称ICD-11)对强迫障碍的内容和变化进行介绍。
ICD-10中,强迫障碍属于'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其诊断要点包括:必须在连续2周的大多数日子里存在强迫症状或强迫动作,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
而强迫症状应具备以下特点:(1)必须被看作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2)必须至少有1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抵制;(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应该令人不愉快;(4)想法、表象或冲动必须是令人不快地一再出现。
而在ICD-11中,强迫及相关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OCRD)是一个单独的诊断单元,不再附属于其他精神障碍,包括: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嗅觉牵涉障碍(olfactory reference disorder)、疑病障碍(hypochondriasis)、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躯体相关的重复行为障碍(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ur disorders)、其他强迫及相关障碍(other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未特定强迫及相关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 unspecified),这些共同形成了相互独立又有一定关系的一组疾病。
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_省略__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_周宵
![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_省略__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_周宵](https://img.taocdn.com/s3/m/1459917af46527d3240ce0c0.png)
结果表明:(1)TGI中文版量表的19个项目在非临床样本中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度,共有4个维度,即是否认丧失、侵入性思维、分离悲痛和严重哀伤反应,结果支持将侵入性思维独立于创伤悲痛而存在;(2)TGI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整体实证效度尚可,在非临床样本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3)否认丧失和严重哀伤反应两维度的实证效度未得到充分支持,由于二者在项目分析中均表现良好,对其实证效度不可武断否定,由此推测严重哀伤反应和否认丧失极可能是检验个体是否真正患有TG的重要指标,它只对哀伤程度严重的样本反应灵敏,而对正常哀伤或轻度哀伤的样本则无太大的筛查价值。
相较于此,本研究证实侵入性思维和分离悲痛普遍存在于所有丧亲经历样本之中,它们对于“有无丧失”本身已有足够的灵敏度。
关键词:创伤性哀伤,量表修订,平行分析,信度,效度5. 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周宵伍新春袁晓娇陈秋燕陈杰灵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通讯作者E-mail:xcwu@2.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041摘要:雅安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四川省发生的又一次震级较高的地震,它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给灾后幸存者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对于灾后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大。
以往的研究发现,受地震的影响,震后青少年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对此,有研究者在关注青少年PTSD现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是PTSD产生的前提。
然而,相关的研究却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后的个体并非都会出现PTSD。
相关认知理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经历创伤暴露后的个体的核心信念受到挑战及其所引发的侵入性反刍所导致的。
但是临床实践发现,个体对创伤线索及其结果的恐惧情绪也可能是PTSD的诱因。
既然创伤暴露后的认知和情绪都是PTSD的危险因素,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又是如何作用于PTSD的?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将进一步考察创伤暴露程度、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侵入性反刍与PTSD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反刍思维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反刍思维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aaf48df111f18583d05acb.png)
大学生反刍思维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作者:刘茜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5期摘要: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 scale,R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选取河南省某所高校共175名大学生,探讨反刍思维和心理弹性与大学生睡眠质量关系。
结果显示:大学生具有的反刍思维水平越高,其睡眠质量较差。
即反刍思维正向预测大学生睡眠质量,心理弹性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心理弹性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
关键词:反刍思维心理弹性睡眠质量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176-02睡眠作为保证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环节,一直被研究者们重点关注。
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帮助个体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1],而当个体睡眠时间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不好时,会引发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如注意力下降、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水平上升等。
而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学业、考研、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加上社会阅历少,很容易因为不能正确处理压力而导致心理适应不良,出现睡眠问题。
反刍思维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在nolen提出的关于反刍思维的定义中,它被解释为一种非适应性的反应方式[2]。
这种反应方式会使个体一直关注消极生活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得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持续存在。
而负性情绪的增加又会使得个体患有睡眠障碍的风险提高。
然而面对同样的消极生活事件,有的个体仍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在此过程中,心理弹性可能是个体面对消极事件时的重要保护因子。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消极的生活事件时能够有效适应和应对,从而维持生活幸福感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3]。
在以高三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作为个体重要的保护因子,调节了学业压力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作用[4]。
因此,本文拟探讨大学生反刍思维、心理弹性和睡眠质量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情绪启动条件下三种反刍思维类型的注意偏向
![情绪启动条件下三种反刍思维类型的注意偏向](https://img.taocdn.com/s3/m/0cff510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4.png)
心理学探新2020,Vol.40,No.1,30-35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情绪启动条件下三种反刍思维类型的注意偏向*杨宏飞黎松陈滋正李慧中(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型、消极型和低型反刍思维者对不同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
方法:采用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区分三种反刍思维类型的大学生,以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悲伤)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探讨不同反刍思维类型个体注意偏向特点。
结果:无启动条件下,三种类型都未产生注意偏向。
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积极型和低型产生对积极刺激的注意警觉,消极型产生对消极刺激的注意警觉和注意解脱困难。
消极启动条件下,三种类型都产生对积极刺激的注意警觉,且积极型的警觉水平高于低型和消极型。
结论:积极和消极启动对三种反刍思维类型注意偏向的影响不完全符合情绪一致性效应。
关键词:反刍思维;积极型;消极型;低型;注意偏向中图分类号:B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20)01-0030-06Nolen-Hoesksema(1991)提出的反刍思维指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时,自发地反复思考消极情绪及其本质和影响的现象。
Nolen-Hoesksema和Morrow (1991)编制的《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Respon-ses Scale,RRS)被广泛使用,但这些研究聚焦于反刍思维的消极面,忽视反刍思维的积极面。
为此,Mar-tin和Tesser(1996)区分了正常反刍思维和病理性反刍思维,Watkins(2008)提出了建设性和非建设性反刍思维。
此外,其他反刍思维量表大多包含积极和消极因子,如Sukhodolsky等(2001)编制的《愤怒反刍思维量表》(AngerRumination Scale,ARS),Cann等(2011)编制的《事件相关反刍思维问卷》(Event-relatedRumination Inventory,ERRI),等等。
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十大思维障碍
![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十大思维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8ec256324b35eefdc8d3332e.png)
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十大思维障碍原作:智思云平台卓码名片从管理的发展历史看,人们一直都很重视管理行为、管理态度和管理理论,却往往忽略了隐藏其后的管理思维。
有什么样的管理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态度,可以说,管理思维是管理系统中的根本性因素。
管理者存在诸多痛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思维出了问题,发现管理思维的障碍可以为从根本上解除管理者的痛苦做一些前期工作。
一、性奴思维人们常说“官升脾气大”。
医学报告显示:相对而言,现代管理者们患血压高、心脏病的概率很高,情绪压抑现象很普遍。
很多管理者在现实中常常会被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所左右,即不喜欢的人出现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会恶化他们的情绪。
于是乎,他们常常怨天尤人。
此时的管理者,不是以一种主体的行为去观察这些事情,而是像一面镜子,外界来什么,自己直接就在上面反射出什么。
这种人没有自己的思维。
此时此地,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做了外界事物的奴隶,也做了自己不良心性的奴隶!如果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主体性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在纷繁复杂的管理系统中不会使用他的独立思维,任何事情都会影响他的思维,就会产生情绪,就会影响智力,那么这种状态就很容易被人利用;就会做傻事,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做主动成为别人的奴隶的事情。
如果在一个管理者的心中有奴性思维障碍,做的事越多,错误就越多;思考的问题越多,错误也越多。
于是,悲剧,痛苦,接踵而至。
二、直观思维中国人自古就靠着少数几个圣人的话来生活,而圣人的思维往往是“致虚极守静笃”之后的灵感思维,是完全放下个人意志(涤除玄鉴)之后同于大道的思维。
很显然,这种灵感或直觉思维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在现实里直觉思维就被人们搞成了直观思维。
所谓“拍脑袋”就是这种直观思维的典型做派。
“拍脑袋”曾经在30年前就被人们批判,但今天还是普遍地存在着。
如果拍的是圣人的脑袋,出来的是圣人的思想和决策;如果拍的是俗人的脑袋,出来的就是俗知俗见。
强迫性思维治疗及护理
![强迫性思维治疗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dd82eb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a.png)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依赖和孤立
06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加强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发现强迫性思维症状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谢谢
心理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强迫性思维的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
自我调节
放松训练:深呼吸、冥想等,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运动疗法:通过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社交支持: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获得理解和支持
认知行为疗法: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3
强迫性思维的护理措施
家庭护理
提供支持:家属应给予患者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克服困难。
建立规律生活:家属应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沟通:家属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和感受,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鼓励社交活动:家属应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增加与外界的接触,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
10
强迫性思维的危害
影响日常生活:强迫性思维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引发焦虑和抑郁:强迫性思维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影响人际关系:强迫性思维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与人交往
降低生活质量:强迫性思维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2
强迫性思维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
04
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思考某个问题,试图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05
闯入性症状的名词解释
![闯入性症状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ad04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7.png)
闯入性症状的名词解释闯入性症状是指一种精神问题中的一种症状,表现为不受个体控制地涌入大脑并且打断正常思维流程的思想或意识。
这些闯入性想法和感觉常常是无法被个体所控制或预测的,且对于受影响的人来说,它们是不自然的、困扰的或压抑的。
闯入性症状的广泛例子包括: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幻听、恐慌发作和不断重复的妄想。
这些症状可能是细微的,只是暂时打断个体的思维过程,也可能是严重的,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功能。
强迫性思维是一种常见的闯入性症状,表现为频繁、不断重复的想法或观念,它们可能是强烈的干扰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会反复思考是否关掉了煤气或者锁好了门,即使他们明知这些已经完成了。
这些思维可能会导致焦虑和不安,个体感到自己不能控制这些思维,即使他们希望停止或摆脱它们,也无法做到。
强迫性行为是另一种常见的闯入性症状,它是由强烈的强迫性思维触发的行为反应。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会反复洗手,直到他们感到“干净”为止,即使他们以及其他人都知道这种行为是多余的。
这些行为常常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给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许多困扰。
幻听是闯入性症状中的另一种形式,它表现为听到并非来自外部世界的声音或话语。
这些声音可能是指责、威胁或嘲笑的,导致个体感到恐惧、困扰或沮丧。
幻听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在精神疾病中特别常见,如精神分裂症。
恐慌发作也是一种常见的闯入性症状,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的、无法控制的恐惧或焦虑感。
这些发作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出汗和头晕。
恐慌发作的出现是不可预测的,造成个体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扰。
另一个常见的闯入性症状是不断重复的妄想。
这种症状表现为固定的错误信念,个体坚信这些想法是真实的,尽管没有证据或逻辑支持。
这些妄想可能与偏执、迫害或自大型别的心理问题相关。
闯入性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可以出现在各个年龄段和人口群体中,不分性别和种族。
尽管其具体的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神经生物学的变化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核心设计思维原则
![核心设计思维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7826f2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1.png)
核心设计思维原则
1.以用户为中心:核心设计思维原则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体验到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2. 简洁明了:设计应该尽可能简单、直观,让用户快速理解和
使用,而不是复杂、难以理解的。
3. 可靠性和稳定性:设计应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错误和漏洞,从而增强用户的信任。
4. 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设计应该具有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
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调整和配置,从而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灵活性。
5. 优化用户体验:设计应该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让用户感觉到
更舒适、更便捷、更有趣,从而提升用户使用的体验。
6. 非侵入性:设计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对用户的干扰和打扰,保
持非侵入性,让用户自主选择是否使用产品和服务。
7. 可持续性:设计应该考虑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性,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8. 安全和隐私保护:设计应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和隐私
保护,避免用户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从而增强用户的信任和忠诚。
- 1 -。
侵入性思维
![侵入性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2ee2567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60.png)
侵入性思维侵入性思维,是指某些思维,具有一种过分追求参与他人个人生活、过分关注他人私人事务,进而影响他人私人生活的倾向。
侵入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以致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侵入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对他人的思想、感受、生活方式等进行干涉,明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的行为,但却强行参与,包括谈论别人、窥探别人、干涉别人的生活、挑拨别人的关系等等。
这种行为显然是不仅有失礼仪,还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侵入性思维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内心的不安全感。
因为无法处理自己的情感,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容易产生干涉他人生活的愿望,从而期望通过干涉来获得自己的满足感。
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购买力增强,对于别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等都有了更多的想法和干涉的机会。
此外,一些传统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侵入性思维的发生。
如何有效应对侵入性思维呢?首要的是应该培养社会意识、礼仪意识。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空间,学会与人沟通和相处,做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
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些话语、举动也可能给别人带来侵入性的感觉,应更加自省,尽量做到不伤害别人,以及避免因为好奇心影响别人生活。
不管是哪一种行为,都具有破坏性和缺乏礼仪意识。
我们需要从平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上注意到这些行为,以及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己的侵入性思维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总之,侵入性思维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但不应受到社会和个人的认同和接受。
对于社会公德和精神修养应投之以严格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自觉保护他人的私人生活,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重视人际关系的友善与互动,建立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生活生命更精彩。
侵入性思维
![侵入性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9adcd32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a.png)
侵入性思维你是否曾体验过一种奇怪或令人困扰的想法毫无缘由、突如其来地闯进你的脑海里?你可能只是在正常工作突然,你的脑海里出现一些令人不适的画面或怪异的想法。
闯入性想法可能是,“过去曾经在公众场所做过的一些尴尬的事情;也可能是伤害一些你永远不想伤害的人。
”。
无论你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的随机想法,不要担心你不是唯一一个!侵入性想法:意义和定义侵入性想法是一种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经常毫无预兆,其内容往往令人担忧、困扰或怪异。
大多数时候它们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会反复纠结于这些闯入性思维,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 (Seif & Winton, 2022)。
侵入性想法出现原因,是正常现象吗目前对侵入性想法为何突然闯入脑海里并无一致意见,但一些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相关理论。
焦虑和侵入性想法专家Martin Seif 和Sally Winton博士以一种及其有趣的方式描述了这些负面侵入性想法出现的原因:“我们的大脑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垃圾想法,这些想法只是意识流中的一部分。
这些垃圾想法是无意义的。
如果你忽略或不对其进行注意,它们会随着其他想法淹没在意识流中”(2022)。
虽然我们还不确定这些侵入性想法来自何处,但我们非常明确它们为什么会对一些个体产生消极影响:沉溺于其中。
我们越尝试不去想它们,闯入性思维越是会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
如果我告诉你不要去想红旗你可以在脑中想象或思考任何事,就是不要让红旗的画面出现在脑海中你认为你能持续多长时间不让其浮现在脑海?若我们能够很好地观察闯入性的想法并允许它们自由出入,那么侵入性想法只不过是雷达上的一个光点,不会对我们产生强烈影响。
但是,如果你发现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努力应对这些负面、暴力、不适或怪异的侵入型想法,你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与侵入性想法相关的两种最常见心理疾病为强迫症(OCD)和焦虑障碍,当然,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双相障碍以及多动障碍(ADHD)都有可能出现侵入性思维。
iim分类诊断标准
![iim分类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3544e5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4.png)
iim分类诊断标准
IM(敌视性侵入式思维)分类诊断标准是一种心理评估工具,用于帮助心理学家或临床专业人员诊断和评估个体是否患有IM。
IM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对他人的敌视、猜忌、侵入
式思维和行为。
以下是一般用于IM分类诊断的标准:
1. 敌视:对他人持有持续且不合理的敌对态度和行为,包括言辞上的攻击、蔑视和侮辱。
2. 猜忌:对他人的动机和意图持有过度猜忌的态度,无论是否有实质性证据。
3. 侵入式思维:固执地关注和解读他人的行为,试图找出负面意义,即使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4. 行为限制:由于IM,个体可能表现出回避他人、疏远社交
活动、拒绝信任他人或产生抑郁和焦虑等行为。
5. 持久性:IM的症状必须持续存在至少六个月以上,以排除
过渡期或短暂的情绪困扰。
6. 跨环境:IM的症状必须在各个社交环境中显现,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
7. 排除诊断:通过排除其他可能的心理障碍,确保IM的诊断
准确性。
以上仅是一般IM分类诊断的标准,具体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评估工具和临床判断。
只有经过专业心理评估师或临床专业人员的评估才能确定是否患有I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入性思维
没有任何人能帮你去除恐惧,自己还没看见影子就忙着逃的远远的的事情,谁也帮不到你。
所以,首先要认识到,只有自己严肃认真地去探寻和发现各种可能性和思维的真相,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如何助长恐惧的。
企图依靠任何权威和外界的力量来分分钟解决自己问题的人,都是不能如愿以偿的。
接纳与觉察:
首先“他是不是会害我?”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应该觉察到是这个【想法】引发的恐惧【情绪】,这是事实。
既然是事实,那就先接纳这个事实,也不要去管他是否有这个企图,尝试着不要去抵抗这个恐惧,也不要去逃避这个痛苦,只是觉察到自己已经感觉到痛苦和焦虑了。
如果自己在抵抗这种恐惧,要觉察到自己在抵抗,尝试着不要让自己不去抵抗,只是觉察,不要对任何想法做任何反应。
其次,当然,认识到所有这些并不能让我马上就不焦虑了,我还是感觉到很焦虑,不要去分析他为什么害你,想怎样害你?等等如果忍不住去分析了,觉察到自己在分析,就做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比如喝水、上厕所、和别人聊天等。
总之,任何脑海里的想法一发生,就要被自己觉察到,不做任何反应地觉察到,觉察会带来理解,这样对自己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想法的产生都会看到大脑这个微妙的机器背后的动机,看到恐惧是如何引发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的。
觉察和理解自然会有它自己的作用,恐惧一旦被彻底觉察和理解,也就无所谓恐惧了。
多对自己做肯定的暗示和鼓励,学习森田正马,顺其自然,做好该做的事情。
平时,充实自己的生活,培养兴趣爱好。
多与人沟通交往,尤其是弱势人群。
害怕谁,就偏要接近他,了解他,和他做朋友。
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一、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二、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份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三、精神因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关于扣带回活动过度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的说法,尚缺少扣带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