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诗词欣赏的方法,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体会诗中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适当的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互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牧童和舟过安仁的联想和印象。
4.2 诗歌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让学生默读并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3 内容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讨论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牧童或舟过安仁为主题的诗。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词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
5.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中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5.3 创作与拓展: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古代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牧童》通过图片或简短介绍,引出牧童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朗读《牧童》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6.2 第二步:解析《牧童》分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关于描写儿童情趣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描写儿童情趣的诗句有哪些关于描写儿童情趣的诗句有哪些一1、《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其一)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其二)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5、《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8、《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9、《幼女词》明·毛铉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
10、《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关于描写儿童情趣的诗句有哪些二1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黎碎地声。
13、《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4、《幼女词》唐·施肩吾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15、《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描绘,发挥想象,感知画面;(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启发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三、教学难点1. 领悟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 发挥想象,感知古诗中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翻译、赏析等;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3.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供学生模仿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卢纶和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感受诗人情感;(2)学生评价两首古诗的优缺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2)学生模仿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3)教师组织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
《牧童、舟过安仁》诗意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古诗舟过安仁翻译赏析
古诗舟过安仁翻译赏析《舟过安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桌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前言】《舟过安仁》这首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桌: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⑥使风: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翻译】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赏析】《牧童》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桌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b/944htm,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五年级必备古诗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梅花落
(唐)杨炯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曲池荷
(唐)卢照龄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仲春郊外
(唐)王勃
东园垂柳经,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转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忆蜀地佳人
(唐)骆宾王
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
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2.《舟过安仁》
5
古诗词三首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舟过安仁
读 准 字 音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Βιβλιοθήκη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zhē 不是遮头是使风。
•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 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 淘气、可爱和天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 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 对两个小孩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 的赞赏。
《舟过安仁》是 代诗人 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 者的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 的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
gāo zhào
舟过安仁
读 出 节 奏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 棹 遮头 使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 的喜爱,对两个小孩玩耍 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的赞赏。
《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 杨万 里 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 的是作者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 是作者的 所悟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小池》
关于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关于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1、《池上》唐·白居易小娃牵小艇,开田白莲回去。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幼女词》唐·施肩吾幼女才六岁,未明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小儿泛舟》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所见到》清·袁枚牧童骑著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在棹乘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7、《稚子搬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黎碎地声。
8、《寓居初夏午休起至》宋·杨万里(其一)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斜阳清泉淋蕉叶,儿童误认为雨声去。
(其二)梅子领食欲不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9、《夜书所见到》宋·叶绍翁萧萧榕叶送来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0、《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倚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1、《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高大,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钩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2、《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搬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3、《幼女词》明·毛铉痛到着新装,初学小姑仁。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
14、《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晓月,隐脉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5、《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八十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小儿泛舟》——胡令能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古诗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 自读 自述 。 .
将课 前收集 的有关 《 童》 首 牧 这
学 生 结 合 课 后 注 释 、工 具 书 自
【 学流程 与设计 意 图 】 教
单元导入
古 诗 的 资 料 拿 出来 。 比一 比 ( 谁 收 读 自悟 全 诗 的 意 思 。在 理 解 的 基 础 看 集 的 多 ) 说 一 说 ( 同 学 介 绍 一 下 上 对 《 童 》 表 现 的 景 致 和 情 感 进 、 向 牧 所
现 “自主 、 作 、 究 ”, 情 感 的 达 内 容 和 要 求 或 作 介 绍 或 作 提 示 ( 合 探 在 三
浓 烈 的 天 人 合 一 的 氛 围 , 学 者 、 式 与 内容 的 系统 性 , 又 有 利 于 学 生 使 教
1指 导 学 生 观 察 书 中 ( 者 投 . 或
者 、 者 融 为 一 体 。 在 自读 自悟 、 学 习 的 针 对 性 。 作 合 作 交 流 中训 练学 生 的 理解 能 力 , 在 学 生 吸 纳 、积 淀 丰 富 的 文 化 素 养 的
同时 , 冶学生 的情 操 。 陶 【 学 目标 】 教
二 、 文导入 课
作 如 下 预设 ,老 师 可 根 据 实 际
2 学 生 试 着 读 读 《 童 》, 意 . 牧 注 准确地认 读 “ ”蓑 ” 生 字 。 牧 “ 等 3范 读 。 .
成 上 , 通 过 读 、 、 , 造 出 一 种 两 分 钟 、 句 话 ) 既 体 现 了 教 材 形 影 ) 则 思 议 营 几 , 的插 图 , 后 谈 谈 感 想 。 然
5 在 朗 读 、 解 中 感 悟 诗 与 词 导 学 生 发 表 自 己 的 观 点 ) . 理 【 前准 备 】 课 1教 师 准 备 : 作 有 关 课 件 , . 制 反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
|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āo)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黄昏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小学语文_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1.古诗二首【教材分析】《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教材选编这两首古诗,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衣”、“牧童”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人物形象。
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前置自学提纲】1、把两首古诗读正确、流利。
2、结合注释试着说一说两首古诗的内容。
3、搜集古诗作者的资料。
4、写一写“蓑”,观察一下“蓑”字,看看如何才能写好这个字(可以从结构、占格、主笔等方面思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课题1、学生展示课下积累的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四年级二班的孩子特别注重古诗词的积累,谁来给大家展示一首?几名同学自由展示。
2、出示古诗《所见》交流里面的牧童形象,感知里面小牧童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形象,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两首关于童趣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精选13篇)《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篇1学习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学习重点: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学习过程一,导语,引童趣(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二,初读,悟童趣.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尝试学习.)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三,品读,想童趣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生:听到了笛声.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时而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学生自由读,个别读)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思考了一会儿)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表演过程如下: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四,拓展,延童趣.师: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生:(读)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生:(读诗)鸦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四,作业,编故事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篇2一、课前透视。
人教版语文五下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诵读体会童趣,凭借比读体悟童真,发挥想象品味童心,在与“牧童”、“渔童”的对话中,感悟诗人的心中真情真意,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教学过程:(一)看图诵读,交流感受1.猜诗: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我们班的背诗小高手,怎么背呢?咱们看图猜古诗、背古诗,大家看图猜出了诗,就可以站起背给大家听,谁猜得快、背得多,谁就是背诗小高手。
(点击课件:《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夜书所见》、《小儿垂钓》)。
3.交流:大家可真棒!这几首诗可没难倒大家,不过大家背诵后,大家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都是表现童趣的诗)这些古诗让你想到了什么?(童年是快乐、有趣的)〔人教社小语教材所选编的古诗中有较大比重反映童真童趣的诗,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优势,借助看图猜诗、背诵交流,锁定“童趣”形成主题整合,并唤醒学生对童年生活的遐想与向往,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导入新课,自学理解1.导入:是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有趣的,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唐朝的吕岩、宋朝的杨万里写的两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
(点课点击课件,出示这两首古诗)2.简介:请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诗人吕岩及杨万里。
3.试读:师先有感情地诵读,然后让学生试读,并提醒学生读准“蓑”“篙”“棹”等生字。
4.自学:学生依据课文的注释试着理解诗的大意。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的一定数量的古诗及理解诗意的方法,利用注释进行自学理解,是能做到的,这也是将两首古诗同时呈现,整合教学的前提。
值得说明的是教师在诵读时,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对学生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以情激情,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赛读体会,感受情趣1.朗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小组读。
2.赛读:请几位同学自选取其中的一首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评价。
3.交流:(1)对读得有感情的同学,教师可接追问,读时你看到“牧童”、“渔童”在做什么?(2)赛读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牧童”、“渔童”所做的事有趣在哪?〔这一环节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意图在于,一是体会古诗的节奏与韵律,二让学生读中自悟,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时的读更多的指向对诗意的理解与把握。
孩子成长的古诗句
孩子成长的古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孩子成长的古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赞美小孩成长的诗句有哪些1.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吕岩释义: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2. 1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舟过安仁》杨万里释义:1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3.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释义:大儿子在溪东田间锄草,2儿子在院里编织鸡笼;最好玩的是小儿子顽皮、调皮,趴卧在溪边正剥莲蓬。
4.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稚子弄冰》杨万里释义:早晨,儿童将铜(金)盆里冻的冰凿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古代乐器名).敲得响声穿过树林,只听1声响,孩子们把它敲碎了。
5.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回乡偶书》贺知章释义: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
6.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池上》白居易释义:1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7.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观游鱼》白居易释义: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布钓鱼船。
8.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居即事》崔道融释义:有1位小孩正玩得兴奋,突然发觉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9.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花影》苏轼释义:花影在亭台上交相辉映,童儿没方法把他扫走。
10.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释义: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赶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孩子成长”的诗有哪些1、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意思:家仆正辛勤地把萝径打扫洁净,我昨天与老伴侣预约会面日期。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古代牧童的生活环境和渔翁的捕鱼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风光和和谐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两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2)收集有关牧童和渔翁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牧童和渔翁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古诗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牧童和渔翁的相关资料。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3. 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古代牧童和渔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练习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的内涵。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关注自然,珍惜美好生活。
(3)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古诗的文本、译文、图片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吕岩和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古诗的内涵。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分析韵律(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练习朗读,体会韵律之美。
6. 朗读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教师点评并鼓励。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和《浪淘沙》等。
以下是这几首诗的简单介绍:
1.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个牧童在黄昏时分的惬意生活,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 《舟过安仁》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中描绘了小渔船上两个孩童的有趣场景,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3.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所作,诗中描绘了农村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朴素与自然。
4. 《浪淘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描绘了黄河雄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需获取更为详细的信息,建议翻阅教材或者咨询语文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哪一篇课文呀?(《古诗两首》)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首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主要意思。
板书: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谁来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铺”“蓑”;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评价:读通顺,流利;不要读得太快,读出诗的节奏)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都是写有关儿童的诗。
)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一)学习《牧童》
我们先来学习《牧童》这首诗,看一看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
读诗要吟,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
1、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读懂了吗?同位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样理解的?
2、诗的意思搞清了吗?有的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不要紧,老师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来,证明真读懂了。
第一个问题:作者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草原)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草铺横野六七里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草原?从哪个词读懂的?(铺:组词理解,铺开、平铺、铺天盖地。
)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六七里”:原野的宽阔)
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刚才抓住一个“铺”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板书:抓重点字体会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第二个问题:读了这首诗,眼前是一片茫茫大草原,你的耳畔似乎又听到了什么?(笛声)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清脆悦耳、时断时续)你是从哪个词中读懂的?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 (边吹笛边嬉戏)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顽皮、可爱)三、四声(时断时续)。
(表扬学以致用)
如果说第一句诗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受到的是宽阔,那么这句诗在听觉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寂静)指导朗读。
(指名读、合作读)
第三个问题:这首诗的题目是牧童,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几个?板书:饱卧理解字义,牧童在干什么?(牧童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就躺在了月光下的草地上)3、同学们,蓑衣是什么意思?“蓑”字在写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练习书写。
蓑衣可不是一件舒服的衣服,可是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呢?假如你就是这个牧童,此时可能会怎样想?在牧童看来,谁能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子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哪!从这一个“卧”字你感受到了?(无忧无虑)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情感吗?指读。
刚才大家通过想象,感受到了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性格,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
板书: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多么可爱、无忧无虑的牧童。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练习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朗读。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5、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了,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二)学习《舟过安仁》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
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
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我们继续学习《舟过安仁》。
题目什么意思?
1、请同学们运用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思考:
(1)作者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2)从这首诗中你感受了这是一对怎样的儿童?
2、交流。
3、感情朗读。
的确,无论谁看到这一幕,都会被这两个孩子给吸引逗乐的。
诗人看到后,不但没有去呵斥责骂他们,而且还看得兴致勃勃呢。
指名扮演诗人,欣赏的语气朗读诗歌。
看着看着,此情此景不禁勾起了自己无限美妙的童年回忆。
可惜自己的童年一去不返了,他是多么羡慕这两个小孩呀!把这种情感送进诗中,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谁能背一背?
三、比较共同点、积累古诗。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两首古诗,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读诗要比较,同一个诗人写的是要比较,不同诗人写的同一题材的诗也要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诗的特点。
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古代,还有很多诗词都写到了儿童,你还知道哪些?
交流后,齐读下列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杨万里
四、作业
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写成一篇短文。